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会计初级经济法基础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会计初级经济法基础考试大纲.docx(5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会计初级经济法基础考试大纲2022年会计初级经济法基础考试大纲 本文关键词:经济法,年会,考试大纲,基础2022年会计初级经济法基础考试大纲 本文简介:2022年会计初级考试经济法基础考试大纲书目第一章总论4第一节法律基础4其次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6第三节法律责任10其次章会计法律制度11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概述11其次节会计核算与监督12第三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16第四节会计职业道德18第五节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18第三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192022年会计初级经济法基础考试大纲 本文内容:2022年会计初级考试经济法基础考试大纲目录第一章总论4第一节法律基础4其次节经济纠纷的解
2、决途径6第三节法律责任10其次章会计法律制度11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概述11其次节会计核算与监督12第三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16第四节会计职业道德18第五节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18第三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19第一节支付结算概述19其次节银行结算账户20第三节票据21第四节银行卡25第五节网上支付26第六节结算方式和其他支付工具26第七节结算纪律与法律责任27第四章增值税、消费税法律制度27第一节税收法律制度概述28其次节增值税法律制度28第三节消费税法律制度33第五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36第一节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36其次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40第六章其他税收法律制度45第一节房产
3、税法律制度45其次节契税法律制度47第三节土地增值税法律制度48第四节城镇土地运用税法律制度50第五节车船税法律制度52第六节印花税法律制度54第七节资源税法律制度55第八节其他相关税收法律制度57第七章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62第一节税务管理62其次节税款征收与税务检查65第三节税务行政复议66第四节税收法律责任67第八章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68第一节劳动合同法律制度68其次节社会保险法律制度75-1-第一章总论基本要求(一)驾驭法和法律、法律关系、法律事实、法的形式和分类(二)驾驭仲裁、民事诉讼(三)驾驭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四)熟识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五)熟识法律责任(六)了解经济纠纷
4、的概念与解决途径第一节法律基础一、法和法律(一)法和法律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明施的社会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国家立法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广义的法律则指法的整体,即“法”。(二)法的本质与特征1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2法的特征。(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2)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国家强制性。(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明确
5、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二、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由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法律关系的客体三个要素构成的。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担当义务的当事人。能够参加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公民)、组织(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国家。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包括权利实力和行为实力两个方面。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担当的义务。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物、人身人格、非物质财宝和行为四大类。三、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歼灭的干脆缘由。根据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作标准,可以将法律事实划分为两大类:法律事务和法律
6、行为。法律事务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歼灭的法定状况或者现象。事务可以是自然现象,也可以是某些社会现象。法律行为是指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歼灭的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律行为做不同的分类。四、法的形式和分类(一)法的形式法的形式,即法学上所称的法的形式渊源,是指法的详细的表现形态,即法是由何种国家机关,依照什么方式或程序创制出来的,并表现为何种形式、具有何种效力等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我国法的主要形式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殊行政区的法;规章;国际条约等。不同形式的规范性法律
7、文件之间是有效力等级和位阶划分的,在适用时有不同的效力。(二)法的分类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做不同的分类。五、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首先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其次是法律调整的方法。一个国家现行的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若干法律部门,由这些法律部门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相互协调的统一整体即为法律体系。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大体可以划分为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主要法律部门。其次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一、经济纠纷的概念与解决途径经济纠纷是指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因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冲突而引起的权益争议,包括同等主体之间涉及经济内容
8、的纠纷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之间因行政管理所发生的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解决经济纠纷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仲裁、民事诉讼、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二、仲裁(一)仲裁的概念和特征仲裁是指由经济纠纷的各方当事人共同选定仲裁机构,对纠纷依法定程序作出具有约束力的裁决的活动。仲裁具有三个要素或者特征:(1)仲裁以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为基础;(2)仲裁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的中立第三者(仲裁机构)进行裁判;(3)仲裁裁决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二)仲裁的适用范围同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下列纠纷不能提请仲裁:(1)婚姻、收养、监护、
9、扶养、继承纠纷;(2)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下列仲裁不适用仲裁法,不属于仲裁法所规定的仲裁范围,而由别的法律予以调整:(1)劳动争议的仲裁;(2)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三)仲裁的基本原则1自愿原则。2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允合理地解决纠纷的原则。3独立仲裁原则。4一裁终局原则。(四)仲裁机构仲裁委员会是有权对当事人提交的经济纠纷进行审理和裁决的机构。仲裁委员会可以在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设立,也可以依据须要在其他设区的市设立,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仲裁委员会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五)仲裁协议仲裁协
10、议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把他们之间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经济纠纷提交仲裁机构裁决的书面约定。仲裁协议应当具有下列内容:(1)恳求仲裁的意思表示;(2)仲裁事项;(3)选定的仲裁委员会。仲裁协议一经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六)仲裁裁决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仲裁委员会应当由当事人协议选定。仲裁庭可以由3名仲裁员或者1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员有规定情形之一的,必需回避,当事人也有权提出回避申请。仲裁应当开庭进行。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仲裁庭可以依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以及其他材料作出裁决,仲裁不公开进行。当事人协议公开的,可以
11、公开进行,但涉及国家隐私的除外。当事人申请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三、民事诉讼(一)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纠纷,可以提起民事诉讼。(二)审判制度1合议制度。2回避制度。3公开审判制度。4两审终审制度。(三)诉讼管辖1级别管辖。级别管辖是依据案件性质、案情繁简、影响范围,来确定上、下级法院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大多数民事案件均归基层人民法院管辖。2地域管辖。地域管辖是根据地域标准,也即根
12、据人民法院的辖区和民事案件的隶属关系,确定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地域管辖又分为一般地域管辖、特别地域管辖和专属管辖等。管辖的特别状况:协议管辖、共同管辖和选择管辖。(四)诉讼时效1诉讼时效的概念。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而失去诉讼爱护的制度。诉讼时效期间是指权利人恳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爱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定期间。2诉讼时效期间的详细规定。(1)一般诉讼时效期间。向人民法院恳求爱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2)最长诉讼时效期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13、。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爱护;有特别状况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据权利人的申请确定延长。3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终6个月内,因不行抗力或者其他障碍,致使权利人不能行使恳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中止。自中止时效的缘由消退之日起满6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4诉讼时效的中断。出现法律规定的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5不适用诉讼时效的情形。(五)判决和执行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晰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适用特殊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的案件,婚姻等身份关系确认案件以及其他依据案件性
14、质不能调解的案件,不得调解。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以及依法不准上诉或者超过上诉期没有上诉的一审判决,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其次审法院的判决是终审的判决,也就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需履行。四、行政复议(一)行政复议范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详细行政行为侵扰其合法权益,符合行政复议法规定范围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二)行政复议申请和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详细行政行为侵扰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详细行政行为之
15、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行政复议期间详细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执行:(1)被申请人认为须要停止执行的;(2)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须要停止执行的;(3)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确定停止执行的;(4)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三)行政复议参与人和行政复议机关行政复议参与人包括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的行政机关是行政复议机关。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详细办理行政复议事项,称为行政复
16、议机构。(四)行政复议确定行政复议原则上实行书面审查的方法,但是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状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看法。行政复议的举证责任,由被申请人担当。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确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60日的除外。状况困难,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确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延长期限最多不得超过30日。行政复议机关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详细行政行为的,被申请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详细行政行为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详细行政行为。
17、行政复议确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五、行政诉讼(一)行政诉讼的适用范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扰其合法权益,有权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二)诉讼管辖1级别管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1)对国务院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2)海关处理的案件;(3)本辖区内重大、困难的案件;(4)其他法律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2地域管辖。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
18、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三)起诉和受理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确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干脆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干脆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四)审理和判决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隐私、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涉及商业隐私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与本案有利害关
19、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有权申请上述人员回避。上述人员认为自己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应当申请回避。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逾期不提起上诉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或者裁定发生法律效力。第三节法律责任一、法律责任的概念法律责任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法定的义务而应承受的不利的法律后果。二、法律责任的种类(一)民事责任民
20、事责任是指由于民事违法、违约行为或依据法律规定所应担当的不利民事法律后果。担当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解除阻碍;消退危急;返还财产;复原原状;修理、重作、更换;接着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退影响、复原名誉;赔礼致歉。(二)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所应承受的由国家行政机关或国家授权单位对其依行政程序所赐予的制裁。行政责任包括行政惩罚和行政处分。行政惩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惩罚。行政处分的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三)刑
21、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因实施犯罪行为所应承受的由国家审判机关(法院)依照刑事法律赐予的制裁后果。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除出境。其次章会计法律制度基本要求(一)驾驭会计核算、会计档案管理、会计监督(二)驾驭会计机构、会计岗位的设置(三)熟识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和主要内容(四)熟识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五)了解会计法律制度的概念、适用范围和会计工作管理体制(六)了解代理记账考试内容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概述一、会计法律制度的概念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二、
22、会计法律制度的适用范围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统称单位)办理睬计事务必需依照会计法办理。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依据会计法制定并公布。三、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一)会计工作的行政管理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二)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管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睬计事项。其次节会计核算与监督一、会计核算(一)会计核算基本要求1依法建账。2依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
23、计核算。3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4正确采纳会计处理方法。5正确运用会计记录文字。6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必需符合法律规定。(二)会计核算的内容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运用。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基金的增减。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7须要办理睬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三)会计年度我国是以公历年度为会计年度,即以每年公历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四)记账本位币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24、。(五)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1会计凭证。(1)原始凭证填制的基本要求。(2)记账凭证填制的基本要求。2会计账簿。(1)会计账簿的种类。(2)登记会计账簿的基本要求。(六)财务会计报告1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会计报表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按编制时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2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对外供应。企业对外供应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企业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国有企业、国有控股的或者
25、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应当至少每年一次向本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公布财务会计报告。(七)账务核对及财产清查1账务核对。2财产清查。二、会计档案管理(一)会计档案的概念(二)会计档案的归档1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下列会计资料应当进行归档:(1)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2)会计账簿类,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固定资产卡片及其他协助性账簿;(3)财务会计报告类,包括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财务会计报告;(4)其他会计资料,包括银行存款余额调整表、银行对账单、纳税申报表、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会计档案鉴定看法书及其他具有保存价值的会计资料。2会计档案的归档要求。(1
26、)满意条件的,单位内部形成的属于归档范围的电子会计资料可仅以电子形式保存,形成电子会计档案。满意条件的,单位从外部接收的电子会计资料附有符合电子签名法规定的电子签名的,可仅以电子形式归档保存,形成电子会计档案。(2)单位的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所属机构(统称单位会计管理机构)根据归档范围和归档要求,负责定期将应当归档的会计资料整理立卷,编制会计档案保管清册。(3)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由单位会计管理机构临时保管一年,再移交单位档案管理机构保管。因工作须要确需推迟移交的,应当经单位档案管理机构同意。单位会计管理机构临时保管会计档案最长不超过3年。临时保管期间,会计档案的保管应当符合
27、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且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三)会计档案的移交和利用1会计档案的移交。单位会计管理机构在办理睬计档案移交时,应当编制会计档案移交清册,并根据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移交手续。单位档案管理机构接收电子会计档案时,应当对电子会计档案的精确性、完整性、可用性、平安性进行检测,符合要求的才能接收。2会计档案的利用。单位应当严格根据相关制度利用会计档案,在进行会计档案查阅、复制、借出时履行登记手续,严禁篡改和损坏。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一般不得对外借出。确因工作须要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必需借出的,应当严格根据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四)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会计档案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定期两
28、类。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是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定期保管期限一般分为10年和30年。会计档案管理方法规定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为最低保管期限。(五)会计档案的鉴定和销毁1会计档案的鉴定。会计档案鉴定工作应当由单位档案管理机构牵头,组织单位会计、审计、纪检监察等机构或人员共同进行。2会计档案的销毁。经鉴定可以销毁的会计档案,应当根据规定程序和要求销毁。3不得销毁的会计档案。保管期满但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和涉及其他未了事项的会计凭证不得销毁,纸质会计档案应当单独抽出立卷,电子会计档案单独转存,保管到未了事项完结时为止。(六)特别状况下的会计档案处置1单位分立状况下的会计档案处置。2单位合并状
29、况下的会计档案处置。3建设单位项目建设会计档案的交接。4单位之间交接会计档案的手续。三、会计监督(一)单位内部会计监督1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概念。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是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内部会计监督的对象是单位的经济活动。2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要求。3单位内部限制制度。(1)内部限制的概念与原则。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限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小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限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风险导向原则;适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成本效益原则。(2)企业内部限制措施。不相容职务分别限制。授权审批限制。会计系统限制。财产爱护限制。预算限
30、制。运营分析限制。绩效考评限制。(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限制方法。不相容岗位相互分别。内部授权审批限制。归口管理。预算限制。财产爱护限制。会计限制。单据限制。信息内部公开。(二)会计工作的政府监督1会计工作政府监督的概念。财政部门代表国家对各单位和单位中相关人员的会计行为实施监督检查,对发觉的违法会计行为实施行政惩罚。除财政部门外,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和权限,可以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2财政部门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财政部门对各单位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会计核算是否符
31、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专业实力、遵守职业道德等状况实施会计监督。(三)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1会计工作社会监督的概念。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接受托付,依法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发表审计看法。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有权检举。2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1)审计报告的概念和要素。注册会计师应当就财务报表是否在全部重大方面根据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形成审计看法。(2)审计报告的种类和审计看法的类型。审计报告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标准审计报告,是指不含有说明段、强调事
32、项段、其他事项段或其他任何修饰性用语的无保留看法的审计报告。包含其他报告责任段,但不含有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看法的审计报告也被视为标准审计报告。非标准审计报告,是指带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看法的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看法的审计报告。非无保留看法包括保留看法、否定看法和无法表示看法。第三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一、会计机构各单位应当依据会计业务的须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托付经批准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二、代理记账(一)代理记账机构的审批除会计师事务所以外的机构从事代理记账业务,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
33、部门(简称审批机关)批准,领取由财政部统一规定样式的代理记账许可证书。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分所可以依法从事代理记账业务。(二)代理记账的业务范围1依据托付人供应的原始凭证和其他资料,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包括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2对外供应财务会计报告。3向税务机关供应税务资料。4托付人托付的其他会计业务。(三)托付人、代理记账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各自的义务1托付人托付代理记账机构代理记账,应当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订立书面托付合同。2托付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对本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填制或者取得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原始凭证
34、;(2)应当配备专人负责日常货币收支和保管;(3)刚好向代理记账机构供应真实、完整的原始凭证和其他相关资料;(4)对于代理记账机构退回的,要求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更正、补充的原始凭证,应当刚好予以更正、补充。3代理记账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根据托付合同办理代理记账业务;(2)对在执行业务中知悉的商业隐私予以保密;(3)对托付人要求其作出不当的会计处理,供应不实的会计资料,以及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行为的,予以拒绝;(4)对托付人提出的有关会计处理相关问题予以说明。三、会计岗位的设置(一)会计工作岗位设置
35、要求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员管理睬计档案,不属于会计岗位。担当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3年以上经验。(二)会计人员回避制度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任用会计人员应当实行回避制度。单位领导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当本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当出纳工作。须要回避的直系亲属为: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配偶亲关系。(三)会计工作交接会
36、计人员调动工作、离职或者因病短暂不能工作,应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监交;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负责人负责监交,必要时主管单位可以派人会同监交。接替人员应当接着运用移交的会计账簿,不得自行另立新账,以保持会计记录的连续性。移交人员对所移交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担当法律责任。(四)会计专业职务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1会计专业职务。2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分为初级资格、中级资格和高级资格三个级别。(五)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接着教化接着教化内容包括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公需科
37、目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普遍驾驭的法律法规、理论政策、职业道德、技术信息等基本学问。专业科目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专业工作应当驾驭的新理论、新学问、新技术、新方法等专业学问。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接着教化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90学时,其中,专业科目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六)总会计师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需设置总会计师。第四节会计职业道德一、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会计法律制度是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汲取;在作用上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会计法律制度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区分:性质不同;作用范
38、围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实施保障机制不同;评价标准不同。二、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会计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恳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加管理、强化服务等内容。第五节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一、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行为的法律责任。二、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行为的法律责任。三、隐匿或者有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行为的法律责任。四、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有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行为的法律责任。五、单位负
39、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的法律责任。六、财政部门及有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职务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第三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基本要求(一)驾驭银行结算账户的管理(二)驾驭票据的概念与特征、票据权利与责任、票据行为、票据追索(三)驾驭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支票(四)驾驭银行卡账户和交易、银行卡计息与收费(五)驾驭汇兑、托付收款(六)熟识支付结算的原则、支付结算的基本要求(七)熟识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变更和撤销(八)熟识各类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和运用(九)熟识托收承付、预付卡(十)熟识结算纪律、违反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十一)了解支付结算的概念和支付结算
40、的工具(十二)了解银行结算账户的概念和种类(十三)了解银行卡的概念和分类、银行卡清算市场、银行卡收单(十四)了解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十五)了解国内信用证考试内容第一节支付结算概述一、支付结算的概念支付结算是指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运用票据、银行卡和汇兑、托收承付、托付收款等结算方式进行货币给付及其资金清算的行为。银行是支付结算和资金清算的中介机构。二、支付结算的工具我国目前运用的人民币非现金支付工具主要有“三票一卡”(汇票、本票、支票、银行卡)、结算方式(汇兑、托收承付和托付收款)、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以及预付卡和国内信用证等。三、支付结算的原则恪守信用、履约付款原则;谁的钱进谁的账、由
41、谁支配原则;银行不垫款原则。四、支付结算的基本要求单位、个人和银行办理支付结算,必需运用按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印制的票据凭证和结算凭证。单位、个人和银行应当根据规定开立、运用账户。票据和结算凭证上的签章和其他记载事项应当真实,不得伪造、变造。填写各种票据和结算凭证应当规范。其次节银行结算账户一、银行结算账户的概念和种类银行结算账户是指银行为存款人开立的办理资金收付结算的活期存款账户。银行结算账户按存款人不同分为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按用途分为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个人银行账户分为类银行账户、类银行账户和类银行账户。二、银行结算账户
42、的开立、变更和撤销存款人应在注册地或居处地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符合异地开户条件的,也可以在异地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存款人变更账户名称、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地址等其他开户资料后,应刚好向开户银行办理变更手续,填写变更银行结算账户申请书。存款人被撤并、解散、宣告破产或关闭的,注销、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因迁址须要变更开户银行的,其他缘由须要撤销银行结算账户的,应向开户银行提出撤销银行结算账户的申请。存款人撤销银行结算账户,必需与开户银行核对银行结算账户存款余额,交回各种重要空白票据及结算凭证和开户许可证,银行核对无误后方可办理销户手续。存款人尚未清偿其开户银行债务的,不得申请撤销该银行结算账户。
43、三、各类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和运用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临时存款账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异地银行结算账户等的开立和运用。四、银行结算账户的管理银行结算账户的实名制管理、银行结算账户变更事项的管理、存款人预留银行签章的管理、银行结算账户的对账管理。第三节票据一、票据的概念与特征票据是指由出票人签发的、约定自己或者托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指定的日期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肯定金额的有价证券。包括汇票、银行本票和支票。票据基本当事人包括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三种;非基本当事人包括承兑人、背书人与被背书人、保证人等。票据具有支付、汇兑、信用、结算和融资功能。二、票据
44、权利与责任(一)票据权利的概念和分类票据权利是指持票人向票据债务人恳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包括付款恳求权和追索权。(二)票据权利的取得签发、取得和转让票据,应当遵守诚恳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的取得,必需给付对价。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票据的,或者明知有上述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的,持票人因重大过失取得不符合票据法规定的票据的,不享有票据权利。(三)票据权利的行使与保全(四)票据权利丢失补救票据丢失后,可以实行挂失止付、公示催告和一般诉讼三种形式进行补救。(五)票据权利时效持票人对票据的出票人和承兑人的权利自票据到期日起2年。见票即付的汇票、本票自出票日起2年
45、。持票人对支票出票人的权利,自出票日起6个月。持票人对前手的追索权,自被拒绝承兑或者被拒绝付款之日起6个月。持票人对前手的再追索权,自清偿日或者被提起诉讼之日起3个月。(六)票据责任票据责任是指票据债务人向持票人支付票据金额的义务。票据债务人可以对不履行约定义务的与自己有干脆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进行抗辩。付款人依法足额付款后,全体票据债务人的责任解除。三、票据行为(一)出票出票人必需与付款人具有真实的托付付款关系,并且具有支付票据金额的牢靠资金来源,不得签发无对价的票据用以骗取银行或者其他票据当事人的资金。票据记载事项一般分为必需记载事项、相对记载事项、随意记载事项和记载不产生票据法上的效力的
46、事项等。出票人签发票据后,即担当该票据承兑或付款的责任。(二)背书以背书的目的为标准,将背书分为转让背书和非转让背书。以背书转让的票据,背书应当连续。背书人以背书转让票据后,即担当保证其后手所持票据承兑和付款的责任。(三)承兑承兑是指汇票付款人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并签章的行为,仅适用于商业汇票。付款人承兑汇票,不得附有条件;承兑附有条件的,视为拒绝承兑。(四)保证被保证的票据,保证人应当与被保证人对持票人担当连带责任。保证人对合法取得票据的持票人所享有的票据权利,担当保证责任。四、票据追索票据追索适用于到期后追索和到期前追索两种情形。持票人行使追索权,可以不根据票据债务人的先后依次,对其中任何一人、数人或者全体行使追索权。持票人对票据债务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已经进行追索的,对其他票据债务人仍可以行使追索权。被追索人依照规定清偿债务后,其责任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