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认识厘米、米》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1398****507 文档编号:94789257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认识厘米、米》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3年《认识厘米、米》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认识厘米、米》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认识厘米、米》教学反思.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认识厘米、米教学反思相识厘米、米教学反思1在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10厘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缘由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显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学习以前可能是从未听说过,这样学习起来学生的确有点困难。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对于这样的空间想象实力方面,学生还是比较薄弱,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

2、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比较重要。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1、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绽开。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课桌的长,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须要相同的测量工具,相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过视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1厘米的线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比一比。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

3、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抽掉小正方体,左手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再比出1厘米,最终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体塞进去验证一下,比的长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估一估。给学生供应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行估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2、体验1米究竟有多长,可以支配下面的活动。看一看。直观感受1米的长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比一比。两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动,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长度。再把眼睛闭起来想想1米的长度,最终睁开眼睛,用手再次比画出1米的长度。排

4、一排。排1米长的队伍,每两人间保持一脚的距离,看看大约排几个人。走一走。自然、匀称地走1米长的一段路,数数大约要走几步。这样教学,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爱好,形成对新知的体验,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二、在估测中相识形成概念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简单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肢体上的某些大约长是1厘米、1米的部位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厘米、1米来帮助记忆。如学生大拇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小指其次个关节的长大约是1厘米;二年级学生脚到胸口的距离大约是1米,记住这些“身体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5、或进行估测都大有好处。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推断。估测与数的相识、量的计量相协作,能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增加敏捷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实力。在教学中,我们应激励学生大胆估测,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沟通各自的估测策略,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实力。估测不是信口胡说。因此,估测一条线段长几厘米,一般不要让学生随意报出几厘米,而是要求他们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方法可以帮助估测。比如,引导学生通过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离大约是10厘米来和这一条线段比较,从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果。教学中,老师除了留意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如身体上的其他部位或四周的其他物品进行估计、测

6、量,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机会外,还要充分运用教材所供应的练习题。要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估测与实际测量的误差,培育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实力。三、在应用中拓展理解概念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应与实际测量紧密结合起来。测量是教学难点。假如老师干脆向学生讲解测量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可能会轻松顺当,但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然后沟通、探讨,总结测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对学生来说简单出现的错误有:从尺的一端起先量,而没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线与所量物体的一端(起点)对齐;不会敏捷运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个刻度都可以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起

7、点。另外,在量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直尺的限制不够自如。老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讲解,悉心指导,让学生切实驾驭测量方法。把尺的边与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学生在进行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既可以丰富感性相识,又能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小学生相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供应较多的详细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基于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中培育儿童视察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培育儿童视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视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视察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渐渐懂得看问题应当从什

8、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殊留意进行分析、比较。相识厘米、米教学反思2厘米和米的相识是学生相识长度单位的起先,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学问的基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长度、测量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的相识和阅历。但是,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 1米的实际长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缺乏明确的相识。依据以往的阅历和教训,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重点帮助孩子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因为厘米的单位比较小,在测量短或小的物体时经常用到厘米,课堂上我让学生找身边的或见过的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如:橡皮的厚、拉链的宽、透亮胶的宽等),再找教室里适合用厘米测

9、量的物体,(如:课本的边长、橡皮的长、墙砖的边长等),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在什么状况下我们会用到厘米,总结在测量长度较短的物体时我们要用到厘米。相识长度单位米时,让学生经验用直尺(厘米做单位)不够量的状况,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米。然后仿厘米的相识,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同时还要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在这种学问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卷尺亲身体验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从而理解米的感念。 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了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感念,从而提高了对米的相识。为了加强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充分相识,在课下我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测量家中的物体的

10、长度,通过整合训练,多数的学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观念,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学问体系。相识厘米、米教学反思3从孩子的考试中发觉潜在的教学问题:关于线段1、数线段2、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城的3、画一条线段,并将线段平均分。关于厘米和米1、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个别孩子还是没有驾驭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3、厘米和米的进率以及运用进率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换算,比较。4、测量不同的物体时,要用到什么单位。孩子简单受到数字的误导。5、学生对身体上的尺的相识,以及身体上的尺的作用。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学生可以用身体上的尺进行估算。6、培育估算意识,大约几厘米,大约几米。对策分析:孩子

11、之所以在做练习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归根究竟是教学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殊踏实。拿线段来说,起先我觉得线段对孩子来说很简洁,无非就是直线、两个端点。可是孩子是第一次相识线段,他们只知道长成这样的,叫做线段,却不知道为什么线段要长成这样。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目的是因为线段是有长短的,所以须要端点。在生活中到处有线段,虽然不像书本上一样用端点标注出来,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有了线段,有了平面图形,有了平面之后,又构成了立体图形。这些都是孩子们学过的,虽说他们理解的可能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告知他们。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段,只能画一条线段。关于厘米,厘米也是孩子第一个相识的长度单位,所以让

12、孩子们感知1厘米的长度以及会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孩子有了自学的阅历,因此本节课在“一小段就是一厘米”这一部分做的不是特殊到位,也就造成了后期孩子在推断一段物体有多长的时候,有些会存在多雾。厘米和米在我们看来很简洁,实则对二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缺少了生活阅历,所以不能很好的推断物体的单位原委是什么。比如说,操场长400米,孩子看到大的数字就会认为是400厘米。因此,先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再让他们从生活中感知这些长度。相识厘米、米教学反思4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相识厘米和米是建

13、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须要经验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详细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沟通反思,形成理性相识。这对于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1.让学生经验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棵大树高40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缘由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显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视察和比较,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

14、度概念。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相识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需借助肯定的物体来相识理解。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实力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简单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当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常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

15、意地拿出这些学问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亲密联系。相识厘米、米教学反思5今日有幸来到北京路小学执教了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第一课时厘米的相识,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感受颇深,也备受激励,从中有了许多的体会与反思。在本节课中,我运用动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又用到了各种激励的小标记,调到了孩子学习的欲望,一节课下来孩子们有了收获,我也感受到了教的欢乐,感谢北京路小学和琴岛老师成长工作室以及我们办事处的领导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们在沟通互动中,再一次升华了对教化的理解,对教学的探讨。现在我将上课时的体会做如下反思:一、 动画导入,激发爱好把课本中的情

16、境图做成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使学生更乐于观赏,从而引发对学习的乐趣,继而分析动画“这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么明白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二、 动手实践,相识厘米这是一节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了孩子的动手实践实力,先让他们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感受相识一厘米,在此基础上又相识了2厘米、3厘米等等其他的几厘米长,为孩子的估测实力打下了基础。三、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现在教学讲究合作,在课堂中我多次培育了孩子的这种合作意识,例如:把你的.发觉说给同桌听一听,把想法和四周的伙伴沟通一下等等,让孩子在沟通的过程中感受相识

17、,从而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更有利于学问的传授。但是因为个人实力有限,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这也为本次教学留下了不少的缺憾,真诚感谢北京路小学的老师和领导为我提出的珍贵看法,有了大家的指引,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肯定会再接再厉多加改进,争取更大的进步。我将上课时的一些不足之处也做了如下的总结:一、 语言方面数学课讲究的就是精炼,但是我的课堂语言还不够专业,声音语调也未能做到抑扬顿挫,到最终甚至语气还出现了急躁,所以我还须要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找准低年级孩子的特点,让语言更具调动性。二、 课堂生成这主要体现在学习测量方法这个环节的处理上,也是本节课最有缺憾的地方,未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资源

18、,没有让教学在孩子的发觉下自然顺畅的进行,比如:学习测量时一个学生未能理解为什么是5厘米,我也对他进行了相应的提问,但是追问的不够,使得他的理解不深刻,而只是强硬的被动接受了结果。能不能抓好孩子的问题,这是对我课堂组织实力的一个考验,有了这次的阅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肯定要多向名师学习,多听取看法,多留意自己的日常教学,不能让平日的坏习惯成为制约我发展的永久缺点。三、 教学组织整个课堂的组织不够紧凑,环节的连接不能做到顺畅自然,导致我安排的拓展延长练习未能呈现,使得孩子的学习只能停留在基础的相识阶段,没有得到更好的提高和延长。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思索和谛视,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

19、不足之处,更让我体会到了来自心底的感动,伴随在我完全的老师生涯中,期盼有更多这样沟通学习的机会。相识厘米、米教学反思6厘米和米的相识是学生相识长度单位的起先,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学问的基础。相识厘米和米,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些单位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清楚的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详细的测量和估计活动中去。主要教学厘米的相识,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首先设计了量课桌长度的活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长度单位,还不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学生可能会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来量,也可能会选用铅笔、数学书等作为工具来量。这样,各

20、人选择的标准不同,导致测量的结果也不完全相同。通过详细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费时、费劲,进而引起学生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的心理需求。教学时,可以先启发学生思索:假如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或教室门的高度,你觉得有什么不便利?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告知学生: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试着说一说,再出示米尺,说明: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同事要求学生看着米尺比划1米的长度,实际感受1米有多长。然后通过找出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米实际长度的感知。为了加强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充分相识,在课下我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测量家中的物体

21、的长度,通过整合训练,多数的学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观念,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学问体系。相识厘米、米教学反思7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当比较熟识,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洁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起先学习厘米的相识看起来并不难。而对于米的相识就有肯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特地的米尺让学生反复相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洁的学问如:1米=()厘米,500厘 米=()米等还行,遇到稍困难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 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

22、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相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相识,必需从学生熟识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识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相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验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 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运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尤其是在练习 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

23、起先估学生都 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激励学生大胆地估,告知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助。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识的事物,还要激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富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相识厘米、米教学反思8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当比较熟识,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洁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起先学习厘米的相识看起来并不难。而对于米的相识就有肯定的困难

24、,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特地的米尺让学生反复相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洁的学问如:1米=( )厘米,500厘米=()米等还行,遇到稍困难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相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相识,必需从学生熟识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识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相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数

25、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验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运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起先估学生都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激励学生大胆地估,告知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助。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

26、不仅要借助学生熟识的事物,还要激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富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相识厘米、米教学反思9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验了相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志向。究其缘由,相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须要经验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详细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沟通反思,形成理性相识。这对于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育学生视察、比较、分析、抽象的

27、.实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支配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爱好。(二)抓住联系,相识“厘米”和”米”。(三)利用比较,深化相识。 让学生比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相识: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级单位,”厘米”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米”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厘米”做单位。从而使学生驾驭长度单位的用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米、厘米的相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缘由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全部长度单位中最

28、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这两堂课老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学问,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相识厘米、米教学反思10相识厘米和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老师要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在实际教学中,老

29、师们都会给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很少有老师注意培育学生建立10厘米的空间表象,假如老师能够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够功夫,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用好10厘米,为米做铺垫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长度单位,并且只相识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学中,老师们都很留意对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和驾驭比较到位。相识了厘米,紧接着就相识米,众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老师若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学问干脆灌输,不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假如老师能够让学生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个明确的表象,学生在头脑中有个10厘米的也许长度的

30、相识后,老师引导学生用10个10厘米长的纸条在黑板上贴成一个长纸条,学生有了10个10是100的相识,他们能够相识到这个长纸条是100厘米,这是老师再揭示100厘米的长度又有个新的名称,叫做1米,学生就能够清楚的相识到100厘米构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这样一来,学生既相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有驾驭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获得了米这个单位的形成过程。二、用好10厘米,渗透1分米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10厘米的长度、闭上眼想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活动后,老师注意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有了10厘米的也许长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义,即10

31、个1厘米,这些活动都为了三年级时学习1分米做好了渗透,只不过此时没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罢了,其实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学生都已经理解了。虽然分米的相识不是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作为老师,就应当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驾驭数学学问系统性,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三、用好10厘米,估测有标尺学生既然相识了厘米和米,就要对生活中的一些长度进行估测,虽然在估测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误差,一般来说,老师也会给一个估测的取值范围,但是,我觉得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应当尽量的精确一些。学生在二年级阶段,只相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由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的长度相差比较

32、大,一般的学生在估单位时不会出错,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尤其是几厘米和十几厘米的物体,这时要估测它们的长度,学生们的误差就比较大,因为学生只有1厘米的表象,假如老师注意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就可以把10厘米长度当个标尺,首先去推断所给物体是比10厘米长,还是比10厘米短,推断出也许的范围后,再进行估测,这样一来,估测的精确性就会大大的提高。由此可见,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加强对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还要注意对10厘米长度的表象建立,这正是巧用10厘米,一举而三得。相识厘米、米教学反思11厘米和米是长度单位中最基础的单位,也是最简单理解和驾驭的。在目标中的体现建立厘米

33、和米的表象,能依据实际状况估测生活中的物体。知道单位间的关系并进行简洁的单位换算。在集体备课和研课的时候,厘米和米是最易接受的,对孩子来说不难。但是在教学中高估了学生的生活阅历,于是在教学中我实行慢进入的方式。全部的学问接受都须要过程,对于建立1厘米的表象找到标准: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每节课进行复习巩固,通过了两三节课的强化,发觉许多孩子能够很快速的比划出1厘米长度。对于米的教学采纳活泼的课堂方式:制造冲突冲突,探究米的长度。1.师生竞赛,引出米师:请一位同学用直尺来测量黑板的长度(示范当直尺测量不够了如何接着量),我等到同学量到黑板中间的时候再量,让一让你们,好不好?(学生争先恐后,特别主

34、动)然后侯同学量的很仔细,我用米尺量,我三下五除二就领先完成了。同学们都说老师欺压了侯同学,我就倍感委屈的发问:怎么欺压他了?同学们热忱高涨,呼之欲出的理由,生说老师拿的尺子长,侯同学直尺短,不公允。反复追问几次,全班达成共识:尺子的长短不一样。师:假如让你们选,你们用哪个?生:长一点的。总结:直尺是用来量短一点的物体,长的就不便利了,我们须要找更长一点的尺子:米尺。今日来学习相识米。2.建立1米表象,估测实物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仔细视察长度,找到实物我发觉,当孩子找到和他们休戚相关的事物时特别感爱好,都具有擅长发觉的眼睛。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渗入数学文化,找到感爱好的,欢乐的学习。两个环

35、节的节选,对本节课深有领悟:在课堂上孩子的主动性不高,问题不在学生,而在于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精准到每句和学生的对话及过渡语。而这样巧教的功夫如何更快得到,通过大家的视频找到适合教材、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就能提高许多,和名师对接,能找到学问点的教学方法和数学上的精确用语,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对以后的学习也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创新就是在懂的状况下再创建,盲目的空想是奢侈时间。相识厘米、米教学反思12教学片段】师:我们相识了米和厘米,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生举例。师请上一位同学:估计一下,他的身高大约是多少?生估计。师:身高是指一个人身体的

36、高度。人的腰一周的长度叫腰围(师示范)。同学们再猜猜看,他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学生估计的结果许多:1米多、2米多、50多厘米、20多厘米、师:怎样才能知道哪个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实际腰围?生:量一量就可以了。师:请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做模特,其余同学先估计他的腰围,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量出腰围,并量一量。生小组活动并汇报:生1:我们是用软尺量的。生2:我们是用三角尺量的。量出腰的前面和左面,前后相等,左右也相等。把前后左右相加就可以了。生3:我们没有软尺,就先用一根细绳绕他的腰一圈,量量绳长就得到他的腰围了。生4:我们是用“拃”来拃的。(学生示范)。我“拃”他的腰是四拃,我同桌“拃”他的腰是三拃多。细

37、细玩味这节课的课尾,的确有很多精妙之处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思索。首先,这位老师抛弃常用的课堂收尾方法:“同学们,请大家相互说说,本节课你又学到了什么学问?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学到的?”而是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堂移向生活,注意学问的好用性,让学生感受学问的价值。这样的处理将所学学问与生活紧密相联,使学生相识到学问就在生活的四周。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学问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其次,紧紧抓住学问的有效生发点,创设估计测量腰围的情境,奇妙引导,将学生思维再次推向高潮。先是估计身高,这在学生的已有生活阅历下是不难解决的。但由估计身高转而估计腰围,由直变曲

38、,对学生而言,的确有肯定的难度,因此学生的估计结果相差很大,这正是教学的有效生长点。老师因势利导,适时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估计与实际的差距,留给了学生很大的活动与探究空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再次进入高潮,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测量腰围的方法。伴随主动思维的活动中才是最有效的,只求表面的喧闹很难有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最终,生成源自预设,精彩来自匠心。这节课的结尾竟能精彩迭出,特殊是最终一个环节,学生通过活动,在合作中提出了多样化的测量腰围的方法,是执教者课前很难预料的。用软尺量和用绳绕属常规思维,而用三角尺和用拃拃,就属于创新思维了。学生的确是有富有创建性的,这些方法极具特性化和生活化,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阅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看来,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实力的培育其实就那么简洁,只要我们为学生供应活动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学生肯定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意外!文 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