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案例】中班户外自主游戏:球轨之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戏案例】中班户外自主游戏:球轨之旅.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班户外自主游戏:球轨之旅一、活动背景伴随着幼儿园学习“安吉游戏”精神理念,开展实施户外自主游戏以来,根据活动场地投放了许多可移动、可组合的、没有固定使用方法或预设游戏结果的游戏材料。游戏材料分类投放,种类丰富,数量充足,能满足儿童在游戏中持续探索和学习的愿望。低结构的环境意在支持儿童通过与可移动、可组合的游戏材料的互动来激励自己迎接挑战,增强好奇心、探索欲,提升发现、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次游戏活动在户外自主游戏中增加了和家长、孩子们一起共同收集来的“竹筒”,孩子们自主探索、游戏,展开了一段球与轨道的探索之旅。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一、滚球初探户外自主游戏开始,傅xx小朋友发现新材料“竹筒
2、”,他将竹筒架在篮球上,试图在篮球上架一个轨道让小球滚下来,尝试多次后失败,球没法稳定。他环顾四周,将旧纸箱搬过来,把球夹在中间,终于轨道搭好,小球在轨道上迅速的滚下。反复多次游戏后,自言自语的说:捡球太累了.他又拿来一个竹筒,摆弄着搭建一个不用捡球的轨道,最后在轨道的另一端也用篮球架起轨道并将两边链接在一起,开心的大叫起来:不用捡球啦,还可以两个球一起滚.玩的不亦乐乎,也吸引了一大批“观众”。 游戏实录请扫码教师的思考:新材料的投放对孩子们有很强的吸引力。xx利用篮球搭建轨道游戏,让我们看见他对斜坡已有初步的游戏经验,在游戏中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在轨道建好之后觉得捡球麻烦而搭建一个两边围起来
3、的轨道,说明孩子具有了创新意识。在游戏中,xx根据自己的发现和需要调整材料,应用已有的游戏经验对“球与轨道的稳定关系”有了真切的感知,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在一次次探索操作中,尝试解决问题,推动了游戏的发展,体验自主游戏带来的快乐。教师的支持策略:1.作为老师,在幼儿积极主动的游戏中扮演观察者的角色。在交流和分享中倾听孩子游戏中的创意想法,激发其他幼儿再次创新小球轨道的想法。2.和孩子一起探讨如何将游戏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挑战:在游戏出现困难时可多人合作游戏、共同商讨解决办法。二、急于“球”成游戏过程实录:xx把自己的好朋友庄xx、xx、xx、子xx召集起来,介绍游戏玩法:“把竹筒排成一长队,
4、然后再把乒乓球从上面滚下来,前面的人到后面去接。”说完孩子们搬来了一篮筐的竹筒。xx站在了最前面,其他小朋友依次排成一长队,“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话音刚落,小球就滚了下来,小球滚到哪里了呢?”“子xx!你没把竹筒摆好,竹筒连接的地方要对齐,竹筒要斜过来,手不能挡住!”xx喊道,孩子们又尝试了一次,小球从第一个竹筒迅速地滑到了最后一个竹筒。子x:“小球滑走的时候,你们快跑过来啊!”“那我们再试一次吧。”这一次孩子们动作很迅速,小球一滚过手中的竹筒,孩子们就往后跑拿起竹筒准备接力小球,可是小球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小球到最后一个竹筒时,把竹筒放平,等xx跑到后面把竹筒连接好,把竹筒倾斜过来,终
5、于接到球。“我们成功啦!”孩子们欢呼起来。 在集体交流分享的时候,xx分享了今天“竹筒接力”。“我今天和朋友玩了竹筒游戏,第一次失败了,因为没放好。我们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我们知道了,要跑得很快,们又试了一次,这一次终于成功了。”子xx比划着动作:“那个小球滚得太快,我们有点追不上。”我:“那你们有没有好办法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就是可以搭建一个放在那里的很长的轨道。”“我觉得可以用彩色的泡沫积木放在下面。”“可以搭那么高,哈哈。”“那么高就是过山车了。”“小朋友们,那下次你们再一起搭建的时候,试一试今天小朋友们想到的办法,好吗?”我补充道。 教师的思考:在这次游戏中傅xx小朋友表现
6、出了“领袖气质”,在由6个小伙伴组成的小群体中,xx显然号召力很强,发挥着安排、分工、协调的“指挥官”的作用。孩子们将小球和竹筒进行组合,自主构思游戏。孩子们能够根据已有经验解决问题,小小的困难难不倒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通过尝试与总结(制作记录表格)、再次尝试的方式感受到了想要迅速连接竹筒使小球通过的难度很大,反复尝试后只能降低难度促使游戏成功。幼儿亲历、体验、探索的过程中,真实的问题正是触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最佳时机。小小的成就感让幼儿对轨道的探索兴趣越发浓厚,也激励着他们不断自主探索、深入学习。教师的支持策略:整个游戏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空间支持,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丰富了游
7、戏内容,还提升了幼儿的游戏兴趣。集体的交流和分享后,幼儿进一步构思竹筒和球的再相遇。为满足孩子的游戏需要将场地转移至建构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主动发起活动、记录以及反思并细化下一次活动计划等,我不禁开始期待着他们下一次游戏带来的惊喜。三、“球”大同存小异场景一:怎么固定住小球轨道?孩子们一起去搭建一个固定住的轨道,他们瞄准了泡沫积木,将积木搭成了台阶状。“把竹筒放在积木中间,排排好。”“哎呀,这个老是掉下来,怎么放不稳啊?”子xx尝试把竹筒连接好,可竹筒一摆上去,就往下掉,根本不能够固定住,子xx试了一次又一次,不断调整“过山车”的坡度,嘴里碎碎念:这一层比上一层矮,少了一块积木,上面4块,
8、下面3块.”终于搭好了,xx见有块竹筒搭歪了伸手去调整。“你干嘛!我好不容易才搭好的。”原来刚刚好不容易搭好的竹筒轨道全倒了下来。旁边的新颜说道:“xx不是故意的,她刚刚发现歪了才去的,这个本来就不稳。”子xx低下了头,很不开心。 场景二:竹筒一直掉下来,怎么办?“我有好办法。”柯伟把两块竹筒叠一半在一起,这样就很好的支撑在泡沫积木上了,成功了吗?子xx拿起小球:“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小球从最高处的竹筒掉落,可是被卡在了竹筒和竹筒重叠的地方了,又失败了,子xx心情很低落。xx搬来塑料积木:“试试这个呢?”可是小伙伴们游戏兴趣没那么高了,xx一个人搭了起来,她把塑料积木按照刚刚搭建的方式
9、进行组装,她成功放好了两个竹筒,她的欢呼声吸引了其他小伙伴们,大家又开始了搭建。 场景三:小球滚向哪里?小球轨道终于搭建完成了,xx小队长拿起来小球,她呼出了一口气,“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小球从最高处快速地滑落到最后一个竹筒直至地上。“小球滚哪里去了?”“我们可以把篮筐摆在最后。”“可是它太高了,摆不下。”“我知道了!可以把它侧着放!”将篮筐放好,看着小球从轨道最高处快速地滚到了篮筐中,激动地跳了起来。子xx也拿起了球,尝试放入小球轨道中,可是他没那么高要踮着脚才够得到。 场景四:不如搭建一个人行通道吧!本以为孩子们的游戏到这里就结束了,xx像猴子一样在一旁开始搭建的塑料积木上,摇摇晃
10、晃的“彩色台阶”让xx有点害怕。xx在竹筒轨道的另一边搭建起来彩虹台阶”,与刚刚的搭法不同,这一次xx将积木先排成一排,在积木重叠部分的上方摆放一排积木。“哎呀,刚刚那个积木是分开放的,积木和积木没有放一起,会摔跤的;这个都放一、起了,我还在地上放了好塑料积木,摔下来也不疼,哈哈。”更令我惊喜的是xx把一块积木反过来,积木里放了很多乒乓球,我很疑惑这些有什么作用,她走向排队的小朋友前:“你好,要乘坐游乐场过山车要买票,你给我钱,我就给你一个小球。”“买票?咋买票呢?”子桐用手拍了拍柯伟的手:“这样不就好了,你就假装给xx钱。”就这样,小朋友们自主创建的过山车传来笑声朗朗,我相信他们的游戏未完待
11、续,仍有未知的惊喜在等着我们去发现。 教师的思考:游戏中孩子们有了很多了不起的创意,子xx在搭建过山车的游戏中,从搭建“山”到怎么让竹筒固定不掉落,从搭建有坡度的轨道让球自己滚动和利用递增、递减规律搭建“相对斜坡”的过山车行为,说明孩子意识到小球滚下的速度和轨道的坡度有关。在搭建过程中,子xx先搭建一段矮的山路固定竹筒进行测试,再继续搭建。反复尝试泡沫积木搭建支架,其中有失败、有误会,反复验证、不断巩固,胜利的解决问题,正是孩子们在游戏中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体现。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幼儿在不同游戏阶段中遇到的问题游戏阶段 遇到的问题猜想尝试方案结果泡沫积木固定竹筒轨道固定不住竹筒摆放方式改变摆放方式
12、失败泡沫积木固定竹筒轨道固定不住积木间隔太高改变积木高差失败塑料积木固定小球轨道放球需要踮脚竹筒轨道偏高增加人行道成功人行道与小球轨道组合人行道周围不安全摔下来很疼平铺塑料积木成功 表一:幼儿在游戏阶段中遇见的问题四、“轨”斧神工游戏实录:“小球轨道一定要连接吗?”孩子们开启了新的探索历程:一个不连接的小球轨道,孩子们搭好了轨道,可是小球怎么也不滚动,他们尝试用手移动小球或用嘴吹气来移动小球,但是小球一直会从轨道上掉落.丹辰看着轨道去拿起积木,重新搭建。小伙伴们都很不理解,很快,xx提出了风向的问题,并开始变换轨道的摆放,成功了! “鬼斧神工”视频扫码 “ 追风旅行”视频扫码“追风旅行”后,孩
13、子们讨论如何搭建花样轨道,新颜绘制图纸,xx:要把轨道搭建在迎风的地方,风吹动小球就能滚动。怎么搭建一个大的花样轨道呢?“我们可以先搭一个不连接的轨道再搭一个连接的轨道。”“这两个怎么合在一起呢?”“我知道啦,你就让球掉下去嘛!然后就滚到连接的轨道上。”“到时候你就在旁边帮我们。”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搭建花样轨道了! 教师的思考:“追风旅行”后,孩子们在交流和分享时提出了风向这一考虑因素,于是我再次鼓励他们尝试将连接的轨道和非连接轨道相结合来组成一个花样轨道。孩子们也兴奋极了,迫不及待想要试一试从创想到实践,孩子们全情投入其中。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你有一个新创意,我有一个新创意,于是就有了“ 1+
14、12”的创意,甚至更多个小巧思。我想游戏尚未结束,我将继续追随孩子们探索的脚步!三、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一、多种材料的投放以及宽松自由的环境是基本条件。华爱华老师曾说:“游戏材料的提供,对幼儿起着游戏暗示的作用,刺激幼儿选择了某种游戏方式,表现出不同游戏行为,间接地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作用。低结构材料更有助于幼儿进行发散思维,幼儿在使用高结构材料时更多是模仿,在使用低结构材料时较多的是创造。”游戏中材料丰富一直备受孩子欢迎,孩子们从发起游戏到反思游戏,再到改进游戏。而在这场“把游戏的权利彻底还给儿童的革命”中,它打破了我们固有思维,原来积木可以成为电话,可以成为桌子的一个角,可以成为一个小人.当
15、然,幼儿多样化的创造和天马行空的想象离不开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在搭建的过程中,幼儿联系生活经验,多样化材料的投放使他们可以随意选择进行组合,教师的支持提供了他们自由想象的空间。 二、以儿童视角,追随幼儿的“学”是原动力。幼儿游戏前的构想和交流、游戏中的反复尝试、游戏后的交流和分享帮助幼儿在做和想中不断反思,自主发现问题,比方发现竹筒在泡沫积木上无法连接时,幼儿进行思考,尝试去改变竹筒的连接方式。反复尝试还是失败后,幼儿选择替换泡沫积木,上述都是幼儿深度学习的体现,小小的材料在幼儿手上熠熠闪光。 三、相信幼儿,发现幼儿的发现是师之所向。吾日数省吾身,“我有没有及时发现并记录下孩子的发现?”“我有
16、没有做到放手?”“游戏过后有没有引导幼儿进行分享与反思,并尝试改进游戏?”等等。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首先是一名观察者,关注并欣赏幼儿自主探究的行为表现,通过观察,我欣喜的发现,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和建构者。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停滞时,就需要教师介入,推动游戏继续进行。在游戏中,我一共介入三次,一次是梳理孩子的已有经验,第二就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将他们的关注点从小球引向轨道,三是幼儿出现新的场地需求时,积极支持。 四、乐游戏、悦成长背后是教师与幼儿的共同成长。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教师追随儿童,反思自己尤为重要,在本次游戏中,老师常常处于“我看到我明白我思考”,持续完善自己面对幼儿问题时的敏感性以及对待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时所需的开放态度,还要不断提升自身支持幼儿游戏发展的专业能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