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空间布局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空间布局探索.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空间布局探索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人口不断减少,但村庄数量却不减少,使得村庄的村均人口减少、空心村增多、耕地缺少精耕细作甚至撂荒。乡村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就需要有相应的村庄空间布局。城中村和位于镇区、乡政府驻地的村庄,要与城镇统一规划建设,使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大的改善。具有较强产业基础和带动能力的村庄,着眼于培育区片中心,联手周边村庄,集中规划、联片建设,向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小城镇发展。对少数地处偏远,人口较少,有地质灾害或其他不宜生存和发展的村庄,逐步向城镇和有条件的村庄集中,使村民解决生存安全问题。实施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21世纪的战略
2、抉择,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1.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特征1.1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上的满足。农村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村发展、农村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村发展对农村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村发展于农村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村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
3、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不单纯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村社会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1.2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特征1.2.1生态可持续性要保证农村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1.2.2经济可持续性农村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1.2.3人口适度性人口是重要的经济
4、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村资源、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1.2.4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1.2.5目标的多元性农村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2.河北省村庄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2.1村庄布局不适应
5、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乡村生产力布局已不适应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乡村每个劳动力平均耕种面积不断增加,由1990年的5.5亩增加到2004年的6.8亩,增加了1.3亩。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的结果。农业生产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步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美国及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也在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发展,美国农场平均规模从1950年代的97公顷发展到1970年代的150公顷左右,现在农场平均规模已超过190公顷。农业耕作集约化是现代生产的需要,只有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城市化问题。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小村庄、小地块经营已
6、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要优化布局。2.2自然灾害影响村民生存安全河北省一些村庄至今仍未解决生存安全问题,有的村庄存在滑坡、泥石流的潜在危险,有的村庄建设在10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或蓄滞洪区内,有的村庄饮水困难或水质不合格,有的村庄经常发生地方病,有的村庄压占矿产资源甚至在采空区。2.3富余劳动力较多,影响脱贫致富2004年,乡村劳动力资源2982万人,富余劳动力700万人。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种植业所需劳动力逐年减少,1990年到2004年,共减少368万人。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虽达到3171元,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倍,与2000年
7、相比,差距又增大2.2个百分点。有些村庄则在贫困线以下且致富无望。2.4规模小的村庄基础与服务设施不完善河北省现在约有18000多个100人以下的自然村庄,这些村庄除道路、饮水等问题外,教育、就医等也是突出的问题。由于村庄规模小,难以在村庄内设置小学和卫生院,儿童入学难、村民看病难,已成为普遍问题。受规模效益影响,大部分村庄基础与服务设施难以配套运行,严重影响村民生活水平提高。2.5传统观念制约村庄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农民面临着两难的抉择。长期的劳作习惯,使农户习惯于单门独户。农民仍习惯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小农经济意识较深。虽然今天农民从土地中获得的收益比例并不大,把土地作为赖以生存的
8、传统思想基础,导致农民恋土意识仍十分强烈。加上农村承包经营制度、土地的升值和种植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加大了土地调整的难度,给村庄布局调整带来一定困难。土地制度的约束,致使村庄难以集中,村庄人口逐渐减少,难以发挥规模效益。2.6山坝村民生活方式影响生态环境改善一些山坝地区(山区和坝上地区)的村庄,因基本生活条件差,有的村庄仍以砍树打草为主要燃料,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需进行生态移民。2.7乡村耕地、人口减少,但村庄数量和村庄建设用地没有减少乡村耕地从1990年到2004年减少11.4万公顷。乡村居住人口从1990年到2004年减少513万,但乡村数和乡村建设用地基本没变,越来越多的“空心村”在农村出
9、现。村庄建设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乡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浪费严重。大部分村庄已编制建设规划,但执法不严,很多规划没得到落实。农村空心村的出现,给村镇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自然村规模偏小,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配套占用较多土地,造成土地的浪费。3.村庄优化布局的总体思路3.1通过规划进行优化通过村庄布局规划的实施,使全省土地得到重新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得到动态平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3.2与文明生态村建设同步文明生态村建设要考虑村庄总体布局,撤并村庄不再安排文明生态村建设。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目标是2010年前实现40%左右的村庄进入文明生态村的行列,到2020年,全省村庄基本建成文
10、明生态村。在此期间,全省村庄布局在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同时得到优化。3.3农业生产方式改革村庄农村劳动所外流,使一些村庄土地不能高效耕种,使得农业必须改革,实施农业生产实现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与现代化。3.4合理的村庄空间布局结构高效的村庄布局形式是以中心村为主,适量保留基层村,形成合理的村庄空间布局结构。农村居民点向城镇型居住社区转变是城市化的一种趋势,因此有必要将市区和县城的城乡居民点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梳理,以利于协调市区空间的布局和建设。村镇体系分为建制镇、中心村、基层村三个等级。针对现状村庄分布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撤并、迁移、整治等手段,加快建设集镇及中心村,合并小型村,整治空心
11、村,缩减自然村。4.村庄空间布局调整的标准综合考虑全省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将全省划分为山坝区和平原区。村庄撤并和优化主要应遵循以下标准。4.1人口与土地标准人口规模:山坝区100人以下,平原区300人以下。人均耕地不足于村民生活自给,且无其他林地、园地、牧草地等种、养殖业用地。4.2安全标准自然灾害频发,存在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地质塌陷、洪涝灾害等安全隐患的村庄。4.3环境标准用水严重短缺,饮用水严重不达标;公路、电力、通信系统等基础设施修建困难;地方病发病率高;位于水源、自然生态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核心区等生态敏感区的村庄。4.4其他标准重大设施和项目建设确定要搬迁的村庄,压占矿产资源的
12、村庄等。凡符合上述标准之一者,在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中,应纳入村庄空间布局优化调整的范围。村委会改居委会的条件是村庄要能享受到市区(县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村民生活标准达到市民水平,使用市政管网统一供水,有市区排水管道,在1000米范围内有公交站点,道路畅通,到市中心区方便,能享受到市区主要服务设施。具备以上条件的村庄,即可改设居委会,长期达不到此条件的村庄,应划归市区外的乡镇。5.村庄空间布局调整的类型基于河北省村庄、小、散、多的空间布局实际,同时考虑到全省区域特点,规划将全省村庄分为村建居、撤并、控制发展、聚集发展四大基本类型。5.1村改居型随着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各市县城镇体系规
13、划、各城市总体规划及各乡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全省各城市市区和县城范围内城市扩张、产业园区建设需要用地已基本明确,规划确定撤村建居村庄的基本条件为:村域用地全部或大部分位于中心城区,距中心城区较近,且能享受到市区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例如有给排水设施、500米内有市区公交站点等。在县城规划区内的、能享受到县城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村庄。各镇镇区及产业园区内规划建成区范围内的村庄。5.2撤并型村庄撤并的基本条件按前述所列各项村庄撤并条件综合评价确定。5.3控制发展型位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绿地、自然风景名胜区核心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内,不需要搬迁或虽需要搬迁但现状无条件搬迁的村庄,控制其发展规模,限定其用地
14、和建筑型式等。位于行、滞洪区内的、不需要搬迁或无条件搬迁的村庄,也要控制其规模。5.4聚集发展型现有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规模较大、发展条件较好的村庄;几个村庄已基本连为一体的村庄;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有发展前途的村庄;农业基础条件好、农田较多、有形成规模农业的村庄;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设施条件较好的村庄;这些村庄要扶持其发展,使其成为一定区域的集镇或中心村。6.村庄撤并可行性分析6.1村民有积极性6.1.1改善村庄生存条件受到地质灾害危胁等生存条件恶劣的村庄撤并,村民积极性高。特别贫困的村庄,国家每年都有扶贫资金,将这部分资金用于村庄搬迁,是彻底解决贫困的一个有效举措。例如涉县偏城镇青阳背村,由深山
15、区搬迁到峪峧移民新村,村民把搬迁的日子当成大喜的日子。涉县近两年已通过多种方式使921名贫困村民顺利搬迁。6.1.2有条件的农民向城镇集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要求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他们很多在城镇购房,要求到城镇生活,这是村庄迁并的又一个动力。富裕农民对村庄合并,改善生活环境也有积极性。要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达到同等水平所需的人均基础设施投入,小村比大村多得多。我省自然村合并已自发地出现。如迁安市木厂口镇的白龙港行政村,1997年全村1357人,纯收入1360万元,人均纯收入3588元。它原是由居住分散的6个自然村,即石槽子沟、郝庄子、白龙港、朱家庄子、老爷门子、黄白峪组成,随着矿山的开发,集体
16、和个人经济实力均得到增强。该村由村委会组织,以白龙港村为基础,按小康村的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改造,统一进行自然村合并搬迁,这样不仅使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而且节省大量土地,为白龙港村扩大再生产和更快地发展经济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开辟了更大的空间。6.2经济条件允许河北省近年经济发展很快,现已具备以城补村、以工补农的条件,已有能力帮助自然环境恶劣、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村庄逐渐搬迁到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河北省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已达8837亿元,人均13017元,人均值已是1998年的两倍。2010年前全省预计撤并县(市)以下村庄450个,2010-2020年撤并县(市)以下村庄300
17、0个,每个撤并村庄按150人计,每户按3.5人计,共迁移52万人,15万户。按每个迁移户政府补贴5万元计,其中用于个人建房3万元,基础设施建设2万元。共需补贴75亿元。按规划在15年内完成,每年需投资5亿元,占2004年全省GDP的0.057%;2004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407.8亿元,撤迁村庄补贴占全省2004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2%,这对于全省财政来说,是能够实现的。另外,仅2004年全省专项扶贫资金就达12亿元,村庄迁并是有资金保证的。6.3迁入地能提供就业机会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乡村二、三产业发展很快,生活条件较好的村庄迁入地一般都是二、三产业较发达的村镇,能为移民提供就业机会。
18、河北省乡村二、三产业就业人员2004年比1990年增加了69%,从1135万增加到1904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会持续发展,使迁移农民在新村庄中能就业,能增收,能长期稳定居住。6.4利用旧村改造增加村民收入旧村镇包括村庄迁并后原有村庄和现有的村庄以及乡镇(包括集镇)政府驻地中的村庄。要使村镇建设用地集约发展,必须对旧村镇进行改造利用。要加强旧村庄中空闲地的利用,使迁移后原村庄用地得到充分利用,发挥经济效益,成为移民新增经济收入的一部分。加大迁移目的地村庄内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力度,吸引农民在旧村中原宅基地翻新改造,减少新宅基地的征用。村庄合并时,新建设地段要与相并的
19、旧村一起规划建设,使旧村得到逐步改造。6.5撤并节约建设用地分析市区和县城、镇区村改居的村庄,2010年前2050个,2010年至2020年8000个。村委会改为居委会后,建设用地按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即人均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按每个村庄平均人口1000人计算,村改居人口2010年前205万人,2010年至2020年800万人。城中村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按169.7平方米计算,2010年前可节约用地122.4平方公里,2010年至2020年可节约用地477.6平方公里。迁并的城镇以下3450个村庄,现状人均用地223平方米,迁并后将达到规划要求的人均用地指标。这样,2010年前迁并的450个
20、村庄可节约用地13平方公里。2010年到2020年迁并的3000个村庄,可节约用地80平方公里。7.可持续发展的村庄空间布局农村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经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村庄空间布局规划规划是可持续发展政策的一个延续、创新过程。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村庄调整为主要手段,推动农村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有利于节约土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利于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因此,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有利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