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语法研究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谈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语法研究原则.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再谈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语法研究原则摘要本篇文章主要讨论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相结合问题,同时对于其语法研究原则中出现的标准做适度研究。笔者观点,意义与形式的结合关键在于语言观,并非是策略层面出现问题。实际上语言之间差距不是意义上的差别,是呈现意义的策略差别,也就是采取的形式。语法在形式上具体指的是语言和词语两者合二为一,实际上也就成就了形式和意义的融合,形式着手,意义才能被诠释。所谓三个平面具体是通过语句的结构体现出来的语言意义。关键词:意义 形式 语法研究 三个平面1引言1.1语法研究的原则至于意义与形式的结合问题要追溯到50年代以后,当时的语言研究机构就已经对两者结合的问题做出表述。至于结合方
2、法的讨论引发了一大批学者的围观。有学者就两者的结合问题提出2点见解:第一,语言的语法形式都是从言语的贯串性中呈现出来的,单个的词语是无法证明语法形式的;第二,语法形式存在的意义是解读语法意义,进行语法讨论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尽管如此,任然不能够将语法研究的根本思想定位到意义中去,再去探求其表现形式如何。上述观点充分表达了语法研究的原则性要求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北京召开的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议,焦点定位在意义与形式的结合层面上,作为语言的根本属性,语言的模式特征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众多的学者认为:“语法研究的基本原则在于通过形式表达阐述意义内涵2” 知名学者少警民现身在其著作汉语语法学史
3、中就结构主义学者的语法研究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结构主义理论对于语法研究意义重大,但是该研究缺乏全面性,语法研究以意义作为出发点探讨形式也是值得考究的3。 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趋势一书中提出概括性结论认为,此前的语法研究中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需要多加注意,首先,语法研究必须依赖形式,不允许考虑意义方面。显而易见,该结论太过绝对,违背文化发展;其次,认为语义分析就是形式判断。这种说法太过广泛,抹杀了形势分析的特点 4. 事实证明邵先生的观点非常典型鞭辟入里,或者我们应该改变语法研究不能以意义为基础的想法。1.2 语法研究三重面 进入80年代关于语法研究的讨论更加热烈,其中代表性的有胡裕树老师
4、。胡裕树老师在其他学者的基础上认真推敲,并结合实际将语法研究分成三个层面,自从三个平面理论引入公众以来,语法学界广泛关注。尽管该理论异常突出,但是新兴理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在继承与发展之后,意义和形式为体得到解决,三个平面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实际上,语法研究中的意义与形式相结合的问题,不能单纯的看作是哪里下手的策略问题,关键还是语言观在原则上的体现,是对于语言根本特征的研究,但是这个本质特点理论的起步较晚,理论支撑不足,所以研究人员对于两者的结合问题显得非常窘迫。2 形式是语言的本质特点2.1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 语言学家德 家绪尔曾经提出: “ 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5。
5、” 无论是消息还是想法都是经过传播的东西,语言符号的出现,使需要被传播的东西有了载体。所以说形式与内容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的,谁也不能脱离谁,所谓内容都是被形式传达的意义,这种意义无法用肉眼观察,但是作为形式却是能够看见的,直观的,作为物质的承载着存在着。因此,内容的存在及其表现特征都是由形式决定的,载体不同,内容表达的含义就不一致。就如苏轼惠崇春江晓景的诗中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鸦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作是诗人面对画作有感而发,尽管该画作早已经不知去向,但是阅读该诗之后,你会感到自己身临其境,周围有刚刚开好的桃花朵朵,有江水碧蓝幽静,岸边满地
6、青青小草,此时逢春河豚水中嬉戏。画作中表现的内容与诗作中的意境不谋而合,不一样的是画作用画笔、水墨、浓淡呈现出来。诗作通过格调、平仄展现画面。于是欣赏着就可以根据画面的直观性看出景物;同时也可以根据诗作的意境想象出画面景象。因此,语言学者索绪尔才大胆设想,语言符号堪比做文字,语言符号可以成为典礼的代表,也可以成为典型的标志。之所以能够做出这样的比拟关键在于符号作为工具,都能将思想,意识有效地传达出去。正如勉斯基说: “ 意义, 不单单是语言的附属、不论是什么样的符号系统或者别的语言形式都有自己独有的内涵。实际上,语言相比较于其他的符号系统而言,差别不是内涵,关键是结构形式,也就是内涵的载体是什
7、么。所以说在进行语言学的研究中,关键点不是内涵,内涵仅仅作为一种 结构性辅助,最重要的是结构,也就是载体或者说是形式”6,在语言学研究中,语言符号或者是其他符号进行比对之后,发现,意义是表现形式的一种辅助。2.2 形式是语言的本质特点仅仅从语言符号系统来讲,它是包含语音和含义的两个结构,声音是一种载体,意义是被传递的消息,两个方面互为依存。在索绪尔的观念里,声音和含义是纸张的两面,其中内涵是正面性的东西,语言是背面性的东西,任何人都不能够将两者割裂。也就是说,存在与语言之中,语音可以脱离观念而存在,但是观念不可以脱离声音7 . 事实上,语言的载体和含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两者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当
8、两者处于语言层次环境中,两者可以相互变换位置,也就是形式和含义可以发生换位。当环境变为语索层级,音位变成了传达信息的载体,语索则成为被传达的内容;当处于次的层级环境下,语素则成为传达信息的载体,词要将含义表达出来,必然要联系到相关内容;当处于短语层级环境下,词语词之间的结合变成为形式的一种,其内涵就是需要被传达的内容,在语句环境下,短语的构成形式作为载体,句子传达的观念情感便是内容。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差别,并非是含义上的异样,否则根本没有办法传达含义。关键还是在语言层级上,当音位,短语,单词等等组合到一起的时候,由于组合关系各种各样,所以就导致了形式上的千差万别。所以才能够断定,语言研究的关键在
9、于重点把握传达含义的结构特点,却不是其他什么。因此,索绪尔才发出这样的呼吁:“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质。”同时点明了当下的学术研究中,研究者忽视了真理的探讨,我们的观点中存在的失误,当我们对于语言中呈现出的事实的错误之处,我们都会觉得是语言本质引发的8。”索绪尔口中的语言是形式. 具体说明了系统内部的构成关系,关键点是各个要素之间的差异,是不统一的一面,并非涉及实质性关系。我们的观点是词语和句子都是由具象中抽象出来的规则。构成了语言的根本。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敢于说出语言是载体,形式是其根本呢?2.3 语言的形式和关系依赖科学抽象通常认为“ 语言是形式” 这是科学抽象出来的本质,事实上众多的事物也
10、只有经过科学的抽象才能够看清楚事物的本来面貌或者是根本特征,尤其进行研究才有基础可循。恩格斯这样说,作为纯数学主要依赖于现实世界的空间和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基础的。这种基础本就是抽象环境下的形式,但是作为研究仍然要将其变成无关联的东西,这样相互之间便完全没有牵连9。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事物只研究它的形式和关系的必要可行性,这便是科学发展对研究提出的要求。“语言可以说是一种只有复杂项的代数。”10 我们的观点也是如此,重点对语言的形式和关系的探讨是必要可行的。.2 .4 形式到意义语法研究的通则 假如肯定了,形式是语言的根本,那么语法研究的基础就只能够基于形式进行,不在涉及含义方面,由此也就成
11、为了语言观的关键。实际上这一方面的研究,此前的学者很早就提及了,并且应经深入实践,成果显著。我同样认为语法才是研究的出发点,但是这种同意并不是说抛开意义,因为意义是讨论的最终环节。所以做研究不能将意义作为出发点,并且研究结论要和意义相合,那么就更不能够以意义为起点,否则主管压过客观,主观主义论调明显。11 胡裕树、张斌先生的观点是最好的证明12朱德照学者也曾经指出:语法结构有自己的原则,不能够受意义约束 13由此证明“ 语法研究要先形式后意” 。3 从形式到意义的分析程序31语法研究应着重形式分析, 语言是用来表述事情的,是用来交流的一种工具。语法是语言中的一种讲究方式,通过语法来规范语言,语
12、法可以将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含义统一到一块。在语言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形式,形式是语言的基础性架构,在对语言进行描述时应该十分注重语言的语法结构,如果语言描述没有形式的话就丧失了语言的魅力。在对语言进行描述是不应该把意义当作一个准绳,意义是语言的灵魂,不将其作为标准并不是摒弃不用,而是对其进行合理的应用。通过形式化描述将语言的意义突出出来,这也是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语言应该是从形式然后逐渐延伸到意义的。语法是需要一个注意的方面,语言中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互组成了语言架构。在对语法进行研究时,需要对短语、句子等进行抽象理解,这些组成语言的元素并不能具体的单个解释,在不同的语言意境下这些元素是
13、有不同含义的,因此要对其进行抽象理解。语法包括了形式和感念等,通过这些统一组成语法,在对语言进行描述时还可以通过语言结构和语境、层次等来对其进行强化描述,所以说语言的意义可以通过多个方面来影响。我们在对语法进行研究时,语法的形式是至关重要的一不烦,但是语法形式不单指一种,语法形式包括了组成语言的所有组成元素的表现结构,在对语法进行理解时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推究。在语言中,一个名词可以由不同的元素来进行修饰,名词一般是由单位的,比如:个、头、位等等,而且名词的背后也可以加一些助词来进行修饰。再把这些名词和其他修饰词组合到一起后便形成了语法,语法形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不同元素之间相互组合的。语
14、言的语法要与语言的整体结构相一致,通过元素的子系统组成语言的统一系统。在对语法的形式研究完成之后,还要对语法形式和意义进行统一分析,对他们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进行分析。在这里我们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对其进行阐述,比如“一个代表”,这个例子中包含了单位和名词,单位是一个数量词,“一个”表示了“代表”的数量,对该例子进行分析,他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属于名词短语,这是从语言的结构上来分析的。在一定的结构意义上,这个例子还可以进行延伸,可以把语言向动作方向发展,加入动词元素。语言的语法是存在联系和差别的,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具有不同的意义,这个意思是指一个相同的符号在不同的意境下会存在着不同的含义。事实上,需要
15、重点强调的是,语音、语素以及词语等都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所以我们做研究的时候,要把重点放在形式上,不能从意义出发,形式关系的形成不是任意而为的,总是受到某些因素的约束。诸如, “家,条”等词前面能够搭配相关联的数量词“一家、一条”等等, 其含义涉及约束相关关系,专门传达某种意义, 相反的例如“看、闻”等词的前面就无法与同数量词进行搭配表示某种相关关系;但是如果, “看、闻”与 “到、着、过”等词进行搭配, 表示“体”的语法意义, 但是诸如“家、条”等词后面却无法与“到、着、过”进行搭配。这种约束的基础是语义,其表现形式是语法。也就是说只要是存在能够相互搭配的词语,那么两者的组合一定能够产生特别
16、的意义。同时这也充分说明了,如果两个词语之间无法生成结合关系,那么这两个词就不存在相关意义。不难看出, 我们上面说的结合关系就必然预定是有意义的语法形式. 它不同于数学可穷尽的排列组合关系。根据上述结论能够发现,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更进一层的的语法形式,都具有本身的特殊性质,并且与意义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两个不可割裂开来。可以比作是人的肉体和魂魄,肉体死亡魂飞魄散。魂魄飘远肉体就没有了生机。所以,我们都认定,形式对于语法意义的重要性在于形式的载体性质,所以研究语法要重视形式,找到形式也就找到了意义的存在,从而意义的探讨和阐释都能够实现。3. 2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涉足句法结构内部的语义关系,如歧义
17、句的分解, 不同动词与名词相结合的种种语义关系, 这些是不是语法意义呢?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它是由动词、名词等次范畴相互结合的深层语义关系, 仍然属干关系意义、结构意义和类意义的范畴。我们也举一些实例再来看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分析程序。关于歧义结构的分解, 朱德熙先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例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和“咬死了猎人的/拘”分析的层次不同就化解了歧义。朱先生运用变换方法分析了“狭义同构”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不同。例如“门外点着灯”可以变换成“灯点在(得)门外”, 而“屋里开着会”却不能变换成“会开在( 得)屋里”。由于变换形式不同, 就可以说前者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存在”. 说明事物的
18、位置。着眼点是空间; 后者的语法意义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 着眼点是时间15。又如“在黑板上写字”可以变换成“把字写在黑板上”, 而“在飞机上看书”却不能变换成“, 把书看在飞机上”。这就看出前者的语法意义表示的是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 后者表示的是事件发生的处所16。朱先生把变换上升到理论和方法上进行概括, 提出“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 指出“变换式矩阵里的句子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语义上都表现出一系列的平行性”17。这是形式和意义结合的重要理论和分析方法。怎样理解从形式入手去发现意义和解释意义的分析程序呢? 就歧义句来说, 有些语法歧义句( 我们只管语法歧义句) 是层次不同, 就从层次上入
19、手。例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关心医院的病人”、“爱护学校的学生”、“保卫边防的战士”这一类句式, 只能作两种层次分析: 一是动词短语, 可以写成( V 十( N 的+N ) NP是名词短语, 可以写成仁( V + N 的) 十N vP。这就是两种语法形式。这种分析是客观的, 符合汉语短语结构类型的, 也是符合讲汉语的人的语感的. 这两种语法形式就有相对应的两种语法意义, 与V P 相对应的语法意义. 最后的N 是v 的对象( 客体) ; 与N P 相对应的语法意义, 最后的N 是V 的主体。有的歧义句可从句子的节律音位(P or so de m e ) 去分解, 特别是口语中的句子。我们说
20、过, 一个句子的节律音位与语符链(s t il ng ) 的结构层次是相互吻合的例如, “坏人要打击好人就表扬”, 也是一种歧义结构,它可以分解成“坏人要打击, 好人就表扬”, 和“坏人要打击好人, 就表扬”两种形式, 前者是联合复句, 后者是偏正复句。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和深层语义关系大不相同18。有的歧义句只能用转换规则( t r a n s f o r m a t io n a lur le ) 进行分解, 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 表层结构相同, 深层结构不同) 和分解后的不同形式。例如“铁梅叫他表叔”有两种意义: a “铁梅呼唤他的表叔”,b“铁梅称呼他为表叔”。看起来这是“叫
21、”这个动词的多义性引起的歧义, 似可把“叫”分解为“呼唤”和“称为两个义项就解决了问题, 但这不是语法分析。或可从代词“他”的指称着眼, “他”指称“铁梅”是a 的意义,“他”指代“表叔”是b 的意义, 但这是偏重于逻辑解释。运用转换规则分出的最后形式是. a 是“铁梅叫他的表叔”,b 是“铁梅把他叫表叔”. 形式不同. 意义各别交吵。可见句法结构是可以控制语义的。分解狭义同构句式的深层语义关系, 似只能运用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例如. a “饭吃完了”和b酒喝醉了”这两个句式模式( p a t eT n) 相同, 它们组成部分的直接成分功能相同, 关系也相同, 都是主谓关系。这是否可以说,
22、它们的深层语义关系也相同呢? 我们用变换分析就进一步发现, a 可变换为: “( s )吃完了饭把饭吃完了饭被吃完了”, 动词“吃”前隐含一个动作的主体。而b 却只能变为: “( S )喝醉了酒”, 没有“把”字句式和“被”字句式的变换, 同a 的变换不存在平行系列性。于是就可以把a 解释成:(s ) 吃饭十饭完了,b 解释成: (s ) 喝酒+ (s )醉了;并进一步看出, a 、b“完、醉”指向不同,“完”指向宾语“饭”, 而“醉”指向隐含的主语(s )。我们用( s ) 代表隐含的主体, N 代表名词,V 代表动词, 。a代表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 分别把a 、b 的语义结构形式化, a
23、式是:( s ) V N + N a ,b 式是: ( s ) V N + ( s ) a19。可见, 根据a、b 变换形式不同, 运用从形式到意义的分析程序, 就可以发现和解释与形式相对应的深层语义关系。4 三个平面的联系问题4.1汉语语法研究进入年代 胡裕树、张斌先生首先提出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区分和联系间题. 说“ 句中词语与使用者( 符号与人) 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属于语用的” , “ 三者之中,句法是基础, 因为语义和语用都要通过句法结构才能表现” 20 。他们回顾语法研究的趋向说: “ 近年来, 我们在语法分析方面的讨论取得了一些成绩, 可是没有把句法分析与语义
24、分析、语用分析很好地联系起来, 应该说是一个缺点. ” 并且指出, “ 如何把语法分析与语义分析、语用分析科学地结合起来,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21 三个平面的提出, 拓宽了语法研究领域, 有利于深入、细致全面地研究语言内部结构各种关系, 在语法理论和语言实践上, 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结合, 也就是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结合, 这两方面的结合比较容易理解, 也能做到有机的结合, 我们前面已经谈到了 在句法结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与语用分析联系起来、结合起来,这确实是个新课题。我们理解作者提出的语用分析是在语法范围内所涉及的问题, 不全同于语用学( p r ag m a t
25、ics 所研讨的问题. 作者区分句子分析和句法分析. 指出语序的改变, 虚词的运用以及句外成分( 插说、复指) 等都是语用问题22 , 这就给我们指明了联系语用分析的范围和步骤. 根据“ 语义和语用都要通过句法结构才能表现” 的说法, 语义和语用都应该是句法结构形式所表现的内容, 那么, 作者说的“ 语用” 应该是一般的语用意义, 又不同于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语用含义( rP ag-m a t iC im p l ie a t io n ), 即说话用意或言外之意. 我们弄清了三个平面思想之后, 才能进一步研讨三者的联系和结合问题。4.2语序改变对语用意义的影响如果我们把语序改变作广义理解, 包
26、括变换或转换在内, 并从语法系统观点着眼, 似可较好地解决三结合的新课题. 下面举的一些间题, 有的是作者谈过的 为了说明问题, 也归在一起试作分析.( 一) 话题和焦点。在交际过程中, 为了突出说话的重点, 就把这个语句需要突出的成分通常是名词性成分) 提到叼首, 意在强调它, 这就是话题( t叩iC )。例如, “ 知道这件事的人不多” 这个句子可以变换成“ 这件事知道的人不多” , 其中“ 这件事” 就是话题。从整个句子格局看. 前一句是主谓句, 变换后成为主谓谓语句; 原句和变换句中动词“ 知道” 同“ 这件事” 和“ 人” 相互结合的深层语义关系仍然是受事、施事关系, 表达的基本语义
27、不变, 但变换句新增加了突出说话重点的语用意义。在交际过程中. 传达新信息的语义重点称为焦点“ oc us ) , 通常出现在句末, 例如, “ 我家来了客人” , 由于传达信息重点不同, 也可以说成“ 我家客人来了” 。两句基本语义相同. “ 客人” 也都是施事, 但句子的格局不同, 前者是非主谓句, 后者是主谓句; 传达新信息的重点也不同, 前一句是“ 客人” , 后一句是“ 来了” . 当然逻辑重音也可以转移焦点, 但不属于语序改变增加语用意义的问题。( 二) 有定和无定有定、无定本属语义学考察名词与现实相联系的指称问题. 它同句子有联系, 也可以从句子角度去考察。一般说. 句子的主语是
28、谓语表述的起点, 通常是指有定事物, 而动词所带的宾语多指无定事物。例如。“ 客人来了” 这句话的“ 客人” 是说话人心目中已经想到的“ 客人” . 是有定的; 而变成“ 来了客人” 中的“ 客人” , 可能是不速之客, 是无定的。这一点在表示存在的句子里最为明显, 例如“ 书在桌子上” , 说话人心目中的书是专指某种书, 是有定的; 而改说成“ 桌子上有书” . 并无专指某种书的意思, 是无定的. 可以说, “ 在” 是表有定的标志, “ 有” 一般是表无定的标志。再如, 在存现句里, “ 前面来了一个人” , 说话人不能判定来者是谁, 是无定的, 这句话不能改变成“ 一个人( 从) 前面来
29、了” 。这种有定、无定的语用意义不是句中语义关系的映射, 而是通过句子结构表现出来的, 离开了句子也就没有这种语用意义。( 三) 肯定、否定和辖域。汉语用“ 是” 、“ 是 的”表示肯定, “ 是, 后面的部分是肯定的焦点, 但“ 是 的”仅用于表达过去发生的事情。请比较: “ 他是在北京上大学的” . 说明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 他是在北京上大学” . 说明现在还在北京上大学。“ 他是在北京上大学的” 也可以说成“ 他是在北京上的大学, 但焦点不同, 后者的语义重心是“ 北京” 。对肯定的否定用“ 不 ,( 没、非) , 也可以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例如, “ 他不能不去” 、“ 他并非不去
30、” , 表达含有强调“ 必定去”的意思, 同一般肯定“ 他能去” 、“ 他去” 的语用意义有别。还有“ 非 不 ” 和“非 才 ” 格式表达同义关系理等语用有别。例如: “ 非请你来不能解决问题” ,和“ 非请你来才能解决问题 , 这两句话同义, 但强调的条件不同, 前者是唯一条件( 充要条件) , 后者是必要条件, 这是语用上的差别. 这就是说, 某些句式的差别、对立并不表现语义关系上的差别和对立. 而却隐含着语用的不同。语法研究如不联系语用分析, 这些语用意义就不能被揭示出来。此外, 否定词与表数量的词结合, 以及与表可能和必然范畴的词结合, 就不同于数学上的单纯的肯定和否定, 它增加了新
31、的语用意义, 这是由否定词的辖域不同而产生的。例如, “ 不都是” 二部分不是, “ 都不是” 一全部不是; “ 不可能不是” 一必然是护可能是,“ 不一定不是” 一可能是拼必然是, 等等。这些都是在句法分析基础上必须联系语用再分析的。( 四) 数量对应一个动词前后联系两个表数量的名词短语的句子, 有的可以换位. 有的不能换位。能够换位的, 如果人物、处所名词在前, 含有计量、规定的语用意义; 如果人物、处所名词在后, 含有可容性的语用意义。请比较: “ 三个人坐一张沙发,张沙发坐三个人” . “ 两个人吃一盘抓饭一盘抓饭吃两个人 , . “ 一间客房装一部电话一部电话装一间客房”。(五)功能
32、变换一个语句的语序改变并不影响句义. 也不增添新的语用意义, 但在使用上往往是有条件的。这是由于说话人的交际需要, 语境要求而改变语序, 使语句协调, 这在语启一中是普遍现象。例如, “ 我们消灭了敌人一, 我们把敌人消灭了, 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 “你真好! 真好, 你!” , “ 他伤心透了,他伤透了心” , “ 我送给他一本书 找送一本书给他” , 等等。这些变换式, 说话人可根据交际功能的需要选用其中某一表达式。我们从语用的角度, 应该着重研究这些变换式出现的条件和使用环境。总之以上只是举例性地谈了我们的一些看法。我们总的想法是, 语法研究要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联系起来、结
33、合起来. 首先要从形式入手解决句法和语义结合问题. 然后才进行语用分析。表现语用意义的句法结构并非都是显现的, 这就必须从语法系统观点看问题. 运用变换方法, 找出系统中的潜在形式, 进行对比分析, 从同一性和差别性中解释语用问题。注;1.徐思益: 谈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语法研究原则, 中国语文学1 9 5 8 年6 月号。2.徐思益: 从空语类说开去,语法研究和探索第4 版, 中国语文杂志社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3.邵敬敏: 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桂1989年版, 第180页、3 5 5 页 4.邵敬敏: 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桂1998年版, 第180页、3 5 5
34、页。5.德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7页6.德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7页 7.德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169页。8.施铁布林卡勉斯基: 机器翻译对语言的意义, 语言学译丛1 9 5 9 年第2 期。9.恩格斯: 反杜林论,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第7 38页。10.方光煮: 六十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 谈谈语言结构的分析, 见语法论稿,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113页.11,12.张斌、胡裕树: 有关句子分析的几个问题分,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间题. 句子分析漫谈, 见汉语语法研究,
35、商务印书馆19 84 ,年版,第50页、125 一126 页、34页、36页。13.朱德熙: 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第49页.14.徐思益碑描写语法学初探,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8页.15,16.参看朱德熙:句法结构,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见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4页、第76页.17 .朱德熙: 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18 .参看徐思益: 论句子的语义结构,新疆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19徐思益: 语言学简明教程,_新遥教育出版社1989 年版, 第127 1 29 页.20参看徐思益: 语法结构的同一性和差别性,语文研究1984年第3 期.21.妙胡裕树、范晓: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5 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