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篇(小学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篇(小学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篇(小学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学习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设计理念: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在备课时抓住这一关键,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且信息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抽
2、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经教学法的加工,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课一开始,通过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教学一开始,就是学生的操作:把12个竹笋分给4只小熊该怎样分?在这里,未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去分,再要根据分的结
3、果写出算式,并学习算式表式的含义。接下来让学生再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含义。 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在设计活动时,人人动手分学具;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多种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样多。无论是一个一个地分,还是用除法计算,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师生能共同体验成功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材分析: 在这课之前,通过分东西,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学生
4、还不知道 除法的情况下,从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或表象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从本节开始,学生要认识除法。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这个认识过程就是如何把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化过程。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分竹笋”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
5、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前几节课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等分的含义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用除法表示等分过程,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本课在等分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概括,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教法和学法: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
6、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在教法和学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 教师着重为学生创设情境,并适时点拨,要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学生重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方法、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过程与方
7、法 经历除法含义与除法算式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动手分竹笋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对,是大熊猫。今天熊猫盼盼邀请了几位小伙伴来家里做客,妈妈为她们准备了12个竹笋。 课件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师:如果盼盼想把这些竹笋平均分给大家,应该怎样分,你愿意帮助盼盼招待小伙伴吗? 二、动手操作,明确含义 1、动
8、手操作,激活经验 师:用你们手中的学具代替竹笋,动手分一分。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2、直观展示,形成表象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说说你分的是什么,怎么分的,结果怎样? 课件呈现结果图。 3、语言表述,明确含义 师:结合操作过程,你能说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吗? 生: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三、自主尝试,突出含义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师:你能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大胆尝试,师巡视指导发现典型案例。 2
9、、展示交流,突出含义 师:将你在吗创作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说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12:3 3 3 3124-3 12-3-3-3-3=0 3+3+3+3=12 124=3 观察同学们创造的算式,虽然形式不同,但表示同样的含义,都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四、建立概念,学习除法 1、激发需求,认识除法 师:刚才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师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渗透文化,深化含义 课件出示:1659年,
10、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天横线把两个小圆点分开,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3、写出算式,体会关系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可以写成 板书:124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谁来说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这个算式表示的含义是什么?(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4、及时巩固,灵活运用 出示课件:(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师归纳小结:数学中平均分的问题就有用除法来解决,上面的这3个算式中12我
11、们称为总数,平均分成的4、3、2份是份数,每盘放的个数叫每份数。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P13页“做一做”, 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条。” 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写出算式。 你能说出155=3表示的含义吗? 你能再说一件事,也可以用155=3表示吗? 2、课件出示练习三的第2题。 提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4完成教科书练习三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5、说一说:你能说出生活中平均分的事例,列出
12、除法算式吗? 6、出示课件:考考你 +=8 =?12=+ =? 四、总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教材说明 这一部分教材主要讲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材安排了四个例题,先通过例4引入这种分法。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是另一种分法。然后通过例5的图画说明具体分的过程,并说明这种分法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再通过例6用圈一圈的方法,进一步说明分的方法。最后通过例7过渡到“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计算”。着重指出12块饼干,每3块分成一份,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有4个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的含义。这里还注意用图表示
13、分法,以便给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这种分法的含义,在教科书的“做一做”和练习中加强了实际操作。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例4例7,完成练习十三中的第15题。 2一般来讲,学生对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两种分法容易混淆。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每一种分法,然后再进行对比和区分。在开始教学新的分法时,要着重通过实例说明这种分法,不要急于与前一种分法对比,以免造成混乱。 3第43页例4的教法与第40页例1的教法基本相同,只是要强调这种分法是已知每份是多少,求能分成几份。 4教学例5时
14、,可以把例题的插图制成教具或用实物演示(也可以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分)。教师先叙述题意,再引导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问学生: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确每2个放一盘就是每2个分成一份。教师边说边用一只手拿2个桃,另一只手拿1个盘子,把2个桃放在盘子里;然后再继续分。通过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的方法。然后再向学生指出,这种分法也要用除法计算。接着再结合分的过程说明算式的写法,桃子的个数“6”是要分的数,写在除号的前面作被除数;每份的个数是“2”,写在除号的后面作除数;分得的份数是“3”,写在等号的后面是商。还可以向学生提问“623”表示什么意思?使学生
15、进一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最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把第43页上分桃的图看明白。教学时,还要注意,这里还不是正式讲“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因此,算式中的单位名称暂时不要提。然后,可以让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每次分完小棒,把算式写出来,还要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5教学例6时,可以把例题中的图改为在绒板上贴图,边叙述题意、边演示。还可以同时让学生在书上把每2个苹果圈在一个圈里。接着问学生:一共圈了几个圈?8个苹果每2个分成一份,分成了几份?再让学生把算式写完全,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6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例7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
16、,出示题目以后,让学生在书上把每3块圈在一个圈里。引导学生观察:12块饼干,每3块分成一份,一共分成几份,再看12里面有几个3。然后着重说明,把12个按照每3个一份来分,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就有4个3。这种问题也要用除法计算。然后,可以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做完以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7“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时要让学生先动手在书上圈一圈,再写出算式。然后还可以问学生:12个五角星每4个分成一份,分成了3份,那么12里面有几个4?以加深学生对第二种分法的理解。 8关于练习十三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1题,可以引导学生想每幅图的意思,然后再带领学生在里填上
17、数。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第2题,学生摆完并填出得数以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第3题,要注意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动手圈一圈,再结合图意在里填数。 第4题,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种数量关系的理解。 第5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应用题。这样的题较一般的求减数的应用题难一些,还容易与除法题混淆,要让学生动脑筋思考。 第6*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用的,不作为共同要求。其答案是:1025 1052 10101 教材说明 这一部分教材主要讲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认识
18、除法的含义。教科书先通过例1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些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接着通过例2的图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例3用一幅集合图来表示这种分法,以便给学生形成这种分法的正确表象,然后说明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分法,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都安排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要求学生说出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和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除的观念。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
19、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求每份是几个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个苹果平均分成每份是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
20、读法和意义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单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本节包括“平均分”和“除法”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而例4除法的含义,是学生学习除
21、法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苹果开始,通过分东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帮小熊猫平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课上通过请学生演示帮小熊分竹笋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让让学生认识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整节课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
22、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理解不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义? 2、练习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练习题应有梯度。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23、,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书上的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我的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后发现,他们对平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识基础已高出了教材设计。因此为我直接由平均分这一特殊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入手,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习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解决如何平均分 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这
24、个环节主要研究按份数平均分,这里提倡多种分法。这样的好处是更加接近日常分东西的实际情况,而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鼓励学生的直觉判断。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8块糖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块,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然后通过有层次的巩固练习加深对除法的认识,初步学会按份数分这种情况下列除
25、法算式。 、练习又分为这样几个层次:第一道是基本练习,第二道增加了一些难度,其中一个条件是隐含的,学生只有认真审题才能提取出这个数学信息,第三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最后一题要根据所给除数和被除数的范围来确定被除数究竟是几,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目,首先需要学生对除法有一定理解,还需要乘法基础,尤其要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这几道题各有侧重,层次分明。所选素材尽量源于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纵观这节课,我体会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教材为本并不是照搬教材,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26、对平均分的认识就是本着这个原则设计的。这也是新课标要求的以学生为本。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
27、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28、 、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动手分一分 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 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
29、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独立动手分一分 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
30、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 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
31、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32、 书上的“做一做”-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略)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
33、,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
34、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1教学新课: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掌握“这种分法”,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出示“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拿出6个小三角形 提问: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把6个桃平均分放在3个盘里,应该怎样放? 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6枝铅笔分
35、成3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这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
36、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体会什么是“平均分”,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体会“平均分”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想想如何分竹笋。本来想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个和6个,分成3个和7个等,没有想到全班同学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让我感到很被动。然后我又通过把10个竹笋公平地分给5个大熊猫,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以后,在后面的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明白平均分的分
37、法也是多样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等学习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小棒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
38、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四、练习设计: 我分了两次进行自主练习。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平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习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平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
39、学反思9 结合教研员的点评,以及自己的体会,对于这一节课,我总结了以下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首先,在讲课过程中要学生操作,有直观入手,再到抽象数学。在课前应该尽可能的帮学生准备好一切需要用到的东西,让课堂变得简单,能准备的尽量准备。 1、开展有效,在做中学,抽出数学,提前把准备工作做好。比如说,学生在实物展台上展示时,应该给学生提供出操作区域。10个竹笋分成两份,应该在展台上告诉学生摆在哪个位置。总之准备好教学外的所有东西。 2、在让学生小组操作时,要有适当的指导,调控好课堂。 3、对于操作后的交流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比如说,一共分几个,要怎么分。要把( )个桃子分给( )只猴子,每
40、只猴子能分到( )个桃子。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意识。 第二,直观表象与数学语言的关系。帮学生搭架,培养他们数学思维,使其体会直观表象与数学语言的关系。 第三,要搞清楚数学本身内涵。在讲课中,要注意考虑数学的问题,比如数学中除法和减法的关系,分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提示学生全分完,让学生体会除法是来源于减法。 第四,控制课堂时间。一开始活动的时间稍长,应该把时间缩短,到平均分的时候要时间长。 第五,平均分中的包含除,一定注意分的过程,时刻提醒学生“分完还剩多少?”为除法的意义做铺垫。 通过这一次的准备课,让我知道自己离高水平教师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还要不停地努力。我也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严格
41、的要求自己,不断完善的自己。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
42、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
43、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
44、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实物卡片),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有较多的不足: 1、对练习题的正确处理。因此在教学例题后,如果觉得是学生难以把握住的要拿出来先讲,而不是在学生出现问题了再拿出来讲,这样时间就浪费了。 2、要充分让学生说。不会说要领着说,再放开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在说的时候理会计算的过程。并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的激情是带动学生热情的关键。将教师的激情、活力与教材的情感因素相结合,以情动情,让学生饱含着热情去学习。而我这一点做的是远远不够的。 4、对生成的课程资源没有充分的利用,如像在课中一学生对16除以4等于4读成16除号4等于4,没能够抓住这个时机说明除法算式的读法。本人的随机应变能力不够,有待加强。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 认识除法是二年级上册课本中学生学习了平均分以后学习的知识,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