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详细).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4297689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6.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详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9年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详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详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详细).pdf(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地理必修复习提纲第 一 章 行星地球第1节 地 球 的 宇 宙 环 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的定义: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2.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3.天体的分类:(1)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等。(2)人造天体:宇宙飞船、航天飞机、人造卫星、宇宙探测器、太空垃圾等。4.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组成天体系统。5.天体系统的层次:天体系统按照层次从高到低可分为四级,分别是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乙其它恒星系/其它行星系太阳系/-地月系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1、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具有同向性、

2、共面性、近圆形。2、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原因:条件原因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太阳光照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变化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大气层有保温作用适宜生命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充足的液态水内部温度升高一 产生水汽一形成海洋;适宜的温度第2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间放射的能量。2.太阳辐射按照波长由短到长分为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农业生产光合

3、作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晾晒衣服、粮食);(2)为人类提供矿物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3)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风能、水能)。二、太阳活动1 .我们能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色球、日冕。2 .各个圈层的太阳活动:(1)光球:黑子;(2)色球:日珥、耀斑;(3)日冕:太阳风。3 .太阳活动的两个重要性质:(1)周期性:太阳黑子数目的变化,大体上以1 1 年为周期。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高峰年,黑子数目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低峰年。(2)整体性: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这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

4、性。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电磁波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高能带电粒子与高空稀薄大气相撞,产生美丽的极光。(4)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第 3 节 地 球 的 运 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南北纬60 度约赤道一半。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 5 /h)近 日 点(每 年 1 月初),速度快远 日

5、 点(每年7 月初),速度慢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 3 时 5 6分 4 秒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二 2 4 时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 65 日6 时 9分 1 0 秒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 65 日5时 4 8 分4 6秒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 .昼夜长短的变化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 .产生四季和五带二、太阳直射点移动黄赤交角:(1)定义: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和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间的夹角,目前为2 3 2 6。(2)影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产生了二分二至。(3)应用: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用曲线图表示,

6、如下图所示: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一一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 3 2 6 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 3 2 6 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一一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

7、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误区警示】两至点和近、远日点可用右上图形象地表示冬至点、夏至点、近日点、远日点的关系,不能把它们相混淆。三、昼夜交替与晨昏线1.晨昏线(1)概念:昼与夜的分界线,晨线上看到日出,(2)判读:顺着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为昏线,(3)与晨昏线有关的计算 1)晨昏线与地方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 8时;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 2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 4时 或0时。2)晨昏线与节气及太阳直射点a: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则为二分日;太阳直

8、射赤道;b: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则为二至日;若北极圈及以北为极昼,则为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北极圈及以北的极夜,则为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昏线上看到日落。由夜进入昼为晨线。3)昼夜长短的计算a、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b、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c、计算: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 5 ;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 5 d、昼夜长与日出、日落时间:已知昼长求日出、日落时间:日出=1 2一昼长+2;日落=1 2+昼长+2;已知日出或日落时间求昼长:昼长=(1 2 日出)X 2;或昼长=(日落一1 2)X 2;四、地方时、区时(1)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 称 为 地

9、方 时。(2)计算:经 度每隔1 5 ,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 ,地方时相差4分钟。求地方时:已知A地时间,求B地时间。1 .求 经 度 差(同区想减,异区相加)2 .将经度差转换为时间差(4分X经度差)3 .由 已 知 时 间 求 未 知 时 间(东加西减)公式:B地的地方时=A地的地方时土(4分 X经度差)注:如果B 在东面用“+”,B在西面用一已知经度求时区:已知经度/1 5,若余数小于7.5,时区取商数;若大于7.5,时区取商数+1。已知一个地区的区时,求另一地区的区时。公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土时区差。注: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一一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

10、区相加。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五、日界线:1、人为日界线:(国际日界线)1)理论上是1 8 0度经线;2)实际上是折线,日界线并不完全与1 8 0度经线重合3)变更:自西向东经过国际日界线减一天。2、自然日界线:1)即零时经线;(地方时为零点的经线)3)自西向东经过零时经线加一天。3、日期范围的计算依据:地方时为0 时的经线向东到1 8 0。(国际日期变更线)为新一天;反之为旧的一天。方法:若 1 8 0。经线的地方时为n时,则新一天的范围占全球的比例为n/2 4。若 0 时经线的经度为a,求出新的一

11、天所占的度数为1 8 0a (a为 东 经 则 a为西经则减+),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例为(1 8 0a)/3 6 0o六、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 .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2 .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昼夜长短相差越大。太阳直射点向哪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描述某一天全球昼夜长短状况:如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与之相反

12、,赤道上昼夜平分。-U-23,26冬至八、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描述某一天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三、光照图的判读(以右图为例)(1)确定南北极侧视图,通常是上北下南。俯视图,北逆南顺,自转方向与东经度增大方向一致。(

13、2)确定晨线和昏线顺着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为昏线(BC),由夜进入昼为晨线(A B)。(3)确定节气和季节(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2 3 2 6 S,9 0 W)北半球节气太阳直射点纬度极昼极夜范围晨昏线特征侧视图俯视图二分日赤道无晨昏线为直线,且通过南北极点夏至日2 3 2 6,N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晨昏线为直线并起止于南北极圈晨昏线为弧线且与南北极圈相切冬至日2 3 2 6 S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纬度确定: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 3 2 6 S),春、秋分日直射赤道。经度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平分昼半球的

14、经线所在经度,即地方时为1 2 时的经线的经度(E点所在经线9 0 W)。(5)确定某地地方时a.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A)b.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 8 点(C)c.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 2 点(E)d.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0点(B)经度相差1 5 ,地方时相差1 小时东边时间早,数值大,东加 西 减(F 地方时=6-4 5/1 5=3,G地方时=1 8+4 5/1 5=2 1)同一经线各点地方时相同(D地方时=乙地方时=6+4 5/1 5=9)(6)确定昼夜长短晨昏线将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上的各地昼弧(或夜弧)是等长的。即同

15、纬度的各地昼(或夜)长是相等的(甲昼长=乙昼长)。昼长=昼弧/1 5 (甲昼长=2 7 0/1 5=1 8),夜长=夜弧/1 5 (甲夜长=9 0/1 5=6),昼长+夜长=2 4,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昼长E 乙 F D A=C)(7)确定日出日落 昼长=2 上午=2 下午日出,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日出=1 2-昼长/2 (乙日出=F 点地方时=3:0 0=1 2-1 8/2)日落,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日落=1 2+昼长/2 (乙日落=6 点地方时=2 1:0 0=1 2+1 8/2)在春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即 6时

16、日出,1 8 时日落。赤道上全年6时日出,(8)确定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H=9 0。-纬度差。(纬度差为所求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差值,同区减,异区加)。E 点正午太阳高度 H=9 0 -(6 6 3 4 -2 3 2 6 )=9 0 -4 3 0 8 =4 6 0 5 2(9)确定日期分界线 自然日界线0时 经 线(9 0。E)国际日界线1 8 0。经线(地方时为6时)与北京时间日期相同的区域占全球的6/2 4=(1 8 0-9 0)/3 6 0=1/4 C1 8 时日落。第 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

17、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2)特性: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3)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代码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 性S横波较慢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P纵波较快固体、液体和气体思考: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还是左右晃动?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的速度较快,最先到达地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横波传播的速度较慢,随纵波之后到达地面,引起地面左右晃动。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2、不连续面(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及三个内部圈层莫霍界面(地下3 3 K m,指大陆部分;大洋部分约6 K

18、 m),两类地震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地下2 9 0 0 K m),S 波传播速度完全消失,P 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思考: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速度有什么变化吗?你能解释为什么吗?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一般认为是地幔是固态的;在经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一般认为地球的外核是液态。4、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岩石圈W 地壳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的总称。岩石圈包括地壳,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A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

19、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B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3、C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物圈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地球外部圈层示意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匚短 波 辐 射 匚 长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太阳暧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

20、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且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通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耳 程,太 阳 暖 大 地 大 地 暖 大 气 大气还大地“大地暧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福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宁宙空间外,绝大部分(75%95%)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和反射(大气对太陌辐射起到了削弱作用),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后增温。一地而面热气了ES长量。地对芙能地委收乂式。射以漆吸,聋辐乂形地阳曷近大以。太曷给即g收,曹地辐、上增吸温馨近面晴气大气

21、增温后向外辐射能量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福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最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1、大气的能量来源: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2、辐射波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辐射影响因素:(1)太阳辐射:纬度(太阳高度、昼长)、地势一大气层厚度、天气状况一云量多少(2)大气逆辐

22、射:水、二氧化碳含量、天 气 状 况(云 量)一大气吸收一大气逆辐射3、大气热力作用:(两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一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大气辐射除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回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这在一定程度上

23、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1)地势高低:地势高一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一昼夜温差大。(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一昼夜温差大。(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一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慢一昼夜温差小,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四、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1)气压: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24、温度差异。(3)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最简单的形式。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4)形成过程:太阳辐射一地面冷热不均一大气的垂直运动(热上升或冷下沉)一水平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即形成风)例分析:低CA受热上升,近地面行成低压。T -/B受冷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低压相对于同一高度而言。(高空B C,近地面DA)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AB,DC),_水平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是风。(DA,BC)7 一低 M-二高D垂直方向上大气运动是对流。(AB,CD)_多 一等压面弯曲方向符合 凸高凹低 规律。/四地气压比较:DABC四地气温比较:ADBC2、常见热力

25、环流形式海 陆 风【季风环流:夏 季(白天);冬 季(夜晚)】(1)成因分析一一海陆热力差异是前提和关键(hPa)9 5 0件970=jt=S 陆海风的形成: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堆,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陆风的形成: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彼,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山谷风(1)成因分析一一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冷 J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2)影响与应用山谷多夜雨原因:在夜间,山谷降温慢,山顶乃至山坡降温较快,温度较低,冷气流会随着山坡滑向山

26、谷,山谷的暖气流被迫上升,在暖气流上升的过程中受冷,水蒸气液化,当达到饱和状态就会成云致雨了。城市风(1)成因分析一 一“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城市热岛形成: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O 热岛环流的形成: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2)影响与应用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城市雨岛效应:城市空气中含有较多的凝结核,热岛效应产生的热岛环流使市区内的上升气流加强,气流上升遇冷凝结,有利于降水的形成。五、大气的水平运动1 风:(1)风向:风吹来的方向。(2)风力:风的大小。在同

27、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密集,则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稀疏,则风力就越小。2、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与风向相反大小山气压梯度决定(等压线疏则小,密则大)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与 下 垫 面 状况有关影响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影响风向和风速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影 响 风 向 和风速3、两种风类型受力风向图示(北半球)高空中的风水平气压梯度

28、力和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与等压线平行水平气压梯度力-i-1 002(hPa)L-*风向-1 OO4(hPa)1地转偏向力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 擦 力(三力平衡)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水平气压梯度多风向巳/1 002(hPa)/-1 OO4(hPa)摩擦力地转偏向力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如下图所示:(北半球)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 水 平 气 压 梯 度 力 一 风 向左(南半球)

29、偏转3 0 4 5 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第 2 节 气压带和风带一、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统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2、意义:大气环流输送热量和水汽,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3、构成:三 圈 环 流(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季 风 环 流(东亚季风、南亚季风)4、影响因素:太 阳 辐 射(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地 球 自 转(地转偏向力)、地 球 公 转(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海 陆 分 布(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地 形 起 伏(摩擦力)等5、大气环流的形成:1)

30、只考虑太阳辐射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假设地球表面均匀)一单圈环流2)考虑太阳辐射和地转偏向力(假设地表均匀,不考虑海陆分布及地形的影响)一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性质(气流由高温区一低温区容易冷却凝结成云致雨;性质湿润)气流运动状况性质成因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热湿热力原因信风带高纬一低纬热干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热干动力原因盛行西风带低纬f高纬温湿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升冷湿动力原因极地东风带高纬f低纬冷干极地高气压带下沉冷干热力原因3)考虑太阳辐射、地转偏向力以及公转(假设地表均匀)一(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发生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1、如下图所示:下沉空气 上升左气 下沉空气、盛行西风 东 北 信 四/二 连 南 信 风 亍 西 里60 30 0 30 60 南纬 90。下沉空气、极地东冠、12月22日-北纬90。、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6 月 22 B-=*-1-1-1-1-1-1北纬 90。6 0 0 30。0。30 60 南纬 90。啰极地低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用 她*-由、-畛 带 高 气 压”(剧热带高气压把上,4灰母卬推被地岛气引带,、:-、-Y,-二。,/极地产气压带瑞 瑞 北 纬 90。60 30 0。3

32、0。60 南纬 90。4)再考虑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一冬夏气压中心一季风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之间热力性质的差异,使气压带和风带受到破坏,形成冬夏海陆气压活动中心,进而形成了季风 环 流(如下图)。1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和冬季风7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和夏季风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特别关注: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项目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太平洋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印度洋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性质寒冷干燥温暖湿润温暖干

33、燥高温高湿比较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分布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 隼 百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雨热同期不利旱涝、寒潮等灾害旱涝灾害形成的。与之类似的是,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的西北季风,是由于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左偏而形成的。二、气 候(气温和降水)理想大陆气候分布模式图大 气 环 流左 左 至 大 砧 两,大 砧 内 部 大 陆 东*大 洋 西保 洋 渡大 气 环 流极 地 加(干)极 地 东 风(干)/移动规律制 极 地 低 气压 带(温)(湿)副 热 带 高 压(千)亦 道 低 压 带

34、(温)70。60冰 原 气 候壬 东 带 大 隘 柱 气 候苔 原 气 候温 拿 季风 气 候,工 带 大法 性 气候温 带 海 洋I400-I 地 中 海 气 候户0-沈,热 带 沙 漠 气 候/20-热 带 草 原 气 候10-0。热 带 南 林 七 帙70亚热带季风必-热 带 季属.气候900/冬 令 干 不夏 曦 湿冬 令 干 叱H或 湿冬 冷 十 步夏 微 湿基0四4彳孽里y 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点(1)热带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气候成因气候特点自然带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 0 之间南美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马来群岛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

35、上升气流终年高温多雨(2 0 0 0 毫米以上)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 0 南 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高原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7 5 0-1 0 0 0 毫米)热带草原带;热带季风气候北 纬 1 0 北 纬2 5 大陆东岸亚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全年气温高,一年分旱、雨两季(1 5 0 0-2 0 0 0 毫米)热带季雨林带;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南北纬 3 0 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部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不足 2

36、 5 0 毫米)热带荒漠带(2)亚热带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气候成因气候特点自然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南北纬2 5 3 5 之间的大陆东岸前者分布在我国秦岭一淮河以南,后者分布于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东南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7 5 0-1 5 0 0 m m)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 0 -4 0 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美洲南北纬3 0 4 0 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和非洲西南角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3 0 0-1 0 0 0 m m)亚热带常绿硬叶林(3)温带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气候成因气

37、候特点自然带温带季风气候北纬3 5 5 5 之间的大陆东岸我国华北、东北、朝鲜半岛、日本群岛北部,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5 0 0-6 0 0 n m)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4 0 6 0 大陆内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远离海洋,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干旱少雨(4 0 0 m m 以下)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 0 6 0 大陆西岸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的狭长地带终年受西风影响终年温和多雨(7 0 0-1 0 0 0 m m)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 气候类型的判读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判断南北半球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38、6.7.8 三个月气温最高北半球1 2.1.2 三个月气温最高南半球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 5 热带气候 最 冷 月 气 温 在 1 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 5 0 温带气候最热月 5 寒带气候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 0 0 0 m m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 0 0 1 0 0 0 m m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 5 0 1 0 0 0 m m)热带季风气候(1 5 0 0 2 0 0 0 m m)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温带大陆型气候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寒带极地气候第 3 节常见天气系统一

39、、天气概念:天气是指一个地区短时期内大气的冷暖、干湿、风雨、阴晴等物理状况。它是由影响大气物理状况短期变化的因素造成的。气团和锋面的活动是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四要素:气温、气压、风、阴晴雨雪。二、锋1、锋的概念:锋是锋面与锋线的统称。锋面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所形成的交界面。锋线是锋面和地面相交的线。2、锋面特征:(1)锋面是一个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地带,自地面向高空冷气团一侧倾斜,上侧一定是暖气团。(2)锋面两侧空气的温度、湿度、气压差异很大。(3)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现象。如果有充足水蒸气上升遇冷便会形成降水,无论哪一种锋,锋面都向冷气团一侧倾斜,降水在冷气团一侧。

40、3、锋的分类: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低温的不同,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类型。类型菽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气团运动 冷气团长驱直入,特征 暖气团被迫抬升天气图暖气团主动爬升,冷气团被迫后退暖锋移动方向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_ _ _ _ _ _ _ _ _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来回移动_ _ _ _ _ _ _ _ _移动幅度很小的锋锋面坡度较大较小很小雨区位置锋面符号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境过时大风、降温、阴 雨(夏季或 低 纬 地 区

41、),雨雪 连续性降水天气或雾 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冬季或高纬地区)过境单一冷气团控制,气 温 降 受 单 一 暖 气 团 控 制,气温后 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前后气温气压变化国型天气我典的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的大风或沙尘天气,冬季寒潮一场春雨一场暖我国锋面雨带的北移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一江淮准静止锋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昆明准静止锋三、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1、概念:高 压(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为高气压,简称高压,就气流状况而言,称为反气旋;低 压(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为低气压,简称低压,就气流状

42、况而言,称气旋;高压脊: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好比地形上的山脊,叫做高压脊,在此控制之下多晴朗天气;低压槽: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好比地形上的峡谷,叫做低压槽,在此控制之下多阴雨天气。2、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的特征四、锋面气旋与天气气流状况气 旋反气旋气压状况低气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高气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平面示意水丁 图(北半平1 球)气一风染W捻 梯 度 力5一总度力流 北半逆时针由四周向中心辐合顺时针由 中心向四周辐散J 风 工 七与 球瓦 东 部:偏南风炉 7 西部:偏北风 东部:偏 北 风大西部:偏 南 风风H南半顺时针由四周向中心辐合逆时针由 中

43、心向四周辐散向 向球y小 郁:训 用 风四 邢:南 风/西 邮.但 北 痴垂直剖面图叩夕7 777T 7;阴雨天气下沉辐散,降(晴朗天气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曲线5VV气 压ZA时间时 向我国典型的天气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冬季的寒潮天气(其发源地为高压-反气旋,寒潮行进过程为冷锋);(1)概念:锋面与气旋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2)锋面位置:气旋在等压线向外弯曲处形成锋面,其中甲处形成冷锋,乙处形成暖锋。(实际上,无论南北半球,气旋西部低压槽均为冷锋,东部低压槽均为暖锋,只是锋面移动方向有差异。)(3)气团位置:北半球,由于越往北气温越

44、低,所以锋线以北为冷气团,锋线以南为暖气团。南半球相反。(3)天气:两个锋面附近气流上升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造成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甲锋面附近的降雨主要在A处,而乙锋面附近的降水主要在D处。第4节 全球气候变化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 .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2.全球气候变暖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具体分析如下:原因具体分析自然原因 地球处于温暖时期(间冰期),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火山爆发等影响到气温的变化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气温室气体总量增多;森林的破坏,减弱了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

45、力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C 0 2、C H 4、0 3)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导致气温上升。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 .使海平面上升: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海平面上升时对环境影响: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海岸侵蚀加强;风暴潮作用加剧;海水入侵形成咸潮,淹没土地;洪涝灾害加剧等。)2 .影响农业:(1)有.利: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作物产量。(2)不利:温度升高伴随着干旱加重,供水不足,使农作物减产。3 .影响水循环

46、: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两个方面:1.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具体措施:控制排放增加吸收 2.适应气候变化控制水田、垃圾改变能源结构场甲烷排放植树造林保护原有植被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室体收增温气吸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培育新品种调整农业结构建防护堤坝政策手段技术手段直接控制经济手段公众参与节能技术生物能技术第 三 章 地球上的水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1、水圈水圈的特点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水体的储量海

47、洋水是水圈的主体,占总储量的9 6.5 3%;陆地水(河湖水、冰川水、土壤水、地下水)占总储量的3.4 7%;大气水只占总储量的0.001%。淡水只占水体总储量的2.5 3%,冰川是淡水的主体,目前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又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_ _ _ _ -s.永冻上底冰Q5s嘴牒水水圈的水 陆地水 陆地淡水水圈的重要性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的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中活跃的要素,对其它圈层产生深刻的影响。2、河 流(水)(1)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补给类型主要补给方式及分布地区主要影响因素径流量的季节变化雨水补给以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河流补给季节(汛期)一般为 夏 季(地中海气候区汛期为冬季),

48、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径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副 1 临1 2 3 4 5 6 7 g 9 10 II l fl)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以季节性积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河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两个汛期,春汛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夏汛以雨水为补给来源。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tQ 量(mV。u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永久性冰川积雪融水补给永久性冰川积雪融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补给季节为夏季,河流径流量与气温变化一致,冬季可能出现断流现象。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2m10(I 2

49、3 4 5 6 7 8 9 1011 12(H)湖泊水补给以湖泊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河流河流径流量较稳定,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湖泊对下游河段具有调节作用(削洪补枯、滞后洪峰)。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为20CIO C(/)1 2 3 4 5 6 7 8 9 101112(月地下水补给以地下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河流河流径流量较稳定,丰水期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一般为互补关系,黄河下游和长江荆江河段为地上河始终为河流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

50、是多种水源补给。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以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一般具有互补关系。丰水期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一般为互补关系,但黄河下游和长江荆江河段为地上河,始终为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湖泊的调节作用: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湖泊对下游河段具有调节作例:上图地发生暴雨,湖泊对下游河段起到了调节作用,分流了干流的部分洪水,所以乙水文站河流流量变化比甲地小,洪峰推迟且洪峰流量峰值变小降低。二、水循环1、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