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调查报告(优秀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卷调查报告(优秀7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问卷调查报告(优秀7篇)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调查问卷总结 篇一 根据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计划要求,本人于xx年5月对农民工学习需求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题,采用个人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了四名群众。调查对象均是随机找到的农民工,满足调查条件。 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底层,每个月只领到一些微薄的工资。而工资的花费除支付日常开支之外还存在着其它方面的费用。例如:邮寄回家乡的亲人生活费、子女的教育经费等。这样的状态下使农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变生存环境,那就是可以挣到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改善生活并不是空口说
2、白话,而是需要靠劳动靠智慧去改变,这改变的契机在于学习社会上更有用、更实际的操作技能,或者是提高自身的学历从而改变只能从事体力劳动的现状,参加培训学习可以增加自己的能力,像操作技能、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学习后可以朝其它高薪行业迈进,以另一种生活态度来过生活。 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一直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他们就业流动性强,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农;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成为产业工人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尚未成为城市居民,但与农民也有很大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已受到
3、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 因此,切实去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是任重道远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一旦让广大农民工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提升了相关的素质,他们不但能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能为他们家乡的经济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要强人强市强省乃至强国,教育的重要性仍旧是不容置疑的。现在社会上同样是这样一个局面,很多农民工争相去竞争培训机会,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这只是很多农民工中积极的一部分,但是,一旦我们的教育支持跟上去了,一部分农民工头脑“富”起来了,难道我们就
4、不能再利用先富带动后富这个道理吗?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给这个方式下什么定论,但是,看看当今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二月失业返乡的农民工数量达xx万左右。如果不妥善处理好这么一大批的人的就业问题,后果可想而知。 我想就这些问题提出并重申自己的几个观点: 第一,教育资源重心下移延伸到农村基层。我国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县城,农村本土教育资源匮乏。只有把教育资源的重心延伸到了基层,从上向下贯彻,从下向上执行,才能将教育培训做到位。特别是在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中小学生源减少和校舍闲置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闲置的校舍资源,建立一些长效性的基层教育基地和培训网络。 第二,加大新农村文化设施
5、的建设力度。农民工教育还有赖于自我教育,靠别人靠社会毕竟不能有长久的作用,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且辐射范围广的中心村规划布局络。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并使新农村成为农村人口自我学习的基地,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第三,重视教育权的保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自身的受教育权的保障,农民工到城镇就业,虽然解决了生存问题,但还要学习技能、积累经验,以获得稳定就业的能力,适XX市生活。而农民工在进城时就在文化教育程度上与城市同龄
6、人存在着先天差距,如上海xx 年对外来流动人口调查表明:84.05%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工进城后因本身经济条件较差,往往难以支付市场机制下的培训费用,城市庞大的继续教育体系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而政府和用人单位又因缺乏经费投入且无明确的政策保障,不可能有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等再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用人单位过度延长农民工劳动时间,更不可能使农民工有其他再学习的机会。二是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目前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缺乏相关的规定,也没有专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人地两生的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他们最为棘手的问题。城市正规学校入学的户籍制度使很多农民工子女即使在义务教
7、育阶段也无法进入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就算能够进入也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等。 总而言之,要把加强农民工教育这件事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任务的一个重点,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缓解或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长期失衡的现象。教育要面向农民工,为其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教育要面向新农村,使教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新农村成为农民工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要面向未来,使其成为提高农民工技能和素质的主渠道,成为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无论是对于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公平配 根据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计划要求,本人于xx年5月对农民工学习需求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题,采用
8、个人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了四名群众。调查对象均是随机找到的农民工,满足调查条件。 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底层,每个月只领到一些微薄的工资。而工资的花费除支付日常开支之外还存在着其它方面的费用。例如:邮寄回家乡的亲人生活费、子女的教育经费等。这样的状态下使农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变生存环境,那就是可以挣到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改善生活并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需要靠劳动靠智慧去改变,这改变的契机在于学习社会上更有用、更实际的操作技能,或者是提高自身的学历从而改变只能从事体力劳动的现状,参加培训学习可以增加自己的能力,像操作技能、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学习后可以朝其它高薪行业迈进,以另一种生活态
9、度来过生活。 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一直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他们就业流动性强,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农;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成为产业工人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尚未成为城市居民,但与农民也有很大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已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 因此,切实去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是任重道远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一旦让广大农民工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提升了相关的素质,他们不
10、但能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能为他们家乡的经济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要强人强市强省乃至强国,教育的重要性仍旧是不容置疑的。现在社会上同样是这样一个局面,很多农民工争相去竞争培训机会,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这只是很多农民工中积极的一部分,但是,一旦我们的教育支持跟上去了,一部分农民工头脑“富”起来了,难道我们就不能再利用先富带动后富这个道理吗?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给这个方式下什么定论,但是,看看当今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二月失业返乡的农民工数量达xx万左右。如果不妥善处理好这么一大批的人的就业问题,后果可想而知。 我想就这些问题提出并重申自己的几个观点: 第一,
11、教育资源重心下移延伸到农村基层。我国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县城,农村本土教育资源匮乏。只有把教育资源的重心延伸到了基层,从上向下贯彻,从下向上执行,才能将教育培训做到位。特别是在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中小学生源减少和校舍闲置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闲置的校舍资源,建立一些长效性的基层教育基地和培训网络。 第二,加大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农民工教育还有赖于自我教育,靠别人靠社会毕竟不能有长久的作用,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且辐射范围广的中心村规划布局络。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
12、,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并使新农村成为农村人口自我学习的基地,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第三,重视教育权的保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自身的受教育权的保障,农民工到城镇就业,虽然解决了生存问题,但还要学习技能、积累经验,以获得稳定就业的能力,适XX市生活。而农民工在进城时就在文化教育程度上与城市同龄人存在着先天差距,如上海xx 年对外来流动人口调查表明:84.05%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工进城后因本身经济条件较差,往往难以支付市场机制下的培训费用,城市庞大的继续教育体系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而政府和用人单位又因缺乏经费投入且无明确的政策保障,
13、不可能有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等再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用人单位过度延长农民工劳动时间,更不可能使农民工有其他再学习的机会。二是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目前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缺乏相关的规定,也没有专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人地两生的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他们最为棘手的问题。城市正规学校入学的户籍制度使很多农民工子女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也无法进入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就算能够进入也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等。 总而言之,要把加强农民工教育这件事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任务的一个重点,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缓解或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长期失衡的现象。教育要面向农民工,为其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教
14、育要面向新农村,使教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新农村成为农民工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要面向未来,使其成为提高农民工技能和素质的主渠道,成为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无论是对于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公平配置,还是对于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农民工继续教育都将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三农问题也能在这个问题解决的同时得到解决或大大的改善,让农民工朋友真正学习到能提升自己的知识、开展以后丰富多彩的人生路。 调查者: 调查日期: 问卷调查报告 篇二 一、基本情况。 被调查乡镇7个,乡镇工作人员158人,其中男性12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8.5,女性34人、占21.5;按年龄分组:30岁以下的38人、占
15、24.1,3035岁的59人、占37.3,3645岁的42人、占26.6,45岁以上的19人、占12.0;按职务及职业分组:书记乡镇长8人、占5.1,乡镇其他班子成员39人、占24.7,站所办负责人44人、占27.8,一般干部67人、占42.4;公务员61人,占38.6,事业单位人员76人,占48.1,其他身份的21人,占13.3。 二、对乡镇和自身现状的看法。 (一)乡镇工作人员对现行农村政策认同性高,但不满足乡镇工作环境,普遍认为沉重的乡村债务和待遇难以落实的问题,是当前农村工作的最突出矛盾,对乡镇工作的未来缺乏坚定的信心。 1、问及对现行农村政策满足度,有115人占72.8的被调查人表示
16、满足,还有43人占27.2的持一般态度。 2、目前乡镇工作环境,认为好的5人,占3.2;可以的73人,占46.2;不好的39人,占24.7;很不好的41人,占25.9。从对乡镇工作的未来信心度看,布满信心的41人,占25.9;缺乏信心的72人,占45.6;一般的45人,占28.5。 3、目前农村工作中最突出的矛盾,回答是安全稳定的1人,占0.6;是计划生育的6人,占3.8;是乡村债务的37人,占23.4;是乡镇干部待遇难以落实的51人,占32.3;是干群关系的3人,占1.9。从对量表复选回答来看,首推乡镇干部待遇难以落实是目前农村工作中最突出的矛盾,有106人,占67.1;其次是乡村债务,有8
17、4人,占53.2。 4、关于沉重乡村债务的最主要形成原因,认为是中心分税制的财税体制造成的17人,占10.8;是乡村机构人员臃肿造成的6人,占3.8;是过去农村过高的“三提五统”造成的42人,占26.6;是对乡村财务监管失控造成的67人,占42.4。复选看出,被调查者认为沉重的乡村债务最主要形成原因是对乡村财务监管失控,有85人,占53.8,农村过高的“三提五统”的有60人,占40.0。并对目前乡村沉重的债务包袱在短期内解决提出质疑,认为不可能解决的有127人,占80.4;不知道的27人,占17.1。建议由中心政策化解的75人,占47.5;由中心和地方共同化解的82人,占51.9。 (二)大多
18、数乡镇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待遇和环境持不太满足的态度,但由于就业困难,为了养家和生存只有维系现状。 1、认为目前自己工作中最苦恼的是:回答不能落实正常待遇(包括工资、补助、社保、医保等)的97人,占61.4;上级要求高、任务压力大的10人,占6.3;乡村债务重的14人,占8.9;群众不理解的5人,占3.2。复选中正常待遇不能落实的有129人,占据81.6。 2、关于社会对乡镇工作人员评价不高问题的看法,认为是自身作风造成的11人,占7.0;政策和体制造成的95人,占60.1;社会不理解造成的32人,占20.3;媒体歪曲造成2人,占1.3。复选中的政策和体制造成的110人,占69.6。 3、问及
19、乡镇工作人员与农民关系和谐状况时,有6人回答和谐,占3.8;一般的99人,占62.7;较差的36人,占22.8;紧张的17人,占10.7。 4、在目前乡镇工作人员经济生活方面,认为较好的5人,占3.2;适中的6人,占3.8;能维持日常生活开支的58人,占36.7;日常生活有困难的89人,占56.3。免征农业税后,认为待遇比以前有所减少的64人,占40.5。 当问及乡镇工作这样艰难,为什么愿意坚持下来?选择热爱农村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的31人,占19.6;为了养家和生存的47人,占29.7;找不到更好的出路的51人,占32.3;乡镇工作自由,有足够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第二职业的14人,占8.
20、9。在乡镇工作期间,从来没有从事第二职业的123人,占77.8;曾经从事过的23人,占14.6;现在正在从事的12人,占7.6。 三、对目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乡镇工作人员角色转型的看法。 (一)认同用改变职能设置和削减人员方式来转变政府职能,但对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和目标看法不一。 1、免征农业税后,对目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总的认为势在必行。从分组情况来看,认为转变方向和目标已经明确,目前正处于过渡期的59人,占37.3;认为转变方向和目标还不明确,目前政府职能设置、治理体制和运行方式与以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的68人,占43.0;认为等待上级有关政策的30人,占19.0。 2、对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21、的方向和目标看法,认为由过去单纯的农业型(催收、催种、兑现等)向经济型(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帮助农民致富)转变的39人,占24.7;认为向只负责包括治安、民政、计生、司法、安全、水利、抗灾等农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和服务转变的43人,占27.2;认为逐步实现乡镇治理部门(公安、民政、司法、计生等)划归线上治理、服务部门(农技、经管、水利等)推向市场,达到乡镇政权逐渐弱化的52人,32.9;转变的方向和目标不清楚的24人,占15.2。 3、在今后的农村发展中,乡镇开展工作需要的干部职数与现有水平相比,认为职数要增加的3人,占1.9;认为维持现状的41人,占25.9;认为要减少30左右的72人,
22、占45.6,减少50左右的37人,占23.4,减少70左右的5人,占3.2。 4、目前把乡镇原有的服务站所(如农技、农机、广播电视、林业等)推向市场,认为不可行的8人,占5.1;认为时机还不成熟的33人,占20.9;认为可以逐步实施的105人,占66.5;认为时机完全成熟的12人,占7.6。 (二)绝大多数乡镇工作人员对必须以加强自身素质来应对角色转型已有足够的熟悉,但对自己如何转型主动性不足。 1、免征农业税后,使乡镇干部从向农民“收钱”的繁重协税和护税事务中解脱出来,认为应该增强自身修养和政策水平的11人,占7.0;认为应该增强服务农村的知识和技能的48人,占30.4;认为应该加强勤政务实
23、的工作作风的35人,占22.2;认为应该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64人,占40.5。同时认为,农村急需技术服务型乡镇治理人员的31人,占19.6;急需行政治理型的7人,占4.4;急需综合型的120人,占76.0。 2、在目前的体制和政策下乡镇人事制度改革中,预备马上走人的4人,占2.5;看形势发展再作决定的106人,占67.1;继续干下去的48人(其中8名书记、乡镇长中有3人),占30.4。 3、假如选择离开目前的工作,最应该满足的条件是:参加社会保障、免除后顾之忧的30人,占19.0;买断工龄,一次性付清乡镇财政个人欠款的56人,占35.5;停薪留职的10人,占6.3;按政策办理的49人,31.0
24、。 4、就目前乡镇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结合当前生活水平和平均工资水平,对月劳动报酬选择:在8001000元的10人,占6.3;在10001500元的48人,占30.4;在150020xx元的74人,占46.8;在20xx元以上的26人,占16.5。 四、对目前农村几项改革的看法。 1、关于对目前村账乡管现状满足度问题。回答满足的34人,占21.5;比较满足的97人,占61.4;不满足的18人,占11.4;很差的9人,占5.7。 2、关于乡账县管问题的看法。基于乡镇债务沉重等诸多原因,认为乡账县管根本无法实施的61人,占38.6;可以先试点,然后逐步实施的86人,占54.4;时机已经成熟的11人,
25、占7.0。 3、关于实施乡镇职务消费货币化后的看法。认为费用开支明显规范,支出明显减少的36人,占22.8;认为费用开支有所减少的48人,占30.4;有74人占46.8的则认为乡镇职务消费货币化流于形式,换汤不换药,只是账目体现方式发生变化,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五、几个初步判定。 通过对上述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整理和逻辑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个初步判定: 1、上世纪8090年代的乡镇干部身份优越感已基本丧失,大部分乡镇干部对乡镇政府工作、对农村工作和预期待遇趋于务实。 2、乡镇工作人员的改革意识已普遍形成,对乡镇机构改革的接受面、认知度和紧迫性大大提高,但对乡镇机构改革处于集体的政策期待之中
26、,默认于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 3、乡镇工作人员之所以能继续或来到乡镇工作,主要因素是为了生存和养家糊口,是作为一个就业渠道,过去的下乡锻炼“升迁”、“实现价值”和“服务大众”相应显得淡化。 4、沉重的乡村债务和乡镇工作人员待遇难以落实的问题,已成为乡镇政府工作与乡镇工作人员工作、乡镇领导工作与乡镇一般工作人员工作统一的难点,严重地影响了乡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制约了创造性的开展农村工作,也给乡镇领导谋求一方的发展增强了难度。 问卷调查报告 篇三 一、营造氛围,工作落实 1、加强校园建设,提升校园魅力 过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校操场尘土飞扬,院落坑凹不平,门窗破烂不堪,墙壁污秽陈旧,校园卫生死
27、角多,绿化面积小,“创建”活动开展以后,我们下大气力,多方筹资,花了近二百万元改善学校的环境。 一是硬化校园:在20xx年,学校投资一百多万元硬化了操场和校园。 二是绿化校园:在20xx年,学校在原有绿化的基础上,新增加操场绿化带200m2,后花园绿化带100m2,花坛四个,使绿化面积增加到900m2,树种、花种增加到30多种。 三是净化校园:在20xx年,学校投资30万元粉刷了教学楼面墙,更换了所有的窗户,部分更换了学生桌凳,教师办公室统一贴了地板转,更换了新办公桌椅。同时增加卫生设施,加强卫生检查,严格奖惩措施。 四是文化校园:学校利用主教学楼、南北教学楼、操场四周的墙壁上宣传学校的愿景目
28、标,张贴素质教育标语,在文化长廊、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展现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办“创建绿色学校”专栏,宣传“创建”内容,报道创建活动。 五是美化校园:在校园的硬化、净化、绿化、文化过程中,我们追求校园的建筑、绿化、人文、自然之间的和谐、相融和协调,追求校园的整体美、和谐美。 2、大力宣传,营造“创绿”氛围。 为了营造良好的双创氛围,学校利用每周一教师例会、升旗仪式,组织全校师生学习市、区县环保局、教育局下发的有关创绿文件,及时传达上级部门的要求,并认真贯彻落实。本学期,给教师下发了榆林市教育系统“双创”工作手册,作为健康教育教材师生一起学习。广大师生明确了创绿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进一步坚定了他
29、们要为环保工作做贡献的决心。在学校的号召下,各班均创办了环保手抄报、黑板报、学习园地。学校共出卫生、环保宣传健康教育专栏近10版,召开主题队会20多次,举办以环保为主题的国旗下演讲30多次。给各班发放了“绿色学校文明公约”、“环保倡议书”。强势的宣传已在校园中形成了人人讲“环保”,人人谈“环保”的良好的舆论环境。师生受教育率和创绿知晓率均达90%以上。 3、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加强环保工作落实 (1)加强学生养成教育,深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设。 通过优秀个人评比、班级评比、班主任量化考核的形式,不断促进班级管理,督促和约束学生的言行,进一步细化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工作。为了把各项工作计划落到实处,
30、学校还在36年级选出了优秀学生组成值勤小组,各中队轮流承担“卫生监督”,班干部成立“纪律监督岗”等,形成了“红领巾值勤岗”、“环保小卫士”两支队伍参与学校管理工作,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校园橱窗、黑板等,对校园中的好人好事、违纪记事进行及时通报、公布,净化了育人氛围,同时也在学生中掀起了比、学、赶、超的热潮,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学生中开展了“三别、四带、五无”活动,“三别”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即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五无”即地上无纸屑、墙上无污迹、桌面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使学生在活动
31、渗透中告别陋习,注重礼仪,爱护校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抓主题教育活动。及时利用“植树节”、“教师节”、“环境保护日”、科技节等重大节日、纪念日,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个人修养、文明礼仪教育,号召他们人人争做“文明小公民”。今年10月份,组织学生参加了榆林市首届中小学生科技节,学生通过一张张精美的科幻画、一篇篇发人深省的科技小论文、一份份精妙绝伦的手抄报、一件件包涵创意的小 发明,充分展现了他们眼中的环保和他们高度的责任意识,部分作品报送市上参展。 (3)以创建绿色班级和评选环保小卫士契机,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环保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和提高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先后开展了“环保在心,环保在行”、“
32、携手共奏环保之歌”、“用诚信共建我们的家”、“保护环境,健康你我他”等主题队会,学生在自导自演的体验教育活动中,环保意识有所提升,环保能力有所提高。 (4)重视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主题班队会、国旗下演讲、手抄报、板报、安全教育大会等形式,对全校师生进行了交通安全教育、自我防范意识教育,增强了学生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上好环保教育课,卫生健康课,重视课堂主渠道,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采取多种方式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各教研组把环保教育列入教学计划,
33、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渗透环境教育的观点。考试中有环境教育内容的题目,有比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高环保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学校有专兼职健康教育教师18名,做到教师、教材、课时三落实,同时对教师的教案、上课情况定期检查。 二是开展纪念活动,通过举行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植树节纪念日等活动,举办师生“双创”演讲竞赛,让学生了解环保形势,受到环保教育,形成环保习惯。 三是组织实践活动,通过和镇、社区组织“环保”“双创”等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年级新生中举行“自理能力”竞赛、行为规范验收、健康知识验收。20xx年10月,对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通过考试进行测试计算摸底。让学生自己撰写
34、小论文,收集有关环保科学知识资料,体验“环保”“双创”活动中和绿色文明示范校园创建活动的具体内涵。 四是开展宣传活动,通过板报、文化长廓、手抄报、广播、队会等阵地宣传创建活动。 三、课题引领,争创省绿 为了早日跻身于“省级绿色文明示范校园”的行列,我校已申报了一个省级创绿课题小学生废旧物品创造性利用的培养,现正在实施研究。动员全体师生参与课题研究活动,争取两年时间顺利结题。在课题实施阶段,“创绿”课题组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使大家认识到:世界上本没有废物,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组织师生加入“变废为宝”的活动,分类回收垃圾,作为科技创作的材料。同学们将废弃物创造性利用,用塑料袋、废纸、光盘、广告宣传
35、彩纸、饮料桶等创作出一件件款式新颖的环保时装。五年级六班的环保时装秀表演被作为“精品”推上了中央教育电视台。有的学生还用泡沫、牙签、纸片、雪糕棒组合成一座小洋楼,空塑料瓶摇身变成了“神舟五号”火箭。 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绿色学校的创建,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学校找到了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实施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中,广大师生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爱绿、护绿、育绿的意识。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活动的开展,使德育、美育自然融为一体,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陶冶了学生情操,激发了他们爱绿、爱美的高尚志趣;使学生自觉爱
36、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学校、爱动物、爱大自然,培养其纯洁的爱心。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开展的环境保护活动,通过不同方式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节约水电、节约用纸,美化、绿化、净化校园。在这些活动中全体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认真仔细地清除垃圾、清污、除尘,进一步增强了环保意识,培养了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高尚情操;同时也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否定并批判了污染环境、破环生态的不文明行为,促进全社会都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扩大了社会影响,使得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辐射一个小社区,净化了环境,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素质,带动和影响家庭、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高标准、严要求
37、,做好“双创”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双创”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校领导高度重视,明确了分抓领导和工作人员,要求要按市上要求,高标准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对双创工作计划、实施方案、通知、相关规章制度、会议记录、检查评比记录等资料进行查漏补缺,收集整理,按照档案资料建档标准,装订成册,入盒、入柜。 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双创工作上下一心,密切配合,已取得阶段性的成绩。20xx年9月,被市、区授予“卫生一类”单位,在市级示范校园、市级绿色文明示范校园验收中均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被命名为“市级绿色文明示范学校”。20xx年3月,市政府授予我校“绿色文明示范工程成绩显
38、著集体”,奖励奖金一万元。同年4月,区政府授予“绿色文明创建工程先进单位”,奖励伍仟元。20xx年12月,在城区机关单位卫生检查评比中,又一次被评为“卫生一类”单位。20xx年12月12日,在区教育局“双创”办组织的 “双创”知识竞赛中,我校三名教师参赛,获得预赛第三名、决赛三等奖的好成绩。现申报创建“省级绿色文明示范学校”,为此已申报了一个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生废旧物品创造性利用的培养,已立项,正在实施研究。我校创绿工作也得赢到了上级部门与兄弟学校的认可,多所学校来我校参观学习双创建档工作。 五、展望未来,困难不少 虽然我们在“创建”活动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学校的创建工作也面临一
39、些困难,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校园周边环境差。由于创建工作是一个全民性、社会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综合治理,而学校周边环境,特别是摆滩设点,野广告的乱涂乱写给学校的创建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二是创建需要资金。开展“创建”活动,无论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学校经费的困难,制约着学校“创建”活动的开展。 三是一些人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还是家长,认为只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是硬道理,只有创建示范校园才是高荣誉。对开展“绿色校园、卫生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认为是耍花架子,这些思想认识也阻碍着“双创”活动的开展。 四是培训、辅导,外出参观学习机会太少,对“双创”建档工作
40、思路不清晰,要求不明确,做法走弯路。 一年以来,我校双创工作紧紧围绕上级部门的要求,分批分阶段的完成了上级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同时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会继续以满腔的热情,一如继往的干好我们的工作,为榆林市的双创工作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问卷调查报告 篇四 尊敬的顾客:您好!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消费者对田森超市产品和服务等的满意情况,我们信息技术系高电商1102调查小组将在全院范围内展开公众对田森超市顾客满意度的抽样调查,以此为田森提供相关资料,以便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此,我们将进行无记名调查,请您放心填写。也希望能您在百忙之中如实填写此表,提出
41、宝贵意见。填写说明:如无特别说明,填写时请在相应的选项上打“”号即可,谢谢您的参与!一。基本情况1、性别:男 女B.20-39岁C.40-59岁C.1000-1500元D.1500元以上其他xxxxxx 2、年龄:A.20岁以下 3、月消费水平:A.500元左右B.500-1000元 4、身份类型:学生学校工人学校领导学校老师服务人员个体经营者 二、调查内容 1、您对田森超市的产品质量满意吗?(满分为5分,最好的5分、最差的1分)12345 2、在商品品种和品牌方面,与校外其他超市相比,你对田森的表现:A.很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 3、您对田森超市商品总体价格的印象是:A.合理B.可以
42、接受C.价格偏高 D.无法接受 4、总体来说,与其他超市相比较,您对田森产品的评价是:A.很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E.很不满意 5、您认为田森导购标志清晰吗?(满分为5分,最好的5分、最差的1分)12345 6、您认为田森环境整洁(内外卫生清洁地面、门口广场、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室内温度)、通道顺畅吗?(满分为5分,最好的5分、最差的1分)A.1B.2C.3D.4E.5 7、在饮食休息区环境方面,与您所熟悉的其他超市相比,您对田森满意吗?A.很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E.很不满意 8、与榆次其它超市相比,您认为田森的商品布局(产品的摆放和分类)合理吗? A.非常合理 B.比较合理
43、 C.一般 D.不合理 9、当您咨询相关产品时(产品特性,陈列地方),员工:A.十分了解产品,有效解决B.一般了解,基本解决问题D.不了解,无法解决E.没有尝试过C.不太了解,仍能解决 10、您觉得田森超市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A.态度极好,真实、笑容甜美B.态度较好,语言还好C.态度一般,勉强可以接受D.态度恶劣,面无表情、冷言冷语 11、当您对服务提出投诉或建议时,超市的处理方式:A.积极主动处理问题B.处理问题时间长C.委托或辩护D.直接回绝,激化矛盾E.没有尝试过 12、您认为田森商品的。促销信息容不容易获取(满分为5分,最容易5分、最不容易1分)12345 13、您对田森超市的 结账服
44、务的感觉如何?A.可刷卡消费,员工结账效率高C.结账流程稍复杂,效率偏低E.其他,请注明: B.设备偶尔失灵,效率一般D.人手严重不足,效率低 14、你认为田森在退/换货服务方面:A.程序复杂B.处理及时,服务态度好C.渠道较少D.处理及时,但服务态度一般 15、您对其所提供的服务哪些方面比较满意?(请在相应服务的选项下面按满意度的大小,用“1-5”的顺序排列,很满意填1,非常不满意填5)产品询问了解特价促销货物寄存退货服务结账服务 16、您对田森所提供的服务总体满意吗?A.很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E.很不满意 17、你觉得田森在服务上还有哪个方面更需要改进?A.提高结账效率B.改善超
45、市卫生环境C.增加存储柜D.增加服务员E.无所谓 18、对于下列因素,请您完成下列排序:.商品品种与质量.购物环境.员工服务水平.超市声誉.田森的地理位置.售后服务.产品价格.投诉处理方面请您按重要程度由高向低排序:xxxxxxxxxxxxxxx 19、如果您对田森顾客服务方面另外有什么意见和看法,欢迎您写下来,以便我们更好地为您服务! 感谢您填写问卷,我们将认真分析并反馈您的的意见到田森超市! 问卷调查报告 篇五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国家的法制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46、大学生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国家法制建设的进程。为此我们对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法律知识的来源及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守法与护法意识、法制观及对法律的信任度、基本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计25道题。该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 (一) 法律知识来源及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42.1%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47.3%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电台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10.6%。说明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来源广泛,但课堂与其他传播媒介占据主要部分。当问及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时,只有20%的同学认为法律“非常重
47、要,我有麻烦首先想到法律途径解决,没有法律我就没有办法生活”,63.3%的同学认为“法律比较重要,我有时会尝试使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另外16.6%的同学认为法律不太重要或者根本没作用。约1/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受学校的影响最大,约1/3的学生认为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最大因素,家庭及个人因素只占20%。从中可以看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同学对法律的认识仅限于理论层面,还没有渗透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校组织的一些宣传活动或讲座只有43.3%的同学觉得能学到一些东西,剩余56.7%的同学觉得太形式化,不愿去浪费时间,或者没有参加过。 (二) 主动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应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问卷中,试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