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年鉴定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年鉴定稿.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农林科学研究“十一五”成果概述科研项目上档升级,科研经费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全院先后承担完成国家、省、地级科研项目66项,其中:承担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子课题,2008年开始承担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项目,2009年至2010年承担农业部项目1项、国家林业局项目4项、省科技厅项目1项。2009年至2010年争取到国家、省级项目10项,争取到位项目资金达1235万元;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获得科研成果丰硕。全院获得12项科研成果奖励,其中:“黑龙江省重大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纬度地区马铃薯脱毒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年来,累计推广马铃
2、薯、超早熟大豆、黑木耳、蓝莓、林木等优良品种和新技术365.1万亩,增加经济效益7.3亿元。全院科技人员共发表学术论文53篇,其中:国家级期刊28篇,省级期刊25篇;出版发行了由我院科技人员编撰的大兴安岭主要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编制印发了大兴安岭黑木耳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和大兴安岭蓝莓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与行署科技局联合创编了大兴安岭科技通讯杂志;围绕科研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一是林业生态功能建设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组建“黑龙江大兴安岭嫩江源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对森林气象梯度及能量平衡、水循环、冻土等方面的变化进行监测,为我区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以原生态
3、保护,立体布局,多产业并举为原则,探索生态经济沟系可持续经营模式。开展湿地保护恢复模式研究,申报的“寒温带湿地景观格局与湿地保护恢复模式研究”项目列入国家林业局2011年公益项目计划。二是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承担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省、地等多个项目试验,“高纬度地区马铃薯脱毒种薯开发”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中大一号”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标志着我区马铃薯育种工作已与国内科研院所常规育种步入了同步发展;2008年我院被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确定为综合试验站,是全国27家综合试验站之一,是我省唯一一家进站单位,标志着我区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跨入了国家产业体系;
4、通过抓质量、抓品牌、抓市场、抓推广使“兴佳”牌脱毒种薯在辽宁、河北、山东等17个省市拥有了稳定的市场,同时带动我区每年外销脱毒种薯2000万公斤以上;在省内外累计推广脱毒马铃薯75.1万亩,累计增收5.63亿元。三是开展木耳研究进军黑色产业。选育的黑木耳“兴安1号”菌种通过省新品种登记,使我区首次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品种。在新林、韩家园、阿木尔林业局和大杨树联合公司联合建立了食用菌技术服务站,建立了标准化栽培基地,起到了辐射和带动作用。四是开展蓝莓研究进军蓝色产业。筛选出了适合当地栽培的蓝莓品种“美登”,掌握了快繁、生根、扦插技术,项目填补了我国寒地蓝莓人工繁育技术空白,研究成果达到国内
5、领先水平,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对野生蓝莓进行了集约经营、保护、恢复方面的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五是森林培育研究与推广。经营万亩种子园第一大区,并进行了子代测定。从国内外成功引进西伯利亚红松、北美短叶松、黑云杉等优良用材林造林树种进行造林。利用沙棘实生苗对黄金过采区、干旱阳坡等生态脆弱区进行恢复。培育云杉、银中杨、旱垂柳等绿化树种20余个品种;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加快科技开发步伐。我院在加强科技合作、拓宽合作领域方面获得重大进展。2009年7月成功承办了“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大兴安岭马铃薯种薯大垄配套栽培技术现场观摩暨马铃薯遗传育种研讨会”,为提高大兴安岭马铃薯科研与开发水平、争取更多国家政策
6、和项目支持奠定了历史性发展基础;与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协作开展狼毒大戟人工经营技术研究课题;与东北林业大学合作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研究与示范等省重大项目;通过与北京林业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国家林业局蓝莓研发中心的成员单位。先后邀请荷兰、加拿大、瑞典、中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就生态、冻土、CDM项目、蓝莓、林产工业等方面开展学术交流。发挥“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积极引进东北农业大学许修宏博士后进站工作。同时不定期派出科技人员到南林、东林、东农等相关大学及科研院所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考察;以科技服务为切入点,做大做强服务品牌。一是全面开展科技服务。我院成立了专业技术服务小组,
7、每年通过“科技大集”、“科技下乡”、“科普宣传日”等活动,把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给农民朋友和种植大户。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000余份,技术资料15000余份,举办培训班80余期,培训种植户、农民和企业职工3600余人次,接受群众咨询3000余人次。积极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完成7名科技人员与14名科技示范户的对接与入户服务工作。为确保农民和种植户切实掌握实用技术,2010年7月份举办了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培训会议。邀请6名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对接专家,针对黑龙江省北部地区马铃薯生产关键季节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题技术培训。来自我省的各马铃薯种植示范县团队、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及我区广大马铃薯种
8、植户共80多人参加了培训。二是加速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在马铃薯推广上,派技术人员到生产第一线,讲解生产技术规程,建立标准化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示范基地6000亩,建设加格达奇、呼玛县、讷河市三个示范县,区内外辐射面积达到130万亩;2008年与阿木尔林业局合作开展了“野生笃斯越橘集约化经营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品质;在食用菌推广上,先后在阿木尔、呼中、韩家园、新林、加格达奇和大杨树建立一级菌种繁育中心和二级菌种生产基地,并在食用菌发展较好的林场建立栽培基地,推广以“兴安1号”为重点菌种100余万袋,产值达240万元,利润可达145万元。三是服务企业发展。先后为新林、韩家园、阿
9、木尔林业局和大杨树农工商联合公司提供了一级菌种2000管,二级菌种1000袋,液体专用母种400瓶。与大兴安岭兴佳种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兴佳”牌脱毒种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利用综合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和掌握的技术为生物企业林格贝公司在白黎芦醇提取技术研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提供技术支持;与阿木尔、新林林业局联合开展了野生笃斯越桔集约经营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派优秀的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定期地进行跟踪生产服务,逐步解决我区蓝莓种植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为全区蓝莓规模化种植提供技术支撑。综述 2010年农林科学院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制定了大兴安岭农林科技园
10、区及马铃薯、蓝莓、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4个地级发展规划,制定了生态沟系、生态站、林业实验基地、农业实验基地、北药园5个院级建设发展规划。主要开展以马铃薯脱毒繁育技术为重点的农作物、以野生蓝莓驯化栽培为重点的野生浆果、以有机黑木耳养殖为重点的食用菌、以森林-湿地-生物等生态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建设、以优质丰产生态林培育保护恢复为重点的森林培育等研究、开发、引进及成果推广工作。选育的黑木耳“兴安1号”通过新品种登记,蓝莓种苗快繁及繁育技术研究”、“食用菌产业技术引进及示范推广”、“超早熟大豆新品种引进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3个项目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QS1.5整地清石机”、“大兴安岭经济真菌资源
11、调查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云杉林培育技术的研究”3个项目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大兴安岭综合实验站被列入国家“十二五”体系规划。项目资金 申请国家、省、地各类项目43项,其中:农业部项目1项、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3项、“948”1项、推广项目2项、建设项目2项;省发改委服务业项目2项、省重点攻关项目6项、省科技厅基金项目13项;地区级课题13项。并申报了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及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争取到国家、省项目6项,资金1040万元。其中:国家农业部项目1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资金515万;国家林业局项目4项,“黑龙江嫩江源森林生
12、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扩建项目”资金425万、“寒温带地区蓝莓引种人工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资金35万、“有机黑木耳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资金35万、“黑龙江嫩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运行补助”资金10万;省科技厅项目1项“大兴安岭生态沟系可持续经营研究与示范”20万。突出三个体系建设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发挥农业部马铃薯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作用,组建技术队伍、筛选优良品种、组装栽培技术、推广科技成果、为全国需求早熟品种的生产区繁育优质种薯;建设加格达奇、呼玛县、讷河市三个示范县,区内外辐射面积达到70万亩。初步建立大兴安岭地区在中国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www.china-)中的预报监
13、测网络。举办了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大兴安岭综合试验站培训会暨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培训会议;蓝莓种苗技术体系建设。主要开展蓝莓人工栽培丰产稳产技术、蓝莓品种选育扩繁、野生蓝莓恢复种群数量及集约化经营技术等研究;引进蓝莓品种5个;利用组培技术扩繁蓝莓组培瓶苗1万瓶,移植蓝莓生根苗10万株;加强蓝莓种植的技术服务工作,以阿木尔、新林、大扬树农工商、超越公司为重点,开展技术培训、定期跟踪生产服务;食用菌产业推广体系建设。主要开展了优良黑木耳菌种选育、有机黑木耳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食用菌菌糠循环利用等研究;申请品种审定的菌种通过了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田间评审;在新林、韩家园和阿木尔建立一级菌种繁育中
14、心;在阿木尔、呼中、韩家园、新林、加格达奇和大杨树建立二级菌种生产基地,并在食用菌发展较好的林场建立栽培基地,推广以“兴安1号”为重点菌种100余万袋,产值达240万元,利润可达145万元。强化三个试验平台作用发挥嫩江源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站作用。按国家陆地生态网络管理中心的统一标准,开展监测数据采集及分析上报工作,为我区森林功能区调整区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发挥林业试验基地平台作用。对实验基地事业区进行总体规划,强化科研基地内多年积累的各项科技成果管理保护,为进入基地的科研项目进行服务;发挥综合实验室作用。筹备建设高标准实验室,利用现有设备设施和实验人才承接试验任务,充分发挥综合实验室的功能
15、和作用,以提高实验室的承接能力。农林常规项目完成了“基因库营建及园林绿化苗木快速繁育技术研究”、“大兴安岭主要植物药用有效成分分析及提取技术研究”、“沟系生态综合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药材及森林蔬菜栽培丰产技术的研究”、“超早熟优质大豆种质资源创新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嫩江源湿地多年冻土与植被共生关系研究”、“马铃薯茎杆切碎机的引进消化与推广示范”、“柞蚕蛾保健酒系列产品开发”等项目年度计划。科普服务活动 发挥农林科学院在科技创新和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的优势,成立科技服务队,开展科技特派员行动,通过科技大集、科技下乡活动,把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给农民朋友和种植大户,免费发放技术资料4
16、000份,宣传册500册,举办培训班20期,培训种植户、农民和企业职工等1500多人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为确保农民和种植户切实掌握实用技术,认真落实科技帮扶工作,完成了种植、食用菌、北药方面的10名科技人员与14名科技示范户的对接工作,并开展了科技指导工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户41户,在田间地头进行现场培训和技术咨询,散发病害防治、科学种植、农田管理等技术宣传资料,为农民群众解答生产技术难题140个;举办了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培训会议。会议邀请6名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对接专家,针对黑龙江省北部地区马铃薯生产关键季节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区特点,就马铃薯机械大垄高产栽培技术、育种方法、病虫害综合
17、防治、栽培生理及种植农机具选择等方面进行专题技术培训。来自我省的各马铃薯种植示范县团队、马铃薯种植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及我区广大马铃薯种植户共80多人参加了培训。 科技成果推广 一是组建科技成果推广科,加大科技成果推广的力度和管理,制定加快科技发展的暂行办法,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加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开发,创收收入按3(农林科学院):3(课题组):4(科技人员)的比例进行创收分配。二是实行院企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技术为依托,进一步开展与大兴安岭兴佳种业有限公司、大兴安岭林格贝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等的合作。发挥马铃薯脱毒种薯产业示范带动作用,推进食用菌、蓝莓等与企业的合作,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18、进程。三是为加速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积极实施与生产联合,食用菌研究室为新林林业局、韩家园林业局、阿木尔林业局、大杨树农工商联合公司提供了一级菌种2000管,二级菌种1000袋,液体专用母种400瓶;综合实验室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和掌握的技术为新林等地蓝莓栽培地92个土样进行分析测定工作,完成营林局科研站山杨组织培养育苗实验部分工作;浆果研究室与阿木尔林业局联合开展了野生笃斯越桔集约经营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与新林林业局联合开展了笃斯越桔生态保护经营试验基地建设项目;开展了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等工作,培训人员50余人,指导完成扦插育苗50万株,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引进和培养人才 一是全方位多渠道招才引智,现已有2名博士后来我院开展科研工作;二是在选拔新人上,由主要领导牵头到大学里预定所需优秀毕业生,签意向性协议书,来我院进行实习,在最后录用上实行双向选择,2010年共有5名全日制研究生到我院工作;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每年选派专业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学习考察;四是建立院青年课题基金,大力培养学科后备带头人。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委员会 2011年3月30日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