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观点评述类小论文解题模板.docx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4343517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观点评述类小论文解题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观点评述类小论文解题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观点评述类小论文解题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观点评述类小论文解题模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观点评述类小论文解题模板题型特点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解题方法1 .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2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思路二:内因、外因。思路三:国际因素

2、、国内因素。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思路五:主观、客观。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3 .总结提升,一定要有这部,做到首尾呼应,可以适当加入怎么做,不必展开论述。高考真题1. (2022全国甲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各个积极备战的民族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均势,在这种环境下,国家开始具有了三种维度:科学国家,目的在于利用科学、技术和发明为国家服务;战争国家,随时准备保卫该国的政治、经济和帝国的利益;社会国家,它专注于解决危险的阶级

3、问题和确保国内稳定。国家的这三个面向并列发展:它们是同一种抱负的不同侧面,同一项事业的不同分支,从柏林到巴黎,从巴黎到伦敦,再从莫斯科到纽约,它们无处不在。一一据(印度)萨维帕里戈帕尔等主编人类文明史,第7卷:20世纪上述材料是学者对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面向”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面向,且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面向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金融国家,利用货币优势维护本国利益。二战结束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而这一时期的美国成为战后世界

4、最大的债权国,其意图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1944年,美国主导下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随着世界银行和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在这一体系下,通过两挂钩一固定的运行机制,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也为美国通过美元维护自身利益提供了便利。福利国家,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来缓和社会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二战后,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干预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为了避免严重的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收入进行重新分配,构建了惠及大部分群体、类型多样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尽可能的缩小贫富差距,缓和

5、社会矛盾。综上所述,不管是金融国家还是福利国家,虽然发展面向不同,但其核心依然是维护本国利益。(本题系开放性试题,无固定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了20世纪以来民族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取某个国家的某个时段来解释说明。需要精确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国家发展“面向”指的是政府为了国家利益或者统治而采取的某领域举措。材料时间限定“世界近现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列举阐释美国构建布雷顿森林体系、战后福利国家的出现等历史史实。2. (2022全国乙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

6、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姓名任职地事迹刘安成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陵(今属江西)悉出界去,民皆还之。法雄南郡(今属湖北)(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刘平全椒(今属安徽)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M恢不其(今属山东)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

7、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一一据后汉书等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答案示例一:结论:东汉官员采用“仁政”的方法对待虎患。阐述:从后汉书这则材料中刘陵“修德政”、法雄“恩信宽泽”、刘平“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童恢“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等言行,可以看出他们对待虎患是用“仁政”“德治”的办法来解决和对待的。这是因为西汉堇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尊崇,从而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推崇的“仁政”“德治”思想进而对官

8、员的政治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材料中的官员大多依靠修德政、施仁政的方式对待和解决虎患。答案示例二;结论:儒家思想影响了地方官员的治理行为和历史记载。阐述:从后汉书这则材料中刘陵“修德政”、法雄“恩信宽泽”、刘平“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童恢“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等言行,可以看出他们对待虎患是用“仁政”“德治”的办法来解决和对待的。这是因为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尊崇,从而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推崇的“仁政”“德治”思想进而对官员的政治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材料中的官员大多依靠修德政、施仁政的方式对待和解决虎患。这说明儒家思想影响了地方官员的

9、治理行为和历史记载o【解析】首先,读懂题目要求,明确答题方向,据“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可知,题目要求是发现现象,提出结论。其次,认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尤其注意相同的地方,如从良吏的事迹来看,都通过修德政、施仁政,消除了虎患,结合所学,汉代儒家思想盛行,其仁政理念影响地方官吏的治理行为,因此,可以选取这个角度作为现象进行阐释,如现象:东汉时期四位官员通过实施仁政、修德政解决了当地虎患;结论:儒家思想影响了地方官员的治理行为和历史记载。最后,依据所选结论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例如:西汉堇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更适应专制主

10、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尊崇,从而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进而对官员的政治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材料中的虎患,大多依靠官员多采用修德政的方式加以解决。同时后汉书以“群虎出境和虎患稍息”作为材料中四位坚持仁政和民本官员的奖励和荣耀,称赞他们治理地方的功绩,说明历史叙述和历史记载,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3. (2022湖南17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秦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 宋辽金元明 清前期 晚清(Y、山)*i诬卬邪襄SY 000000000000 64200000 111186420000000000 00000000 05050505 科 4 3 3 2 2 1 1

11、材 (食0) ste,嘲力颔骐图2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一一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6分)【答案】(15分)(2)示例: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

12、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解析】(2)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根据所学选择一个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提取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证的能力。首先,考生要围绕题目主题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时段,提取出符合所选时代特征的一个观点。如,选择明清时期,可以提取的观点是:明清时期粮食产量的提高对人民的生活具有双重影响;选择秦汉时期,可以提取的观点是:秦汉时期粮食产量的提高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然后,围绕自己提取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注意要结合所选择的时代,从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角度来分析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粮食产量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13、以及粮食人均占有量的变化、从粮食产量提高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衣食住行或者是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等)等角度论述,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论证充分和符合逻辑即可。最后,总结陈词,说明自己论述的正确性,也可以升华或者深化自己的观点。4. (2022湖南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有位学者在总结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根据材料,结合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12分)根据材料,结合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展开论述。答:观点;同意该学者的看法,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既

14、是一个毁灭性的世界又是一个新生的世界。论述: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经历了毁灭性的打击,而且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使世界经济遭到重创,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破坏。1929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大量人口失业,生活贫困;二战后,和平与发展仍受到各种因素的威胁,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人类面临着核战争的毁灭性打击,一些局部的冲突造成了人道主义灾难,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传染病的流行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发展。20世纪以来的历史又是一个新生的世界。十月革命后苏俄建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探索出一条

15、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推动了新的国际秩序的形成;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各地之间的联系空前加强,新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并不断发展。总之,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既遭受了许多灾难和破坏,也有很多发展和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下需要全球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解析】这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对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认识,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学者的标题,并运用合理的史实来论述。首先,考生需要读懂这位学者的标

16、题“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这是对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的一个概括,其中既含有对20世纪人类历史的批判,也含有对这段历史的肯定,所以据此概括出一个合适的观点,如: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既是一个毁灭的过程,也是一个新生的过程;或者是:20世纪以来的历史既有破坏性的一面,也有建设性的一面:等等。总之,提出的观点要一分为二,积极与消极并存。然后,结合所学20世纪以来的历史史实进行论述,这一过程要注意全面看待人类历史,不要仅以一个地区或者一种社会制度来代表整个人类,也要兼顾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各方面,要注意全面客观和公正合理,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即可。最后,总结陈词,说明自己论证的合理性,或

17、者升华、深化自己的观点,都可以。5.(2022湖北卷20)【历史中的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围绕“历史中的人”,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图1 1892年在纽约展示电话机的贝尔图2 1912年剪发后的梅兰芳图3 1929年经济大危机中的孩子图4 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答案】(12分)示例1:人在历史旅途中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视剪发为新国民的象征,开启了剪发易服的移风易俗之旅。图2所展示的梅兰芳,正

18、是这一大历史的写照。照片中,梅兰芳剪辫后的新影,干净、利落、阳光,跃然成为民国的新民之一。图4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每个人都用来之不易的考试迎接自己新的命运一一关于知识和希望的命运。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对于历史而言,这是中国的关键一刻。照片中的梅兰芳和考场中的考生,皆是历史中的人。照片让我们看到人在历史中的真实状态,人也在永远的历史旅途中。此刻的“我”,终将是历史中的“他示例2普通人的历史瞬间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然而在历史书写中,总是以英雄人物、帝王将相为主角,往往忽略了对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经历的记录,而这些照片恰恰记录了普通人在重大

19、历史事件中的瞬间。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大量失业工人,照片上的孩子们更是受害者。年幼的他们不得不举着牌子,为其失业的父亲呼吁就业的机会。他们的声音尽管微弱,却被照片记录下来,深深的震撼着我们,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大危机中普通人的命运,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照片感受历史可以让我们增加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解析】首先,据图2“1912年剪发后的梅兰芳”图4“1977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结合所学得出论题:人在历史旅途中。其次,据图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先综述,结合所学得出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

20、二再分述,据图2“1912年剪发后的梅兰芳”结合所学可从背景、内容等角度入手;即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视剪发为新国民的象征,开启了剪发易服的移风易俗之旅。图2所展示的梅兰芳,正是这一大历史的写照。照片中,梅兰芳剪辫后的新影,干净、利落、阳光,跃然成为民国的新民之一。据图4“1977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结合所学可从背景、内容等角度入手,即图4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每个人都用来之不易的考试迎接自己新的命运一一关于知识和希望的命运。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对于历史而言,这是中国的关键一刻。最后,总结升华,照片中的梅兰芳和考场中的考生,皆是历史中的

21、人。照片让我们看到人在历史中的真实状态,人也在永远的历史旅途中。此刻的“我”,终将是历史中的“他”。6. (2022山东卷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提示】(一)信息提取信息举例:(1)材料性质类信息:1952年的宣传画工人新村;(2)经济生活类信息:工厂、自来水、自行车、电灯、生产模范锦旗、玩具飞机和玩具汽车等:(3)政治寓意类信息:红旗、向II葵、鸽子、报纸等:(4)场景主题类信息:整齐的房子、干净的街道、喜悦的表情、和谐融

22、洽的氛围等。(若能提取其他信息,合理即可)层次要求:层次1: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零散的有效信息:层次2:提取材料信息比较全面,并能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归纳。(二)历史阐述阐述角度:(阐述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1)结合工厂、生产模范锦旗等信息,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的努力,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角度阐述:(2)结合鸽子、和谐融洽的氛围等信息,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斗争,从社会稳定、人民热爱和平的角度阐述;(3)结合红旗、向日葵等信息,从人民拥护党的领导、认同新生政权的角度阐述。(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层次要求:(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

23、行评价)层次1: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并加以简要说明;层次2: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完整、充分的阐释说明。(三)历史表述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思路不清,词不达意;层次2:能表述成文,思路不够清晰,语言不够流畅;层次3:能表述成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答案示例】工人新村赏析【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我国经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合理调整,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扫清了道路。通过

24、“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巩固了政权。随着国家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工人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增强了对国家的向心力,生产热情得到提高。7. (2022全国广东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图2地中海示意图以“陆地之间”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伟大的海”“堕落的海”“智慧之海”“贸易之海”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围绕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称呼:智慧之海地中海在古代有古希腊的民主和古罗马的法律,在近代有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古

25、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古希腊三面环海,对外贸易繁荣,工商业发达。古希腊还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摇篮,雅典出现了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等伟大的改革家,促进了雅典民主制的发展。罗马的法律为西方莫定了基础,成为西方近代法律的渊源。在近代,地中海的意大利还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提倡人文主义,促进了西方的思想解放。总这,地中海的希腊是民主制度的摇篮,罗马法则是西方近代法律的基础,源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则促进了思想解放,因此,地中海被称为智慧之海。【解析】(1)题目要求任选某一称呼或自拟一个称呼为题,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考生可以根据自己较

26、熟悉的知识选择一个称呼进行论述。比如选择“伟大的海”,可结合罗马的扩张以及罗马帝国的建立与发展,以及罗马法从十二铜表法发展到民法大全的历程等史实展开论述,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选择堕落的海”,可结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中世纪的相关历史史实展开论述,但是这块知识相对来说考生比较陌生,不建议选择这个称呼,如果选择了这个称呼,可以结合欧洲封君封臣制、基督教会的统治、罗马教皇、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赎罪券等史实展开论述;选择“智慧之海”,建议主要以人文主义这一线索展开,可以结合古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及近代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近代科学的兴起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述;选择“贸易之

27、海”,可结合古希腊的对外贸易繁荣,罗马帝国的扩展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连接欧亚大陆古代丝绸之路,以及新航路开辟等相关史实展开论述。8. (2021全国H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O都城省级驻所-政权界UVW长城一大运河河流海岸线图5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根据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

28、准确充分,表述清晰。)【答案】O都城省级驻所政权界UWb长城一大运河4、河流L海岸线示例一在京师周围设置卫所,见图中处。理由:(1)历朝历代,为了维护都城政治安全,均在都城附近布置重兵防守,明朝也不例外,如在天津设置重兵,天津过去被称为天津卫。(2)对明朝统治构成重大威胁的主要是来自于蒙古高原的蒙古族,明成祖时期迁都就是出于军事目的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防御。(3)明中期,蒙古与蒙古族的瓦剌部发生冲突,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军队曾兵临北京城下,使明朝统治出现了一次严重危机。综上,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京师安全,在京师周围设置卫所,布防重兵。示例二在南京附近设置卫所,见图中处。理由:(1)明朝最初建都于南京

29、,是后来北京之外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明政府出于维护南京政治稳定目的,在此设置卫所,布置重兵。(2)南京位于长江和大运河交汇之处,是大明王朝财源通道的重要枢纽,为了保证江南财税收入、生产生活物资源源不断运送到北京,明政府必然在南京设置卫所。(3)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为了维护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明政府在南京及其下属苏杭地区设置卫所。综上,明代政府设置卫所军事驻防点,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国防等关系密切。示例三明代在边疆地区设置卫所,如图中处。理由:(1)明初,统治者担心沿海民众勾结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实行海禁政策的同时,在东南沿海地区设置卫所,加强军事防御,如图中处。(2)明成祖时期,西

30、南地区两个土司叛乱,明政府在平定叛乱后,开始改土归流,并设置卫所,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如图中处。(3)蒙古族的瓦剌和鞋粗对明朝构成了严重威胁,明政府在与其交界地区设置卫所,以加强防范,如图中处。(4)明后期,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力量发展壮大,给明朝统治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明政府设置卫所以加强对建州女真的防御,如图中处。总之,明朝卫所设置,很好的诠释了明朝政府面临的军事形势和实施国防政策。【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于旧教材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基础知识做依托,等于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首先,考生要明确什么是卫所,这从题中所给

31、的文字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可以获得,明确卫所实际上是军事组织,卫和所分别是上下两级防区,布置在要害地带。然后,考生需要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来画出一处卫所集中分布区域。所画区域应该符合题干中要求的“要害地方”、“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所以思路就是分析与明朝的政治、经济和国防相关的要害区域。据此可以得出,卫所分布集中的区域主要有四类:都城、元朝残余势力附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遭受外来侵略的边疆地区。明朝的都城附近应该是一类,因为是皇宫所在地,也是政治经济中心,当然也是国防要地,所以可以

32、画在明朝先后两个都城中的一个(南京或者北京)附近;另外,明朝是灭亡了元朝才建立的,所以北部与蒙古族交界地带(大约长城一带),应该是对付元朝残余势力的要害地带,设立卫所有利于保护北部边境安全,也保护我国的农耕经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区域,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维护国家的统一,会设置集中分布的卫所;还有就是容易遭到外来侵略的地区,比如东南沿海地区,既是我国的经济重心所在,也是明朝曾遭受过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国防安全,会设立集中分布的卫所。最后,就自己所画的卫所集中分布区域说明理由,注意表述符合明朝史实,且与题目所涉及到的“要害地方”、“卫所集中分布区城

33、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相关就可以。9. (2021全国I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8年8月在莫斯科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召开延安、西柏坡北京济福/西安郑州第三次全国代收大 会,1923年6月召开,全国有党员 420人武汉/上海全25国次19全人 第酊不994第一次全国代覆 大会,1921年7月 召开,全国有党员50多人第二次全国代我 大会,1922年7月 召开,全国有党 员195人图6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

34、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参考示例一会议: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主题: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2分)阐述: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开,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因年幼的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大革命失败,之后,党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自己的军队.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出路。之后,党领导秋收起义受挫后,转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开辟一条农村包围

35、城市的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由于王明左倾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途中,中共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挽救了红军。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8分)总之,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不断走向成熟,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2分)参考示例二会议: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主题: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适时调整方针政策。(2分)阐述:国民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出路。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中共

36、发表八一宣言,并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积极推动全民族抗战的实现。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1949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提出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工作的中心,这次会议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8分)总结: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从国情出发适时调整方针政策,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2分)【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考生要注意阅读历史地图及其中的党的互耍会议的相关

37、信息,根据自己所学和熟悉程度选择其中的两次会议,并提取出一个有关党的发展的观点,鉴于篇幅原因和考试时长限制,建议考生选择临近的且自己比较熟悉的两次会以为好。如,选择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可以提取的观点是:从一大到二大,中国共产党逐渐认清了中国的国情;选择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可以提取的观点是:从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选择中共七大和七届二中全会,可以提取的观点是:从七大到七届二中全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等。然后,考生需要结合所学党的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和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及其发展,来分析论证上述观点的正确性,也就等于总结出了这一发展过程中党所取得的

38、成就及其原因。最后,总结陈词,说明上述观点的正确性,也可以升华或者深化自己的观点,如: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从国情出发,为了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利益,调整自己的革命策略和斗争方式。10. (2021天津卷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这种耕作方式要求收麦与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南宋时,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

39、表地区主要地形平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苏州、湖州、常州、秀州平原104温州、台州丘陵55歙州、睦州山区30一一摘编自中国通史等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开发的影响。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两宋交替之际,大批中原人口南移,进一步奠定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伴随着北方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传入,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开发,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

40、同时由于平原地区的生产条件相对优越,导致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解析】据材料“南宋时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亩产进一步提高”可得出论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对南方开发的影响。阐释时可从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据材料“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及表格数据可知,北宋时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尤其是平均人口密度高的平原地区得到推广;据材料“南宋时,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土地

41、利用率提高了一倍亩产进一步提高”结合所学得出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伴随着北方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传入,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开发,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南宋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11. (2021广东卷19)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一目标(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贰)叙

42、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一一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答案】【示例】论点:1932年

43、的历史课程的目标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抗日斗争。论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东北三省沦陷,中国民族矛盾空前严重:1932年历史课程的目标注重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和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意识;历史课程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以唤醒学生在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总之,1932年的历史课程的目标适应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利于中国抗日斗争的发展。【解析】1932年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提炼出论点:1932年的历史课程的目标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抗日斗争。论述:根据所学,首先说明课程目标颁布的背景是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然后结合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说明其具有促进学生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推动抗日战争的发展等。其他论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