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文化育人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文化育人功能.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明确受奖助研究生的义务,促进研究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规定:研究生在享有“申请奖助学金和贷款”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针对重视研究生受助权利而忽视义务,高校可以作为监督者和组织者让研究生从事一定时间的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在社会和他人的关爱下成长,他们在接受关爱的同时,有责任和义务将爱传递下去,使他们在物质上成为受助者,精神上成为资助者。今天是受助者,明天是资助者。如英国政府发起的“社会服务计划”,由政府与学生签订服务契约,学生获得资助必须从事为中小学生担任暑期的数学和语文老师,为青少年提供咨询辅导等工作,组织受助学生
2、参加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了解社会、回报社会、锻炼组织和实践能力搭建平台。在这样制度背景下,高校组织受奖助的研究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将知恩图报理念付诸工作实践。例如,开展校园内的保洁活动,到聋哑学校帮助残疾儿章,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等。或者组织受奖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成立家乡教育服务队,分散在家乡开展支教服务等,最终促使研究生成为社会公益活动的倡导者。第一,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并提高其薪酬待遇。近年来,大多数高校普遍开展了研究生担任助教、助研、助管的“三助”工作,但因“三助”工作的岗位少、报酬低、研究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效果并不明显。为此,政府部门应
3、该在教育财政拨款项目中设立研究生助管、助研及助教的专项基金,来支持研究生参与“三助”的工作。高校也应该进一步地深化改革学校内的管理体制,并为研究生们提供更多的“三助”工作岗位,并适当地提高其工作待遇,使其可以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第二,设置特别困难研究生补助基金,这一基金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这项基金是用来解决研究生遇到突发性的临时的经济困难,例如家庭因疾病或者自然灾害而陷入了困境,这种情况下,该项基金可以保证经济特别困难的研究生完成其学业。对于特殊补助的申请,学校要有特别明确的规章制度以限定。第三,要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资助体系的可操作性及系统性。其可操作性是
4、指研究生资助申请的条件程序及步骤应该清晰明了便于执行。这也就是要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资助体系的一个详细的工作流程作个详尽的规定。科学的研究生资助工作流程应包括资助来源的种类,每一种资助所需要的条件,研究生何时、如何以及向谁申请,管理中心如何受理申请、制定研究生资助计划、研究生资助监督检查的方式、研究生资助的公示和申诉、过程管理中质量监控点等等具体的操作规范。系统性是指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资助体系应该是强调整体性的,让各种形式的研究生资助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样的一个整体中,首先要对各种资助形式制定出总体的资助原则、目标及操作规则,也要对每一类资助作出完备的操作规范及要求。其次,
5、在制定规范过程中,每一种的资助方式应该互相协调统一衔接,以求得最大的效用。再次,资助应该按资助学金、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特殊困难补助的顺序来安排,这样说明资助是以研究生自立为导向的。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教育导向功能体现在它的内在教育和激励上。内在激励是学习和工作本身带给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等促使人为了达到既定目标,实现自我认同和价值的一种激励方式,因为是一种自发的源于人的内部世界的意识,往往比较稳定。研究生在学校里进行学习和科研,不仅是为了修满学分通过答辩获得文凭取得相应的学位,更深层的意义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来实现自我期许,获得一种对自我社会身份的认同,对自我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内外肯定。对于
6、某些崇尚学术、志在为推动人类社会和科学进步的研究生们而言,投身到解决和应对某些具体的问题甚至是某一个具体的问题的探究中去,即便在外界看来是一件枯燥甚至艰辛的苦差事,他们也会不以为然。因为他们的人生目的和个人价值在学习和科研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得到了自我认同和实现,战胜研究中面对的困难,解答出悬而未决已久的科学问题,这种事情对他们而言不仅重要,而且可能会如同一种充满了挑战和趣味的游戏。旁人眼中的“苦”差事不仅可能是“苦中作乐”,而且,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形容便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就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而言,内部激励其实还符合另一句非常经典的中国古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作为
7、研究工作者的研究生个人沉浸于他所想要解决的学术问题中时,理想的内心研究环境和研究状态便出现了,而这正是人类社会和科学学术得以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之前未能得到验证和解决的科学问题不仅会被后来的研究者们所解答,而且研究者们自己对那些问题的答案充满了好奇,对寻找和发现那些问题的答案兴致盎然。而对于那些对学术和研究本身无甚兴趣的研究生们而言,即便学术和科研不是他们最重要的追求,甚至可能对这种事情感到厌烦,但由于身处一个学术和研究占主导地位的环境氛围之中,人们判断一个研究生的素质往往是以其学术科研能力为基准和出发点,那么,这样的研究生也将因需要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而将一部分时间精力放到对学习和
8、科研能力的培养上。他们也许不会是学习和科研能力出色的研究生,但他们因为内心的尊严和需要被认同感,至少会争取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之一在于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人人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就是教育机会的平等。不可否认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地理环境、交通位置等各方面的原因,尤其是社会阶层分化的扩大、贫富差距的拉大,我国的高等教育机会远未实现平等。这种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间不平等与城乡不平等,表现为一线中心城市中的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于二线和三线城市,城市地区的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远高于
9、乡村地区;(二)区域不平等,表现为东部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居民高等教育入学率远高于中西部落后地区;(三)阶层不平等,表现为高收入阶层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远多于低收入阶层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四)性别不平等,表现为男性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如果说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一个“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先富帮助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策略,那么现在可以而且应该将这一策略运用于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既成事实已无法更改,但不能让这种现实继续存在下去并呈扩大的态势。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体系增加扩大了经济弱势群体成员的入学机会,对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意义重大。(三)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文化育
10、人功能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文化育人功能体现在外部氛围的影响作用。外在激励来源于人的外部世界,根据人们学习或工作的表现,会导致与其表现相对应的外部刺激,包括报酬、奖金、处罚等等,其效果往往取决于外部回应的刺激强弱。物质刺激,不管是奖励还是处罚,一般而言是外在激励的主要形式物质刺激直接服务于人最直接的现实物质需要,或者说它针对的是人最直接的现实物质需求。从普遍意义上而言,人的工作必然要求相应的物质回报,否则就会丧失继续进行下去的根本动力。根据工作完成的出色程度给予不同的报酬,不仅符合人的基本心理预期,而且能够形成一种激励,引发竞争,提高工作质量,加快工作进程。外在激励尽管是外部的、物质的,却和内部激励一样会造成一种心理导向,让受激励的对象这里指享受研究生奖助政策的研究生,在进行学习和科研时主动倾向于那些更容易出成果、更容易完成的科学问题和科研项目,从而使学习和科研打上明显的功利性烙印。人类天生有逐利的心理需求,但功利性并非学习和科研的本质属性,如此,就造成作为学习和科研主体的人跟作为学习和科研对象的科学问题与规律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为了追逐物质奖励或者规避相应的惩罚,研究生们可能会为了达到奖罚体系的硬性要求对科研成果造假,或者粗制滥造,而一个科学的、完善和成熟的、人性化的评估机制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得以建立,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也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