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中国经济近年来除受企业对银行负债率高的困扰之外(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负债率平均在 79%),还受企业之间债务拖欠即所谓企业间“三角债”问题的困扰。1993年下半年以 来企业间拖欠问题又呈不断恶化的趋势。全国37万家国有工业企业应收帐款1994年比 1993年几乎翻了一番,达到6314.21亿元;到1995年5月末,达7193亿元,又比年初 增加877亿元;估计全年将达8000多亿元,比上一年又增加2000亿元(见文后表1 和表3有关近年来企业间债务的增长情况的统计分析)。许多企业受债务之累,已无法正 常运行;整个经济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了企业间拖欠问题的影响。一些企业界和
2、经 济界的人士说,企业间债务拖欠是目前中国经济中最严重的问题。本文的任务,就是要对企业拖欠”这一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它对微观经济活动和 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在经济波动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并对处 理三角债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具体做法,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本文所讨论的对象,是以企业财务报表当中的“人欠货款”为数量界限的企业间债务。 由于缺乏债务拖欠时间以及企业债务中拖欠部分比例的数据调查,我们主要通过对企业 间债务总量的分析来展开讨论。除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资料之外,我们还利用了两个样本 数据,一个是国家统计局提供的“37万家乡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37万家)统计资料, 另一个是工商银
3、行搜集整理的4000家大中型企业(其中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以下简称 4000家)的统计资料。一以及企业间债务的一般原理1. 1企业间正常信用关系的经济基础:最终产品销售前景从基本理论层次上说,企业之间的债务,无论是怎样发生的,属于社会总流通手段中 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经济中最经常使用也是最主要的交易手段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及由政府货币当 局发放的货币。但交易手段并非必然是由政府发行的,信用手段也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信 用或国家信用。从历史上看,纸币的最初形态是私人之间的信用票据以? quot;银行券; 而另一方面,商业票据,也就是企业之间的债务凭证,至今仍然是中介企业之间交易活 动而广泛使用的一种
4、交易手段。在企业之间交易中,卖方根据对买方产品销售前景的信 任(这是信用的基础),对其实行一定时间内的“赊销”,买方则在一定时间之后再支付货 款,在市场经济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信用关系。从个别企业的角度看,企业间债务取决于对债务方产品销售前景的预期与信任,而从 宏观经济的角度看,企业间债务的存在,取决于对最终产品(投资物品以及消费物品以 及出口产品)的销售前景的预期。在现实中,多数企业之间的交易所涉及的只? quot;中间物品多数企业生产的也并非最终产品,或者(如钢材)并不用作最终物品的0的, 而是中间物品(钢材并非用作投资的目的,建设厂房,而是用作原材料,加工出其他物 品);但是从经济活动的全
5、过程来看,只有最终产品的购买能够由货币实现,中间产品的 价值才能够以货币形式实现;假定最终产品的购买是必须用货币实现的,中间产品的 价值也就可以最终由货币来实现支付,实现只不过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企业事 实上是以最终产品的销售前景为信用保证,赊? quot;中间产品“。压缩贷款规模,从支付手段上进行控制,减少投资支出。在传统的行政计划体制下,行政手段本身具有较大的权威性,能较为有效而迅速地压 缩投资规模。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紧缩之后由于项目下马,不再发生新的购买行为,企 业债务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幅度超常增长的时间也不会很长。而在改革开放之后, 由于行政分权,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自主权扩
6、大,导致中央的宏观投资政策的有效性 大大减弱;在地方以及部门和企业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往往会对中央压缩投资规模的政 策采取抵制的态度。这一方面使中央政府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货币政策即对信贷 规模的控制,另一方面,中央整个压缩投资政策的有效性会越来越弱,地方和企业会想 尽各种办法避开中央宏观政策的影响,使自己的投资项目以及地方增长计划继续进行下 去。所谓“各种办法”,归根到底就是在缺乏货币交易手段的情况下,用欠债以及赊账以 及不还旧帐等办法,得以继续获得投资物品,维持项目进行。正是对投资资金供给的压 缩和地方企业继续维持投资规模的各种办法,导致了企业间拖欠债务的增加。不仅如此,投资项目和投资物
7、品(主要是建筑材料以及机电产品以及车辆工具等)货 款拖欠造成的企业间债务,在中国经济中还是整个企业债务链的“源头”或“牛鼻子”(周 正庆,1991)。社会总产品可分为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两类;中间产品的需求取决于最终 产品的需求;而最终产品的需求又分成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其大小取决于消费品购买 力与投资品购买力。在宏观调控初期,消费购买力并不发生紧缩,相反,由于经济过热, 物价已开始上涨,通货膨胀预期加大,人们的消费需求会加大。而宏观紧缩政策的主要 作用方向就是压缩投资需求。投资品购买力因货币供给的紧缩而下降,与此同时投资项 目拖欠款增加,构成企业债务大量增加的初始点。投资项目拖欠,导致投资品生
8、产者“人欠款”增多,流动资金开始紧张,本身无力支付 购买原材料的款项,于是也开始“欠人: 即欠中间产品制造厂家的货款;接下去位居生 产流程“下游”的中间产品制造厂家因周转不灵,开始拖欠“中以及上游”中间产品制造者 的货款,于是企业拖欠一环环扩展开去,向整个经济蔓延。如果我们假定由于企业拖欠,使投资活动与其他生产活动的水平(增长速度)保持不 变,同时工资支出(用现金)与生产保持同步增长,那么消费需求也就可以保持不变。 这说明,理论上完全可以仅仅因为投资项目拖欠而造成整个经济中企业间债务的增加。 在现实中,1993年以来宏观调控期间,消费品需求基本上保持了过去的增长势头,消费 品生产经过前几年的结
9、构调整,供销衔接也基本上处于良好状态;企业债务的增长,主 要是由于投资项目拖欠和投资品需求缺乏资金保证所引发的。据在东北三省的调查,企 业欠人款总数的25%是投资项目欠款 而这25%的欠款 又直接引发“上游”产业的欠款, 加起来能占欠人款总额的75% (周正庆,1993)。关于湖北钢丝厂的案例研究表明,货运 汽车这一最终产品(投资品)生产厂家的拖欠,引起了“上游”一大片企业拖欠问题的愈 演愈烈。这一分析提醒我们充分注意“最终产品需求”这一重要环节。当然,宏观货币紧缩政策一般也会引起企业流动资金的普遍紧张,从而在一些中间产 品生产环节上加剧企业拖欠的发生。比如1995年山西流动资金贷款规模比上一
10、年少增加 2000万元,而同期工业生产增长了 17.1%,但是,无论如何,如果最终产品需求是有资 金保证的,一切中间产品的购买最终也会有支付手段与其相对应。在宏观经济理论中, 总需求说到底是对最终产品的需求 我们事实上可以将货币供给量减少引起的购买力(有 效需求)的减少,全部归结为最终产品购买力的减少。同时,还要注意到的一个事实是: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金不足,企业通常的一个对策就是“挪用”流动资金,这是造成所谓 流动资金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最近的二个实例是山西某化学工业集团1995年动用6000 万元流动资金投入到因资金不足而不能完工的投资项目上去;山西某液压件厂动用2000 万元流动资金投入
11、到投资项目上去,流动资金一下子减少2。%。总之,把握企业间债务的增加与最终需求减少的关系,对于理解企业间债务这一现象 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以及解决债务问题的有效手段等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4. 4不同的宏观政策与不同的“债务链”传导过程虽然从基本经济关系上看企业间债务的突发性大幅度增长可以归结为最终需求的紧缩, 但债务增长过程中的“传导”过程,可以因宏观政策的不同以及操作方式的差别而有所不 同。这可以由19891990年和1993 1994年两次宏观调控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中看 出。1989年实行宏观调控时起主要作用的首先是压缩投资规模,减少投资贷款。这首先导 致投资项目欠款增长,然后,因
12、此为“源头、债务链一环一环的传导下去,整个经济发 生“市场疲软、并使企业间债务逐步增大;企业间债务的增长由最终需求规模缩减所决 定这一关系也就表现得较为明显。而1993年实行紧缩时首先起到决定作用的政策是“抽回贷款。也就是紧缩货币,而且 力度较大。因此,这时出现的情况是所有环节上都发生“资金紧张”,并导致所有环节以 及所有部门的企业间债务突然增大。然后,随着债务周转天数以及债务的进一步增加, 投资项目拖欠的决定性作用才逐步明显起来(由于缺乏不同部门的数据,因此无法在此 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定量分析,但以上的说明是对于我们个案调查与各方面情况反映 的概括4. 5企业间债务拖欠与宏观政策效果的减弱
13、企业间相互拖欠债务的突发性增加,是在紧缩货币供给,而企业又没有相应地缩减投 资与生产的条件下形成的,企业间债务的这种增长,其宏观效果就在于“抵消”或“瓦解” 了中央货币政策的效力。在宏观货币紧缩的背景下,大量增加的企业间债务相当于企业 用相互之间给予的信用,代替减少了的国家法定信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实现了产 品的购买,维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本文前面给出的公式(1)(见第一节)表明,在一定时期,若PT为一定(增长速度为 一定),V不变(假定),M减少或增长速度下降,必然是因为D,即企业间债务增量 增加。这一关系体现为企业间债务与贷款量(M)的比率,与工业总产值(PT)的比率 增加。19
14、93 1994年的经济紧缩时期,上述关系表现得特别明显。1993年7月之后货币供给 量的增幅速度下降,而企业间债务猛增。经济增长率以及工业增长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居高不下,GDP在30个月内仍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企业间债务增加是其中一 个重要的原因。与此同时,企业间债务的增加还是通货膨胀率长期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当然不是唯 一原因,关于1993 1994年通货膨胀原因的分析,参见樊纲1994以及1995)。宏观调控 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来控制通货膨胀。但是,企业间用相互欠债 的方式来中介其投资物品和中间产品的交易,就使得有限的以及甚至是相对减少了的货 币量得以“节省出
15、来”用于其他物品特别是消费品的交易,使得工资性支出和消费品市场 上的购买力仍能持续增长,从而使得以消费物价指数表示的通货膨胀率(这是这些年来 中国政府与民众主要关注的指标)在实行货币紧缩政策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居高不 下,延缓了通货膨胀率下降的过程。这一关系在19931994年的宏观调控时期表现得最 为明显。5. 6产成品积压以及“资金占用”与企业债务在经济紧缩时期可以观察到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企业产成品库存增加,个别企业资金被占用或被套住”。由于这一现象往往与“资金紧张”和“企 业间债务增加”共同发生,于是经常听到人们说“库存积压引起资金紧张”,或者“企业债 务拖欠引起库存积压: 这些观念似是
16、而非。首先,是因为没有人买或人们买不起,即没有资金来购买产成品,才发生了库存积压。 如果以前在正常情况下产品卖得出去,现在因货币紧缩而发生库存增加,则说明是“资金 紧张”造成了库存积压而不是相反。从个别企业的角度看,当然可以说是产品卖不出去, 占用了资金,资金回不来,无钱买东西发工资,也不能还别人的债;但是,从全社会的 角度看,资金是流通的,不是在A的手中使用,就是在B的手中使用(当然流通速度会 发生变化);产成品积压是因为“别人资金缺乏不来买你的产品,而不是因为你的产品积 压而导致社会的“资金紧张”。其次,产品积压,没卖出去,说明就这些产品来说没有交易发生,即没有货币中介的 交易 也没发生由
17、企业间债务为中介的交易 也就根本没有引起什么企业间债务的增长。 “下游企业”在“最下游企业”拖欠债务而没有购买“上游企业”的产品,是由于“最下游企业” 缺乏购买手段,既没有货币,也无法再用制造企业间债务实现购买,总之是因为有人盲 目生产,又没发生企业间的债务,才形成了库存积压,而不是相反,是库存积压导致了 企业间债务。有的企业产品老化,没有市场,但又继续购入原材料进行生产,结果是产品积压,欠 的债还不上。这种“坏债”,当然是经济当中的一种微观的或结构性的隐患(只能用停产 以及破产以及改革等方式解决)。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中,我们也要分析一下:第一, 这些企业在经济高涨时期卖得出东西,而现在卖不
18、出去,这是因为宏观经济条件发生了 变化;第二,假设这些企? quot;改好了“,生产对路了,产品卖出去了,如果经济的总 体规模没有变,总需求还是那么大,那么人们买了这个企业的东西,一定少买了另一些 企业的东西,这个企业不欠帐了,另一些企业却会增加欠债。这说明,微观的”生产不对 路”问题以及市场竞争问题 与宏观的总需求缩减问题是不同的是可以分别加以分析的, 也是需要由不同的对策加以解决的。当库存积压发生,我们首先要问的是为什么没有人有钱来买东西“?就微观问题或结 构问题来说,是因为产品”不对路“或质量太差而没人要;就宏观问题来说,则是因为人 们缺乏购买手段,或是缺乏货币,或是无法继续增加企业间债
19、务(不能? quot;赊卖), 而不存在相反的因果关系。就宏观问题而言,是“资金紧张”(这件事的发生可以是因为 必要的紧缩政策)引起“库存积压”和“企业拖欠”这两个后果,而不是相反;同时,也不 是“库存积压”引起“企业拖欠工五以及各种“清欠”方式及其效果6. 1我们面临的特殊问题企业间债务不能无止境地扩大下去,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产生了如何解决的问 题。如果企业是“预算硬约束”的,自己的债务要由自己负责,还不上债要受到社会的制裁, 直至破产倒闭,由债权人对其进行清偿或强迫还债。那么,一方面,企业间债务的极限 会很快达到,另一方面,企业间自己会采取各种方式及时偿债,因而会在市场经济中存 在一
20、种企业间自己自动或被迫清债的机制。企业清债的措施包括:第一,减少自己本来 的资金储备? quot;闲置资金“;第二,出售或抵押一部分自有资产,包括拍卖一部分别 人欠它的债务或自己欠人的债务(这需要存在一个商业票据交易机制,而卖出债务的价 格显然要依当时的经济形势与企业的市场前景以及还债能力等所决定而打一折扣)。在较 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债务长期不还的最终后果便是破产,这当然是信用状况彻底恶化 的苦果。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却是企业预算软约束,欠债可以一直拖下去不还,也不会受到 什么惩罚,至少不会破产。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企业间债务量会无限增长,另一方面 也不会? quot;自发的还帐机制 再加上
21、市场体制还不健全(比如说还不存在债务转让 或拍卖的市场),信用制度与法律体系(执法)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待和处理 企业间债务问题?7. 2 一些“清欠”措施的局限性解决企业间债务增长的根本性措施当然是要进行制度的改革,最终实现企业的预算硬 约束。但体制改革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不可能一时奏效,在此过程中债务还在增长。因 此,问题便归结为在中以及短期内,如何缓解这一问题?这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以 往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主要有三:第一,银? quot;注资清欠“;第二,债务各方”多方磨 债“,即相互抵销一部分债务;第三,三不原则,主要就是不还旧债以及不付货款以及 不发新货,以此来逐步减少债务。
22、以往的经验已经证明用银行注资清欠的办法不能解决问题,反倒会前清后欠,越欠越 多。同时,由银行出面注入资金统一清欠的作法还是属于一种”一刀切”的计划经济作法, 而不能使市场的优胜劣汰选择机制发挥作用。企业与企业是不同的;不同企业欠下的债 务的性质与质量从而其债务的”市场价值“也是不同的;有的企业产品有销路,经营状况 也好,一时由于其他企业拖欠而欠下债务,从长远看是能够还上的,因而其市场价值就 高些;而有的企业属于该破产以及被淘汰之列,所欠债务本身就属于不良债务,不值什 么钱,银行帮它还债,实际是高估了其价值,使它占了好企业的便宜,并助长了不良企 业靠在国家与好企业身上而不思进取的恶习,因此,属?
23、 quot;劣币驱逐良币”的作法。 在向市场机制过渡过程中,这种作法应尽量减少与避免。企业间实行的所谓“磨债”,即多方债务人与债权人走到一起,将相互之间可以抵销的 债务冲抵掉,这种办法当然有助于削减一部分债务,但也有其局限性,难以普遍实行。 这是因为第一,根据理论分析与实例研究,由于企业债务? quot;源头“是投资资金和最 终需求增长速度下降,而在投资项目还未完成投产之前,债务链不会是“闭路“的,大量 债务无法通过企业磨债加以处理(无论是银行组织还是企业自己进行)。第二,在实物 偿债”的场合,这显然受到实物交换本身的限制,受到实物的”通用性”的局限。如果是象 能源以及基本原材料这种通用性较强
24、的部门欠债,情况会好些,但恰恰是这些处在生产 环节的最上游的部门企业被人欠最多(最下游的债务最终都会递推到这些最上游部门)。 这些部门的债至少是无法用磨债的方法解决。”三不原则“是在企业间拖欠问题发展到一定极限条件下不得不采取的较为严厉的措施, 也是有利于打消人们无限借债预期的较为有效的措施。事实上,1993年以来,出于宏观 调控以及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需要,中央货币当局自己一直在采取一种不妥协原 则,即一直不搞”注资清欠“。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产业已经被巨额拖欠首先逼到了“极限到了再没有现金收入就难以为继(发不出工资)的地步。于是我们看到了煤炭以及电 力以及冶金等“最上游部门最先搞起了“三
25、不主义“,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三不原则 “自然是有效的。1995年上半年,在全国企业间债务继续增长15%左右的情况下,煤炭 行业人欠款下降了 16.2%;冶金行业下降8.3%。事实上,在各行各业,只要欠债总量增 长到一定程度使企业难以为继下去,都会或多或少地采取“三不原则: 有的更严厉些, 有的则采取“至少付50%现款或至少还20%才发新货的办法,等等。对个别企业来说, 实行三不原则的界限在于它是处在生产流程和债务链条的哪一环节上。上游企业人欠大 于欠人,三不原则就可以较为严格,因为不必担心别人也对它实行三不原则;而对另一 些处在”下游产业“的企业来说,实行“三不原贝广就较为”心虚“,因为
26、当它们?员鹑耸敌小 比辉颉暗笳焙颍媪停鹑艘捕运鞘敌型 摹比弧埃郎赡族顾蔷晨龈佣窕4送狭绻笠狄恢辈扇。细竦摹比辉颉埃箍赡羊涟笠导浜侠淼纳桃 敌庞霉叵档姆填?BR 从宏观角度看,当企业间债务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以往一 段时间是靠着较高的债务增量来使经济增长保持在较高水平的情况下,大家都真正实行” 三不原则”可能导致交易量和增长率的猛然下降和失业率的猛然上升。由于前一阶段企业 债务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和”瓦解“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作用,迫使中央货币当局在 延长紧缩时间和紧缩力度上,不可避免地采取了”过猛”的方式(如1994年末以来的实际 情况);当企业开始被迫采取“三不原则: 企业间债务停止增长的
27、时候(D = 0),如果没 有一定程度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也就是说,使M有较多的增长),则经济 的失业率将会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这里的悖论在于:如果要求企业实行三不原则减少 债务而无适当的货币扩张,失业率会猛升,而若同时采取增大货币供给的措施,又可能 使企业因资金宽裕而放弃实行三不原则,使企业间债务又重新增长,对政府的“软约束预 期“提高,经济再度进入过热状态。看来,采取怎样的一种有效政策组合,是解决企业间债务及其连带问题的一个关键。六以及对策思考:调节总需求与降低债务/产值比率8. 1长期出路:通过基本体制的改革,硬化“债务人的预算约束从微观层次上看,企业间债务拖欠情况恶化最根本地
28、出于两个基本的原因:一是国有 企业靠在国家信用”背景“上,欠债人并不能在事实上对自己的债务负责任,欠多少债也 能生存,花多少钱也不会破产;二是整个信用制度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债权人利益得 不到保障,拖欠者得不到应有的以及有效的处罚,结果形成了次得越多越占便宜”的次 债文化“。如果这两方面的制度(国有企业与法律制度)得不到有效的改革,企业拖欠问 题就不会得到根治,良好的信用关系不可能建立起来。产权关系改革(包括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改革以及银行制度的改革以及破产 制度的建立以及法律制度的完善,等等,都是硬化债务人预算约束的必要前提。这些制度的改革,都是需要相当长时期才能实现并见效的,因此,我
29、们还必须考虑在 这些基本制度要素尚未改变的情况下,在中短期采取可能使情况有所改善或得到控制的 对策。6. 2中期改进:加强银行对企业债务的监控,发展商业票据交易与结算机制企业间债务的过度增长,较为具体的一个体制上的原因是由于金融市场不健全,银行 部门没有严格履行对企业信用状况的监督,防止企业间债务恶性膨胀;另一方面,企业 间债务之所以能在较大程度上抵消和瓦解宏观货币政策的作用,原因之一则在于企业债 务不能与货币(贷款和现金)更紧密地”挂勾”,企业大量拖欠,并不妨碍其继续获得贷 款,继续大量申请贷款,甚至可以在银行有存款仍然拖着债不还;企业债务本身也不能 通过某种市场机制进行”货币的评估“。银行
30、对企业债务往来应实行更加严格的监控,将其与银行贷款联系起来,实行“债贷挂 勾 比如,当企业欠人债款达到某一规模(比例)时对企业贷款实行一定百分比的”清 债预留“;达到某一更大规模时停止银行贷款,以此从贷款与债务的关系上降低企业的” 拖欠极限”。商业票据交易机制是资金市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间债务的凭证即商业票据的可 交易以及可转让以及可抵押以及可兑现,是对企业信用状况以及负债状况以及经营状况 进行市场评估的重要机制。在这样一种机制下,“好帐“与”坏帐”可以通过票据的转让价 格显示出来;也可使企业通过这样一种竞争性机制获得更多的公开信息,也使较好的企 业获得应有的流动性。票据市场本质上也是企业
31、间多头”磨债的一种机制,但由于信息 的公开性和更多企业的加入,它可以突破少数相关企业”磨债“在信息和交易手段上的局 限性。发展商业票据结算市场需要一个过程,但应结合票据法的实施,尽早开始,逐步 完善。6. 3短期对策:”三不原则“加宏观政策的调整体制改革以及市场发育都是中长期才能奏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面对大量现存的以及 并且还在继续增长的企业间债务,我们还必须在现有的体制条件下,制定短期的政策加 以缓解,以使好的企业摆脱债务拖欠困扰,保持经济的增长与稳定。根据前面的一系列分析,我们知道,第一,企业间债务的过度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一 种宏观现象,是与压缩最终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相关联的。第二,以往用
32、在中间环节上 增加流动资金贷款(”清欠资金“只是一种增加流动资金贷款的具体形式)的办法,放松 银根以及缓解企业间拖欠问题,由于并没有解决最终需求不足的问题,结果只能造成前 清后欠及企业库存增加,还能造成好债坏债一锅煮,企业更加放心大胆地拖欠的不良后 果。第三,如果企业拖欠问题进一步恶化到极限程度,迫使更多的部门和企业实行“三不 原则“,企业间信用突然紧缩,又会导致宏观经济过度滑波。根据这些分析,我们建议在目前情况下,即在1993年7月开始实行紧缩政策30个月 之后,在通货膨胀率已经下降到10%以及经济增长率下降到10%左右以及宏观调控目标 已基本实现的情况下,采取以下的综合治理措施:进一步明确
33、宣布今后不再搞注资清债;鼓励企业之间自行”磨债“,银行适当帮助提供信息,为企业”搭桥“(但银行本身 不负责清欠);在人欠大于欠人的行业继续鼓励企业实行”三不原则“;在实行以上政策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规模,通过国家开发银 行,向在建和一些新建项目发放投资贷款,在投资资金这个与最终需求直接相关的环节 上向经济中注入资金,缓解企业资金不足的境况,压缩企业间债务。对一些技术水平较高以及产品能够出口或实现进口替代的企业,适当增加流动资 金贷款(增加国内最终需求和减少”对国外的最终需求“,而不是”挤掉“另一部分国内需 求);但要明确不能再普遍追加流动资金贷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在最终
34、需求环节上注入银行贷款,增加了货币供给,可以在宏观调控目标基本 达到的情况下实现宏观货币政策的调整。仅仅在经济的中间环节上增加流动资金供给而 不扩大最终总需求,不可能实现此目的,而只能增加库存。第二,用这种方式增加货币供给量,然后逐步流通到整个经济,可以通过经济内部的 选择与竞争机制(我们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一定的竞争机制),让企业去自行解开债务链, 使好的企业获得更多的流通手段,差的企业获得较少的补贴(目前情况下还不可能完全 取消),而不象”注资清欠“或普遍增加流动资金贷款那样抹杀好债“与”坏债”的差别。第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般地说总是政府应该履行的公共职能;在目前能源以及 交通以及城市基础
35、设施仍大量不足的情况下,增加这些领域里的投资,既可以扩大总需 求,增加就业并更充分地利用目前已出现闲置的生产资料生产能力,又能缓? quot;基 础瓶颈”,释放出过去被瓶颈压抑的大量生产能力增加总供给,缓解总供求之间的矛盾, 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同时丁在目前地区间差异较为突出的情况 下,适当增加对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又可缓解这方面的矛盾。当然,应该注意到的是,政府出面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本质上属于“财政政策”的范畴; 而在目前情况下,由于缺乏完善的货币市场和政府? quot;公开市场业务“机制,我们执 行这种财政政策,事实上还不得不通过直接由银行增加政策性长期贷款的
36、方式进行,并 不是一种理想的方式,也会造成一定的扭曲(当然比单纯增加流动资金贷款所造成的扭 曲要小)。这是需要通过各方面的体制改革,逐步创造条件加以扭转的。6. 4当前考虑宏观对策时应注意把握的几个原则在当前制定解决企业间债务的对策时,要注意把握以下一些基本原则:第一,要注意区分短期问题与长期问题”,区分宏观问题与体制问题以及微观问题 以及结构问题,以便真正能对症下药。象企业经营缺乏效率以及产品不对路以及经济结 构不合理? quot;预算软约束”以及法制不严等等,这些问题无疑都是与企业间债务增长 相关的,但是这些问题是无法在近期内解决的;要想在近期内缓解企业间债务问题,只 能在给定的企业行为以
37、及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结构的前提下用宏观政策(宏观政策本质上 是“短期的”)加以解决。第二,在制定宏观政策时,一定要“盯住最终总需求”,尽量少在中间环节(比如企业 的流动资金)上作文章。当前我国的企业间债务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宏观问题,必 须从宏观政策的调整上作文章。而宏观政策本身也有一个“治标”还是“治本”的问题;如 果只顾眼前,靠增加流动资金的办法缓解矛盾,用不了几天老问题就会又回来甚至更加 严重;而调整最终总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 quot;债务源头”的问题,也可以使市场机 制本身在资金流动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不必将减少现有企业间债务总量作为政策的目标,而是要以减慢债务增长速度 以
38、及降低名义债务相对于名义总产值的比重为目标。一方面积极清理一些不良债务,同 时使债务增长速度放慢,这样,随着经济的增长,再加上不可避免会存在的一定程度的 通货膨胀,名义债务相对于名义总产值的比重就会下降,问题便会逐步地自然化解。对 于现存的不良债务应区别对待。那些由不良企业欠下的反正也还不了的不良债务,应通 过一方面实行企业破产以及企业重组,另一方面允许合理冲销债务的方法加以解决,对 于因需求不足而形成的拖欠债务,则应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市场传导过程加以解决, 不应试图直接去减少债务。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 板由此可以看出:从整个经济的角度看问题,企业之间的正
39、常的信用规模,取决于最终 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一切对总需求(最终产品需求)产生影响的因素,都会影响到企 业正常信用的规模。这也就意味着,企业间债务状况,与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是密切相 关的。这些基本关系在我们分析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问题时十分重要。1. 2总交易量与两种不同的交易手段虽然企业间债务最终一般还是要由货币来进行支付或结算从而完成交易的全过程,但 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的观测时点上),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未付商业票据的价值总 额,就是在这一时期内由商业票据为中介的交易活动的总额;企业债务的存在表明在一 定时期内已经实现交易的商品,有一部分不是由货币中介的,而是由企业间商业信
40、用中 介的。公式(1)表达这一关系:(1) PT=MV + D式中P代表物价水平,T代表交易总量(实物量),M代表货币量(政府信用),V 为货币流通速度,D为在本期内发生的未支付的企业间债务(增量)。等式右边的总和 表示的是以一定速度流通的交易手段或信用手段的总额。在有的情况下,经济现实中的企业间债务会达到或接近某种最大值,虽然还了旧债之 后还会再欠新债,但总量基本稳定下来,不再增长(D = 0),社会交易总量PT和经济增 长规模的变化,就主要由货币量M和其流通速度V所决定。这是人们通常忽略商业信用 存在而只注意研究货币量变动的作用的原因。但是,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即:给定货币量和流通速度,企
41、业间债务增加,经济活 动的规模(PT)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一重要关系是本文,特别是在后面几节里所要 讨论的主要问题。1. 3企业间债务总量无限增长的可能性假定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中(没有进出口),也无需向政府交税,只有工资(各种个人收 入)是必须用货币支付的,只有消费品是必须用货币购买的(在假定工资只用于消费的 前提下,这两个假定是等价的);所有中间物品以及投资物品都可以在支付相当于工资成 本的那一数量的货币之后,用企业间债务的手段进行交易。我们就有了一个极限性质? quot;乘数:即工资成本与总销售额的比率的倒数。这一乘数与总贷款额的乘积,就是 企业间债务的理论极限值。而且,这一极限值并不是债
42、务总量的极限,而只是债务增量的极限,因为这里的乘数 是本期的工资成本与本期总交易量的比率。这就意味着,如果企业可以不还旧债的话, 企业间债务的总量是可以无限地增长下去的,每年都可以增加不超过极限值的一部分债 务(这也可以构成一? quot;稳恒态“,steady state)。这时,要想使企业间债务增长速 度放慢,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货币的供给从而使可支付工资和消费品购买力规模下降并 因此使整个经济活动的规模缩小。这一极限值对于任何一个现实经济来说都显得”太大“,实际债务增量总会小得多。这 其实不说明别的,只是说明,人们是还债的 企业间的交易并不是只靠相互欠债,企 业间信用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在任何
43、情况下接受的信用,一个企业也不可能无限地欠债不 还再无限地借新债。因此,问题归结为,人们为什么要还债和企业之间为什么不会无限地借债?从微观经 济学的角度说,这无非是因为欠债和被欠债都是有成本的,而及时还债和不过多向外借 债是有好处的。2. 4企业间债务的微观行为分析现在暂时假定我们将要讨论的企业都是“预算硬约束“的(下一节再放松这一假定),来 看一下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它借给别人债时和欠别人债时所考虑的各种因素。(1)债权方。作为债权人,进行赊销对他的主要好处是与客户保持长久的交易关系从 而保有市场;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生产过程的波动所带来的成本。在经济不那么景气的时 候继续给老顾客们发货并给他们
44、一些信贷,也能使生产持续不断的进行,避免今天停产 以及明天再重新组织起来而引起的”生产重组成本“。当然,这样作是有代价的,最基本的就是付出隐含的资金利率。一般说来,在商定的 时间内,企业间债务是没有利息的,在各国实践中,发生债务拖欠时一般也没有利息惩 罚(见Alrandari and schaffer, 1995)隐含在企业间债务中的利息通常表现为提前支付 或直接用现金购买时卖方给予买方的价格折扣。如果发生“拖欠,债权人除了利息损失 加大之外,还可能发生资金周转的困难,影响自己正常的生产经营。因此,当一个企业 允许另一些企业延长还款时间的时候(明知对方要拖欠,还是发货),可以视为一种”让 利“
45、行为或”降价“行为,是由于产品滞销或市场需求下降的时候企业不得不降价销售,降 价部分就相当于允许拖欠时额外让出的利息(相反的情况是“抢手货“得先支”预付款“)。 一般说来,企业不会无限地让不还债的人继续赊购下去。别人长期拖欠不还债,债权人 却还继续发货,这种无法用正常经济原因解释的特殊情况当然只能由特殊的体制因素加 以解释(见下一节)。债权人长期拖欠债务,债权人一方还会发生”追债成本”:派人出去追债本身是费时以 及费力以及费钱的而且在对方”耍赖”的情况下有时还得作出的债务减免之类的”让步”; 同时,债权人积极要债,可能使人们认为他自己的财务状况不佳,影响自己在市场上的 形象与信用。这是所谓消极
46、债主“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见Begg and Portes, 1992)。这 些成本会从债权人一方阻止债务的无限增长。(2)债务方。从债务人的角度看,他超过付款期拖欠债款的好处当然是多占有了一部 分利息,更可以在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情况下,扩大自己的“灵活性,没钱也能继续投 资以及继续生产,或将自己的资金周转用于别的用途,”一块钱当作两块钱用“。但拖欠 债务的代价是落下不讲信用”的名声而使以后再借债发生困难。在商业信用极为重要的 经济环境中,为了占一点利息的便宜丧失信用是很不值得的。这是市场经济中不到万不 得已企业总是尽可能及时还债的基本原因。3. 5企业间债务的规模与货币量(银行贷款)的相关关
47、系企业间债务的增长和规模与货币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一方面,货币越多以及越便宜,大家越没有必要相互欠债;而当政府采取宏观紧缩政 策的时候,货币供给量越少,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会变得越严重。但是在另一方面,根据 前面第1.3小节的分析,货币量越多,企业以货币为基础所能创造出的企业间信用也会 越多。就单个债务人的角度看,它越是能够获得较多的货币(银行贷款),它就越是可能 更多地欠债,别人会因为相信它可以较容易地获得银行贷款而较为放心地借债给它;从 债权人的角度看,如果他可以较容易地获得贷款,他就可能不那么积极地去”要债“,因 为别人所欠债务虽然多一点,他仍可以从银行借到钱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从整个经
48、济 的角度看,人们都是在一定量的货币基础上”创造“企业间信用,货币量越多,以此为“准 备金“所能创造出的企业间债务的规模就可以越大。从统计经验上看,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间债务与企业贷款规模的比率一般为 一比一 (Rostowski, 1994)o我国目前企业间债务与企业贷款的比率总的来说还较低, 约为67%,所以债务增长还有”余地“。从个案情况看,当企业间债务与贷款比率较低的 时候,债务仍会增长;当这一比率接近于一或大于一的时候,债务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企业本身也开始积极清理债务。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个关系。企业债务总量是指到某一时点为止经济中全部未支付的企业间债务的总和(比如我国 1
49、995年末存在的8000亿企业间债务),是一个存量概念;企业间债务增量是在一定时期 内新增加的债务量(比如1995年一年间我国企业间债务增加了 2000亿元),是一个流量 概念。在一定时期中,企业会还旧债欠新债。新债是在本期发生的,但只要它没有超出还旧 债的数量,债务总量没有增加,就可视为没有发生新增债务,因为还旧欠新? quot;还” 的过程使用了货币,相当于用货币进行交易,没有用新增债务来中介本期的交易。正因 如此,只有本期新增的债务,才与本期的经济活动相关;其他债务存量属于历史遗留下 来的问题。但是,企业间债务的存量与增量是相关的:就一般趋势而言,给定其他各种条件(包 括宏观经济政策),企业间债务的增长速度会随着债务总量的增大而发生递减;存量相对 于整个经济活动以及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