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一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4922743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一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一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一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一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班级: 姓名: 学号: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本课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本课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一、选择题( )1 “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上述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禅让制形成B王的出现C早期国家诞生D世袭制的确立( )2. 新石器早、中期墓葬中的随葬品,大多是墓主人生前的“私人”用品,而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则出现了不同规格的

2、墓葬形制,随葬品数量不等,甚至出现象牙和玉料等彰显墓主人身份的物件。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礼制观念萌发 B手工业技术高超 C国家形态初具 D血缘氏族被打破( )3下列资料中,最能印证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的是A史记殷本纪B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D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 )4关于炎帝、黄帝传说的史料价值,说法准确的是A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可靠证据B与史记记载相互印证故可信C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D在传播中经后人加工虚构无价值( )5.某游客造访陕西姜寨遗址,他能看到的情景是A大量殉葬的奴隶遗骨 B琳琅满目的青铜器C原始定居的复原场景 D数量众多的甲骨文( )6.右

3、图为距今约6000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对此解释比较恰当的是 A河姆渡人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B河姆渡人以制陶作为主要产业C时人可能产生初步的审美意识D证实牲畜驯化始于中国的南方( )7.中华文明的起源如满天星斗,星罗棋布。其核心地区是A中原地区B西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南地区( )8.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 禅让制 世袭制 公有制 私有制ABCD( )9.下列对于中国史前传说历史价值的认识,比较科学的是A.集体记忆,真实可信B口耳相传,无稽之谈C考古印证,蕴涵历史D炎黄传说,后人附会( )10.按

4、时间顺序,下列原始人类排列正确的是云南元谋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山顶洞人炎黄时代ABCD( )11.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 “继”“曾”“元”等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B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C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D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12.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夏朝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这表明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 )13. 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

5、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A具有民主色彩 B以血缘为纽带 C权力高度集中 D神权王权结合( )14. 西周大克鼎铭文记载:“如是王曰:克,赐给你红色的祭服,赐给你野地的田,赐给你耕种的田,还有土地上的奴隶。早晚尽职尽守的工作,不要荒废了朕的法令。”这反映了西周实行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仪制度 D.内外服制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左传昭公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关于“九刑”的具体规定,左传文公曾经提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触犯这些规定的要受到惩处;尚书吕刑

6、记载西周时期的刑罚有墨、劓、刖、宫、大辟五种,称为“五刑”,其具体条文规定达300多条。“刑罚世轻世重”则表明刑罚的执行时轻时重,因人因时而异,贵族中的亲故勋戚可以减免,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也可以赦免。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关于西周的历史,罗香林认为:“他(周武王)把过去已被人灭掉的部落或诸侯之国重新建立起来。这在当时,曾得到大众的拥护,是其获得的第一步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对亡殷的防范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开发边区,屏藩王室而封建诸侯,这使亲亲贤贤的工作也随之成功了。”王玉哲认为:“周武王东征灭商后,曾经进行分封,在黄河流域各地区,广建侯卫但这次分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东方还没

7、有平定下来,有些诸侯仍不能赴国且埋下了政治的隐患。”摘编自罗香林中国民族史和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5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位研究者对西周历史的认识。(1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以周代井田制和分封制主题,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

8、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参考答案及解析1-5:CADCC 6-10:CAACD 11-14:DDDA15. (1)特色:法律条文具体,刑罚体系完备;司法因人因时而异,立足于保护贵族利益,维护等级秩序。成因: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注重维护贵族的利益和统治。(2)二人都认为分封制是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但二人对周武王分封效果的认识不同。罗香林认为周武王分封取得了成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王玉哲认为分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留下了政治隐患。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具体条文规定”“因人因时而异”“贵族可

9、以减免”等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和等级秩序的建立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由材料可知,两位学者都肯定了分封制的重要地位,但罗香林强调分封在当时取得的成功,王玉哲强调分封的长远影响。16. 论题: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论述:井田制是周代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要的政治、军事、经济义务。可见,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龙山

10、文化遗址中则出现了不同规格的墓葬形制,随葬品数量不等,甚至出现象牙和玉料等彰显墓主人身份的物件”分析可知,材料中的变化说明该遗址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甚至萌发了礼制的观念,A正确B错误,材料不涉及手工业技术问题:C错误,材料时期并未产生国家形态;D错误,说法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材料时代处于父系氏族时期。10.【答案】D【解析】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考古学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遗址。其中,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最具有代表性。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原始聚落遗址,这处遗址距今约6000年,定名为半坡遗址。因此,答案为D。12. 【答案】D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原始历法不可能诱导作为经济基础的原始农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物候知识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当时的农业经济不是小农经济,故C项错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并迅速发展,有关农时观念和知识的历法也随之应运而生,故D项正确。3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