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看题库知识点《刑法》(2023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看题库知识点《刑法》(2023年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看题库知识点刑法(2023年最新版)随着各地事业单 位招聘考试陆续展开,小编特地为大家准备了最新事业单位考试必考题库中各 考点常考高频试题,并按照考点分类编写,方便大家根据各地招考简章公布的 考试大纲及自己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强化复习。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 您定能够金榜题名,实现您的梦想。1、单选题 赵某乘一女工深夜行走至无人处时,大喝一声“放下包”,该女工听到喊声,扔包便跑, 赵某的行为构成A :抢劫罪B :抢夺罪C :诈骗罪D:不构成犯罪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赵某构成抢劫罪,因为在深夜无人处对一单身女工大喝已经 对其人身安全形成了实质的威胁,所以应定
2、抢劫罪。2、单选题 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某日王某之妻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 药中交给王妻。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谎称已服完。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 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王某。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于A :犯罪中止 B :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 :犯罪预备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答案】Bo解析:此题情形属于犯罪既遂而不属于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必须是 没有发生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行为人虽然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采取措 施防止结果发生,但如果发生了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就不成立犯罪中 止。3、多选题关于被害人承诺阻却行为
3、的违法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儿童赵某生活在贫困家庭,甲征得赵某父母的同意,将赵某卖至富贵人家。甲的行为得到了赵某父母 的有效承诺,并有利于儿童的成长,故不构成拐卖儿童罪B :在钱某家发生火灾之际,乙独自闯入钱某的住宅搬出贵重物品。由于乙的行为事后并未得到钱某的认 可,故应当成立非法侵人住宅罪基于罪刑法定原则,我国刑法并无加重处罚的规定。其次.从重处罚是根据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从重处罚,并不一定是在犯罪所适用刑 罚幅度的中线以上判处。因为每个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和所犯罪行的具体情节 千差万别,对有些人的犯罪可能必须判处中线以上的刑罚才算“从重处罚”, 对有些人在中线以下判处可能就是“从重处罚”
4、了。既然在“从重处罚”时还 可能在中线以下判处刑罚,从重处罚当然不一定判处法定最高刑了。所以,选 项C正确。减轻处罚一定要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处刑罚,而且不能判处法定最低刑。法定 最低刑是从轻处罚的底线。如何正确量刑已经成为高频考点。大家要掌握从 重、从轻、加重、减轻如何适用。尤其要改变一个错误观念:从轻、从重量刑 一定要在犯罪所适用刑罚幅度的中线以上判处。从轻、从重可以在犯罪所适用 刑罚幅度的中线以上判处,也可以在中线以下判处,关键看行为人本身的犯罪 严重程度。刑法第62条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刑法第63条规定:“犯罪分子具有
5、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犯 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 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请注意这里的“以下”是 不含本数的。即不能判处法定最低刑,只能判处低于法定最低刑的刑罚。21、单选题张某的次子乙,平时经常因琐事滋事生非,无端打骂张某。一日,乙与其妻发生争吵,张某过来劝说。乙转而辱骂张某并将其踢倒在地,并掏出身上的水果刀欲刺张某,张某起身逃跑,乙随后紧 追。张某的长子甲见状,随手从门口拿起扁担朝乙的颈部打了一下,将乙打昏在地上。张某顺手拿起地上 的石头转身回来朝乙的头部猛砸数下,致乙死亡。对本案中张某、甲的
6、行为应当如何定性?A :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B :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C :张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D :张某和甲的行为均构成故意杀人罪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答案】Ao解析:本题的考点是正当防卫问题。本案中“乙辱骂张某并将其踢 倒在地,并掏出身上的水果刀欲刺张某,张某起身逃跑,乙随后紧追”。乙对 张某实施不法侵害,符合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和时间条件。“张某的长子甲见 状,随手从门口拿起扁担朝乙的颈部打了一下,将乙打昏在地上。”甲为维护 他人的合法权益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施打击,符合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和防 卫
7、目的的要求。虽然将乙打昏在地,但从侵害行为和防卫行为的强度对比来 看,甲并未超出必要限度。所以甲的行为是正当防卫。而张某在乙失去侵害能 力时,却侵害乙的生命权,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一一不法侵害正在进 行。张某拿起地上的石头转身回来朝乙的头部猛砸数下致乙死亡的行为构成故 意杀人罪。22、多选题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相同之处包括A:目的相同B :行为的对象相同C:前提相同D:危害来源相同参考答案:AC本题解释:【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异同。正当 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相同点在于:(1)目的相同。两者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 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2)前提相同。
8、两者都必须是合法权益正在受 到侵害时才能实施;(3)责任相同。两者超过法定的限度造成相应损害后果 的,都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本题的选项中,选项AC都 是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相同点,而选项BD都是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o23、单选题某民政局工作人员冯某利用职务便利挪用救济金2万元进行营利活动。冯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A :挪用特虚款物罪B :挪用公款罪C:职务侵占罪D :挪用资金罪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答案】Bo解析:根据刑法第38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 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 利活
9、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 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 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因此本题选Bo24、单选题涉嫌犯罪被侦查机关立案侦查和被检察机关审查是否提起诉讼的人,称其为_A:涉案嫌疑人B:作案嫌疑人c:宽泛嫌疑人D :犯罪嫌疑人参考答案:D 本题解释: D解析略25、单选题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A :直接
10、故意 B:间接故意 C :过于自信的过失 D :疏忽大意的过失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李某明知私拉电网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然在自己的 花房周围拉电网,并且未采取任何防止结果出现的措施,对出现的结果是一种 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所以是间接故意。26、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犯罪中止的要件的是A :必须是在危害结果产生之前放弃犯罪B :必须自动放弃犯罪C:必须是彻底放弃犯罪D :必须有效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参考答案:ABCD本题解释:ABCD解析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 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犯罪中止的构成耍件包括以下四项: (1)必须是
11、在危害结果产生之前放弃犯罪;(2)必须自动放弃犯罪;(3)彻底 放弃犯罪;(4)必须有效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o27、单选题 甲欲杀死乙,在乙饭碗里投放毒药,不料朋友丙分食了乙的饭菜,甲为了杀死乙,没有阻止丙,结果导致乙和丙均中毒死亡。甲对丙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是A :过于自信的过失B :疏忽大意的过失C:间接故意D :直接故意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本题也较简单。甲对于乙的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肯定是直接故意,对 于丙的死亡,甲显然不是直接故意。甲为了杀死乙,没有阻止丙,而造成了丙 的死亡,根本不存在是不是过失的问题,是典型的间接故意。28、单选题拘传的持续
12、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一A : 8小时B : 12小时C : 16小时D : 24小时参考答案: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D解析:2013年1月1日施行的新刑事诉讼法第117条规定:“对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传唤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或者 到他的住处进行讯问,但是应当出示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对 在现场发现的犯罪嫌疑人,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但应当在讯问笔 录中注明。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 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不得以连 续传唤、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传唤、拘传犯罪嫌疑人,应
13、当保证 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29、单选题在公诉案件中,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前受刑事追诉的涉嫌犯罪的人被称为.A :人犯B :被告人C :犯罪嫌疑人D :犯人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解析:提起公诉前叫“犯罪嫌疑人”,审判阶段叫“被告人”,判决之后叫 “罪犯”。30、单选题甲将车停在银行门口,到银行办事,办完事出来倒车时,将蹲在汽车尾部玩耍的两岁男孩轧死。甲的行为属于oA :疏忽大意的过失 B:间接故意 C :过于自信的过失 D :意外事件参考答案:A 本题解释:A解析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 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
14、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过于 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 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本题中甲并没有预见到结果的发生,故 A项说法正确,C项说法错误。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 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 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 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这是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31、单选题以下可能构成共同犯罪的是A :甲是故意,乙是过失B :甲、乙都是过失C :甲无意中帮助乙完成了犯罪D :甲、乙共同故意参考答案:D 本题解释
15、: 参考答案:D解析: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32、单选题 盗窃罪属于A :故意和过失犯罪B :过失犯罪C :故意犯罪D :故意或过失犯罪参考答案:C 本题解释: 【答案】Co33、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主刑的是A :拘役B :刑事拘留C :死刑缓期执行D :逮捕参考答案:AC本题解释:AC解析刑事拘留与逮捕均属于刑事强制措施,故应排除B、D项。拘役与死刑 缓期执行都是主刑。34、单选题我国刑法规定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是指A :受害人居住地在我国领域内B :犯罪人居住在我国领域内C :犯罪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D :受害人与犯罪人均居住在我国领域内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答案
16、】Co解析:刑法第6条第3款规定,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 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35、单选题我国立法上将犯罪分为10类,并通过刑法分则第一至十章分别予以论述,这种分类主要是依据A:主体的不同B:客体的不同C :主观要件的不同D:客观要件的不同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依据即以犯罪同类客体为 主,以犯罪主体或者惩治犯罪的特殊需要为辅,根据此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36、多选题以下关于追诉时效的说法,错误的是oA :追诉时效期限是以法定最高刑为标准,不是以实际应当判处的刑罚为标准B :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
17、,经过5年,不再追诉C :法定最高刑为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以后,如果认为有必要追诉,可以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D :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不再追诉参考答案:CD本题解释:CD解析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不再追诉,故C、D 项说法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CDo37、多选题 甲、乙共谋伤害丙,进而共同对丙实施伤害行为,导致丙身受一处重伤,但不能查明该重 伤由谁的行为引起。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A :由于证据不足,甲、乙均无罪B :由于证据不足,甲、乙成立故意伤害(轻伤)罪的共犯,但都不对丙的重伤负责C :由于证据不足,认定甲、乙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较
18、为合适D :甲、乙成立故意伤害(重伤)罪的共犯参考答案:ABC本题解释:【答案】ABC。解析:共同犯罪的特点是须两个人以上,有共同的故意、有共同 的行为。“甲、乙共谋伤害丙,进而共同对丙实施伤害行为”,因此甲乙属于 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中,共同的犯罪行为是由每个犯罪人的单个的犯罪行为 所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犯罪的危害结果是由共同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因 此在共同犯罪中共同的犯罪行为作为一个整体和犯罪的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 关系。每一个单个的犯罪人的行为也和犯罪的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 此,作为共同犯罪人的甲乙2人均应构成故意伤害罪。因此选ABC三项。38、单选题 乙与丙因某事发生口角,甲
19、知此事后,找到乙,谎称自己受丙所托带口信给乙,如果乙不 拿出2000元给丙,丙将派人来打乙。乙害怕被打,就托甲将2000元带给丙。甲将钱占为己有。对甲的行 为应当如何处理?A:按诈骗罪处理B :按敲诈勒索罪处理C:按侵占罪处理D:按抢劫罪处理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解析:可以采用排除法来解答本题。首先甲的行为不构成抢劫罪,因为不符合 抢劫罪的行为方式。其次,甲的行为也不构成侵占罪,因为侵占罪的前提是合 法持有他人财务。39、单选题纪某因为运输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刑满释放后7年,禁不住朋友的再三恳求,帮助朋友贩卖了 30克毒品。纪某的行为A :属于毒品犯罪的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B
20、 :属于毒品犯罪的惯犯,应当从重处罚 C :属于毒品犯罪的再犯,应当从重处罚 D :定贩卖毒品罪,加重处罚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答案】Co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毒品再犯制度。刑法第356条规 定:“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本节规定 之罪的,从重处罚。”这是刑法关于毒品再犯制度的规定,根据这一规定,本 题中,纪某因运输毒品罪被判过刑之后,又犯贩卖毒品罪,构成毒品再犯,应 当从重处罚。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o40、单选题 公、检、法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个月。A : 3B : 4C : 7D : 6参考答案: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D解析:
21、刑事诉讼法第58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 月。”41、单选题 山海关海关负责人陈广天,在负责查处一起案值巨大的走私案件时,本应移送检察机关追 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但陈广天由于接受行为人贿赂人民币2万元,便大事化小,以行政处罚代替了刑事 处罚,陈广天的行为应定性为 oA:已构成受贿罪B :已构成放纵走私罪C :已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D :已构成受贿罪,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应实行数罪并罚参考答案: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D解析:受贿罪,是指国家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务的,或者非法 收受他人的
22、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个人受贿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构 成受贿罪。陈某的行为符合此罪的构成要件,构成受贿罪。依据刑法第四 百零二条的规定,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 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节严重的行为。陈某的行 为显然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选项D正确。42、单选题下列关于刑法的主刑和附加刑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的刑罚方式,不能独立适用B :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不能适用死刑C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D :附加刑适用剥夺政治权利,它是作为一种比较严厉的刑罚方式适用于重罪犯参考答
23、案:A本题解释:【答案】Ao解析:刑法第32条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第34条规 定,附加刑的种类如下:(一)罚金;(二)剥夺政治权利;(三)没收财 产。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故A错误,应选。43、单选题在刑法的溯及问题上,目前我国采用的是A :从新原则B :从旧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 :从旧兼从轻原则参考答案:D本题解释:【答案】Do44、单选题刑法分则某条文规定:犯A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被告人犯A罪,但情节较轻,且其身无分文。对此,下列哪一判决符合该条规定?A :甲法官以被告人身无分文为由,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B :乙法官以被告人身无分文且犯罪情节较轻为由,
24、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期2年执行C :丙法官以被告人的犯罪情节较轻为由,判处拘役3个月D : 丁法官以被告人的犯罪情节较轻为由,判处罚金1000元c :孙某为戒掉网瘾,让其妻子丙将其反锁在没有电脑的房间一星期。孙某对放弃自己人身自由的承诺是 无效的,丙的行为依然成立非法拘禁罪D :李某同意丁砍掉自己的一个小手指,而丁却砍掉了李某的大拇指。丁的行为成立故意伤害罪参考答案:ABC本题解释:ABC解析被害人的承诺只有符合如下条件才可能阻却行为的违法性:(1)承 诺者对被侵害的法益具有处分权;(2)承诺者必须对所承诺的事项的意义、范 围具有理解能力;(3)承诺必须出于被害人的真实意志;(4)必须存在现实
25、的 承诺;(5)承诺至迟必须存在于结果发生时;(6)经承诺所实施的行为不得超 出承诺的范围。此外,虽然没有得到被害人承诺,但如果推定被害人会承诺 的,也阻却行为的违法性。A项中,赵某的父母对于被侵害的法益没有处分 权,而赵某自身对于承诺的事项不具有理解能力,因此承诺无效,A项错误。B 项中的情况可以推定被害人会做出承诺,因此可以阻却行为的违法性,B项错 误。C项中,作为成年人的孙某承诺放弃自己短暂的自由是有效的,丙的行为 不构成犯罪,c项错误。D项中,丁某实施的行为超出了李某的承诺范围,因此 构成犯罪,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ABCo4、单选题下列情形哪一项属于自首?A :甲杀人后其父主动报案并
26、将甲送到派出而,甲当即交代了杀人的全部事实和经过B :甲和乙共同贪污之后,主动到检察机关交代自己的贪污事实,但未提及乙C :甲和乙共同盗窃之后,主动向公安机关反映乙曾经诈骗数千元,经查证属实D :甲给监察局打电话,承认自己收受他人1万元贿赂,并交代了事情经过,然后出走不知所踪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 的解释第1条规定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 的;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 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A选项正确。该解释第1条还规定: “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
27、实供述自己的罪 行,还应当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 实,才能认定为自首。” B选项中未供述同案犯乙,C选项中未供述本人罪行, 均不成立自首。依据该解释第1条的规定: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 首。” D选项中甲出走不知所踪,属于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情况,也不能认定 为自首。参考答案:D本题解释:【答案】Do解析:根据题意,对犯A罪的判决:一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是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同时对被告人判处刑罚时还需要考虑其具有的法定情 节或酌定情节。选项A、B的错误在于“身无分文”不属于酌定从轻判处刑罚的 情节。选项C适用刑罚错误,应判处有期徒
28、刑而不是拘役。解答本题首先需要 看清题干,在正确理解题意之后方能准确作答。应注意题干中的“有期徒 刑”、“并处或单处罚金”等关键词。.45、单选题甲吃饭时与乙发生冲突,将乙打成重伤。在羁押期间,甲精神失常。经鉴定是由于羁押而引发的精神障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oA :甲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减轻处罚B :甲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免除处罚C :甲是精神病人,不负刑事责任D :甲应当负刑事责任参考答案:D 本题解释:D解析刑法第17条第1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该法第18条第1款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 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
29、任,但是应当责 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本 题中,甲在犯罪时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应当负刑事责任,且甲不具有减轻或者 免除处罚的量刑情节,因此正确答案为Do46、单选题甲为上厕所,将不满1岁的女儿放在外边靠着篱包站立,刚进入厕所,就听到女儿的哭声,急忙出来,发现女儿倒地,疑是站在女儿身边的4岁男孩乙所为。甲一手扶起自己的女儿,一手用力 推乙,导致乙倒地,头部刚好碰在一块石头上,流出鲜血,并一动不动。甲认为乙可能死了,就将其抱进 一个山洞,用稻草盖好,正要出山洞,发现稻草动了一下,以为乙没死,于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 部,之后用一块磨盘压在乙的身上后离去
30、。案发后,经法医鉴定,甲在用石头砸乙之前,乙已经死亡。依 此情况,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 :过失致人死亡罪B :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既遂)数罪C :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数罪D :故意杀人罪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答案】Co解析:甲过失致乙死亡,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又发现稻草动了一 下,以为乙没死,即产生杀人的故意,于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构成 故意杀人罪的对象不能犯的未遂。47、单选题在下列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中,体现犯罪实质特征的要件是_A :犯罪客体B :犯罪客观方面C :犯罪主体D :犯罪主观方面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体现犯罪实质特征的犯罪要
31、件是犯罪客体。48、多选题成立不作为犯罪所要求的特定义务来源为A :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B :职务上、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C:道义上的义务D :行为人先行行为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时所引起的负有防止危险结果发生的义务参考答案:ABD本题解释:【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行为 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特定义务不 能只是普通的道德上的义务。如果不存在这种特定义务,则根本不可能构成刑 法的不作为。特定义务一般有三个来源:(1)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并非 法律规定的任何一种义务,都可以作为刑法中的不作为的根据。只有其
32、他法 律、法规所规定的义务且为刑法所承认,才是不作为的法律义务的根据。(2) 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这一特定义务以行为人具有某种职务身份或 从事某种业务并且正在执行为前提,否则,不发生履行该类义务的问题。(3) 行为人的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由于行为人先前实施的行为(简称先行行 为),使某种合法权益处于遭受严重损害的危害状态,该行为人产生采取积极 行为阻止损害结果发生的义务,这就是由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所以,本 题的正确答案是ABDo49、单选题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工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
33、,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 头部着地身亡。甲对乙死亡的心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选项?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 :过于自信的过失D :疏忽大意的过失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解析:题中甲为逃避检查,不顾抓着车门的乙,在疾驶中突然刹车,致乙重 伤,甲明知其行为会发生危害后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是典型的间接 故意。根据题中条件,甲只为摆脱乙,并不具有杀人的直接故意,只是采用了 不计后果的方法。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也不构成过失。故正确答案为Bo50、单选题甲乙丙三人共同去盗窃。甲负责望风,乙入室行窃,丙负责接应转运赃物,甲、乙、丙三人的共同犯罪属于A :简单的共同犯靠B:复杂的共同犯罪C :
34、必要的共同犯罪D :有组织的共同犯罪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答案】Bo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复杂共同犯罪的含义。根据共同犯罪 人之间是否有分工,共同犯罪分为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复杂共同犯 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着分工的共同犯罪。在复杂共同犯罪中,共同犯 罪人可以根据分工分为组织犯、实行犯、帮助犯和教唆犯。在本题中,甲乙丙 三人共同盗窃,存在着甲望风、乙入室行窃、丙接应转运赃物的分工,所以甲 乙丙之间构成的共同犯罪是复杂的共同犯罪。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o51、多选题强奸未遂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区别是一A:主体不同B:客体不同C :犯罪客观方面不同D:目的不同参考答案:ABCD本
35、题解释:【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强奸罪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的界限。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和强奸罪都表现为对女性的身心健康的侵犯, 在客观方面都表现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但是强制猥亵、侮辱妇女 罪和强奸罪具有如下的区别:(1)犯罪客体不同,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客 体是妇女的人格尊严和性自由的权利,而强奸罪的客体是强奸罪的客体不仅是 女性的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还应当包括幼女的身心健康;(2)犯罪对象不完 全相同,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犯罪对象只能是14周岁以上的女性,而强奸 罪的犯罪对象不仅仅是14周岁以上的女性,还可以是14周岁以下的幼女;(3)犯罪客观方面不同。
36、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是对妇女实施性交以外的猥 亵、侮辱行为,没有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强奸罪则是对妇女实施性交行 为,即使由于行为人的自身的原因而致性交行为未能完成,也应认定为强奸(未遂)罪;(4)犯罪主体不完全相同,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犯罪主体只 能是年满16周岁的人(通常是男性),而强奸罪的主体是年满14周岁的人(也通常为男性),(5)犯罪主观方面不同,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主观方 面不是以奸淫为目的,而强奸罪的主观方面就是为了奸淫的目的。所以,本题 的正确答案是ABCDo52、单选题某甲在公共汽车上窃取某乙人民币3000元,下车时被某乙发现,要将其扭送派出所途中,甲猛地将乙打倒在地,窜
37、入一死胡同,被群众抓获,某甲的行为应认定为OA :构成抢劫罪 B:构成盗窃罪 C :构成抢夺罪 D:尚未构成犯罪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解析:甲的行为构成转化抢劫罪。参见刑法第269条:犯盗窃、诈骗、抢 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 的,依照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53、单选题小张犯盗窃罪被一审法院判决并处罚金5000元,小张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法院的判决。对小张并处罚金的执行机关是oA:一审法院B:二审法院C :监狱D :公安机关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解析:注意执行权的划分,罚金、没收财产和死刑立即执行的执行机关是法 院。监
38、狱对有期徒刑及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罪犯有执行权,公安机关对管制、 剩余刑期不足一年的罪犯有执行权。因此c、D错误。注意无论在刑事还是在民 事程序中,一般都由一审法院执行,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由上级法院执行。A 正确,B错误。54、单选题甲在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法院依法判处罚金并赔偿被害人损失,但甲的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罚金和承担民事赔偿。下列关于如何执行本案判决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刑事优先,应当先执行罚金B :应当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C :按比例执行罚金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D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后减免罚金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答案】Bo解析:刑法第36条第2款规定:“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
39、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 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所以,B选项正确。55、单选题下列哪一种情形不成立累犯?A :张某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缓刑期满后的第3年又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 刑10年B :李某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刑满释放后的第4年,又犯妨害公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C :王某犯抢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执行3年后被假释,于假释期满后的第5年又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D :田某犯叛逃罪被判处管制2年,管制期满后20年又犯为境外刺探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答案】Ao解析:刑
40、法第65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 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 除外。”第66条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 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 罪的,都以累犯论处。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不属于刑罚执 行完毕,所以A项不构成累犯。56、单选题张某以请客为名用酒将高某灌醉,然后扶高某到一偏僻无人处,将高某的钱包(内有人民币5000元)拿走。张某的行为构成A :诈骗罪B :盗窃罪C :抢劫罪D :侵占罪参
41、考答案:C本题解释:【答案】Co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抢劫罪的认定。刑法第263条规 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 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 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人户抢劫的;(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 劫的;(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 大的;(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七)持 枪抢劫的;(A)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抢劫罪的手 段行为包括暴力、胁迫和其他方法。用药物麻醉、用酒灌醉等都属于抢劫罪的 “其他方法”,本题中
42、,张某用酒将高某灌醉,非法占有高某5000元的行为, 显然属于以其他方法实施的抢劫行为,构成抢劫罪,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o57、单选题丈夫甲为了杀死妻子乙,在妻子饭碗里投放毒药,明知孩子丙可能因为分食而中毒,由于杀妻心切而不顾孩子的死活。甲对乙的心理态度和对丙的心理态度分别是。A :均为直接故意B.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C :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过失D.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解析: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我国刑法规定的大部分犯罪都可以由 直接故意构成。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
43、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 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 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 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 度。从题意可知,甲对乙是直接故意,对丙是间接故意。58、单选题甲某精心准备窃取银行客户密码,晚上在家中利用互联网将客户账上的10万元转入自己的账户。其妻发觉后极力劝阻,甲某悔悟,又将10万元转入客户的账户。甲某的行为属于 oA :犯罪中止 B :犯罪未遂 C:犯罪既遂 D :不构成犯罪参考答案:C
44、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解析:盗窃罪(刑法第264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 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其构成要件是:犯罪主体为一般自然人 主体,根据刑法规定,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可能成为盗窃罪的主体。在 一般情况下,主观方面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多次窃取他人财物或窃取他人 财物数额较大,是盗窃罪的客观方面的主要特征。本罪的直接客体在一般情 况下是为刑法所保护的所有权制度。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的区别是:盗窃行为已经使被害人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 时,就是既遂。至于行为人是否最终达到了非法占有并任意处置该财物的目 的,并不影响既遂的成立。59、单选题张大妈于某日清晨在路边捡到一名弃
45、婴,带回家中抚养十几天后,将该弃婴以8000元价格卖给邻村刘某。张大妈的行为构成A :遗弃罪 B :诈骗罪 C :拐骗儿童罪 D:拐卖儿童罪参考答案:D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拐卖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或者 中转儿童的行为。行为人只要明知是拐卖儿童的犯罪活动,而实.施了上述六种 行为中任何行为之一的,就构成拐卖儿童罪。60、单选题 依据法律规定,在管制的判决和执行方面,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A :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得超过3年B :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C :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酌量发给报酬D :管
46、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答案】Co解析:依据刑法第38条和第69条的规定,管制的期限,为三 个月以上二年以下。数罪并罚时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 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所以A、B选项的内容本身是正确的。根据刑法第 39条的规定,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所以C选 项内容本身是错误的。在劳动中应酌量发给报酬的是对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的 执行内容。根据刑法第41条的规定,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 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所以D选项不选。61、多选题下列属于共同犯罪中从犯的是A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人B :在犯罪集团中的非组织、领导者C :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人D :被教唆实施犯罪的人参考答案:AC本题解释:【答案】ACo解析:刑法第27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 的,是从犯。62、单选题犯罪的本质特征是A :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俞受刑罚惩罚性B :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C :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D :犯罪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具有违法性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答案】Co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犯罪三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我国 刑法理论认为,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