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并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能力。2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诗人深沉的情感。3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设想】1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白居易的生平资料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资料。2重点研读文本第二段对琵琶曲的描写且进行同题材诗歌的比较阅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给学生解读诗歌的敲门砖唐宣宗李忱为纪念一位诗人写下“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诗句,让唐代一位帝王凭吊的诗人是谁呢?对,他就是白居易。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白居易的琵琶行。二、检查预习情况诗歌字词学习不能忽视1词类活用:遂命酒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商人重利轻别离2古今异义:明年秋,送客湓
2、浦口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铁骑突出刀枪鸣 老大嫁作商人妇 凄凄不似向前声 暮去朝来颜色故3文言句式:使快弹数曲 送客湓浦口感斯人言 歌以赠之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三、听读课文学生熟悉文本的又一步这个环节,可以通过听录音或教师、学生范读完成,让学生初步熟悉课文。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分小组讨论,用七言句概括每段内容。明确:(1)江头送客闻琵琶(2)江心聆听琵琶曲(3)曲罢自诉身世苦(4)同病相怜感慨多(5)重闻琵琶青衫湿四、整体感知以主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本1 这首诗的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琵琶女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2
3、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凄凉。从“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有幽愁暗恨生”“杜鹃啼血猿哀鸣”“满座重闻皆掩泣”等句子可以看出。3诗歌中最能反映作者凄凉心境的核心句子是什么?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4诗人为何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叹?明确:因为两人有相通的人生经历。琵琶女曾经是艳盖群芳、艺压京城、门庭若市、纵情欢乐,现在是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贾人、独守空船。诗人曾经是诗酒相伴、丝竹盈耳、高朋满座、其乐融融,现在是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结合文本概括。)5这首诗叙事、抒情基本是围绕琵琶女和诗人展开的,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比较讲究线索的安排,这首诗的线索安排有什
4、么特点?明确: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以琵琶女的身世和遭遇展开,暗线以诗人的感受和身世展开,两条线索会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点上,由此可见,这首诗结构严谨,错落有致。五、重点研习由面到点的深度剖析(一)对琵琶曲的描写1.这首诗写琵琶女弹奏琵琶,一共有几次?这几次描写的方法各自有什么不同?明确:三次第一次:第一段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鬼,客不发大二次:第二段第三次:第五段“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是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都令她在方法使用上,第一、第三次 留恋,故而旋律表现得清脆圆润、是侧面描写,第二次是正面描写。舒徐流畅。逐渐沉咽和间歇停顿2.其中最为精彩的是哪一次?明确:
5、第二次。3.精彩在何处?学生探究。明确:用比喻和摹声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音乐如急雨、如私语、如莺语、如泉流、如裂帛、如刀枪齐鸣、如银瓶乍破,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音乐,用视觉形象描写听觉形象,“大珠小珠落玉盘”“问关莺语花底滑”等句子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4.琵琶曲旋律有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它传达的琵琶女的感情又有怎样的变化明确:“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旋律:舒徐流畅;感情:欢愉。)“问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旋律:逐渐沉咽;感情:伤痛。)“冰泉冷涩弦凝绝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问歇停顿;感情:伤痛。)“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6、。”(旋律:激越雄壮;感情:悲愤。)5.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旋律变化?明确:有弦外之音。旋律的变化正反映了琵琶女身世的变化。舒徐流畅的旋律象征她“曲罢曾教善才服秋月春风等闲度”的火红青春。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成功与欢歌是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都令她留恋,故而旋律表现得清脆圆润、舒徐流畅。逐渐沉咽和问歇停顿的旋律象征了她“弟走从军阿姨死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生活变故。最后,激越雄壮的旋律使得音乐情绪突然高涨,突出表现了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感之情。(二)诗歌意象的解读1.明月。诗中共有三次借月抒情的地方。第一次,“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此时的作者远离京城,怀念家乡,朋友即
7、将离去,“江浸月”衬托了离别时痛苦凄惨的心情。虽然有明月、江水、美酒、朋友,但心情像江水长流不断,把月影弄得支离破碎,“江中的月”正如作者的心,是用环境衬托心情。第二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与琵琶女相见并聆听了她高超的演奏后,用这句诗形容人们都为琵琶女的琴声所倾倒,用江面倒映着一轮皎洁的明月,烘托出环境的凄清以及听者的共鸣。第三次,“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女的自述中的这句诗写出秋寒之中,江面之上,月亮显得格外明亮,琵琶女在孤寂的生活中,想到的大概是广寒宫中与自己处境同的嫦娥,寄托了她对往事的感伤之情。2.枫叶、荻花、杜鹃等意象。“枫叶”“荻花”两个意象不光点明
8、了时节,还以自身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杜鹃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鸟,传说蜀土杜宇在让位于大臣鳖灵后隐居山问,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鸣声非常凄惨,在庄子一书中就有“望帝啼鹃”的典故。李白也有脍炙人口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其中“子规”正是“杜鹃鸟气杜鹃象征着悲凉、哀伤。六、比较阅读拓展比较之中觅真知提供两首以音乐描写为题材的诗歌,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一首是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另一首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让学生任选一首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比较文章。提示:1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和琵琶行比较
9、。相同: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和琵琶行描写的时间、情景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写秋夜闻琴,又见到歌女,琴声也都是悲伤幽怨的,歌女生活都是凄惨的,同时歌女都有很高的音乐素养。不同:琵琶行的描写更具体细腻,对音乐的描摹、对歌女身世的叙写以及对自我被贬的感叹都生动感人,而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基本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来展示月夜歌女的形象。2李凭箜篌引和琵琶行比较。相同:两位诗人都以生花的妙笔,将感受的声音化为鲜明的形象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从形象中再反味其音声,写得灵活、自如,使人读着他们的诗,仿佛亲耳听到了音乐一般。不同:首先,李诗只写了音乐的美妙,没有写弹者的身世和诗人的感受;白诗既写了
10、音乐的美妙,还叙写了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被贬后的生活,诗人通过赏音乐、听身世、作比较从而对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琵琶女也有了更深的同情。其次,琵琶行是以现实主义手法从各个不同角度把琵琶美妙的乐声精巧细腻地再现出来;李凭箜篌引却以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丰富的想象将箜篌的精妙旋律予以展现。第三,在对音乐的描写上,琵琶行对琵琶曲的描绘,着眼于人的感受、人间常见的事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比喻从正面描写,是以情感人;李凭箜篌引则着眼于神仙怪异的感受、人间少见的事物,运用夸张的方法从侧面表现箜篌乐曲的神奇,乃至泣鬼神。思路解说一、背景先行笔者认为,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对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的了解非常必要;否
11、则,鉴赏诗歌就可能会成为盲目的行为。孟子万章下中有这样的句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了解宋代初年花间词的影响,我们就很难想象宰相晏殊会抒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缠绵之情;不了解盛唐诗人都想建功立业的社会风气,我们就很难解读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迈以及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无奈;
12、不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创作风格,就很难想象他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同样,在解读琵琶行(并序)这首诗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白居易上谏被贬的经历,这样我们才能充分体味诗歌中所蕴涵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这样说,学生掌握的背景有多 这首诗中最为经典的音乐描写作大,对诗歌的解读空间就有多大。为重点与学生一起进行研讨赏二、整体感知 析,赏析白居易将虚渺飘忽、过耳在学习篇幅较长的诗歌作品 即逝的无形的音乐具体化的高超时,在学习伊始就应该让学生整 手法。体感知作品内容。在琵琶行(并 此外,对诗歌意象的赏析是序)教学中,没有对诗歌感情基 古代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调、琵琶女的三次弹奏、
13、诗歌线索 古代诗歌语言简约,意象是诗歌等的整体把握,就没有办法真正 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涵的深入赏析诗歌第二段对琵琶曲的 信息量可见一斑。“床前明月光,精彩描写,更没有办法解读其中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文 故乡”,通过“明月”这一意象我们本,我们可以通过主问题的设计 宛然看到李白深夜思乡的情景,提问来进行。所谓主问题就是“从 并由此想到诗歌后面的许多故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 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草味、探究、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 木”“花”“鸟”我们可以看到老泪题”。例如笔者在教
14、学过程中所设 纵横的杜甫面对山河破碎的无计的“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奈,并进而想到诗人在战乱中颠 “诗歌中最能反映作者凄凉心境 沛流离的惨状;“大江东去,浪淘的核心句子是什么?”“诗人为何 尽”,通过“大江”“浪”,我们看到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叹?”“这 的是虽被放逐而豪放自信的苏首诗的线索安排有什么特点?”等 轼,在“大江”“浪”中显现的正是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对涉及 词人不屈的灵魂。琵琶行作为全文性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在较 歌行体诗歌,虽然篇幅较长,但对短时间内对全文结构有了一个比 于诗歌中意象的把握解读仍然应较好的把握。 该作为重要内容,因此笔者在教三、重点赏析 学中引导学生就“明月”“
15、枫叶” 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要“荻花”“杜鹃”等意象作了赏析。四、拓展迁移从读诗入手。”在古代诗歌教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中,最忌讳的是对诗歌的肢解阅“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读,使诗歌教学课堂变成学生背 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诵中心思想、语词含义等毫无诗 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笔者意的课堂。对于诗歌琵琶行(并 认为,为了使这个例子发挥最大序)来说,学生在字句的理解上 的效用,课堂中由文本而来的拓没有什么大问题,这也符合白居 展迁移就显得尤为必要。在教学易诗歌浅易通俗的特点。所以在琵琶行(并序)的过程中,为了教学过程中,无须面面俱到。笔者 让学生对这首诗有更为深切的理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选择 解,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另外两首描写音乐同样相当有特色的诗歌,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体味到了琵琶行(并序)的非同一般。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