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山水村庄规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文化山水村庄规划.ppt(5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2011.07潭中明珠.清风茶韵 湘潭县.云湖桥镇清风村规划-2-目 录一 项目背景二 现状分析1、现状概况2、地理交通区位分析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4、区域生态环境5、产业基础分析6、相关政策分析三 相关案例研究四 总体规划1、理念与原则2、规划定位3、愿景目标4、规划结构5、规划布局6、基础设施建设要素规划7、环境保护规划(1)水环境(2)固体废弃物处理(3)绿化建设8、旅游规划9、重点建设项目规划五 规划实施策略与措施-3-一、背景概况-4-3.区位及范围 清风村属于湖南省湘潭县云湖桥镇,位于规划楠湖新城,东与移山村、史家坳村接壤,南接雨湖区楠竹山镇(江南机器集团),西靠韶河村,北连
2、塘湾村,S208省道距村东部仅150米,潭邵高速公路江南连接线(G065)贯通村西部。本次规划覆盖清风村全部村域,总面积约2.47平方公里。大河西先导区白箬铺镇湘潭县在湖南省位置 云湖桥镇在湘潭县位置清风村在云湖桥镇位置清风村在湘潭县的位置 规划区范围一、规划背景1.规划背景 清风村位于湘潭县云湖桥镇境内,属于湘潭楠湖新城。距省道S208仅150米,潭邵高速江南连接线贯穿村西部,区位优势明显。村内风光秀丽、环境宜人,保持了原生态的田园风貌。借着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为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清风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打造“实力村”、“生态村”、“文明村”、“和谐村”,湘潭市
3、城乡规划管理局特委托湘潭市规划建筑设计院进行湘潭县云湖桥镇清风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设计工作。2.规划认识(1)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清风村位于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南部发展轴上,为清风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2)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工业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农业稳定增长,确保农民增收。把握历史机遇,实现自我突破-5-二、环境分析与评价-6-二、环境分析与评价1.现状概况1.1现状土地利用1.1.1用地概况(1)村民住宅用地 现状建设用地主要为村民
4、住宅用地,大部分住宅分散布置在规划区内的山谷山脚、少量沿潭邵高速公路连接线两侧集中布置,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散式布局形式。现状村民住宅用地多建2-3层楼房,建筑质量较好;少量平房,建筑质量较差。各户大多独立分布。(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村务管理设施与医疗卫生设施:利用原清风小学作为临时村务管理用地清风村村部,占地面积为150平方米,设备较为简陋。商业设施与文体娱乐设施:主要沿高速公路连接线布置,现有一条商业街,是以户为单位的零散商业形式为村民提供日常的商业服务。教育设施:清风村无小学及幼儿园,学生就读主要依靠北侧临省道S208的良湖中心小学。(3)生产仓储用地 现状生产仓储用地主要为中部的盛家
5、山煤矿、清风电镀厂以及西部的顺通科技有限公司;(4)道路交通用地 全村共有村级公路11公里,路面宽度约为2-4米,已硬化了7.8公里。(5)公用工程设施用地 现状220KV高压线在区域东侧由南至北穿越清风村,村内用电分别由楠竹山镇及云湖桥镇提供,有线电视入户率为80%,电话普及率达到100%。;生活用水生活水源主要依靠地下水,全村解决了涉及3组共计77户的集中供水问题,农业用水由灌溉水渠和水塘提供少部分采用地下水补充。规划区内除商业街旁设有2个专门的垃圾收集点外,村民生活垃圾尚未形成统一收集处理模式。全村405户已有395户左右进行了卫生厕所改造,改厕率达95%以上。现状村民燃料以煤、柴为主,
6、有少量使用液化气。(6)水域和其他用地 现状土地利用以林地与耕地为主,遍布整个规划区。,其中水田720亩,旱土258亩,水塘24口,水面232亩,山地1000亩,-7-现状清风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户数405户,总人口1483人,人口密度600人/平方公里。清风村现状村庄建设用地39.14公顷,人均建设用地264平方米。-8-“山”“水”“田”“塘”“村”农田油茶地 茶叶地水渠韶河民宅1.2现状环境分析1.2.1资源分析 水资源:清风村水资源丰富,境内水塘众多,杨家大坝渠公里,可提供足够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气候:该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7.2,年平均无霜期为275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
7、400毫米,光热资源丰富。森林与植被:该区域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全县的森林覆盖率接近46,丘陵、岗地与低山地区,除了耕作用地与生活用地之外,植被与森林都在逐步恢复。人工育林栽种的主要树种为茶叶、油茶、马尾松、国外松、池树、水杉和果树等。-9-产业现状照片田园风光 1.2.2现状产业分析 现状主要以一产为主,同时有少量二、三产。一产业:特色产品为茶叶及油茶。主要种植地分布于中部浅丘,其中油茶基地165亩,绿茶基地85亩。平坝区主要为普通农田。二产主:楠竹山煤矿、村办盛家山煤矿、顺通科技有限公司、清风电镀厂。其中楠竹山煤矿及盛家山煤矿由于资源枯竭,现已停止生产。三产业:现状沿江南连接线布置有
8、少量商业。现状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以务农和外出务工为主,村级固定资产为108万元,集体收入为26万/年左右,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为5120元。1.2.3地质分析 清风村区域地下水较为丰富,采煤、城镇建设、交通建设及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中部庞家、黄湖两村民组为煤矿采空区,部分村民房屋出现裂缝,存在一定生态安全隐患,1.2.4现状地形分析 清风村以丘陵地形为主,地势海拔较低,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整体形成“两山、一水、两垄、三片区”的自然地貌。村庄极富特色的地形地貌是村庄旅游发展的基础,在规划中应最大限度的保留。-10-1.2.5现状问题(1)规划滞后,现状建设缺乏规划引导,有乱搭乱建现象
9、(2)公共设施缺乏,配套设施落后(3)公用工程设施缺乏,现状电网不堪负荷,急需改造提质。全村现有电网于1999年进行了初级改造,近年来因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增加,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产、生活用电需求激增,加之供电半径过大,现有台区和容量远超负荷,大多数村民家庭和村办企业不能正常供电,每逢用电高峰期情况更为严重,已远远不能满足村民正常需求,限制了村级经济进一步发展,急需改造提质。尚未形成有效的雨污排放系统和处理设施,污水几乎直接排入水体,严重污染水体。(4)部分村级道路尚未硬化,影响生产生活。全村主要农机干道共11公里,已硬化7.8公里,基本实现了村级道路组组通,新修一般农机道3公里(未硬化)
10、,未硬化村道导致附近村民尤其是学生出行难,制约交通运输,直接影响村民正常生产生活,群众反映迫切。(5)村庄内建筑质量一般,造型单一且缺乏特色,建筑功能不合理(6)水利设施远不能满足防汛抗旱要求。仍有部分山塘水库、水圳水坝年久失修,堤坝不牢,阻塞严重,远无法满足水田灌溉需求。每年防汛季节经常发生水害阻塞和泛堤,淹没大量水田,损失严重,急需清淤扩容,加固基围。(7)中部煤矿采空区、南部废弃采石区均存在一定生态安全隐患。(8)农业产业结构不优,规划发展后劲不足。(9)存在破坏山体和植被的现象。-11-韶山“伟人文化”旅游区2.SWOT评价2.1优势(Strengths)2.1.1 区位优势“近城,近
11、景,近路”(1)空间区位 清风村位于湘潭市区、韶山与湘乡之间,距离湘潭市中心 25 公里,距离韶山12公里,距离湘乡18公里,属于半小时经济圈层。与国内一些近郊旅游地比较,香山距离北京市区20公里;白云山距离广州市中心17公里,已渐渐融入到市区中;西湖诸山位于杭州市区,距离市中心(武林广场)2公里;龙泉山旅游区最近距离成都市中心12.6公里,最远距离成都市中心79公里。(2)发展区位 清风村位于长株潭南部向西拓展空间发展轴上。2.1.2 交通优势 清风村位于沪昆高速韶山出入口处,交通优势突出。与国道320通过江南连接线及省道 S208相连,距离规划长株潭第二机场韶山机场仅7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12、2.1.3 环境优势(1)自然环境 清风村自然景观条件优越,“山、水、田、林、村”特色鲜明,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以“清茶、清油、清风”为特色,乡村旅游潜力巨大。(2)产业环境 清风村位于湘潭农业观光休闲旅游轴与中部名人文化旅游轴的交汇处,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利用韶山“伟人文化”旅游区为基础,为清风村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环境条件。清风村长株潭产业空间发展结构 湘潭市域空间发展结构清风村空间位置产业发展分析图清风村韶山楠湖新城湘乡湘潭清风村-12-2.2 劣势(Weakness)2.2.1经济劣势 清风村现状产业类型单一,建设风貌品质不高,缺乏特色。经济虽依托煤矿得到了一定发展,但随着煤矿的枯竭,
13、亟需新的经济来源进行补充。2.2.2品牌劣势 主导产业培育不够,特色经济尚不明显。村上165亩油茶林基地正在前期开发,暂无法带来经济效益,85亩无公害绿茶基地目前没有良好的品牌优势和竞争力,尚未真正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主导产业。2.2.3公共设施劣势 现有公共设施缺乏,不利于旅游发展。部分山塘水库、水圳水坝年久失修,堤坝不牢,阻塞严重,远无法满足水田灌溉需求。每年防汛季节经常发生水害阻塞和泛堤,淹没大量水田,损失严重,急需清淤扩容,加固基围。2.3 机遇(Opportunities)2.3.1郊区化旅游发展升温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诸如民俗旅游、“农家乐、特色村寨、观光
14、农园、农业主题乐园、郊野田园度假村、度假区等郊区乡村旅游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态。成为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手段。2.3.2 两型社会发展 长株潭地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这是战略机遇,如何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实现突破性发展的需求,使长株潭成为湖南乃至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极。2.3.3新农村示范村的确立 2011年,清风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确立,为清风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政策机遇。2.4 挑战2.4.1 内部机制(1)发展模式创新 如何以旅游发展为手段,城乡统筹为目标,实现突破性发展。(2)品牌形象树立 如何打造知名乡村旅游品牌,树立两型社会形象。2.4.2 周边竞争 目前,
15、旅游发展呈现旅游类型由大众观光向休闲度假及替代型旅游转型,大中城市居民的近程出游带动环城游憩带的发展,客源市场由“点”趋“面”不断扩大趋势,自驾车旅游、自助旅游、生态旅游、度假旅游逐渐成为时尚。清风村应把握交通与资源优势,在市域内形成比较优势,避免单一的传统性观光旅游,错位发展乡村休闲度假型旅游服务,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13-基础设施相对较好,蕴涵发展潜力城乡统筹,理想中的规划底图分析总结-14-三、发展策略-15-三、发展策划 1、发展方式1.1.1建设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创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构筑城乡和谐。加大农村开发,快速提升农民收入
16、,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道路。而农村开发,搞工业不行;搞农业,比较慢。大幅投资基础设施,并不能快速提高农民的收入。依托于乡村田园的生态环境,以基础设施改造为基础,观赏采摘经济型农业开发为主体,民俗休闲村落建设为重点,绿色乡土食品与餐饮为启动点,可以成为快速提升农民经济收入,形成新增消费的最有效途径。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休闲农业和休闲商业地产开发为龙头,建设清风村乡村旅游综合体,具有符合政策、带动性强、投资回报高、市场效应好的优势,是当前清风村发展的最佳选择。1.1.2发展结构 最外围圈层乡村资源和乡村土地,主要是农业等产业聚集区,如种植业、渔业、采摘林业等;中间圈层休闲商业项目,主要指为乡村居民和
17、乡村旅游者提供服务,具有多重功能的商业配套设施,如提供餐饮、娱乐、休闲服务的商业街、酒店集群等;核心圈层乡村休闲地产,主要指以居住功能为主体的传统地产、居住小区、产权式酒店等乡村居所型地产,如乡村景观地产、乡村度假地产、乡村养老地产、乡村主题地产等;乡村旅游休闲则是串起各个圈层的连接线。1.1.3具体策略(1)基础+资源点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 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土地为最外围圈层,通过运用合理的综合开发手段,以农业深层次开发(如高效农业、创意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业规模化发展为主,辅以农产品加工销售、科研、教育、医疗、培训等其它产业,并形成产业间的联动。此外,项目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可以发展以当地
18、农作物为主的大地景观,并适时开展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项目。(2)主导/脉络+吸引点乡村旅游休闲 乡村旅游休闲项目可融合乡村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体验、度假、会议、养老、居住等多种旅游功能,打造特有的“乡村综合旅游休闲”,如开设休闲垂钓、采摘、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在具体开发中,根据各自地脉、文脉等具体情况,侧重打造其中某一项或几项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休闲项目,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3)配套+支撑点休闲商业项目 结合乡村生态环境、生态景观等生态优势,可分期、分步、合理的建设生态化乡村休闲度假酒店、乡村特色商业街、乡村MALL等商业设施,作为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商业配套
19、板块,综合性的体现生活、休闲、购物、娱乐等多项功能,为整个区域提供较高品质的服务。(4)核心+赢利点乡村休闲地产 乡村休闲地产,以生态化的乡村环境为导向来打造,主要指以居住功能为主体的传统地产、居住小区、产权式酒店等乡村居所型地产。适合开发的乡村休闲地产可大致分为:乡村景观地产、乡村度假地产、乡村养老地产、乡村主题地产如创意地产、民俗地产、酒庄等多种类型,并可融入低碳、环保、节能、科学、效益高等现代化理念。乡村休闲地产是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的最核心板块,是赢利的核心所在。-16-2.案例分析2.1成都三圣乡 地处成都市郊区,曾经是锦江区最穷的乡村之一。2004年起,根据区域红砂村农民传统种花的习
20、俗,乡政府因势利导,以花卉产业为载体,统一规划,大力发展新型都市观光、休闲农业,三圣乡“五朵金花”“花香农居、幸福梅林、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和江家菜地”由此声名鹊起。仅红砂村就引进了 28 家花卉龙头企业从事现代盆花生产,并分布有以美国维生花卉公司为代表的大型花卉企业 30 多家。目前三圣乡已经形成了以公司为龙头,以100多家种植大户为纽带,以3500户松散型农户为基础的“公司+市场+基地+农户”的花卉产业模式。此外三圣乡在村内建有四川唯一的大型鲜切花批发市场高店子花木批发市场,主要经营各种鲜切花,辅以经营花卉包装辅材、花器、花肥、种子、园林机具等相关产品。2005-2006两年间,“五朵金花”
21、共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不足2000元增长到目前的7306元。2.2长沙光明村 光明村位于湖南省望城县白箬铺镇西北部金洲大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结合本地民俗特点,因此制宜,建设“生态人居、创业家园、度假天堂”的目标,全力打造“五谷”(桃花谷、枇杷谷、葡萄湾、梅花坪、梨花谷)“八景”(大塘梅湾、潇湘画苑、枫桥野渡、八曲烟雨、湘酒佳味、红枫岭、荷塘古韵、田园牧歌),并着力打造“谷地休闲养生区”“农业观光体验区”“山地旅游度假区”“滨水生态休闲区”四大功能区,以环境优美,湖湘风格的农家乐为核心。农家乐具体体现项目有农家土菜、休闲垂钓、葡
22、萄采摘、棋牌娱乐、旅游观光等,是城市人度假的天堂。-17-3.品牌与形象3.1品牌塑造潭中明珠,清风茶韵3.1.1品牌构思“清风为谱、茶景为音、农游为韵”以清风村自然山水景观为基底,通过清风茶品牌的塑造,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休闲旅游产业,最终实现清风村品牌形象。3.2形象塑造 3.2.1空间布局顺山,就势,绕谷 营造山水田园意境,形散而神在 聚居点选址背山、面水、朝田、近路(结合当地意见)3.2.2产业塑造因势利导,引入高端产品,确立旅游业主导地位 挖掘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特色、融入韶山旅游格局;调整种植业结构:种植适应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具有较好收益回报、能与旅 游产生良好互动的经济树木种植。“一、
23、三”产业联动发展“山”青线“水”蓝线“田”绿线“路”黑线“村”黄线“种”茶 清风茶园“观”茶 茶花别苑“品”茶 旭日茶香“摘”茶 果木岭“购”茶 假日商街五线谱音符旅游品牌塑造-18-四、总体规划-19-四、总体规划 1.规划依据、原则与期限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城乡统筹和加快两型社会为建设目标,通过对规划区的地形、地貌、自然、生态、农田及周围环境景观风貌的实地调查,综合分析规划区整体风貌特征,挖掘地方特色,统筹安排规划区各项开发建设,科学处理村民拆迁安置,保护规划区的生态活力,在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特色项目的开发和经营,综合创造经济效益、品牌效益和规模效益,加快全村的发展。1.1规划
24、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建村200036号文发布)(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4)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提升(5)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6)湘潭县县城总体规划(2009-2020)(7)张建平书记清风村现场办公会议纪要(2011年6月20日)1.2规划原则(1)保护与开发并举原则:注重生态平衡,充分保护和培育生态资源,同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和村貌整治,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2)特色原则:保护文化、注重特色、保护村庄自然肌理,突出乡村风情,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美化村容村貌、强调本
25、土个性化特征,与相邻区域错位发展。(3)公众参与原则:尊重民意,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积极引导村民健康生活。(4)可操作性原则:加强项目的可操作性,低成本投入启动,多元化投资,坚持生态环境下的效益回报,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建设和经营相得益彰。(5)城乡统筹原则: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出发,打破城市和乡村相互分隔的壁垒,逐步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1.3规划期限 根据相关法规及清风村新农村建设具体情况,确定本次规划期限为:(1)近期:2011-2013年;(2)中远期:2014-2020年。2.规划理念及发展战略2.1核心
26、理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关注城乡统筹、关注农民利益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导向。本次规划设计核心理念是:(1)旅游富民、城乡和谐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构筑城乡和谐。(2)两型社会、共建共享 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城乡共建、设施共享。2.2发展战略n区域统筹战略: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n旅游带动战略:强化旅游三产龙头效应。n设施先行战略:交通先行、配套跟进。-20-功能分区图3.规划定位及目标3.1规划定位 利用“近城、近景、近路”的综合优势,及“清茶、清油、清风”的现状特色
27、,将清风村打造成为旅游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休闲村。3.2规划目标 高起点、高标准综合的编制清风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使之成为指导清风村未来发展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把清风村建设成为产业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管理运行高效、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4.规划规模4.1用地规模 规划考虑清风村未来发展的需要,统筹楠湖新城发展,规划用地规模与现状规模基本持平,控制在40公顷左右,为发展预留足够空间。4.2人口规模 规划通过用地规模反算,人均建设用地按170平方米控制(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预测到2020年,清风村规划人口约2300人。在现状人口基础上,需从周边地区吸纳约800人。5.
28、用地布局规划 针对现状分析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发展分析和定位,规划对清风村土地利用进行了全面考虑。5.1功能分区 通过对现状地形的分析,规划区范围内主要划分为北面的谷区、清高线两侧的坝区、南面的山区和农田。在功能结构布局上主要依托地形分为六大功能区:城乡统筹区、现代农业观光区、茶叶及果木采摘区、花卉苗木及休闲地产区、高效农业区和农业休闲区。-21-城乡统筹区 建立服务楠竹山镇区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改造现有商业街,建设对外接待中心,形成良好的对外展示门户空间。-22-茶叶及果木采摘区 利用茶树的开花、采摘的生长过程,同时结合现有油茶基地,采用立体种植等手段,间植经济果树,及地被瓜果,运用艺术规
29、划和食品创新,打造独特的生态农庄。-23-现代农业观光区结合杨家大坝改造,对现有农田进行综合整治,种植苗木及超级杂交水稻等,形成生态农业观光廊道。-24-花卉苗木及休闲地产区 利用植物的多样性和丰富的色彩,运用先进的生态培育技术和艺术规划,打造独特的生态景观。土地改革创新,发展农村休闲地产,获得资金来源,培育旅游消费群体。-25-高效农业示范区 结合现有坡地农田,种植经济效益较好的葡萄、草莓、香瓜,大力发展种植经济,提高农民产业收入。-26-农业休闲区 结合黄湖塘发展鱼类养殖,垂钓休闲,建设大山农民新居,发展农舍体验休闲及农家乐。-27-5.2空间管制 根据生态敏感度分布结果,按照“生态对建设
30、活动很不敏感和不敏感区域的建设适宜性较高,生态对建设活动敏感和较敏感区域的建设适宜性较低,生态对建设活动很敏感区域不适宜建设”的原则,划分生态适宜性分区。禁建区:主要为山体、丘体和水体,以及道路防护用地和高压线走廊,以生态维育为主,禁止除基础设施、景观构筑物以外的其他建设。限建区:主要为平坝、谷地地区的耕地和园地,严格控制开发建设,在满足生态环境要求的前提下,方可适当调整建设用地布局和进行配套设施建设。适建区:规划开发建设的地区。生态适宜性分区比例空间管制图-28-5.3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用地主要由村庄建设用地(40公顷),村庄非建设用地(201.53公顷)两项构成。城市建设用地主要为城市道路
31、及防护绿地;村庄非建设用地主要为水域、耕地、林地。村庄建设用地分别为:(1)居住建筑用地居住建筑用地主要包括村民住宅用地和居民住宅用地,总用地面积为29.74公顷,其中:村民住宅用地:依托现状民居,对其进行改造,形成具有旅游接待性质的农家乐,总用地面积为17.4公顷。居民住宅用地:集中打造1片居住用地,总用地面积为10.35公顷。(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主要包括村务管理设施用地、教育设施用地、文体娱乐设施用地、防疫保健设施用地、商贸金融设施用地和旅游设施用地,总用地面积为3.83公顷。(3)道路交通用地规划道路交通用地分别由交通性道路、游览性道路和广场构成,总用地面积为6.28公
32、顷。(4)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在南片区规划了一处垃圾中转站,总用地面积为0.01公顷。(5)公共绿地 规划了三处公共绿地,分别位于村委南侧、黄湖塘东侧和村入口,总用地面积为0.39公顷。除上述之外,原则上对山、水、林、田不进行改造,而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整治、恢复和优化,赋予其适宜的功能和产业。序号 类别名称 面积(公顷)占总用地比例(%)1 总用地 241.53 1002 村庄建设用地 40 16.563水域和其它用地 201.53 83.44其中水域 8.88 3.68耕地 94.13 38.97林地 98.52 40.79规划用地一览表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序号 用地性质 用地代号 面积(公顷)比
33、例(%)备注1居住用地 R 27.75 69.37其中村民住宅用地 R1 17.4 43.5居民住宅用地 R2 10.35 25.87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C 3.83 9.583 工业用地 M 0.63 1.584 道路交通用地 S 6.28 15.75公用工程设施用地 U 1.14 2.81其中供应设施用地 U1 1.1 1 2.78环卫设施用地 U2 0.03 0.026 公共绿地 S2 0.39 0.977 总计 40 100-29-30-5.4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村务管理设施用地 规划村务管理设施主要是在清高线北侧中部建设清风村新村委会,总用地面积0.53公顷。(2)教育设施用地
34、规划教育设施主要在村委东北侧增设一处幼儿园,总用地面积0.29公顷。(3)文体娱乐设施用地 规划文体娱乐设施用地主要为规划村委会北侧的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农民培训中心和一处体育用地,总用地面积0.35公顷。(4)防疫保健设施用地 防疫保健设施不单独占地,结合其他公服设施联合建设。(5)商贸金融设施用地 规划商贸金融设施主要为潭邵高速连接线两侧仿古商业街,用地面积1.73公顷。(6)旅游设施用地 规划旅游设施用地分别位于入口服务接待中心、假日酒店以及四处分散的接待用地,总用地面积0.93公顷。-31-5.5特色农林产业布局 规划对基本农田进行严格的保护,在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充分发
35、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建设果园等集观赏、经济效益于一体的经济园区,形成分区明确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规划在清高线两厢平坝种植油菜、超级杂交水稻等特色农作物,在丘陵地依托现有项目布局发展经济性较好、景观性强的茶花、油茶、枇杷和杨梅等经济植物,沿黄湖塘布局鱼塘、葡萄、香瓜、草莓等高效农业,利用西侧桐子组地区规划现代蔬菜基地。5.6 农林用地规划 规划农林用地包含耕地、园地、林地、湿地和农林混合用地六类。湿地主要作为生态观光和污水处理以及科普教育基地。农林混合用地主要布置在平坝与山丘的过渡地带,为特色农林用地,提供弹性发展空间。5.6.1林地 以原生态保育为主,适当换植、增植色彩
36、树种,形成多元的植物群落,优化景观风貌。5.6.2耕地、园地、农林混合用地 保护土壤、保障灌溉用水,禁止任何破坏土地的建设行为。-32-五、绿地景观及旅游规划-33-五、绿地景观及旅游规划1、绿化景观系统规划区别于城市绿化几何化构图的观点,强调绿色空间的自然化、生态化、种植业的绿色空间也应纳入绿色空间规划的内容,创造农村特有的绿色景观系统。规划形成“一横、一纵、多节点”的景观系统。一横:包括清高线主要景观通道;一纵:沿清风路的农业休闲景观带;多节点:包括清高线西侧的门户形象节点和景观廊道上的各个次要景观节点。-34-2、旅游规划2.1清风村品牌“潭中明珠,清风茶韵”2.2景区策划“五区、八景”
37、2.2.1五区商业区小镇商区茶花苑茶山小墅清风廊杨家坝廊清茶谷清风茶园黄湖湾黄湖果园2.2.2八景假日酒店包含清风广场、假日酒店。清池叠翠发展以清风茶庄为特色的乡村饮食文化,葡萄酒酿制、品尝及工艺文化体验。清风水韵打造杨家大坝渠水系廊道,开展生态观光和科普教育,开展自行车运动,以超级杂交水稻田及茶花苗木为特色,同时展示太阳能新型能源应用。果木岭美化庞家、林场组等山体,对现有油茶地进行综合整治,种植果木,形成四季多元山地景观,开展登山、探险活动。映日茶香结合现状茶园,扩大规模,形成坡地景观。黄湖翠晚依托黄湖塘发展垂钓,规模化农家乐。山水别苑结合北侧山体及中部农田景观,引进高档地产,设置乡村度假别
38、墅区,形成山水住宅景观。大山村居改造现有采石场,美化环境,打造大山村居景观,发展农居体验游等旅游功能。-35-六、道路交通规划-36-六、道路交通规划1、路网形态 规划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整个示范区形成“一横一纵两环”的主道路系统骨架。2、道路等级2.1区域性干道。潭邵高速连接线:道路红线控制宽度21m,保留现状一块板形式,机动车道宽9米,两边设置6米宽人行道,种植行道树。S208省道:红线控制宽度14m,两侧绿化带控制宽度各20m。2.2村庄主干路 清高线:道路红线控制宽度7m,一块板断面,路幅由5m宽的沥青路面和两侧1m宽绿化组成。满足机动车双向通行,采用沥青路面。清风路:改造清风路为沥青
39、路,道路红线控制宽度7m,路幅由5m宽的沥青路面和两侧1m宽植草砖人行道组成。2.3村庄游道 路幅宽度为23m,2m道路主要为游览性步道,3m道路可单向通车,在沿线适当位置设置港湾式停靠点或错车位,满足错车需要。另外,规划依托杨家大坝渠北侧沿渠道绿化设置自行车游览道,结合村庄南面山体良好的生态环境自行车游线,满足部分游客个性化需要。3、交叉口处理 村道与S208、潭邵高速连接线的交叉口均采用平面交叉形式。4、旅游线路规划 清风村距9路公交终点站约3公里,规划于对外接待中心可设置旅游接待大巴进行往返接送;规划沿杨家大坝渠道北侧设置1条自行车游览线,贯穿各主要景观区。5、交通设施规划 停车场规划遵
40、循“分散化布局”的原则。全村共规划4处社会停车场,分散布置在村庄各入口、休闲度假区及较大规模聚居点等附近,单个停车场按1530个泊车位考虑。7村庄主干路 3m村道 港湾式停靠点示意图 2m游览步道-37-七、市政工程规划-38-七、市政工程规划1、规划原则(1)区域统一配套,提高设施共享性。(2)结合现状,综合考虑近远期发展,满足经济发展要求。(3)保证系统安全可靠。(4)科学规划,保护生态环境。2、给水工程规划2.1用水量标准 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取200L/人d。2.2水源 采用生产水源与生活水源分离的形式,其中生产用水由主要由杨家坝水渠及村内水塘提供,部分生产用水由盛家山煤矿提供。生活用水
41、以深层地下水作为给水水源,按3片区分别建设给水管网,北侧居住片区及西侧商业街取自西侧相邻村庄给水管网,通过1条DN100的输水干管沿清高线引入;中部居住片区取自楠竹山镇给水管网,通过1条DN100的输水干管沿道路引入;南片区利用现有深井,新建设1处高位水池,总调节容积约150立方米。村庄给水管网难以全面覆盖的零星聚居点,仍可采用自打深井补充供给。2.3管网规划 结合村道建设同步敷设给水管网,形成支状加环形的给水管网系统,管网最不利点水压应不得低于0.15MPa,可满足两层房屋用水要求。3、排水工程规划3.1排水体制 采用雨、污分流制。3.2污水系统规划 村庄内任何污水必须经过相应设施处理达标后
42、方可排入水体或灌溉农田。村庄污水采用沼气化粪池处理及生态湿地处理相结合,化粪池类型应根据污水原料不同选用普通水压式沼气池或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规划设置南北两处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实行分区集中处理。3.3雨水系统规划 场地雨水应充分利用地形采用明渠、暗沟或暗管就近排入周边水体,道路雨水利用边沟排放。地下水供水系统示意图地下水水泵曝气装置清水池水泵 管网 用户-39-4、电力工程规划4.1用电量指标 人均用电量指标取1500千瓦时/人年。4.2电力预测(1)居民生活用电预测 随着村民用电设备增加,尤其是夏季炎热,不少村民增加了空调等大功率用电设备,过去常按2KW/户计算的单位容量来确定每户负荷的方法
43、已不适应家庭用电负荷日益增长的现状。现根据目前小康之家每户平均拥有家电情况来科学预测村民用电量:同时使用系数为0.6,规划确定每户6kw/天,则至2020年,规划区居民生活用电总量为:4000kw/天。分类 序号 用电设备 功率(KW)照明 1 照明灯具 0.50.8普通家用电器2 电冰箱 0.23 洗衣机 0.31.04 电视机 0.35 电风扇 0.16 电烫斗 0.51.07 组合音响 0.10.3电炊具8 电饭煲 0.61.39 微波炉 0.61.210 消毒柜 0.61.011 抽油烟机 0.31.012 电热水器 0.51.013 空调机 1.53.014 电脑 0.08总计 6.
44、3914.24小康住宅用电电器一览表(2)农业用电预测 整治后规划区耕地总面积为201.53公顷,农业用电指标为8KW/ha,总农业用电量为1612kw。4.3电源 清风村供电利用就近楠竹山变电站引入10千伏线路,在村庄内部修建配电房,全村共规划4个配电房,新增80千伏安变压器2台。清风村大力发展太阳能、沼气等新型清洁型能源,同时要求全村应逐步实现路灯、交通标识牌、公交站牌等室外照明全部采用太阳能的新能源目标。室外太阳能路灯设置间距按3050m考虑,灯杆高度约610m,建议采用太阳能和市政电网双电源供电。4.3高压走廊 现状220kV高压架空线按40m走廊宽度控制,高压走廊内禁止建设任何建(构
45、)筑物。种植树木时,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与树木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应满足规范要求。5、通信工程规划 纳入楠竹山镇统一服务,实现家家通电话和广播电视,引入宽带网络,并在商业街附近设置1处邮政代办点。电信线路沿村通路架空敷设。-40-6、燃气工程规划 近期主要利用石油罐装气,远期聚居点采用天然气,天然气管由楠竹山镇接入。充分利用太阳能,沼气作为补充能源。7、环卫设施规划 按分户分类收集、分组集中、分村转运的原则,每户设置一组分类收集垃圾箱,每组设置一个垃圾收集点,并在北片区生态绿地内规划1处垃圾中转站,规划垃圾中转站的转运能力为15吨/日,用地规模约150,周围绿化隔离带不得低于50m。垃圾由村集体组织
46、专门人员按组进行统一收集,通过垃圾中转站进入楠竹山镇城市垃圾处理系统,最终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在村庄入口、休闲区、村委会等人流相对集中地区设置水冲式公厕,公厕的建筑面积不得低于30/座。垃圾生态处理系统-41-八、综合防灾及环境保护规划-42-八、综合防灾及环境保护规划1、防洪规划 遵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韶河按20年一遇标准设防,两侧绿化带按10m宽度控制;杨家大坝渠按5年一遇标准设防,两侧绿化带按5m宽度控制。2、消防规划 聚居点纳入楠竹山镇区消防站服务范围,村干路按消防规范要求设置消火栓。村庄内各类建筑应考虑防火要求,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留出足够防火间距。建立乡村义务消防队,
47、消防用水利用周边塘、库等天然水源,设置消防取水平台,逐步完善高压水带、灭火器等设施建设。3、抗震规划 规划区内建筑物、构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根据评价结论进行抗震设防。本次规划是在无地勘资料条件下编制的,在规划实施前,必须进行地勘调查,并根据地勘资料按程序和要求对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规划利用村庄主干路作为震时疏散救援通道,将村庄入口广场、村委会广场等空旷区域作为固定避震疏散场所,满足疏散人员长时间避震和救援的需要。人均避灾面积应不小于3/人,单处场所应能满足不少于1000人的避灾要求。震时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应能满足交通、给水、卫生、医疗
48、救护、通讯、临时发电等基本条件要求。4、环境保护规划 按照“先截污、后清淤、再修复”的顺序整治水环境。整治现状排污口,修建沼气池等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统一排入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方可排入自然沟渠。定期清理河、塘污泥,严禁采用填埋方式废弃、占用坑塘河道。渠道采用自然生态岸线,整治边坡与岸线建筑环境,形成自然岸线景观,水中种植荷花、芦苇等喜水植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扩大农村沼气利用率和提高沼气利用效果。对现有植被破坏严重的油茶地采用立体种植的方式,在油茶林未成型时种植红薯、瓜果等经济类作物,提高山体的综合利用效率,同时对山体进行生态修复,防止水土流失。对采空区土地进行生态恢复,
49、逐步搬迁采空区内村民。-43-九、村容整治规划-44-九、村容整治规划1、植栽布置规划1.1植栽布置原则 绿化设计本着因地制宜、适地种树、绿化美化、改善环境的原则,以简洁大方的绿化设计体现空间形态及季相变化。规划根据用地不同区域的特点,搭配反映生态多样性的植栽,体现营林先行,理水跟进,田园为体,闲居为用的景观意向。1.2植栽疏密分区 根据公共空间活跃度,将植物划分为密林区、疏密林结合区及疏林区。密林区:公共空间活越度最低。乔灌草的覆盖率应达到80%以上,主要以高大乔木和地被植物为主。疏密林结合区:公共空间活跃度一般。主要注重乔灌草的搭配及开敞空间张弛度控制。疏林区:公共空间活跃度最高,结合园林
50、造坡,主要以地被植物为主,乔木、小乔木、灌木在30%-40%左右,多采用孤植方式,优选树型较好的树种。植物组合模式示意图疏林疏密林结合密林结合造坡,以地被植物为主乔、灌覆盖率达50%以上,主要以小乔木为主乔、灌覆盖率达60%以上,灌木组合图案性较强乔、灌覆盖率达60%以上,与花卉 植物搭配。乔、灌覆盖率达50%以上,以高大乔、灌覆盖率达60%以上,以花卉植物与乔木为主乔、灌覆盖率达60%以上,乔灌组合图案性较强乔、灌覆盖率达70%以上,主要用于特色主题林乔、灌覆盖率达90%以上,形成林地-45-1.3 绿化植栽引导1.3.1景观节点的绿化 景观节点的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在保证不破坏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