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苏轼诗《题西林壁》,题西林壁,宋苏轼教案(4篇).docx

上传人:1564****060 文档编号:94232544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苏轼诗《题西林壁》,题西林壁,宋苏轼教案(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3年苏轼诗《题西林壁》,题西林壁,宋苏轼教案(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苏轼诗《题西林壁》,题西林壁,宋苏轼教案(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苏轼诗《题西林壁》,题西林壁,宋苏轼教案(4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2023年苏轼诗题西林壁,题西林壁,宋苏轼教案(4篇)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其次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看与发觉”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看大自然景物和发觉大自然神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丽、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熟悉,就必需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看

2、的方法,乐于把观看所得表达出来。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闻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巡游庐山,对庐山的熟悉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解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

3、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教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 峰feng 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解释或通过,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合作沟通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相互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分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相互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吗?谁能

4、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缘由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由于。”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由于。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结果就不同。”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状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当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同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5、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晰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晰,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现在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可以选择单独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可以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9、教师这里还有几首描写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10

6、、古诗虽然学完了,但是教师盼望下课后,同学们能收集、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诗。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解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缘”字。 2、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教学重点难点则为:理解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所蕴含的哲理,从中获得启发。针对我校学生特点和一些语文教师对古诗教学难以把握的状况,课前我设计的教案尽量简洁、步骤清楚,以期给出一个可以参考的操作模式:一、解诗题(结合解释)二、知(包括肯定程度的写诗背景); 三、理诗句(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知大意,如利用字典、课后解释来理解

7、这首诗歌);四、明诗理(结合说实际和上学期课文画杨桃理解,感悟道理:从不同角度观看,结果是不一样的)。苏轼的诗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苏轼教案篇二 1、熟悉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沟通。 引导学生观赏古诗文,积存古诗名句。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解诗题,知; 抓字眼,知大意;多诵读,悟诗情。 课前预备】教学过程/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2、感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多媒体课件 我们以往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描述庐山

8、的诗,望庐山瀑布谁情愿给大家背一背,师指名背诵。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另一首描述庐山的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题:书写,壁:墙壁(石壁) 谁介绍一下庐山的资料,课件出示 诗简洁介绍苏轼 1、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诗订正读音 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横看:从正面看 不识:看不清 真面目:全貌 缘:由于 5、逐句理解诗意学生分组自学 6、师指名学生说诗意,(全班沟通) 启发争论 1、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2、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呢? 3、从这首诗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全班争论沟通汇报 1、练习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读诗句说诗意悟意境吟诵诗 背诵古诗和诗句的意思

9、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岭侧岭 远近凹凸各不一样 不识真面目 只缘此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苏轼的诗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苏轼教案篇五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看的方法,乐于把观看所得表达出来。 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一、活力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我谈谈对庐山都明白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闻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巡游庐山,对庐山的熟悉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

10、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解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此刻就让我们一齐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教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峰feng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齐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解释或经过,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能够打上“”。 三、合作沟通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此刻请同学们在小

11、组中相互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能够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明白岭和峰的区分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相互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一样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明白缘由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由于。.。.。.”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由于。.。.。.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一样的角度观看

12、,结果就不一样。”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当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一样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晰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晰,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此刻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能够选择单独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能够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9、教

13、师那里还有几首描述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10、古诗虽然学完了,可是教师期望下课后,同学们能收集、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诗。 苏轼的诗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苏轼教案篇六 四年级 新授课 一课时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根底上理解诗中所

14、含的哲理:观看角度不同,观看效果不同; 3、培育学生互助学习的力量;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育学生互助学习的力量。 一课时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美丽。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喜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熟悉,吸引学生留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

15、感性熟悉进展梳理,同时稳固熟悉。) 师:闻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欣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熟悉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熟悉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订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读的力量特别精彩的,能不能为教师朗读一次。 生读古诗,对消失的问题加以订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读得不错,假如能留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终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情愿听教师根据这个规章朗读一遍吗? 师配乐朗读古诗

16、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读一遍,留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念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假如遇到了难题可以向教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估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 解决方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局部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需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依据实际

17、状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状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沟通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消失的问题加以订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稳固 师:我们再来领会一下庐山的风光。我盼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共3页,当前第1页123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漂亮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推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读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读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 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立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漂亮

18、的风景,你特别的快乐,于是就朗读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构造,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很多同学都想来朗读,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但在朗读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索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局部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读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局部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局部是写的感受的。(学生朗读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

19、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局部)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状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由于观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告知我们一个道理,观看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完毕 师:请大家对比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欣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需全面的进展观看,不能只看一面。其实,很多道理就存

20、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盼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看的远近/凹凸/各不同。 同,观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凹凸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缘:由于。 3、此山:指的是庐山。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巡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看问题应客观全面,假如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

21、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一样。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识别庐山的真实面目呢?由于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定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看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熟悉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动身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熟悉难免有肯定的片面性; 要熟悉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需超越狭小

22、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谈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生均能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 师:现在大家出出点子,该怎么学习这首诗? 生:可以通过看解释理解诗意。 生:可以用的方法理解词义。 生:还可以在理解的根底上画画。 师: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诗意,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 (生自学,师随机指导) 师:现在我们一起沟通自己的收获

23、,好吗? 生:我知道第一二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风光都不一样。 生:我知道第三四行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是由于身在庐山之中。 生:这是我依据诗意画的画。 师:自己理解了诗意,轻声把诗句读一次,想想:有什么疑问吗? 生: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师:请刚刚画画的同学把你的画展现出来,这是六个角度看庐山,教师请教大家:苏轼只在这六个角度看了庐山吗? 生:他只选了六个有代表性的角度。 生:“六”在这里是虚指。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这几幅图,试着用一句话说说图意。 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生:每个角度,只能看

24、到庐山的一局部。 师:那么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生:从多角度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从各个方位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全面的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师: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问题也一样。该怎么看问题? 生:只有全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 生: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共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公平的参加者,表达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敬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育了学生的学习力量; 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很有层次感。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