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四题“(学生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4705992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教学: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四题“(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教学: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四题“(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教学: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四题“(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教学: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四题“(学生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课前预习题一、梳理单元内容(一)通读本单元所有文章,积累字词句课文重要字词精彩语句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 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二、写出阅读初感自主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写出你初次阅读后的感受、认识,并提出一两个疑难问题。课文阅读初感疑难问题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 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我们所以爱戴他的原因。”他是一名物理学最虔诚的信徒。如果说19世纪的物理学大厦出自牛顿等人之手,那么震颤整个以经典物理学为根基 的大厦始于普朗克对黑体辐射的研究。黑体辐射的问题在于长波段和短波段,不同的波段 都采取近似值的方式分别用不同的

2、公式表达,并没有人能一起推出符合整个波段的公式。 作为一名热力学家,普朗克最大的信念之一就是能量守恒定律。然而当普朗克希望借助传 统热力学知识,通过一次一次实验解决黑体辐射问题时,万金油般的能量守恒定律没能帮 助他通向成功。他不得不转而求助于统计学观点。他引入量子,也就是一份份的能量,推 出了符合全波段的公式。在当时,科学家都相信能量是连续可变的,怎么可能是一份的量 子呢?这无疑令整座物理学大厦都开始动摇。哪怕是亲自得出这一公式的普朗克,也难以 相信这一结论。普朗克迷茫了,作为经典物理学的忠实信徒,他陷入了深深的困境。量子假说是物理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为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的建立奠定了新

3、的基础。尽管普朗克面对自己提出的量子假说时而彷徨时而迷茫,但作为一名伟大的物理 学家却不失崇高的科学品质和精神。普朗克信奉科学,却并非迷信科学,就在提出量子假 说之后,他甚至预言了未来将会出现量子力学。在刚刚提出量子假说后,普朗克对他6岁 的孩子解释其中的意义时,说道:“今天,我做出了一个发现,它和牛顿的发现一样重要!” 然而,受过严格经典物理学训练的普朗克对他所提出的量子假说对经典物理学理论造成的 “破坏”,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过,从而限制了他进一步超越经典物理学理论的界限。普朗克虽然在量子假说的提出上表现保守,却有独到的科学眼光和前瞻性。1905年6 月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当时在全世界只有

4、少数几个人能真正理解相对论,而物理学 界支持相对论的第一位权威人士就是普朗克。普朗克还给予爱因斯坦其他方面的帮助和爱 护。1913年夏,普朗克身赴伯尔尼聘请爱因斯坦到柏林成为科学院院士。没有德高望重的 普朗克的支持和宣传,爱因斯坦和他创立的相对论不会那样快就引起人们的重视并确立其 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地位。一战开始,德国学者们发表臭名昭著的告文明世界宣言,为德国的罪恶战争辩解, 普朗克赫然在列。一战结束,德国败降,普朗克等众多学者公开为告文明世界宣言道 歉。不满十年,纳粹法西斯席卷德国,德国学者集体失忆,忘却前朝旧事再次紧跟“元首”。 当爱因斯坦挺身反击纳粹时,许多科学家居然微词他“过激”。或许是

5、普朗克盲目的爱国情 怀,致使他作为德国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却没有发出正确的声音。正如德国物理学家埃瓦德 所言:“普朗克是个悲情角色”即使如此,普朗克为人类科学所做的贡献却不容置疑。1958年4月25日,在庆祝普 朗克诞生100周年纪念会上,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说:“以前许多领域都给人们以一 种非常混乱的感觉,但在普朗克一生的工作领域里,却表现出来一种单纯和莹澈的光明J 相关链接:普朗克经历了德国引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的悲剧。面对希特勒的排犹政策,曾为 他的同事向希特勒求情,希特勒勃然大怒。后来,普朗克个人遭到厄运,长子和两个女儿 死于战争,次子被纳粹处死。他的住宅被炸毁,丰富的藏书和成果也毁于一炬。

6、(量子物理学精神之父:马克斯普朗克)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马克斯普朗克从小对音乐有天赋,由于受著名数学家米勒的启发,从此走上了研究物10 理学的道路。b.马克斯普朗克对物理学的兴趣与研究没rr功利性的目的,更没有挑战智力的意图,而 是源自一种宗教般的情怀。C.本文多处直接引用其他科学家对马克斯普朗克的评价语,寄托了作者对马克斯普朗 克既有赞扬,又有批评的复杂情感。D.尽管作者认为马克斯普朗克是一个“悲情角色”,但丝毫不影响马克斯普朗克作为一 个伟大物理学家的影响与地位。E.本文采用对比手法,主要选取了马克斯普朗克的科学成就、思想性格等方面的事迹, 全面

7、地表现了一个物理学家的一生。5 .马克斯普朗克为人类科学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分析。6 .为什么说马克斯普朗克是一个“悲情的殉道者” ?请结合材料分析。7 . “在普朗克一生的工作领域里,却表现出来一种单纯和莹澈的光明”有哪些表现?请从 科学发展的角度谈谈对你的启示。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 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土歌又说:“木叶 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

8、形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 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 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 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俭期古 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

9、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 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 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11 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 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 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 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

10、“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 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 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是作为“树” 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 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 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 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摘编自林庚说木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11、.屈原诗句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谢庄、陆厥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启 发。B.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 故。C. “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是“木”的一个艺术 特征。D.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是典型的清秋的性 格。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即“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B.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 C.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

12、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 法。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会察觉它 的存在。B. “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 叶子。C.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 “木叶”的形象。D.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因此在写作和鉴赏中要培养谨严的 态度。1213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课前预习题1 .文体知识。科学论文包知 论文和 论文。它是指

13、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 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它具有、 等特点。2 .作家作品。(1)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2011年9月,获得 o 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 o 2016年度获2018年和2019年先后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 称号和“3 .生字注音。青尊素 疟疾 精领 李宁 肆虐羟基 衍生物 砒霜 二、课中梳理与探究4 .文章的前4自然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呢?5 .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

14、特点?试简要分析。6 .阅读文本,总结青蒿素发展艰难的原因。7 .从屠呦呦的自我介绍中,你认识到了她哪些方面的品质特征?8 .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20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 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三、课后巩固与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目。一提到青蒿素,很多人就会条件反射地想到疟疾,不少人 认为青蒿素只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除此之外对其他疾病并无作用,事实真的如此吗?认为青蒿素只能治疗疟疾的观点 是错的。40多年来,青蒿素、双氢青蒿素、复方蒿甲醛、青蒿素哌嗤片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在抗疟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走出国 门,影响世界。2019年6月17 0,

15、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其青蒿素抗药性研究取得阶段性 进展。同时,团队还发现,( )o除了治疗红斑狼疮外,青蒿素还有望成为抗肿瘤 的“新法宝”。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王慧团队首次发现了双氢青蒿素抗癌靶点和 敏感人群,为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机制研究、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 基础。他们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和周期进展而 发展抗癌功效。近来还陆续有研究发现青蒿素类药物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如英国玛丽女王大学研究人 员今年2月报告说,青蒿素类药物青蒿琥酯能有效缓解严重外伤引起的器官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青蒿素会被发现出更多功效,更好地造福人类。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

16、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乃至当然潜伏衰弱B.乃至固然潜在衰竭C.甚至固然潜伏衰弱D.甚至当然潜在衰竭1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B.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双氢青蒿素效果独特C.双氢青蒿素具有独特的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的效果D.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双氢青蒿素有独特的效果1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们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和周期进展而发 挥抗癌功效。B.他们发现胃蒿素及其衍生物能通过抑制肿瘤生长和周期进展、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而

17、发 挥抗癌功效。C.他们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通过抑制肿瘤生长和周期进展、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而发 展抗癌功效。D.他们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和周期进展进而发展 其抗癌功效。12 .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中国一一我最崇敬的人物”评选活动,请任选一位,按要求回 答问题。要求:请参考示例为所选人物拟写标题和颁奖辞;符合人物特征;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标题不超过15字,颁奖辞不超过100字(含标 点符号)。【示例】标题李兰娟:蕙质兰心,巾帼英雄颁奖辞她是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是感染微生态学的奠基者。她始终不忘心济苍生、 科学报国的志愿。抗击非典,她冲

18、锋在前;战新冠“疫”情,她提出“四抗二平衡”方案。 仁心仁术,执着果敢。民族脊梁,她就是李兰娟。标题颁奖辞说“木叶”一、课前预习与梳理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袅袅, 照浦 砧言灼灼 亭皋一 筌涔阳 万应锭_窸窣迢远2.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作者出处、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作者出处、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作者出处、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作者出处、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作者出处二、课中梳理与探究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题目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 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

19、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 是那样,就成了 “万应锭” 了。而且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悻、王褒、沈侄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 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悻说:“秋月照层岭,寒风 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 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没有落叶的形象, 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 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 谓“扫高木”

20、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 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 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它何以会场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 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 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 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

21、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 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 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 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 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 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了“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 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 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

22、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 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 “木”要形象上的二的个艺术特征。1、古代的诗人们在什么场合才用“木”而不用“树”呢?2、吴均答柳悻有“寒风扫高木”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树”?3、曹植野田黄雀行有“高树多悲风”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树”而不用“高 木”?4、“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这个特征具体指什么?5、“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一句中的“艺术特征”指什么? 6、分条简述“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三、课后巩固与提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事实上

23、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自屈 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 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而古诗中也有用“高树” 的,如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可是“高树多悲风”并没有落叶的形象, 而“寒风担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 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岂不 正有“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 “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 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

24、”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敏感 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 又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半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 时,却正有着一般“木头”“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 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 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 呢?它具有繁茂的枝叶,与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这是“树”与“叶”的形象之 间十分一致的地方,也正因为此“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多带

25、来些什么, 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 则全然不同,这里乂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它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与 叶还是比较相近的;而“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 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螫个疏朗的清秋 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窣窣 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 叶”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因为

26、那是春夏 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因为 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木叶”的干燥之感,也就缺少飘零之意。至于“落 木”呢,则比“木叶”更显空阔,它连“叶”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然“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 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摘编自林庚说“木叶”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高树多悲风的“树”的“饱满”形象不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 “木”具备秋风落叶的形象,诗句意境更加空阔清冷。B.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并交织组合语言形象中潜

27、在的力量,形成丰富多彩的诗 歌语言,能够说明“木”何以具有暗示性的艺术特征。C.相较于“树”暗示的颜色而言,“木”就显得有些枯黄和干燥,于是,“木叶”就自 然而然也具有了这个特点,能给人带来疏朗的秋天的气息。D.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 翩”中的“落叶”形象和“木叶”不同,它没有干燥、微黄、疏朗的秋季的特点,它饱 含着水分且较繁密。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木”仿佛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疏朗的特点;而“树”则没有,它具有繁茂的 枝叶,与“叶”都带浓阴的联想。B. “木”的背后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是“木”的暗示性所在, 在此影响下,“木”很难让

28、我们想到叶子。C. “木叶”的形象如此生动,是因为它带有较强的暗示性;视觉上,它是微黄的而不是 碧绿的;触觉上,它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D.无干燥之感的“黄叶”不具有飘零的意思,所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黄 叶”就没有“木叶”给人的疏朗、飘零之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概括及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屈原把“木”准确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中,“木”似乎就带有一层浓厚的秋意,如 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就能传达出萧瑟、凄凉的秋意。B.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木”在中国古诗中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的主要原 因。除“木”字外,古诗中“月” “水” “柳”等也具有暗示性。C.在中国古典诗

29、歌中,“木叶”很常见,但少有“树叶”这个词汇,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树” “叶”二字意蕴较相一致,连用起来便使语言显得重复啰嗦。D.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是疏朗与绵密交织而成的一个迢远情深的美丽形 象,就空阔疏朗之意的传达上,“落木”远远不及“木叶”。部编教材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检测题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吴有训: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胡家尧1897年4月26日,吴有训出生在江西省高安市。在私塾求学期间,由于先生是一位 比较新派的人物,他受到了西学启蒙教育。1916年7月,他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 学习。在这期间,他有幸在物理学家胡刚复的引导下接触到与X射线有关的基础知

30、识。1921 年,他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芝加哥大学是美国历史悠久的著名学府之一。物理学家康普顿在这里任教,吴有训来 到芝加哥大学后拜康普顿为师,在他的指导下从事X射线问题的研究。康普顿提出的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由于实验证据还不充分,没有立即获得物理学界 的广泛承认。当时着手进行这一实验的科学家很多,吴有训此时恰好在实验室跟随康普顿 进行研究工作,他用非凡的实验才能,设计出最佳实验配置后,陆续使用多达15种不同 的样品材料进行X射线的散射实验,结果无一不与康普顿的理论相符合,从而形成了对此 理论广泛适用性的强有力证明。他的工作得到了康普顿本人的高度重视和评价,他把吴有 训所获得的

31、15种物质X射线散射光谱与他自己的那张石墨散射谱,一并收入了他的专著 X射线与电子中,作为其量子散射理论的主要实验证据。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的另一项重要证明工作,就是用实验消除了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 著名X射线专家杜安尼及其助手克拉克对康普顿效应的两项质疑。此外,吴有训在发展康 普顿散射理论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贡献一一他用精确的实验解决了康普顿散射光谱中变 线与不变线之间的能量比率问题,第一个对这一比值进行严密的定量测量。1926年,吴有训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谢绝康普顿教授的挽留回国。1928年8 月,他受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邀请到清华任教。当时,我国的物理学科研究还处于 草创时期。1929

32、年,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立我国第一个近代物理学实验室,进行国内X射 线问题的研究,开创了中国物理研究的先河。但即便是具备当时国内最好研究条件的清华 大学物理系,仍然不能满足吴有训开展实验的要求,他只好改变研究方向,以物理理论研 究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1930年10月,吴有训在美国著名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他 回国后的第一篇理论文章论单原子气体全散射X射线的强度,这是中国物理学家最早 在国际权威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之一。以此为起点,吴有训对X射线经单原子气体、双 原子气体和晶体散射的强度、温度对散射的影响和散射系数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 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吴有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

33、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自1926年起,吴有训 辗转任教于上海大同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前后长达20余年,不但为中 国培养了几代物理学家,而且他的教育实践也为后辈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吴有训虽然倡导学术独立,但他决不自我封闭,而是极力促进科学的交流。正是由于 吴有训等中国老一代科学家的高水准研究工作,引起国际科学界同行的注目,促成了当时 许多国际大师级物理学家来华访问讲学。1935年7月,现代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诺贝 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狄拉克应邀来华;1937年初,国际物理学界哥本哈根学派领袖、丹麦物 理大师玻尔应邀赴清华作了有关原子结构方面的报告。这些大师的演讲,使清华师

34、生增长 了科学最前沿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此外,吴有训亦重视国内校际及研究机构间的交流,他本人曾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 等外校兼课,也组织学生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进行参观学习。这些活动和 措施,对清华物理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产生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积极推动恢复研究院和留学考试,亲自参加研究院的教学指导, 并主持留美入学考试,大批优秀青年学子因此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其中汪德熙、胡宁、 吴仲华、黄家驷、杨振宁、洪朝生、何炳棣、李政道等后来成为著名科学家。(摘编自龚明俊感动中国的100位爱国科学家) 1.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2 .吴有训因

35、为哪几个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被称为“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3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吴有训在培养后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个悲情的殉道者:马克斯普朗克董理1858年4月,普朗克出生在德国基尔城的一家书香门第。普朗克从小有音乐天赋,他 准备攻读音乐,但数学家米勒的启发引起了普朗克对数理的兴趣。从米勒那儿,普朗克学 到了能量守恒定律。然而当普朗克想去大学进修物理学时,米勒却劝他放弃物理学,因为 这门学科中的一切都已经被研究了。“我并不期望发现新大陆,只希望理解已经存在的物 理学基础,或许能将其加深。”普朗克这样说。普朗克对物理学的执着造就了这位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同时为人类 开启了现代物理学的大门。他曾说:“外部世界是独立于我们的绝对存在,而探索这种绝对 存在所适用的规律,我认为就是最崇高的科学研究任务一个青年能置著名数学家之劝 于不顾,说明了普朗克当时对科学的热爱。爱因斯坦在1918年4月在柏林物理学会举办 的普朗克60岁生日庆祝会上发表演讲说:“在科学的庙堂里住着各式各样的人,有许多人 只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另外还有许多人是纯粹功利的目的。如 果除去这两类人,那么仍然还有一些人留在里面,我们的普朗克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