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读书笔记2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读书笔记2000字.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诗经读书笔记2000字篇一:诗经读书笔记 诗经读书笔记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全部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屹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在诗经产生的年头,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须要强大的集体力气,须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须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特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特别之深远。 诗经是以抒情
2、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说明,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状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
3、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很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行。“比”,用朱熹的说明,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方之意。诗经中用比方的地方许多,手法也富于改变。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改变来比方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方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说明,是“
4、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忱、剧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主动的人生看法,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干脆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许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改变。国风中对语气
5、词的驱遣妙用,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改变,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很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篇二:诗经读书笔记 诗经读书笔记 基本上我们会的诗经里的就是那几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估计能把关雎,蒹葭全部背出来的都不多了,至少在我这个年龄是这样吧,实在也不能指责我们,要知道我们一直是受考试教化,这些与考试无关的东西上课的时
6、候自然而然就被忽视掉了。就算我自己现在看这样的内容都会觉的实在是味同嚼蜡,因为这些跟我们的平常生活毫无联系,我们生活中不须要用到这样的学问。只是,假如渐渐的去读那一个个字,一个个字去用自己的想象去幻想这些故去的祖辈留给我们的语言的时候,莫不为之震撼。 喜爱关雎,就是因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喜爱蒹葭,也是因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七月留给我的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的绚丽,是“九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趣味。想想家乡的水鸟,想想河边的水草,感谢我有一个家园,可以让我最至少知道这些东西,能够透过诗经的语言,来看到语言之外诗情画意的存在。而我读不懂的,也许也是因为读不懂诗中的语言环境。砍砍伐檀的场景
7、,公刘生民等周王朝的史诗我也不懂。体会不到诗的语言环境,总感觉和诗歌有一层隔阂,所以读不出韵味,也是正常。“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我不知道假如没有见过桑叶的由绿到黄,怎么理解被抛弃的女子的无奈和悲苦。“我徂东山,慆慆不归”,假如没有经验过斗争和离乡,又怎么理解征夫怀乡的惆怅。 古老的诗歌,主题无非爱情,斗争,思乡和田园。我们这一代, 是华蜜的一代,没有经验过斗争的苦难,没有经验过国破家亡的哀痛。这种没有痛楚的经验但也在肯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审美感知实力。“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如何的恋恋不舍都将离去。你能够了解吗,我特别艳羡那些能为我们的王挖土筑城的人。是的!他们的确是特别
8、辛苦,但是,当他们从天没亮,做工做到夜晚,觉得特别劳累的时候,他们能够回家。他们有家可归。 即使,即使?每天吃的只是野菜粗粮,那碗野菜汤也是他的女儿去采摘,他的妻子细细地洗过,他的儿子早晨去砍柴,他的母亲守在灶台边添柴加火。一家人一起用力,熬出这碗浓汤,然后耐性地煨着,在夜幕驾临的时候,点着烛火等他归来品尝。 他们再苦再累,终归可以留在故土,每天可以见到家人,喝一碗野菜汤,就是死了,魂魄也能安稳。而我,必需要远涉千里,去赴那死亡的盛宴。“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或许,有幸我可以不死吧。可那时我已经白了鬓发,像道路边老了春心的杨柳,再也舞不动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
9、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他们哀伤的声音,像一双无形的手,一刻不歇地揉搓我的心,让它始终褶皱,不得伸展。 。 连日的搏杀最终猝然结束。我是如此的眷恋这人世。“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望见这八个字如红色的流星坠落,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我几乎感觉不到死亡的难受。只有,一生路尽,蓦然回首时的甜蜜眷恋。 遥远望见一枝芙蓉涉水而来,姿态高扬,她的风仪深深地刻在他脑海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现在,请你宽恕我,无法做
10、到对你的承诺。生死的距离太遥远,你我的别离太久长,不是我不想遵守你我之间的誓约,我的妻,我的眼睛再也无法亮起。 她先他而去。他某日翻找旧衣,睹物思人,一时之间泪不行遏。假如他是现代人,可能只是静默的流泪,抽只烟,留下一地烟蒂。他的哀痛会像一场雨一样,下过之后再无痕迹。幸好他是先秦时代的人,于是他低低地唱起来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他的哀痛随着他的歌留了下来,在时间的彼岸我们听到。一夕之间,白发苍苍。自卿别后,无语问添衣。你知我是那样幼弱的人,在你面前一如孩
11、童,你去世后,我还没有养成自己关切自己的习惯。到实在忍受不住萧瑟秋风的侵袭,才自己动手找寻衣服。或许这不是我的错,面对爱人,我们都爱撒娇,情愿接受对方无微不至的照看。遥想当年言笑晏晏,而今形单影只,徒留孤独魂。 “毂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其实,有太多人,不是那种为爱奋不顾身的人,而真正做到“毂则异室,死则同穴”的似乎也不多。梁山伯和祝英台之所以能够传诵千古,正是因为他们所作所为,达到了神话的境界爱如死之坚毅。“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爱别离,求不得,有许多事,不是我们不去尽力争取,而是根本,无能为力。所以更喜爱那句被篡改过的泰戈尔的名言尘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
12、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这样的无望更漂亮更彻底。 “诗三一百零一,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用诗的清雅去找寻,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或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篇三:诗经读后感5000字 自由的“风” 读诗经有感 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古代先人们才智的结晶,它虽然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我确独爱风。风即民风,记述的都是基层人民最真实的想法和朴实的追求。,或是对爱情和生活的憧憬,或是对身边一件小事的记录,有庆贺新婚,有庆祝生子,述说着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大胆直白。 从小就听过“执子之手
13、,与子偕老”,也听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却不知这些句子都出自诗经。从小学到高校学过许多唐诗宋诗,虽也很是喜爱,但当读过诗经里的诗句后,都远不及对诗经的宠爱,比起唐诗宋词奢华雕砌的韵律和仪仗,诗经里的句子更多的给人是未经雕琢的真诚感和冲击感。就似乎唐诗是精雕细刻的窗棂檐角,满是技巧,仪态万千;诗经则是古朴的石阶,苍凉的站在那里上千年。感觉里两周战国时候的古代人们总是最真诚的,恳切的歌颂祖先功德,恳切的拜求风调雨顺,恳切的去想喜爱的姑娘。风,雅,颂,随意抄起一段,寥寥数字,却又是那么的读不胜读,美不胜收。诗经现存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
14、,如此大的事间跨度间确仅有这些诗句留下,实是憾事,但从另一方面想,诗经都是对民间生活的描述,能有流传下来并整理成集也是很不简单的了。都说诗经是通俗的,的确,虽有些生僻的文字,但当这些字弄清晰后,整篇诗句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就非常明白了,不会像后来的诗词那样,将自己的情感借助其他的事物很隐晦暗喻出来,让人要几经推敲才能晓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而诗经却不是,虽然同样是借助其他事物来表达,意思确很清晰,喜爱就是喜爱,比起其他古文,它更接近白话的程度。爱情和婚姻作为人类文学的永恒主题和内容,在诗经中表现这类主题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 比如: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
15、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是说,女子出嫁,出嫁的女子样貌很好看,就像盛开的桃花一样,很快乐嫁做人妇,其后也会像桃花一样为夫家开枝散叶。读着诗句就仿若望见那位明眸皓齿的姑娘,披着嫁衣,含羞带笑的等着出嫁,并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充溢美妙的希望。 还有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大意是雎鸠鸟两两相对的在水中的小岛上鸣叫,和善漂亮的女子是男子志向的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在水底随着水
16、流摇摆,朝思暮想的想要追求那个采菜的姑娘,去追求,确未能如愿,就日夜牵挂,漫漫长夜,翻来覆去睡不着;对着左来右去的采摘荇菜的姑娘,弹琴鼓瑟向其表示友好,对着选择荇菜的姑娘,以钟鼓之乐来讨她欢心。小伙子为了追求自己喜爱的姑娘,辗转难眠,想尽方法去取悦姑娘,如此淳朴的民风,实在是让人无法不喜爱,而在诗经中,这样的诗句还有许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大意为“你的衣 领色青青,时时萦绕在我心。纵然我没去找你,怎么不给我音讯?你的佩玉色青青,我的思念永不停。即使我没去找你,你怎么不来扫我兴?走来走去多
17、少趟,久久等在城楼上。一天没见你的面,似乎隔了三月长。”如此美丽的旋律,让人沉醉,真是诗不醉人人自醉!这首子衿大胆干脆的倾诉了女子思念爱人的焦躁心情,是多么纯粹的情感啊!在某种程度上是人性的直白,如此酣畅淋漓,让人连连惊羡!读来,我也能感受到女子的那份深厚的思念。好像看到她在城楼上美目顾盼却不见良人的那份悲观与落寞,不由心生难受,只想说一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诗经的“风”不仅有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也有在在丈夫离家后对丈夫的思念和担忧,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18、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采着卷耳的妇人,时刻为远行的丈夫担忧,而远行的丈夫,也的确是人疲马乏。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敢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听见雷声振动,而思念远行在外的君子,而且关切这至,时时感念无暇休息,因而内心情感的其望君子回家。诗从雷声振动写起,正是内心情感的其振效应,自然而贴切。而雷声响处不定,或在南,或在侧,或在下,下正是思妇心情的思念君子居处不定,反复咏叹无暇,感念君子的辛苦,这样的心情,不见思念,却更深更切,也更含蓄。 在诗经的记述中也不全
19、都是美妙的憧憬和祝愿,在那个时代,虽然有些男女勇于追求自己的华蜜,摆脱礼教和家长制的束缚。诗经中刻划了很多遭受情变的女子形象,情变程度有别,苦痛感受不同,有的获得了华蜜,而有的却在婚后不久,被丈夫渐渐冷落抛弃;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行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
20、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最初男子借着交易来谈婚事,走时还恋恋不舍,并说问好吉日,秋天就来迎娶,然而娶到家后不久,女子虽过的清苦,但也是不辞辛苦,而丈夫却起先动辄打骂,女子以自身的经验劝解他人,不要对男人太痴情,男人痴迷你,可能只是一时的,;很简单就放弃了,而女子痴恋男子后,想解脱就不那么顺当了。表达了她懊悔的心情与决绝的看法,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
21、。 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慨其叹矣。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描写灾难年间一位遭遇遗弃的妇女不幸遭受,抒发了女子的哀痛和哀怨。诗以山谷中干枯的益母草起兴,既写出了环境的贫瘠孤寂,示意着弃妇面临的生活遭受和灾荒的恶劣环境,又象征了女子的憔悴。诗写她的叹息、哭泣,根本的缘由在于生活中遇到的那个不善的人造成的分别。可是,她无可奈何,只有伤自悼,尽管毫无作用。 读过诗经才发觉,虽流传下来的诗句不多,确林林总总的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爱
22、情追求,有“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守誓言,也有“虽速我讼,亦不女从”的女子的大胆反叛,这些都是抒发情感的诗句,然而诗经还有很大一部分记录风土民俗,单纯记事的文段。 采蘋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蘋?于彼行潦。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于以奠之?宗室牅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本诗描述女子采摘浮萍、水藻,置办祭祀祖先,真实记载了当时女子出嫁前的一种风俗。礼记昏义记载,女子出嫁前三个月,须在宗室受教化:“教成之祭,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所以妇顺也”。诗直叙其事的过程,从采摘、煮,最终点明祭祀的人物,使我们得以清晰相识一种礼俗。 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
23、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莫赤匪狐,莫黑菲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本诗抒写人们的在紧急的政局下,纷纷号召逃亡,表达发对残酷的暴正反的不堪忍受。诗序说:“卫国并为威虐,一百零一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诗以恶劣的自然气候象征政局的暴虐,以狐狸、乌鸦比当政者,狐狸以赤,正如烈火,乌鸦以黑,正如黑暗。形象而又显明,既写出了时局的紧急,双写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缘由。后四句的反复,加深了主题,强化了情感,还能迟疑不决吗?时局已是如此的紧急!有着非常剧烈的感染力。 诗经是属于社会下层人民的,它不会像有些诗句那样一味的为当朝执
24、政者树碑立传,而是为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呼喊,对于真正贤明的君主同样不吝于赞扬,对于奢侈奢侈的贵族勇于批判。 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爱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这是一首农夫抗拒统治者残酷剥削的诗。农夫负担重,无法忍受,因而发出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生气和控拆,并以大家所憎恶的“大老鼠”比方他们,非常形象而贴切地揭露了他们贪得无厌的丑恶本质其中重章叠句式的表达,正是一主题的反复申诉,增加了情感的表达,末
25、尾一句“谁之永号”的反问。更把农夫脱离剥削者的心中的憧憬表现淋漓尽致,发誓要离开这些剥削成性的寄生虫,去找寻没有剥削的志向“乐土”。正如当今之人遇有不得志时也要找寻自己的“世外桃源”一样。 何彼穠矣何彼穠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何彼穠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候之子。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候之子,平王之孙。本诗描写王姬嫁与齐候之子,车驾的盛大德行的不谐,以钓鱼作比或者正在讽刺,郑玄说因为“钓者有求于彼。”尽管他说是善道相求,而被钓之“鱼”岂是得偿所愿吗?顾炎武就说明:“且其诗刺诗也。以王姬徒有容色之盛,而无肃雍这德,何以使化之,故曰何何彼穠矣。”而王姬下嫁,“以树援于强大之齐,寻盟府
26、之坠言,继婚姻之夙好”(日知录卷三)这乃是为了政治的缘由,这必定是一方针对一方的须要,而王姬本人又怎能和顺呢?我们真要佩服诗人如微风视察了。 诗经最早由孔子收集成书,此说法还是可信的,后诗经被列为六书之首,这些儒家经典,每每总给人以深邃难懂的感觉,有人戏称诗经对于孔子来说就像是周杰伦的双节棍,是通俗的流行歌曲,读完诗经我也有同感,我实在是很难将诗经与那拗口而深邃的春秋等书联系起来。 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非常丰富,它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祭祀典礼,斗争徭役,定都建国等等,其信息量之大,文献价值之高,令人惊羡。我觉得可以这样说,一部诗经立体地再现了生存环境、事态人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方位、
27、多角度的反映,其内容在世界古代诗歌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诗经很大部分歌颂的是一百零一姓的平常生活,呈现了一平淡出惊异的艺术价值和写作方向,它可以赞扬一位 猎人的技艺超群,可以赞扬一个女人长得美丽,也可以描述一个一般一百零一姓家的婚丧嫁娶,写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诗经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深得人们,特殊是文学爱好者的宠爱,其重要缘由就是它所表达的都是当时人民最真实最纯粹的情感,其中的诗词大多干脆朴实,没有一点的刻意修饰,于质朴中透露出深刻。用质朴的灵魂冲击吟诵者那心中的纯净之窗,使人产生共鸣。第16页 共16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