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发电厂660MW机组新建工程主体工程精细化管理及控制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火力发电厂660MW机组新建工程主体工程精细化管理及控制措施.doc(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火力发电厂660MW机组新建工程主体工程精细化管理及控制措施1.1 精细化管理的组织机构组 长:副组长:成 员: 1.2 精细化管理小组职责分工赵向东:总负责及现场总协调工作。古红初、尹大庆:负责审批施工部门编制的施工方案、专项措施、作业指导书;负责监督和检查施工中的质量及组织阶段性质量验收工作;负责组织施工不合格项的协调和解决;负责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的解决,协调施工现场出现的进度问题;负责记录和汇总相关问题,并向建设单位、监理汇报。朱峰、熊亚军:负责工艺阶段性或局部验收,现场主要负责工程施工的质量、进度及施工过程中现场文明施工工作。刘俊、尹华凡、汪毅:负责工艺阶段性或局部验收,现场主要负
2、责脱硝工艺设备、管道系统施工的质量、进度及施工过程中现场文明施工工作。魏太:主要负责各类文件、资料整理、MIS系统建设工作。施工部门各班组:负责阶段性原材料用量及清单明细,负责施工单位现场原材料施工质量的一二级验收工作(包括现场文明施工,应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并负责做好项目及监理单位进行三、四级验收的配合工作。1.3 施工各班组的管理职责1.3.1施工部门各班组按照施工组织总设计的要求,编制精细化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措施,精细化管理小组定期检查精细化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1.3.2施工部门各班组应该按照本细则的要求,并根据总体工期,编制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1.3.3精细化管理小组对施工
3、部门编制的精细化管理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审定和审批,负责督促、检查控制措施和进度计划的落实情况,并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考评。并将细则 、控制措施中的主要内容落实到作业指导书中,并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指导施工,加强工程的精细化管理。1.4 目标及主要控制环节1.4.1精细化管理总体目标加强方案优化和过程控制,加强业主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提高项目投产质量;建设西南部精细化管理标杆,争创国家优质工程奖。工程建设质量总体目标:不发生较大及以上质量事故;分项工程建筑、安装工程合格率100%,建筑工程优良率85%,安装工程优良率95%,争创国优工程。1.4.2工艺质量控制的关键点:
4、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设备基础质量控制、水工结构预防渗漏、回填土施工质量、楼地面施工质量、墙面、屋面防水施工质量、门窗及沟道盖板施工质量控制、管道安装施工质量控制、管道焊接质量控制。1.5 混凝土结构控制措施1.5.1框架结构施工缝控制要点1.5.1.1 框架结构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报监理审查。作业指导书应根据框架结构的规模、层次、变形缝位置和施工技术条件,全面策划结构施工的区段和层次,合理确定施工缝的留设位置。1.5.1.2 框架结构的施工缝应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技术规范和作业指导书留设。框架结构应尽可能不留或少留施工缝,施工缝宜设在结构构件受力较小的部位。施工缝处模板支设,
5、应有防止胀模、漏浆的措施。1.5.1.3 如设计无特别规定,水平施工缝一般可设在柱变截面处、结构层或楼层顶面、大梁的下口、牛腿顶面。对叠合梁板楼盖结构,施工缝可留设在混凝土梁的上部。1.5.1.4 结构施工的区段划分,应充分利用结构的变形缝,尽量避免留设垂直施工缝。当必须留设时,垂直施工缝应避开弯起钢筋的弯折区域,宜设在梁箍筋的加密区以外。由于施工、设备安装等原因,必须缓浇部分结构,当垂直施工缝确需设在梁柱的交接处时,应采取预设加强筋等措施。缓浇结构涉及重要的梁、柱或斜撑时,垂直施工缝留设方案应报经设计单位复核确认。1.5.1.5 施工缝处混凝土应妥善养护,强度达到 1.2Mpa 以上方可凿毛
6、。在模板安装前,施工缝凿毛应剥除浮浆、松散集料,使之露出坚硬、毛糙的石子。水平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清水冲洗干净,预先保水润湿 24 小时,清除表面积水,先铺设 3050mm 厚同成份的去石砂浆,然后再分层浇筑混凝土,保证新旧混凝土接触良好。1.5.2 清水混凝土的特殊要求1.5.21施工准备施工前应明确清水混凝土的范围,确定施工工艺。对施工图进行深化设计,对模板体系和混凝土链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策划,宜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或作业指导书。宜保持原材料的颜色和技术参数始终一致。1.5.22模板工程(1)模板面板可采用面层覆膜模板或面层加衬 PVC 模板、金属定型大模板等;模板龙骨、骨架材料规格应一致
7、,结构应牢固稳定,拼缝应严密,尺寸应准确。模板顶端宜高出墙梁浇筑高度 50mm。(2)模板排列等宜进行周到策划。水平模板排列宜均匀对称、横平竖直;竖向模板不宜错缝排列,横缝宜在同一标高位置,明缝水平方向应交圈,竖向应顺直有规律。施工缝应尽可能设在明缝处。(3)模板尽量采用外抱箍、桁架和外支撑等方式加固,避免采用对拉螺栓加固。当必须采用对拉螺栓穿入结构混凝土进行加固时,宜进行必要策划,对拉螺栓孔眼宜布置有序,排列整齐、美观,尽可能设在明缝处。对拉螺栓宜加设 PVC 套管,拆模后抽出螺杆,对孔眼及时进行无色差处理。(4)木模板材料应干燥,下料应准确,切口应平直且宜刨光,组拼前应调平、调直。模板龙骨
8、不宜有接头,当确需接头时应错开,1m 条带范围内,接头数量不应超过主龙骨总数的 50%。模板加工后,宜预拼检查,应对模板的平整度、外形尺寸、相邻板面高低差以及对拉螺栓组合情况等进行校核,符合要求方可用于工程。(5)模板安装前应清洁面板,宜均匀涂刷脱模剂。模板之间应连接紧密,拼接缝处应有防止漏浆的措施。对拉螺栓轴线应与模板面垂直,受力均匀。(6)清水混凝土应适当延长拆模时间,拆模后及时对表面进行清理、修饰,采取成品保护措施。1.5.23钢筋工程(1)钢筋的接头形式不应影响钢筋保护层厚度,保护层垫块的强度、颜色应尽可能与混凝土接近。(2)所用钢筋应清洁,无明显锈蚀和污染。钢筋扎丝的尾端应朝向构件截
9、面的内侧。1.5.24混凝土工程(1)清水混凝土宜根据施工范围和方量,一次备足原材料;当方量较大、工期较长时,应采用同一规格、同一生产源地的原材料,保持原材料的颜色和技术参数始终一致。(2)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试配,宜进行工艺试验或开盘鉴定,制作清水混凝土样板,选择合适的配合比。(3)清水混凝土应采用强制式搅拌设备,每次搅拌时间,宜比普通混凝土处长 2030S。(4)混凝土拌和物入泵坍落度值:柱混凝土宜为 15020mm,墙、梁、板的混凝土宜为 17020mm,混凝土拌和物从搅拌结束到入模时间,不宜超过 90min。1.6 重要设备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措施1.6.1 基础设备尺寸控制措施1.6.1.
10、1 设备基础施工前应组织相关专业对施工图进行图纸会审,重点核对设备基础定位尺寸、标高是否与总图吻合、是否正确;土建的预留孔(预埋件)尺寸、位置是否与设备安装图一致。1.6.1.2 基础轴线尺寸,基底标高和地质情况均经过检查,并办理隐蔽检验手续。1.6.1.3 安装的模板、基础中的钢筋、螺栓、预埋件、设备管线均已安装完毕并经过有关部门检查验收,符合设计要求,并办完隐蔽检验手续。螺杆采用直埋式时,必须有可靠的固定样架,汽机螺栓固定架设计必须附有计算书。1.6.1.4 设备基础在混凝土浇筑前应组织相关专业进行综合验收,重点核对设备预留孔洞、埋件、螺栓的位置及数量、支撑面标高是否符合设备安装要求。1.
11、6.2混凝土质量的控制1.6.2.1 设备基础浇筑前应清理地基或基土上的於泥,并应有防水、排水措施。清除模板内的垃圾、泥土等杂物,并浇水润湿模板,堵塞板缝和孔洞,但不积水。1.6.2.2 设备基础如果分两次以上施工,应特别注意预埋螺栓、预留孔的底标高是否在施工缝以下,如果在施工缝以下,应调整施工缝位置或提前埋设螺栓或预留孔洞。1.6.2.3 模板宜采用双面覆膜模板,如有必要时,涂刷隔离剂,以利拆模和保证结构表面平整,使混凝土表面达到清水混凝土的标准要求。1.6.2.4 冬季施工采取长时间的养护,根据测温记录,以便及时改进养护措施,当内外温度接近时,逐步减少保温层厚,尽量延缓降温时间和速度,充分
12、发挥混凝土的内力松弛效应。1.6.2. 5 模板表面平整、清洁、光滑,拼缝处加海绵条,板缝间用腻子补齐后粘贴胶带防止漏浆。1.6.2.6 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应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振捣密实。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 1.5 倍。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 5c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平板振捣器的移动间距,应能保证振捣器的平板覆盖已振捣的边缘。1.6.2.7 混凝土不能连续进行浇筑时,如果超过 2h 以上,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留置施工缝。1.6.2.8 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注意观察模板、支架、螺栓、管道和预留孔洞、预埋件有无走动情况,当发现有变形或位
13、移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修整和加固模板,完全处理好后,再继续浇筑混凝土。1.6.2.9 雨、冬期施工时,露天浇筑混凝土应编制季节性施工方案,采取有效地措施,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否则不得任意施工。1.6.2.10 设备基础移交前,应核查基础混凝土龄期,未达到设计强度的,原则上不得进行设备安装。1.6.3 二次灌浆质量控制1.6.3.1 灌浆前清理干净所需灌浆的区域,除去灌浆去混凝土表面的油脂,将混凝土表面凿毛。支模要牢固、美观、可靠、不漏浆,并留有排气孔。1.6.3.2 设备基础二次灌浆主要采用高强、无收缩的灌浆材料。这类材料生产厂家较多,工艺水平参差不齐,在选择供货商时要注意慎重。无论采用哪
14、种材料,除了要进行常规的进场材料检验外,还要按说明书要求对该批材料进行模拟施工,并对同条件养护试块进行强度、收缩性等主要指标的测试,达到规定指标后方可使用。1.6.3.3 二次灌浆一般采用人工灌注、振捣,不宜采用振动棒进行振捣,也不宜采用化学灌浆泵进行灌注,这些工具(设备)使用中产生的振动,极易引起垫铁的滑动或螺杆的偏移,影响设备的运行质量及安全。1.6.3.4 二次灌浆应按先套管(预留孔)、后台面的顺序进行,待所有套管(预留孔)灌注结束后,再对台面进行灌浆。灌浆从一个方向按顺序逐个进行,每灌完一个套管(预留孔)后,都要在图纸上做出标记并相关记录,避免出现遗漏现象。1.6.3.5 灌浆前,应根
15、据套管(预留孔)的内径、螺杆直径,计算出每个套管(预留孔)内应灌入灌浆料的体积进行计量。如果实灌体积和计算容积基本相符,则可以确定该孔已灌注密实。如果不符,则要分析原因:当实灌体积小于计算容积时,可能是套管(预留孔)内出现空洞或垃圾未清理干净;当实灌体积远大于计算容积时,则可能有模板漏浆现象。1.6.3.6 灌浆完成后,及时将表面压平磨光,并采用相应材料的覆盖养护,洒水养护时间不少相关技术规范规定。1.6.3.7 设备进行试运前,应对二次灌浆层进行一次检查。二次灌浆层应密实,无表面裂缝,无蜂窝、麻面,灌浆面略高于设备结构底板底面。二次灌浆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前,不得进行设备试运。1.7 水工结构
16、预防渗漏措施1.7.1 预防施工缝及施工冷缝处渗漏的措施1.7.1.1施工缝留设的位置、形式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规定。地下工程、水工结构的施工分区、分段,首先应充分利用结构的变形缝,尽量不留或少留施工。底板不得留垂直施工缝,设计有变形缝时,应按变形缝分仓浇筑。当底板与墙体(或池壁)分开施工、需留水平施工缝时,禁止将施工缝设在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上表面 300mm 以上的墙体(或池壁)上。1.7.1.2 施工缝处混凝土应妥善养护,强度达到 1.2Mpa 以上方可凿毛。在模板安装前,施工缝凿毛应剥除浮浆、松散集料,使之露出坚硬、毛糙的石子,在墙体(或池壁)中部沿纵轴形成凹槽或凸槽企口。1.7.1.
17、3 水平施工缝在浇灌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理干净,预先保水润湿 24 小时;先铺水泥净浆,再铺设 3050mm 厚 1:1 水泥砂浆或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然后及时分层浇筑混凝土,保证新旧混凝土接触良好。1.7.1.4 垂直施工缝在浇灌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理干净,预先保水润湿 24 小时;先分段涂刷水泥净浆或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然后及时分层浇筑混凝土,并充分振捣。1.7.1.5 地下结构和水工结构混凝土应有序施工、连续浇筑、一次成型。无论是采用斜面分层法浇筑,还是采用水平分层法浇筑,任何点处下层(先浇)混凝土,被上层(后浇)混凝土覆盖的间隔时间,都必须不超过混凝土的初凝
18、时间。出现施工冷缝时,应按施工缝要求进行处理,防止沿缝隙处出现渗漏。1.7.2 预防变形缝处渗漏的措施1.7.2.1 地下工程、水工结构的变形缝必须满足适应变形、密封防水两大功能,缝的型式、位置、尺寸、节点构造、材料性能必须符合施工图纸和规范要求。1.7.2.2 变形缝中的止水带,规格必须符合设计,埋设位置应准确,其中间空心圆环应尽可能与变形缝的中心线一致;止水带在结构中应连续完整、妥善固定,不得扭曲、破损、偏位或弯折,不宜用铁丝、铁钉固定止水带,宜采用专用钢筋套或扁钢固定,一端夹紧止水带,另一端与结构钢筋焊牢,固定间距应适宜,防止浇混凝土时挤偏、移位。定型填缝材料可用钢筋、铁丝、混凝土保护层
19、垫块,准确固定在设计位置上。1.7.2.3 顶板、底板部位,水平安装的止水带,其下方混凝土不易振捣密实,气泡不易排出,且混凝土凝固收缩易使止水带与下方混凝土出现间隙,导致漏水;因此,顶板、底板部位的止水带应呈盆状安设,让止水带两翼与水平面有一个 1020夹角,并固定牢靠;浇灌该部位混凝土时,应用柔韧的竹片引出气泡,并仔细振捣密实。1.7.2.4 中埋式止水带先施工一侧结构时,端模被止水带分割成两块,不易支设、固定,混凝土振捣不易到位,是常见的防水薄弱环节;因此,该处端模应仔细配模,保证拼缝严密,采用拉杆加边衬方式,确保固定可靠;混凝土浇灌时,采用柔韧的薄竹片人工仔细振捣密实。1.7.2.5 中
20、埋式止水带应尽量减少现场连接接头,必须接长或交圈时,塑料或橡胶止水带的对接接头宜采用热压焊接,不得采用叠接;接缝应平整牢固,不得有裂口、脱胶现象;T 字、十字和 Y 字接头,应在工厂加工成型;止水带现场接头应设在边墙、池壁较高位置上,不得设在结构转角处。1.7.2.6 填缝与嵌缝,对变形缝功能的发挥与耐久,有较大影响。混凝土拆模后,应及时清理干净缝内的浮浆、残渣、建筑垃圾等,修平变形缝端面;在清洁、无水渍、无渗水的状态下,先从上到下,涂刷与嵌缝材料相容的基层处理剂,再从下到上,沿缝均匀堵塞填缝(背衬)材料,然后嵌填嵌缝材料。嵌缝密封材料应均匀、连续、密实,与两侧基面粘结牢固。1.7.2.7 变
21、形缝在铺贴卷材或涂刷涂料防水层前,应彻底清理基面,修补表面气孔、缝隙等,保持基面平整、清洁、干燥。首先应骑缝等称设置隔离层,再铺贴卷材或涂刷涂料。当设计采用外防外贴法铺贴卷材防水层时,应先铺平面,后铺立面,交接处应交叉搭接。当设计采用涂料防水层时,涂料的配制及施工,必须按涂料的技术要求进行,涂刷或喷涂应待前一道涂层实干后进行,涂层应均匀,不得漏涂漏刷,防水层总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1.7.3 预防混凝土疏松或表面缺陷的措施1.7.3.1 预防混凝土疏松、不密实的措施:混凝土原材料应合格,配合比应通过计算、试配确定,保证符合设计要求的强度、抗渗、抗冻性能。混凝土拌和应充分、均匀,不泌水、不离析。原
22、材料计量偏差在允许范围内,首次使用的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测试坍落度及其经时损失。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口,到运输、浇筑入模的时间,以及先浇混凝土表面被后浇混凝土完全覆盖的总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 2m 时,应设串筒或溜槽。墙板、池壁应分层交圈、连续浇筑,振捣时间应使混凝土表面呈现浮浆并不再沉落为止,不漏振、过振或欠振。模板缝应封堵严密,浇灌中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墙板、池壁应控制浇灌速度,浇灌到一定高度,特别是到墙板、池壁与梁、板等交接转折部位,应停歇 11.5h,待浆料沉实后再继续浇灌水平构件。混凝土浇筑后 12h 内应覆盖表面,并保持湿润状态,养护时间不
23、少于 14d。1.7.3.2 预防混凝土出现蜂窝的措施:混凝土浇筑宜分层多点布料,从斜坡中下部振动引浆,严禁长时间从下料点振动赶浆。混凝土分层厚度达到 400450mm 时,暂停下料,规范、均匀地全面振捣一遍。600mm 厚及以上的长墙板(池壁),应适当移动或布置多个下料点;200mm 厚墙板(池壁)宜采用全断面水平分层、交圈浇筑。混凝土浇筑时各层应遵循一定的布料顺序,专人负责及时用海棉条、塑胶小水斗排除泌水。根据断面形状及配筋情况,限制一次支模的高宽比不宜超过 618。浇筑下料高度超过 2.0m 或钢筋密集部位宜设软管或串筒引料。1.7.3.3 预防混凝土出现麻面的措施:混凝土浇筑宜分层多点
24、布料,控制泵送或下料节奏,混凝土分层厚度达到 400450mm 时,暂停下料,规范、均匀地全面振捣一遍。保证模板的加工、配置质量,配模尺寸尽量符合现场实际,局部采用小规格模板进行调整以控制拼缝间隙,对拉螺栓锥头、模板拼缝用衬海绵条密封,防止漏浆。用过的模板按程序修整。立模前表面清理干净,均匀涂刷隔离剂。1.7.3.4 预防混凝土出现烂根的措施:模板底部用 1:2.5 水泥砂浆设置水平连续底坎找平层。浇混凝土前用水泥砂浆封堵或连续贴海绵条等方式密封模板底部间隙。模板支撑牢固,模板拼缝处增加支撑,局部在钢管背楞内加木楔加强对拉螺栓、背楞与模板的坚固,底排对拉螺栓采用“三紧”措施,防止对拉螺栓松动胀
25、模。在柱上口、墙板(池壁)上口及侧口的模板上,加钉 30mm30mm 标准木条,控制缝口两侧成型混凝土的平直度。1.7.4 预防对拉螺栓部位渗漏的措施1.7.4.1 地下工程、水工结构应尽量少用对拉螺栓固定模板,当固定模板用的对拉螺栓必须穿过混凝土结构时,对拉螺栓中部必须加焊方形止水环,贴角焊缝应满焊、密封,焊渣清理干净。对拉螺栓宜选用两端能拆卸的工具式螺栓,并加堵头。1.7.4.2 混凝土初凝后,强度达到 1.2Mpa 前,应避免再放松或紧固、振动对拉螺栓;拆模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 1.2Mpa 以上,在拆模、旋退、卸除工具式螺栓头和堵头等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强力扭转、抽拔、冲击埋在混凝土内的
26、螺栓。1.7.4.3 工具式螺栓头、堵头拆卸后,在混凝土上留下的 4050mm深的锥形槽,或割除一次性对拉螺杆留下的坑槽,应采用无收缩、易密实、颜色相近的避水砂浆封堵密实。1.7.4.4 对厚度小于 250mm 的墙板(池壁)或处于地下水位、运行水头 8m 以上时,应采取加强防水措施,宜在迎水面螺孔 50100mm半径范围涂刷防水涂料。1.7.5 预防埋设件部位渗漏的措施1.7.5.1 水工结构、地下工程上的埋设件应预埋,尽量避免混凝土浇筑后凿孔、钻孔。1.7.5.2 埋设件端部或预留孔(槽)底部的混凝土厚度不得小于250mm,当厚度不足时,应采取局部加厚或其它防水措施。1.7.5.3 预留孔
27、(槽)不得破坏防水层的完整性。1.7.5.4 预留通道接头的防水构造必须符合设计,变形缝、中埋式止水带施工详见“预防变形缝处渗漏的措施”。1.7.6 预防穿墙管部位渗漏的措施1.7.6.1 穿墙管(或称贯穿件)应在浇灌混凝土前预埋到位,不得凿洞后埋,留下渗漏隐患。穿墙管与内墙角(或池内角)、凹凸部位的距离应大于 250mm。将主管直接埋入混凝土的固定式穿墙管,仅适用于结构变形或管道伸缩量小的场合。活动式穿墙管,在管外应加设穿墙套管。1.7.6.2 金属止水环与主管或套管焊接前,止水环上应打坡口,采用熔透焊缝,满焊密实,焊渣清理干净。有翼环、挡圈时,翼环、挡圈与套管应满焊密实,并在预埋就位前将管
28、内外清理干净。1.7.6.3 直径小的穿墙管可直接固定在模板上;直径较大的穿墙管应采用钢筋或型钢支撑,焊牢、顶紧,形成可靠固定,防止浇灌混凝土时松动移位(包括上浮)。穿墙管、止水环、翼环的下半部,容易窝存气泡,不易密实,该部位不宜采用机械振捣,宜采用柔韧的薄竹片人工仔细振捣密实。1.7.6.4 穿墙管在混凝土养护、拆模、回填过程中,应注意成品保护,避免碰撞、损坏。特别是在混凝土初凝以后、强度不高时,避免强力碰撞、振动穿墙管,防止松动产生缝隙。1.7.6.5 穿墙管防水构造应符合设计。主管与套管之间的周边空隙应调整均匀,并用防水油膏、胶凝材料灌实,也可用沥青麻丝,均匀填满、填实,迎水面环缝用嵌填
29、材料,嵌填严实。1.8 回填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1.8.1 施工前应具备的作业条件1.8.1.1 回填部位的地下结构、设施质量隐蔽验收合格。1.8.1.2 回填土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由试验室做回填击实试验确定。1.8.1.3 回填土料的种类符合设计要求,含水率满足回填要求。且贮量应大于需用量的 1.5 倍。1.8.1.4 按施工方案所需的回填运输、压实机械到位。1.8.2 施工过程管理要求1.8.2.1 填土前,应将基底表面上的树根、垃圾等杂物清除干净;做好每层回填土水平标高控制点的布置;水平标高标志宜布置在基础的四周表面用红漆画出,标志密度愈密愈方便施工。1.8.2.2 回填土要分层摊铺
30、,每层铺土的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填土每层的铺土厚度和压实遍数见下表。填土施工时的分层厚度及压实遍数表压实机具分层厚度(mm)每层压实遍数平碾25030068振动压实机25035034蛙式打夯机、平板振动器20025034人工打夯不大于 200341.8.2.3 大面积基坑回填应合理划分回填施工区段,以利流水作业加快工期。回填土分段进行时留接槎应作成阶梯形,上下层的接槎距离不得小于 500mm。接槎的槎子应垂直切齐。每层接缝处碾迹重叠。重叠 0.5l.0m 左右,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应小于 1m。在机械施工碾压不到的填土部位,应配合人工推土填充,用蛙式打夯机分层夯打密实,死角部
31、位采用手夯完成夯实。1.8.2.4 采用打夯机夯实每层至少夯打三遍。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连,纵横交叉。深浅两基坑相连时,应先填夯深基坑;填至浅基坑相同的标高时,再与浅基坑一起填夯。如必须分段填夯时,交接处应填成阶梯形,梯形的高宽比一般为 12,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小于 1.0m。1.8.2.5 墙体根部、柱根部、墙体结构拐角等部位是夯实施工难点部位,施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夯实方法,确保此部位施工质量。并且严禁采用水浇使土下沉的所谓“水夯”法。1.8.2.6 基坑(槽)回填应在相对两侧或四周同时进行。基础墙两侧标高不可相差太多,以免把墙挤歪;较长的管沟墙,应采用内部加支撑的措施
32、,然后再在外侧回填土方。1.8.2.7 回填房心及管沟时,为防止管道中心线位移或损坏管道,应用人工先在管道两侧同时填土夯实,直至管顶 0.5m 以上时,方可采用蛙式打夯机夯实。1.8.2.8 每层灰土(素土)夯实后应按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02 规定取样测定回填土的质量密度,符合要求后,才能铺摊上层的灰土(素土)。并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土料种类、配合比、试验日期、层数(步数)、结论、试验人员签字等。密实度末达到设计要求的部位,均应有处理方法和复验结果。1.8.2.9 灰土回填时,回填土材料和含水率要符合规定。回填土所用土料使用前应先过筛,其粒径不大于 15mm。优选用附近基
33、坑新挖出的土方。回填所用石灰使用前应充分熟化过筛,不得含有粒径大于 5mm 的生石灰块,也不得含有过多的水分。1.8.2.10 灰土回填应按设计要求的配合比严格控制灰土比例,灰土的配合比为体积比。灰土拌合宜采用灰土拌合机进行拌合,并达到均匀一致;要控制拌合土的含水率,现场检验方法是:用手将灰土紧握成团,两指轻捏即碎为宜。如土料水分过大或不足时,应晾晒或洒水润湿。1.8.3 雨、冬期施工1.8.3.1 雨期施工时,应有防雨措施,要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和地坪内,以免边坡塌方或基土遭到破坏;土料场和正在回填的部位还需加以覆盖,以防因雨水过多引起土料含水率过高形成橡皮土或造成二次施工。1.8.3.2 填
34、方工程不宜在冬季施工;如必须在冬季施工时,回填土施工应连续进行,防止基土或已填土层受冻,应及时采取覆盖保温等防冻措施。1.8.3.3 冬季填方前,应清除基底上的冰雪和保温材料;填方上层应用未冻、不冻胀或透水性好的土料填筑,其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1.8.3.4 回填土料应提前做好土层回填间断时的保温覆盖或采用挖掘机在土料场挖取内层非冻土,装土、铺土、碾压、取样等工序都应快速连续作业。1.8.3.5 冬期施工室外平均气温在-5以上时,填方高度不受限制;平均温度在-5以下时,填方高度不宜超过下表的规定。但不含冰块的砂土(不包括粉砂)、碎石类土填筑时,可不受表内填方高度的限制。低于-5填方高度限制表平
35、均气温 ()-5-10-11-15-16-20填方高度 (m)4.53.52.51.8.3.6 冬期回填土方,每层铺筑厚度应比常温施工时减少 20%25%。1.8.3.7 室外管沟底至管顶 0.5m 范围内及室内房心、基坑(槽)或管沟不得用含冻土块的土回填。1.8.4 成品保护1.8.4.1 回填前,基础混凝土的边角位置应采用角钢和木板等材料予以保护;边角 200mm 范围内宜采用人工夯实的施工方法,避免损坏。1.8.4.2 填运土方时不得碰撞施工定位桩及施工水准点;并应定期复测检查这些标准桩点是否正确。1.8.4.3 在基础或管沟的现浇混凝土应达到一定强度,不致因回填土而受破坏时,方可回填土
36、方。1.8.4.4 回填土区域的各种管线及设备均应妥善保护;按规定回填土料,不得碰坏。1.9 楼地面施工质量控制措施1.9.1 施工准备1.9.1.1 按照工程管理相关要求完成图纸会检和施工技术交底工作。1.9.1.2 施工方案已编制完成并经过监理、建设单位审核批准。1.9.1.3 作业人员已进场,经过培训合格,具备上岗条件。1.9.1.4 材料样品已经建设单位确认,出厂合格证或复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材料已报送监理、建设单位审核批准。1.9.2 块材面层1.9.2.1 块材面层一般指铺贴地面砖、大理石、花岗石材料,要求其表面光洁明亮,色泽鲜明无刀痕、旋纹;块材边角方正,无扭曲缺角掉边,色泽一致。1
37、.9.2.2 块材铺砌前,应先进行 CAD 排版并经监理、建设单位确认。要求尽可能使楼地面整体分缝均匀,尽量不出现或少出现大半砖,不出现小半砖,在门口位置应保持整砖。相连通的房间规格相同的块材应对缝,确实不能对缝的要用过门石隔开。1.9.2.3 块材铺贴前应将基层上的杂物清净,用钢丝刷刷掉粘结在基层上的砂浆,并清扫干净。4.2.4 为了检查和控制块材的位置及标高,在房间内采用激光水平仪控制块材基准标高,要注意室内与楼道面层标高一致。1.9.2.5 块材铺贴前应选料,要求块材表面洁净、图案清晰、色泽一致、边缘整齐、厚度均匀、规格统一、周边顺直。1.9.2.6 试排:在房间内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铺
38、两条干砂,其宽度大于块材宽度。结合施工大样图及房间实际尺寸,把块材排好,以便检查块材之间的缝隙,核对块材与墙面、柱、洞口等部位的相对位置。有防水要求的地面,应确认找平层已排水放坡、不积水,给排水管道预埋处已做好防水处理。1.9.2.7 试铺后将干砂和块材移开,清扫干净,用喷壶洒水湿润,刷一层素水泥浆。根据板面水平线确定结合层砂浆厚度,拉十字控制线,开始铺结合层干硬性水泥砂浆,厚度控制在放上块材时宜高出面层水平线 3-4mm。铺好刮平,再用抹子拍实找平。1.9.2.8 铺砌块材:1) 根据材质的不同,需要提前浸水湿润的块材应先用水浸湿,待擦干或表面晾干后方可铺设。2)根据房间拉的十字控制线,纵横
39、各铺一行,作为大面积铺砌标筋用。依据试拼时的编号、图案及试排时的缝隙,在十字控制线交点开始铺砌。先试铺即搬起板块对好纵横控制线铺落在已铺好的干硬性砂浆结合层上,用橡皮锤敲击木垫板,振实砂浆至铺设高度后,将块材掀起移至一旁,检查砂浆表面与块材之间是否相吻合如发现空虚之处,应用砂浆填补搓平,在板背面涂 810mm 素水泥浆,正式镶铺,安放时四角同时往下落,用橡皮锤或木锤轻击木垫板,根据水平线用铁水平尺找平,铺完第一块,向两侧和后退方向顺序铺砌。铺完纵,横行之后有了标准,可分段分区依次铺砌,一般房间应先里后外进行,逐步退至门口,便于成品保护,但必须注意与楼道相呼应。1.9.2.9 面层铺砌后 1-2
40、d 后内进行灌浆擦缝,其表面应进行养护并加以保护。1.9.3 塑胶地面1.9.3.1 基层表面要大于 1.2 兆帕,含水率不大于 8%,平整度 2 米直尺平整误差不大于 2 毫米,室内要保持通风及干燥。1.9.3.2 基层表面无麻面、裂纹现象,在基层养护工程中,不得上人,受压,避免出现空鼓。若出现油脂、油漆等污渍,必须清洗干净,基层面凹凸不平的应及时修补,有大面积不平的用打磨机打磨。1.9.3.3 铺装前应将卷材全部张开平放,待一段时间后使用,以便卷材完全稳定及消除卷曲引致的起伏。1.9.3.4 根据设计要求,卷材宽度和房间尺寸,进行弹线、分格和定位,卷材应扣除接缝宽度,有花纹的卷材应考虑拼花
41、对缝,与其他材料交界处应考虑高差。1.9.3.5 卷材按控制线铺平后,根据房间形状及设计图案安排材料布局,确定材料的裁剪尺寸及形状,先复杂、后简单。1.9.3.6 根据控制线刮胶,待胶水表面干至不粘手即可铺贴,每次涂胶应从屋内涂至门口或已铺上地板位置,再从已铺地板处向外铺出。使用胶水后应参考厂家的使用手册。1.9.3.7 先黏贴已刮胶的面积、完成后在刮胶粘贴剩余面积,粘贴时不断加压铺平、排除空气,粘贴时若发现砂粒等杂物,应立即清除。1.9.3.8 粘贴完成后,将已铺贴地板表面进行全面压刮,使地板表面不出现任何气泡,并在未干透前在地板上均匀碾压,以保证地板与基层的密实粘接,多余胶浆应立即用湿布抹
42、掉。1.9.3.9 在胶水完全粘合后,应立即进行首次保养。完工后彻底清扫或使用吸尘器,将地面所有残留物清除干净,最后进行耐污处理。1.10 墙面施工质量控制措施1.10.1 施工准备1.10.1.1 按照工程管理相关要求完成图纸会检和施工技术交底工作。1.10.1.2 施工方案已编制完成并经过监理、建设单位审核批准。1.10.1.3 作业人员已进场,经过培训合格,具备上岗条件。1.10.1.4 面砖、涂料等材料样品已经建设单位确认,出厂合格证或复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材料已报送监理、建设单位审核批准。1.10.2 抹灰墙面施工要求1.10.2.1 抹灰前对结构工程进行必要的检查和验收,包括砌筑的砂浆
43、是否饱满、连墙拉结筋和构造柱是否按规范设置、内外填充墙与楼板、梁底等交接处是否用斜砖砌严,内外填充墙体与混凝土梁柱交接处是否布设钢丝网片等等。1.10.2.2 抹灰前还应对其他配合工种项目进行检查,如水、电、配电箱是否安装完毕,门窗框是否安装齐全等。对容易引起墙面开裂的水电线槽应用砂浆嵌填密实,管线较多时还必须布设钢丝网片。1.10.2.3 抹灰前必须先找好规矩,即四角规方、横线找平、立线吊直、弹出基准线。1.10.2.4 基层为混凝土时,抹灰前先刮素水泥浆一道,在加气混凝土或粉煤灰砌块基层时,先洒水湿润,且浇水宜在抹灰前一天进行,但抹灰时墙面不显浮水。喷水后立即刷一遍掺用量 20%的 108
44、 胶素水泥浆,再开始抹灰。1.10.2.5 抹灰时底灰宜用粗砂,中层灰及面灰宜用中砂。1.10.2.6 抹灰工程一般分遍进行,以使粘结牢固,每一次抹灰的厚度必须严格控制,不宜一次抹的太厚,易产生开裂及脱落。1.10.2.7 根据墙面基层平整度及装饰要求,按照标准设置塌饼、冲筋及标筋。梁、柱面、墙面阳角等均应采用 1:2 水泥砂浆做护角,护角每侧宽度不少于 50mm。1.10.2.8 外墙窗台、门楣、雨棚、阳台、压顶和突出腰线时,上面应做流水坡度,下面应做滴水线,滴水线的深度和宽度均不小于 10mm,并整齐一致。1.10.2.9 冬期抹灰时,必须采用保温措施,砂浆的温度不低于 5,气温进入 0,
45、不宜进行抹灰工作。1.10.2.10 雨期施工时,必须采用相应的防水措施,防止抹灰层在终凝前受雨淋而损坏。1.10.2.11 抹灰后应注意喷水养护,防止空鼓开裂。1.10.3 涂料墙面施工要求1.10.3.1 涂料工程应在抹灰、吊顶、细部及电气工程等已完成并验收合格后进行。1.10.3.2 混凝土或抹灰基层刷溶剂涂料时,含水率不得大于 8%,涂刷水性涂料及乳液涂料时,含水率不得大于 10%。1.10.3.3 涂料在使用前,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施工现场环境温度宜在 535,并注意通风换气及防尘。1.10.3.4 涂料使用前必须经过充分搅拌,其工作稠度应保持施涂时不坠落、不显刷纹。在使用工程中不
46、断搅拌且不得任意加水及其他溶液稀释。1.10.3.5 基层表面必须坚固,无酥松、脱皮、起壳、粉化等现象,表面无泥土、灰尘、油污等赃物;对高低不平的砂浆面层进行打磨确保墙面平整,对墙面孔洞及线槽及时进行修补;混凝土及水泥砂浆基层,应满刮腻子,砂纸打光,表面平整光滑、线角分明。1.10.3.6 涂刷施工前门窗框应用薄膜遮盖,以免污染门窗框。1.10.3.7 涂料涂刷时,其涂刷方向和行程长短均为一致,严格控制前后涂刷的相隔时间间隔。1.10.3.8 喷涂施工要求涂料的稠度必须适中,喷枪应与墙面平行移动,运行速度要保持一致,喷涂施工时,应连续作业。如作业分段时,宜在分格缝、水落管等处。1.10.3.9
47、 滚涂施工时,被滚墙面上轻缓平稳地来回滚动,直上直下,避免歪扭蛇行,以保证涂层厚度、色泽及质感一致。1.10.3.10 涂饰完成后,及时做好成品保护,防止二次污染。1.10.4 面砖墙面施工要求:1.10.4.1 面砖的表面应光洁、方正、平整;质地坚固,其品种、规格、尺寸、色泽、图案应均匀一致,必须符合设计规定。不得有缺楞、掉角、暗痕和裂纹等缺陷,其性能指标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1.10.4.2 墙面基层清理干净,光滑的基层表面应按照技术方案进行处理,窗台、窗套等事先砌堵好。1.10.4.3 施工前按照设计图案要求及图纸尺寸,核实墙面的实际尺寸,根据排砖模数和分格要求,绘制施工大样图,并
48、做出样板墙,确定施工工艺及操作要点。1.10.4.4 墙面砖铺贴前应进行挑选,需要提前浸水湿润的面砖应先用水浸透,待擦干或表面晾干后方可铺贴,铺贴前确定水平及竖向标志,面砖表面应平整、接缝平直、缝宽应均匀一致。1.10.4.5 严格控制施工时找平层砂浆的施工温度,防止因冬季气温低,砂浆受冻,容易发生脱落。1.10.4.6 清理干净的找平层后,依照室内标准水平线,找出地面标高,按贴砖面积,计算出纵横的皮数,用水平尺找平,并弹出面砖的水平和垂直控制线。1.10.4.7 根据大样图及墙面尺寸进行横竖向排砖,以保证面砖接缝均匀,注意大墙面、柱子要排整砖,以及在同一墙面上的横竖排列均不宜有小于 1/2 砖的非整砖。非整砖行应排在次要部位,亦注意一致对称。如遇到突出的卡件,应用整砖割吻合,不得用排非整砖随意拼凑镶贴。1.10.4.8 铺贴应从阳角处开始,并由下往上进行;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