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与教育培养研究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经验交流).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9448296 上传时间:2022-04-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与教育培养研究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经验交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与教育培养研究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经验交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与教育培养研究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经验交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与教育培养研究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经验交流).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与教育培养研究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经验交流)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特点 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杜红英(1957- ),女,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湖北 荆门 448000) 1111G4411111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88-03 当前,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和特困生的人数和比重呈增长趋势。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贫困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和高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确保贫困生安心求学。但是,贫困生心理压力较大,有自卑倾向,所引发的各种问题日趋严重。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2、会”“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谐是“创建和谐校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怎样帮助他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具有完善的人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在高校贫困生群体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正确看待贫困,自立自强,奋发向上。但也有部分学生因经济上的困难、学习上的压力等原因,导致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成为经济贫困、心理贫困的“双困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个人发展等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卑

3、感。自卑是高校贫困生中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和最重要的心理特征。自卑是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活动。自卑的表现是对自己能力评价过低,怀疑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信心,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得不到别人尊重的心理状态。自卑原因主要是因为贫困大学生上大学前教育条件相对薄弱,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在经济地位、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和学习等方面的条件不如其他同学,在物质上难以与同学攀比,平时,不敢穿戴漂亮的衣物饰品,不敢额外添置物品。而青春期对美的渴望与冲动在心理上的强烈冲突,觉得自尊难以维护,从而形成强烈自卑。有时同学之间不经意的一句玩笑或某种行为,都可能深深地刺伤他

4、们的心灵。特别是刚入校的贫困大学生,远离了中学时代因学业优秀而得到同学的崇拜、老师的赞扬,强烈的自尊心与脆弱的情绪情感交织,对自己的否定情感,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2.人际交往困难。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归属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融入集体,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维系着个体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大学校园里充满青春气息,充满火热激情的生活对贫困生是有吸引力的,他们渴望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展示自我、表现自我。但又往往担心自身能力不够,怕自己的表现不优秀,怕自己不被别人接纳,怕囊中羞涩被同学们瞧不起,总是找各种借口拒绝参与,把自己封闭起来,游离于

5、集体和群体生活之外。他们对身边的事情或他人的言行非常敏感多疑,自我封闭,人际交往困难,沉默寡言。少数贫困生如果自己不进行调适,外界不进行干预,就会走向心理封闭。 3.焦虑和抑郁。贫困生的精神经常处于焦虑状态。有的为学费、生活费焦虑;有的为家庭焦虑;有的为就业竞争压力焦虑;有的为迫切希望改变贫困生活而焦虑;有的为成绩欠佳,深感对不起父母而焦虑。这些焦虑加上物质生活上的匮乏使他们的身心受损,营养不良,如不及时疏导,久而久之会发展为抑郁症。 抑郁的典型表现是情绪低落,心境忧郁,对生活失去兴趣,缺乏活动愿望,丧失活动动力,包括失望、悲观、郁闷等其他感知以及躯体方面的问题。由于贫困生对家庭的担心、对未来

6、的迷茫、对贫富差距的不理解、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认识不够等,再加上现实生活中有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些都不停地咬噬着他们异常敏感的心灵。渐渐地他们在焦虑与忧郁冲突中一天天走向消沉,实际存在的经济压力和由于他们不能够正确认识而过分夸大的其他方面的困难,几乎压垮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忧郁心理使他们觉得生命中没有希望,许多贫困学生表现出情绪极不稳定甚至走向自杀的边缘行为。 4.愧疚和无奈。贫困大学生,大多有相似的家庭背景,或地处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山区,或兄弟姐妹同时上学,家庭经济负担异常沉重,或父母积劳成疾、体弱多病挣钱困难,或家庭遭遇人力无法抗拒的灾害等。这些情况都使贫困大学生为

7、自己不能自立而苦恼,不能为父母、为家庭减轻压力而焦虑,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而表现出无奈和失望,生活在自责、愧疚的心理状态中。 5.嫉妒和怨恨。有些贫困生容易针对经济条件以及其他方面优越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据分析,贫困生的嫉妒心理来自三个方面:首先,在与他人相比较时,认为自己不论是在学习、智力方面,还是在能力等方面自身条件都不落后于其他同学,只是因为家境贫寒,所以感到心理不平衡、不服气,由此产生“比较型嫉妒心理”;其次,由于贫困生面对丰富的物质诱惑而又不能享受,由羡慕而产生“羡慕型嫉妒”心理;最后,富裕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和傲慢刺激了贫困生,使他们心生不满而产生“嫉恨型嫉妒”心理。嫉

8、妒给贫困生的心灵带来极大的痛苦,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容易走向极端,报复他人,伤害他人和社会。有的贫困生因此而怨天尤人,愤恨世道不公,感叹生不逢时,对社会持悲观否定的态度;有的怨恨家庭,怨恨父母无能。 6.虚荣心和依赖感。有的贫困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采用各种手法伪装、掩饰自己的困难。少数贫困学生,用各种受助金进行其他物质消费,以满足虚荣、掩饰贫困。还有一些贫困生对各种资助产生了依赖心理,十分坦然地接受资助,将美好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有“等、靠、要”的消极心态。 7.问题行为较多。部分贫困生具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他们往往将自身的贫困归罪于社会、学校、父母,对社会的一些现象、学校的制度、老

9、师的教导、所学的专业反感,对社会改革产生悲观、否定、偏激看法,甚至是极端抵触。有的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不公平,周围的人都瞧不起自己,嘲笑自己,对学校、老师产生对抗情绪,表现为厌学,学习成绩差,酗酒,出走,旷课,偷窃,性格偏执,待人冷漠、敌意等,导致因学业不良或违反校规校纪而留级、退学,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个别贫困生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经济困难是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让贫困大学生为生活费、学费担心而产生焦虑心理。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拮据难以满足他们一些必要的物质要求,与富裕家庭学生随心所欲的花费形成强烈反差,

10、因此容易形成自卑、嫉妒、孤僻、愤懑等心理问题。 2.家庭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相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心理定式,其思维方式封闭,对社会不公现象敏感、绝望。他们虽然进入了大学但仍带有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即贫困文化的“社会遗传”。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并不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有所区别,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却必然会在这种社会身份特征中遭遇冲突,产生自卑等不和谐心理。家庭教育的不利会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不良。贫困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成就期望值过大,会加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从而使他们心理上产生不健康症状。此外,贫困家庭的父母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贫困而心理失衡,也会

11、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健康。孤儿和单亲家庭的贫困大学生由于缺乏正常家庭的关爱,往往会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如冷漠、孤僻、自卑、多疑等。 3.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研究者都认同社会因素在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中的作用。由于市场经济的繁荣,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学生的消费欲望,大学生中消费热点此起彼伏,这给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因而对“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表现出蔑视、敌视的态度。同时,社会上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竞争的残酷和就业的艰难,社会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的现象,势利和冷漠的人际关系,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消极情绪,导致对社会、对家庭的抱怨,甚至有些人发展成为重度心理问题,表现为偏激

12、、钻牛角尖、走极端。 4.学校教育及学校环境的影响。目前学校教育的培养模式是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一个原因。学校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它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目前我国的教育从学前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都过于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不够,成绩几乎成了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特别是城乡的教育差距在加大,一些农村学校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个性缺乏充分发展,除了学习能力之外,其他方面的能力较弱。而在大学里,评价学生的标准是多元的。很多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感觉自己各方面都很差,逐渐变得自卑、敏感、脆弱、封闭。 学校环境在贫困大

13、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一是学生之间贫富对比产生的影响。来自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与边远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消费水平相差悬殊,贫困生衣着朴素,举止土气,谈吐羞涩,而城里学生拥有手提电脑、高档手机、数码相机、名牌服饰,这无疑给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平添了许多烦恼。二是学生之间习惯、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在集体生活中,贫困生的一些言行显得“不入时”。 5.贫困生自身的原因。贫困大学生主观上存在的某些问题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一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有的贫困大学生从学校到学校,从小到大一直在父母的悉

14、心呵护下成长。为让孩子安心读书,父母不让其参与生产劳动,倾全力供其上学,因此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父母的艰辛和节俭,错误地认为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享受是应该的。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但他们缺乏独立生活、自我调节的能力,缺乏完善人格,性格较封闭,这些都会导致心理问题。还有的贫困大学生对自身弱势形成的原因分析、抱负水平偏高,而挫折容忍力偏低,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形成。二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原因。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在个体生理发育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远远不够完善。自我认知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较差,对自己缺乏正确的估计和评价,成功时自我感觉太好,而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又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悲观、失望、消沉。这

15、个时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情绪体验丰富,但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小的事情都会引起情绪的波动,这也是诱发不良心理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策略 1.加大贫困生经济资助,完善贫困生助学体制。贫困大学生之所以出现系列心理问题,根源主要在于家庭经济的困难。要解决心理问题,首先要解决经济贫困问题。目前,我国高校针对贫困生逐步建立起了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特别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等资助政策体系,大部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将得到缓解。还要进一步完善贫困生助学体制,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力量建立起各种“爱心基金”,开展“一帮一”扶贫助困活动

16、。学校可以推行学分制、学历浮动制,允许一部分优秀学生提前毕业,从而减轻贫困生学业负担。同时还要动员社会各界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要大力宣传国家的资助政策,建立高校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让贫困生充分理解政策,享受国家优惠。 2.加强正面引导,培育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开展“脱贫先立志”的心理健康教育,让贫困大学生懂得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不能有依赖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思想。鼓励贫困生积极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参与实践,自主创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走自食其力的道路。让他们明白,大学生自己筹措上学费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靠勤工助学上学的贫困生已经走在了时代发展的

17、前列。帮助贫困学生正视贫困现实,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话、座谈讨论、典型案例教育、演讲辩论赛、主题活动、班级社团活动、家访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不要从吃、穿、住、用的条件来认识自我,要把精力和心思放在学业追求上,把个人前途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世界的美好,从而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3.树立贫困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楷模。让典型引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栏、座谈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对优秀贫困大学生的感人事迹和顽强、豁达、吃苦耐劳、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良好精神风范进行广泛宣传,树立良好的社会导向,教

18、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信心,摆脱困境。使贫困生从榜样的身上得到启迪,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明白以下道理:贫困现象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贫困不是可耻的,更不能因为贫困就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我们不能选择出生,但有权利选择美好的将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出身贫寒最终却成功的人,他们当中出人头地的佼佼者都能正确对待贫困,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工作。要不断完善心理咨询机制,这对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根据贫困学生群体的特点,加强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以及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教育他们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知,教育他们学

19、会利用社会资源,当意识到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走出困扰时,要主动寻找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借助社会力量使自己摆脱迷茫和困境。积极支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正面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开展精神成人教育,帮助他们在精神层面上尽快成人,从而改善因为自我意识的偏差、成长过程中心理发育不够完善所带来的心理危机。同时,要注重个别心理辅导,预防心理疾病。还应该加强专职辅导员心理知识培训,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有能力及时帮助贫困大学生。 5.教育贫困生加强自身修养,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现代人的精神困惑与心理失衡,

20、在很大程度上不在于高品位精神生活能力的欠缺,却在于对生活的理解出现种种错乱而出现无穷烦恼。贫困大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在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健康的生活观和科学的生存技能有关。抵御心理贫困的关键在于积极调整认知,以理性治疗非理性,以合理思维代替不合理思维。要用平和宁静的心态思考问题,以乐观豁达的情怀对待生活,以理性引导偏执,让冷静战胜浮躁,以恬淡取代痴迷。要客观认识自己的实力和长处,客观评价自己,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信。要通过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经济上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自觉克服和抵制享乐主义及攀比心理。要常抱友善之心,乐于交际,善于交际。 6.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对贫困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

21、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他问题,他们比其他学生更需要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要努力营造对贫困大学生理解、尊重和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全体学生中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风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排除虚荣心理的干扰。同时,要加强班级和宿舍的文化建设,教育家庭富裕学生,真诚、主动地和贫困学生交往,热心而讲究策略地帮助他们,言谈举止注意分寸,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其隐私,充分考虑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尽力避免使他们产生被施舍的感觉。教师要主动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时刻体会到校园的温暖和师长的关爱。要经常开展一

22、些适应竞争、有利于发展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使贫困大学生获得理解、启发、帮助和锻炼,最大限度地减轻心理危机感。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对贫困生组成的社团,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其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从而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 7.进行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在贫困生中经常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号召他们资助周围的困难对象。通过这些活动,帮助贫困生认识到,自己已经得到资助,但还有一些跟自己一样困难甚至更困难的人没有得到资助,让他们在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他们学会知恩图报

23、,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常怀感激之心,用实际行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将来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成才,国家推行了政府贴息的助学贷款政策。多数大学生诚实守信,及时还贷,但也有部分大学生不按时还款,甚至逃避还款,造成不利影响。教育大学生懂得诚信是当今时代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做人、处世之本。享受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是在用自己的诚信作担保,条件成熟时或毕业后应当积极偿还贷款。如今助学贷款已成为大学生跨入社会的第一份信用记录,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明确,在市场经济中,人格信誉是自身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 关心高校贫困生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我们应尽可能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困难期,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走出校园后与其他同学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要求我们应该针对贫困生的特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心理救助,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