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核舟记》教案合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核舟记》教案合集.pdf(5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 核舟记教案合集(核舟记教学设计)核舟记教 案 篇 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重难点: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2、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1)罔 不()贻()磐篷()(4)八方有奇()(5)石青穆之()(6)髯()(7)天启壬戌()(8)篆章()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1)罔不:(2)尝贻余核舟一:(3)绝类弥勒:(4)诜右臂支船:(5)篆章:(6)视端容寂:(7)曾不盈寸:(8)桃核修狭者:3、填空。核舟记 选自 朝人 编辑的
2、,核舟记的作者是 朝人。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情境导入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 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净(y i)的 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3、整体感知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断句。(三)研读探究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
3、答疑释疑。多媒体展示重点词语:奇巧:以:木:木材;为:罔:因:具:轩:敞:为:兴:徐:桂比:类:矫:i出:倚:楫:椎髻:夷:了了:盈:题:简:为:灵:怪:多媒体展示重点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其人视端容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技亦灵怪矣哉: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小组内互相讨论。2、学生小组内通译全文。3、找学生翻译课文,不当之处老师及时纠正。4、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词语。5、齐读,整体把握文意。三 巩固练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罔不()贻()有奇()黍()磐篷()移()峨冠()髯()髻()衣褶()i出()楫()椎
4、髻()虞山()篆章()矫()(二)、写出下列加线字的意思1 .有奇巧人()2.罔不因势象形()3.尝贻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6.启窗而观()7.磐篷覆之()8.雕栏相望焉()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 0.石青楼之()()1 1.中峨冠而多髯者()1 2.如有所语()1 3.其两膝相比者()1 4.佛印绝类弥勒()1 5.矫首昂视()1 6.神情与苏、黄不属()1 7.珠可历历数也()1 8.居右者椎髻仰面()1 9.其人视端容寂()2 0.若听茶声然()2 1.其船背稍夷()2 2.钩画了了,其色墨()2 3.长曾不盈寸()2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
5、、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木:能以径寸之木()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以至鸟兽、木石()文曰 初平山人”()奇:明有奇巧人()有: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长约八分有奇()为:为宫室、器皿、人物()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高可二黍许()云:盖大苏泛赤壁云()珠可历历数也()此中人语云()核舟记教 案 篇 2教学目标:一学习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二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卓越才智。三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比较少数语句在词序
6、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教学设想:一安排3 教时二为了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在 讲 完 石壕吏以后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能参看注释。查阅工具书,试作书面翻释;上课时,抽查上、中、下三类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三描述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是教学重点,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少数几个句子是教学的难点。四布置预习,解答下列问题:(一)”思考和练习”第一题。(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三)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重点?(四)正音和正形(戌、戍;钩、钓;椎、推;楫、缉、揖)。五作背诵指导。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检查预习笔记;指导学习课文第一、二节。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和
7、解题。解题:核舟记,即用文字记叙用桃核雕刻成的一只小船。标题醒目,它概括了全文所写的内容,是一篇描写具体物象的文章。作者魏学(约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省嘉兴县)人。小时候就刻苦学习,好写文章,著 有 茅檐集。通过对古代一件工艺美术品核舟的介绍和说明,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民间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王叔远,名毅,明代虞山(现在是江苏省省熟县)人。二检查预习。(一)正音和正形:正音:轩0、耨()、i出()、属()、罔0、黍()、袒()、髯()、为()、髻()、虞()、篆()、啸()、褶()、壬0、弥()。(二)教师巡回检查学生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对
8、预习情况加以简要讲评,表扬好的,帮助差的,并且再次强调预习的作用。三指导学习新课。(一)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二)提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明确:是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述的。文章以概述起 头,用归纳作结,中间主体部分的描述,按船仓、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加以描述。(三)提问: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明确:重点在第二段的第 二 层(第3节),这一层中,又以苏东坡为中心,因为这是核舟雕刻的主题所在,这说明,写文章一定要紧扣题目,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四)提问: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明确:理解记忆比机械
9、记忆的效果更好。就来说,应当先抓整体,即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四段为分说。至于每一节,也有背诵的规律可循,掌握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背诵出来。这一点,放到讲每一节时再来提示。(五)指 名 学 生 翻 释 第1节(要求分三步完成:先朗读一句,然后逐字解译,最后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下同)教师补充:明:明朝。“有”:后面可以加上数词“一”。奇巧:(手艺)奇妙精巧。曰:在这里是活用,释 成“名叫”、“叫做”,不 能 释 成“说”。以:介词,用。径寸:直径一寸。之:结构助词,的。为:,动词,做,在 这 里 是“雕刻”的意思。罔:否定副词,没有;罔不:没有不,无不。因:动词,顺着、按照。势(木头的);样
10、子。象:动词,模仿。形:名词,(雕刻物体的)形状。具:动词,备、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成现代汉语是:没有不顺着木料原来的样子,模仿所雕物象的形状来雕刻,使雕刻出来的艺术品各有各的神情姿态,尝:时间副词,曾经。余;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单数,我。核舟一:一只核舟,数词放在名词之后,表数量。盖:句首发语词。表示肯定语气,译成“原来是”。云:句末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不必译出。这一节是总叙,先介绍王叔远是一位精于雕刻的手艺人,接着引出他送给作者的核舟,最后点明核舟的主题,注意这一节小层次的安排,有助于背诵。(六)指名学生翻译第2节,教师补充。开头一句总写核舟的概貌。有:同“又”,读。奇:零数。
11、黍:古代制尺以一个黍粒的纵长作一分的长度。这一句给人以整体感,并与上节“径寸之木”相照应。接着分四层描述核舟的各部分。第一层(第2节)先写船仓。者:代词,与形容词“轩敞”组成名词性词组。为:,是。之:代词,指仓。这里先写船仓中部的外观。然后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依次分写船窗、船栏、对联。“旁开小窗共八扇”点明窗的位置和数目。以上都写舟外。“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开。用一“启”字又引导读者从舟外到舟内。观:集中目力看。闭之石青耨之”。“闭”与上文的“启”相应。用一“闭”字又从舟内回到舟外,上面写窗,只概括点明它的位置和数目,这里写窗,却细致地介绍了窗上的文字。提问:上面两个“之”,意思相同么
12、?明确:不相同。前 一 个“之”代小窗,后 一 个“之”代窗上刻的字。提问:窗上的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明确:这十六个字是前、后 赤壁赋中的名句:摘录下来组成对联,刻在小窗上,不仅与上节“大苏泛赤壁”相应,非常切题,而且也可以启发读者联想到核舟外的赤壁景色。同时,作者真切地将它们描述出来,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归纳:第2 节主要写船仓。作者是按观察顺序依次来写。以写船仓为主。其次序是先写仓,次写翳篷、小窗,再写栏杆,后写对联,其中又以写窗和对联为主。同学们按上述顺序加以理解记忆,有助于背诵(这点也可视具体情况,启发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板书;概貌;首尾长分八有奇,高可二
13、黍许。船仓:翁篷、小窗、栏杆、对联。(七)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回忆第L 2 节的层次(不看书),然后教师念一句译文,学生朗读一句原文(反复两到三次),再要学生合上课本,教师译一句译文,学生背诵一句原文。四课堂作业。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以、曰、尝、贻、盖、云、有、许、覆之、闭之、楼之。教师巡回检查以后加以补充纠正,要求学生课后誉 正 到 文言词语积累本上。五课外作业:继续背诵第1、2 节。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习课第3、4 节。教学步骤:一复习旧课:(一)检 查 文言词语积累本誉正情况,并加以讲评。(二)指名学生背诵第1、2 节,并加以讲评。二学习新课。第 2 节写的核舟的中部,主要是
14、写物,第 3 节则是写人。(一)指名学生翻译第3 节。教师补充。第 3 节写船头苏、黄、佛的姿态和活动。”船头坐三人鲁直居左”。峨冠:前面省略了动词“戴”。而:连词,连 接“峨冠”和“多髯”,表示并列关系。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的“的”,指人。这里先总记人数,后分记三人姓名。在分记中,对于东坡,着力展示其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写,鲜明地突出这一主要人物,照 应“大苏泛赤壁”一句,紧扣核舟主题;对黄、佛,却只点明他们的位置,行文有详有略,有主有次。下面分两组描述三个雕象。先写苏、黄。“苏、黄共阅一手卷各隐卷底衣褶中”,如有所语:“所”和它后面的助词“语”组成名词性词组,直译成现代汉语是:好象在
15、说话似的。这里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述,以“手卷”为界,先写苏、黄上半身。具体写法是先总后分:先总写苏、黄的动态,后分写时,则先苏后黄。写苏、黄共阅手卷的状态时,极其传神,把两人共同欣赏书画的兴味,情投意合的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雕刻艺人把人物刻活了,作者也把人物写活了。从“东坡现右足”起,转为写两人的下半身,写法正好与上面相反,是先分后合。“现”与“隐”正好相对,“微侧”补 述“坐”的姿态。两人的衣褶都看得很分明,可见刻工技艺之高,作者描绘之细。次写佛印,“佛印绝类弥勒珠可历历数也”。绝:极。类:象。作者先写外形,次写神态,后写次势。写佛印的“矫首昂视”与前面苏、黄的共
16、阅手卷,一俯一仰,互相对照,足见艺人的匠心独运;写神情不属是由于僧俗不同,各具特色。这种区别,又是由他们各自的教养与身分决定的。这说明雕刻艺人和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观察很细致,很深刻。“珠可历历数”,细致至极,写尽刻工的奇巧。第3节写船头苏、黄、佛的雕像,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先总述,后分述。板书:船头:苏、黄、共阅手卷,佛印欣赏江景。(二)指名学生翻译第4节,教师补充。第4节写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舟尾横卧一楫若听茶声然”。横卧:平放,说明不用“楫”;与首段“泛”字相应。居,站。若状;像样子,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呼:喊出高而响亮的声音。“啸呼”可以译为“大声呼叫”。抚:摸
17、着。其:指示代词,那人,若然:像似的、像样子,然:句尾助词,这一节的描述,用词造句,很有分寸,居 右 者“仰 面“啸呼”,以动为主;居左者俯首“听茶声”,以静为主。一动一静,绘声绘形,极写核舟的奇巧。足见雕刻艺人之精工,体现了作者揣摩体会细腻入微。这一切写船尾,作者先写船桨,便于描述两个舟子的位置。他们以横卧的(楫)为界,一个居右,一个居左。居右者在啸呼,显得活泼,居左者在烹茶,显得很沉静。板书:船尾:舟子二个,居右者啸呼,居左者烹茶。三课堂作业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髯绝类属i出衡。教师补充纠正后,要学生誉写到 文言词语积累本 上。四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第3、4节(做法同前,在此从略)o五课
18、外作业:继续背诵第3、4节。第三课时教学目标:讲读课文第5、6节,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归纳古今词义的异同和一些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教学步骤:一复习旧课。(1)检 查 文言词语积累本誉正情况。(2)指名学生背诵第3、4节并加以讲评。二讲读新课。(一)指名学生翻译第5节,教师补充。第5节写船背上所刻的题名。“船背”二字,点明观察和描述的部位。其:指示代词,那个。船者:船底。交代船底较平,才可以题名篆刻,照 应“罔不因势象形”。则:顺承连词,就。题:书写,这里指雕刻。题名:即雕刻了名字。其上:其,代词。指代船的底部,“其”的前面可以加上介词“于”。船底本来没有东面可以雕刻。现在刻上
19、题名和篆章,可见雕刻艺人能充分利用桃核的空间,构思精巧,又一次与首节相应,接着记题名内容。文曰:文字是。甫:也 写 作“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常附在表字之后。“虞山王毅叔远甫”译成现代汉语是:虞山人姓王名毅字叔远。这里交代核舟制作的时间、雕刻者的籍贯和姓名,以补足 首 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的叙述。下边记题名的笔画和颜色。若:像。其:代词,指 代“文”。笔画像蚊足一样细,其 小 可 知;而一钩一画又都清清楚楚,又可以见出它的“奇 巧”。接着再写篆章的内容和颜色,篆:,汉字的一种书体,有小篆和大篆之分。初平山人:雕刻者的别号,古代文人往往喜欢用某某山人、某某居士之类作别号,题名的笔画细若蚊足
20、,篆章势必也是这样,所以作者略去不写,而图章习惯用红色印泥,所以 要 提“其色丹”。其:代词,指 代 篆 章“文”。第5节写船底,主要写题名和篆章。先写题名,交代制作年月和雕刻者的籍贯、姓名,后写篆章,补述雕刻者的别号。以上四节是的第二段,是分叙,由船仓、船头、船尾到船底,层层写来,井然有序,而在一般的描述中,又细写船头三个人的形象,重点很突出;同时,文章处处照应第一节,紧 扣“奇巧”二字行文。板书:船者:题名和篆章,文字内容、字迹笔画、颜色。(二)指名学生翻译第6节。教师补充。这一节是全文的总结。先总结人。通:共、总。一:满、全、整个。为:动词,雕刻。接着总结窗户。再总结物件。最后总结雕刻的
21、字数。从“为”之后,数词全放在名词后面,省去量词,做补语,表示数字的强调。与现代汉语词序不同,译成现代汉语要补出量词。以上统计,足见人和物很多。下边却写核舟之长。而:转折连词,可是。其:代词,指代核舟。曾:副词,作竟讲,表示意想不到的语气。核 舟“不盈寸”,上面竟刻了这么多的东西。作者以数目之多对比体积之小,更见雕刻艺人的“奇巧”。接着交代核舟的原料。盖:句首发语词,原来是。者:直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的“的”,指代修狭的桃核。之:代词,指代核舟,可以不译出。这里点明核舟之“核”,与第2节开头相呼应。作者作了上面的总结,末尾以赞叹收束全文。亦:也。灵怪:神奇,含 有“鬼斧神工”的意思。“灵怪
22、”与音节的“奇巧”相呼应。以上是第三段,总计核舟上的人、物、字等,以赞叹作结,再次突出艺人技艺的高超。板书:总计:人五,窗八,翁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题名、篆文三十四字。三指名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描述了在桃核上雕刻成的小船和船上众多的人、物的情态,生动地反映并赞扬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水平,以及雕刻艺人卓越的技巧,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四指名学生归纳的写作特点。(一)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二)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五课堂作业1.做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三。参考答案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一部分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如“人、窗、手”等。但是不少词,现代的意思与
23、古代的意思已经不相同了,如“1”句中的 日 ,现 在 说“叫做”。“2”句 中 的“贻”,现 在 说“赠、送”。“3”句 中 的“髯”,现 在 说“胡子”、“胡须”。“4”句 中 的“夷”,现 在 说“平”。2.做课文后面“思考练习”四。参考答案词序是指词在句中的先后次序。古今汉语句子中的次序大体相同。如“1”,词序是相同的(不过,在 数 词“一”后面要加上相应的量词“幅”);“2”,词序也相同(数 词“一”后面也应当加上量词“支”);“3”词序也是相同的。“4”中,“通计一舟”的词序相同(在 数 词“一”后面要加上量词“只”或“条”),但“为人五”、“为窗八”的词序却不同,现代汉语要说成“刻
24、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子”,名词和数词的位置要倒过来,并在数词后面加上相应的量词。六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第5、6节(做法同前,在此从略)七课外作业:1.背诵和默写课文第二段。2 .自选一件制作精巧的工艺品,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然后学习的写法,写一篇短文。概貌:首尾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船仓:翳篷、小窗、栏杆、对联核舟船头:苏、黄共阅手卷,佛印欣赏江景,大苏泛赤壁船尾:舟子二人,居右者啸呼,居左者烹茶,船背:题名和篆章,文字内容,字迹笔画、颜色,总计:人五、窗八、翳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题名、篆文三十四字。核舟记教 案 篇3魏学海生于1 5 6 6年,卒 于1 6 2 5年,其所得之核
25、舟为王叔 远1 6 2 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 5 6 2年生,1 6 3 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一、基础字词句A 级1 .初读课文扫清拦路虎:(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膝()褶()髻()
26、倚()戌()篆()八分有()奇()设右臂支船()(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疑问写在下面)3 .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中轩敞者为舱,箸篷覆之。(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5)苏、黄共阅一手卷。(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1 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二、问题探究:B 级1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7、?2 .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3 .本文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4 .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5.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概括段意。6 .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7.怎样表现奇巧、灵怪?8.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9 .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抓住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C 级一、阅读第(2)段,完成后面的练习。1 .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
28、、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 内容。(不超过1 2 个字)2 .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A.列数字B.打比方C.作比较D.分类别3 .第2 至 3 句的说明顺序是 o4 .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二、阅读第(3)段,回答问题1 .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峨冠g u G n B.手卷j u i n C.不属s h d D.矫 j i d o 首昂视2 .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绝类弥勒(绝):很 B.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C.如有所语(如):比 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3.下
29、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i 出右臂支船(训)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B.中轩敞者为舱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D.其人视端容寂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6.这 段 文 字 介 绍 了 核 舟
30、的 主 体 部 分,本 文 段 的 结 构 方 式 是;从 表 达 方 式 看,侧 重;以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1、找出通假字,并分别写出本字。诂右臂支船()通()左手倚一衡木()通()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2翻译下面句子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文:3.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4 苏 轼 赤壁赋 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5 核舟雕刻的“苏、黄共阅一手卷”这一画面,表现出了画中人物怎样的神情?6 从什么地方看出船是顺流而下的?1.通假字:诂右 臂 支 船()左手椅一衡木
3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约八 分 有 奇()为字共三十有四()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一词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一-为: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一 一。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端:东坡右手执卷端一 一 其人视端容寂一一3.其他翳篷覆之中的“新 ,与“箸”读音相同、意义相同,本文中用“翳”。4.词类活用:卧右膝卧: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1、背诵2、3、4 段2、课后题三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A 级二、基础知识巩固A级1、语音海(y i)皿(m i n)贻(y i)罔(w a n g)黍(s h(i)髯
32、(r a n)椎(c h u i )髻(j i)神情与苏、黄不属(z h u)2、通假字诂右臂支船左手倚一衡木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词类活用卧右膝卧: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4、一词多义5、重点词语解释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能以径寸之木径寸:为宫室、器皿、人物为: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象:尝贻余核舟一贻:盖大苏泛赤壁云泛: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兴: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髯:其两膝相比者比:佛印绝类弥勒绝:类;舟尾横卧一楫楫:其人视端容寂端:其船背稍夷背:夷: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钩画了了了了:其色墨墨:其色
33、丹丹:为人五;为窗八为: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盈: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6、特殊句式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句7、朗读节奏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明确:本文是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述的。文章以概述起头,用归纳作结,中间主体部分的描述,按船仓、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加以描述。明确:重点在第二段的第二层(第 3 节),这一层中,又以苏东坡为中心,因为这是核舟雕刻的主题所在,这说明,写文章一定要紧扣题目,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明确: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的效果更好。就本文来说,应当先抓整体,即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四段为分说。至于每一节
34、,也有背诵的规律可循,掌握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背诵出来。这一点,放到讲每一节时再来提示。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一一核舟)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一一容 量 之 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箸蓬。楫,炉、壶、手卷、念 珠(历历可数)。三十四 个 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 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
35、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参考答案:一、1.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2.A、C 3.从中间到旁边。4.闭之,则 右 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 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二、1.D 2.B 3.A 4.B 5.D 6.船 头(或舟首)总分 描 写 空 间 顺 序三、1、2.(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4.这十六个字是前、后 赤壁赋中的名句,与 上 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
36、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构思的巧妙。5、和谐、专 注6、大苏泛赤壁,说明是在泛游赤壁(),出右臂支船 G出 一 一“屈”,弯曲。)左 手 椅 一 衡 木(衡一 一“横”,横着)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一 一“拣”挑选)约 八 分 有 奇(有一 一“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为字共三十 有 四(有一 一“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通“父”,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3 一词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手艺)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一 一 零数,馀数。有: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一 一 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一 一 通“又”。为:为宫室、器皿、人 物 一 一
37、雕刻成。中轩敞者为舱一一 是。可:高可二黍许一一大约。珠可历历数也一一可以端:东坡右手执卷端一一名词,“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4.其他翳篷覆之中的“第”,与“箸”读音相同、意义相同,本文中用“翳”。核舟记教 案 篇 4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2、能正确翻译课文。3、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4、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2、能正确翻译课文。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难点
38、: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自学点拨。两课时。第一课时K 教学目标I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2、能正确翻译课文。K教学步骤H一、导入在 活板这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其实,在我国古代,像毕昇这样有才智的人很多,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也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介绍他雕刻技艺的课文。二、板书课题三、简介作者及作品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 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海,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 有 茅檐集。四、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文言语句的停顿。五、自学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
39、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六、集体解疑七、检查自学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魏学海()器皿()罔不因势象形()尝贻余核舟一()长约八分有奇()()二黍许()翳蓬()石青棒之()多髯()手卷()衣褶()矫首()不属()i出右臂()舟楫()椎髻()叔远甫()篆章()2、解释加点词语:明有奇巧人罔不因势象形尝贻余核舟一八分有奇中轩敞者为舱峨冠而多髯者其两膝相比者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题名其上又用篆章一其船背稍夷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辨析词义:罔不因势象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无案牍之劳形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每一字皆有数印珠可粒粒
40、数也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左手抚鲁直背佛印居右左手抚炉启窗而观 其两膝相比者中峨冠而多髯者而竖其左膝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其人视端容寂而竖其左膝其船背稍夷计其长曾不盈寸4、划分停顿: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翻译文言语句: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八、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41、。2、掌握本课所学内容。第二课时K教学目标21、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2、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K教学步骤1 1一、复习导入二、赏析课文1、集体朗读课文并思考:理清本文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弄清本文的说明顺序。讨论明确:本文采用了“总述一分述一总述”的结构形式。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第二部分(第2 5段),详细说明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 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
42、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第二层(第5段),介绍核舟的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雕刻家的技艺。2、课文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先介绍核舟的证明,再介绍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 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明确:奇 巧。“能以一一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
43、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3、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介 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3)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讨论明确:先 介 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以 核 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4、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从“苏、黄共
44、阅一手卷”、东 坡“左手抚鲁直背”、鲁 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讨论明确: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4)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
45、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 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5、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这一段文字的说明结构。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讨论明确:运用了总分结构。先 总 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 到“居左者”。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 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 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6、指名朗读课文第五段并思考: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
46、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讨论明确: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不 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7、指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地点数和说明?讨论明确:强调了尽管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技艺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地感受。三、拓展延伸学习古人,了解我们祖先的伟大艺术创造,并不是让我们找到什么心理平衡,面对我们先人曾优越西方的那么早的发明创造,面对发达国家飞速发展的科技,想想今天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位置,我们需要做
47、得更多的是借鉴、继承、发扬,再发明,再创造。读 了 核舟记这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四、布置作业背诵默写本文。核舟记教 案 篇 5文言文教学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语言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体内容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第二个目标是“传承文化”,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例如,教 邹忌讽齐王纳谏肯定要教中国的“谏”文化,教 出师表肯定要教中国的“臣”文化,教 陈情表肯定要教中国的“孝”文化。一般来说,语言教学遇到的困难是学生没有“兴趣”,文化教学遇到的困难是学生没有“感觉”。能否找到一种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
48、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切近理解的教学方式,是搞好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核舟记从语言教学来讲,主要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定语后置、词类活用、倒装句、省略句、双重否定句等内容。这些内容,只能随文教学,但很容易陷于串讲的泥坑,使学生学得枯燥。从文化教学来讲,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我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以及这种精巧中的民间审美意趣。这一内容涉及审美,学生缺乏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作参照,很容易流于一般化。根 据 核舟记的写作特点和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时遇到的困难,我 以“体验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为教学主线,将语言教学融入到“体验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的学习活动中。上课伊始
49、,我先把一个“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橄榄核放在一张纸上,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看到这么小的一个橄榄核,非常震撼。这样,学生的印象就非常深,“体验”了这个核舟的“小”一一这个东西这么小,上面还刻那么多东西,而且还刻得那么好,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然后,进入重点教学环节。我在课外让学生每人用一张纸折了一只船。上课的时候,我说:“今天我们学习 核舟记,主要让同学们完成一件事,就是把课文中写到的人和物,按照课文中写的位置,画到你们折的纸船上。我们这堂课就是要比一比,看谁画的最符合课文描写的状况。”学生一听,顿时兴趣大增,纷纷提笔准备画。没想到,他们立刻就遇到了问题:课文是怎么写的呀?课文
50、中的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呀?于是,学生纷纷埋头认真阅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句,就连忙看注释,或相互之间讨论起来。平时我讲文言字句,大家都不愿意听,现在我变成最受欢迎的人了,都追着我问这一句是什么意思,那一句是什么意思。这个过程花了近2 0分钟,实际的学习内容其实就是文言字词句。这一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也许确实是枯燥的,但现在却将它隐含在画画的过程中了:要画好画,就必须读懂课文,因为画的东西要“符合课文”。等学生基本都画好后,我先让他们相互欣赏一下自己的作品,评价一下画得怎么样,以及跟课文里描述的有没有不一样,跟课文比谁更生动,然后再请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对照课文说说哪里比不上课文所写的核舟。这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