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三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合集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初三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合集七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初三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合集七篇初三上册数学教学工作安排 篇1一、学生学问状况分析学生的学问技能基础:学生在初二上学期已经学习过开平方,知道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会利用开方求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并且也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又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经验了用估算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过程,初步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意义;学生活动阅历基础:在相关学问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验了用计算器估算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过程,解决了一些简洁的现实问题,感受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作用,基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学习了估算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产生用简洁方法求其解
2、的欲望;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验了许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肯定的合作学习的阅历,具备了肯定的合作与沟通的实力。二、教学任务分析教科书基于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详细学习任务: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且一次项系数为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但这仅仅是这堂课详细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是一个近期目标。而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应当与详细的课堂教学任务产生实质性联系。本课配方法内容从属于“方程与不等式”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方程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验由详细问题抽象出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
3、化的数学思想”,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看法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会用开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理解配方法,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2、经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型,增加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力;3、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4、能依据详细问题中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其次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讲授新课;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复习回顾活动
4、内容:1、假如一个数的平方等于4,则这个数是 ,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7,则这个数是 。一个正数有几个平方根,它们具有怎样的关系?2、用字母表示完全平方公式。3、用估算法求方程x2?4x?2?0的解?你喜爱这种方法吗?为什么?你能设法求出其精确解吗?活动目的: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地思索,通过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开平方和完全平方公式,通过后一个问题的回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估计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较麻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后面配方法的学习作好铺垫。实际效果:第1和第2问选两三个学生口答,由于问题较简洁,学生很快回答出来。第3问由学生独立练习,通过练习,学生既复习了估算法,同时又进一步体
5、会到了估算法较麻烦,达到了激发学生探究新解法的目的。其次环节:情境引入活动内容:(1)工人师傅想在一块足够大的长方形铁皮上裁出一个面积为100CM2正方形,请你帮他想一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应为 ;若它的面积为75CM2,则其边长应为 。(选1个同学口答)(2)假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3cm后,它的面积变为64cm2,则原来的正方形的边长为 。若改变后的面积为48cm2呢?(小组合作沟通)(3)你会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吗?(独立练习)x2?5; (x?2)2?5; x2?12x?36?0。(4)上节课,我们探讨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x(m)满意方程x2?12x?15?0,你能仿照上面几个方程的解题过程
6、,求出x的精确解吗?你认为用这种方法解这个方程的困难在哪里?(合作沟通)活动目的:利用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开方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应用,为后面学习配方法作好铺垫;培育学生擅长视察分析、乐于探究探讨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沟通的意识。实际效果:在复习了开方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口答出了第1问,为解决其次问做好了打算。第2问让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在沟通如何求原来正方形的边长时,产生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干脆开方先求出了新正方形的边,再减增加的边长,求出原来的正方形的边长;有的同学用了方程,设原正方形的边长为xcm,依据题意列出了一元二次方程(x?3)2?64;(x?3)2?48然后两边开方,依据实际
7、状况求出了原来正方形的边长,这样,再一次经验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初步了解了开方法在一元二次方程中的简洁应用。在第2问的基础上,学生很快解决了第3问。但学生在解决第4问时遇到了困难,他们发觉等号的左端不是完全平方式,不能干脆化成(x?m)2?n (n?0)的形式,因此大部分同学认为这个方程不能用开方法解,那么如何解决这样的方程问题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来探讨的问题(自然引出课题),为后面探究配方法埋好了伏笔。第三环节:讲授新课活动内容1:做一做:(填空配成完全平方式,体会如何配方)填上适当的数,使下列等式成立。(选4个学生口答)x2?12x?_?(x?6)2 x2?6x?_?(
8、x?3)2x2?8x?_?(x?_)2 x2?4x?_?(x?_)2问题:上面等式的左边常数项和一次项系数有什么关系?对于形如x2?ax的式子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小组合作沟通)活动目的:配方法的关键是正确配方,而要正确配方就必需熟识完全平方式的特征,在此通过几个填空题,使学生能够用语言叙述并充分理解左边填的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右边填的是“一次项系数的一半”,进一步复习巩固完全平方式中常数项与一次项系数的关系,为后面学习驾驭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做好充分的打算。实际效果:由于在复习回顾时已经复习过完全平方式,所以大部分学生很快解决四个小填空题。通过小组的合作沟通,学生发觉要把形如x2?a
9、x的式子a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只要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即加上()2即可。而2且讲解中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相互竞争,气氛热情,使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更加透彻。事实上,通过对配方的感知的过程,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出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这就为下一环节“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打好基础。由此也反映出学生擅长视察分析的良好品质,而这种品质是在学生自觉行为中得到培育的,体现了学生良好的情感、看法、价值观。 活动内容2:解决例题(1)解方程:x2+8x-9=0.(师生共同解决)解:可以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得x2+8x=9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8的一半的平方),得x2+8x+42=9+42
10、.(x+4)2=25开平方,得 x+4=5,即 x+4=5,或x+4=-5.所以 x1=1, x2=-9.(2)解决梯子底部滑动问题:x2?12x?15?0(仿按例1,学生独立解决) 解:移项得 x2+12x=15,两边同时加上62得,x2+12x+62=15+36,即(x+6)2=51两边开平方,得x+6=51 所以:x1?6,x2?51?6,但因为x表示梯子底部滑动的距离所以x2?51?6 不合题意舍去。 答:梯子底部滑动了(51?6)米。活动内容3:刚好小结、整理思路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其关键又是什么?(小组合作沟通)活动目的:通过对例1和例2的讲解,规范配方法解一元二
11、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驾驭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及关键是将方程转化成(x?m)2?n(n?0)形式,同时通过例2提示学生留意:有的方程虽然有两个不同的解,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要依据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对结果进行取舍。由于此问题在情境引入时出现过,因此也达到前后呼应的目的。最终由问题“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引出配方法的定义。实际效果:学生经过前一环节对配方法的特点有了初步的相识,通过两个例题的处理,进一步完善对配方法基本思路的把握,是对配方法的学习由探求迈向实际应用的第一步。最终利用两个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沟通得出配方法的基本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结论的得出
12、来源于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亲身感受,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动内容4、应用提高例3:如图,在一块长和宽分别是16米和12米的长方形耕地上挖两条宽度相等的水渠,使剩余的耕地面积等于原来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试求水渠的宽度。(先独立思索,再小组合作沟通)活动目的: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通过例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帮助学生娴熟驾驭配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通过独立思索,结合图形很快列出了方程,在沟通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假如设水渠的宽为x米,则1?12?16;有的同学认为假如设水渠的宽为x21米,则方程应当是16?12?12
13、x?16x?x2?12?16,并且给出了合理的解2方程应当是(16?x)(12?x)?释;有的同学则认为,假如剩余的耕地面积等于原来的一半则意味着水渠的面积也等于原来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方程可以列为:12x?16x?x2?1?12?16。面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解他们2所列出的几个方程,然后再让小组成员合作沟通探讨,通过探讨,学生发觉这三种方法都正确,并且指出第一种方法可以利用平移水渠,把分割成的四部分拼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较大的矩形(如下图),然后再利用矩形的面积公式列出方程,此种方法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最简洁。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辩、辩论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忱,达到了资源共享。
14、第四环节:练习与提高活动内容:解下列方程(1)x2?10x?25?7;(2)x2?6x?1;(3)x(x?14)?0(4)x2?8x?9活动目的:对本节学问进行巩固练习。实际效果:此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独立练习,通过练习,学生基本都能用配方法解解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加深了学生对“用配方法解简洁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师生相互沟通、总结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关键,以及在应用配方法时应留意的问题。活动目的:激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老师赐予激励)。实际效果:学生畅所欲言
15、谈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驾驭了配方法的基本思路和过程。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课本50页习题2.3 1题、2题四、教学反思1、 创建性地运用教材教材只是为老师供应最基本的教学素材,老师完全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调整。学生在初一、初二已经学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如何对一个正数进行开方运算,而且普遍驾驭较好,所以本节课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利用几个简洁的实际问题逐步引入配方法。教学中将难点放在探究如何配方上,重点放在配方法的应用上。本节课老师支配了三个例题,通过前两个例题规范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帮助学生充分驾驭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技巧,同时本节课创建性地运用教材,把配方法(3)中的一个是
16、设计方案问题改编成一个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了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培育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2、 信任学生并为学生供应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忱和获得学习实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主动主动的求知看法。本节课多次组织学生合作沟通,通过小组合作,为学生供应展示自己聪慧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老师发觉了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出现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这样使得老师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3、留意改进的方面在小组探讨之前,应当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索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
17、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索,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老师应对小组探讨赐予适当的指导,包括学问的启发引导、学生沟通合作中留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初三上册数学教学工作安排 篇2教学目标(1)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经验求根公式的发觉和探究过程,提高学生视察实力、分析实力以及逻辑思维实力;(3)渗透化归思想,领悟配方法,感受数学的内在美.教学重点学问层面:公式的推导和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实力层面:以求根公式的发觉和探究为载体,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难点:求根公式的推导.总体设计思路:以旧学问为起点,问题为主线,以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为基本方式,
18、突出数学学问的内在联系与探究学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提出问题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学生选两题做)(1)x2+4x+2=0 ; (2)3x2-6x+1=0;(3)4x2-16x+17=0 ; (4)3x2+4x+7=0.然后让学生细致视察四题的解答过程,由此发觉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接着再变更上面每题的其中的一个系数,得到新的四个方程:(学生不做,思索其解题过程)(1)3x2+4x+2=0; (2)3x2-2x+1=0;(3)4x2-16x-3=0 ; (4)3x2+x+7=0.思索:新的四题与原题的解题过程会发生什么改变?设计意图: 1.复习巩固旧学问
19、,为本节课的学习扫除障碍;2.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用配方法解题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不同的现象,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3、学生依据自己的状况选两题,这样做能保证运算的正确和接着学习数学的信念。(二)分析问题,探究本质由学生的视察探讨得到:用配方法解不同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相同之处是配方的过程-程序化的操作,不同之处是方程的根的状况及其方程的根.进而提出下面的问题:既然过程是相同的,为什么会出现根的不同?方程的.根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探究?让学生探讨得出: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去探究根与系数的关系.ax2+bx+c=0(a0) 注:依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可ax2+bx=-c
20、以采纳学生独立尝试配方, 合x2+ x=- 作尝试配方或老师引导下进行x2+ x+ =- + 配方等各种教学形式.(x+ )2=然后再议开方过程(让学生结合前面四题方程来加以探讨),使学生充分相识到“b2 -4ac”的重要性.当b2-4ac0时,(x+ )2= 注:这样变形可以避开对a正、负的探讨,x+ = 便于学生的理解.x=- 即x=x1= , x2=当b2-4ac1 D. m05.方程:3X-1=0;3X2-1=0;2X2-1=(X-1)(X-2);3X2+Y=2X那些是一元二次方程?6.把下列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且指出其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1)2x(x-5)=3-x (2) (2x-
21、1)(x+5)=6x诊断检测题二:1.方程 的二次项系数是 ,一次项系数是 ,常数项是 .2.把一元二次方程 化成二次项系数大于零的一般式是 ,其中二次项系数是 ,一次项的系数是 ,常数项是 ;3.一元二次方程 的一个根是3,则 ;4. 是实数,且 ,则 的值是 .5.关于 的方程 是一元二次方程,则 .6.方程: 中一元二次程是 ( )A. 和 B. 和 C. 和 D. 和初三上册数学教学工作安排 篇7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能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2)会利用这些定理计算和证明一些数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体会数学中转化思想方法的应用。3.情感
22、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定理的证明,体会证明方法的多样化,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实力。重点、难点: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难点:如何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详细问题。教学过程(一)学问梳理:学问点1:等腰梯形的性质1(1)文字语言: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2)数学语言:在梯形ABCD中ADBC,AB=CDB=CA=D(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3)本定理的作用:在梯形中常用的添加协助线平移腰,可以把梯形化归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腰三角形;从而利用平行四边形及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解决有关问题。学问点2:等腰梯形的性质2(1)文字语言: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2)数学语言:
23、在梯形ABCD中ADBC,AB=DCAC=BD(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3)本定理的作用: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以及平移其中一条对角线化梯形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腰三角形从而解决有关线段的相等和垂直。学问点3:等腰梯形的判定(1)文字语言: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2)数学语言:在梯形ABCD中B=C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同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3)本定理的作用:在梯形中常用添加协助线补全三角形把原来的梯形化为两个三角形(4)说明:判定一个梯形是等腰梯形通常有两种方法:定义法和定理法。判定一个梯形是等腰梯形一般步骤:先判定四边形是梯形,然后再判定“两
24、腰相等”或“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来判定它是等腰梯形。例1. 我们在探讨等腰梯形时,经常通过作协助线将等腰梯形转化为三角形,然后用三角形的学问来解决等腰梯形的问题。(1)在下面4个等腰梯形中,分别作出常用的4种协助线(作图工具不限)(2)在(1)的条件下,若ACBD,DEBC于点E,试确定线段DE与AD,B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解:(1)略。(2)DE=(AD+BC)过D作DFAC交BC延长线于点FADBC,四边形ACFD是平行四边形AD=CF, AC=DFAC=BDBD=DF又ACBD,BDDF即BD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EBF,则DE=BF,DE=(BC+CF)=(BC+AD)例
25、2. 如图,铁路路基横断面为等腰梯形ABCD,已知路基AB长6m, 斜坡BC与下底CD的夹角为60,路基高AE为,求下底CD的宽。解:过点B作BFCD于F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BC=ADBF=AE,BFCD,AECDRtBCFRtADE在RtBCF中,C=60CBF=30CF=BC即BC=2CFBC2=CF2+BF2即CF=2ABCD,BFCD,AECD四边形ABFE是矩形EF=AB=6mCD=DE+EF+CF=AB+2CF=6+22=10(m)例3. 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BDC,AD=DC=CB,AD、BC的延长线相交于G,CEAG于E,CFAB于F(1)请写出图中4组相等的线段。(已知的相等线段除外)(2)选择(1)中你所写的一组相等线段,说说它们相等的理由。解:(1)DG=CG,DE=BF,CF=CE,AF=AE,AG=BG(2)证明AG=BG,因为在梯形ABCD中,ABDC,AD=BC,所以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GAB=GBAAG=BG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留意转化的思想方法,有关等腰梯形的问题往往通过作协助线将其转化为更特别的四边形和三角形,常见方法是平移腰,延长腰,作高分割,平移对角线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