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 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共 32.0 分1. 以下我国古代制造或技术中,主要原理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 烧制瓷器B. 活字印刷C. 纺车织布D. 蚕茧抽丝2. 主旨为“垃圾分类,美化地球”的“垃圾革命”正在金华市各地实施,某小区放着如下图三只垃圾桶。以下家庭垃圾应投入可回收垃圾桶的是()A. 废电池B. 铝制易拉罐C. 剩饭D. 过期药品3. 以下试验操作错误的选项是()A. B. C. D. 4. 以下有关试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B.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C.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2、发出刺眼的白光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5. 以下物质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的是()A. H2FeO4B. Fe(OH)3C. FeCl2D. Fe6. 以下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试验,其中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 试验中蜡烛熄灭、试验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B. 通过上述试验能得出,灭火原理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C. 试验中蜡烛熄灭,由于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响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D. 试验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7. 在2A + 3B = 2C + 4D中,3.2gA与9.6gB恰好完全反响生成5.6gC, D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 18,则C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 16B. 28C. 44D. 648.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构造示意图。以下有关该原子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质子数为 17B. 中子数为 17)C. 最外层有 2 个电子D. 易得电子形成阳离子9.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以下燃料中最抱负的是()A. 氢气B. 煤气C. 酒精D. 汽油10. 化学与人体安康的关系格外亲热。以下做法中,不会危害人体安康的是()A. 服用兴奋剂以提高运动成绩C. 煲汤时放入少许加碘食盐调味B. 用霉变的花生榨油食用D. 用化工染料苏丹红为辣椒酱增色11. 为了增加植物抗倒伏的力量,应当施用钾肥以下化肥属于钾肥的是()A. 碳
4、酸氢铵B. 氯化钾C. 硫酸铵D. 磷矿粉12. 地壳中和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A. OB. SiC. AlD. Fe13. 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选项是()A. 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到达着火点,所以可燃物的温度到达着火点肯定能燃烧B. 有氧气参与的反响肯定是氧化反响,所以发生氧化反响肯定有氧气参与C. 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洁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洁物肯定是化合物D.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打算,则质子数一样的微粒肯定属于同种元素14. 以下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化学反响且溶液质量增加的是A. 氢氧化钠B. 浓盐酸C. 浓硫酸D. 石灰水15. 在天平两边的
5、托盘各放一个质量相等的烧杯,并分别参加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的稀盐酸,假设向左盘烧杯中参加 50g CaCO3,欲使天平平衡,应向右盘烧杯参加的物质可能是()Al粉31.5gMgCO3与Na2CO3的混合物 50g固体铜 30gMgO与Mg(OH)2的混合物 28gA. 只有B. 只有、C. 只有D. 只有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7.0 分16. 用化学符号填空:(1)两个氢原子 (2)过氧化氢分子 (3)三个铵根离子 (4) + 4价氮元素的氧化物 17. 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很多化学学问。(1) 生活用水在净化过程中常用吸附色素和异味。一般可以通过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6、2) 医疗上常用碘酒来消毒,其溶剂是。(3) 用洗洁精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的作用。(4) 现在很多家庭使用的燃料是便利、价廉的管道自然气,其主要成分(CH4)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18. 人类社会的进展离不开金属。(1) 钢铁的锈蚀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响的结果;(2) 在空气中,铝的外表易生成致密的氧化膜,氧化膜的主要成分是(写化学式);(3) 某同学取少量工厂废液溶质是AgNO3、Cu(NO3)2,向其中参加肯定量的金属锌,反响完毕后,觉察溶液仍旧是蓝色。据此推断,反响后溶液中肯定含有的溶质是。19. 依据图中a、b、c 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答复以下问题。(1)
7、 N点的意义是。(2) t1时,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挨次是 。 (3)将t3时,将50ga 物质放入 50g 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的质量为g。(4) 要使 a 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其方法是(写一种) (5)将100g10%的 a 溶液稀释到4%需参加g 水。20. 工业炼铁是把铁矿石和焦炭等原料一起参加高炉,在高温下通入空气进展一系列反响把铁复原出来通入空气使固态的焦炭转化为具有复原性的气态物质,转化过程中涉及反响的化学方程式是21. 向肯定质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某同学依据事实绘制了如下图的曲线请答复以下问题。(1) 测定 a 至
8、b 段对应溶液pH 的方法是。(2)b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3)写出 b 至c 段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三、推断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4.0 分22. 图中的A、B、C、D、E、F、G 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其中 A 是盐,常用做建筑材料, B 是人体胃液中所含有的一种酸,C 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一种原料,E 是盐,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F、G 是碱。它们之间存在以下转化关系(图中局部生成物已略去)。(2)写出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1) 写出物质 A、B 的化学式:AB;(3)写出物质 G 在试验室必需密封保存的缘由:。四、探究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6.0 分23
9、. 依据以下试验装置,答复以下问题。(1) 写出标号 a 仪器的名称,标号b 仪器的名称。(2) 试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检验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3) 试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4) 与集气瓶配套使用的玻璃片一般一面为光滑面,另一面为磨砂面,收集的气体用玻璃片的 (选镇“光滑面”或“磨砂面”)盖住集气瓶。24. 在化学学科节上,化学教师表演了“吹气生火”的魔术。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 棉上用吸管吹气,脱脂棉燃烧起来了(如图1)。同学们对试验产生了深厚的兴趣。(1) 依据燃烧条件,脱脂棉是可燃物,小认为过氧化钠(Na2
10、O2)与吹出的CO2及H2O反响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而且还(填“吸取”或“放出”)热量,满足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 。(2) 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反响后的固体放入水中,觉察固体全部溶解形成无色溶液,于是,对溶液中溶质成分进展探究。【查阅资料】Na2O2是淡黄色固体,易与二氧化碳反响,也易与水反响,分别生成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放出氧气。【提出猜测】猜测一:溶质是Na2CO3;猜测二:溶质是 NaOH;猜测三:溶质是。【试验与探究】试验步骤试验现象试验结论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几滴无色酚溶液红色猜测二成立酞,振荡2.另取反响后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猜测二不成立盐酸3.取步骤 1
11、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猜测一不成立 溶液,振荡【拓展与沟通】(1) 小郑同学认为步骤 1 的试验结论不正确,请解释缘由:。(2) 步骤 2 的试验现象说明有碳酸钠的存在,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3) Na2O2也能与稀盐酸反响,生成氯化钠、水和氧气,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4)化工厂存有过氧化钠,一旦失火不能选用图2 中的灭火器材是(填字母)。25. 某化学试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试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展了有关试验参与他们进展的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是什么?【猜测与假设】猜测:全部是NaOH; 猜测:全部是Na2CO3; 猜测:【试验与探究】(1)
12、分析: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会变质,变质缘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试验操作步骤试验现象结论及解释步骤一: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试验过程中始终没有则证明猜测成然后参加足量的气泡产生立步骤二:另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试验过程中产生解,然后滴加氯化钡溶液则证明猜测或成立(2) 试验如下:(3) 为了进一步的验证猜测结果,小明同学提出如下试验方案:连续步骤二的试验,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假设酚酞变红,则猜测成立;假设酚酞不变红,则猜测不成立 小华同学马上对小明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能使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
13、溶液呈性(填“酸”或“碱”),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他认为该方案的操作步骤中应当改进的是26. 同学们利用假日去参观博物馆,觉察一些青铜器(铜、锡合金)外表呈绿色,教师告知他们,这是铜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生成了铜锈的结果,为了弄清这种绿色铜锈的元素组成,回来后,他们在试验室进展了如下探究:【查阅资料】(1)铜锈俗称铜绿,受热易分解(2)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化学式为CuSO4遇水变蓝,通常试验用作证明有无水分存在。【试验设计 1】承受如图装置进展试验【试验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装药品(3)固定、连接仪器:盛有铜绿的试管应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燃酒精灯(5)停顿加热。【试验现象】(1
14、)B中观看到的现象为,证明铜绿受热生成了水。(2)C中观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加热一会儿后,A 试管中观看到固体由绿色变为黑色。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呢?他们进一步进展探究:试验步骤试验现象试验结论取少量A 中的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参加足量的黑色固体消逝,黑色固体是氧化铜【试验设计 2】【试验结论】铜绿中含有元素【沟通与反思】B 与C 装置能否互换位置,请说明缘由。五、计算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1.0 分27. 草甘膦(化学式为C3H8NO5P)是一种有机磷除草剂,白色晶体,易溶于水、乙醇等,不行燃,常 温下稳定。计算:(1) 草甘膦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 草甘膦中
15、磷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结果保存到0.1%)28. 为测定 100g 某氯化钠溶液的浓度,每次取硝酸银溶液10g,依次参加该氯化钠溶液中,测得数据如表(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 + AgNO3 = AgCl +NaNO3):试验次数每次参加硝酸银溶液的质量/g第 1 次10第 2 次10第 3 次10第 4 次10第 5 次10反响后所得沉淀的总质量/g1.4352.874.3055.745.74(1) 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响的是第次试验。(2) 该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答案与解析】1. 答案:A解析:此题考察物质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解题的关键是推断反响中
16、是否有物质生成,生成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不生成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A.瓷器烧制过程中有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 符合题意; B.活字印刷只是将字印到纸上,没有物质生成,故B 不符合题意; C.纺车织布过程中没有物质生成,故C 不符合题意;D.蚕茧抽丝过程中没有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 不符合题意。应选A。2. 答案:B解析:解:废铝制易拉罐投入可回收垃圾桶;剩饭剩菜投到厨余桶;废电池和过期的药品投入有害垃圾桶中。应选:B。可回收物是能够回收循环再利用的垃圾,厨余垃圾是厨房中产生的垃圾,有害垃圾是对人、环境都危害的垃圾。要把握好垃圾分类的学问,完成解答即可。3. 答案:B解析:解:取
17、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不要倒放,防止液体倒流腐蚀橡胶胶帽;图中胶头滴管倒放;故错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a.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故错误;3量液时,量筒必需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图中没有错误;故正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要留意:a.瓶塞倒放,b.标签对准手心,c.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没有错误;故正确;由于题目要求选出错误的,故答案为:B此题难度不大,生疏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留意事项、把握常见化学试验根本操作的留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4. 答案:A解析:解:A、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应选项说法错误。B、氢气
18、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应选项说法正确。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刺眼的白光,应选项说法正确。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应选项说法正确。应选:A。A、依据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展分析推断。B、依据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展分析推断。C、依据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展分析推断。D、依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展分析推断。此题难度不大,把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留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分。5. 答案:A解析:解:A、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x,依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 2 + x + (2
19、) 4 = 0,则x = +6价。B、氢氧根显1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y,依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y + (1) 3 = 0,则y = +3价。C、氯元素显1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z,依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z + (1) 2 = 0,则z = +2价。D、依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Fe 属于单质,故铁元素的化合价为0。应选:A。依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选项中的化学式进展解答此题。此题难度不大,把握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并能敏捷运用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6. 答案:B解析:解:
20、A.试验中蜡烛由于没有氧气,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试验中由于氧气充分,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故A 正确;B.试验中蜡烛熄灭、试验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试验中蜡烛熄灭,是由于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响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试验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但没有降低温度灭亡空气,故B 错误;C.在试验中蜡烛熄灭,是由于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响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故C 正确; D.试验中蜡烛熄灭,可以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故D 正确。应选: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要到达着火点;只要破坏燃烧三个条件
21、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到达灭火的目的;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进展分析解答。此题难度不大,把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并能敏捷运用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7. 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求出D 的质量,进而依据 D 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C 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D 的质量为3.2g + 9.6g 5.6g = 7.2g设C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2A + 3B = 2C + 4D2x18 45.6g7.2g2x= 5.6g应选B。18 47.2gx = 288. 答案:A解析:解:A、由某元素的原子构造示意图,圆圈内的数字是17,表示质
22、子数为 17,应选项说法正确。B、由某元素的原子构造示意图,圆圈内的数字是17,表示质子数为17,而不是中子数为17,应选项说法错误。C、由某元素的原子构造示意图,最外层有1 个电子,应选项说法错误。D、由某元素的原子构造示意图,最外层有1 个电子,在化学反响中易失去1 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 应选项说法错误。应选:A。原子构造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 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假设最外层电子数 4,在化学反响中易得电子,假设最外层电子数 Cu Ag),锌可置换硝酸银中的银、锌可置换硝酸铜中的铜,生成的铜还可以置换硝酸银中的银分析解答
23、。此题考察了金属活动性挨次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挨次及其意义、试验的现象进行分析。19. 答案:t2时,a、c 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b a75降低温度 150解析: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N 点的意义是:t2时,a、c 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 t1时,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挨次是:c b a;(3) t3时,a 物质的溶解度是 50g,所以将 50ga 物质放入 50g 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75g; (4)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所以要使a 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其方法是降低温度;(5)将100g10%的 a 溶液稀释到4%需
24、参加100g10%4%故答案为:(1)t2时,a、c 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c b a; (3)75;(4)降低温度; (5)150。 100g = 150g 水。依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肯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比 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推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推断物质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状况,从而推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到达提纯物质的目的。此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察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依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 相关的问题,从而培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20.答案:C + O点燃高温222CO
25、、CO+ C2CO解析:依据题意,通入空气使固态的焦炭转化为具有复原性的气态物质,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响生成一氧化碳,据此进展分析解答此题难度不大,把握铁的冶炼原理、碳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通入空气使固态的焦炭转化为具有复原性的气态物质,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二氧2点燃高温2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响生成一氧化碳,反响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C + O2点燃高温CO2、CO+ C2CO2故答案为:C + OCO2、CO+ C2CO21. 答案:(1)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涂在 pH 试纸上,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照,读出溶液
26、的pH(2)Na2SO4和CuSO4(3)CuSO4 + 2NaOH = Cu(OH)2 +Na2SO4解析:(1) 依据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pH 的方法进展分析;(2) 依据 b 点时,硫酸恰好完全反响,硫酸铜还没有开头反响进展分析; (3)依据 b 至c 段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响进展分析。(1) 测定 a 至b 段对应溶液pH 的方法是: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涂在pH 试纸上,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照,读出溶液的pH,故填: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涂在pH 试纸上,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照;(2) b点时,硫酸恰好完全反响,硫酸铜还没有开头反响,所以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响生
27、成的硫酸钠和没有反响的硫酸铜,故填:Na2SO4和CuSO4;(3) b至 c 段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响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化学方程式为:CuSO4 + 2NaOH = Cu(OH)2 +Na2SO4;故填:CuSO4 + 2NaOH = Cu(OH)2 +Na2SO4。22. 答案:CaCO3 HCl Na2CO3 + Ca(OH)2 = CaCO3 +2NaOH 吸水潮解,与CO2反响解析:解:(1)A、B、C、D、E、F、G 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A 是一种盐,常用作建筑材料, 所以A 是碳酸钙,B 是人体胃液中所含的一种酸,所以B 是盐酸,C 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一种原料,碳酸钙
28、和盐酸反响生成无色溶液D 和C,C 和碱F 反响会生成碳酸钙,所以 C 是二氧化碳,E 是盐,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所以 E 是碳酸钠,二氧化碳和 G 反响会生成碳酸钠,所以G 是氢氧化钠,二氧化碳和碱F 会生成碳酸钙,所以F 是氢氧化钙,经过验证,推出的各种物质均满足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正确,所以A 是CaCO3,B 是HCl;(2)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响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 Ca(OH)2 =CaCO3 +2NaOH;(3)物质 G 在试验室必需密封保存的缘由是:吸水潮解,与CO2反响。故答案为:(1)CaCO3,HCl;(2)Na2C
29、O3 + Ca(OH)2 = CaCO3 +2NaOH;(3)吸水潮解,与CO2反响。依据A、B、C、D、E、F、G 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A 是一种盐,常用作建筑材料,所以A 是碳酸钙,B 是人体胃液中所含的一种酸,所以B 是盐酸,C 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一种原料,碳酸钙和盐酸反响生成无色溶液D 和C,C 和碱 F 反响会生成碳酸钙,所以C 是二氧化碳,E 是盐,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所以E 是碳酸钠,二氧化碳和G 反响会生成碳酸钠,所以G 是氢氧化钠,二氧化碳和碱F 会生成碳酸钙,所以F 是氢氧化钙,然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验证即可。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
30、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终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展验证即可。2H O23. 答案:铁架台 水槽 DCO+ Ca(OH)= CaCO +H OMnO 22232222H2O + O2 磨砂面解析:解:(1)铁架台是常用的夹持仪器,水槽是盛水的仪器,故答案为:铁架台;水槽;(2)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是二氧化碳;故答案为:D;CO2 + Ca(OH)2 = CaCO3 +H2O;(3) 假设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
31、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22氧气,要留意配平;故答案为:2H OMnO 22H2O + O2 ;(4) 与集气瓶配套使用的玻璃片一般一面为光滑面,另一面为磨砂面,收集的气体用玻璃片的磨砂面盖住集气瓶,只有盖的比较严密;故答案为:磨砂面;(1) 铁架台是常用的夹持仪器,水槽是盛水的仪器;(2) 试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是二氧化碳
32、。(3) 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假设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假设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4) 与集气瓶配套使用的玻璃片一般一面为光滑面,另一面为磨砂面,收集的气体用玻璃片的磨砂面盖住集气瓶,只有盖的比较严密。本考点主要考察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察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响物的状态和反响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消灭在试验题中。24. 答案:放出 温度到达脱
33、脂棉的着火点 Na2CO3、NaOH 产生气泡 氯化钙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仍旧是红色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Na2CO3 + 2HCl = 2NaCl +H2O + CO2 2Na2O2 + 4HCl = 4NaCl + 2H2O + O2 BCD解析:解:(1)依据燃烧条件,脱脂棉是可燃物,小认为过氧化钠(Na2O2)与吹出的CO2及H2O反响 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而且还放出热量,满足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即温度到达脱脂棉的着火点。故填:放出;温度到达脱脂棉的着火点。(2)【提出猜测】猜测一:溶质是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响生成的Na2CO3; 猜测二:溶质是过氧化钠和水反响生成的NaOH;猜测三:溶质是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响生成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故填:Na2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