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全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全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6藤野先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参考答案:离开东京之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我”与藤野先生惜别。二、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参考答案: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作者评价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
2、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要的议论性文字,直接表明了藤野先生的伟大。他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所以,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三、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第一,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全文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人物来组织材料的。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
3、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可以说,作者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也都与写藤野先生有关联。第二,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便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这篇散文的另一条线索,就是“我”的爱国之情,具体表现为“我”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从东京到仙台留学的这段经历在鲁迅的一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在这一阶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而藤野先生与“我”的交往,是这段经历中最让“我”感怀的片段,也为“我”这段经历增添了一抹亮色。可以说,“我”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受
4、是本文的“底色”和“背景”,聚集点则是藤野先生。没有这份“底色”和“背景”,藤野先生的形象不会如此突出、如此动人,文章的内涵也不会如此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写的是作者“以藤野先生为中心的一段人生经历”,而非简单的“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经历的交织,是回忆性散文的一个重要文体特点。四、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原稿改定稿上野的樱花烂馒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上野的樱花烂馒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但到傍晚,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
5、房烟尘斗乱;问问熟识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参考答案:1 .加上花下,表意更准确,且使“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份轻薄、浮华的意味。加上“成群结队”,更表明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而是他们的普通行为,更加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2 .在“地板”前加上“有
6、一间的”,表达更准确。“咚咚”改为“咚咚咚”,更加形象地烘托出当时那种喧闹、浮华的气氛。“精通”比“熟识”程度更深,凸显“清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腐朽堕落。3 .增加“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坚定地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于是点上一枝烟”,增添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们的蔑视。五、“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课文,还有一些文章对此也有记述,如呐喊自序。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鲁迅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参考答案: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从本文看,
7、是因为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联系鲁迅的人生经历和其他作品看,其实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呐喊自序中做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豫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医专学医时,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促使他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
8、那时候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鲁迅的人生选择告诉我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树立爱国主义理想,勇于承担复兴中华的责任,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7回忆我的母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参考答案: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D在贫
9、苦的家境中: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2)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父母亲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母亲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这些事例,表现出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文中母亲“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还表现出母亲爱憎分明的品质。二、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
10、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参考答案:“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无比怀念的情感。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鼓励和人生的宝贵财富: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母亲聪明能干,拥有了一个强健的身体;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对地主劣绅的痛恨和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坚强意志。三、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
11、体会其作用。参考答案:文章的一大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若干议论性语句。如:“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中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母亲是个好劳动”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一句议论,呼
12、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是“我”为什么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四、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1 .
13、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2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3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4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参考答案:1 .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所写的每天繁重的劳动。“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又心疼的。2 .“看也不看有滋味,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3 .“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但是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这一句感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
14、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4 .,一分钟”说明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五、很多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比如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等。找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这几篇文章中的母亲形象都是旧社会中母亲的形象,但也各有特点。朱德笔下的母亲,勤劳一生,宽厚仁慈,反抗压迫,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支持革命,有着朴素的阶级意识。邹韬奋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善良、有同情心,对子女无比慈爱、督促子女学习、具有奉献精神而又早逝的母
15、亲。老舍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勤劳俭朴、善良真诚、宽厚隐忍、坚忍刚强的母亲。在写作手法上,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抓住人物本质特征,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通过议论深化主题。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作者截取自己记忆中最典型的几段经历来写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通过记叙母亲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来刻画母亲形象。多处运用描写,尤其是白描的写作手法,也有不少对细节的描写。在作品的语言风格方面,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于质朴无华中蕴含深情。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语言质朴,直白坦诚,褒贬分明。老舍的我的母亲采用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的形式,流畅朴素,凝练含蓄,富有表现力。10三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
16、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计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二、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参考答案:夏天,江
17、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 .自三峡七百里中目非亭午夜分孤常读书,目以为大有所益2 .沿溯阻缗维多生怪柏哀转久维3 .素湍绿潭可以调本琴,阅金经参考答案:1 .在;如果;自己。2 .隔绝;极高;停止。3 .白色;不加装饰。四、翻译课文的中间两段,把原文和自己的译文都朗读一遍,边读边体会它们不同的语言特点。参考答案: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
18、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和瀑布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的乐趣。语言特点:原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四字一句,中间用连词“则”来承接,使文章节奏鲜明,错落有致,音韵优美,读来朗朗上口。自己的译文平白如话,缺失音韵美、节奏感。原文用词简洁精当,如“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一字一景,简洁概括,精当确切。自己的译文用词烦琐,不够简洁。五、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文学家张
19、岱认为“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课外可以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等的段落,体会其写景文字的精彩。参考答案:示例:水经注描写孟门山“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从高、远的角度侧面描写水势凶猛,以此来烘托孟门山的高峻。巨石“若坠复倚”的想象,更见孟门山的陡峭无比。11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
20、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
21、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三、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参考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一一不能修齐治平,只好黄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一一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
22、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1 .山川之美,古来年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 .高峰云,清流见底晓雾将歇,猿鸟前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参考答案:1 .共:共同。“共”字表现了共同分享的情感。交:交相。“交”字表现的是相互映衬,交相辉映。俱:都。“俱”字表现了四季景色全都美妙。2 .入:耸入。见:看见。以“入云”,表山之高;以“见底”,表水之清,用词精练。将:将要。乱:纷乱。以“将歇”表雾气将消散,以“乱鸣”表猿啼鸟鸣,用词准确。欲:将要。竞:争相,拿着。以“欲颓”写余晖,以“竞跃”写鱼儿嬉戏,用词生动。五、从两篇短文中任
23、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参考答案:【示例】答谢中书书改写山川秀丽的景色,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真所谓“山水美景,人人皆爱抬头仰望,高高的山峰耸入云端,好似擎天大柱。低头俯视,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似活泼的小姑娘,一边唱着,一边舞蹈着,使人顿时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而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哪怕是绘画名家,大概也难以描摹这如诗如画般的景色吧。向来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正是这山水的相伴相映,才使得游者神采焕然;正是这仰俯的上下结合,才使得游者心旷神怡。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莫急,你看那两岸石岩壁立千仞,在阳光的照耀下,色彩斑斓、五色争辉、熠熠
24、耀眼。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于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如悬着两幅锦峰,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实为“天下第一美景”。山脚下,一株株古松,披鳞挂甲、昂然挺立,好像是一个个威风凛凛的战士。另一边,一片片竹海,青翠欲滴,风轻轻吹过,竹叶微微颤动,真像一张张嘴巴在喃喃细语。如此景色,四季长存。最初的早晨,白雾缭绕于山间;继而如絮如带,仿佛是仙女在此作画;紧接着似烟似缕,好似天堂美景就在如纱一样的薄雾将要消失的时候,太阳冉冉升起,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仿佛是一场盛大的演唱会。傍晚来临,红日西沉,她是太过劳累,去休息了。落日的余晖,为群山抹上了淡淡的红晕,好似一个娇羞的
25、姑娘。飞鸟归林,猿猴栖树,山色苍茫,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冲破了湖面的寂静,别具意趣。不得不说此般人间天境,无处能及也!12与朱元思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参考答案:这一段山水,山奇水异。水静处,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二、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参考答案:美丽的自然美景,往往有心灵净化的作用,所以面对这奇山异水,作者感慨: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由景而生慨叹,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
26、然反应,反衬出景物之怡人。当然,这里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指出其用法。1 .任意枣西2.负势竞上3.横柯上蔽参考答案:1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漂流)。2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伸展)。3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四、吴均的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并称“吴均三书”,都是描写山水的名篇,学者钱锦书认为其成就可与水经注中的写景段落相提并论。阅读课文以外的两“书。进一步体会吴均写景文章的特点。参考答案:与施从事书渲染了雄峻连绵的青山变化多姿的景观,寄寓了作者高
27、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与顾章书描写故乡山水赏心悦目的情韵和灵趣,表现作者回归自然的欢愉和对自由人生的积极追求,同时也反映他对人世的退避。以审美的视角看山水,既有争霞蓄翠的浓重色彩,又有鹤唳猿啼的悠扬声韵,这契合于作者无拘无碍的自由心境,从而创造了一个远离名利追逐的超然的审美世界。13唐诗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参考答案: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
28、着猎获的禽鸟归来。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
29、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
30、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候,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会捕捉到的。四、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
31、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参考答案: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净明澈。第
32、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时的景象,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五、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1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2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辆川别业)3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
33、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4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参考答案:钱塘湖春行一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很多词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来,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雪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L初春,乍暖还寒时候(梅尚带雪;柳叶初长,如烟似雾);2 .仲春(春雨初降,绿意正浓,桃花盛开);3 .暮春(杨柳已成荫,残花已落尽,群莺已乱飞);4 .仲春(山中杏花、桃花盛开)。六、背诵这五首诗。以其中一首为
34、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参考答案:示例:渡荆门送别中,颔联和颈联都是对仗。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对“江。“平野”对“大荒”,都是物对物,名词对名词;“随”对“入”,“尽”对“流”,都是动词对动词。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对“云”,“天镜”对“海楼”,都是名词对名词;“下”对“生”,“飞”对“结”,都是动词对动词。本诗只有一个韵,韵母为“OU,是平声韵。二(游)、四(流)、六(楼)、八句(舟)押韵。14背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L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
35、.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参考答案:文中写背影的文字:“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1 .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2
36、.作者这样写父亲的背影:先描写外貌衣着,然后描写动作,仿佛用特写镜头细致地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感情反应烘托这个背影。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将父亲的慈爱与迂执、艰难与努力、困顿与挣扎都聚焦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都倾注在这一点上,所以写得这样详细。二、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我”对父亲的情感一直是深厚的,只是有时略有些不耐烦、不满,后来,渐渐理解了父亲的所作所为,体会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越来越思念父亲。“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一是父亲对“我”很好,让“我”感动;二是“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内
37、心的强烈震撼是很容易发生的,所需的只是“背影”这样的契机。三、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参考答案:父亲的这一举动突出了对儿子的体贴、关怀,儿子在他心中高于一切,他觉得,与儿子这一别,可能又要很长时间才能相见。心里舍不得,又不能不走,只能在此时多陪陪了,所以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四、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试以下列语句为例,加以赏析。1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2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
38、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3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4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参考答案:1 .语句都很短,没有多余的话。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是口语,明白易懂。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
39、沉重的感受。2 .作者基本上是以叙述代描写,表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父亲“拣定椅子”,反复叮嘱,都是极琐细的事,作者却不厌其烦地一一写来,看似细碎,却并不让人觉得烦冗,因为其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父爱的真实流露。其中写“我”用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座位,点出一个重要的细节,变换了叙事的视角,消减了从一个角度连续叙事可能存在的单调感。3 .作者使用的是白描手法,笔法简净,却细致而传神地描绘出了父亲的形象。这三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内有起伏,“本来”“只好”“尚不”“可是“就”等词语,看似寻常,却表现出“我”心中并不平静的感情。4 .这几句话的书面语特点明显,既用文雅的四字词语,还使用接近文
40、言文的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力,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虽以第三人称来写,“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却写出了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五、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参考答案:“过分”表达了作者的自悔心理,而且不是一般的自悔,是发自内心的强烈自悔。这种自悔的心理是从反思中来的。所谓自悔,实际上是一种理解,当年的“我”用理智的、理性的眼光看父亲“拿自己当小孩”的琐屑迂腐,觉得可笑;现在的
41、“我”终于理解了父亲当年的行事所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而非理性的逻辑。示例:有过。如,在我出门时,妈妈总是问这带没带,那带没带,这时我会感觉特不耐烦。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我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不对的。妈妈的唠叨,正是她对我的关心,也是她对我的爱。我今后一定要注意与妈妈交流的方式,不能让她伤心。15白杨礼赞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参考答案:课文中其他地方出现与之意思相近的语句有:第一处:第4自然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
42、不平凡的一种树!”第二处:第6自然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三处:第8自然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第四处:第9自然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这些语句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照应文章标题,使文章中心突出,主题鲜明。作者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三个方面来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首先描写黄土高原,赞美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其次描写它的“干、枝、叶”笔直、向上的特点,赞美其外部形态的不平凡;最后描写白杨树力争上游,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的特点,赞美其内在气质的不平凡。二、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1 .文章开
43、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 .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3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L高原景象,一望无际,“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高原上有黄色的土和绿色的麦浪,像“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用烘托、映衬手法,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2 .文章第7段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描写了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和“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抑;但笔锋一转,则变抑为
44、扬,说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夸它是“伟丈夫”等。本文抑扬手法的运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3 .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三、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答案:不矛盾。“普通”即“平凡”,“不平凡”即“伟大
45、”,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包含着辩证法,即平凡当中蕴含着伟大。说“普通”,是因为白杨树在西北高原极常见,也极易生长;说“不平凡”,是因为白杨树独特的外形,特别是内在的品格和精神风貌,也就是作者赋予它的正直、质朴、坚强不屈等。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表述,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四、朗读并背诵课文第68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参考答案: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通过四个“难道”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来:第一个“难道”通过反问引起读者思考,为由树及人张本;第二个“难道”点明“至
46、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象征抗日军民一一“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进一步抽象化,点明“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五、写作时恰当使用象征手法,可以让读者咀嚼回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参考答案:在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冬日里,百花凋零,唯有梅花凌寒独自开”,为人们送来一抹艳丽和一缕暗香。看到风雪中傲然绽放的梅花,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花?难道你就丝毫不被它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动吗?难道你就没有联想到,在寒冷的高原地区,有多少像梅花一样傲然挺立守卫国家的边防战士?这
47、傲雪凌霜的梅花,不正是象征了那些面对冰川风雪不屈不挠的最可爱的战士们吗?18中国石拱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章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选取了许多例子。从课文中找出这些例子,提取关键信息,填写下面的表格。填完之后,纵向看一看,你有哪些发现?参考答案:名称建造时间特点1旅人桥约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石拱桥2赵州桥约605年历史悠久;巧妙绝伦;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全桥结构匀称3卢沟桥11891192年历史悠久,坚固美妙;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4江东桥800年前在建筑技术上有许多创造5长虹大桥1961年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6双曲拱桥解放后钢筋混凝土拱桥,世界上所仅有的二、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在相应的位置上标出数据。点拨:绘制赵州桥示意图,要认真阅读课文,画出主要特征,标示重要数据。50.82米37.02米三、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