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吉林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
2、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二: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
3、性发展,与此同时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那么到了新时期文学3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作家在格外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继承和转化中国古代以儒释道为主的文化传统和有别于民间文学的文学传统。虽然在新时期文学30年中出现过很多带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许多中国作家也曾以“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福克纳”“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博尔赫斯”“中国的普鲁斯特”等相标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众多以西化相标榜的中国作家后来绝大多数都已改弦易辙,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回归。这当然不是简单的
4、文化和文学返祖,而是在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资源后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也就是都逐渐经历了一个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比如,“先锋文学”的转向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国“先锋文学”从西洋化或欧化转向中国化或本土化的过程,这在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人的创作转型中有着鲜明的印证。以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莫言、贾平凹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到了对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只不过新时期文学30年偏重于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
5、,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贾平凹、王安忆、迟子建等作家纷纷写出了向红楼梦致敬的文学作品,或者向古典文言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毫不讳言自己的创作深受聊斋志异的影响,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也让世说新语的文学传统发生新变。从传统文化转化角度看,陈忠实在白鹿原中致力于寻找传统儒家文化人格在乱世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力量,这在朱先生和白嘉轩的形象塑造中表现得很分明。陈忠实认为,“尽管我们这个民族在20世纪初国衰民穷,已经腐败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但是存在于我们底层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并没有消亡,它不是一堆豆腐渣,它的精神一直传接了下来”。实际上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
6、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如李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斋和李麦、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隐含了作者所寄托的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凖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的,还讲道:“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繁衍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摘编自李遇春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特质与创作管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7、()(3分)A.只有坚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使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才能使国家兴盛进步。B.我国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朽的文艺巨匠,他们创作的文艺精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成就和中华民族的精神。C.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的前30年是受苏联以外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而在新时期文学30年中,逐渐向中华传统文化回归。D.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是作家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意味着他们曾与这些传统有过疏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文艺对民族发展的影响,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新时期文学30年中
8、,中国作家都已抛弃卡夫卡、福克纳等偶像,开始了在文学上的寻根。C.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重视,催生了许多向古典文言小说等经典致敬的作品。D.从白鹿原黄河东流去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力量是长存的。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美国拍摄的花木兰等影片取材于中国的文化资源。B.唐代书法家李邕主张:“似我者俗,学我者死。”C.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D.唐代文学家张说认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4、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我国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课文数量的49.3%。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
9、理解。(4分)5、新时期,中国作家如何能写出对本民族产生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通渭人家贾平凹通渭是甘肃的一个县,我去的时候正是五月,途经关中平原,到处是麦浪滚滚,成批成批的麦客蝗虫一般从东往西撵场子,他们背着铺盖,拿着镰刀,涌聚在车站、镇街的屋檐下和地头,与雇主谈条件,讲价钱,争吵,咒骂,甚或大打出手。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混乱,让人急迫而烦躁,却也感到收获的紧张和兴奋。一进入陇东高原,渐渐就清寂了,尤其过了会宁,车沿着苦水河在千万个峁塬沟岭间弯来拐去,路上没有麦客,田里也没有麦子,甚至连一点绿的颜
10、色都没有,看来,这个地区又是一个大旱年,颗粒无收了。太阳还是红彤彤地照着,风也像刚从火炉里喷出来,透过车窗玻璃向外看,满世界摇曳的是丝丝缕缕的白雾,搞不清是太阳下注的光线,还是从地上蒸腾的气焰,一切都变形了,开始是山,是路,是路边卷了叶子的树,再后来是蹴在路边崖棱上发痴的人和人正看着的不远处铁道上疾驶而过的火车。火车一吼长笛,然后是轰然的哐哐声。司机说:你听你听,火车都在说,甘肃穷,穷,穷,穷!我就是这样到了通渭。通渭缺水,这在我来之前就听说的,来到通渭,其严重的缺水程度令我瞠目结舌。我住的宾馆里没有水,服务员关照了,提了一桶水放在房间供我洗脸和冲马桶,而别的住客则跑下楼去上旱厕。小小的县城正
11、改造着一条老街,干燥的浮土像面粉一样,脚踩下去噗噗地就钻一鞋壳。小巷里一群人拥挤在一个水龙头下接水,似乎是有人插队,引起众怒,铝盆被踢出来咣当咣当在道路上滚。这天晚上,我见到了通渭县的县长,他的后脖是酱红颜色,有着几道皱纹,脖子伸长了,皱纹就成白的。县长是天黑才从乡下检查蓄水节溉工程回来,听说我来了就又赶到宾馆。我们一见如故。自然就聊起今年的旱情,聊起通渭的状况,他几乎一直在说通渭的好话,比如,干旱和交通的不便使通渭成为整个甘肃最贫困的县,但通渭民风却质朴淳厚,使你能想到陶潜的桃花源记。“是吗?”我有些不以为然地冲着他笑,“孟子可是说过:衣食足,知礼仪。”“孟子是不知道通渭的!”“我也是到过许
12、多农村,如果哪个地方民风淳厚,那个地方往往是和愚昧落后连在一起的”“可通渭恰恰是甘肃文化普及程度最高的县!”县长几乎有些生气了,他说明日他还要去乡下,让我跟着他去亲眼看看。我真的跟着县长去乡下了,转了一天,又转了一天。我出身于乡下,这几十年里也不知走过了多少村庄,但我从未见过像通渭人的农舍收拾得这么整洁,他们的房子有砖墙瓦顶的,更多的还是泥抹的土屋,但农具放的是地方,柴草放的是地方,连揳在墙上的木橛也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越是缺水,越是喜欢花草树木。我经过一个卧在半山窝的小村庄时,一抬头,看到一堵土院墙内高高地长着一株牡丹,虽不是花开的季节,枝叶隆起却如一个笸篮那么大。山沟人家能栽牡丹,牡丹竟
13、长得这般高大,我惊得大呼小叫,说:这家肯定生养了漂亮女人!敲门进去,果然女主人长得明眸皓齿,正翻来覆去在一些盆里倒换着水,我不明白这是干啥,她笑着说穷折腾哩,这个盆里是洗过脸洗过手的水,那个盆里是涮过锅净过碗的水,这么过滤后,清亮的水用来喂牲口和洗衣服,洗过衣服了再浇牡丹。水要这么合理利用,使我感慨不已,对着县长说:瞧呀,鞋都摆得这么整齐!台阶上是有着七八双鞋,差不多都破得有了补丁,却大小分开摆成一溜儿。女主人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说:图个心里干净嘛!正是心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你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汤,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你可以出门穿破旧的衣裳,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
14、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我到过一些家境富裕的农民家,正房里、厦屋里每面墙上都悬挂了装裱得极好的书法作品;也去过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什么家当都没有,墙上仍挂着字。仔细看了,有些是明清时一些大家的作品,相当有价值,而更多的则是通渭县现当代书家所写。我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见到了其中三家挂有于右任和左宗棠的字,而一家的主人并不认字,墙上的对联竟是“玉楼宴罢醉和春,千杯饮后娇伺夜”。在一个村里,县长领我去见一位老者,说老者虽不是村长,但威望很高。六月的天是晒丝绸的,村人没有丝绸,晒的却是字画,这位老者院子里晒的字画最多,惹得好多大人都去看,他家老少出来脸面犹如盆子大。我对老者说,你在村里
15、能主持公道,是不是因为藏字画最多?他说:连字画都没有,谁还听你说话呀?县长就来劲儿了,叫嚷着他也为村人写几幅字,立即笔墨纸砚就摆开了,县长的字写得还真好,他写的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写毕,问道:怎么样?我说:好!他说:是字好还是内容好?我说字好内容好通渭好。这天下午,一场雨就哗哗地降临了。村人欢乐得如过年节,我却躺在一面土炕上睡着了,醒来,县长还在旁边鼾声如雷。(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中麦客“争吵,咒骂,甚或大打出手”,与通渭淳朴的民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了通渭人家精神的高贵。B.通渭人家将简朴的屋舍整理得极为有序和整
16、洁,说明这里虽物质短缺,却有着一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态度。C.本文叙事注重点面结合,如写老者家晒字画是“点”,写“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是“面”。D.本文和秦腔都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既有对民俗风情的浅层描摹,也有对文化意蕴的深层观照。7、文中与通渭县长相关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县长和“我”关于“民风”的争论,既为行文带来波折,也引出了下文对通渭人家精神世界的刻画。B.对县长“后脖”的细节描写,既侧面体现了通渭炎热干旱的气候特征,也暗示了其勤政为民的精神品质。C.县长在文中起到了线索作用,正是由于县长带“我”游通渭,才形成了文中“我”在通渭的所见所
17、感。D.县长的题字体现其作为基层领导干部深受当地文化影响,与后文“鼾声如雷”相映成趣,丰富了人物形象。8、第段中作者连续使用三个“你”,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9、贾平凹说,他写散文,鄙弃那些“题材狭窄,精神脆弱”“小、巧、甜腻”的文风,这种创作主张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
18、: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
19、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选自王安石材论)10、文中画框
20、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3分)君子A用人B如器C各取D所E长F古之致G治者H岂借才于I异代乎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尤蔽者”的“其”意思是“其中的”,与石钟山记“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的“其”相同。B.材料二“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与“惟其遇事而事治”两句中的“治”的含义都是“治理得好”。C.“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与“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的“适”含义不同。D.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因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资治通鉴。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
21、一项是()(3分)A.有人认为用官位和金钱足以引诱有才华的人,所以即使傲视他们,人才也会主动归附自己。B.良马和劣马混杂在一起,喝水吃粗粮,放声鸣叫,用蹄踢用嘴咬,因与众不同而受到蔑视。C.材料二认为如果君主用人得当,那么愚昧浅陋的人也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国家会人才济济。D.两则材料都巧用比喻,驳斥了天下没有人材的偏见,强调君子应主动争取人材,量才为用。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1)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4分)课内文言文翻译(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4分)14、下面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文中的【甲】处?请简述你
22、的理由。(4分)材料1: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此弓人之所当知也。材料2: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材料3:南越之修簳,加强弩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注释】簳:小竹,可做箭。梃:棍棒。(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水调歌头多景楼陆游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
23、,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注】这首词作于陆游镇江通判任上,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即“使君”)登楼宴游,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徐州:这里指镇江,东晋南渡,曾以徐州治镇江。貔貅:猛兽,喻指勇猛的战士。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由“江左”而“古徐州”,由“连山”而“危楼”,词人的笔触由近到远,最后点题。B.下片用风露草木点明季节时令,词人从历史过渡到了现实的生活情景,叙写这次宴游。C.“古愁”启“襄阳登览”,“今愁”慨言当前。古今之愁纷至,词人心有不平却并不灰心。D.词人借
24、羊祜的典故劝勉同来登楼的镇江知府,希望他及早为北伐做好部署,建万世之功勋。16、本词与姜夔扬州慢开篇同样是从地理形势写起的,但两首词在气象和情韵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在种树郭囊驼传中,郭橐驼认为,想保全树木的天性,须做到“_,_” 其间闪耀着“呵护和放手都是爱”的思辨色彩。(2)在蜀道难中,借“水”突出蜀道的艰险,其中“_”一句写激浪冲撞岩石倒流形成回旋的急流:“_”一句写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声势浩大。(3)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叙琐屑之事寄情,细腻动人。如用“_”这样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饱含老祖
25、母对孙子的关切、期许之情;又如写庭院中的树今日之模样,“_”,寓睹物思人、悼亡念存之情。(4)司马迁所说:“女无美恶,居宫见妒”离骚节选)中,屈原借“_,_”两句,含蓄地表现了奸臣对忠贤的毁谤,寄托了自己的愤闷不平之情。(5)“颜”的意思非常丰富,指两眉之间,亦指额头或脸面,后引申为面容、面色。“颜”字在古诗文中屡见不鲜,如归去来兮辞中“_,_”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我特别喜欢梵高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一种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曾记得,在上海陕西南路
26、街头散步时,我买了由白俄经营的小书店的橱蜜里陈列着的一幅与向日葵同名而布局略异的梵高名画复制品。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到了寂寞。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南荒的劳改农场,每天做着令我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己也害怕。有一天我推着粪车,路过一茅屋,发现了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几朵嫩黄的向日葵。我又想起了有着行将衰败的花朵和耀眼的金黄底色的梵高那幅向日葵,我似乎突然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原因。人的一生不管有多少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都不能泯灭
27、。从那以后,我每天拾粪,即便要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处来兜个圈。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干细胞是人体内的一类细胞,存在于人体发育过程中以及成体之后。干细胞可以自我复制,多向分化,常用于生长发育、疾病发生、药物筛选等科学研究。此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干细胞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被应用于重症以及危重症的救治研究中。然而,。获取干细胞必须进行体外扩增,但随着扩增代数的增加,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会逐渐减弱,这使得能够应用的干细胞可用代次有限,导致干细胞资
28、源难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此,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二十余年持续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套可以模拟体内微环境的干细胞仿生赋能系统,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干细胞体外培养问题。研究人员介绍说:“:增殖能力不足,细胞产量低;功能丢失,治疗效果差;干细胞纯度低,安全风险大;细胞资源稀缺,生产成本高。面对这些困难,我们还需要从干细胞仿生培养材料入手,全面优化配套培养体系。”20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寒风凛冽,我们一行十八人来到山里的刘杨村,准备开展扶贫工作。B张老师教育学生说:“作为学生,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C我们小王能说会道一点不假,单位的同事们
29、今天算真正见识了。D阅读的好处不言而喻,它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格,拓展我们的思维世界。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有人说,苏轼的石钟山记“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求真辫伪的旨趣”。而求真辨伪的过程中,大抵要经历“质疑、求实、反思”三个阶段。这无论是对我们的学习求知还是人生成长,都具有积极意义。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照搬古文内容,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试题答案1、
30、答案:C解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的前30年是受苏联以外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的“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可知,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是受苏联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2、答案:B解析:根据文中信息推理判断“中国作家都已抛弃卡夫卡、福克纳等偶像,开始了在文学上的寻根”说法绝对,材料二第二段中说的是“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众多以西化相标榜的中国作家后来绝大多数都已改弦易辙,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回归”可知,并不是所有中国作家都已抛弃西方作家开始文化寻根。3、答案:D解析:分析
31、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材料一的观点是: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坚定文化自信,重视本民族历史文化。A项是谈外国借鉴我国的优秀文化元素,不是谈本民族的文化自信。B、C两项强调创新,而非传承文化和文化自信。D项是说根基深厚,事物才发达,可用以表达有足够的文化根基才能更好地发展,与材料一要重视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思想一致,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据。4、答案:选入的古代诗文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艺创造力。将大量的古代诗文选人教材,让学生更多地接受古代文学作品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4分)解析:结合材料观点分析现实问题根据题干可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用
32、我国古代诗文的数量较多,在结合材料一分析这一现象时,可以着眼于古代诗文的价值及其选人数量较多起到的作用这两个方面。材料一第一段主要讲文化的重要作用、文化自信的性质及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第二段主要讲中华民族优秀作品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等;第三段主要讲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体现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的强大,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结合对材料一主要内容的梳理可知,在教材中选人如此多的古代诗文,一是因为所选古代诗文是中国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是中华民族优秀作品,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艺创造力;二是因为可以让学生从这些伟大的作品中受到积极的影响,增强其文化自信,
33、凝聚民族力量。5、答案:要有文化自信,创作心理上认同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作品要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及力量;在文学创作中,具有文化寻根、文体寻根的思维和意识;注重创新性转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6分)解析:结合材料内容探究现实问题解答此题,需关注题干中“对本民族产生深刻影响”这一限定语,以此为重点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首先,材料一第一段中指出“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第二段指出中华民族精神“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材料二第二段论述了新时期文学30年中许多中国作家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产生了一种对自身母
34、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由此可知,要创造出对本民族产生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作家需要具有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认同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及力量的文艺作品。其次,材料二第二段指出韩少功、阿城等“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根据这些优秀作家的创作经历可知,要具有文化寻根、文体寻根的思维和意识。最后,材料二论述了新时期文学30年中中国作家“开始逐步继承和转化中国古代以儒释道为主的文化传统”“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的实践,由此可知,要注重创新性转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
35、的文学资源。6、答案:A解析:思想内容+手法技巧“与通渭淳朴的民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了通渭人家精神的高贵”错误,文章第段通过对比关中平原与陇东高原麦收时节的情景,突出的是通渭地区物质的贫穷。7、答案:C解析:构思布局+人物形象“线索作用”“才形成了文中我在通渭的所见所感”错误,原文从第段开始才写“我”跟着县长去乡下的所见所感。8、答案:“你”泛指通渭人,连用三个“你”,多角度展现了通渭人的生活风貌;用“你”具有呼告效果,便于抒情,表现了对通渭人高贵精神的赞美;用“你”增加了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能够更深切地感知通渭人家的精神世界。(4分)解析:分析人称作用根据第段开头句“正是心
36、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可知,“你”泛指通渭人。“你”所引领的三个句子,表明通渭人虽然物质贫乏,文化程度不高,但追求生活品质,这三个句子从“食”“衣”“住”三个角度展现了通渭人的生活风貌。这三个句子由第二人称“你”领起,具有呼告效果,便于作者抒发感情,再联系段首句可知,这三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通渭人高贵精神的赞美。另外,使用第二人称“你”,给人以面对面对话和交流的感情,再联系段首句可知,这三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通渭人高贵精神的赞美。另外,使用第二人称“你”,给人以面对面对话和交流的感觉,能够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能够更深切地感知通渭人家的精神世界。9、答案:选材上
37、,将目光投射到甘陇大地,描绘通渭的自然风貌和通渭人家的日常生活,选材丰富,视角广阔;主题上,着眼于通渭人家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从中挖掘出质朴淳厚的民风和高贵的精神,文化意蕴厚重;风格上,追求语言的平实浅近,亲切自然,字里行间饱含着对通渭这片土地和人民的赞美,文风质朴大气。(6分)解析:鉴赏创作特色贾平凹写散文鄙弃“题材狭窄,精神脆弱”“小、巧、甜腻”的文风,意即主张散文题材丰富广阔,抒写的精神顽强,语言大气质朴,据此可从选材、主题、语言风格等角度分析文本。选材上,这篇散文叙写了作者在大西北甘肃通渭县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第段描绘了甘陇大地的自然风貌和通渭的气候特征,第段往后重在叙写通渭人家的
38、日常生活,选材丰富,视角广阔。主题上,通渭生存环境恶劣,这里气候干旱、严重缺水、交通不便,是“整个甘肃最贫困的县”,可这里也是“甘肃文化普及程度最高的县”,农舍整洁,精心培植花草,挂晒字画,处处表现出民风的质朴淳厚和精神的高贵,体现出厚重的文化意蕴。语言风格上,“农具放的是地方,柴草放的是地方”“她笑着说穷折腾哩”等叙述语言、人物对话平实浅近,亲切自然,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通渭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赞美,文风质朴大气。10、答案:CFH(3分)解析: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译:君子用人如用器物一样,各取它的长处。古代能治理好国家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
39、借人才来用的吗?11、答案:D解析:资治通鉴不是二十四史之一。12、答案:B解析:B项蔑是微小的意思。13、答案:(1)一个人如果自身怀有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露出来(4分)(2)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弃我而死去了;年纪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4分)解析:(1)句式、末、见(2)见背、行年、夺14、答案:(1)应选择材料3(2)本段的观点是要恰当地使用人才,不能用之不得其方,要适其任”。(3)材料三的意思是南越的竹子适合做箭,而不适合做敲扑,强调要发挥事物真正的作用,这与本段的观点一致。(4分)解析:【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太宗让到德彝举
40、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一样。各取它的长处。古代能治理好国家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材料二:天下所忧虑的事,不是忧虑人才不够多,而是忧虑在上者不希望人才众多;不是忧虑人才不为国效力,而是忧虑在上者不让他们效力。人才的作用,是用来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了,国家可以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然而统治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让官员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三个偏见。其中最突出的偏见,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
41、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人才的得失对于安定和不安定没有什么帮助;也有的人认为自己的俸禄富贵足以诱惑天下的士,盛衰乐忧在于我,我可以在天下之士前骄横,他们将没有不到我这里来的;又有的人不追求用来养育取用的方法,却恐惧担心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罢了。况且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够办好,治理国家能使国家安定昌盛。所以在上层的人假如不能精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使用他,那么,即使他有皋、夔那样的才智,也不能使自己突出于一般人,何况才智不及他们的呢?世上有偏见的人才会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
42、端立刻就能显露出来,所以没有怀才而看不出来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而本来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和良马混杂在一起,喝水吃粗粮,放声鸣叫,用蹄踢用嘴咬,想看出(哪匹)不同于其他的马是没有的啊。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择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只要一拉它的缰绳,就已经到了千里以外的地方了。这以后良马和劣马才有分别了。古代的人君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办法去寻求人才、考察人才。考察人才的方法,就是给他适合于他的才能的工作罢了。(南越长长的竹子作箭杆,搭在强弓上之后(把弓拉满),能射到千步远的地方,这是天下锐利的武器,武力决定胜负的法宝。但
43、是如果用它来敲打,那么和枯朽的棍棒就没有什么不同了。)由此可知,即使得到了天下优秀杰出的人才,但任用他们不得当,也和上述情形一样。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衡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地使用他们,使能力大小不同、长处短处不同的人才没有不做着适合自己的事情的。这样做的话,那么愚昧浅陋的人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何况那些才德兼备、智力非凡的人呢?唉!后世的位高权重者没有探究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尝试,就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也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15、答案:A解析:“词人的笔触由近到远”分析不当,不是“由近到远”,应是“由远到近”16、答案:本词开篇由广阔空间着笔,滚滚长江,莽莽群山,一
44、片苍莽,气象宏大;扬州慢开篇用笔从容平缓,追溯扬州昔日的盛况。本词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昂扬慷慨;扬州慢则用扬州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的凄凉,萦绕着伤悲气息。本词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在悲壮中蕴含着雄健之气;而扬州慢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表达了黍离之悲。(6分)17.答案(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飞湍瀑流争喧豗(3)以手阖门今;已亭亭如盖矣(4)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5)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一空1分,共10分)18孤苦伶仃/形单影只一望无际/广袤无垠/一望无际疲惫不堪/心力交瘁/精疲力竭/筋疲力尽(3分)19我又想起了梵高那幅有着行将
45、衰败的花朵和耀眼的金黄底色的向日葵,我似乎突然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3分)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语境有“孤零零”,可用“孤苦伶仃/形单影只”。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没有依靠。形单影只:形容孤独一人,没有同伴。语境形容原野开阔,可用“一望无际/广袤无垠”。一望无际(广袤无垠):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语境有“劳役”,形容心力疲惫,可用“疲惫不堪/心力交瘁/精疲力竭/筋疲力尽”。疲惫不堪(心力交瘁/精疲力竭/筋疲力尽):形容极度疲乏或过度劳累。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序不当。句式杂糅20A21干细胞还可以用于疾病治疗干细胞获取是比较困难的目前
46、干细胞培养系统存在四大痛点(6分)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称代词用法的掌握能力。文中的“我们”是特指,指研究人员这个群体。A.特指我们一行十八人这个群体。B.在这里指“学生”,相当于“你们”。C.指“我单位的”,口语。D.是泛指,指包括“我”在内的任何人。故选A。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本段讲的是干细胞的应用。根据“此外干细胞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被应用于重症以及危重症的救治研究中”,此处是说干细胞可以应用于疾病的救治研究,可以填“干细胞还可以用于疾病治疗”。第二空,本段讲的是干细胞的获取有很大的困难。此处是段落的首句,要求填一个总起句,可以填“干细胞获取是比较困难的”
47、。第三空,本段讲的是干细胞的培养。根据冒号和“面对这些困难”可知,此处应该总说干细胞培养存在的问题,可以填“目前干细胞培养系统存在四大痛点”。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有人说,苏轼的石钟山记“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求真辫伪的旨趣”。而求真辨伪的过程中,大抵要经历“质疑、求实、反思”三个阶段。这无论是对我们的学习求知还是人生成长,都具有积极意义。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照搬古文内容,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质疑、求实与反思:成长之路的三大阶段“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笔下的石钟山记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江山画卷,而在这幅画卷中,豪杰们以质疑、求实、反思的精神,探寻着世界的真理。这三大阶段不仅贯彻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也反映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成为我们不断成长的关键步骤。质疑,是我们在求知过程中首先需要具备的精神。朱熹曾言:“疑而后能悟,疑而后能进。”只有当我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