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拧螺丝的学问》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五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拧螺丝的学问》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五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简单机械单元2.拧螺丝的学问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简单机械课题2 ,拧螺丝的学问课时1核心 概念13.技术、工程与社会学习 内容 及要 求13. 2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56年级举例说出一些典型的技术(如交通技术、电力技术等)和工程(如高速铁路、发电站等)对人们生 活的影响;尝试设计和制作某种产品的简化实物模型,并反映其中的部分科学原理。教学 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在比较重认识轮轴装置的结构特点。认识轮轴的结构特征,探索轮轴省力的原理
2、。科学思维了理解轮轴原理在生活中的技术运用并能分析出其原理。探究实践通过实践体验,发现施加在轮上和轴上力的不同作用效果。态度责任知道轮轴的运用对生产发展的价值。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改善意义。教学 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研究轮轴在什么情况下更省力轮轴探究实验。教学 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分析在轴上用力的轮轴的好处。教学教师:PPT、螺丝、螺丝刀,内六角螺丝、内六角扳手、轮轴实验器材。准备学生:记录册。教学过程教学环 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 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
3、,我们将要一起 探索拧螺丝的学问。1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 近距离。2.让学生意 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 入1 ,出示螺丝和木板:谁能把这枚螺丝钉拧进木块?(一生上台尝 试,发现徒手拧不动)2 .提问:可以使用什么工具帮助我们拧螺丝?(螺丝刀)3,拧螺丝钉活动:老师这有两把大小不同的螺丝刀,谁来试 试?4.采访使用感受:你觉得哪把螺丝刀好用?复习引入,过渡自 然,拉开新课学习的 序幕,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二、探 索(一)认识轮轴的结构1 .导入课题:在刚刚的课前活动中,我们发现使用螺丝刀 确实能帮助我们比较轻松地拧进螺丝,大螺丝刀似乎比小螺丝刀 使用起来更省力,看来拧螺丝中也有许多学问,值得
4、我们去探 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揭秘“拧螺丝的学问”。(板书课题)2 .在拧螺丝时,你观察到使用螺丝刀将螺丝钉拧进木块 时,螺丝刀是怎样工作的了吗?3 .学生描述并小结:拧螺丝钉的时候是用螺丝刀的“刀把 带动刀杆一起转动”。像刀把这样比较粗的我们可以叫它 “轮”,像刀杆这样比较细的叫做“轴”,通常用轮带动轴一起转动来工作。(板书:轮轴)4提问:生活中你们见过这样的轮带动轴工作的装置吗?5 .出示方向盘图片:哪里是轮,哪里是轴,它是怎样工作 的?6 .小结“轮轴”概念:像螺丝刀、汽车方向盘这样,轮和 轴固定在一起,轮转动时轴也跟着转动的装置叫做轮轴。7 .出示削笔刀、门把手、水龙头图片:这些轮轴中
5、,哪一 部分是轮,哪一部分是轴?(削笔刀:摇柄是轮,铅笔对面的 螺母是轴;门把手:球型把手是轮,锁芯是轴;水龙头:兰花 龙头是轮,阀门芯是轴。)8 .小结:轮轴的轮不一定的圆形的,有些轮轴装置的轮是 一个手柄,有些轮只是一个把手。意图解析: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 螺丝刀和方向盘入手,引出对轮轴结构特征的认识,再从器物 整体聚焦到对部位局部的认辨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二)探究轮轴在什么情况下更省力1 .使用螺丝刀能省力,那轮轴是否省力?我们可以用一个 实验模型来模拟螺丝刀。2 .出示轮轴模型,指导学生组装:棉线怎么穿在轮轴上, 如何悬挂钩码,什么状态是为保持平衡等。3 .引
6、导观察弄清轮轴各部分与螺丝刀“刀把”和“刀杆” 之间的对应关系:轮一刀把;轴一刀杆4 .引导学生根据轮轴实验装置,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 验方案。5 .交流方案,分组实验,完成试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6 .交流实验情况,小结:轮轴能省力。(板书)7进一步思考:如果换上一个更大的轮,会怎样?8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9 .提供大轮,学生实验探究,完成实验记录。10 .交流小结:轴相同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板 书:轴相同,轮越大越省力)11 .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轴相当于一个 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 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
7、,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 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 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 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 越省力。?12 .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大螺丝刀用起来比小螺丝刀省力 了吗?13 .出示内六角扳手:这也是一种轮轴工具,在拧内六角螺 丝时,怎样做更省力?为什么?(把长柄作为轮,把短柄作为 轴,转动长柄拧螺丝,更省力。因为手柄好比是轮轴上的轮, 扳手与螺丝的接触面好比是轴,由于轴不变,轮越大就越省 力。)意图解析:提供给学生实践得机会,让其通过在轮和轴上 挂不同数量的钩码,或者将轮变得更大以后,如
8、何使轮轴平衡 的探究活动,发现轮轴省力的奥秘。活动设计层次清晰,实验 操作与思维训练同步,有利于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三)认识各种各样的轮轴的广泛应用14 .出示情景:飞竹蜻蜓、用擀面杖擀面、石磨磨粉、使用 套筒扳手,使用这些工具时,哪些是在轮上用力,哪些是在轴上用力?2 .生回答:竹蜻蜓,在轴上用力,可利用其在手心连续滚 动多圈,使桨叶快速转动;擀面杖,在轴上用力,使轮转动的 距离远;石磨,在轮上用力;套筒扳手,在轮上用力。3 .既然在轮上用力可以省力,为什么有些轮轴是在轴上用 力?在轴上用力有什么好处?组织学生讨论:4 .小组讨论,小结:在轴上用力虽然费力,但也有一定的 好处,可以省距离。
9、意图解析:应用并巩固实践研究的成果,分辨轮与轴上的 具体部位,进一步了解在生活中多种轮轴的妙处所在使用轮轴 类工具时,人们用力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就不同,从而加 深增进对轮轴应用的理解。三、研 讨小结轮轴的轮不一定的圆形的,有些轮轴装置的轮是一个手 柄,有些轮只是一个把手。小结:在轴上用力虽然费力,但也 有一定的好处,可以省距离。四、拓 展补充科学史资料1 .轮轴的用途非常广泛,生活中到处有它们的身影,轮轴农具 的使用也是由来已久,自行阅读书本43页资料。2 .思考回答:这些工具发明哪里用到了轮轴原理?这些工具给 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意图解析:说明古时人们就开始利用轮轴,展现借助古代
10、轮轴 工具的发明,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一、选择题1、下面轮轴类工具,在轴上用力的是()A.B.C.2、下列工具利用轮轴原理的是()A.扫帚B.启瓶器C.门把手D.门锁五、练一练 3、在轮上挂了 4个钩码,要使轮轴平衡,在轴上挂的钩码 数可能是()A. 3 个 B. 2 个 C. 8 个 D. 10个4、关于螺丝刀的说法错误的是()刀杆 刀柄A.螺丝刀拧螺丝钉时利用了轮轴原理B.用螺丝刀拧螺丝钉能省力C.刀杆不变,刀柄越粗越省力D.为了更省力,刀杆越细越好5、下图中,能使轮轴平衡的是()邛 岬 。吊二、判断题1、擀面杖是在轴上用力,使轮转动的距离远。()2、轴不变,轮越大就越省力。()
11、3、在轮上用力更省力。()4、内六角扳手是一种轮轴工具。()5、轮转动时,轴不一定跟着转。()参考答案:1、 C 2、 C 3、 C 4、 D 5、 B1、 J 2、 J 3、 J 4、 J 5、*六、整 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 好习惯。七、板 书设计拧螺丝的学问(课题)轮轴轮轴能省力 轴相同,轮越大越省力八、课 堂反思轮轴从杠杆转化而来,变成了用钥匙拧开的门锁、可转动的用 把手打开房门,还有提水的辘铲、拧螺丝的扳手,具有了别样 的形态和使用方法。本课将轮轴最为一种简单机械,指导学生 从四个部分来认识它、了解它。技术发明都是对科学原理创造 的结果,从而让学生在理解轮轴
12、概念的基础上发现身边更多的 技术运用。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对工程技术领域技术的核心是发 明这一内容的具体物化。本课的学习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轮轴的结构。教材先选择生活中最常见的螺丝 刀和方向盘,引导认识轮轴的结构,说明从整体上认识轮轴的 存在。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事例辨析轮轴的两个部分,让学 生寻找削笔器、门把手、水龙头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将 学生的视角认知上来说,从物体整体感知导向部位局部聚焦的 过程,符合从具象到抽象的原则。第二部分,研究探究轮轴在什么情况下更省力。引导学生分两 个步骤进行实验,即:在轴上钩码不变的情况下,在轮上挂几 个钩码可以使轮轴能够保持平衡;或者换更大的轮后,所挂钩 码的个数是否有变化,使学生懂得在轮上用力省力,还是在轴 上用力省力。在换上更大轮的情况下,使轮轴保持平衡的情 况,以此建立对轮轴省力的认知。同时要求实验中积极思考, 发展探究及思维能力。第三部分,认识各种各样的轮轴。观察多种轮轴及其使用的相 关图片,分析其使用原理,懂得如何使用这些轮轴。辨识生活 中广泛使用的轮轴工具的情况,用力在轮上还是轴上,让学生 体会在轴上施加力的好处,发现轮轴的用途。第四部分,了解科学史。阅读介绍天工开物中关于轮轴的 记载资料,了解使用轮轴工具的历史由来已久,且有些目前 还在运用,说明这些古代中国人的这一发明创造推动了技术和 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