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城市规划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在城市规划领域,也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探索。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的不同,保护的方式可分为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文化产业型的生产性保护和大众普及型的自发性保护三种情况,但保护的核心均是因地制宜地去创造和培育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和发展的文化空间。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可将城市规划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归纳为四类,即在城市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上营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外部环境;在编制旅游、文化等专项规划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环节;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同时有机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在城市特色景
2、观的营造过程中提炼和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要素。1.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接触或了解,像春节、中医、相声、全聚德、瑞蚨祥、景泰蓝等都是咱们耳熟能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但作为城市规划师而言,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内容,如何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而国务院办公厅在200
3、5年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按照上述定义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文明社会一脉相承的各种与文化相关活动的集成,它的内容既包括文化活动本身,又包括与文化活动相关的各种实物器具,同时还包括了承载这些文化活动发生的空间场所。而怎样的空间场所(或者外部空间环境)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留存与发展,正是城市规划师需要认真考虑和深入研究的内容。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及保护面临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非物质文化
4、遗产分为如下五类: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的处境和面临的问题并不相同。相对而言,“口头传统和表述”类的保护和传承方式是最易于操作的,目前主要以文字稿或录音、影像材料等形式在相应的文化机构保存和展示。而“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类因普及程度高,社会受众广,受空间场所的限制影响较少。它们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了一种习惯,因此保护与传承情况也是最好的。其余的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具有一定的产业功能,其保护与传承的情况与受众人群的喜好和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
5、休戚相关。随着时代的变迁,目前这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即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跟随所处环境的变化而积极开拓创新,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逐渐壮大,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文化产业,而另一些相对处于“弱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因种种原因在生存条件发生改变时没有及时适应调整,抓住新的发展契机,现在单凭一己之力已经难以有效传承下去。3.1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最早采用和目前使用最多的保护方式是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即依靠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场馆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名录、档案和资料库,通过文字、图像以及多媒体等手段完整地记录下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从事该项文化活动的全过程,
6、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涉及到的物质实体部分收集起来,保留样本并对外展示。就城市规划而言,静态保护方式所对应的文化空间的主体是城市的各类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这就要求在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过程中尽可能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尤其是对于一些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规划的引导和相关文化机构的建设,能在第一时间将其宝贵的资料留存下来,为后续保护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静态保护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宣传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其难以避免的局限。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别于文物古迹和其他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构筑物,它是一种依靠世代相传的“活”的文化形态,
7、其核心是掌握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传承人,而静态保护很难将传承人也纳入到保护内容之中。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个重要的环节是相关文化活动的延续,也就是传承人之间口传心授的过程,而静态保护也不能达到这样的。第三,由于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商业机密”或“知识产权”上的问题,传承人并不能将这些内容透露出来,因此,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主要适用于“口头传统和表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于其他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能满足其保护与传承的客观需求的。3.2文化产业型的生产性保护在静态保护的基础上,各地开始探索文化产业型的生产性保护。生产性保护主要针对“表演艺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
8、艺技能”等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它们均具有一定的产业功能和商业基础,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价值转化为文化产品推向市场,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供社会大众消费。就城市规划而言,生产性保护所对应的文化空间主要集中在文化生产空间和文化消费空间两个层面,包括各种传统的生产作坊、商业店铺、排练、展示和表演场所等,这些场所所处的环境,往往需要一定的文化氛围、产业配套和消费人群,这就要求在城市的文化、旅游等产业专项规划中,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潜力,通过营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的外部空间环境,逐步恢复其原有的社会职能,继而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于静态保护而言,生产性保护强调了非
9、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过程,希望以市场化的方式调动项目传承人的积极性,解决目前保护过程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资金紧缺或技艺失传的困境。但生产性保护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如何去恢复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产业化,而是如何让恢复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为市场所接受,为大众所认可。因此,项目传承人必须与时俱进,在尊重传统工艺流程或核心技艺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和时代变化,在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推陈出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3.3大众普及型的自发性保护前面所述的两种保护方式,均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出发,自上而下地“就保护论保护”。但须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高居庙堂
10、之上的阳春白雪,它是来自社会大众身边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基础和文化土壤从根本上说就是广大民众的归属感和参与度。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最终目标,是所有项目都像“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一样,成为大众普及型的自发性保护。自发性保护强调大众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和价值回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形成自下而上的广泛参与和关注热情。就城市规划而言,自发性保护的重点是塑造富有城市地域特色的文化空间。这一方面可以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物质”和“非物质”的两种传统文化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在非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城市公共
11、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创造更多为民众所接受和喜爱,并有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物质空间场所。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发性保护,除了城市规划部门的规划引导,还需要从政策扶持、媒体宣传、社区建设等多个层面进行支撑和配合,例如,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中,加入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在城市文化营销的策划中,增添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在群众文化活动的推广中,考虑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只有通过社会各方的共同配合,才能真正培育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发性保护的热情。4.1在城市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上营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12、外部环境任何一个层面的城市规划,均需要对规划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项目特色、发展现状等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便在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需要,营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丰富的地区,可适当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的配置标准,合理引导地区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培育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功能环境。例如,对于存在丰富“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要根据地方的民间习俗和文化特色,保留和优化原有的集结场所和空间结构,并完善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使之成为特色鲜明的城市功能
13、区。再如,对于存在大量“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要根据其手工艺技能的特点,研究以产业化的方式促进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能性,并在城市空间布局、资源配置上予以考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2在编制旅游、文化等专项规划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环节旅游或文化发展规划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最为密切的城市专项规划。在编制旅游、文化等专项规划时,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这就需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价值,通过技艺恢复和创新,使之重新成为消费者关注的文化体验项目。例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为文化创意产
14、业园的一部分,通过建立“传承人工作室”,如“大师工作室”、“技艺研究室”、“工艺坊”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项目传承人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研习环境。在旅游项目的运作开发上,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例如,广东省中山市将咀香园杏仁饼的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对外展示,开发相应的工业旅游产品,提高了杏仁饼的销量,扩大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再如,河南省登封市利用少林武术这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嵩山少林寺脚下形成了集武术观光、武术体验、武术健身、武术寻根、武术修学、武术节庆等多种旅游形式于一身的武术旅游产业链,其旅游收入已经占到登封市每年财政收入的1/3。4.3在历史文
15、化街区保护的同时有机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传统风貌保存较好的地区,也是代表一个城市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区域,因此,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天然的文化联系,正好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容器”。目前,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都开始尝试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过程中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有的历史文化街区,本身就拥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扬州的“双东”历史文化街区,在启动更新改造之初,就对区域内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梳理,将物质空间环境的改善同大量的老字号店铺的修缮和恢复紧密联系起来,把扬州最具特色的老字号作为“双东”历史文化街区的“名片”重点打造,使这条传统的
16、商业街再一次人声鼎沸,游人如织。另有一些历史文化街区,自身可能没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过程中进行巧妙的组合,达到“双赢”的效果。例如在韩国首尔北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过程中,由政府收购部分历史建筑,在整修之后以优惠的政策邀请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入住并进行传统工艺品的生产、展示和销售,吸引大量参观人流,使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4.4在城市特色景观的营造过程中提炼和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要素除了在历史文化街区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内容,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留存相对较少的区域,或者城市新区的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可以作
17、为城市规划设计考量的内容,尤其是在城市特色景观的营造过程中,为了突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氛围,必然需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找灵感和素材。将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融入城市特色景观之中,包括对临街的建筑立面,城市街道、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的地面铺装,以及各种雕塑和景观小品进行重点设计,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激发并维系居民的地域归属感,例如杭州在地面铺装纹样上的设计,就实现了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强化和传承。另外,在城市家具(如路灯、座椅、书报亭、垃圾箱、公交站台等)和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如井盖、雨篦子、电表器箱、电线杆、指示牌等)等细部设计上,可以考虑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某些代表性项目中的抽象元素符号,使整个城市具有统一协调且独具特色的文化性格。5.结语我国作为拥有5000余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不但文物古迹数目众多,俯拾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灿若繁星,不胜枚举。将这些宝贵的财富保护和传承下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似“无形”,却是在特定的“有形”文化场景和语境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合理地引导和促进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外部环境,将“有形”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起来。伴随着公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体回归和自身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迎来再次繁荣的春天。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