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障目的成语故事集合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叶障目的成语故事集合8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叶障目的成语故事集合8篇 古时候有个穷书生,他在读淮南子这本书时,看到书上有这样一条记载:螳螂躲在一片树叶的后面,别的小昆虫看不见它,螳螂就可以守株待兔了。看到这儿,书生想:要是我能得到那片树叶就好了,那样我想要什么就到集.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一叶障目的成语故事集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 古时候有个穷书生,他在读淮南子这本书时,看到书上有这样一条记载:螳螂躲在一片树叶的后面,别的小昆虫看不见它,螳螂就可以守株待兔了。看到这儿,书生想:要是我能得到那片树叶就好了,那样我想要什么就到集市去拿,就不用再过这种苦日子了。想到这里,他扔下书本,飞速地向树林跑去找那片叶子。书生昂着头找啊
2、找,颈项都酸了,可还是找不到。这时,他望见一只螳螂躲在一片树叶的后面,书生欣喜若狂,想:“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肯定就是那片可以隐形的叶子。”于是,他三下两下地爬到树上,刚要伸手摘到那片树叶时,一阵大风吹来,螳螂不见了,树上的叶子也被吹得满地都是。书生想:那片叶子肯定就在地上。于是他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树上爬下来。可是,地上那么多叶子,哪一片才是呢?书生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他想:我何不把这些叶子都带回家去,一片一片地试,总会找到的。书生立刻脱下长衫,把地上的树叶都包回家去了。到家后,书生一片一片地试。他拿起一片叶子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的妻子:“看得见我吗?”妻子老醇厚实地回答:“看
3、得见。”书生又拿起一片叶子问妻子,妻子还是老醇厚实地回答看得见。就这样,书生一片一片地试,一遍一遍地问,问得妻子都不耐烦了。当他再拿起一片叶子问妻子时,妻子不耐烦地说:“看不见,看不见!”书生兴奋极了,拿着那片叶子撒腿就往集市跑去。来到集市后,只见他用左手拿树叶遮住眼睛,右手便去拿货主的东西。没想到被货主当场抓获,送交县衙门。县官老爷亲自审问:“你为什么在光天化日之下偷别人的东西?”书生回答:“我找到一片可以隐形的树叶,可是它失灵了。”县官老爷听了哈哈大笑,骂道“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可真是个书呆子!”县官老爷教训了他一顿,便把他放回家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不要被局部的或短暂的现象迷惑,要
4、认清全面的或根本的问题。 篇二 鸵鸟是一种体型巨大的鸟,生于非洲。它空有“鸟”名,却不会翱翔,只能仗着自己的双腿奔跑。据说当它遇到危急避无可避、逃无可逃之时,就会把头埋在地下,仿佛眼不见为净,眼不见则险不存。我想,这种鸟要是生在中国,倒是可以省去在地下挖坑的功夫了,不过是睁眼不见,古人早告知我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片小小的叶子就足够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语出扫叶山堂百子全书第五册载春秋楚鹖冠子鹖冠子卷上天则:“昔者有道之取政,非于耳目也。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道开而否,未之闻也。见遗不掇,非人情也。”鹖冠子,是周朝时的楚国人,因他隐居山中常以鹖的羽
5、毛作为冠饰,因而得名。汉书艺文志中有其“只是我同他略谈数语,也看出他正像一般读书人一样,看事半明半暗;有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其实这个成语包含的物理学学问很是清楚明白,便是光的性质之一:光在匀称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障碍物大小肯定时,障碍物拦住的范围还与人到障碍物的距离有关,离障碍物越近,拦住的范围就越大。若接近眼睛时,一叶之大小便可拦住全部视线。说起来,在传统中国物理学诸多学科当中,光学是得到突动身展的学科之一。古人对光本身有过内容丰富的探讨,形成了肯定的学说。首先,在对光本性的相识上,中国古人深受元气学说的影响,他们认为气是万物本原,光当然也不例外。光不但生于气,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气,是一种
6、由光源发出的特别的气。在中国,很早就有人提出光是气的思想起源。春秋时医者就曾提出:“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晦、明是光的不同表现形式,差别在于光的强弱不同。到了西汉,淮南子原道训又进一步提出:“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光生于元气,不等于它本身即为气。那么,光原委是什么呢?淮南子天文训载:“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这里所谓的“天道”、“地道”,是指物所遵循的不同规律,圆、方则指物的性质,例如火在地上即有,它便循“天道”,曰圆;水无定形,但其性质曰“方”,循“地道”。“明者”指光源,它向外发光,是为
7、“吐气”,亦曰“外景”;“幽者”指可以反光的物体,比如水,它能接受外光,反射成像,看上去犹如物在其内,故此叫“含气”,又名“内景”。“外景”指发光,“内景”指反光,其区分在于“吐气”与“含气”的不同。既然发光、反光都离不开气,那么淮南子毫无疑问是把光作为一种特别的.“气”来对待的。认为光是一种气,南宋学者蔡元定曾用这一相识说明月亮发光。问:“月本无光,受日而有光?”季通云:“日在地中,月行天上,所以光者,以日气从地四旁四周空处迸出,故月受其光。”可见,在对光本源问题的相识上,中国古人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特别的气。不过,明末清初的方以智曾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波动学说。方以智道:“气
8、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与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声之用,常溢于其余。气无空隙,相互转应也。”按方以智的看法,“空皆气所实也”,“气”充满整个空间,内部毫无间隙,这样,倘一处受激,必致到处牵动,“摩荡嘘吸”、“相互转应”,有如投石水上,石激水荡,连环不断,将水纹一层一层向外传播开去。光就是这样由光源向外传播的。方以智把光和声同日而语,认为两者以同样的方式发生传播。就其论述而言,应是一种朴实的波动学说,可以名之为气光波动说。其次,关于光的传播问题,古人也有不少探讨。战国时期墨经记载过一个小孔成像试验,并赐予分析和说明:“景到(倒),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这段文字表明小
9、孔成的是倒像,其缘由是在小孔处光线交叉的地方有一“端”,成像的大小与这交点的位置无关。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已经相识到光是沿直线行进的。同时,这个试验还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光是有速度的。经说下在说明该试验时提出:“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中国科技高校已故钱临照院士对此条做了精辟阐释,并特殊论述了其中“射”字的含义,说:“我于此试验叙述原文得一射字焉射之一字含义凡三,一曰直,二曰疾,三曰自近及远。于以推墨翟之所以知光亦有三焉。一为光之直线进行,二为光有甚大之速度,三为光发自光体而及于他处。”唐代甘子布作光赋也提到:“从盈空而不积,虽骏奔其如静。”这说明古人认为光不但有速度
10、,而且速度很快。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试验。他首先干脆视察物体在空中飞动时,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物体飞动的方向一样。然后在纸窗开一小孔,使窗外飞动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沈括用光的直进的道理来说明所视察到的结果:“东则影西,西则影东。”墨家对本影、半影也作了说明;与此相连,墨家还依据物光源相对位置的改变,以及物与光源本身大小的比较来探讨影的大小及其改变。影子戏便是基于这些相识而产生的。晋朝葛洪说:“日月不能光于曲穴。”又说:“震雷不能细其音以协金石之和,日月不能私其耀以就曲照之惠。”北宋张载说:“火日外光,能直而施。”这些,谈的都是光行直线。另
11、一方面,让学界始料未及的是,我国古人也有光行曲线思想。虽然古人的这一思想大都隐藏在其天文论述之中,而不大受人关注。但无论如何,这一思想的确存在。例如,晋朝杜预在说明日环食时,即曾说过:“日月同会,月奄日,故日食日光轮存而中食者,相奄密,故日光溢出。”依据古人的相识,日月等大,若日食起因于月亮对日光的遮挡(月奄日),那么依据光行直线原理,就不行能发生环食,只能发生全食或者偏食。杜预的说明,明显意味着光可弯曲行进,“溢出”二字也表明白这一点。杜预说明的是日食,而后秦姜岌则运用光行曲线思想说明月食:难者又云:“日yo星月,明乃生焉,然则月望之日,夜半之时,日在地下,月在地上,其间隔地,日光何由得照月
12、?虚安得常在日冲?”对曰:“日之yo也,不以幽而不至,不以行而不及,赫烈照于四极之中,而光yo焕乎宇宙之内。循天而yo星月,犹火之循炎而升,及其光yo,无不周矣,惟冲不照,名曰虚。举日及天体,犹满面之贲鼓矣。日之光炎,在地之上,因碍地不得直照而散,故薄天而照则远,在地之上散而直照则近。以斯言之,则日光应yo星月,有何碍哉!”虚是古人说明月食的专用名词。在这段话中,人们向姜岌发难,说月望之时,日月被地相隔,日光怎能照到月亮?日照不及,月怎能生光?姜岌回答说,日光像火,火在一般状况下向上直升,若遇物阻挡,则热流沿物面上升。同样,在没有大地阻隔时,日光向四外直射而散,若遇地阻隔,则沿天球曲面绕过大地
13、向日的对冲传播,唯有正对冲之处不能照及,于是形成虚。姜岌是浑天家,按浑天学派的观点,天是一个球体,光沿着天球的内表面传播,当然走的是曲线。到了宋代,朱熹又用光行曲线说明月中阴影,认为月中阴影是地受日光照耀而在月上的投影。他说:“月体常圆无阙,但常受日光为明。初三四,是日在下照,月在西边明,人在这边望,只见在弦光。十五六,则日在地下,其光由地四边而射出,月被其光而明,月中是地影盖日以其光加月之魄,中间地是一块实底物事,故光照不透,而有此黑晕也。”依据古人的相识,日月远小于地,若光行直线,则日光照射大地所形成的阴影,必定要大于地本身,所以,它不行能被缩小投影到月面上。要保持朱熹说法的成立,就必需认
14、为日光是绕地沿曲线传播的。中国古代光行曲线思想,到方以智时形成了明确的理论。方以智提出一个概念,叫光肥影瘦,其含义为:光在传播过程中,会绕到障碍物的后面,使得光亮区变大,阴影区缩小。这一概念与其气光波动说是一样的:光的传播方式既然与声相同,它在行进过程中,若遇物体阻挡,当然也像声一样,要向阻挡物后面绕去。他说:“物为形碍,其影易尽,声与光常溢于物之数,声不行见矣,光可见测,而测不准也。”方以智的学生揭暄对方以智的光肥影瘦学说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说:“日之为光者,火也。火气恒散,天圆体,散之不得,则必循天而转,以合于对极。中亦抱地而转,以合于前冲,若水流包砥而后合也。余尝于日没时,观其影射气中,
15、自西cu东,抱地若环桥,始知其影非直行,能随物曲附,不行以直线取也光肥影瘦当然,光小于物,光亦肥,仍不行以直线取也。”这段话的前半部分是对传统光行曲线理论的总结,后半部分则是对光肥影瘦概念的进一步说明。揭暄指出,光肥影瘦是普遍现象,在光源小于障碍物的状况下,该现象仍旧存在。为了验证“光肥影瘦”学说,方以智还做了小孔成像试验。他记述道:“尝以纸徵之。刺一小孔,使日穿照一石,恰如其分也。手渐移而高,光渐大于石矣;刺四、五穴,就地照之,四五各为光影也;手渐移而高,光合为一,而四五穴之影,不行复得矣。光常肥而影瘦也。”方以智认为,光线透过小孔形成的亮区很快融合为一,证明光肥影瘦之说是正确的。事实上,造
16、成“四五穴之影,不行复得”的缘由许多,很难说是否“光肥影瘦”所致。方以智的试验是否证明了他的光肥影瘦学说,可姑且不论,但他努力用试验证明自己的理论,这种做法是值得确定的。这也表明在他的思想里,光的确是可以沿曲线传播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说的是光线直线传播;殊不知这也有前提,若介质不匀,光也是可以曲线向前的。相对论之后,超光速的虫洞,时间机器的幻想,宇宙坍塌的奇点这时候再想经典物理的光,倒真的算是一叶障目了。 篇三 我家离翠屏山路很近,最让人兴奋的是这里开了一家动漫水世界,是一家大型水上游乐园。这家水上游乐园自今年5月20日开业,到现在的暑期,始终人山人海,乐声连天,停车场都停满了车,好多车都
17、停到便道上来,看来生意不错啊。最近大雨小雨不断,下大雨那天,我从“水世界”旁边经过,发觉一个惊奇的现象,便道简直变成了水流湍急的小河,我和好挚友打着伞,徒步根本无法“过河”。我们急得四处转悠,惊奇,雨已经越来越小了,整条翠屏山路只是地面湿淋淋的,但并没有积水,而“水世界”旁边的便道上为什么水流成河呢?经过一番视察,我们最终发觉了端倪,原来,是“水世界”制造了这条河。连日的阴雨,让水世界无法营业,他们借机将各大小泳池里的水全部放空,等天晴了再注新水。放水清理本无可厚非,但他们干脆把水放到了地面上来。一条条管子从水世界里面伸展出来,掩映在墙外的小树林下,小树林下长着一些旁边居民种的豆棵。假如不留意
18、,根本没人发觉豆棵下面隐藏着的一根根排水管。但细致一瞧就会发觉马脚,这一片豆棵已经被大水浸泡得东倒西歪,里面的杂草也都倒伏着贴在水里,就像发生了洪涝灾难。豆棵地喝饱了水,水也实在渗不下去了,便干脆漫到便道上来。开水世界游乐场本是为大家暑期带来福利的,但借着大雨换水,不把水排到下水道,而干脆排到地面上来,让人们无法通行,这种做法是求着大家给差评吗?我想,这里的经营者肯定不懂得“一叶障目”的故事,看来,没文化真可怕呀。 篇四 出处欧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释义:“障”,即蔽。比方被眼前细小的事物所蒙蔽,而看不到事物的真实状况以及主流和本质。故事从前,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
19、。一天;他正在看书,突然看到书上写着:“假如得到螳螂捕获知了时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隐藏起来,谁也看不见。”于是他想:“假如我能得到那片叶子,那该多好呀!”从这天起,他成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找寻螳螂捉知了时藏身的叶子。最终有一天,他看到一只螳螂隐身在一片树叶下捕获知了,他兴奋极了,猛一下扑上去摘下那片叶子,可是,他太激烈了,一不当心那叶子掉在地上,与满地的落叶混在一起。他呆了一会,拿来一只簸箕,把地上的落叶全都整理起来,带回家去。回到家里他想:“怎样从这么多叶子中拣出可以隐身的叶子呢?他决心一片一片试验。于是,他举起一片树叶,问他的妻子说:“你能看得见我吗?”“看得见。”他妻子
20、回答。“你能看得见吗?”他又举起一片树叶说。“看得见。”妻子耐性地回答。他一次次地问,妻子一次次得回答。到后来,他妻子厌烦了,随口答道:“看不见啦!”书呆子一听乐坏了。他拿了树叶,来到街上,用树叶拦住自己,当着店主的面,伸手取了店里东西就走。店主惊异极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去。县官觉得很惊奇,尽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便问他原委是怎么回事,书呆子说了原委,县官不由哈哈大笑,把他放回了家。 篇五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y y zhng m,b jin ti shn: 蔽:遮。一片树叶拦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方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
21、,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你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楚国有个书生,由于生活贫困,很想找到一条发财的门路。他读到一本书,书上说:谁得到螳螂捕蝉时遮身的那片树叶,别人就看不见了。他信以为真,成天在树下抬头望着。嘿!他最终看到了一只螳螂躲在一片树叶后面,正打算捕获知了呢!他赶忙把那片树叶摘下来。不料那片树叶掉下来,混在地上的落叶里,再也分辨不出了。他只好把全部的树叶扫回家来,一片一片地试。他把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妻子总是说:看得见!后来,妻子被他问得厌烦了,随口答了一声:看不见!他立刻带着这片
22、树叶,当面去取人家的东西,结果被人家扭送到衙门去了。县官经过审问,忍住笑,说:你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呀! 篇六 楚地有一个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他读了淮南子,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在捕蝉时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它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他非常兴奋,于是跑到一棵树下抬头仰视,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蝉时用来遮挡自己的树叶。偶然发觉了,就伸手摘下来。不料失手,那片树叶竟飘落地下。树下原本就有落叶,(混在一起)再也无法分辨。于是,他爽性将落叶全部扫起,收了足足有几斗回家。抱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树叶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望见我吗?”
23、起先,妻子始终说:“能望见。”后来,折腾了一成天,妻子于是疲乏不堪,很不耐烦,便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人一听心里暗暗大喜,连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闹市,他举着树叶,旁若无人,当面拿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官府差吏当场抓住,押送县衙。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醇厚实地叙述了事情的始末。县官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知道他是个书呆子,训斥了一顿就把他释放了,并没有惩治他。 篇七 楚国有个书生,由于生活贫困,很想找到一条发财的门路。他读到一本书,书上说:“谁得到螳螂捕蝉时遮身的那片树叶,别人就看不见了。”他信以为真,成天在树下抬头望着。嘿!他最终看到了一只螳螂躲在一片树叶后面,正打算捕获知
24、了呢!他赶忙把那片树叶摘下来。不料那片树叶掉下来,混在地上的落叶里,再也分辨不出了。他只好把全部的树叶扫回家来,一片一片地试。他把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妻子总是说:“看得见!”后来,妻子被他问得厌烦了,随口答了一声:“看不见!”他立刻带着这片树叶,当面去取人家的东西,结果被人家扭送到衙门去了。县官经过审问,忍住笑,说:“你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呀!”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原指一片树叶拦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方为局部的、短暂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 篇八 出处欧冠子天则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释义:即蔽。比方被眼前
25、细小的事物所蒙蔽,而看不到事物的真实状况以及主流和本质。故事古时候,楚地有个穷苦的读书人,读淮南子这部书时,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它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看到这里,书生呆呆地想:要是我能得到那片树叶,该有多好。我用树叶遮住自己,想要什么只管到集市上去拿,再也不会过这苦日子了。想到这里,他扔下书就往树林跑去,想找那种螳螂藏身的树叶。他抬着头,一棵树一棵树地找过去,边颈项都酸了,也没找到那些种叶子。突然,他望见一只螳螂躲在一片树叶的背后。他兴奋极了,抓紧爬上树,打算采那片叶子。可巧,一阵风吹过来,树叶纷纷飘落,他要采的那片叶子
26、也落到地上。原委哪片树叶是螳螂藏身的那片,他怎么她分不清。好不简单找到的珍宝树叶总不能不要呀!它准在这堆树叶里。书生脱下衣服,把地上的树叶都包了回去。回去之后,他一片一片地拿起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能望见我吗?”起初,他妻子老醇厚实告知他,:“看得见。”后来,见他没完没了地问,不耐烦了,说:“别问了,看不见了。”他兴奋地跳起来,大声喊道:“珍宝可找到了!珍宝可找到了!”说完,拔腿就往市场跑。市场可真喧闹,什么东西都有。书生满心高兴,一只手拿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另一只手去人偷人家的东西,结果,给人当场抓获,被扭送到县衙门。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醇厚实地说:“我找到了一片能隐身的树叶,用它遮住自己的眼睛,什么都看不到,这才去拿人家的东西。不知怎么搞的,这片树叶失灵了,我给别人望见就被逮住了。”县官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知道他是个书呆子,训斥了一顿就把他释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