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语文人教版必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木叶”》(语文人教版必修5).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说“木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说“木叶”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是林庚写作的论 述文章,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本文为人教版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5第9课课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 .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3 .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性学习、迁移性练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 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教学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 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中“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有 暗示意义,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凄清的艺术格调。【设计意图】“木叶”是什么,题目就不是很好理解,从题目入手,能帮助学生理解。且充满了文学色彩
3、和语文风格。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林庚,出生于1910年2月22日,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现代 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设计意图】这样的文章,作者和背景作为了解内容。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设计意图】文章不好理解,需要多读,边读边理解。四、研读赏析(一)文章结构思路(1-3) “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钟爱一一木叶=树叶木叶一一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4-6) “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及原因)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 天
4、气息。(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二)(1-3) “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钟爱一一木叶=树叶木叶一一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1 .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作者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论述的对象:“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 形象。引用的作用:引出话题2 .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它们的关系如何?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 “叶”及“落木”。主要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舍“树叶”。3 .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木叶”、“落
5、叶”、“树叶”、“落木”等,其实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几个对象。 几者的主要区别关键字在“木”字。归纳起来就是:用“落木”舍“木口I ”。它的目的是为 了引导我们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小结: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读者继续 读下去,究其根源。(4-6) “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及原因)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 天气息。4 .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引用的作用:以诗歌作为例证。5 .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
6、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意即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6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这里乂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那么这 一段是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小结: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找到相关的答案,即“木”的两 个艺术特征。7 .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论述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结论:艺术形象的领域中,概念相同字 不同,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文章一至三段叙述现象,提出问题,四至六段分析现象,论其本质,由现象到本质,这 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论证方法。(三)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
7、”不用“树” ?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 “深秋” 的意味,而“树”则没有。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 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吧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 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 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 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 倍感思亲,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对肃杀
8、、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触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 之情。3、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比较:“木”和“树”的区别:“木”一木头、木料一树干(疏朗)一落叶一秋天一离愁别绪一悲“树” 一繁密叶子一浓荫(绵密)一不是秋天一不是离愁别绪一不悲“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落木:以木”代“叶”洗净叶的繁密,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 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 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
9、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如果屈原最初不 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四)拓展练习: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咏柳贺知章万条垂下绿丝绦。二月春风似剪刀。世间谁敢斗轻盈?饿损纤腰学不成。碧玉妆成一树高,不知细叶谁裁出,垂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楚王江畔无端种,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在有清霜。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 然的活力。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设计意图】教师先带着问题讲解,通课文,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然后采用师生.共 同研读法,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使更好的理解文章。五、全文小结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 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 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让我们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 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缜其中的道理,走进了诗歌的殿堂。【设计意图】在文章最后学生对说“木叶”的主题有了一个更明确的认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