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福建省龙岩二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古典诗词是美的艺术创造,是活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于历史文 化之中,存在于现实文化之中,也存在于国人的思维观念之中。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佳作之所以能被人们口头吟诵和书面引用,固然是 因其简洁凝练、古朴高雅,更是因其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蕴含着 中华民族不死的精魂,并积淀成中华民族的传统,作用于中华儿女个人,作用于中华民族整体,作用于中 华民族发展前进的始终。吟咏古典诗词,能激发情感共
2、鸣,促进文化认同。蕴含于中华古典诗词中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出来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的综 合反映,它对于中华儿女感情的濡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培养、环境的营造以及力量的凝聚都有着极其 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传统精神的认同范围和程度。认 同的范围越广、程度越高,其民族凝聚力就越强。任何一个中国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一首脍炙人口的 古典诗词往往会使之想起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国,并因此而神思飞跃,热血沸腾。古典诗词传承文化传 统,高扬民族精神。中华古典诗词乃中华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中国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与社会 主义先进
3、文化共同构成了令中国人自信的三个层面。有了文化自信,便有了民族自信、国家自信。中国传 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 滋养,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生成的必要条件。弘扬国学经典,能增强文化自信。(摘编自陈载舸刍议中华古典诗词的民族凝聚功用)材料二: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在本质方面是一直有着某些永恒不变之质素的缘故,那就是诗歌中“兴发感动” 之作用。所谓“兴”,就作者而言,是见物起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就读者而言,则是指读者在阅读时由 “诗可以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发”,则是作者要将涌动于心间的情愫表达出来,是“情动于中而形 于言”。当作者心中的
4、某种触动转化为情感的升华之时,作者便通过文字的载体将其抒发出;“感动”, 则是作品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引发的感受,是对作者所诉说的情感的一种共鸣。“兴发感动”之力的形成,应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感性的直接的自然的方式。一般来说,“兴发感 动”之力的产生,原当得之于内心与外在事物相接触时的一种敏锐直接的感动。因此,触物兴感或即事抒人也/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真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日/翳桑之饿 人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谷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用社稷来代指国家或朝廷。B. “斗且出”
5、的“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意义相同。C. “遂自亡也”的“遂”与琵琶行并序中“遂命酒”的“遂”意义相同。D.乙丑,中国传统的以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文中是用来纪日的。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灵公杀了没有把熊掌炖熟的厨师,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忍不住 要去劝谏。B.吸取了以往劝谏的教训,士季建议由自己先去,劝谏不成,赵盾再去。结果士季一去,晋灵公就承认错 误并表示会改正。C.晋灵公没有改正,赵盾不停地劝谏,让晋灵公很厌烦,两次想杀掉赵盾。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 杀死赵盾。D.赵盾曾经有恩于晋灵
6、公的武士灵辄,在晋灵公追杀赵盾时,灵辄为了报恩就倒过武器来帮助赵盾并带 着赵盾逃亡了。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13 .对于“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这一事件,孔子是怎样评论的?请简要说明。【答案】9.C10. B 11. D14 .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违背了,还不如去死!(诗经中说)“我怀念祖国,反而带给了自己忧患”。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15 . (1)孔子认为太史官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2)孔子认为赵宣子是古
7、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很可惜。【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 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箪食与肉”做“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公徒”是一个短语,诸侯的步兵,指晋灵公手下的人,作“御”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o3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B. “斗且出”的“且”,表示动作同时发生,可以译为“一边”。句意:边
8、打边退。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暂且。句意: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两个“且”意义不同。C. “遂自亡也”的“遂”,于是。句意:于是,赵盾自己也逃亡了。琵琶行并序中“遂命酒”的“遂”,于是。句意:于是我吩咐摆酒。故选B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灵辄为了报恩就倒过武器来帮助赵盾并带着赵盾逃亡了”说法错误。由原文“遂自亡也”可知,赵盾 是自己逃走的。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贼”,残害,杀死;“弃”,违背;“信”,讲信用;“有一于此”,状语后置句。(2) “怀”,思念;“诒”,给;“戚”,忧患;“其我之谓矣”
9、,宾语前置句。【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1)依据原文“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可知,孔子认为太史官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 的原则是直言不讳;(2)依据原文“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可知,孔子认为赵宣子是古代的 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很可惜,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参考译文:晋灵公不行君道,加重赋敛并图画城墙(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 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
10、的无道而忧虑。他们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 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 谏。”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晋灵公假装没有看见他),到了屋檐下,晋灵公 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上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 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经说:没有谁(向善)没有开始的,彳艮少(有 人)能坚持到底。如果像这样,那么能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 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可是晋灵公仍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晋灵公感到厌烦,便派圆且魔去
11、刺杀赵盾。鎏且鹿一大早就 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嗑且魔退了 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国君(指按时上朝),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 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不思不信中有一样违背了,还不如去死! ”于是,且麋一头撞在槐树上 死了。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夫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 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 殿堂。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 凶猛,
12、又有什么用! ”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晕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 “我已经多日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在外当奴仆 已经多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 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 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 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13、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 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抱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 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 ”赵 盾说:“哎!诗经中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 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赵盾派赵穿到成周去迎 接晋国公子黑臀,把他立为国君。十月初三,公子黑臀去朝拜了武公
14、庙。(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内宴奉诏作曹翰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曹翰(923-992),宋初名将六韬,古代兵书。时髦,指当代俊杰。阵云争,战争中的云 气,这里有战阵之意。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少年时就好学上进,孜孜不倦,研读六韬,一心想从军而为国建功。B.诗人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自己身体依然强健,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C.尾联以委婉之辞,倾诉心曲,生动地表现了将军本色和老人的拳拳爱国之情。D.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
15、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情感基调也相同。15 .本诗颔联是传诵一时的名联,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答案】14.D15.运用对偶。表意凝练,有音乐美。诗人曾经为了勇赴国难而披上铠甲,后来即便家里贫困也不会将宝刀卖掉。写出了诗人的一颗拳拳爱国 之心。说明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武器,有备无患。【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 “情感基调也相同”错误,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杨,志在千里” 的豪情;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故选Do【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曾因国难披金
16、甲,不为家贫卖宝刀”意思为:曾经为国家上阵杀敌,现在家里贫困,也不舍得把兵器卖 掉。其精彩之处,不仅在于它对仗工整精妙,浑然天成,表意凝练,有音乐美。更在于它形象地概括了两个不同的时代,深含感慨。在国难当头之际,他顶盔贯甲,驰骋沙场,英勇对 敌;当国泰民安的时候,尽管官俸不高,生活贫困,但也舍不得卖掉伴随自己杀敌立功的宝刀。写出了诗人的一颗拳拳爱国之心。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说,在战时需要武器,在和平时也不能丢掉武器,有备无患,以防万一。(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两句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 伤。(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两句分
17、别从侧面衬托和正面描写的 角度刻画了周瑜担任三军统领时年轻有为、踌躇满志的形象。(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两句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 己虽年老却仍旧期望能为国立功,这与曹操龟虽寿里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异曲同工之妙。(4)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说的是当一种幽怨和深深思念的感情达 到沸点时,没有任何语言可以描述出来,只有留下一段空白让人细细品味。(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两句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 是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天台山之高大,以衬托出天姥山高峻雄拔的气势。【答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别有幽愁暗
18、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萧” “初”“廉” “幽”。(四)课内知识检测17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挥斥方遒(qiu)薄言掇之(du6) *乍暖还寒(hQ)A.百舸(g。 怅然(ch*ng) 米莒(yi) B.霓裳(shWng) 着恼(zhu6) 罅隙(xia) C.贾人(gu) 暧暧(ai) 钿头(dian) 心悸(ji) 洞庭早釉(xiln) D.吐哺(玲) 呕哑(6u)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B. “霓裳”的“裳”应读chRng, “
19、着恼”的“着”应读zhMC “乍暖还寒”的“还”应读hu4n;D. “吐哺”的“哺”应读bM故选Ao18.下列选项中,与其他项使用的修辞手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B.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C.主人下马客在船。D.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比喻。“譬如朝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比作朝露,意思是人生好比早晨的露水转眼就 消失了,苦于逝去的年华太多。B.比喻。用“银瓶乍破” “铁骑突出刀枪鸣”来比喻“琵琶声”。C.互文。主人下马和客在船在文义上互文见义,相互应和、补充。并非只有主人下马,
20、也不是只有客人 在船上,而是主人和客人都下马到了船上。D.比喻。“江山如画”把祖国江山比喻成绚丽多彩的图画。故选C。1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少无适俗韵 韵:气质,情致B.惟觉时之枕席 觉:睡着 C.因为长句 为:创作D.如今有谁堪摘 堪:可以,能够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8 .觉:醒。句意:只有醒时的枕头和席子。故选Bo20 .下列选项的加点字中,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A.半壁见海日B.乌鹊南飞C.对此欲倒东南倾 D.榆柳荫后檐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名词作
21、状语,在半山腰。句意:在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B.名词作状语,向南。句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C.名词作状语,向东南。句意: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D.名词作动词,遮蔽。句意:榆树柳树遮盖了后屋檐。故选D。21.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一尊还酹江月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C.契阔谈心念旧恩D.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 “尊”同“樽”,酒杯。句意: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B.无通假字。句意:园中菊花堆积满地,唯独我因忧伤而憔悴瘦损。C 同“宴”,宴饮,宴会。句意: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
22、温那往日的恩情。D. “列”同“裂”,分裂。句意: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故选B。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97年受邀赴国外录制两张二胡独奏专辑,我选择了阳关三叠牧壬女等大约20多首左右颇具 民族的作品。录音师非常有经验,用模拟录音的方式记录现场演奏声音,一部作品从头到尾不做任何剪 接,o后来,其中一张专辑在国际唱片大赛中荣获“最佳世界传统音乐奖”。21世纪以来,我多次到世界各地举办独奏音乐会。记得在一个国际顶级音乐厅演出时,台下 o音乐会结束时,全体观众起立鼓掌,我把3首乐曲全部拉完后,又在 的掌声中多次谢幕,观众依然不愿离去。中国民族乐器作为中华文
23、化的载体,有 的优势,在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合作时,很容易弥合语言 和审美习惯的差异。二胡这件乐器无论是文化内涵、审美高度、风格特质,还是技术运用和情感表达,与 世界任何乐器相比都足够出色,作曲家、演奏家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传承精粹,创造新声。走过千山万水,方知来路峥噪。我越来越感觉到,拉动琴弦的,不只是演奏者之手,更是积淀数千年 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骨笛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八音分类法”,从战国曾侯 乙编钟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音乐典故,从隋唐以后琵琶、胡琴、扬琴等传入中原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催 生新文艺、新音乐数千年来,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实践和艺术积淀,书写了
24、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表 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智慧。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选择了阳关三叠牧羊女等20多首颇具民族风格的作品。B.我选择了阳关三叠牧羊女等大约20多首颇具民族风格的作品。C.我选择了阳关三叠牧羊女等20多首颇具民族的作品。D.我选择了阳关三叠牧羊女等大约20多首颇具民族的作品。2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一蹴而就座无虚席经久不息天时地利B. 一气呵成观者如堵经久不衰天时地利C. 一气呵成座无虚席经久不息得天独厚D. 一蹴而就观者如堵经久不衰得天独厚2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
25、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2. A23. C24 .画横线句子结构上由三个“从到”构成,按时间顺序列举了不同时期的乐器,意在表现中国民 族乐器的演奏实践和艺术积淀,书写了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气势,加强了表达效果。【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1)成分残缺。“民族”后应添加“风格” 一词。(2)不合逻辑。“大约”“多”“左右”矛盾,可删除“大约”“左右”。只有A项修改正确。故选Ao【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一气呵成”,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 容事情轻而易
26、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从前文“一部作品从头到尾不做任何剪接”可知,此处是说这次演奏 中间没有停顿,应该用“一气呵成”。第二空:“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观者如堵”,观看的人像 围墙一样。形容围观的人众多。从文中“在一个国际顶级音乐厅演出”可以推知,台下坐着的应该是听(观)众,而此处应填入一个形容观众人数众多的词语,应该用“座无虚席”。第三空:“经久不息”,很长时间不停止。多用于形容掌声、欢呼声等。“经久不衰”,意思是精神饱满 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从后文“掌声中多次 谢幕”可知,此处形容掌声的热烈和持久。应该
27、用“经久不息”。第四空,“得天独厚”,具有特殊优越的条件。多指人的资质或自然环境而言。“天时地利”,指作战时 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所向。从前文“中国民族乐器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以及后文“在与世 界其他文化交流合作时,很容易弥合语言和审美习惯的差异”可知,作者是想表达二胡在中外文化交流中 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应该填“得天独厚”。故选Co【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在画横线句子中,“从距今8000多年 贾湖骨笛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八音分类法,从战国曾候乙编 钟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音乐典故,从隋唐以后琵琶、胡琴、扬琴等传入中原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新 文艺、
28、新音乐”连用了三个“从到”句子,构成了排比的修辞。运用排比的修辞,可以增强语 势,同时使句式整齐,语句富有节奏感。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 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本题运用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按时间顺序列举了不同时期的乐器,这就相当于一部简单的中国乐器史, 突出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智慧。作者如此处理,意在表现中国民族器乐的 演奏实践和艺术积淀,书写了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运用排比句式,增强了句子的语势,让句子富有节奏 感,读起来铿锵有力,从而加强了表达效果。四、写作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小镇做题家”(出身于农村
29、或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通过高考进入一流高校,但缺乏一定 视野和社会资源的贫寒学子)引爆网络。有网友认为,出生寒门的子弟只会考试做题,热衷加班,导致内 卷。也有不少网友认为,锥刺股才逆天改命,你们大多数人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的哪些联想或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小镇做题”逆袭命运,奋斗拼搏值得肯定出身寒门、通过努力做题从而考入一流高校的“小镇做题家”,究竟是励志拼搏、成功逆袭的榜样青 年,还是只会做题、眼界狭小、不擅交际的士气乡人?在我看来,无论起点如何、结果好坏,这种凭借自身
30、努力、逆袭命运的奋斗精神永远都值得肯定与鼓 励。“寒门贵子”,无论在古代亦或是当下,都是值得称赞的一类群体。出身农村或小城的他们,不肯向 命运屈服,付出比他人更多倍的努力,克服先天家庭条件的不足,为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份努 力、奋斗本身便值得大加称赞。至于他们步入社会后,相较于城市同辈人所缺乏的视野和资源,是由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当今社会发展 仍然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观因素造成的,并非他们的原罪,不应成为被人嘲讽和取笑的理由。而随着他们的继续努力,在更广大的人生舞台上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人,有了更充实丰盈的人生阅历, 他们的视野必然会得以拓展,资源也会日益累积。更何况,“小镇做题家”就一定交际能力
31、普通、眼界缺乏吗?这种随意贴标签的行为,无疑暴露出某 些人的偏见与狭隘。同是“小镇做题家”,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如果没有独特的精准眼光、出众的协作能力,如何能牢牢把 握时代消费趋势,创办出中国有名的大型综合电子商务公司? “时代楷模”黄文秀如果没有博大的家国情 怀、优秀的沟通能力,又怎么能够做到倾力扶贫,改善村民生活?相信各行各业都不乏如他们这般优秀的“小镇做题家”。这些懂得以奋斗争取幸福并加以努力践行的 人,又怎么会是缺乏眼界、能力普通的木讷人呢?面对张桂梅校长“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的无奈,与其嘲讽这部分从大山、农村里走出来 的青年人缺乏眼界和资源,人们更应反思这一群体产生背后的教育资
32、源分布不均的现状。不可否认,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借助高考进入大学,是无数寒门学子改变命运、实现人生进阶的为 数不多的机会之一。但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区域教育水平发展不充分的现状,使得山区、农村 孩子能够获得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人生发展。作为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的享有者,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幸运,更要肩负起相应的职责,以自身的努力 贡献社会和国家,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公正。出身不能选择,奋斗成就幸福。让我们为每个“小镇做题”逆袭命运的普通人大声喝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小镇做题
33、家”引爆网络的现象,并对“小镇做题家”进行了注释。第二三两句话,是网友们对“小镇做题家”的两种不同的看法:只会做题,热衷加班,导致内卷;拼搏奋 斗,改变命运,对他们的否定是酸葡萄心理。根据注释可以概括出“小镇做题家”的特点:出生寒门,刻苦攻读,擅长考试,考入一流大学,视野和资 源有限。“小镇做题家”们,出生寒门,来自农村或小城镇,那里相对于大城市来讲会闭塞落后一些,接 触到的人和事物也非常有限,先天的环境和境遇,让他们的视野和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被动受限,这一 点毋庸置疑。但是,面对先天条件的不足,他们并没有躺平或佛系,而是刻苦攻读,努力加班,悬梁刺情,应该才是表达内心感动的一种自然流程。大自
34、然风霜雪雨,草长莺飞,尘世中周遭变故、世态炎凉都 能引起诗人情感的波动、灵魂的震撼,于是在心里酝酿成一种兴发感动的情感,这是诗人写诗、词人作词 的缘起。第二种是理性的间接的不自然的方式。诗词“兴发感动”的这种形成方式很容易被人忽视或排 斥,因为此方式是经过了作者理性的思索安排,尤其在咏物之作中表现得最明显。所以,要把咏物寄托之 词写得好,便不仅要求作者自己心中先须有一份极为感动的情意,而且更要求作者对所咏之物也要有一份 感动的情意,更需要能把内心之情意与所咏之物的情意融为一体,而且要使这种情意的感动和用以铺陈叙 写的事典相结合,如此则藉咏物来寄托的安排思索,便不仅不会蒙蔽和伤损原有的情意的感动
35、,反而会使 原有的情意经过这一番安排思索,而更显得有盘旋沉郁的姿态和力量。也就是说,如果作者把内心那份感 动的情意与外界事物及手段天衣无缝地有机结合,那么定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更能让人富于联想和启发的兴 发感动的情感来。第三种是意象与音声的巧妙结合。“兴”的作品一般本是指由物象所引起的一种感发, 不过这种感发却实在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之处,那就是引起这种感发的“物象”有时与后面所叙写的诗意却 似乎并无意义上的关联。而如果就“兴”之直接感发的特色而言,则音声之相应实在应该乃是较之情意之 相通还更为基本的一种引起感发之动力。也就是说音声相应是引起感发的一种最原始的动力。对于诗歌的评赏,自然应当以其能否传达
36、出生命,以及所传达之质量的纯驳、多少为主要之标准,而 造成这种质和量上精微之差别的主要因素,则与酝酿和孕育出这种感发之生命的作者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如果不从理性做客观的评判,而只就感发性的特质而言,诗歌中这种感发之生命,原来也可以具有一 种超乎于外表的是非善恶之局限以外而纯属于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存在,这种本质方面的价值,第一在 于其真诚纯挚的程度,第二在于其品质的厚薄高下,而并不在于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至于作者品 格之高下、性情之纯驳、胸襟之广狭,这种种现实生活之伦理价值,既原属于作者“能感”与“能写”的 因素之一部分,自然也会对其作品中感发之本质中的伦理价值产生重要的影响。(摘编自叶嘉
37、莹清词选讲)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承载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是增强中华民族凝 聚力的重要源泉。B.有了文化自信,便有了民族自信、国家自信,中华古典诗词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发展壮大、凝 聚力生成意义巨大。C.如果作者自己内心先有一番感动的情意,然后进行一番“铺陈叙写”方面的安排思索,咏物寄托之词 自然就会写得很好。D.评赏诗歌的主要标准,是诗歌能否传达出生命以及所传达之质量的纯驳、多少等,这些因素与作者的 心理、意识等相关。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股,靠超越常人许多倍的努力,通过高考这个无比
38、公平的平台考入一流高校,跻身优秀的行列,逆袭命 运,这一点可圈可点,令人钦佩。网友们的前一种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种心态。第一种是对“让孩子的青春 被题海淹没”的担忧。这种本意算得上是关切,但又何尝不是自己生而享受一定的资源特权后的“共情无 能”?第二种就更居心叵测,是借用父母辈资源砸出来的“上层阶级”看不惯“小镇做题家”有挤占自己 权利之势,便利用导向性话语对其进行舆论攻击。资源缺乏,视野有限,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命运的逆袭, 这本无可非议,更是莘莘学子的正常状态,内卷之说难免有失偏颇,是自己不肯努力或者没有这份能力但 又不想看到别人超越自己的酸葡萄心理,应该予以唾弃和纠正。从“联想或感悟”可知,文体
39、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行文要将重点放在“小镇做题家”刻 苦攻读、逆袭命运上,可以运用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来凸显“小镇做题家”不懈的努力和成 功的喜悦,在苦与乐的冲突中深化主题。若写议论文,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分析“小镇做题家”产生的 原因和背景,如何正确看待这个群体,我们应该给予这个群体怎样的接纳和帮助。立意:1 .小镇做题家,亦是大城梦想家。2 .扩展视野培养能力,破“小镇做题”之局限。3 .小镇做题无错,否之不如助之学之。4同步青云路,共赏长安花。A.两则材料论述内容有所不同,材料一是论述中华古典诗词的民族凝聚功用;材料二则是介绍“兴发感 动”诗学理论内涵。B. “兴
40、”主要指向创作者;“发”包括作者与读者;“感动”以读者的审美接受为主,读者产生了感发的 作用,作品才算完成。C. “感性的直接的自然的方式”“理性的间接的不自然的方式”都有心对物的感动;音声相应是引起感发 的一种最原始的动力。D.诗歌重在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可以忽略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比如登高,其价值就在于 能唤起读者多种美好意念。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余秋雨说:“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 唤醒生存本性。”B.意象派主将庞德说:“正 因为有些中国诗人,满足于把事物表现出来,而不加说教或评论,所以人
41、们 就不辞繁难加以送译。”C.中华诗词“双料冠军”彭敏说:“喜欢古典诗词跟喜欢打游戏一样,彼此之间没有高下之分,都是人 类自我陪伴、自我愉悦的方式之一。”D.诗人于坚说:“在以最大的榨取利益为目的时代,诗歌是无用的,毫无利润可言。在这点上,它恰恰 保证了诗歌写作的古典意义上的纯粹性。”4.老师让你下周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诗学理论,请你结合材料二简要列出你的发 言提要。【答案】1.C2. C 3. A4.“兴发感动”的内涵。“兴发感动”之力形成的三种方式。“兴发感动”在诗歌评赏方面的应用。【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 “如果作者自己内心先
42、有一番感动的情意就会”错。结合材料“所以,要把咏物寄托之词写 得好,便不仅要求作者自己心中先须有一份极为感动的情意,而且更要求作者对所咏之物也要有一份感动 的情意,更需要能把内心之情意与所咏之物的情意融为一体”可知,除了 “作者自己心中先须有一份极为 感动的情意”外,而且“更要求作者对所咏之物也要有一份感动的情意,更需要能把内心之情意与所咏之 物的情意融为一体”。故选C。【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材料一是论述中华古典诗词的民族凝聚功用”错。根据材料一的第一段和每段的第一句可知,材料 一论述的是中华古典诗词对中华民族的作用,从文化认同、民族精神和文化自
43、信三个方面具体论述的。B. “兴主要指向创作者”错。结合材料二第一段“所谓兴,就作者而言,是见物起兴所引起的 一种感发;就读者而言,则是指读者在阅读时由诗可以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可知,“兴”不仅指向 “创作者”,还指向“读者”。D. “诗歌重在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可以忽略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错。结合材料“如果不从 理性作客观的评判,而只就感发性的特质而言,诗歌中这种感发之生命,原来也可以具有一种超乎于外表 的是非善恶之局限以外而纯属于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存在,这种本质方面的价值,第一在其真诚纯挚的 程度,第二在其品质的厚薄高下,而并不在于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可知,原文说的是“并不
44、在于 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而不是“可以忽略”。故选Co【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华古典诗词能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A.唐诗能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体现了 “中华古典诗词能促进文化认 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的观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B.中国诗人满足于把事物表现出来,而不加说教或评论,所以不能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增 强文化自信,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C.认为古典诗词都是人类自我陪伴、自我愉悦的方式之一,所以不能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增强文化
45、自信,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D.认为诗歌是无用的,毫无利润可言,所以不能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不能 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Ao【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关键句所谓兴,就作者而言,是见物起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就读者而言,则是 指读者在阅读时由诗可以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发,则是作者要将涌动于心间的情愫表达出来, 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作者心中的某种触动转化为情感的升华之时,作者便通过文字的载体将其抒 发出;感动,则是作品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引发的感受,是对作者所诉说的情感的一种共鸣”可知, 介绍诗歌中“兴发感动”之含
46、义。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关键句“兴发感动之力的形成,应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感性的直接的自然的方 式”“第二种是理性的间接的不自然的方式”“第三种是意象与音声的巧妙结合”可知,介绍“兴发感 动”之力形成的三种方式。结合材料二第三段关键句”对于诗歌的评赏,自然应当以其能否传达出生命,以及所传达之质量的纯驳、 多少为主要之标准”和第四段关键句“如果不从理性作客观的评判,而只就感发性的特质而言,诗歌中这 种感发之生命,原来也可以具有一种超乎于外表的是非善恶之局限以外而纯属于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存 在,这种本质方面的价值,第一在其真诚纯挚的程度,第二在其品质的厚薄高下,而并不在于其外表叙写 的是何种情、事
47、”可知,介绍的是“兴发感动”在诗歌评赏方面的应用。(二)现代文阅读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关大妈茹志鹃一个黑黑瘦瘦的解放军,胸前挂满了勋章,急急地跑上小土坡,就见一座朝南的新瓦房。这军人煞住 了脚,慢慢推开院门。院里寂静无人,堂屋的门敞着,一眼就望见上面的大牌匾,上面矫健的五个大字 “游击队之母”。这里就是关大妈的家,就是他日夜思念的地方。七年前,新四军北撒后的第三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大家都叫它“穷鬼滩”。天色阴沉,黯淡。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没有唉声叹气,也没嚎哭,只是发愣。关大妈在这一带,真是个出名心软命硬的人。她二十三岁那年,刚怀了孕,丈夫就死了。从此,她一 个人上山砍柴,挑水煮饭,挺个大肚子,有天大的苦楚,都搁在自己心里。那年腊月初四,邻居发现她两 天没出门,第三天她出来了,脸肿了,嘴唇破了,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