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民经济政策分析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国民经济政策分析技术.docx(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经济政策分析技术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与投资的影响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与计划体制相比较,市场机制无 疑更有效率.但是,市场机制并非万能的,它还存在着许多缺陷,而这些缺陷在商品经济条 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在宏观上表现为一个盲目以及自发的过程,一 方面,单个市场主体对于信息的获取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市场主体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当价格信号显示出某种产品的生产有利可图时,生产者会蜂拥而 至,趋之若鹫;一旦该产品生产过剩以及相对价格水平自动降低时,商品生产者明白过来已 为时晚矣.这种盲目以及自发的过程必然会导致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又
2、如,市场机制还会造成 社会收入两极分化以及垄断以及企业内部行为经济性与其外部行为不经济的对立等现象,同 时在社会领域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也会大大降低.所有这些,都是市场机制自身固 有而无法避免的缺陷,都会破坏市场作用的发挥.所以,经济运行客观上要求作为宏观管理 者的政府对市场进行调控与管理,以弥补或消除其缺陷,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对经济 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并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进行的,针对不同的目标,政府可以采取不同 的经济政策.各种经济政策在具体实现手段上可以是各不相同的,例如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 运用政府开支与税收等工具来干预经济的运行,而货币政策则主要运用公开市场业务以及调 有松
3、,松紧结合,通过调整货币供给的构成和流向,改变社会总需求构成与总供给构成不相 适应的状况,促使总供求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结构上都平衡,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第二, 贷款总规模与信贷政策.贷款总规模及贷款总额,是一定时期内银行以信用方式向社会贷款 的资金总量.它与经济发展速度有着客观的数量关系.适度的贷款总量既能促进经济建设的 发展,又有利于货币的稳定.因此,控制贷款总规模历来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 标.对贷款总规模的调控主要有两种做法:其一是规定贷款最高限额,直接控制贷款总规模.在计划体制下这一做法较为常用,即根据 国家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情况,由中央银行统一编制信贷计划,再下达给各专业
4、银行.全 国贷款总规模及专业银行贷款限额是指令性计划,须严格执行不得突破.对贷款的限额控制, 可以最迅速以及最广泛地进行信贷紧缩和扩张,但管得过死,不够灵活其二是中央银行再 贷款影响整个银行系统产生派生存款的能力,间接地实现总量控制目标中央银行运用基础 货币对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是其调控贷款总量的重要手段,它会影响到各金融机构运作中形 成的贷款规模的大小.与贷款总规模紧密相连的还有另外一个概念,即信贷总规模.信贷总规 模的范围比贷款总规模略有扩大,它包括银行贷款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以及社会直接 融资等.对信贷总规模的控制主要通过国家制订的信贷政策来完成.信贷政策是货币政策的主 要组成部分之一
5、,一方面它体现了国家货币政策的根本意图,即通过对信贷总规模的调节与 控制以寻求一个有利于经济稳定以及迅速增长的货币环境;另一方面,信贷政策与一般的货 币政策又有所不同,它可以实行结构性倾斜来实现改善结构的目的,而一般的货币政策其主 要职能就是调节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的增长既满足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又不致于经济 增长过热而助长通货膨胀.因此,信贷政策的主要任务一是控制调节信贷总规模,使之符合 货币政策目标的要求;二是通过对贷款期限以及利率以及规模在不同部门中按不同比例配置, 调节信贷结构,以支持或限制某地区以及某部门的发展.一般而言,信贷政策支持优先发展 的产业,主要有基础产业以及先导产业与支
6、柱产业等.通过对这些产业部门的政策性倾斜,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保障供给,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高国内产品 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不仅谋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而且还要力争强化经济持续高速增 长的后劲.货币政策工具.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并最终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 中央银行必须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所谓货币政策工具就是指为达到 直接调节目标所采取的工具和手段.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数量型间接控制工具, 包括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和法定准备金比率,它们通过银行系统管制整个经济的总信 贷水平;另一类是选择性的质量型直接控制工具,包括改变法定保证金
7、以及消费信贷等,主 要用以对特殊信贷领域和证券市场进行控制.这两种类型的划分并非绝对,它们都是通过改 变货币供给以及货币成本和信贷可获得性而影响总需求水平.再贴现是指一般银行在缺少资 金时,以其对顾客贴现而持有的票据请求中央银行给予再贴现,以取得资金,而再贴现率是 中央银行对一般银行的再贴现收取的利率.当出现通货膨胀压力的时候,中央银行就提高再 贴现率,这使商业银行因借贷成本提高而缩小准备金和放款规模,从而使价格得以稳定或者 回落;反之,中央银行也可以降低再贴现率,而使商业银行以至工商企业增加借贷,增加总 需求.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买卖活动.当整个 市场
8、价格水平上升,需要加以抑制的时候,中央银行就卖出证券,使得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下 降,贷款规模缩小,从而使投资以及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得到控制或逆转.当经济呈现萧条迹 象时,中央银行就买进证券,使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信贷规模扩大,从而使投资需求和 收入水平上升.由于中央银行通过这种办法控制银行准备金非常准确以及有效,所以公开市 场业务在西方国家中被当作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比率是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或金库中的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法定比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这个比率,使货币乘数变化,从而通过影响货币存量而对整个经济产 生作用.由于它直接影响到各商业银行利润,因而效果非常猛烈,一般情况下不常使用.选
9、择 性信贷控制主要用于管理特殊目的的信贷,如证券市场放款和消费信贷.当证券市场投机因 素激增,股价暴涨的时候,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高它规定的购买股票的保证金要求,来限制 借款购买股票的比重,而又不影响其他部门的经济发展.中央银行对消费信贷的控制主要是 通过对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贷款规定最低保证金和还款期限实现的,选择性信贷控制除上述两 类工具外,中央银行还可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各金融机构实施 “道义劝告”(或“窗口指导”),来影响它们的放款数量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 的.同时,依照法令,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实施直接干预和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种选择工具.(3
10、)价格政策所谓价格政策是国家对价格形成和价格运动进行干预的行为准则和措施的总 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价格政策目标的确立与价格政策手段的选择,其中,前者是价 格政策的核心内容.价格政策作为国家对价格形成和价格运动进行干预的一种行为,具有三 个特点:一是普遍性.价格政策不仅是一种微观调节政策,还是一种宏观调节政策,微观调节 主要表现为价格政策能够调节利益矛盾和结构,宏观调节则表现为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二是基础性.价格是市场经济中最基础的经济变量之一,它的变动必然会引起工资以及利率 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动,因而价格政策必然也会影响到工资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等等,对其他经 济政策的实施有牵制作用.三是
11、相对稳定性.价格政策的普遍性决定了价格政策涉及面广泛, 价格变动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价格政策对价格的干预只能是缓慢平稳的.另外,价格政策的实施与其效果的产生对其他经济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必须在其他经济政策尤其是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下才能进行.价格政策的这些特点对其政策目标的确立与政策手段的选择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价格政策 目标.根据价格政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价格政策目标包括以下四个:一是促进宏观经济 目标的实现;二是确立合理的价格管理体制;三是调整价格结构;四是稳定物价总水平.第 一,促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价格政策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确 立价格政策目标理所应
12、当地把促进经济目标的实现作为首要目标,即通过实现价格结构的合 理化和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为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经济有序以及稳定 地增长,扩大就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等来实现经济的基本目标.第二,确立合理的价格管 理体制.确立合理的价格管理体制实质上就是要合理划分价格决策权限,科学设置价格管理 机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格管理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价格决策权限完全掌 握在政府手中,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都由政府决定.实践证明,这种价格管理体制必然导致 价格体系不合理和价格总水平的大幅度上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价格管理体制是一 种分散的体制,即国家只管理极少数关系到国计民生
13、的商品的定价,大部分商品价格和劳务 收费由供求双方根据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确立合理的价格管理体制就是要建立这样一种 主要由市场来调节价格的机制.第三,调整价格结构.所谓价格结构调整主要是指对商品比价关系和差价关系的调整.商 品比价是不同商品在同一市场以及同一时间内的价格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生产不同商品的 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各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商品比价的形成除了受生产不同商品所耗费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影响外,还要受到供求关系以及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样一个 复杂的过程常会导致商品比价关系的不合理,使生产某些商品的部门以及企也获得较多利润, 而另一些商品的生产者得到的利润却很少,因而不利
14、于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这就需要国家运用价格政策进行干预.商品差价则是同种商品由于购销环节以及购销地区 以及购销季节或质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不合理的商品差价会导致利润在不同商品经 营者之间的不合理分配,不利于商品流通和生产发展,因此,也需要国家运用价格政策进行 干预.第四,稳定物价总水平.物价总水平的稳定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发挥 市场机制对经济调节功能以及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条件.价格的频繁波动会使得生产 要素的流动毫无规则,不利于资源的有效运用,还容易引起经济波动.所以,稳定物价总水 平是包括价格政策在内的各项经济政策的共同目标.价格政策手段.价格政策目标需借
15、助 于一系列手段来实现,所以,价格政策手段是构成价格政策的重要内容.价格政策手段实质 上就是国家干预价格形成和价格运动的形式.这些干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 接干预形式;另一类是间接干预形式.第一,直接干预形式.所谓直接干预形式就是国家直接规定价格水平,主要包括国家定 价和国家指导价两种.在采用国家定价干预形式时,国家是价格决策的主体,直接掌握价格 决策权并决定价格变动.一般说来,国家定价干预主要是为了实现一些社会政策目标,在国 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其范围限于一些具有垄断性质的产品如邮电以及铁路以及煤气以及 电力等,这些产品对国民经济运行影响极大,但投资规模大以及风险高以及收益低,
16、非国家 投资无法经营.因此,按照谁投资经营谁定价的原则,这类产品应由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与 国家定价不同,它只是国家规定一些产品和劳务的基准价和浮动幅度或规定一些产品和劳务 的最高以及最低限价,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企业拥有最后定价权.国家指导价干预主 要是针对一些未来供求难以预测,供求变动易因价格变动而大起大落的产品和劳务.对其实 行直接干预有利于通过价格在特定的范围内变动对这些产品和劳务的供求进行调节,以避免价格剧烈变动以及供求剧烈变动造成生产资源在配置过程中的浪费.第二,间接干预形式.间 接干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泛采用的干预形式,它是国家借助补贴以及税收和国家对市场 买卖活动的介入等
17、干预价格的手段,所以,间接干预总是与财政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相伴而 行的.国家通过向个人或企业提供价格补贴可补偿由于低价格给他们造成的损失,从而支持 某种产品的生产;通过增加或减少税收可增加或减少各生产企业的边际成本,从而使他们在 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减少或增加生产;在掌握相当数量商品的情况下,通过以商品买卖者的身 份进入市场,可以影响市场价格变动的方向及其程度.可以看出,在儿种主要间接干预形式 的实施过程中,财政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4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在一个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包括两大类:一类是 国内经济目标,即要实现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另一类是国际经济目标,即要实现对外经济
18、贸易的均衡发展.这两个目标是整体国民经济全面均衡的两根支柱,两者总是相互影响以及 相互促进的: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离不开国内经济的支持,而要实现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协调 发展,也离不开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因此,加强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使对外经济贸易的发 展与国内经济发展互相促进就成为政府制订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外 经济贸易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多,限于篇幅问题,无法一一讲述,这里只摘要介绍其中比较重 要,同时又对投资者影响较大的两部分内容,即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的目标与对外经济贸易管 理的手段.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的目标.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的目标,是一国在未来一定时期内,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19、的顺利实现而制定的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的标的.对外经济贸易 管理的目标,一般由提高出口效益以及提高外资和外汇利用效益以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等内 容构成.第一,提高出口效益.出口是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进口的基础,而且也是开展整个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基础.而出口效益如何,从根本上制约着一国对外经济贸 易 发展的前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一国 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出口的商品以及劳务以及技术等总是一个定量,如果出口效益较高就可使 相同数量的出口获得较多的外汇收入,从而为以后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进行创造良好的条 件,或者说,就可使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形成良性循环;反之,
20、如果出口效益较低,为获得一 定数量的外汇收入就必须加大出口数量,但它又受到出口能力的限制,这样,对外经济贸易 活动就难以持续下去.因此,对外经济贸易管理必须追求较高的出口效益.第二,提高外资和 外汇利用效益.外资和外汇是构成一国经济发展的资金的重要来源,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 外资和外汇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合理利用外资和外汇,提高其利用效益,外资和外汇利 用效益较高,就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较大作用,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反之则难以发挥外 资与外汇应有的作用.因此,提高外资和外汇的利用效益,便构成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目标的 重要内容,第三,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国民经济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
21、国的 国际收支状况对该国的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一般说来,如果国际收支是平衡的,它有利于 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从而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如果国际收支是不平衡的, 它将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从而影响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地增长.尽管可以说,一国一 定时期的社会总供给大于或小于社会总需求,可以通过国际收支差额来弥补,但长时期的国 际收支差额终究是不能维持的,终究也是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因此,世界各国都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对外经济贸易管理和整个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 要目标.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的目标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的依据.可以说,对外经济贸 易管理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目标进行的
22、,都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正因为如此,对外经济贸 易管理的目标就成为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的首要内容.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的手段.在世界各 国的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中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这些手段既有经济手段,也有行政 手段和法律手段,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一些:第一,财政政策.运用财政政策来管理对外经 济贸易主要通过财政支出的增减和税率的高低来间接影响和调节进出口与国际收支.因为财 政支出和税率的变动会影响总需求变动,进而引起价格变动,使得进出口和国际收支发生变 动.因此,当一国需鼓励出口以及限制进口,扭转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可削减财政开支或 增加税收,抑制社会总需求,迫使物价降低,使出口商品成本下降,出
23、口商品因而增强了在 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出口增加;同时,受国内物价下跌影响,一部分需求弹性较大的 进口品不能维持原有利润,因而减少或停止进口.反之,当一国需鼓励进口以及抑制出口, 消除国际收支顺差时,政府可通过运用相反的财政政策手段来达到目的.在运用这一手段时 必须考虑到它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因为财政支出减少和税收的增加容易引起工商业衰退与失 业增加;财政支出增加与税收减少则易导致通货膨胀,第二以及货币政策.运用货币政策管理 对外经济贸易主要是通过利率的变动间接影响贸易进出口以及资金流入和国际收支.当一国需鼓励出口和资金流入,限制进口和资金流出时、政府可通过提高中央银行对商 业银行的再贴现率
24、,促使商业银行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社会总需求,其结果必然使得出口增 力口,进口减少;另一方面,利率上升必然会吸引国外资金流入国内,抑制国内资金流出.这 两方面作用最终会使国际收支逆差消除.反之,当一国需消除国际收支顺差时,政府通过降 低再贴现率就可达到目的.第三,汇率政策.运用汇率政策管理对外贸易与经济主要是通过汇 率的变动来影响贸易进出口和资金流出入.因为汇率的变动一方面必然引起进出口商品价 格的变动,从而使进出口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必然引起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 变化.因此一国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外汇汇率来消除国际收支逆差,也可通过降低汇率来消除 国际收支顺差.第四,外贸直接管制.外贸直
25、接管制又可分为商品输出管制与商品输入管制.商品输出管制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一定制度以及采取一定措施来鼓励或限制商品输出,如采取 出口津贴或出口许可证等措施;商品输入管理则指政府通过制定一些制度或采取一些措施来 限制商品输入.相对于关税手段而言,商品输入管制的制度和措施可统称为非关税壁垒.按照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原则,关税应是商品输入的主要管理手段,这样许多非关税壁垒措施就 应取消.但实际上,世界各国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都在程度不同的使用非关税壁垒措施, 主要的有进口限额制以及自动出口限制以及反倾销以及外汇管制等.第五,关税.关税是国际 贸易中各国贸易管理的主要手段,具体包括进口税以及出口税以及进口
26、附加税以及差价税以 及优惠税等.进口附加税往往是为某种目的,如减少贸易逆差以及平衡国际收支以及防止外国商品倾销或 对某个国家实行歧视政策而临时征收的关税.差价税是对低于本国商品国内价格的进口商 品按进口价与国内价的差额浮动征税.优惠税是对某国或某地区进口的全部或部分商品的 关税给予减免优待.优惠税可以是单方面的,也可以是互惠的.了解各项主要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给评价现状和预测未来做铺垫,因为对各种经济政 策进行分析总是围绕其政策目标以及政策手段与工具等进行的,对各项政策的功能特性有一 大体认识,在评价和预测时就易于把握大方向.(1)评价经济政策的步骤一般说来,分析评价各项经济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
27、步骤:第一,确 定评价分析的标准.一般说来应以各项经济政策的政策目标为依据.第二,比较各经济政策实 施后的实际结果与政策目标,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评价政策手段的有效 性;有时还应分析由于某项经济政策实施给其他方面带来的间接影响.第三,根据上一步所 得结论,结合新形势的新要求,预测下一阶段可能会实施的政策.(2 )评价经济政策的原则为保证评价效果正确以及有效,对经济政策的评价必须坚持下面两 个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由于各项经济政策的政策目标都是多元的,那么其效应必定也是多元 的;另外,政策效应不仅包括经济效应,往往还包括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因此,对政策有效 性进行评价必须考虑到各项
28、经济政策的各个目标的实现状况,不能只要增长不要稳定,也不 能只讲规模忽视效益,等等.必须从多方面以及从整体上评价政策效应的好坏,只有这样才 可能对某一政策实施所造成的后果有全面以及准确的认识,才能为下阶段的预测提供可靠的 依据.二是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是指评价应有客观标准,不能只从主观出发来判断效应的 好坏.不同的投资者由于其所处地位以及环境以及自身实力等有差异,出发点往往各不相同, 如果全凭主观判断,很可能对同一现象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显然不利于发现真实的客观状 况,因此,评价政策效应必须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尽量让数字与资料来说话.(3 )评价政策效应要考虑的两个问题第一,评价政策效应应考
29、虑到政策的机会成本的大小. 所谓政策机会成本是指经济政策实施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放弃的其他方面的效益.这可以 用付出的代价的大小来衡量.这一代价可以是物质代价,如人力以及物力以及财力等;也可 以是精神代价,如由于政策实施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等.举例来说,如果政策为实现物价稳定 目标而对城镇居民进行价格补贴,在总量资金一定的条件下,必然意味着政府用于其他方面 的开支要相应减少,特别是减少了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这会使完成经济增长目标受到一定 影响.如果为实现物价稳定而在其他方面付出的代价太大,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一政策是不成 功的,整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等三大工具来实现政策目标.但是从实质上讲,各种手
30、段以及 工具都是通过对社会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调节来实现各自政策目标的;同时又因为在短期 内影响社会供给总量变动的因素如生产技术以及资本设备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劳动力的数量 与质量等都可视为不变因素,因此,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就是在总供给为既定的前提下,来调 节总需求,即进行需求管理.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存在紧缩的缺口, 引起经济增长停滞等问题,此时政府就应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措施来调节总需求,促进总供需 的平衡;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存在过度需求,则会存在膨胀的缺口而引起经济过热以及 通货膨胀等,政府就应该采取紧缩性政策措施来抑制总需求,促使供需趋向平衡.政府所采取的这些或松或紧的政
31、策,将对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自然也会涉及到投资 领域,投资是在整体经济大环境中进行的,当经济出现过热局面以及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 政府必然会采取各种紧缩性政策抑制过度需求,如增加税收以及紧缩银根以及提高利率等等, 对投资者来说势必增大其筹措投资资金与投资物品的难度,降低其投资收益水平,因此投资 行为受到抑制.反之,景气不旺以及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的扩张性政策措施如增加政 府支出以及降低税率与利率以及增加进口等,都将会刺激有效需求,投资者此时投资不仅易 于筹措资本与投资品,还可降低投资成本,所以投资需求将会增大.如果投资者能够及时预 测政府针对不同经济运行态势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那么必可先发
32、制人,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 作;等到政策公布之后,即可稳收厚利.因此,对投资者来说,经济政策分析技术构成了宏 观分析技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经济政策分析的首要步骤是了解各种经济政策的功能特性 等.只有对各种经济政策的目标以及政策手段以及政策工具以及种类等等有全面认识,才能 知道在何种经济形势下应采取何种政策措施,才可能作出正确的分析与预测.其次,是对现 行政策有效性的评价,目的在于了解目前实行的政策取得了何种成效,在哪些地方还存在不在下一阶段很可能就不会再采用这一政策.第二,在进行评价时还应考虑到另外一个具 体的问题,即经济政策效应的间接性问题.经济政策往往从其政策目标或手段本身无法直接 反映出
33、来,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指标间接反映.例如,对于资源优化配置目标来说,“优化”就是一个抽象概念,不同的人对“优化”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把它转化为 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以及可衡量的指标,才便于作出客观判断.由于各项经济政策种类繁多, 反映这些目标的指标更是不胜枚举,限于篇幅,这里只能就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充分就业以及 物价稳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以及经济增长以及收入公平等六大宏观经济目标作一介绍,这是 因为,各项经济政策均以这六大目标为根本目标,那么其实现状况显然可以反映各项经济政 策的实施效果.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是经济结构合理化与经济效益的提高,由此,衡量经济 结构合理与否和经济效益高低的指标就成
34、为观察资源是否优化配置的标准.如何衡量经济 结构合理与否以及本章第二节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至于反映经济效益高低的指标,从 宏观经济角度讲,主要是全要素生产率,即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生产要素综合投入量的比率. 这一指标可反映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值越大表明资源使用效率越 好.更具体地讲,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生产要素概括起来可分为劳动力与资本(或 资金)两部分,那么与之相对应,全要素生产率也可分为两个部分生产率比率:全员劳动生 产率与资产产值率,它们分别表示国内生产总值与劳动力综合投入量或资本综合投入量的比 率,用以衡量单要素投入所产生的生产效果,从而也就反映了劳动力资源
35、与资本资源的配置 状况.充分就业以及物价稳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虽然各有自身衡量标志,但它们都体 现了在资源有效利用条件下,经济系统地稳定发展,因此,可以把这三个目标综合为一个经济稳定目标加以判断.经济稳定与否在宏观领域最直接地表现就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是 否平衡.显然,使社会总供求处于平衡的经济政策其效应是好的.经济增长目标主要通过国民 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两个指标体现出来,在其他条件许可时,经济增长速度即国民生产总值 与即民收入增长速度越快,表明政策效应越好.对于收入公平目标的衡量争议较多,目前提 出的表示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较有代表性的有洛伦茨曲线以及帕累托曲线以及基尼系 数以及库兹涅
36、茨指数等,其中,库兹涅茨指数是比较直观的一个.库兹涅茨指数又叫相对收 入阶层分布,它代表一定收入水平以下的阶层所占的比重,这就是现实的反映收入分配平均 程度的指标.计划年度政策选择的预测选择与确定适当的经济政策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各项经济政策直接指导着政府的 宏观经济管理活动,而政府的地位决定了政府行为对于整个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 的影响.对于投资者来说,政府政策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投资的大环境,从而也就影 响到其投资行为的方方面面.所以,投资者对政府在计划年度将选择与确定何种经济政策 进行预测是其制定投资战略以及实施投资行动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不过,选择与确定什么 样的政策是政
37、府的职责,投资者只能是政府政策的被动承受者,因此投资者在预测时应尽量 把自己置于政府即宏观经济管理者的位置上,从政府角度去考虑各项问题,这样的预测才可 能更接近实际.(1)政府选择和确定经济政策时考虑的几个问题一般说来,政府选择和确定经济政策时,以 下几个问题是必须考虑到的:选择与确定经济政策必须以客观经济形势为基点.根据不同 的经济状态选择不同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以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为基础.相机抉择实质 上就是根据对经济发展状态的判断来选择经济政策.对客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包含两个内容: 一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二是对未来一定时期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前者是对经济状况 的静态分析与判断,目的在
38、于直接掌握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状态,寻找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 阻碍因素,有利于制定出具有反经济周期性质的经济政策;后者则是对经济形势的动态分析 与判断,目的在于掌握经济发展的态势,明了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加经济政策调节的针对性 和选择恰当的调节力度.另外,由于从政策制定到实施再到产生效应总需要一定的时间,即 所谓的政策时滞,这也要求对经济形势做出动态分析.所以,在选择与确定经济政策时,静 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总是结合而行的.选择与确定经济政策必须考虑到各方面对新政策的承 受能力.选择确定新的经济政策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如果政策选取不当,将会对 国民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经济政策这一特点决定了选择新
39、政策必须循序渐进,只有在各项 条件都已具备的条件下才可审慎出台.“稳”应该是颁布新政策的指导原则之一,它又可体现为新旧政策之间的承接性与社会各方面 对新政策的承受能力.新政策应该是对现行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与补充,使之更符合客观经济 发展的需要.如果新旧政策之间跨度太大,二者不能衔接,就可能打破经济运转的连续性, 造成经济的震荡.即使是确实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超越了社会的承受能力,非但不可能 取得好的效果,甚至可能造成破坏性影响.例如,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相比,更符合市 场经济的要求,更能体现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从长远角度考虑,应把建立浮动汇率制 作为我国汇率制改革的目标.但是发展浮动汇率
40、制所要求的条件我国现阶段还无法完全满 足,那么在短期内就只能着眼于建立一种有限弹性的汇率制度.选择与确定某项经济政策 时必须考虑到该项政策诸手段的配合与统一.各项经济政策其政策目标的选择应该服从于 宏观经济目标,因而往往比较明确;而其效应是一定目标下政策手段作用的结果,因而决定 于政策手段.这意味着选择和确定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指选择和确定政策手段.而每 一项经济政策其政策手段本身就是一个有机体系,它不仅包括种种手段,而且每一种手段都 有其调节国民经济的具体方法.例如税收可以通过税种以及税目以及税率以及税收减免等等 具体规定影响国民经济,公债可以以发行数量以及公债利率以及期限等方式调控国民
41、经济, 等等.这些手段及其具体调节方法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因此如何配合和统一各政策手段及 其具体调节方法就成为选择和确定经济政策必须考虑的问题.选择与确定经济政策必须统 筹考虑各项经济政策的搭配与协调,还要考虑到经济政策与其他社会政策之间的配合.各项 经济政策都是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服务的,因而其政策目标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各种经济政 策为实现政策目标而作用于经济运行的具体方式即其政策手段是各不相同的,各种政策之间 不可避免地会相互影响,例如,银行调整利率水平会影响到企业利润,进而影响到财政收入.又如,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会抑制社会总需求,造成物价波动等等.因此,要有效地调节经 济运行,避免各种政策
42、效应的相互抵消,必须要尽力做到各种经济政策的统一.另外,经济 政策在影响经济运行的同时必然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在选择经济政策时不仅要考 虑到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更要考虑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要使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协调起 来,使它们的相互影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两个 部分,对于其他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下面特别介绍一下常见的几种财政 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双“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紧”政策通常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以及通货膨胀压力大时采用.“紧”财政政策的措施主要是增加税收以及压缩 支出
43、,“紧”货币政策的措施是提高利率以及减少贷款.此种结合方式的积极效应是可以强烈 地抑制总需求,控制通货膨胀;其消极效应是容易造成经济萎缩.双“松”的财政政策与 货币政策.双“松”的搭配通常是在总需求远小于总供给以及经济严重萧条的情况下采取 的对策,即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是减少税收以及增加支出,货币政策同时增加贷款投放以及 降低再贴现率等.其积极效应是可以强烈地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消极效应是往往产生 财政赤字以及信用膨胀并诱发通货膨胀.“松”“紧”搭配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松”“紧” 搭配的财政货币政策是在经济调控中最常用的调节方式.如何搭配二者的“松” “紧”则取 决于客观经济状况.例如,
44、当经济中出现货币发行过多但还未演变为通货膨胀时,为了经济 的稳定发展,不应急于收紧银根,回笼货币,而应采取增加财政收入以及紧缩财政支出的对 策,即选择“松”货币政策与“紧”财政政策的搭配;而当通货膨胀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时,就应采取紧缩银根以 及回笼货币的“紧”货币政策与扩大支出以及减少收入的“松”财政政策,以压缩需求, 增加供给,使经济增长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如,当经济发展中出现财政赤字但经济增长 速度尚可观时,不应急于紧缩财政,而应减少货币供应以及控制贷款,选择“松”财政与“紧”货币的搭配;而当经济发展中主要矛盾为财政赤字并伴随经济增长停滞时,财政应努力增加收入压缩支出,而银行则应放
45、松银根以及发行货币,即选择“紧”财政与“松”货币的搭配,借以启动经济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上述几种措 施虽非宏观经济调控的必然措施,但在一般情况下,政府调节经济主要还是运用这些措施.因此,投资者熟悉这些措施的作用及其在何种条件下运用,对预测经济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利率与汇率的高低,能反映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利率与汇率的变动,又将影 响所有宏观经济变量如国民生产总值以及物价水平以及就业水平以及国际收支以及经济增 长率等等.显然,利率与汇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活动都有着 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利率与汇率的变动是判断一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依据之一
46、, 利率与汇率的走势分析是宏观经济形势预测的主要手段.利率与汇率对投资的影响(1)利率对投资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市场利率与社会总储蓄和总投资有着密切的 联系.储蓄(资金供给)和投资(资金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均有较大的弹性.从长期来看,储蓄等于投资.因此,利率一方面影响现 期的投资活动,同时又通过调节储蓄而影响未来的投资规模.利率的这一作用后来被凯恩斯 加以大力发挥而成为其著名的“有效需求”理论的核心内容,凯恩斯认为,债券的市场价格与市场利率成反比,如果利率上升,则 债券价格下跌;如果利率下跌,则债券价格上涨.利率与债券价格的这种关系,使得人们在 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安排上可以在货币与债券之间
47、进行选择,以期获利.如果预期利率将下 跌(亦即债券价格将上涨)则人们愿意现在少存货币和多买债券,以便将来债券价格上涨时 卖出债券获利;反之,预期利率的上升使得人们愿意多存货币和少存债券,即把手里的债券 卖出,转换为货币,以避免将来债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从宏观角度来看,利率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表现为对投资规模以及投资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上.利率对投资规模的影响.利 率对投资规模的影响是指利率作为投资的机会成本对社会总投资的影响.在投资收益不变 的条件下,因利率上升而导致的投资成本增加,必然使那些投资收益较低的投资者退出投资 领域,从而使投资需求减少.相反,利率下跌则意味着投资成本下降,从而刺激投资,
48、使社 会总投资增加.正是由于利率具有这一作用,西方经济理论界与货币管理当局都把利率视为 衡量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因此,自3 0年代大萧条以 来,控制利率水平在西方货币政策体系中曾一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西方各国为了恢复生产,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都不约而同地把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作为经 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低利率政策因为有利于刺激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有利于经济的迅速增 长而被广泛采用,并且在战后的2 0多年里,对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整个5 0年代和6 0年代,美国实际年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都 在4 %左右.日本从低
49、利率政策中获得的好处更大,企业大量利用低利贷款,减少了利息负 担,降低了企业产品成本,增加了企业利润,促进了企业投资,加速了工业发展,日本的低 利率政策对日本投资的迅速增长以及工业的高速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开展都发挥了重大作 用.7 0年代起,西方各国国际收支极度不平衡,并发生了普遍性的通货膨胀.与此同时, 国内经济逐渐停滞,形成了可怕的“滞胀”局面.为了缓和经济危机,西方各国相继转向推 行高利率政策,以压缩投资,抑制通货膨胀,结果取得了极大的成效.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 1 9 7 5 年的 2 4 o2 %下降到1 9 8 2年的8。6%,再继续下降到1 9 8 8年的3。8 %.日本的通货膨胀率也从1 9 7 4年的2 4。3 %逐渐下降到1 9 8 8年的0。5 %,由此可见,利 率的变动对投资规模乃至整个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点,不但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一 再强调,而且也从实践中反复得到了证实.利率对投资结构的影响.投资结构主要是指用于 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各行业以及社会生产各个方面的投资比例关系.利率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