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黄雀行》古诗词鉴赏汇编三篇.docx

上传人:1398****507 文档编号:94429504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野田黄雀行》古诗词鉴赏汇编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野田黄雀行》古诗词鉴赏汇编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野田黄雀行》古诗词鉴赏汇编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田黄雀行》古诗词鉴赏汇编三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野田黄雀行古诗词鉴赏汇编三篇 蟋蟀先秦:佚名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野田黄雀行古诗词鉴赏汇编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 中学课外古诗词鉴赏蟋蟀先秦:佚名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译文天寒蟋蟀

2、进堂屋,一年匆忙临岁暮。今不刚好去寻乐,日月如梭留不住。行乐不行太过度,本职事情莫耽搁。正业不废又消遣,贤良之士多警悟。天寒蟋蟀进堂屋,一年匆忙临岁暮。今不刚好去寻乐,日月如梭停不住。行乐不行太过度,格外之事也不误。正业不废又消遣,贤良之士敏事务。天寒蟋蟀进堂屋,行役车辆也息休。今不刚好去寻乐,日月如梭不停留。行乐不行太过度,还有国事让人忧。正业不废又消遣,贤良之士乐悠悠。鉴赏就诗论诗,此“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九月在户”与此诗“蟋蟀在堂”说的当是同一时间。七月用夏历,此诗则是用周历,夏历的九月为周历十一月。此诗人由“岁莫”引起对时间消逝的感慨,他宣称要抓紧时机好

3、好行乐,不然便是奢侈了光阴。其实这不过是欲进故退,着一虚笔罢了,后四句即针对三、四句而发。三章诗五、六句合起来意思是说:不要过分地追求享乐,应当好好想想自己承当的工作,对格外事务也不能冷眼旁观,尤其是不行只顾眼前,还要想到今后可能出现的忧患。可见“思”字是全诗的主眼,“三戒”意味深长。这反覆的嘱咐,包含着诗人珍贵的人生阅历,是自儆也是儆人。最终两句三章联系起来是说:喜爱玩乐,可不要荒废事业,要像贤士那样,时刻提示自己,做到勤奋向上。后四句虽是说教,却很有分寸,诗人确定“好乐”,但要求节制在限度内,即“好乐无荒”。这一告诫,至今仍有意义。此诗作者,有人依据“役车其休”一句遂断为农夫,其实是误会,

4、诗人并非说自己“役车其休”,只是借所见物起情而已,因“役车休息,是农工毕无事也”(孔颖达毛诗正义),故借以表示时序移易,同“岁聿其莫”意思一样。此诗作者身份难详细确定,姚际恒说:“观诗中良士二字,既非君上,亦不必尽是细民,乃士大夫之诗也。”(诗经通论)可备一说。全诗是有感脱口而出,直吐心曲,坦率真挚,以重章反覆抒发,语言自然中节,不加修饰。押韵与诗经多数赵翼李杜诗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成功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鉴赏“拼将热血洒疆场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

5、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很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概,“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始终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歼灭。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肯定会取得成功,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

6、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溢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行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志向。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终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篇2 中学课外古诗词鉴赏山中唐代: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译文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渐渐地变凉了,枝头的

7、红叶慢慢稀有。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漫,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鉴赏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季节的山中景色。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也许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简单首先留意到曲折、好像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殊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态,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

8、红叶变得稀有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调有特别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惹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妙事物的珍重和流连。假如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青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

9、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溢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覆盖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困难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冲突,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恒

10、久不会重复的。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艳丽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显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调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好像要更健康一些。焦山望寥山唐代:李白石壁望松寥,宛若在碧霄。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译文站在焦山陡峭的石壁上,遥望松寥山,就像站在碧蓝的云霄。如何才能把五彩虹化为凌空的长桥,以便直通天堂。仙人假如疼惜我,就对我招招手吧,让咱们一起去翱翔。鉴赏千余年前的焦山北面,可能没有滩涂,而且没有上山登高的百十步台阶。“石壁望松寥”是实景。“宛若在碧霄”,是半实半虚的描述。山

11、虽然矮小,但由于屹立在长江上,看起来也变高了。“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彩,一作“采”。“驾”,好像应是“架”,或许是后人抄录有误。最终,诗人绽开了更加丰富又大胆的幻想:“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李白成天就想成仙,他被当时的人称为“谪仙人”,认为他是上天下凡的仙人,总有一天要回去的。假如说这首诗是胜利的,那么很大程度是由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幻想逐步递进确定的。三阕诗一层比一层加大了幻想成分。使读者逐步摆脱了狭窄的天地,希望看到或部分看到了广袤无垠、奇丽无比的世界。以此加强诗的艺术感染力。诗人的幻想,使读者随着他的笔端,绽开幻想,摆脱实景的拘泥,进入了广袤无垠的世界,更加

12、深刻地理解诗的思想内容。诗人企盼要求有一个宽松的自由发展的环境。诗人不仅靠理智,而且靠幻想和激情,写出了好诗。从今诗中的实景来看,诗人心情开朗,感情热情,雄奇奔放的笔调和奇丽绚烂的诗句,浪漫主义的诗风已趋于成熟。江夏别宋之悌唐代:李白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译文楚地之水澄澈见底,似若空无,直与远处的大海相连。你我将远别于千里之外,兴致却同在眼前的杯酒之中。谷鸟天晴时不停地鸣叫,江岸之猿却向晚而哀号。我一生从不流泪,现在却泣涕不止。鉴赏首联“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是说,眼前清澄的江水,遥遥地与碧海相通。若空,极言楚水之清澈

13、。李白另有“江月照还空”(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玉壶美酒清若空”(前有一樽酒行),亦是此意。宋之悌的贬所靠近海疆,故下句示意其将往之处。颔联“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此点题,又由对方将往之处回到眼前分别之处。千里之别原是悲伤的,此处不言“悲”而言“兴”,并用“一杯”与“千里”相对,既表现出豪放潇洒的气派,又含有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两句与初唐庾抱“悲生万里外,恨起一杯中”(别蔡参军)、盛唐高适“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侍御赴安西),语略同而味各异,庾抱句沉,高适句厚,而李白句逸,即所谓貌似而神异也。不行以蹈袭论,亦不行以优劣评,盖诗人运思或偶然相像而终不能不乖异也。人在千里之外,而情义

14、却在这浅浅的一杯酒中,酒少,但情义丝毫不轻,下肚的不仅是酒,还有对有人浓浓的友情。李白的诗句将这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堪称味外有味,颇耐咀嚼。颈联“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上句点出了送别时的天气。天气晴朗,但是作者心里却一点也兴奋不起来,美景却衬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这样更能感动读者。下句写江猿的啸声。江猿的啼声原来就是很悲凉的,在作者与友人离别的时刻,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完备地表达出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不舍。首、颔两联,先由近及远,复由远及近,均大开大阖。颈联则写眼前景,由“晴日”到“晚风”,用景象变换示意时间推移,也是大开大阖。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此即所谓言在意外

15、。上句写乐景,与颔联“兴”字相呼应。下句写哀景,以引发尾联的抒情。尾联“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真情爆发,陡起陡落,给读者留下极大的遐想余地。诗人如此动情,可能是出于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交趾的怜悯。颈联中“鸟吟”与“猿啸”,似已含有宋氏仕途显达而老境悲凉的隐喻。诗人虽然年纪尚轻,终归也经验了一些人生坎坷,宋氏的遭受或许引起他自己的壮志难酬之感慨。此诗艺术构思上有个重要特点就是跳动性很大,从前三联的上下句之间的转折都能明显看出。而从诗歌的感情色调上看,前三联飘洒有势,基调豪迈;尾联顿折,其情悲怆,其调沉结。正是这种跳动式的跌宕,使此诗具有测之无端、玩之无尽之妙。篇3 中学课外古诗词鉴赏秦风无

16、衣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动身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鉴赏这首诗充溢了激扬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昂扬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捷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

17、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确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样,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动身,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气。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

18、,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如同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扬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纳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行遏止的生气与愤慨,仿佛在人们报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多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其次

19、是语言富有剧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情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烈人心的活剧。诗共三章,采纳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洁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心情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起先。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当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

20、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别云间明代: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山河 一作:河山)已知泉路近,欲别家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译文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漂浮,今日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无限美妙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敞地又广。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靠近,想到永别家乡实在心犯难。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家乡河山看。赏析这首诀别家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决信念。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

21、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舞、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验,好像安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安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复原壮志难酬,复国志向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裂,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始终冀盼明王朝卷土重来,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复原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悲观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

22、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颈联坦露对家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悲观、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特别醒悟:“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家乡难”,诗人缘何难别家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

23、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尾联盟复原之志。尽管家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复原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准备,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复原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显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全诗思路流畅清楚,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舞生涯,承笔发故土沦

24、丧、山河破裂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复原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剧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溢深深的敬意。这首诀别家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决信念。关山月宋代: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复原,几处今宵垂泪痕。佚名译文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深广、壮美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

25、的肥马静默死去、弓弦朽断。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耀着出征将士的骨头。中原一带的斗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日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鉴赏关山月充分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备的作品。饱含诗人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愤,读来使人泪下。这种感人肺腑的巨大力气,除了来自其宏大的爱国情怀,还在于其超群的艺术手法,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构建了多重套叠的对比示现修辞文本。从宏观结构上看,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相应的在内容上也分

26、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选取同一月夜下三种人物的不同境遇和看法,作为全诗的结构框架。一边是豪门贵宅中的文武官员,莺歌燕舞,不思复国;一边是戍边战士,百无聊赖,报国无门;一边是中原遗民,忍辱含诟,泪眼模糊,盼望统一。这三个场景构成了三幅对比显明的图画,揭露和抨击了当权者只顾尽情声色,偷得一己安静而置兵民苦痛于云外的腐败倒戈政治。第一段: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诗人先以“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总领全诗,与下文的诸种场景形成干脆的因果关系。诗的起先“和戎”句谓本应只是短暂权宜之计的和戎,却一忽而过十五年,有指责之意;将军能战而不战,“空”字质疑的语

27、气很重。继以“朱门沉沉按歌舞”和“厩马肥死弓断弦”这两个典型情景为着眼点,进行对比。一边是深宅大院里歌舞升平;一边是马棚里战马肥死,武库中弓弦霉断。“朱门”句指朝廷的权臣、重臣已经忘怀了国土沦陷的现状,“沉沉”用得很好,似乎沉醉得很深,“按”字很好地写出重臣不以国家为重,唯知作乐的情形。“厩马”句写英雄无用武之地写得很沉痛。这种对比揭示了统治者终日醉生梦死,荒淫腐化,导致边防武备一片荒废的现状。这说明他们早已忘却国耻。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日日不忘抗金复国的宏大诗人陆游,面对统治者的苟安思想和腐朽生活,剧烈的愤慨之情如万丈烈火,喷涌而出。这因为南宋统治集团只顾自己的安乐,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

28、益。 “朱门”一句一语道破地揭露了他们妥协、倒戈的实质,在大敌当前,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统治者却是一味追求灯红酒绿,争歌逐舞的享乐生活。他们贪生怕死,向敌人屈膝倒戈,实行不反抗政策,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诏”,致使那些养来抗敌的战马,用来杀敌的弓箭,死的死,断的断,而且马是肥死,弓是朽断。这是多么惨痛的现实呀!“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补充,这两句都与和戎下诏有干脆的因果关系。其次段: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在这和戎诏下的十五年中,边关没有了流汗掉肉的辛苦操练,没有惊心动魄的流血战事,一切归于一帆风顺,相安无事。在这里,诗人把比较的着

29、眼点聚焦于尚存者和死难者的命运和价值。对于尚存者来说,由于有最高统治者的“和戎诏”,多少年来,他们无所事事,只有以阵阵刁斗声送走一轮又一轮的明月,只有把自己的心事寄予于幽咽的笛声中,每天都在这种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打发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多三十岁左右参军的壮士现在都已经白发苍苍了。一个“催”字,下得何等急促,一句“壮士心”,写得何等赤诚,一个反问句,显得多么无奈!在这急促催月的刁斗声中,在这如怨如泣的笛声中,隐含了壮士们盼望杀敌立功,尽快结束这种味同嚼蜡的生活,早日回来久别的家园的迫切心情,但这种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假如说存活者还可以有一丝幻想,

30、那么对于死难者来说呢?“沙头空照征人骨”,一个“空”字,说明白战士们杀敌和归乡的诸种愿望,将随着老死边关、化做暴露于野的白骨而最终落空,也说明白他们的献出的青春与生命毫无价值。诗歌忌重字,这句诗却与前面的“将军不战空临边”复用“空”字,看似败笔的两个字却正好将“将军”“征人”的生活命运构成了显明对比。生者无聊幽怨,死者暴尸沙场,生与死的比照画面揭示了战士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战士的满腔悲愤,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和戎路途的无声控诉和对边关战士的深切怜悯。“空照”、 “谁知”等词语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最终四句是第三段: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复原,几处令宵垂泪痕!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

31、人民,写在敌人统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谓遗民。主要描绘中原遗民含泪盼望复国的画面。“中原干戈古亦闻”,诗人首先呈现了一幅遥远浩瀚的历史背景图: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硝烟充满的战场,古代中华儿女为了抵挡外辱,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诗人此句用意深刻:这一句上与开头的“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的现状遥相比照,形成古今对比的情景,借古讽今;下与“岂有逆胡传子孙”形成对比,诗人用了一个语气剧烈的反问句式,表达了对和戎政策的无比愤慨之情。紧接着,“逆胡传子孙”和“遗民忍死望复原,几处今宵垂泪痕”构成一幅对比显明的情景:一边是占据中原的女真人在这里子孙成群,其乐融融,打算落地生根;另一边是中原遗民忍辱

32、含泪,盼望统一,这两个情景两相比照,又融为一体。这幅图景使我们很简单联想到陆游的另外两句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原沦陷地区,胡人的盛嚣尘上和遗民的苦痛凄惨,无不揭示了“和戎诏”的巨大祸害,呈现了遗民的复国愿望。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支持他们的精神力气,就是盼望宋军能够挥戈北上,复原祖国统一的局面。然而遗民们期盼北伐,盼望复原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只好空望着南方,难过落泪。这就是结尾两句“遗民忍死望复原,几处今宵垂泪痕”的含义。此诗的思想内容:关山月虽然既写了统治集团,又写了将士、遗民,但是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线索南宋王朝下诏和戎,这是诗

33、的第一句指明白的。正是因为下诏和戎,将军才不战空临边,战士才不得趁年轻力壮上阵杀敌,遗民才不得从外族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诗人的思想倾向是特别显明的,这就是诗中所表现的对南宋集团妥协倒戈政策的指责,对抗敌爱国的将士和遗民的深切怜悯,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正因为表现了这些思想,所以我们才说关山月集中体现了陆游爱国诗歌的进步内容和精神实质。陆游诗歌爱国主义精神还经常表现为他壮志未酬的愤懑。在关山月诗中,虽然不像书愤等诗那样干脆表现这一点,但是在“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弦”,“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间也隐含着自己倾音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人与抗金的将士们是息息相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