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docx(7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目录1 总则12 术语33 评估与策划43.1 一般规定43.2 改造前评估53.3 改造策划153.4 改造后评估164 规划与建筑184.1 一般规定184.2 场地设计194.3 建筑设计234.4 围护结构244.5 建筑环境275 结构与材料295.1 一般规定295.2 结构设计295.3 材料选用336 暖通空调376.1 一般规定376.2 设备和系统386.3 热湿环境与空气品质446.4 能源综合利用477 给水排水517.1 一般规定517.2 节水系统527.3 节水器具与设备547.4 非传统水源利用578 电气608.1 一般规定608.2
2、供配电系统608.3 照明系统638.4 能耗计量与智能化系统669 施工与调试699.1 一般规定699.2 绿色施工709.3 综合效能调适72本规程用词说明7531总则1.0.1 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引导既有建筑绿色改造, 推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程。【条文说明】1.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建筑业发展迅速,既有建筑面积已经接近 600 亿平方米。由于建造年代和标准不同,绝大部分的既有建筑存在资源消耗水平偏高、环境负面影响偏大、工作生活环境亟待改善、使用功能有待提升等方面的问题。大量拆除既有建筑,不仅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也是对能源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有悖于
3、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对既有建筑实施绿色改造。国家标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 51141-2015 于 2016 年 8 月 1 日正式实施。该标准构建出符合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对改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促进了我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实践工作。但是,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 51141 只对改造效果进行了约束,不能有效引导具体改造措施。本规程的制定目的是从绿色改造规划入手,规范和指导绿色改造技术选用、施工及验收,与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 51141 相配套,共同推进我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健康发展。1.0.2 本规程适用于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条文说明
4、】1.0.2 既有建筑改造后,建筑的使用功能可能发生变化,本规程适用于引导改造后为民用建筑的绿色改造。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改造前后均为民用建筑,且改造前后使用功能不发生变化;(2)改造前后均为民用建筑,但改造后使用功能发生变化,例如办公建筑改造为酒店建筑;(3)改造前为非民用建筑,改造后为民用建筑,使用功能发生变化,例如工业厂房改造为公共建筑或居住建筑。1.0.3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既有建筑现状和改造目标,采用适宜的技术,提升既有建筑的综合性能、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条文说明】1.0.3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应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总体平衡。我国各地域在气候、环
5、境、资源、经济与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结合自身特点及区域优势,遵循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采取因地制宜的改造措施,有效提升既有建筑的能效水平、室内环境、使用功能、安全等综合性能,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资源能源消耗等环境负面影响。本规程涵盖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所涉及的规划、建筑、结构、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施工等各个专业。1.0.4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条文说明】1.0.4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是参与绿色改造的前提条件。本规程重点按既有建筑绿74色改造相关专业进行设置,并未涵盖通常建筑物所应有的全
6、部功能和性能要求,故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 绿色改造 green retrofitting以节约能源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使用功能为目标,对既有建筑进行的维护、更新、加固等活动。2.0.2 改造前评估 pre-assessment for retrofitting通过现场调查、资料审阅、现场检测、软件模拟等方法对既有建筑现状进行检测评价的活动。2.0.3 改造策划 retrofitting planning依据改造前评估结论,结合业主改造意愿,确定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模式、改造目标及技术路线的活动。【条文说明】2.0.3 改造策划阶段
7、宜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改造方案。2.0.4 改造后评估 post-assessment for retrofitting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后,对单项改造措施效果和综合性能进行检测、评价的活动。2.0.5 绿色拆除 green demolition在保证各方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实现拆除物回收再利用以及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2.0.6 绿色施工 green construction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2.0.7 调 试 test, adjust and b
8、alance通过对建筑设备系统测试、调整和平衡,使系统达到无生产负荷的设计状态。2.0.8 综合效能调适 commissioning通过对建筑设备系统的调试验证、性能测试验证、季节性工况验证和综合效果验收,使系统满足不同负荷工况和用户使用的需求。3评估与策划3.1 一般规定3.1.1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应综合考虑项目现状、改造模式、功能需求等要求进行改造前评估和策划。【条文说明】3.1.1 既有建筑改造前的评估与策划对改造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评估与策划可以对既有建筑各方面的性能现状进行全面了解,确定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潜力和可行性,为改造规划、技术设计及改造目标的确定提供主要依据
9、。在进行评估与策划时,应充分考虑既有建筑所处区域的整体规划要求、改造采用的投、融资模式、改造前后建筑功能变化等,保证改造方案的合理性和经济性。3.1.2 改造前评估和改造策划宜根据改造需求,按照建筑相关专业开展局部或全面评估与策划,主要包括规划与建筑、结构与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等。【条文说明】3.1.2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可根据改造资金、改造需求等选择分步实施单项改造或综合改造,在进行评估策划时,可以按照绿色改造涉及的专业内容,对规划与建筑、结构与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等开展局部或全面评估策划,在评估与策划过程中应注意各方面的相互影响。3.1.3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前评估可采用现
10、场查勘、问卷调研、资料审阅、现场检测、软件模拟等办法,确定改造技术路线和实施策略。3.1.4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前评估阶段,应出具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可包括下列内容:1 概况;2 评估依据和内容;3 评估过程和结果;4 评估结论与改造建议。【条文说明】3.1.4 评估结论基于局部或全面评估工作得出,宜明确既有建筑是否要进行绿色改造,并给出具体的绿色改造建议。3.1.5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策划阶段,宜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改造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改造方案可包括下列内容:1 概况;2 绿色改造的必要性;3 改造方案的分析研究;4 经济性分析;5 资源利用分析;6 社会环境效益分析;7 风险控制策略;8
11、结论与建议。【条文说明】3.1.5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策划阶段,可根据项目改造的繁简和难易程度,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改造方案。当改造内容较多,牵涉范围较广时,宜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改造的必要性、技术方案、经济性及社会环境效益等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当项目进行单项改造时,宜根据评估结果、改造目标等,给出适宜的改造方案。3.1.6 既有建筑相关竣工图纸不全时,宜结合现场查勘,进行补充完善。【条文说明】3.1.6 当既有建筑建设年代久远,相关竣工图纸没有或不全时,宜结合现场查勘、三维扫描技术等方法,对建筑图纸进行补充完善,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设计提供支撑和依据。3.2 改造前评估I 规划与建筑3.2.1
12、既有建筑场地安全性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1 场地安全性及稳定性,包括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影响,场地及周边存在的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电磁辐射、污染土壤等;2 场地无障碍设施的设置,包括场地内道路、组团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建筑物内无障碍设施的设置情况等。评估方法:查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环评报告、场地地形图、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竣工图纸、无障碍设计图纸等;现场检测。【条文说明】3.2.1 本条对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场地安全提出要求。评估既有建筑场地与各类危险源的距离是否满足相应危险源的安全防护距离等控制要求;对场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潜在危险源是否采取必要的避让、防护或控制、治理等措施;对场地中存在的有
13、毒有害物质是否采取有效的治理与防护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综合评估场地安全是否符合各项安全标准,若不符合,给出改造建议。场地抗震防灾评估应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 50413 及防洪标准GB 50201;土壤污染应依据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 等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进行评估。无障碍设计是既有建筑及场地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安全、便捷出行的基础设施。完善的无障碍设计是建筑整体人性化设计的基本要求,应评估无障碍设施的设置是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 的规定。3.2.2 既有建筑场地规划
14、与布局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1 场地及周边生态环境,包括场地及周边园林绿地、河道水系、道路、既有构筑物、构件和设施等现状;2 建筑环境,包括建筑室内外日照、风、声环境质量;3 场地交通及停车设施,包括场地内车行、人行路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设置等;4 场地绿化用地,包括场地内绿地率、集中绿化的现状,复层绿化的布置等;5 场地雨水控制利用现状,包括场地雨水管线设置和排水能力,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透水地面等布置情况,是否存在场地积水情况等。评估方法:查阅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竣工图纸、景观竣工图纸、雨水管线竣工图纸,建筑环境分析报告、停车设施运行记录等;现场检测。【条文说明】3.2.2 建筑环
15、境质量与日照密切相关,日照直接影响居住者的正常生活和居住质量。我国对居住建筑以及幼儿园、医院、疗养院等公共建筑的日照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应评估周边建筑是否符合相关日照标准的要求;对于原先未满足日照标准的周边建筑,改造后不可再降低其原有的日照水平。既有建筑进行绿色改造时,建筑群布局调整方案宜统筹考虑场地实际风环境的检测结果, 风环境的质量主要关注冬季、过渡季以及夏季的典型风速和风向工况的舒适性。同时,场地 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的要求。当噪声敏感建筑不能远离噪声源时,给出合理降低噪声的措施。建筑与公共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对缓解城市交
16、通问题十分重要,既有建筑改造中应重视建筑场地与公共交通站点的便捷联系,合理设置出入口。同时,机动车停车应符合所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科学合理组织场地交通流线。评估时现场查看建筑附近公共交通站点、建筑场地交通流线及停车设施的设置情况,并给出优化策略。场地绿化用地评估包括对场地内绿地率、绿地的空间分布与结构、集中绿化现状等,并与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 的要求相对比,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宜给出改造建议。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遵循低影响开发原则,合理利用场地现有条件设置场地雨水设施。对于场地占地面积大于 10 万 m2 的改造项目,宜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不大于 10 万 m2 的改造项目,宜
17、根据场地条件合理采用雨水控制利用措施。屋面雨水和道路雨水是建筑场地产生径流的重要源头,宜合理引导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包括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进行调蓄、下渗和利用,还可利用场地附近自然资源或已有设计景观来调蓄雨水。评估时查阅雨水专项设计方案及相关竣工图纸,并现场查看和询问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地面生态设施的设施情况。3.2.3 既有建筑功能与布局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1 建筑功能空间的分布和利用情况;2 地下空间的利用现状。评估方法:查阅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竣工图纸等;现场检查。【条文说明】3.2.3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既有建筑受建造时技术、经济水平及功能需求的制约,可能存在建筑
18、使用功能不完善或原有使用功能不适应当前的需求,因此在进行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前,需要对建筑使用功能或功能空间分布等进行评估。通过查阅建筑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立面图等,了解既有建筑原有建筑功能空间的设计情况,同时对既有建筑实际功能空间分布及利用现状进行现场查勘,全面掌握既有建筑功能布局实际信息,给出科学合理的改造建议。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是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目前建设用地紧张、既有建筑普遍存在停车难等问题的背景下,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时对地下空间进行扩建或合理利用尤为重要。通过查阅建筑竣工图纸、现场查勘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对既有建筑空间、结构条件等进行评估论证。3.2.4 既有建筑围护结构性能
19、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1 外墙构造形式、传热系数及热工缺陷;2 屋面构造形式及传热系数;3 外窗、透光幕墙、屋顶透光部分传热系数、太阳得热系数/遮阳系数及气密性;4 地下室、外墙、室内、屋面防水安全性及可靠性。评估方法:查阅建筑竣工图纸,外窗、透光幕墙、屋顶透光部分物理性能和热工性能检测报告,地下室、外墙、室内地坪、楼板、屋顶渗漏检测报告等;现场检查。【条文说明】3.2.4 外墙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应以检测报告为准;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 的规定计算得到;外墙外保温系统热工缺陷检测应采用红外热像法和敲击法,且采用红外热像法应全数检测,并应采用敲击法
20、复核缺陷部位。屋面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应以检测报告为准;屋面传热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 的规定计算得到。外窗、透光幕墙、屋顶透光部分传热系数、太阳得热系数(针对公共建筑)/遮阳系数(针对居住建筑)及气密性能应以检测报告为准,当存在异议或无检测报告时,外窗、透光幕墙、屋顶透光部分传热系数和太阳得热系数/遮阳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 和行业标准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 151 规定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到。地下室防水等级的划分及渗漏水检测方法应符合地下室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 相关规定。外墙防水检测可选用淋水法;室内
21、地坪和楼板防水检测可选用蓄水法;屋顶防水检测主要是观察法,在雨后或持续淋水 2 小时后,观察是否渗漏;具备蓄水条件的檐沟、天沟应进行蓄水试验,蓄水时间不得少于 24 小时。3.2.5 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可行性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1 建筑使用者改造意愿调研;2 加装电梯对建筑结构、消防、日照、楼间距、外部使用空间等的影响。评估方法:查阅建筑、结构竣工图纸;软件模拟加装电梯后对建筑日照环境的影响;现场建筑结构检测,并评价加装电梯对结构的影响程度。【条文说明】3.2.5 在进行既有建筑加装电梯评估时,应通过发放调研问卷、现场询问等方式征询建筑使用者改造意愿。加装电梯前,应对既有建筑安全性和抗震性进行
22、鉴定,加装电梯对既有建筑结构有影响时需要进行结构加固,建筑结构安全性和抗震性的鉴定评估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 等;同时通过查阅相关建筑竣工图纸、现场查看,判定加装电梯后是否对消防通道、楼间距、外部使用空间造成影响;利用软件模拟加装电梯后建筑的日照环境。根据调研和分析结果,给出加装电梯的初步方案,该方案应重点考虑以下内容:增加的电梯构筑物必须满足与之相邻北面住宅的间距要求;不应影响小区原有 4m 消防通道的要求;不影响住户的开窗和采光;不应涉及住户原有的房间面积。II 结构与材料3.2.6 既有建筑结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鉴定应包括下
23、列内容:1 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的完损状况、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构造及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可靠程度检测;2 结构构件材料力学性能检测及主体结构和构件的变形检测;3 根据既有建筑结构的现状和改造目的及后续使用年限,依据相应的标准, 分析验算综合评估结构的安全性、抗震性及结构体系的合理性。评估方法:查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竣工图纸、使用情况和修缮资料;现场检测;分析验算评估,出具结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鉴定报告。【条文说明】3.2.6 既有建筑实施绿色改造前,应根据结构的现状和改造目的,对涉及既有建筑结构安全性进行检测鉴定,对后续使用年限内的结构抗震性能进行评价,以确保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后的使用安
24、全。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 等标准的相关规定,对既有建筑的结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进行鉴定。1 结构构件及其连接的检测应包括结构构件的材料强度、几何参数、稳定性、抗裂性、延性与刚度,预埋件、紧固件与构件连接,结构间的连接等;对混凝土结构还应包括短柱、深梁的承载性能;对砌体结构还应包括局部承压与局部尺寸;对钢结构还应包括构件的长细比等。2 结构和构件的变形检测应包括结构顶点和层间位移,受弯构件的挠度与侧弯,墙、柱的侧倾等。对结构、构件的变形,应在普查的基础上,对整体结构和其中有明显变形的构件进行检测。3 既有建筑的平面、立面、质量、刚
25、度分布和墙体等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在平面内的对称性分析,评价地震扭转效应不利的影响,检查结构竖向构件不连续或刚度沿高度分布有突变处薄弱部位的构件,在结构体系中找出能使整个结构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丧失对重力的承载能力的薄弱构件,评价其抗震性能,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4 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分析,应包括结构平面布置、竖向和水平向承重构件布置、结构抗侧力作用体系(支撑系统)、抗侧力构件平面布置的对称性、竖向抗侧力构件的连续性、房屋有无错层、结构间的连系构造等;对砌体结构还应包括圈梁和构造柱体系。当结构承载力发生变化时,应进行专项检测,例如加层、屋面平改坡及屋面改为种植屋面等。3.2.7 既有建筑结构耐久性的评
26、估宜包括下列内容:1 既有建筑物所处工作环境;2 结构构件材料的耐久性检测。评估方法:查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竣工图纸和资料,环境调查记录、修缮改造资料、结构构件表面覆盖的材料等,必要时对结构耐久性能进行现场检测。【条文说明】3.2.7 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2015 中表 4.2.5 对建筑物所处环境类别、环境条件和作用等级作出了明确规定。环境调查记录应包括建筑物所处环境类别、环境条件和作用等级。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应包括地下水位、土质及水质化学成分和含量等。可根据项目实际需要,依据现行协会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标准CECS 220 对既有建筑的耐久性进行检测。检测内容
27、可包括两部分:1)材料剩余价值,包括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抗压强度、抗渗性、抗冻融性能;2)目前材料受到的损伤情况,包括碳化深度、裂缝及缺陷、混凝土氯离子含量及分布情况、钢筋锈蚀情况、化学腐蚀情况等。3.2.8 既有建筑材料性能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1 力学性能;2 耐久性;3 回收利用价值。评估方法:查阅设计文件、材料性能检测报告;现场检测建筑材料可回收利用性能,测算建筑材料节能环保价值。【条文说明】3.2.8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时,应充分利用符合质量要求的旧料,就地取材,合理使用。根据材料的实际使用情况对材料性能进行合理推断和折算,并根据实际需要对材料性能进行抽样检测。既有建筑材料性能评估主要包
28、括混凝土抗压强度、砌筑砖强度、砌筑砂浆强度、钢材品种、木材强度等。可采用钻芯法、回弹法、贯入法等检测方法对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现行协会标准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 02 和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 03 进行检测;粘土砖和砌筑砂浆强度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15、现行行业标准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 136 进行检测;钢材品种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0621 进行;木材强度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
29、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 进行。III 暖通空调3.2.9 既有建筑供暖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1 供暖系统基本信息,包括热源设备、输配系统及末端系统的形式、设备能效、分户热计量系统及能源计量装置设置情况、节能调节控制策略等;2 供暖系统运行现状,包括系统供热量、蒸汽耗量,热源设备运行效率, 系统补水率、室外管网输送效率和水力平衡度、室外管网热损失率、热水循环水泵耗电输热比、室内管网水力失调度,管道保温性能等;3 供暖系统能源消耗量,包括燃煤、燃气、燃油耗量、耗电量和水量等。评估方法:查阅集中供暖系统竣工图纸、设备材料表、设备产品合格证,能源审计报告、系统运行记录、水力平衡测试报告、
30、能耗记录、能耗管理系统统计数据等;现场检查。【条文说明】3.2.9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室内热舒适性要求的提高,新建建筑采用地源热泵系统、户式燃气炉进行分户式供暖的方式越来越多,故本条中供暖系统包括集中式供暖系统和分户式供暖系统。夏热冬冷地区由于供暖时间短,若进行集中供暖运行成本会比较高,大多采用热泵、油汀等方式采暖;寒冷和严寒地区供暖时间较长,多采用集中供暖系统。供暖系统的检测和评估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32 有关规定,对热源设备运行效率、系统供热量、室外管网运行参数、分户热计量装置和能源计量装置的设置情况等进行全面的摸底和评估,同时要对供暖系统的
31、燃料消耗量、耗电量和耗水量等数据进行有效统计和分析。3.2.10 既有建筑通风空调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1 通风空调系统基本信息,包括冷热源系统、输配系统及末端系统的形式、局部通风或排风系统的形式、系统使用年限、设备能效、调节控制策略等;2 通风空调系统运行状况,包括冷热源供回水温度、供水量、运行效率, 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冷热水系统输送能效比,冷却塔冷却效果,末端设备的送风量和送风参数,局部通风或排风系统的送/排风量等;3 节能运行措施,包括系统节能运行策略、能量回收装置设置、管道保温性能、分项计量设置、能耗管理系统设置等;4 通风空调系统能源耗量,包括建筑总用电量,冷热源设备用电量、输
32、送设备用电量、末端设备用电量,燃料消耗量等。评估方法:查阅通风空调系统竣工图纸、分项计量竣工图纸、设备材料表、设备产品合格证,系统运行记录、能源审计报告、节能运行管理文件、能耗管理系统技术文件、能源管理系统统计数据等;现场检测。【条文说明】3.2.10 通风空调系统作为建筑中的耗能大户,是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中的改造重点,在进行评估时应注重对设备、整体系统目前运行状态、耗能情况进行摸底。居住建筑的检测和评估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32 的有关规定,公共建筑的检测和评估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77 的有关规定。通风空调设备的能效指标应
33、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2021.3、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21455、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0665 等确定。评估时,应注重对通风空调系统节能运行措施的梳理和电耗、燃料耗量等分类、分项能耗数据的整理,通过实际运行数据挖掘既有建筑的节能潜力,为改造方案的确定提供数据支撑。3.2.11 既有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1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系统类型、集热器类型、集热器总面积、太阳能保证率、贮水箱容积、辅助热源类型及容量等,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集
34、热系统效率、贮水箱热损因数、供热水水温、水压及水质等;2 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类型、太阳能电池阵列面积、装机容量、蓄电方式、并网方式,主要部件的类型和技术参数、电能计量装置布置情况, 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光电转换效率;3 地源热泵系统的系统类型、热泵机组性能参数、地源换热器形式及数量等,地源热泵系统地源侧、机组用户侧进出水温、水流量,系统及机组运行能效等;4 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类型、性能参数及运行参数。评估方法:查阅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竣工图纸、设备材料表、设备产品合格证、系统运行记录等;现场检测。【条文说明】3.2.11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迅速发展,建筑中采用较多的可再生能
35、源包括太阳能和地热能,如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及地源热泵系统,为建筑提供生活热水、向建筑供电、作为采暖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等,风能和生物质能的利用较少。本规程中重点是对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及地源热泵系统进行评估,当建筑中采用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时,应根据系统类型按照现行相关国家标准对其性能参数及运行参数进行评估。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评估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GB/T 50801 的规定,分为形式检查和性能检测两部分。其中,形式检查主要是对系统类型、设备性能参数、使用年限等基本信息进行把握,判断其是否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性能检测是对系统的运行效率进行检测
36、,判断其运行状态是否正常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3.2.12 既有建筑内热湿环境与空气品质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1 室内热湿环境,包括室内空气温度、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建筑室内通风状况、住户室内热湿环境的主观感受等;2 室内空气品质。评估方法:以现场检测为主,辅助进行住户问卷调研。【条文说明】3.2.12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和空气品质对人们的健康、舒适有重要的影响,提升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和空气品质,是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室内热湿环境的评估主要包括室内温湿度、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室内风速、室内热湿环境的主观感受等,采用现场查看和检测、住户问卷调研等评估方法,其中室内
37、温湿度、室内风速的检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 50785 进行, 室内温湿度、新风量等参数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的有关规定;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应高于空气的露点温度,避免结露、发霉, 到现场查看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是否出现结露、发霉现象,同时可根据围护结构的构造,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 进行计算校核。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指标中室内 CO2 浓度、PM10 浓度等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 进行检测和评估;甲醛浓度、苯浓度、氨浓度、总挥发性有机物 TVOC 浓度应按照
38、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 进行检测和评估。 给水排水3.2.13 既有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1 供水系统设置和运行合理性,包括供水方式、供水系统分区、供水管网水质、末端用水压力、是否充分利用市政水压等;2 管道使用年限和运行使用情况、供水管网管材、管件及管网漏损情况;3 用水计量装置设置情况和建筑用水量,包括是否按供水用途、管理单元或付费单元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用水计量装置的读数准确性,建筑总用水量及不同用途用水量;4 热水系统设置合理性,包括系统循环和管道保温情况、配水点出水温度达到 45的时间、是否有保证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平衡的措施、热
39、水锅炉形式和能效等级;5 排水系统的设置合理性和使用现状,包括雨污水是否混合排放、排水管是否出现堵塞渗漏现象、污水排放水质是否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等;6 给排水系统隔声减振措施的设置合理性,包括设备是否存在噪声振动干扰、给排水管道水流声是否存在对噪声敏感房间的干扰等。评估方法:查阅给排水系统竣工图纸、设备材料表、产品说明书、产品合格证,水平衡测试报告、污水水质检测报告等;进行二次供水设施进出水水质检测、末端用水水质、压力随机抽样检测;进行水压试验;现场检查。【条文说明】3.2.13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给排水系统的评估主要包括供水系统、管道及管材、用水计量装置和用水量、热水系统、排水系统、隔声减振措施
40、 6 项。二次供水设施及管网供水末端的水质检测至少应包括色度、浊度、嗅味、肉眼可见物、PH 值、大肠杆菌、细菌总数、余氯等指标,取水点宜设在水池(箱)出水口和管网供水末端出水口。供水管网末端用水压力可根据供水系统分区抽样,抽取各分区内最高层和最底层供水末端压力。管网漏损情况可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 92 进行检测和寻找漏水点。污水排放水质检测宜包括PH 值、COD、BOD、氨氮、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色度等指标。3.2.14 既有建筑用水器具与设备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1 各类卫生器具的使用年限、完好程度、数量、用水效率等级、节水器具使用比例等;2 循环或加压水泵使用
41、年限、额定参数、运行效率及能耗;3 绿化灌溉方式、绿化灌溉设备及运行情况、绿化灌溉自动控制系统及用水量;4 空调冷却水补水量、冷却塔蒸发耗水量、冷却水水质。评估方法:查阅给排水、暖通、景观竣工图纸,给排水设备表、产品说明书或节能性能检测报告,绿化灌溉用水计量装置计量数据、绿化灌溉及冷却水系统运行记录、冷却水系统用水量计量报告、冷却水水质检测报告等;现场检查。【条文说明】3.2.14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给排水系统的评估主要包括卫生器具、循环或加压水泵、绿化灌溉用水、空调冷却水 4 项。卫生器具的评估主要通过现场核查,用水效率等级可根据现行国家相关标准判定,如水嘴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
42、5501、坐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5502,小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8377、淋浴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8378、便器冲洗阀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8379 等。冷却塔的蒸发耗水量指排出冷凝热所需的理论蒸发耗水量,可由冷却塔年冷凝排热量除以水的汽化热得到。3.2.15 既有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1 非传统水源利用,包括是否采用非传统水源,非传统水源用途、利用率、水处理工艺、出水水质等;2 景观水体补水水源、补水量、处理工艺、水质等。评估方法:查阅给排水、景观竣工图纸,非传统水源当地相关主管部门许可证明、用水计量记
43、录和统计报告、水质检测报告,景观水补水计量记录和统计报告、景观水水质检测报告;现场检查。【条文说明】3.2.15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给排水系统的评估主要包括非传统水源利用、景观水体 2 项。 非传统水源用于景观用水时,水质测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 要求进行;用于车辆清洗、绿化浇灌等杂用水时,水质测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1 要求进行。 电 气3.2.16 既有建筑供配电系统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1 供配电设备状况,包括设备铭牌参数、能效等级及运行状况;2 供配电系统布置方式,即高、低压供配电系统的线路布
44、置方式;3 电能计量表设置,包括常用供电主回路设置电能计量表情况、电能数据采集与保存现状等;4 电能质量,主要包括电压偏差、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功率因数、谐波电压及谐波电流等。评估方法:查阅电气竣工图纸、主要产品型式检验报告,能源审计报告、电能计量表运行数据;现场检测。【条文说明】3.2.16 供配电系统是为建筑内所有用电设备提供动力的系统,用电设备是否运行合理、节能均从消耗电量来反映,因此供配电系统状况及合理性直接影响了建筑节能用电的水平,是电气专业评估的重点之处。常用供电主回路一般包括变压器进出线回路、制冷机组主供电回路、单独供电的冷热源系统附泵回路、集中供电的分体空调回路、给水排水系统供电
45、回路、照明插座主回路、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特殊区域供电回路、单独计量的外供电回路、电梯回路、其他需要单独计量的用电回路。这些回路设置是根据常规电气设计而定的,一般是指低压配电室内的配电柜的馈出线,分项计量原则上不在楼层配电柜(箱)处设置表计。对变压器进出线进行计量是为了实时监测变压器的损耗,因为负载损耗是随着建筑物内用电设备用电量的大小而变化的。特殊区域供电回路负载特性是指餐饮、厨房、信息中心、多功能区、洗浴、健身房等混合负载。外供电是指出租部分的用电,也是混合负载,如一栋办公楼的一层出租商场,包括照明、自备集中空调、地下超市的冷冻保鲜设备等,这部分供电费用需要与大厦物业进行结算,涉及内部的收费
46、管理。分项计量电能回路用电量校核、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功率因数、谐波电压及谐波电流、电压偏差检测均采用现行行业标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 177 规定的方法。3.2.17 既有建筑照明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1 照明方式及产品类型,灯具的类型及效率,镇流器类型、功率因数等;2 照明控制方式;3 照明质量,主要包括照度、均匀度,核查显色指数、色温和眩光;4 照明功率密度。评估方法:查阅电气竣工图纸、产品说明书、自控装置产品型式检验报告, 能源审计报告、照明质量检测报告、照明功率密度值检测报告、运行能耗数据等; 现场检测。【条文说明】3.2.17 照明方式可分为一般照明、局部照明、混合照明和重
47、点照明等,改造前需要根据不同房间或场所的视觉要求、工作性质和环境条件等,确定现有照明方式是否合适。另外,还需要核实照明产品性能是否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荧光灯具包括光源部分、反光罩部分和灯具配件部分,灯具配件耗电部分主要是镇流器,国家对光源和镇流器部分的能效限定值都有相关标准,且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 对荧光灯灯具、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和发光二极管灯灯具的最低效率或效能值进行了明确规定。照明控制方式对于照明能耗的影响不可忽视,改造前需要核查建筑各区域照明控制方式是否合理。目前公共区域照明是能耗浪费的重灾区,经常出现长明灯现象,单靠人为的管理很难做到合理利用,对这部分照明加强控制和管理很有必要。因此,改造前需检查建筑公共区域是否采用感应、声音等合理有效照明控制方式。现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