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报告【8篇】 课题: 熟悉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 (1)初步熟悉单位“米”,帮忙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依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忙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问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争论、演示。
2、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争论法。 教学预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量比拟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学问。 (板书:熟悉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熟悉“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熟悉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3、三、积存运用,拓展延长 (1)推断(对的打错的打) 铅笔长15米。() 课桌高70米。() 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报告【篇2】 学习内容:“分梨”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尝试学会用逆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小组合作沟通的过程中,学会发觉、观赏并学习同伴身上的优点。 4提高加减乘除的口算力量。 学习重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1教师考勤学生,点名。 2熟悉新同学,每个同学进展1分钟介绍自己。 3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座位。 4讲解解决
4、“分梨”的问题:一只篮子中有若干梨,取它的一半又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其余一半又一个给其次人;又取最终所余的一半又三个给第三个人那么篮内的梨就没有剩余,篮中原有梨多少个? 先让学生独立思索 小组内沟通 反应沟通,教师引导启发思维。 小结策略:逆推的解题策略就是从结果倒着推回去,在逆推过程中总数是不变的,我们要能找出关键条件,即最终得到的数量入手分析。 5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对应例题的反应练习:一只篮子里有若干梨,取他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余下梨的一半零一个给其次个人;最终只剩下2个梨。问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梨?最终集体沟通反应。 6进展扑 克牌“24点”小嬉戏。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报告【篇3】
5、教学分析: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受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索,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指出比拟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受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看、操作等活动,初步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展测量,进展空间观念。 4、培育学生初步的实践力量,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把握1厘米的实际
6、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量一量我们的课桌面有多长。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察。 3、沟通汇报。 4、质疑: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呢?(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看来,只有在测量时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一样的测量结果。你知道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尺子)对了,尺子就是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尝试感悟,探究新知。 1、熟悉尺子。 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认真观看,尺子有些什么? 师小结: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刻度线)
7、,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0刻度,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其实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比拟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今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熟悉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熟悉厘米。 2、熟悉1厘米。 (1)尺上指 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点击课件,出示“1厘米”)生:从0到1。 师:对了,这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除了这一段,你还能找到哪段也是1厘米吗? 师:(小结)我们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叫做一大格,(板书:1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板书:1厘米)也可以写作1(板书:1)。 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个我们以后来熟悉
8、。 (2)用手比 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指给同桌看。 你能不能像教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比划得正确吗?用尺子去检验一下。 轻轻地把尺子移开,手指不要动,观看比好的1厘米,你感觉怎么样?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把它记在脑子里了吗? (3)生活中找 睁开你的眼睛,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师:现在,教师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留意听清晰,这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的食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说一句嘉奖一个贴画。(田字格的边长,橡皮的厚度,数学书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 3、熟悉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自己的尺子,
9、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3厘米呢?4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察指导。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 4、学习用厘米量。 (1)先让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让学生说出答案。 师:毕竟谁量得对呢?请同学们来看看教师量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3)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4)推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推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10、 (5)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三、练习 四、总结师:小朋友们,今日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问?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报告【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看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看到物体的外形是不同的。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识别从正面、侧面、反面观看到的物体。 3.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沟通、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识别从不同位置观看到的简洁物体的外形。 教、学具预备 学生喜爱的玩
11、具、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用学生宠爱的嬉戏入手,创设情境 1.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得意的动物的?”(学生答复说是依据动物的声音。) 2.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局部,又请学生是什么动物? 3.依据学生的答复,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生:我观察大象的长鼻子;我观察老鼠的尾巴;我观察骆驼的驼峰 师:你们观察了动物的不同外形,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日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看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究,体验不同位置观看到的不同的物体外形 1.师:请同学拿
12、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相互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外形。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外形? _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画学生看到的汽车外形。师:咱们来一个画画竞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外形简洁而又比拟精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展现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外形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外形? 生:由于我是从侧面看的;由于我是从正面看的;由于我是从后面看的 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外形也不同。 4.师:请学生交换位置,再观
13、看,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外形。 _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生回原位。) 5.请学生拿出自己宠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看玩具的外形并把它画出来。(全班沟通,介绍画出来的外形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外形。教师同时出示图片请学生推断。 2连线嬉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生认真观看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外形。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很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外形,(出示卡片)所以在我
14、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很多数学的学问。因此我们更应当喜爱我们的生活。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报告【篇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经受观看、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熟悉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推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把握圆柱的外表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展计算。 2、使学生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初步学会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的数据,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展简洁的分析和推断。 3、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会解比例;熟悉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展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推断两种量
15、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学问解答比拟简单的应用题。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稳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学问,更好地培育比拟合理的、敏捷的计算力量,进展思维力量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学问,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3、使学生把握圆柱、圆锥的特征,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外表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 4、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
16、数的简洁统计表。 6、使学生比拟系统地把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洁方程等根底学问,具有进展四则混合运算的力量。 三、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推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学问解答比拟简单的应用题。 2、使学生熟悉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制作一些简洁的统计图。 3、使学生会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敏捷地进展计算。 4、使学生坚固地把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较敏捷地运用所学学问。 四、教学措施 1、走进新课程,决胜新课程。仔细搞好课堂教学讨论工作,找课堂要质量。 2、教学相长,多阅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学问
17、,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提高。 3、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准时反应信息。 4、放下架子,与学生沟通,敬重学生民主权力,做到师生互动,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5、采纳“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相互沟通。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评比,培育优生,鼓舞学困生。 6、重视在学生已有学问和生活阅历中学习和理解教学。 7、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8、重视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力量。 9、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进展。 10、改良教学评价方法。 11、仔细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准时做好作业状况记载。并对问题学生准时提示,改正,逐步提高。 一年级下
18、册数学课件报告【篇6】 新学期的工作已经开头了,展望本学期,为了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扬优点,弥补缺乏,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拟定如下规划: 一、学生学情分析: 一学期下来,两班学生在数学根底学问、根本技能方面已经到达了肯定的标准,对学习数学有着肯定的兴趣,乐于参与学习活动中去。但是还有局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尚缺少主动与同学沟通的习惯。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还会连续培育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加孩子的自信念,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纳各种鼓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观看物体,
19、图形的运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进展数感,把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把握四则运算中每种运算各局部间的关系,探究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展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运算力量。 3、熟悉三角形的特性,会依据三角形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能识别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或几何体的外形图;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洁的图形沿水平方
20、向或垂直方向平移。 5、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洁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熟悉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洁的数据分析,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觉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分析及推理的力量。 7、经受从实际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9、养成仔细作业、书写干净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
21、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措施。 1、本学期,我将连续仔细担负本职工作,备好每一节课并针对班级状况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工作。对学生的评价力求讲究策略,让学生“在鼓舞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熟悉缺乏”,在轻松开心的气氛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保证学生安康地成长。 2、仔细对待本学期自己所选单元的教材解读工作,备好单元中的每一节课,再积极与同组教师沟通,并进展准时反思,真正领悟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力量,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3、本学期连续进展学校走进生本,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课题讨论,在教学中留意采纳开放式教学,在课堂上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沟通
2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力量。课堂上留意学生课堂习惯的培育,包括坐姿、写字姿态和学具摆放。 4、增加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熟悉数学学问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到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育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运用“迁移”法进展教学,培育学生举一反三的力量。 5、培育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育学生的估测、估算力量。 6、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用“放大镜”全面细致观看,假如发觉其闪光点,就因势利导,当众表扬,充分发挥其力量,使他感到集体的暖和,激发他们的兴趣,鼓舞他们的士气。另外除了对后进生进展一般的课外指导外,还需为他们组建“结对子”小组,使他们慢慢地
23、对学习产生兴趣,树立自信念,渐渐养成自己爱学习的好习惯。 7、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四、业务学习 作为年轻教师,我要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利用业余时间,每天保证至少半小时的读书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在读书中成长,提高自己运用科学观点对待问题的力量。与此同时,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工作的阅历撰写阅历性文章,借此使自己不断成长。 总之,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踏踏实实工作,向同组教师学习,积存教学阅历,使自己的教学力量得到提高。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报告【篇7】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七局部:表内除
24、法,万以内数的熟悉,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本学期所学的“找规律”内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不作为根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习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只是在练习中带着练习。 1“表内除法”的复习。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已经比拟熟识了。教材中安排了两道题,分别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进展总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清晰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同时,使学生能比拟娴熟地进展除法计算。 2“万以内数的熟悉”的复习。 万以内数熟悉的重点是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教材分别安排题目进展复习。另外,结合实际数据,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精确数与近似数不同,知道近似数的作用,从而对数有
25、更全面的熟悉。 3“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与100以内的加、减法有许多联系。因此,这局部内容复习的重点是培育学生综合运用学问的力量。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依据已学学问正确计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展计算。另外,还要特殊留意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育。 4“克和千克”的复习。 这局部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它们的作用,并能依据实际状况选择正确的单位。 5“图形与变换”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图形(锐角和钝角)与变换(平移和旋转)都是实际情境中学习的。因此,复习的重点也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对图形和变换进展描述,加深对这些学
26、问的熟悉。从而培育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6“解决问题”的复习。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依据情境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洁的问题。重点是使学生能够依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把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爱的方法正确解答即可。 7“统计”的复习。 统计学问复习的重点是培育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力量。 二、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学问更加稳固,计算力量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全面到达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建议 1开头复习表内除法时,可以通过第119页第1题所供应的
27、情境复习除法的含义。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形式留意多样化,除教材中的练习形式,教师还可以补充其他的学生比拟有兴趣的练习方式。对于计算方法,不作统一要求,只要学生能正确、快速地进展计算就可以了。 2复习万以内数的熟悉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万以内数的有关学问,然后再分别复习。读、写数可以像教材中的看计数器,也可以实行其他形式,留意学生间的活动,既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要留意练习的效率。近似数的复习,要让学生仔细看教材中供应的素材,认真区分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3复习万以内的加、减法时,结合第120页的第6、7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计算应留意的问题。第121
28、页的第8题,是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估算的方法可能不同,只要能作出正确的推断,教师就应赐予充分的确定。 4复习“克和千克”时,要留意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除了让学生依据数据进展推断外,还可以让学生预备一些实物,用手掂一掂,估一估,再用秤称一称,看自己估得是否正确,以便增加学生的感性熟悉。 5复习“图形与变换”时,可以实行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平移和旋转。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推断的。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必要求过高,只要意思正确就可以了。 6复习“解决问题”(第122页的第13、14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看题,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可以
29、依据本班的实际状况,采纳不同的方法。 7复习“统计”时,要留意让学生经受统计的过程。可先让学生争论收集数据的方法,然后依据争论的结果进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完成统计表。对于统计表的分析,可以采纳小组合作争论的方式,在小组中得出一个结论,再在全班进展沟通。 四、教时安排 这局部内容可用4课时进展复习。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报告【篇8】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熟悉,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根底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学问,帮忙学生熟悉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留意以学生已有阅历为根底,供应
30、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帮忙学生理解数学学问。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动身,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忙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看,必需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熟悉。克和千克是两个根本的质量单位,假如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亮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展估测或实测,也简单把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
31、在进展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稳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 1在详细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熟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展简洁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根底上,培育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教学建议 1克和千克的熟悉。 熟悉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留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解决问题。
32、教材第87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好玩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苹果和鸡蛋的质量和数量,并推算一下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大约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还可以让学生依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提出一些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详细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3培育学生的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应给学生们供应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在教学教材第87页“做一做”中第2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活动时,依次出示大家带来的物品,让每个学生都先估一估,记录下来,再选择适宜的秤称一称,比拟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异,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教时安排 这局部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