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心得体会多篇合集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心得体会多篇合集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高 瞻远瞩,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 万工程”)的决策。20年来,“千万工程”的内涵外延不断深化 拓展、迭代升级,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 众,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有机融合,在浙山 浙水之间绘就“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 和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2018年9月,“千万工程”获 得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一一“地球卫士奖”。“千万工程”之所以 能够在全国起到示范效应、在国际上得到充分认可,根本就在于 根植其中的精髓要义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链接浙江、中国和 世界。先“
2、洗脸”后“化妆”,修复美丽生态。新世纪初,浙江经济 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特别是农村乡镇企 业迅猛发展,“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随之而来的是环境“脏、 乱、差”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反映日益增多。 “千万工程”以整治环境问题为先手棋,从垃圾收集、村内道路 硬化、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向面源污染治理、农房改 造、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拓展,实施生态修复,不断擦亮生态底色, 走出了一条以点带线、连线成片再到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全域 提升、全域美丽的新路径。今天的浙江,农村整体面貌发生深刻程中,要求“把不清不楚变成一清二楚”“不搞大水漫灌,不搞 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
3、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 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国推进 “精准扶贫”明确了目标、确定了方向。20年来,“千万工程” 的精准实施、有效落实、持续向纵深迈进,得益于在调查研究后 形成的一系列针对性强、适配度高、行之有效的举措做法。广大 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扑下身子、投身基层,把“解决 问题”作为推进这项工作的根本目标和开展好这项工作的根本检 验标准,沉下心来、脚踏实地,解剖麻雀、体悟实情,在真听真 看真研究中找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和死角盲区。要善于 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向基层干部“取经”,向农民群众 “求学”,自觉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从
4、人民群众身上汲取 智慧和力量,形成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依 据和有力支撑,以调查研究实现“工作纠偏”,推动经济社会实 现高质量发展。浙江“千万工程”启示录“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在很多人眼中,浙江 的另外一个名字是:创新。浙江的创新如同一种空气,无处不在,从“八八战略”的提出, 到“生态文明建设”大幕的拉开,从“千万工程”的波澜壮阔, 再到“文化大省”、“活力浙江”、“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每一 个理论创新背后的智慧力量,总能穿越重重迷雾,指引前路。今天解读“浙江精神”,应该要有新的涵义,那就是学会坚守, 懂得久久为功,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钉钉
5、子”精神。从表面看,坚守与创新,看似一对矛盾:有人说,伟大是“熬” 出来的,唯有坚守匠心,才能创造奇迹;也有人说,创新是灵魂, 唯有不断颠覆,才能走向成功。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予以审 视,这其实是一对有机组合。浙江的实践证明,成功的坚守需要 以创新为前提,伟大的创新需要以坚守为内涵。去年9月,联合国将最高环境荣誉一一“地球卫士奖”,授予 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表彰其卓越贡献。这是中 国再次为世界多样化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从2003年至今,这一工程仍然是浙江抓城乡统筹的“牛鼻子”, 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也让千万乡村蝶变为美丽乡村,继而迸发出美丽经济的强劲
6、活力。带着对坚守与创新的思考,记者走进了浙江乡村,寻找思想的源泉,成功的奥秘。从“单重奏”到“大合唱”浦阳镇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南端,这里因地处浦阳江畔而得名, 然而水质污染一度成为“老大难”。近几年,通过重拳整治,绿 水清波又重新回归。借着这股东风,镇里发展沿江、沿山和沿路 资源,重金打造风情小镇,发展美丽经济。走进尖湖村的山坳里,梨花漫山遍野,景在村中,村融景中。 过去默默无闻的小村,如今成了 “网红村”,引来众多游客,还 有不少外国人。眼下,浦阳每个村都在创建美丽乡村,更将迎来 一场场蝶变。事实上,对于乡村环境整治这件事,浙江已持之以恒抓了 16 年之久。时光回转到本世纪初。改革开放后,浙江
7、工业经济高歌 猛进,群众收入增加了,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水脏了、山 秃了,特别是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尤为突出。群众揶揄,走在 浙江农村,要走过许多垃圾村才能找到一个干净的村。2002年,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刚到任的118天里,他跑 了 n个市、25个县,为了多看几个点,不断压缩吃饭时间,匆 匆扒拉几口,立刻赶往下一站。时任浙江省农办副主任、被习近 平同志称为“省级农民”的顾益康回忆说,有一次陪同习近平同 志下村调研,看到一个村环境很好。习近平同志问,这样的村在浙江多不多?顾益康如实告知:不多。据省农办摸排,当时浙江仅有4000 个村庄环境较好,剩余的3万多个村庄环境普遍较差。差到啥程度?
8、像经济最发达的杭州、绍兴等地,农民有了钱, 纷纷盖起小别墅,可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吹,污 水靠蒸发,河里满是垃圾和黑水,农民连洗拖把都嫌脏。当时,省里总结为“五个滞后”:村庄建设规划滞后、村庄环 境建设滞后、村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的文化观 念和行为方式转变滞后、政府指导服务滞后。一些到过浙江考察 的人士,曾形象地概括为:“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了 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习近平同志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思考。2003年6月,一项 名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程,在浙江拉开帷幕。习近平 同志亲自部署:全面整治1万个行政村,并把其中1000个左右 的中心村,建成
9、全面小康示范村。所要改变的就是农村现状,以 此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千万工程” 一经推出,就普遍受到欢迎。许多农民感慨万 分:政府不仅免了我们的税,还出钱帮我们修桥铺路搞卫生呢! 对此,顾益康同样深有感触:在浙江,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土地 承包,还从来没有一项工作像“千万工程”这样,让农民如此发 自肺腑地认同;也从来没有一项工作像“千万工程”这样,让政府投入那么大的精力、财力。时至今日,浙江每年召开一次有关“千万工程”的现场会,省 委书记每次都亲临现场视察、指导、讲话。与会的,不仅有地方 分管领导,还有主要领导,足显省里重视程度。“千万工程”不 仅赢得了民心,也教育了广大干部,在全省上上下下迅速形
10、成了 城乡统筹的氛围和合力。可以说,一项工程启动了浙江全省城乡统筹的大合唱!浙江原 来就有众多的农村“工程”,如交通部门的乡村康庄工程,水利 部门的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林业部门的万 里绿色通道工程、绿化示范村工程;经贸部门的千镇连锁万村放 心店工程等,这些工程纷纷聚集到“千万工程”旗下,按照“示 范村建到哪儿,配套资金就跟到哪儿”的要求,跟进配套。“千万工程”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局外人士”:省电力部门 主动提出要求,将“新农村电气化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 划;一流学府浙江大学主动要求参与新农村建设,与湖州市达成 市校全面合作协议;众多脱胎于农村的乡镇企业更是不甘落后, 积
11、极投身其中;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全省共有1.5万家企业参 与新农村建设。从此,浙江的城乡统筹工作高潮迭起,终成浩荡 之势,可以说,“千万工程”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了浙 江城乡统筹名副其实的“龙头工程二 从“环境佳”到“生活便”“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走进淳安县的下姜村,这句旅游 宣传语赫然可见。今天的下姜村,“农家乐,民宿忙,游人如织 到下姜。” 一个人口不到800人的小村庄,去年接待游客超过40 万。而在15年前,下姜村也有一句歌谣:“土墙房,半年粮,有 女不嫁下姜郎。”说起总书记第一次来下姜村时的场景,老支书姜银祥还有点不 好意思。2003年4月2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乘
12、车 从淳安县城颠簸了 60多公里的“搓板路”,又坐了半小时轮渡, 再绕100多个盘山弯道辗转来到下姜村。如今再到下姜村,早已换了个模样,住在村里不比城里差。生 活非常便利,水、电就不用说了,公交车通到了家门口。房子大, 环境好,要买点啥,出门就有各色小店,有点小毛病,村里的卫 生服务站也能看,方便得很。在推进“千万工程”时,浙江并未就环境抓环境,而是把它放 到了城乡统筹的高度,按照“让村里人像城里人一样全面享受公 共服务和生活便利”的要求,致力于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因为所辖的每个县市都进入全国百强,社会和谐程度较高,因 此,嘉兴市早在2003年,就已成为全国第一个社保全覆盖的城 市,并且在全
13、国地级城市中第一个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 要。那时,作为城乡统筹的先行之地,嘉兴面临的问题正是整 个浙江所需要突破的:统筹将从有形领域转向无形领域;从浅层次的、用钱能够摆平的,转向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的建设。为此,浙江先后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就业制度,建立了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 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各个方面,浙江都提出了一系列的行动计 划,逐渐建立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配置公平、 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 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在基础实施上,浙江把“四好”农村路、万里清水河
14、道、农民 饮用水源、小康体育村、现代商贸服务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 村危旧房和电气化改造等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水电路气网等基础 设施建设,形成城乡全面覆盖、全线贯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与此同时,浙江又把“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村延伸。全面形 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 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打破信息孤岛,推动教育培训I、劳动就业、 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商贸金融等服务在服务中心延 伸集成,基本形成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 务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达27302元, 连续34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的首位。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城乡居
15、 民收入比同时再次处于全国各省区最低,去年这一数字为2. 036: 1,比上年缩小0.018。随着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浙江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正连为一体,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映成辉。从“公共品”到“市场品”各级政府投入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浙江乡村的 改造和提升,确实让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但同时也提出了更大的问题:如果没有人气、没有产业, 这些公共设施的效益最多就只能让留守的儿童妇女得以享受,无 法真正发挥其价值,另一方面,后期的运维成本也是现实课题, 根本无以为继。因此,在“千万工程”启动之初,浙江就将视角聚焦“市场化”。 彼时的浙江,人均GDP已经超过了
16、3000美元,习近平判断:整 个经济社会进入了转型新阶段,人们对于休闲的需求会越来越旺 盛。基于这个判断,城乡之间的要素应当互相流通,一方面,要 继续推进新型城市化,鼓励农民进城,另一方面,要让乡村成为 城市的后花园。怎么让“公共品”变为“市场品”?产业是基础。从2005年, 浙江就召开了首次农家乐大会。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业态,近 年来为全国各地所重视,而浙江的农家乐之所以具有活力和生命 力,究其根本,在于自始至终坚持了 “农民主体、村为基础、农 旅结合”。从无到有,从初级走向高级,从低端转为高中低结合,浙江农 家乐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资源禀赋、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特质的发展新路,成功地开辟了农
17、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渠 道,也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一大新亮点。安吉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 山”论断的地方。没有名山大川,缺少驰名景点,这个地处浙北 的小县,旅游业却连续十多年呈两位数增长,呈“井喷”之势。 现在,安吉整个县就像个大景区,“一乡一品、一村一韵、一步 一景”。早在2007年,安吉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以“村村优美、家家创 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 把一个县当做一个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做一个景点来设计, 把一户人家当做一个小品来打造。县委书记沈铭权说,安吉用建 设中国最美县域做统领,抓住了全域旅游这个核心,并拧
18、紧了全 域旅游的资源观、空间观、产品观、产业观、主体观等5个“总 开关二在浙江,像安吉一样,乡村旅游风生水起的不在少数。这一产 业的全面开花,带来的不仅是人气与效益,更重要的是吸引了大 量人才回流。记者入住余杭一民宿,一问主人“樵夫与山”,不 料是当地农业局辞职回乡的创业者;不经意间闯进德清“枫华山 庄”,女主人范小明居然是浙大法律系毕业的高材生;来到景宁大 均乡“听泉山庄”,一打听,老板娘小沈三姐妹原来都在上海打 拼。记者调查发现,在浙江,到乡村从事三产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 流。这些创客背景各异,有记者,有律师,有教师,有海归,有 设计师,但无一例外,他们对乡村生活情有独钟,在城市见过世 面,
19、了解消费需求,又善于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因此迅速成为乡 村发展的生力军。和人才一起回流到乡村的还有资本,以及现代的经营理念和管 理模式。不管你出差到哪里,一按手机键就可以给家庭农场施肥 加温,这叫“智慧农业”;种水稻可以穿着皮鞋不下地,全程由 专业公司打理,这是“社会化服务”;把百亩田地分为几百份, 让城里人来认领,做个“周末农夫”,属于“体验农业”;还有像 众筹、直播等新花样,在浙江农村早已屡见不鲜,好吃、好玩、 好看成了浙江农业的新特色。乡村成了城市的后花园,城市成了乡村的CBD。如今,不少浙 江农民白天开着拖拉机下地干活,晚上开着小轿车进城吃饭、购 物、唱歌;而到农村自驾游,则成了城市居民
20、节假日的首选节目。 城与乡如胶似漆,正成为难以分割的整体。著名“三农”专家、浙江大学教授黄祖辉谈到,很多人到浙江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后,觉得难以复制,他们把关注点放在了 资金上。他认为,实际上“千万工程”是一个社区改善问题,学 习浙江经验,关键学什么?核心在于:浙江通过植入产业,把社 区的公共品变成市场品。变化,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基 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农村卫生厕所全面覆盖,森林覆盖率超 过61%,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 省验收的省份。好风景造就好“钱景”,发展美丽经济。“千万工程”把村庄整 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将生态优先、绿色发
21、展理念贯穿改善农 村人居环境的各阶段、各环节、全过程,注重抓好发展强村、反 哺富村,实现了 “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的有效转化,走出 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兴村富民之路。2005年8月15日, 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余村考察,高度评价余村下定决心关闭“高 收入”的矿区、全面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并首次提出“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今天的浙江,乡村旅游、养生养老、 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 年的5431元提升到2022年的37565元,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 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已达51.2%0随着“千万工程” 持续推进,浙江不断打通拓宽“两山”理
22、论转化通道,“绿水青 山”在永续增值中充分释放发展动能。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共建美好生活。“千万工程”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是不断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 烈的实际问题。正因如此,“千万工程”又被当地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 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但要想把这件实事办好,就必须充分尊“生态宜居,如果光是针对本地村民,那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 和公共体制作支撑,是不可持续的,但如果是面向城市的,如果 是和服务业相结合,有了经济收入和市场机制后,那就是变成了 市场品,如此一来,垃圾污水、厕所运维等就能迎刃而解。”黄 祖辉说。目前,浙江已有超过
23、八成县市,将旅游业列为战略支柱产业。 浙江旅游业“十三五”规划明确,未来将坚持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把全省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县(市、 区)、旅游风情小镇、休闲旅游示范村的三级联动创建。根据计 划,到2020年,浙江1万个乡村有望成为A级以上景区,其中 1000个村还将达到3A级景区标准。从“颜值美”到“心灵美”在浙江省建德市三都镇境内,后源溪由峡谷至河谷盆地的隘口, 那里地势险要,村东有一山谓镇峰,如镇守此地的“大将”。一 个村庄位于镇峰前头,因此取名镇头村。2018年9月21日,镇头村文化礼堂正式启用,而这正好是全 省第1万座农村文化礼堂。为庆祝这一特殊时刻,浙江省委宣
24、传 部等单位举办“我们的家园一一万家农村文化礼堂庆丰收”活动, 主会场就设于镇头村。“千万工程”不仅仅是环境革命,还是一项“文化工程”,从 最早的种文化、送文化,到2013年,为顺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农村文化发展实际,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打 造农村文化礼堂,通过文化引领实现“心灵美二去年,浙江又 将“万家文化礼堂引领工程”列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工 程”之一。马美娥从小就爱跳舞,在建德市下涯镇之江村,绝对算文艺骨 干,平日里,就常常聚在文化礼堂表演。这次,她们表演的节目 是杂技与走秀,光听名字农作物语,就“土味十足”,而所用 的道具都是产自地里的花生、玉米。为了上场,大伙排
25、练了一个 多月,尽管天气炎热,但个个干劲十足。慈溪市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说,建设文化礼堂过程中,他有3 个“想不到”:建设前,想不到村民的支持率这么高;建设中,想 不到村民的积极性这么高;建成后,想不到村民参与热情这么高。有了文化礼堂后,谁来管?又该如何“活”起来?据了解,全省 农村文化礼堂有管理员9000余人、工作指导员3000余人、文化 礼堂志愿者1万余人,各级政府把支持和奖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县级财政为每个文化礼堂提供每年不少 于2万元的运行经费保障。现在,文化礼堂已成为浙江最有人气的“村庄客厅”。听一些 农民群众说,他们每天有事没事都要去礼堂里转转,家里来了客 人,
26、也要带去看看。以前村民农闲时总是无所事事,甚至搞起了 封建迷信活动。自从有了文化礼堂,活动越来越丰富,到礼堂看 看书、看电影,或跳跳舞、吹拉弹唱,成了许多村民的新爱好。近些年,在浙江的不少农村,传颂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多写一 个字,少打一张牌;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多一场演出,少一 场纠纷。每天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许多村的文化广场上,闪动 着大妈们动感的舞步。而不远处,或许还会传来华尔兹舞曲声。 可别小看了这些“业余选手:如今每逢文艺演出,许多村都能 自导自演。建设文化礼堂,光热闹还不够,浙江省认为,这里更要成为乡 土文化和乡村记忆传承、延续的载体,形成属于这个村子、这些 村民共有的独特集体记
27、忆,提升农民在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幸福 感,实现“身有所栖、心有所寄”。从文化礼堂到礼堂文化,浙江省将文明的种子种进了农民的心 田里。而散落在乡间的礼堂,也从一座座“盆景”,变成了一片 片“风景”,又通过发挥其在思想引导、道德教化、礼仪培养、 文化熏陶等方面的作用,衍生出一种文化生态,使农村文化礼堂 成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根据最新计划,从2018年起,浙江每年将继续建设3000家农 村文化礼堂,到2022年,有望实现人口 500人以上的村全覆盖。 另一方面,浙江还将努力实现“建管用育”一体化,做到“大门 常开、内容常新、活动常态”,使得建成的文化礼堂,真正成为 美丽乡村和美好生活相
28、契合的精神家园。从“一时美”到“持久美” 农村发展的春天,是靠改革唤醒的。对于“千万工程”而言,从 环境美,再到心灵美,再到产业兴旺,在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中,除了激发市场活力带来的源泉,还有一股更重要的力量,那 就是通过改革创新,来不断解放生产力。地处西南山区的丽水市, 就充分领悟到了农村改革的新变化,并将这种理念升华为实践指 南。说起丽水,不管去没去过,许多浙江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生态, 是这座山区城市最靓丽的标签。九山半水半分田,80%以上的森 林覆盖率,造就了这里无可比拟的生态环境。当整个华东地区“十 面霾伏”,唯有丽水保持一枝独秀,“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名 不虚传。然而因为地处偏僻
29、,山多地少,让丽水的经济发展一直犹如“螺 蛔壳里做道场”,制约重重,举步维艰。曾经为了追求GDP,丽 水也一度大干快上工业项目,但由此造成的污染,也引得怨声载 道。2006年,丽水痛定思痛,下定决心:生态立市不再变!2013 年,浙江正式取消对丽水的GDP和工业总产值考核,并明确今后 的发展道路就是绿色生态。对照历史与未来,丽水市委、市政府认为:在生态文明大行其道 的今天,丽水最大的资源是生态,最具潜力、最具希望的也是生 态,如何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最理想、最实际的道路,就 是实行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的“三产”联动发展。但绿色发展、生态产业毕竟只是个概念,想要落地,还有众多深 层
30、次的问题待破解。比如,定位生态精品农业,前提要安全放心, 则必须实行标准化生产,这就需要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适度规 模经营;又比如,主体想要发展产业,但苦于缺乏资金,如何推 动手中的资产变资本;延伸出来的还有,如何转移剩余农村劳动 力,如何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纵观这些问题,其背后牵扯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一体化等一系列配套支撑,而且这些改革环 环相扣,缺一不可。否则,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如同无本之 木、无水之源。正是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丽水市开始了农村综 合改革的步伐。同样的,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虽然连续领跑全国省区,但大头一直 是工资性收入。因此,如何在百尺竿头
31、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成为浙江最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民财产权利保障、农村 市场化改革、城市化健康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这 一系列问题的根本,无不指向“确权赋权”这一核心,只有让农 民拥有完整的财产权利,才能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2014年初,浙江率先在全国推进农村“三权”改革,部署“三 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各地各部门加快推进农地、宅基 地、农村集体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等基础性工作,有效激发 了农业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活力,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创造了有 利条件。地处长三角腹地、杭嘉湖平原正中心的德清县,是著名的改革大 县,拥有60多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其中有
32、半数以上是“农 字号”改革。2013年,当地成为浙江首个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县, 消除城乡身份差异,填平待遇鸿沟。第二年,全县又实施了农村 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民土地确权。如果说,改革就像一盘棋,只有把棋盘上不同位置、不同类型棋 子的力量调动起来,步伐协同起来,棋面才能活、才能赢。这其 中,每次遇到困难,浙江人总是能逢山开路、逢水搭桥,开辟出 新的道路。从2006年开始的“三位一体”改革,就发端于浙江,如今又开 始了新的征程,从省、市,到县、乡建立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 系,改变了过去局限于“一亩三分地”的分散经营、分散管理、 分散服务,来提高农业、农村、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止匕外,最近 几年,不少地方
33、还探索产业农合联,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 难题,不断探索合作经济再发展。下一步,如何推进“千万工程”再深化?在去年召开的推进大会 上,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表示,将从六个方面推进美丽浙江和大花 园的建设:一是突出城乡融合,坚持规划引领、区域协调、陆海 联动,形成“全域秀美”的格局;二是加快绿色发展,推动新旧 动能转换,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强 化“生态富美”的支撑;三是下足绣花功夫,高起点规划、高品 质建设、“高压线”管控,追求“景致精美”的卓越;四是注重内 外兼修,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化建设,提升“心 灵之美”的内涵;五要勇立时代潮头,加强省内、省际和国际合
34、作,敞开“合作共美”的胸怀;六要全力跨越关口,高标准打好 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扫除“康庄健美”的障 碍。春时到处是新景,从2003年到2019年,“千万工程”久久为功, 花开四野,不仅描绘了乡村的美丽风貌,而且重塑了业兴富民、 政通人和的乡村模样,不仅将浙江打造成城乡共同繁荣的实景案 例,而且提前演绎着整个中国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未来。回望15年历程,这是时间对坚守者最大的褒奖,也是浙江经验 最简单、最核心的“秘诀”。可以说,“千万工程”对于浙江的意 义,绝不是静态的、局部的、片段的。在浙江发展面临经济变革、 社会转型、文化复兴的关键时刻,“千万工程”是让列车换道变 轨的那个扳
35、手。这一 “扳”下去,列车大角度而又平稳地进入新 的轨道,驶向更远的远方。重农民的意愿和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并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推进“千万工程”进程中,浙江坚持从 农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事情做起,由表及里、塑形 铸魂,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全过程,努力把农 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同时,注重调动 各方面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资 助、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建设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 共同推动、共同建设的大格局。从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到美好生活,“千万工程”走的是贯彻 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农
36、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子, 根本目的在于为乡亲们谋幸福。牢牢把握这根准绳,认真学习借 鉴“千万工程”的好经验,因地制宜,务求实效,我们就能在与 人民群众的“双向奔赴”中激发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 策,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之江大地的生动实践。20年来千万工程” 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等四个阶段,经历了从温饱型生存需 求向小康型发展和共富型发展需求的演变,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 万村美丽”,再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千万工程”贡献巨大,意义深远, 不
37、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也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通过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案例,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深刻感 悟“千万工程”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更加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生动体现,背后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 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农业农村统计工作实际,谈三点体会:体会一:感悟“千万工程”中的为民情怀,坚持人民至上,把为民统计作为统计工作的最 大政绩。“千万工程”的核心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征询
38、群众意 见,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引领人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 得感、幸福感。“千万工程”不是用石专瓦建设出来的,他是党心和民心的铸就,是历史的选 择。“千万工程”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由环境变革触发生态变革,激发文化、社会变革, 从而形成一场乡土重整、乡村重塑、城乡重构的社会变革,堪称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先 声,其蕴含的人民立场,既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落脚点,更是正确政绩观的出发点。总书记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总书记还 强调,“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 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
39、情的中国特色:农业是国之大者,对标对表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 我们要时刻坚守人民立场,强化统计为民意识。要围绕国家农业农村战略部署,提升统计监测能力;要科学设置指标,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建设;要加强对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监测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城乡融合 发展、产业融合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监测分析;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 体调查方法,完善设施农业调查制度,不断拓展农业农村统计调查领域;要全面反映农业农 村新发展新进程,全面推动农村统计现代化改革,用实实在在的统计数据赋能助力乡村振兴。体会二:感悟“千万工程”中的求实作风,坚持实事求是,把调查研究作为统计工作的根 本方法。2
40、002年底,履新浙江、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展开调查研究,寻求破解统 筹城乡发展的路径。200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因地制宜,针对浙江省城乡发 展实际,做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 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应运而生, 走出了一条建设美丽乡村的特色之路。“千万工程”是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典范,不仅为农村 带来生态革命,更带来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革命。当下,我们树立正确政绩观,就是要学习“千万工程”的求实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办实事、做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一方面,要带着问题找答案,另一方面
41、,要扑下身子解难题。 就是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 “传家宝”,突出“深、实、细、准、效”,要“钻进去”调查研究、 总结规律,“走出去”沟通交流、学习经验,“贴上去”剖析问题、破解困难,把调查与研究 紧密结合起来,推动调研成果加速转化应用。对统计部门来说,实事求是是立身之本,是工作的生命线,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要求。当前,就是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的 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千方百计防范统计数据造假,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统计数据质量,为 加快推动江西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提供坚强统计保障。就是要涵养优良作风,更多地 走进田间地头,裤腿沾着泥土,真正把工作做
42、到实处。就是要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 中央、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国家统计局有关农业统计工作的重要工作部 署和我省统计改革发展大局,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就是要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关于全 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目标,深入开展粮油安全、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 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重点选题调研,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客 观反映“三农”总体形势和最新情况,为“三农”发展添活力、强动力、增后劲奉献统计之 力。体会三:感悟“千万工程”中的方法论,坚持“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把服务高质量 发展作为统计工作的责任担当。“千万工程” 20年的实践发展,每一
43、个阶段都随着群众需求升级而发展。“千万工程”是 基础工程、龙头工程、生态工程、民心工程,更是伟大的乡村“探月”工程、民族筑梦工程、 时代共富工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系统理论和方法,那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想问题、做决 策、办事情。认准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久久为功,看得见、摸得着的 幸福感一点点累积起来,充分体现了 “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 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农业农村统计工作者距离“三农”最近,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细微变化要先知 先觉,要有“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敏感性。要紧紧围绕中央
44、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要求, 积极适应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对“三农”发展形势和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 把问题找准、把情况说透。要着力夯实统计基层基础这个“根本”,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统计台账建设,健全村、乡 镇基础统计台账,规范村、乡镇统计台账信息采集记录,做到农村统计数据数出有源,有据 可查,从源头上管控好农村基础统计数据。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固本之举,建 规范、强管理、稳队伍、提能力,让统计之基“坚如磐石”,真正出统计“功成”之力,而 不求统计“功成”之誉,切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统计保障。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
45、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 谋划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 面貌。总结推广“千万工程”的有益经验,对推动学习贯彻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基层的年轻干部要善于学习“千万工程”的经验,解锁山乡巨变 的“三大密码”,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常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真心,真情实感、真心实意,解 锁“人民至上”的“民本密码: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 中,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 点,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始终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充分 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服务人民群众乃“国之大 者”,基层的年轻干
46、部也应始终心怀人民,从“利民之事,丝发 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出发,让“呼声”在耳、“诉求” 在心、“愿望”在行,善于做群众的“泥腿子”,让工作带有“泥 土味”,在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中“察其言,观其色”, 真抓实干、真情实感去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用“人民至上”这把“密钥”解锁山乡巨变的“民本密码常葆“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决心,循序渐进、真抓实干,解 锁“久久为功”的“实干密码: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指 出,要不断丰富“千万工程”内涵。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紧盯“千万工程”不动摇,每5年出台一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 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与时俱进、层层递进。基层的年
47、轻干部 亦是如此,要发扬求真务实、注重实效的优良作风,在细枝末节 上见行动,在大事难事上看担当,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状态, 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干。要发扬不畏艰难、披荆斩棘的斗争精神, 敢于跨越“雪山”“草地”,敢于征服“娄山关” “腊子口”,敢挑 “最重担子”、敢啃“最硬骨头”、敢接“最烫山芋”,用“久久 为功”这把“密钥”解锁山乡巨变的“实干密码常葆“深处种菱浅种稻”的细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解 锁“量体裁衣”的“地域密码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 中,立足山区、平原、丘陵、沿海、岛屿等不同地形地貌,着眼 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 村风貌,因地制宜地发展。基
48、层工作亦要“因地制宜”,年轻干 部要学会“入乡随俗”讲群众喜闻乐见的“百姓话”,在讲方言、 说土话、拉家常中打开群众的“话匣子”,融入群众、融化冷漠、 融通隔阂,用“接地气”收获的“高人气”,“大音希声,大象无 形”,作为“千条线”下面的这“一根针”,将上级惠民生、暖民 心、顺民意的政策往通俗、简洁了说,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 用“量体裁衣”这把“密钥”解锁山乡巨变的“地域密码近日,中央有关部门赴浙江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 面对面交谈切身感受等方式,与浙江的同志一起总结实施“千村 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的经验启示。“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
49、署、 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 村的面貌。如今,全党上下正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广大党员干 部要从“千万工程”中深刻领悟“调查研究”之道,推动调查研 究工作走心走深走实。心中有方向,查之有据、有的放矢,调查研究要“带着问题 去”。识大势才能方向明,方向明才能步子实。21世纪初,浙江 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 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村庄布局 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乡村基础 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失。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时任浙江省委 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广泛听取干群意见、充分研判风险形势的基 础上,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工程。实践证明,这是一次卓有成效的调查研究之作,对浙江省 加强乡村治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