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招聘面试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师招聘面试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二].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XXX的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数学专业的6号考试,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 说教材(一) 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这一课是+(年级)+(学科)的重点章节之一,在这一课里,主要讲述了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且在商场与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它还是对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本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二) 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这次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二、说教法和学法(一) 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二)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3、。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三) 说学法(1)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4、,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及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理上表现为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2) 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是,抽象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3) 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三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准备花几分钟时间用生活实例引入这
5、节课的课题,使学生不觉得陌生,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记忆,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二)探索新知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学习新知,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三)巩固练习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主要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主要手段。(四)课堂总结我把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和学生一起复习了一遍,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
6、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五)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四 板书我设计的板书采用的是表格法,概括精要、简单明了、内涵丰富,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知识脉络。五 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以上,我是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布置作业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我的说课到
7、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指正!教学程序: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一、教材 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课本第64-6 5页,例1例4)包括:(1)小数的性质;(2)小数性质的应用(六年制第八册第四单元)。 2.教材所处地位:本节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计算做了必要的准备,起铺垫作用。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小数的性质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小数性质的应用是本节的重点。 4.教学目标:(1)识记理解小数的性质;(2)根据需要把小数化简或是把整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二、教法
8、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 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 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 三、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 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 在商店里,经常把商品的标价写成这样的小数:手套每双2.50元
9、,毛巾每条3.00元。这里的2.50元、3.00 元分别是多少钱?(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为什么能这样写呢?这是小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1.研究小数的性质 (1)出示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米尺(10厘米以上),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点,说 明: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书)。 请同学们看米尺想,1分米是1/1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米);10厘米是10个1/100米,可写成怎样 的小数?(0.10米),100毫米是100个1/
10、100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0米) 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在这里应用直观演示法,变抽象为具体。然后板书准备比较,观察上下两个等式,说明0.1、0.10、0.100 相等,再添上“因为”、“所以”、“”。 A.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B.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C.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在这里应用了比较法,便于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总结性质。 (2)为了进一步证明小数性质的可靠性出示例2:比较0.30和0.3的大小。(图略
11、)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例2。 教师指示,学生思考: 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0/100)用小数怎样表示?(0.30 ) 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10)用小数怎样表示?(0.3) 引导学生小结从图上可以看出:0.30是30个1/100,也是3个1/10。0.3是3个1/10。所以得出:0.30=0.3 。 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如下: 例2:0.30=0.3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为了帮助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教师强调指出: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
12、去0,小数的大小就不变 呢?(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举例说明)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都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举例 说明)整数是否具有这个性质?(没有,理由同上第二点) 2.小数性质的应用 教师谈话:根据这个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化简小数 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提问: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弄清题意后,学生回答,教师板 书:0.70=0.7;105.0900=105.09。通过这组练习
13、巩固新知,为以后小数作结果要化简作准备。 口答:课本“做一做”第1题。 (2)把整数或小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教师谈话: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如:2.5元2.50元 3元3.00元 出示例4: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小组讨论后,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订正,表扬。 0.2=0.200 4.08=4.080 3=3.00 练习:口答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讨论小结: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C
14、.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想一想为什么) 3.学生仔细阅读课本第64页的例1、例2,记住并理解小数的性质;阅读课本第65页例3、例4掌握小数性质的应用。 五、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三第1题: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指名同桌对口令,其余学生当小评委。 第2题: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先在书上填好后,再提问找朋友。一个同学在第一栏里按顺序报数,其他同学准备当朋友。 第3题: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变化?小组讨论,提问订正,找规律(小数的末尾添0大小不变,整数的末尾添0大小变了)。 第4题:化简下面小数,采取抢答来完成
15、。 第5题:先填书上再口答订正。 2.练习十三第6题: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 评价鼓励。 附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例2:0.30=0.3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计理念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
16、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通过现实与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取的,而且来自于课外,教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教案,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
17、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1)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课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在本堂课
18、中比较突出:我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2)倡导在“触摸”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3)倡导自主讨论、交流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在本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及
19、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发现。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它超越了“掌握知识”而升华为“学会生存”。3、让数学走进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数学,探索真实世界中的数学,这比单纯学习数学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走向生活,勇于实践,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本堂课所使用的教具大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实物,从观察实物入手,慢慢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带着所学的知识走向实践,学会用数学的观点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如:“下面图形,能不能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如不能,为什么?”二、设计思路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
20、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作好铺垫。因此,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理解它们内在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的。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程序图: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协作指导拓展延伸学生活动:操作感悟自主探究实践应用三、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操作感悟1、出示实物: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请学生选择喜欢的物
21、体,说说是什么形状的?2、揭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和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形状。(二)自主探究1、认识长方体特征(1)初步感知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实物,并动手摸一摸,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2)小组合作,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再次观察实物。通过讨论、交流、概括特征。(3)指导识图认识不同方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包括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和学生一起探讨看不见的棱和面的表示方法,理解立体直观图的形状特点,完善对长方体的整体认识。(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揭示它们的意义及其相对性。教师向学生
22、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一起探究,逐步获得新知,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同时,也逐步掌握了探索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提高教学效率。2、认识正方体的特征小组合作探究正方体的特征,诱发比较、迁移类推。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1)多媒体动态演示,比较分析。揭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在联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开放学习的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发展尝试总结,验证,实现知识的
23、“再创造”。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在几何体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加强形体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识别能力。同时渗透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联系生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三)实践应用1、判断题2、操作题将8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并分别指出长、宽、高。3、拓展提高题判断部分展开图形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说明理由。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加强动手操作实践,丰富学生感知,积累空间观念,形成能力。积极引发学生的争论,辩明概念,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三角形单元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过三
24、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内容分四段安排:第一段通过例1、例2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第二段通过例3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第三段通过例4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第四段通过例5、例6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联系现实情景和实际操作认识三角形及其基本特征联系现实世界具体感知形成表象抽象出图形 空间与图形的概念教学,一般要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形成概念的过程,教材注意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在P22例题认识三角形时,先观察现实情景中的三角形,并联系生活里的三角形进行交流,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想办
25、法做一个三角形,在小组里交流,进一步强化表象;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认识,并观察三角形图形的特征。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充分感知,促进形成表象,在图形出示以后要通过观察,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三角形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按照课程标准具体目标,要使学生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通过学生的具体体验来使学生知道这一点。在P23例题中,要求学生从指定长度的小棒中任意选三根围三角形,充分交流围成和围不成的情况,感受当两根小棒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体会不能围三角形时三根小棒长度关系的原因,讨论有什么发现,得出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联系实例并
26、测量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三角形里的重要概念,为了让学生自己感受底和高,P24例题用人字梁为素材,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对人字梁“高度”的认识进行测量,感受三角形人字梁的高,以此为基础引入三角形高的概念,这就有利于学生认同由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的长度是三角形的高,并说明这条对边就是三角形的底。“试一试”安排三个高、底的位置有变化的三角形,要求学生测量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体会高的概念,认识只要是从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感受底和高的相应关系,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意义。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其重要特性,教材P25安排了
27、“你知道吗”,让学生通过阅读并做实验体会这一特性。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认识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让学生自己观察三角形内角的不同特点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必须使学生在充分的感知中体会三个内角大小有几种情况,理解三角形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的合理性。教材P26例题首先出示几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特点,列成表格。引导学生分类并体验各类三角形特征在学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表内三角形内角大小的情况,讨论可以怎样分类,探索和交流分类结果,获得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认识,掌握不同三角形的特点。在操作、画图中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三角形的分类,还要通过具体的观察、
28、判断和操作、画图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对不同三角形的认识。教材在这方面有比较多的安排。例如P27的“想想做做”第37题,分别让学生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巩固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围出、折出、剪出和画出指定的三角形,使各类三角形的表象再现。特别是第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让学生通过画一画、说一说,互相交流,加深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3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探索、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计算出三角尺的三个内角和,并引发联想教材安排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主要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认识与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P28例题首先安排学生计算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在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中,
29、发现都是180这一奇妙现象,并引发出联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也都是180?由此产生学习的愿望。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确认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探索这一规律是否具有一般性,要求小组合作,用三个不同类的三角形分别折一折,通过实验获得直接认识,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确认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得出结论。并通过“试一试”,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求未知角的度数,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应用三角形内角和计算和解释相关问题在认识三角形内角和以后,教材通过应用促进学生掌握这一内容,并应用解决问题。如P29.“想想做做”13题,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求未知角的度数,在三角形的变换中判断内角和各是多少,巩固所获得
30、的结论;第6题,通过思考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钝角或直角,并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合理解释,加深认识三角形内角和及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征感知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性通过量一量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首先要感知各自的特点,教材注意突出教学的这一过程。在P30例一中,让学生量几个三角形的边长,找出共同特点是两条边长度相等,认识等腰三角形;在P30的例二中,同样用量边长的方法感知三条边长度相等,认识等边三角形。利用对折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角的特点在P30例一中,引导学生用一张纸对折剪下一个三角形,感受这个三角形两条边相等,明白这样的三角形就是等腰
31、三角形,然后引导思考,认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在P30例二中,要求把剪出的等边三角形对折,发现三个角都相等;由此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注意三角形知识的内在联系三角形的分类是按角的大小为标准的,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是以边的长度特点来定义的。不同特征的三角形中又存在内在联系,认识三角形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些联系。在P3132第24题里,就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可以同时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体会等腰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P33第2题通过判断,进一步认识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分别只有一个钝角或直角,而每类三角形都有锐角,即只看一个锐角无法判断是什么三角形。第题使
32、学生体会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三角形,也可以拼成四边形,而且可以有不同的拼法。第5题需要综合本单元学习的三角形知识,依据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选择小棒按要求摆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第题,要应用对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进行解释,第7题,让学生观察三角形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感受可以从不同角度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5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举例、做图形感受三角形在P22例题里,引导学生先观察情景中的三角形,举出日常生活里接触过的三角形,加强三角形的表象,同时还要求学生做一个三角形,P23第1题也要求学生画三角形,把表象转化成具体的三角形再现出来,形成三角形
33、的空间形象。学生在看、围、折、剪等活动中获得各类三角形特征的直接体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具体感受所学图形,积累对其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的感性认识,可以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P27第题通过观察、判断加强不同三角形形状的直接感受,第题让学生围、折、剪图形,依据头脑里的表象再现出相应的图形,可以培养空间观念。第题,需要依据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分析、判断,知道可以分成两个怎样的三角形,才能有不同的分法。这些都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发展。折、剪一剪、画一画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直观形象同样地,在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时,也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如P30、P31例中折
34、一折、剪一剪,得出相应的图形,进一步体验各自的特点;P31“想想做做”第24题,也是动手剪一剪、画一画图形,并运用对图形特点的认识辨析相关图形,也是加强空间观念的手段与方法。教学设计的说明认识人民币(一)这一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我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并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制定了以下4个教学目标:1 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取币等现实情境活动中认识一元以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2 参加教室里的模拟购物活动,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3 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
35、的兴趣。4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教育。为达成这4个目标,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购物为主线,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来组织教学活动。一、情境导入通过播放学校在2001年9月28日举办的第三届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的录像片段,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想到“买东西要使用人民币”。又因为这些一年级学生在去年的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中,没有直接参与活动,只当过观众。所以在这里借此机会激发学生想不想在今年的跳蚤市场活动中露一手呢?从而引出课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认识几分之一一、说教材1、“认识几分之一”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
36、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是系统研究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学好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下面学习几分之几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个物体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基础。2、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中的例题和“想一想”,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悟把一盘桃平均分成4份和2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4和1/2来表示,从而发展对分数的认识。3、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
37、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通过借助把一个东西“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分数认识学习经验,使学生经历、体悟和感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思想方法,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用几分之一表示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从而进一步认识分数。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认识用分数表示一些东西的几分之一的知识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开放练习,使学生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体悟和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4、本课的教学重
38、点是探索和发现把一些东西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的思想方法,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表示出一些东西的几分之一。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和建构几分之一过程中,正确区分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一些东西平均分后一份的实际意义与一份所对应的具体数量,能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几分之一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5、教具(学具)准备:六个苹果,一把小刀,若干围棋子,若干小棒、多媒体课件一套。二、教学程序鉴于本课内容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三个部分展开教学:(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分两个层次引导学生学习。1、教师组织学生说说所认识的分数,并进行板书:如1/2,3/5等,然后教师
39、出示一个苹果,把它平均分给2个同学,由学生说说每个同学分得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将苹果随意切成大小不等的两部分,由学生判定其中的一份是否为一个苹果的1/2?从而感受和体悟分数的含义,感受分数的关键“平均分”。教师结合学生的分析,板书:“平均分”。2、教师再出示一个苹果,把它平均分给4个同学,由学生说说每个同学能分得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从而感受和体悟1/4。这两个层次的设计,主要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学过的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这个旧知,为下面探究新知作知识铺垫,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二)探索交流,发展思维:考虑到教材中猴子分桃是故事
40、情景,具有一定的虚构性,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学生的知识背景,我准备采用学生分苹果的现实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理解,体会分数的产生过程。这一部分分三个环节进行:1、教师出示一盘(4个)苹果,组织学生探索“如果把一盘苹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得出1/4。2、教师再出示刚才的一盘(4个)苹果,组织学生探索“如果把一盘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反馈,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1/2,2/4等信息,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并全班反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研究:应该把这盘苹果平均
41、分成几份?每人分得几份?几份中的几份?一份是几个?是这盘苹果的几份之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比较1/2与2/4的关系,从而说明1/2的简易性,认定和建构1/2的含义。3、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和思考上面把苹果分的情况,发现分数表示数的规律,即:把一个或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都可以用几份之一来表示。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悟,从而获取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体会到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从而加深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并通过小组讨论、辨析,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主动建构分数的意义做好了孕伏。(三)实践应用,深化提高
42、。我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1、基本练习:我准备安排如书本“想想做做”第l、2、3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经历从实物组成的整体到几何体组成的整体,再到用图或实物表达自己认识的几分之一的过程。从而认定1个物体是整体的几分之一,若干个物体也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具体说说第3题的教学,教师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然后补充出示“把10个萝卜中有4个涂色6个不涂色的图片”,组织学生判断涂色部分是否为萝卜总数的1/2,并进行交流,纠错。从而深化对分数的认识。2、综
43、合练习:我准备安排小组拿棋的实践活动,先组织学生小组中拿棋(各组数量不等),由学生平均分,找出其中的1/2。交流讨论其中一份的个数,并组织学生针对不同反对结论进行讨论,思考“为什么同是1/2所对应的个数会有不同?第二步引导学生找出1/3比较,研究每份的数量差别。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巩固对几分之一的理解。这个设计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实践,合作学习,让学生运用本科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3、开放练习:我准备安排两个游戏,第一个游戏是学生排队,其中女同学人数是总人数的1/3:教师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思考过程,寻求解决方案;然后组织反馈后请3名女
44、生排队,由学生邀请男生排队。第3步,组织9名学生排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当1人下去,下去了1/(),2个学生下去,下去了现有学生数的1/()等等。第二游戏是组织学生独立拿一堆(12根)小棒的几分之一。并全班进行反馈交流。在开放的情景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这个开放性练习,目的是全面巩固本课知识,合作学习中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三、教学理念与教法、学法。以上只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做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