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深化质量强州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黔南州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深化质量强州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黔南引1贯彻.括实展堡宛建径轲患深化展量兆川建设的实施方拿(送审稿)为全面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 纲要深化质量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2228号,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精神,推动质量强州建设,结合我州实 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目标要求全州各级各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 以赴实施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为工作导向,要深刻领 会纲要和实施意见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核心要义,聚焦 全省“四区一高地”战略定位,以贯彻落实国发(2022 )2号文 件为着力点,
2、深入实施黔南州“六大引领工程”、建设“五个新 黔南”,全面推进质量强州战略,全面提高全州质量总体水平, 为推动黔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按照纲要和实施意见提出的未来5年和15年的发 展目标,到2025年,主要实现如下质量发展目标:州长质量奖等评选表彰,颁发黔南州州长质量奖2个、提名奖3 个。全州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件。农业产业化国家 重点龙头企业力争达6家。累计获贵州省优质工程10个。指导 1个景区申报创建国家5A级景区,新增国家4A级景区2个。 打造省级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和质量卓越产业集群,争创全国质 量品牌提升示范区。(牵头单位: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州农业农 村局、州商
3、务局、州民宗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州文化和旅游 局;责任单位:州质量强国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17 .优化品牌发展环境。推动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 培育区域特色品牌。定期组织企业参加品牌价值评价。支持高校 开设品牌相关课程,加强质量品牌人才培养,持续实施重点人才 五年倍增行动,深化拓展东西部协作人才交流,强化企业育才、 高校育才,培育更多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按照国家及省要求完 成“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支持企业加强品牌保护和维权,依 法依规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程质量等 违法犯罪行为。(责任单位: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市场监督管 理局、州教育局、州人力资源社会
4、保障局、州发展改革局、州公 安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州交通运输局、州水务局)(七)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18 .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国家标准化发 展纲要国家计量发展规划及省实施意见,到2025年,累 计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项,全州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总 数累计达125项。推进全州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 设,鼓励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建设,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 构集聚发展。(责任单位:州市场监督管理局)19 .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在产业集聚区、重点园区 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区 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加强与国际高
5、水平 规则对接,推动标准“引进来”“走出去”和质量基础设施互联 互通。促进注册计量师队伍建设,持续开展计量比对,不断提升 计量技术服务保障能力。优化黔南州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平 台,鼓励认证机构开展增值和延伸服务,推动质量、环境、职业 健康安全、能源、森林管理等体系认证,推进自愿性产品认证, 鼓励推广高端品质认证。(责任单位: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州发 展改革局)(八)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20 .构建一体推进的大质量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大质量工作 机制,健全质量工作制度,形成质量工作合力。加快实现质量领 域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实施抽查目录动态管理,加大流通 领域抽查力度。提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6、权威性公正性,加 大联动抽查力度。全环节、全链条打击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责 任单位: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州公安局)21 .构建数字技术支撑的新型质量监管机制。提升质量监管 协同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探索建设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分 类管理系统,将分类结果运用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高 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在产品、工程、服务等领域,充分运用互 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优化数字化 监管平台,探索触发式监管机制,完善敏捷治理等新型监管模式, 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牵头单位:州市场监督管理局、 州发展改革局、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州质量强国建设协调 推进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
7、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联席 会议成员单位)22 .构建多元治理的质量社会共治机制。完善市场化社会化 多元监管工具,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作用,业务部门要加强同 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大力宣传先进质量理念和实践案例,公开 曝光制售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根据监管事项风险范围、专业要 求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强化抽样检测等质量工作配套资金保障。 强化假冒伪劣源头治理。鼓励企业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主要消费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重点产品召回管理,鼓励企 业投保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加强公共事业服务质量评价,提 升自然垄断行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强化认证机构监管,发挥 认证检测对质量安全的促进作用。健全
8、首席质量官制度,举办、 参加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培养引进“高精尖缺” 质量人才。到2025年,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50人以上,全州技 能人才突破31万人,高技能人才达6.8万人。(牵头单位:州 委宣传部、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团州委、州总工会、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州质量强国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有关 成员单位)三、组织保障(一)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 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州质量强国建设协调 推进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强 化部门协作,整体有序推进质量强州战略实施。(二)狠抓工作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将质量强州
9、建设列 入重要议事日程,将质量工作上升到政府决策层面,与本地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同步推进实施。各地 各部门要强化质量工作配套资金保障,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举 措,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实,达到预期目标。(三)实施督查考核。加强质量督查工作,深入开展质量工 作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地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 价的重要参考。重大事项及时向州委、州政府请示报告。附件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主要内容如下。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 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为统筹推 进质量强国建设,全面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制定本纲要。一、形势背景质量
10、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质量事业实现跨越式 发展,质量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全民质量意识显著提高, 质量管理和品牌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总体 水平稳步提升,质量安全更有保障,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重大工 程、重要消费品、新兴领域高技术产品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商贸、旅游、金融、物流等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产业和区域质量 竞争力持续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效能逐步彰显,质量对提高全要 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 显著增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 变革深入发展,引发质
11、量理念、机制、实践的深刻变革。质量作 为繁荣国际贸易、促进产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越 来越成为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焦点。当前,我国质 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发展基础还不够坚 实。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 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 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 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 建设。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 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
12、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 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健全质量政策,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 进质量变革创新,着力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着力推动品 牌建设,着力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着力提高全民质量素养,积极对接国际先进技术、规则、标准, 全方位建设质量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质量支撑。(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 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推
13、动经 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 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单位GDP资 源能源消耗不断下降,经济发展新动能和质量新优势显著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制约产业发展的质量瓶颈不 断突破,产业链供应链整体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一二三产业质 量效益稳步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稳步提升,制造业质量 竞争力指数达到86,服务业供给有效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 消费升级需要,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建成一批具有引 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升。质量供给和需求 更加适配,农产品质
14、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和食品抽检合格率均 达到98%以上,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4%,工程质量抽查 符合率不断提高,消费品质量合格率有效支撑高品质生活需要, 服务质量满意度全面提升。品牌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品牌培育、发展、壮大的促进 机制和支持制度更加健全,品牌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企业争创品 牌、大众信赖品牌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品质卓越、特色鲜明的 品牌领军企业持续涌现,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 品牌。质量基础设施更加现代高效。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 制更加健全、布局更加合理,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 等实现更高水平协同发展,建成若干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打 造一批高效实用的质量
15、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质量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质量政策法规更加健全,质量 监管体系更趋完备,重大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更加有效,质量 管理水平普遍提高,质量人才队伍持续壮大,质量专业技术人员 结构和数量更好适配现代质量管理需要,全民质量素养不断增 强,质量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到2035年,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 成风,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三、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三)增强质量发展创新动能。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 质量创新体系,协同开展质量领域技术、管理、制度创新。加强 质量领域基础性、原创性研究,集中实施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 攻关项目,突破一批重大标志性质量技术和
16、装备。开展质量管理 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动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 进等全流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强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保护, 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建立质量专业化服务体系,协同推 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应用,打通质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渠道。(四)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 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 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全面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建 造,健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 供应链。优化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标准,实现资源绿色、高效再利
17、 用。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推动建立国际互认 的碳计量基标准、碳监测及效果评估机制。建立实施国土空间生 态修复标准体系。建立绿色产品消费促进制度,推广绿色生活方 式。(五)强化质量发展利民惠民。开展质量惠民行动,顺应消 费升级趋势,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质量改进,促 进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新型消费提质扩容,满足多样化、 多层级消费需求。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推动经营者诚信自律, 营造安全消费环境,加强售后服务保障。完善质量多元救济机制, 鼓励企业投保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相关保险,健全质量保证金 制度,推行消费争议先行赔付,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加强消 费者权益保护,
18、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四、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六)强化产业基础质量支撑。聚焦产业基础质量短板,分 行业实施产业基础质量提升工程,加强重点领域产业基础质量攻 关,实现工程化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开展材料质量提升关键共性 技术研发和应用验证,提高材料质量稳定性、一致性、适用性水 平。改进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性能指标,提升可靠性、耐久性、 先进性。推进基础制造工艺与质量管理、数字智能、网络技术深 度融合,提高生产制造敏捷度和精益性。支持通用基础软件、工 业软件、平台软件、应用软件工程化开发,实现工业质量分析与 控制软件关键技术突破。加强技术创新、标准研制、计量测试、 合格评定、知识产权、
19、工业数据等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加快 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七)提高产业质量竞争水平。推动产业质量升级,加强产 业链全面质量管理,着力提升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质量管控水平。 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以先进标准助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新 兴产业高起点发展。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 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效益。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术 迭代和质量升级,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质量、管理协同创一是质量强州战略全面推进。质量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理念牢固树立,黔南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 质量管理全面加强,先进质量文化普遍弘扬,质量共治格局基本 形成,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0、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强州建设取 得阶段性成效。二是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水平显著提升。质量供给 更富成效,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质量水平一流、具有黔南特 色的现代企业和产业集群,服务质量满意度全面提升,人民群众 的质量获得感普遍提升。三是产业和品牌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制约产业和品牌发展的质量瓶颈不断突破,产业链、供应链整体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一二三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步提高,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显 著扩大。品牌培育、发展、壮大的促进机制和支持制度更加健全, 品牌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是质量治理体系更成熟。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广大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有效落实,政策引导、质量考核、技术法规、基 础
21、支撑体系基本建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科学高效,质量安全风 险整体可控,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状况持续改观,重特大质量安 全事故杜绝发生。质量人才队伍持续壮大,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结 构和数量更好适配现代质量管理需要,质量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到2035年,质量强州建设基础更加稳固,质量和品牌竞争 力显著提升,重点产业质量达到国内乃至世界领先水平,全州质 新,培育壮大质量竞争型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 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 以质量创新促进服务场景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推动生产 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 质和多样化升级。完善服务
22、业质量标准,加强服务业质量监测, 优化服务业市场环境。加快大数据、网络、等新技术的 深度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八)提升产业集群质量引领力。支持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集群加强先进技术应用、质量创新、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培育形 成一批技术质量优势突出、产业链融通发展的产业集群。深化产 业集群质量管理机制创新,构建质量管理协同、质量资源共享、 企业分工协作的质量发展良好生态。组建一批产业集群质量标准 创新合作平台,加强创新技术研发,开展先进标准研制,推广卓 越质量管理实践。依托国家级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打造技术、质量、管理创新策源地,培育形
23、成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九)打造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加强质量政策引导,推动 区域质量发展与生产力布局、区位优势、环境承载能力及社会发 展需求对接融合。推动东部地区发挥质量变革创新的引领带动作 用,增强质量竞争新优势,实现整体质量提升。引导中西部地区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区域内支柱产业质量升级,培育形 成质量发展比较优势。推动东北地区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加快新 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改造升级和质量振兴。健全区域质量合作 互助机制,推动区域质量协同发展。深化质量强省建设,推动质 量强市、质量强业向纵深发展,打造质量强国建设标杆。专栏1区域质发展示范工程建设国家质量创新先导区.在质量治理
24、理念先进、质量变革创新活跃、产业质量优势显著、城乡质量发展 均衡的区域,依托中心城市、城市群开展质证协同发展试点,建设国家质址创新充导区,探索构建新型质属治理体制 机制和现代质量政策体系率先探索石特色的质量效益型发展路径.打造质量强I, I城市.推动不同类型城市立足白身定位和资源要索优势.制定实施城市质量发展栈珞. 支持城市导入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运用数字技术和标准手段推动城市管理理念、方法、模式创新推动城市建设与质 量发展融合共进,促进城市精细化、品质化、智能化发展.创建质量品牌提升小范.戢励产业园区,产业q聚区等创造性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制定和实施先进质量 标准.通过质试人才培养、质疑品牌建设、质
25、址班础设施服务,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商标和区域品牌,提升产业质址效益.五、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十)提高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严格落实食品安 全“四个最严”要求,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确保 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制定农 产品质量监测追溯互联互通标准,加大监测力度,依法依规严厉 打击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药物行为,严格管控直接上市农产品农 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行承诺达标合 格证制度,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的认证管 理,深入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标准化试点。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进食品安全放心
26、工程。 调整优化食品产业布局,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完善食品安全 标准体系,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 系,加强生产经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加快构建全程覆盖、运行 高效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信用和智慧赋能质量安全 监管,提升农产品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水平。加强药品和疫苗全 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临床急需和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审评 审批提速,提高药品检验检测和生物制品(疫苗)批签发能力, 优化中药审评机制,加速推进化学原料药、中药技术研发和质量 标准升级,提升仿制药与原研药、专利药的质量和疗效一致性。 加强农产品食品药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化追溯体系, 实现重点类别
27、产品全过程可追溯。(十一)优化消费品供给品类。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 加快升级消费品质量标准,提高研发设计与生产质量,推动消费 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促进增品种、提品 质、创品牌。加快传统消费品迭代创新,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 化生产,推动基于材料选配、工艺美学、用户体验的产品质量变 革。加强产品前瞻性功能研发,扩大优质新型消费品供给,推行 高端品质认证,以创新供给引领消费需求。强化农产品营养品质 评价和分等分级。增加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消费 品供给,强化安全要求、功能适配、使用便利。对标国际先进标 准,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鼓励优质消费品进口,提高 出口商
28、品品质和单位价值,实现优进优出。制定消费品质量安全 监管目录,对质量问题突出、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 安全的重要消费品,严格质量安全监管。(十二)推动工业品质量迈向中高端。发挥工业设计对质量 提升的牵引作用,大力发展优质制造,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 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 强化复杂系统的功能、性能及可靠性一体化设计,提升重大技术 装备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 定制度,加强检测评定能力建设,促进原创性技术和成套装备产 业化。完善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保障重大设备质量安全与投 资效益。加快传统装备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高质量通用
29、智能装 备。实施质量可靠性提升计划,提高机械、电子、汽车等产品及 其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水平,促进品质升级。专栏2重点产品展阶梯攀登工程 关健基础材料.推进特种材*九功能村*1、星分材料等设计制造技术研发和质证精确控制技术攻关.加强 新材料的质量性能研发.运用质处工程技术缩短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周期提升制造质量水平 基1零部件及兀器件.强化通用电耗础零部件质量攻关,加快发展核心兀器件.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 标准完善.提升零部件及元器件精确性、耐久性、逋用性.重点消费品.加强创新创意设计,加快新技术研发应用.推动纺织品、快速消费品、家电家居用品等升级迭 代和品牌化发展.加大健身器材和运动
30、用品优质供给提升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新能源汽乍与智能网联汽车等 新型消费产品用户体验和质贫安全水平.强化玩具、文具等儿童和学生用品益智性、舒适性、安全性,加强养老产 品、藻受辅助器具等特殊消费品的研发和质址设计.针对家电、家具、可穿戴设备等产品,推广人体工效学设计加 强人体工效基础研究与产品标准研制. 重大技术装备加快基础共性技术和增材制Jft、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研究推动品或性能升级和新产品规模 化应用.提升轨道义通装备、工程机械等质量可靠性加强仪器仪表、农机装备等领域关键部件及整机装爵的技术研 发和质依攻关.保障产业鞋供应株安全稳定.开展关键承乐类特种设备技术攻关.提升机电类特种设备安全可
31、靠性.六、提升建设工程品质(十三)强化工程质量保障。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 责任,强化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监 理单位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制、永久 性标牌制、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强化质量责任追溯追究。落实 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保证合理工期、造价和质量。推进工程质 量管理标准化,实施工程施工岗位责任制,严格进场设备和材料、 施工工序、项目验收的全过程质量管控。完善建设工程质量保修 制度,加强运营维护管理。强化工程建设全链条质量监管,完善 日常检查和抽查抽测相结合的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工程质量 监督队伍建设,探索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会力量辅助
32、工 程质量监督检查。完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度,将企业工程质量 情况纳入招标投标评审,加强标后合同履约监管。(十四)提高建筑材料质量水平。加快高强度高耐久、可循 环利用、绿色环保等新型建材研发与应用,推动钢材、玻璃、陶 瓷等传统建材升级换代,提升建材性能和品质。大力发展绿色建 材,完善绿色建材产品标准和认证评价体系,倡导选用绿色建材。 鼓励企业建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安装全生命周期 质量控制体系,推行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驻厂监造。落实建材生 产和供应单位终身责任,严格建材使用单位质量责任,强化影响 结构强度和安全性、耐久性的关键建材全过程质量管理。加强建 材质量监管,加大对外墙保温材料、
33、水泥、电线电缆等重点建材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实施缺陷建材响应处理和质量追溯。开 展住宅、公共建筑等重点领域建材专项整治,促进从生产到施工 全链条的建材行业质量提升。(十五)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 树立全生命周期建设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 系,打造中国建造品牌。完善勘察、设计、监理、造价等工程咨 询服务技术标准,鼓励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和专业化服务。完善 工程设计方案审查论证机制,突出地域特征、民族特点、时代风 貌,提供质量优良、安全耐久、环境协调、社会认可的工程设计 产品。加大先进建造技术前瞻性研究力度和研发投入,加快建筑 信息模型等数字化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创
34、新开展工程建设工法研发、评审、推广。加强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高水平应用, 打造品质工程标杆。推广先进建造设备和智能建造方式,提升建 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深入推进可再生 能源、资源建筑应用,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专栏3建设工程质管理升级工程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加强炉工悭工建各方主体的质的行为和工和实体质,控制的标准化管 理制定质址管理标准化手册明确企业和现场项目管理机构的质址贡任和义务规葩变点分项工程、美犍工序做法 及管理要求.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打造基于信息化技术、覆蓝簿工全过程的质的管理标准体系.建正基于质量 行为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
35、为核心内容的指标体系和谱价制度.及时总结具行推广价值的质量管理标 准化成果.严格质量追溯.明确工程项目及关蛙部位、关键环节的质量去任,建立施工过程质=责任标识制度,严格 他工过程质量控制.加强施工记录和验收资料管理推行工程建设数字化成果交付.审农、存档保M工程质量的可 迫溯性.推进工程建设领域质依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对违法违规的市场主体实施联合恁戒.健全建设工程质出指 标体系和评价制度.实施样板示范以现场示范操作、视原影值、实物展示等形式展示关键部位与工序的技术、罐工要求.引导 施工人员熟练掌握质状标准和具体工艺.积极实能质量管理标准化示范工程.发挥示柩带动作用.推动工程建设领 域优质化、品睥化发
36、展.推动楮品建造和精细管理,建设品质工程.七、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十六)提高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农技推广、生产托管、代耕代种等专业服务。发展智能 化解决方案、系统性集成、流程再造等服务,提升工业设计、检 验检测、知识产权、质量咨询等科技服务水平,推动产业链与创 新链、价值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 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发展,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升级的 精准性和可及性。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智慧物流、供应链物流, 提升冷链物流服务质量,优化国际物流通道,提高口岸通关便利 化程度。规范发展网上销售、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 展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
37、提高现代物流、生产控制、信息数据等 服务能力,增强产业链集成优势。加强重大装备、特种设备、耐 用消费品的售后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安装、维修、保养质量水平。(十七)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升级。大力发展大众餐饮服务, 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创新丰富家政服务,培育优质服务品牌。促 进物业管理、房屋租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升旅游管理 和服务水平,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改善旅游消费体验,打造乡村 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等精品项目。提升面向居家生活、户 外旅游等的应急救援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网约出 租车、定制公交等个性化出行服务规范发展。推动航空公司和机 场全面建立旅客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航空服务能
38、力和品质。 积极培育体育赛事活动、社区健身等服务项目,提升公共体育场 馆开放服务品质。促进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新模式规范有序发 展,鼓励超市、电商平台等零售业态多元化融合发展。支持有条 件的地方建设新型消费体验中心,开展多样化体验活动。加强生 活服务质量监管,保障人民群众享有高品质生活。(十八)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效率。围绕城乡居民生活便利化、 品质化需要,加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卫生、文化等公共设 施服务质量。推动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一窗通办、网上办理、跨省通办,提高服务便利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基 本公共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等提质扩容。大力推动图 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
39、数字化发展,加快线上线下服务融 合。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训I、 用工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养老服务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建 设,扩大日间照料、失能照护、助餐助行等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积极发展互助性养老服务。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城乡医 疗服务网络,逐步扩大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完善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 强化科技标准支撑和物资质量保障。持续推进口岸公共卫生核心 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防控传染病跨境传播能力。加强公共配套 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改造。专栏4股务品质摄升工程开展优质JK务保准建设行动.健全服务质量惊准体系
40、.推行优质服务承诺、认M.标识制度.推动服务行业城 化.标准化、职业化发展培育一批金牌服务市场主体和现代服务企业.大力发展标格认H、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业.推行服务质量监4博价.加强服务质量监测博价能力建设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培育市场化、业化第三 方监测评价机构,逐步扩大服务质证监测覆盖面.应用、大数据、自动语音识别峋查等方式,开展服务质能 监测评价,定期发布监消评价结果.改善酢众服务消费体验.实施IH务品质升级计划,作物深,有务咨制、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领域,开展质量机H企业创建动. 在肚米、养老、文化、旅游、体育等生活性服务僮域.开展质量满意度提升行动.加快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务设计、 文
41、化创意协同发展打造高端设计服务企业和品牌.八、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十九)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应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引导企业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应用,促进品种开发和品质升级。鼓励企业加强质量技术创新中 心建设,推进质量设计、试验检测、可靠性工程等先进质量技术 的研发应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实施重大 质量改进项目,协同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共性技术攻关。鼓励 支持中小微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质量改进、品牌建设,提升中小 微企业质量技术创新能力。(二十)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以质取 胜生产经营战略,创新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工具,推
42、动全员、 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加快质量管 理成熟度跃升。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建 设,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质量管控模式,实施供应商质量控制能 力考核评价,推动质量形成过程的显性化、可视化。引导企业开 展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质量标杆经验交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质量标准制定等,加强全员质量教育培训,健全企业首席质量官 制度,重视质量经理、质量工程师、质量技术能手队伍建设。(二十一)争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完善品牌培育发展机制, 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打造中国精品和“百年老店”。鼓励企 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深化品牌设计、量综合竞争力跻身
43、全省前列,形成高质量发展比较优势和新局 面。二、重点任务(一)增强质量发展动能1 .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到2025年,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七大工业产业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95%以上,制造业增 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1%,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 业总产值比重达16%。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协同推进技术研发、 标准研制、产业应用,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千企面对面”和“万 企融合”。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行动,到2025年,数字经 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左右,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指 数达到47左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 力,依法查处恶意注册商标行为和专利代理机构违法行为
44、。牵 头单位: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州科技局、 州农业农村局、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市)人民政府。以下 各项任务责任单位均包括各县(市)人民政府,不再列出2 .推动质量发展绿色转型。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深入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绿色生活创建行动、绿色 公路项目建设行动、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 动。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0%,单位地区生产总 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贯彻落实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 修复规划(2021-2035年)。(责任单位:州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场推广、品牌维护等能力建设,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 能力。开展品
45、牌理论、价值评价研究,完善品牌价值评价标准, 推动品牌价值评价和结果应用。统筹开展中华老字号和地方老字 号认定,完善老字号名录体系。持续办好“中国品牌日”系列活 动。支持企业加强品牌保护和维权,依法严厉打击品牌仿冒、商 标侵权等违法行为,为优质品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专栏5中国品牌建设工程实他中国搐品培育h动.建中国精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标识认if制度.培育一批设计精良、生产精细、服 务精心的高筠品牌.推广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优质制造.在金融、商贸、物流、文旅、体育等领域推动标准化、 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培育一批专业度高、段盖面广、影响力大、放心安全的服务精品.提升品牌建设软实力.鼓励企业加强
46、产品设计、文化创意、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融合建设品牌业化服务产 台发展品牌建设中介服务机构,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加强品牌发展与传播理论研究,支持高等学校开设 品牌相关课程,加大品牌专业人才队伍注设力度,支推品牌创建、运营及管理枳极参与品牌博价国际标准制定.办好“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定期举办中国品牌博览会全方位展示品牌发展最新成果举办中国品牌 发展国际论坛拓展质量品睥交潦互筌平台.鼓励地方开展特色品牌创建活动不断提高本地品牌知名度.加强中 国品牌宣传推广和传播.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九、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二十二)优化质量基础设施管理。建立高效权威的国家质 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推进质
47、量基础设施分级分类管理。深化计 量技术机构改革创新,推进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完善国 家依法管理的量值传递体系和市场需求导向的量值溯源体系,规 范和引导计量技术服务市场发展。深入推进标准化运行机制创 新,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不断提升 标准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深化检验 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加强公益性机构功能性定位、专业化建设, 推进经营性机构集约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深化检验检测认证机 构资质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告知承诺和优化审批服务,优化 规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程序。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监管, 落实主体责任,规范从业行为。开展质量基础设施运
48、行监测和综 合评价,提高质量技术服务机构管理水平。(二十三)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合理布局国家、区 域、产业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建设系统完备、结构优化、高效实 用的质量基础设施。实施质量基础设施能力提升行动,突破量子 化计量及扁平化量值传递关键技术,构建标准数字化平台,发展 新型标准化服务工具和模式,加强检验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加 快认证认可技术研究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性、集成化方向发展。加 快建设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开展先进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方 法、高端计量仪器、检验检测设备设施的研制验证。完善检验检 测认证行业品牌培育、发展、保护机制,推动形成检验检测认证 知名品牌。加大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逐步增加计量检定校准、 标准研制与实施、检验检测认证等无形资产投资,鼓励社会各方 共同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二十四)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开展质量基础设施 助力行动,围绕科技创新、优质制造、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 点领域,大力开展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等技术服务,推动数 据、仪器、设备等资源开放共享,更好服务市场需求。深入实施 “标准化+”行动,促进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实施质量基础设 施拓展伙伴计划,构建协同服务网络,打造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 务基地,为产业集群、产业链质量升级提供“一站式”服务。支 持区域内计量、标准、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