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安徽经济增长源分析“十二五”安徽经济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安徽经济增长源分析“十二五”安徽经济增.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十二五”安徽经济增长源分析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步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GDP 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于2009年突破万亿大关,标志 着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实力、地区财富以及对周边的影响力跃 升至一个新阶段。然而,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原有支撑经 济增长的因素,有一些不能适应新环境、新形势、新要求,也 不能有效化解各种新矛盾、新制约。站在新的发展整体平台、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处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因势利导,寻找“十 二五”新的经济增长源,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 文试就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大创新力度,突破发展瓶颈,重塑 新的经济增长源,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取向作初步探讨。一、适应新形
2、势,寻求新增长源刻不容缓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和国内长期 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使得我省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 外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刻变化。虽然危机没有改变我省经济快 速发展的长期趋势,但调整和转型势在必行。适应新形势,确 保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增长源。1、危机后全球经济再平衡、“外需”比例明显收缩,“内需” 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适应这一新形势,新增长源应具备明显 的竞争优势。十二五适逢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全球经济再平年经过 年数期间GDP年 均增长 (%)经过 年数期间GDP年 均增长 (%)过数 经年期间GDP年 均增长 (%)过数 经年期间 GDP年 均增
3、长 (%)全国2001510.3211.02009 年 3688北京198899.7411.0412. 1411.3天津1993712.2313.2315.02009 年 9137江苏1996711.3214.6314.02009 年 6477广东1996711.6314.4212.32009 年 5966辽宁1997810. 1214. 1213. 12009年年10福建1997810.5215.02009 年 4839山东1999612.3214.5212.02009 年 5241河北2002412.8211.42009 年 3556湖北2002512. 1213.32009 年 3287
4、安徽2005313. 12009 年 2400注: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领导查询快速反映相关系统等资料整理。3、从经济结构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产业 结构与就业结构升级明显,经济结构高级化趋势增强,这为塑 造新增长源奠定了空间基础。在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不断提高 的同时,经济结构也出现大幅度变动,呈现出明显的高级化趋 势。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1978年的 47.2 :35.6 :17.2 调整为 2009 年的 14.9 :48.8 :36.3,工业超过 农业成为主导产业,工业化率达到40.4%,由1978年比全国低 8.6个百分点、2000年低9.6个百分点变化为
5、2009年的高0.3 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基本实现了由相关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 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相关技术密集、门类齐 全的现代加工制造业格局转变,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 的比重达29.7%,高新相关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 到10.9%o就业结构中,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1978年的 81.7 :10.3 : 8调整为39.3 : 25 : 35.7, 一产从业人员比例迅速 下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稳步上升,亦符合工业化阶段 由初期向中期过渡的特征,非农产业劳动力已成为就业的主体。 城乡结构中,城镇人口比例由1978年的12.6%大幅提高到2009 年的42.1
6、%,年均提高Q95个百分点,特别是2000年以来, 城镇化进程加速,城镇化率年均提高L57个百分点(详见表三)。 经济结构高级化趋势增强,使得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将成为提高 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键,这一演进过程将形成多层次的结 构空间,助推新增长源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拓展。表三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的变动情况年份GDP构成(%)从业人员构成盘)二产增加 值与一产 之比城市化 水平 (%)第一 产业第二 产业#工业第三 产业第一 产业第二 产业第三 产业197847.235.631.817.281.710.38.00. 75512.6198045.935.631.318.581.310
7、.58.20. 77413.3199037.438.233.924.469.215.715.01.02217.9200025.636.430.538.058.516.924.51.42528.0200518.041.333.840.748.621.430.02. 29835.5200616.543.235.740.346.522.331. 12.61937. 1200716.344.737.439.042.923.733.42. 74038.7200816.046.639.337.440. 724.734.62.91840.5200914.948.840.436.339.325.035.73.
8、 27842. 1注:二产增加值与一产增加值之比越高,表明工业化程度越高。当该比例小于等于1时, 为初级产品阶段,主要特征是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当该比例大于1时,为工业化阶段,其中该比 例为2-3为工业化初期阶段,4-5为工业化中期阶段,6-7为工业化后期阶段,大于8为发达经济 阶段。据统计,全世界高收入国家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值均在8以上,上中等国 家为6,中等国家为4-5,下中等国家为3。4、从发展机遇看,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 批实施、国家相关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花落安徽,以及省内经 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大环境下,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重要 机遇,这为塑造新增长源奠定了整
9、体平台基础。“十二五”时期 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也将是投资建设集中回报、 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整体经济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当今安徽 经济增长正处在全新的、多元的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之中,有 些环境因素与以往相比具有质的区别,内蓄能量与以往相比也 已有质的不同,加快崛起的整体平台越来越宽、越来越好。如, 京沪高铁、合宁铁路客运专线、合武铁路客运专线、京台高速 安徽段等跨省区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将极大拓 展我省东向和西向交通新时空;我省拥有合肥中国服务外包示 范城市、芜湖全国动漫基地、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等, 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特别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 范区获批
10、实施,国家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我省被 确立为国家相关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等,这些都为安徽崛起增 添了强大引擎,提供了难得发展机遇,有利于安徽高起点承接 产业转移,多方位促进产业升级,大规模培育新增长点。这些 机遇将搭建多个整体平台,助推新增长源激发新动力、塑造新 模式、增创新优势,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获得多点支撑、多重 保障。三、突破新瓶颈,积极把握新增长源目标取向“十二五”是我省经济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不仅是因 为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深刻变化,而且过去多年来支撑经济增 长的内在因素也将发生新变化,面临的挑战日趋复杂和严峻。 新的经济增长源既要化解过去高增长时期积累的矛盾和相关问 题,
11、也要为后金融危机时期我省经济迈上新台阶,实现更长期、 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创造条件。(一)新发展瓶颈制约总体上说,“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 本条件和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但随着经济 结构、社会结构及分配结构的深刻变化及新形势、新阶段的发 展要求,也面临一些新的制约因素。一是思想观念滞后。我省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从根本上看 还是思想观念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对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认识 不足,习惯于走抓增长、重增速的传统发展套路,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的思路不宽,新上工业本次项目的热情很高,但创新 招商选资、招才引智的办法不多、力度有限,招商成效不好。 2009年,全省实际
1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8.8亿美元,低于江西、 河南、湖南,居中部第四位;省会合肥利用外资8.6亿美元, 虽占到全省的22.2%,但只有武汉的29.2%、长沙的42.2%;皖北地区三市七县的人口、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省44.2%和 22.1%,利用外资仅3.9亿美元,只有全省的一成左右。深入 分析,思想观念滞后是主因。据省政协最近一项关于加快皖 北地区发展的调查,干部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是制约经济发展 的主要因素。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一切 工作的“总开关”,在“十二五”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 解放思想尤显迫切而重要。二是体制机制障碍。体制机制决定一个地区发展进步的活 力、创造力和竞
13、争力。安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果,主要 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同样我省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 很大程度源于体制机制上的差距。比较而言,我省经济市场化 程度和市场经济的活力与上海、江苏、广东、浙江有明显差距, 政府主导型经济特征明显。以能够反映市场体系发育程度的非 公有制经济为例,2009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经 济总量的比重为56.3%,不到江苏、广东、浙江2000年的水 平,也低于同期湖南、河南的发展水平。因此,适应新阶段、 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 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果、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 机制势在必行。三是发展阶段制约。当前,我省已
14、进入工业化中期,“十 二五”将是工业化加速推进的重要阶段,也是工业转型升级的 关键期和攻坚期,将面临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及资源环境约束 的多重压力,追求速度加快与效益提高处于两难选择,实现好 与快的统一面临硬性约束。2006-2009年,全省单位GDP能 耗累计下降16.1%,完成“十一五”能耗降低目标任务的78.8%, 但低于80%的序时进度要求。由于我省产业结构偏重、高耗能 行业比重偏高,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传统高耗能行业又全面 进入恢复增长期,这无疑加大了今后节能降耗的压力,要完成 “十一五”节能降耗任务、实现“十二五”单位GDP碳排放强度 将面临更大压力。因此,如何在保持合理发展速度的前
15、提下, 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减少碳排放,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对我 省工业发展的严峻考验。四是创新人才缺乏。表现为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开拓型 的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人才严重缺乏,既能创新又能创业的专 业相关技术带头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据科技部统计,2008年我 省每万人拥有专业相关技术人员数173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少 80人,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仅高于西藏,居第30位; 全省从事R&D人员不足4万人,不到湖北、湖南的50%和70%。 同时,企业自主创新力量短缺,全省89个开发区从事研究与开 发人员仅为2.6万人,而武汉光谷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就近2万 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16、,创新 人才又是推动相关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我省创新人才状况, 与实施国家相关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试 验区的要求明显不相适应。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 化,科技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需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 剧。(二)新增长源目标取向总的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又好 又快发展的鲜明导向,以结构调整为关键环节,以科技创新为 主要驱动,以节能减排为倒逼机制,以创新政策为有力保障, 突破资源、人才、相关技术和体制机制等制约,着力提高科技 进步贡献率、整体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相关能力。具体地 说:1、由低效果增长转向高效果高增长,使资源配置更优。 新增长源的
17、核心目标,应能够优化现有资源配置,提高效果,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效益。2009年,我省全员劳动生产率为 2.54万元/人,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与全国2005年的水 平大体相当,在中部地区居末位。以2009年为基期测算,今后 五年,若我省劳动生产率不低于2009年的全国平均水平,则仅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年可为GDP增长贡献个百分点。2、由低质量增长转向高质量高增长,使创新贡献更大。 充分把握国家相关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机遇,努力使我省经济 增长的动力由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增长转移到主要依 靠科技进步的增长,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努力使全省高新相关 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18、超过30%,科技进步 贡献率力争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根据科技部资料,2008 年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39.35,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 (56.99)的近七成。据此测算,若“十二五”我省综合科技进步 水平指数达到目前全国平均水平,则我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年均约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3、由高波动增长转向适度波动高增长,使经济运行更稳。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经济增长波动大体经历了 5个周期,其中 2001年以来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连续7年稳定在8%-14% 的增长区间,年均增长11.7%,其中2004年以来持续两位数增 长,是我省历次周期波动最小的时期,期间经济波动的波幅(增 幅最高与
19、最低之差)为5个百分点,比第一、二、三、四周期 分别低12.4个、10.3个、1.3个和5.3个百分点。定量分析2表 明,“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的合理增长速度应保持在 11%-14%,即波幅在3个百分点以内,这不仅能避免经济增长 波动“大起大落”造成的损失,更主要的是能有效提高经济运行 质量和效果,使整体经济在高层次发展整体平台上稳健运行。4、由低公平高增长转向公平高增长,使经济社会更和谐。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上呈上升 之势。但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 城镇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2009年与2000年相 比,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中,10
20、%的最高收入户家庭人均可支配 收入与10%的最低收入户家庭的收入差距由3.97 : 1扩大到 4.83 : 1;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按照经济计量学理论,任何一种经济现象,若生成时间序列X的随机过程不随时间变化, 即一个时间序列的均值、方差和自协方差都不决定于时间t,也就是对于所有的t,有E(Yj=u, Var(Y.)=。2, Cov(Y., Yt s)=Vso那么,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当经济增长处于面位平稳变动时,这 一阶段是经济运行质量和效果提高的最佳时期。这里以1978年以来GDP年增长速度为基础,采用 单位根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
21、 Test)检验方式方法,并借助EViews 5.0软件,经模拟、平滑、修正、再模拟找出较合理的波动区间。由1 :2.74扩大到1 : 3.13o收入差距拉大,降低了全社会平均 消费倾向,也对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十二五”应进一步通 过社会保障机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和扩大再就业等途径,切 实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激 发发展动力。5、实现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高增长,使发展 动力更可持续。目前,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特征仍然十分 明显,高消耗、高污染、结构水平低的状况未能根本改变。2008 年我省万元工业增加值产生的工业废水为19.2吨,比全国高3%, 居第1
22、1位;固体废物2.2吨,比全国高47.6%,居第11位;废 气排放4.5万标立方米,比全国高44.4%,居第9位。“十二五: 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形成高效集约、要素组合优势 充分发挥的发展格局,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 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 护好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使全省总体上进入经 济、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阶段。四、重塑新动力,加速构筑新增长源战略支点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趋势,以及我省 经济发展的基础、障碍及新增长源的目标取向,在定量分析的 基础上,我们提出构筑“十二五”经济增长的对策举措。1、深化体
23、制创新,塑造经济增长源的保障力,由过去渐 进的、先易后难的、局部的或增量的改革转向战略性突破阶段, 重点突破制约经济战略性转型的关键环节。我们通过构建经济 增长模型3,定量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8个主要因素,结果显示: 在12个被影响的经济增长指标中,受体制创新影响的指标有 11个排在第1位(详见表四),在GDP和财政收入这两个关键 性指标上,体制创新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为0.481和0.463,均高 于第二位因素(详见表五),说明体制创新对“十二五”我省经济 增长的影响力最大,是经济增长源的第1位决定性因素。认真 分析这一结论可以发现,体制创新规定和影响着其他各种因素 的作用力,比如相关技术创新,体
24、制创新可为相关技术创新解 决“制度供给相关问题,没有一系列保护和促进科技进步的法3“十二五”我省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应是一个多种因素组合在一起的动力群,如果用函数式 来表示,那么:Q=f(Ai, A A 3, Aq, As, A 6, A ? A s)式中Q代表经济增长,A1代表体制创新,A?代表相关技术创新,As工业化,Ai代表经济结构 优化和产业升级,As代表城镇化,As代表投资拉动,A,代表县域经济,As代表物联网经济0将 “经济增长”用GDP、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就业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劳动生产率、环境保 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现代化水平及教育等12项指标来描述,采用德尔菲(
25、Delphi) 预测法对每个经济增长因素两两比较其重要性,再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每一层次各个因素 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数值,构建层次分析模型,形成判断矩阵:/ aaj其中.称为判断元素(九月,2, 3, 4, 5, 6,7,8),表示一对AjN0 %,的相对重要性,血取 1, 2, 3, 4, 5, 6, 7, 8, 9 及 1/2, 1/3, 1/4, 1/5, 1/6, 1/7, 1/8, 1/9其意义为:1表示A.与A,同样重要,3表示A,比稍微重要,5表示A,比A,比较重要, 7表示A,比Ai很重要,9表示A J匕非常重要。反过来,1/3表示%比Ai稍微重要,1/5表示 Ai比A
26、i比较重要,1/7表示%比Ai很重要,1/9表示8比N非常重要。在上述判断之间的中间 值用2, 4, 6, 8及1/2, 1/4, 1/6, 1/8表示。判断元素满足aii= 1 , aij=l/aji i, j=l, 2, 3, 4, 5, 6, 7, 8在此基础上,计算判断矩阵中各因素的影响力系数,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衡期。由于危机前美元低利率政策延长和推高全球经济的繁荣 期与增长率,全球制造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因此,此次金 融危机,实质上就是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发展中国家过度生产 带来的相关需求-供给结构长期失衡矛盾的总爆发。危机过后,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都在对发展模式
27、、贸易格局及 贸易规模进行显著调整。特别是欧美国家普遍发生了从以往的 “去工业化”、过度“虚拟化”的发展模式,转向重启“工业化的 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间,发达国家(OECD) 工业产出占全球的份额已从78%降到66.4% (2006年),现在 他们要扭转这一趋势,以加速经济向“内”生转变、经济支撑向 “实”体回归。虽然从长期看,欧美缓慢的经济增长加上生产成 本的居高不下将无可避免地使工业继续向新兴国家转移。但是, 发达国家迫于内部政治、经济压力,贸易保护必然会在未来一 个时期进一步强化。这无疑会抑制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工 业化水平进一步上升的势头,导致我国经济“外需”比例收缩
28、。 尽管这一变化对外向度较低的我省直接影响不大,但将通过加 剧国内市场竞争,间接影响我省经济。适应这一新变化,“十二 五”新的经济增长源要求我们把提高产业、产品的竞争力放到更 加突出的位置。2、跨越危机、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将带来发展方式深 刻转变,适应这一新形势,新增长源应具备明显的先导优势。 全球金融危机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纷纷做出跨越危机 规、制度以及企业组织形式,再好的科学相关技术也不可能被 充分利用,也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比如提高消费率,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 立、财政和金融转型、投资体制改革,尤其是投资结构要由生 产性向消费性转变等。比
29、如推进城镇化,取决于城乡二元制度 结构有实质性突破、行政体制改革能否按照城镇化发展趋势有 大的突破。比如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我们在“十二五”中尽快推 进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环境产权制度改革、碳交易体 制机制改革等。当然,体制创新并不是唯一的动力,它不能代 替其他动力的作用,也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同 等程度的作用力。但在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即不创新就不能促 进反而阻碍经济发展时,它的作用力最大,而当旧体制最终土 崩瓦解、新体制加快完善之时,其第一位的作用力就将让位于 其他动力,如相关技术创新、网络经济的作用力将可能呈递增 趋势。表四各因素对每个指标的影响力系数排序表指标按影响力系数
30、由高到低排序1、G D PA1A6A5A3A2A7A4A82、财政收入A1A6A5A3A2A7A4A83、进出口总额A1A6A7A3A2A4A5A84、就业水平A1A6A5A3A2A7A4A85、城乡居民收入A1A6A5A3A2A4A8A76、劳动生产率A1A5A2A3A7A4A8A67、环境保护A1A6A2A3A7A5A4A88、第一产业A1A6A3A2A7A5A4A89、第二产业AIA5A6A7A2A3A4A810、第三产业A1A2A5A7A6A3A4A811、现代化水平A6A3A5A2A1A7A4A812、教育A1A6A5A3A4A2A7A8注:表中如、A2,Ax代表八个因素。2、“补缺
31、”投资,塑造经济增长源的拉动力,确保投资乘 数效应放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12个被影响的经济增长 指标中,受投资影响的指标有9个排在前2位(第1位1个, 第2位8个),对GDP、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环境保护、 三次产业及教育的影响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因素,是经济增长源 的第2位决定因素。2005年以来,我省投资连续5年保持30% 以上的增速,这一方面是大力推进工业强省、加快城镇化进程、 有效实施“861”行动计划、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及认真实施国 家扩大内需政策等因素叠加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对过去很长 一段时期投资相对较少的“补缺”,改革开放31年,我省固定资 产投资相当于GDP比例超过30
32、%的年份仅有10年,而全国有 21年,我省居第27位。经测算,若我省投资相当于GDP比例 居全国的位次提高到第14位(与我省GDP位次相同),则仅弥 补投资“缺口”就达2954.4亿元。也就是说,如果要在今后5年 “补缺”上,年均需要增加额外投资591亿元。这些投资更多的 是要弥补过去本应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本应过去形成的 现在可以发挥作用的生产相关能力或者说是经济增长点。经验 表明,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保持2-3 : 1的比例是比较适宜 的。今后5年内,要实现全省GDP翻番(以2009年为基期), 在不考虑价格变动的情况下GDP年均需增长14.9%,按投资与 GDP增长的合理弹性系数平
33、均值计算,投资年均增幅应达到37.3%;若价格分别年均上涨1%、2%和3%时,则GDP年均需增长13.7%、12.6%和11.5%,相应的投资年均增幅应分别达 到34.3%、31.5%和28.8%。若再加上“补缺”投资,贝十二五” 投资年均增速应不低于35%。3、推进城镇化,塑造经济增长源的聚集力,拓展发展空 间,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12个被影响 的经济增长指标中,受城镇化影响的指标有9个排在前3位(排 第2位2个,第3位7个),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生产 率、城乡居民收入和现代化水平的影响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因素, 是经济增长源的第3位决定因素。经验表明,城镇化水平较高 的
34、地区,高科技产业、生产性和专业性服务业具有明显的比较 优势。我们建立城镇化拉动模型与第三产业投资效果模型、结 果显示,城镇化对第三产业带动效应显著,城镇化率平均提高 1个百分点,可带动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109.7亿元,特别是公 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事业、 房地产业、其他社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 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的带动作用明显。 2009年,我省城镇化率为42.1%,比全国低4.5个百分点,影 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3个百分点;当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仅为36.3%,比全国低6.3个百分点。因此,提高4城镇化拉动模型:SC
35、=92+109.7XCZH (R、0. 64, 1)归2.41);投资效果模型:AGT=0. 48+0. 29XTZ (R2=0. 71, DW=1. 97);其中,SC表示第三产业增加值,ASC表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量,TZ表示滞后1年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额,CZH表示城镇化率。模型都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和参数显著性检验。城镇化水平,不仅有利于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提高 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而且可以通过加强水、 电、交通、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吸引和集聚更多高 相关技术、高附加的产业,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随 着城镇规模的扩展,其辐射作用将不断增强,进而直接或间接
36、 拉动经济增长。4、加快工业化,塑造经济增长源的带动力,确保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12个被影响的经 济增长指标中,受工业化影响的指标有10个排在前4位(第2 位1个,第3位1个,第4位8个),对GDP、财政收入、第 二产业、现代化等指标的影响系数较大,是经济增长源的第4 位决定因素。从沿海及周边经济较发达省份的发展历程看,工 业在其万亿级别的跨越中承担了约一半的“责任”。如,广东、 江苏、山东、浙江四省GDP过2万亿时,其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例分别为46.9%、51.3%. 52.3%和48.2%,这四个经济大 省都是靠着强大的工业支撑实现了总量的快速扩张。我们以江
37、 苏、山东、浙江和广东四省GDP由1万亿到2万亿期间(包括 1万亿元前一年度)共25个年份为样本,建立GDP与全部工 业增加值间的计量经济模型5,结果显示,四省GDP和全部工 业增加值之间存在的数据关系(经验模型)如下:Ygdp=2289+1.79Xgy5模型中:丫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GDP为地区生产总值,GY为全部工业增加值。模型参数 估计过程中相关统计量分别为:R10.97, DW=2.78,各统计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一关系式表明,四个省在实现GDP由1万亿到2万亿元 过程中,工业增加值平均每增加1亿元,相应的GDP增加了 1.79亿元,也就是说这四个省GDP增加1万亿元,工业的平均
38、贡献率达到了 55.9%。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加快推进阶段, “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工业仍将是我省GDP的主要创造 者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工业化仍将是我省经济增长的最大 动力。坚持“工业强省”不动摇,以工业化推进现代化,积极锻 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黄金链”,形成强大的产业基础无疑是稳定 经济增长的首要选择。5、狠抓相关技术创新,塑造经济增长源的暴发力,促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竞争力。定量分 析结果显示,在12个被影响的经济增长指标中,受相关技术创 新影响的指标有11个排在前5位(第2位1个,第3位2个, 第4位2位,第5位5个),对劳动生产率、现代化水平、第二 产
39、业、GDP、财政收入和教育的影响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因素, 是经济增长源的第5位决定因素。在生产力结构中,产业结构 是其主干,产业结构的升级无疑有赖于相关技术结构的升级。 相关技术结构实际上处在生产力结构中最核心的层次。相关技 术结构的升级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相关技术,掌握核心 相关技术,占领相关技术的制高点,也就是相关技术创新。我们基于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索洛经济增长模型6,6=+/?,即总产出增长率=广义相关技术进步增长率+资本投入增长率+ Y A K L劳动投入增长率。式中竺、 且分别表示总产出、相关技术进步、资本投入、劳Y A K L以2001-2009年全省GDP、总资金(金
40、融机构贷款+财政支出+ 利用外资+发行股票(含增发)及工资总额的实际值为样本, 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结果显示,9年间我省相关技术进步增 长率为5.8%,年均相关技术进步贡献率为26.3%(资金和劳动率 的贡献率分别为55.4%和18.3%),低于2001-2008年的全国 (29.8%)及江苏(32.2%)水平。据此推算,如果“十二五”我 省年均相关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目前江苏水平,则在其他要素 不变的情况下我省GDP年均增幅可提高0.7个百分点以上。 “把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进程理解为经济结构全面转变的一个组 成部分最恰如其分“,经济增长“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我 们的定量分析结果与H.B.钱
41、纳里的实证研究结论不谋而合。6、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塑造经济增长源的支撑力,夯实 全省经济发展的基础,拉长“短板”。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12 个被影响的经济增长指标中,受县域经济影响的指标有10个排 在前6位(第3位1个,第4位2个,第5位3个,第6位4 个),对GDP、财政收入、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和现代化水平 的影响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因素,是经济增长源的第6位决定因 素。我省县域人口、土地面积分别超过全省的七成和八成,但 经济总量不足全省的一半。强省之基在于强县。近年来,在一 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以 来县域GDP增幅均高于全省,对全省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9
42、 年的贡献率超过50%,对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重 要作用。但是,我省县域经济总量偏小、人均偏低、结构不优、 发展不平衡等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基础设施建设、要动力投入年平均增长速度。素投入、体制机制等方面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县域经济仍是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十二五”,我省县域 经济发展面临较为有利的发展环境,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 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改变,总体上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 遇期。经测算,如果我省县域GDP占全省比重提高到湖北、湖 南2008年的水平(分别为全省53.5%和60.1%),则仅县域经 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提高到56.5%和67.
43、3% (2008年 我省为49.8%)o表五八因素对经济增长指标影响的影响力系数7指标A1 体制 创新A2 相关技 术 创新A3 工业化A4经济结构 优化和产 业升级A5 城镇化A6 投资 拉动A7 县域 经济A8 物联网 经济1、G D P0. 4810. 3950. 4390. 0890. 4420. 4520. 3280. 0282、财政收入0. 4630. 3450.4180. 0580.4290. 4360.3160. 0263、进出口总额0. 3450.2100. 2510. 1110. 0980. 2940. 2890. 0784、就业水平0. 3780. 2950.3110.
44、0620. 3210. 3420. 1920. 0365、城乡居民收入0. 2250. 1980. 2010. 1480. 2080.2160.0180. 1106、劳动生产率0. 2980. 2670. 2510. 0740. 2690.0120. 2480. 0287、环境保护0. 3200. 2720. 2680. 1270. 2020. 2980. 2210. 0228、第一产业0. 4600. 3050. 3950. 1380. 1980.4150. 2920. 0259、第二产业0. 4420. 3910. 3080. 0980. 4390.4180. 4080. 02210、第三
45、产业0. 5310. 4820. 3270. 1750. 4380. 3820.4180. 02711、现代化水平0. 3510. 3550. 4320. 1140.4190.5120. 3470. 02712、教育0. 3820. 3040. 3410. 3350. 3540. 3650. 2890. 028综上所述,“十二五”尽管我省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将面临 深刻变化,但长期蓄积的经济能量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能够确保7定量分析结果中,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物联网经济对“十二五”全省经济增长的影响 力似乎不大,在12个被影响的经济增长指标中,没有1个指标排在前4位。这主要是,一方面因 为这两大
46、因素与其他增长源因素存在着因果关系,它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已经涵盖在其他增长 源因素之中了,如结构优化有赖于体制创新,尤其是有赖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产权制度改革的 深化;另一方面说明,这两大因素在短期内还不能形成明显和重大的推动作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将涌现一批新的增长源,如体制机 制的创新、“补缺”式投资的增长、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推进、科技创新的积极贡献、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等,将对我 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也将引领未来新兴 产业发展方向,更能促使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推进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撰稿:赵金宝肖志颖张明俊的先导性战略安排,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 把增加科技创新投资、发展高相关技术及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 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把新能源、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信息 产业的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大力扶持。这些发展的新潮流 和新趋势,必将引发新一轮的全球产业调整、转移和升级,带 来发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