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经典常谈读后感300字(四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经典常谈读后感300字(四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经典常谈读后感300字(四篇) 读后感是种特别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特别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经典常谈读后感300字篇一 学期考试与入学考试,国文科经常出如下一类的测验题目:“史记何人所作资治通鉴何人所作?”“什么叫四书?什么叫四史?”“司马相如何代人?杜甫何代人?他们有哪一方的著作?”与考的学生只消写上人名、书名、朝代名就是。写错了或者写不出当然没有分数。 曾经参观一个中学,中学三年级上“中国文学史”课,用的是某高校的讲义中国文学史要略
2、,方讲到隋唐。讲义中提及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杜佑的通典,王通的中说等,没有记明卷数,老师就一一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一一抄在本子上。在教室里立了大约半点钟,没听见老师开一声口,只望见他写的颇为老练的一些数目字。 书籍名,作者名,作者时代,书籍卷数,不能不说是一种学问。可是,学生得到了这种学问有什么受用,我们不妨想一想。参加考试,假如遇到这一类的测验题目,就可以毫不迟疑地答上去,取得极限的分数,这是一种受用。还有呢?好像没有了。在跟人家谈话的当儿,假如人家问你“什么叫四史?”你回答得出“就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你的脸上自然也会有一副踌躇满志的神色。惋惜事实上谈话时候把这种问题作话题的并不多。
3、 另外一派人不赞成这种方法,说这种方法毫无道理,不能叫学生得到真实的受用。这个话是千真万确的。他们主见,学生必需跟书籍干脆打交道,好比挚友似的,你必需跟他混在一块,才可以心心相通,彼此影响,仅仅记住他的尊姓大名,就与没有这个挚友一样。这个话当然也没有错。可是他们所说的书籍范围很广,差不多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他们主见现在的学生都应当读。而且,他们开起参考书目来就是一大堆,就说史记罢,关于考证史事的有若干种,关于评议体例的有若干种,关于鉴赏文笔的有若干种。他们要学生自己去摸索,把从前人走过的路子照样走一遍,结果才相识史记的全貌。这儿就有问题了。范围宽广,从前读书人常读一些书籍都拿来读,跟现代
4、的教化宗旨合不合,是问题。每一种书籍都要由学生自己去摸索,时间跟实力够不够,又是问题。这些问题不加留意,徒然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你们要读书啊!”其心当然可敬,可是学生还是得不到真实的受用。 现代学生的功课,有些是从前读书人所不做的,如博物、理化、图画、音乐之类。其他的功课,就实质说,虽然就是从前读书人学的那一些,可是书籍不必再从前人的本子了。一部历史教本就可以摄取历代史籍的也许,经籍子籍的要旨。这自然指编撰得好的而言;现在有没有这样好的教本,那是另一问题。试问为什么要这么办?为的是从前书籍浩如烟海,现代的学生要做的功课多,没有时间一一去读他。为提现代切用的一些实质,分散在潜藏在各种书籍里,让
5、学生淘金似的去淘,或许淘不着,或许只淘着了一点儿。尤其为的是从前的书籍,在现代人看来,有很多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先秦古籍更有脱简错简,传抄致误,清代学者校勘的贡献虽然极大,但是否定全复原了各书的原样,谁也不敢说定;现代学生不能也不应个个劳费精力在训诂校勘上边,是自不待言的。所以,为实质的汲取着想,可以干脆说一句,现代学生不必读从前的书。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老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们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却能知道孔子、庄子的学说;一辈子不读史记、汉书,却能明晓古代的史迹。 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需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会得
6、切,才有得益。譬如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话诗经”。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究竟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还得干脆读“关于雎鸠”。又如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但是它同时又是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作品,就不能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从这类书里知道了楚汉相争的史迹,并不等于读了项羽本纪。我想,要说现代学生应当读些古书,理由应当在这一点上。 还有一点。如朱自清先生在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的,“在中等以上的教化里,经典训练应当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好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
7、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争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化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土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一些古书,培育着我们的祖先,我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养分料,才不至于无本。若讲好用,好像是没有,有好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这可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睸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 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好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好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推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和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要
8、说现代学生应当读些古书,这是又一个理由。 这儿要留意,“现代学生应当读些古书”,万不宜忽视“学生”两字跟一个“些”字。说“学生”,就是说不是专家,其读法不该跟专家的一样(高校里特地探讨古书的学生当然不在此限)。说“些”,就是说重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籍也不必全读。就阅读的本子说,最好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牢靠的定论,让学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参考书里自己去摸索。就阅读的范围说,最好依据前边说的两个理由来选定,只要精,不妨小,只要达到让学生见识一番这么个意思就成。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我们志向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当尽可能地实行他们的结论;一面将
9、本文分段,细致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现代学生要读些古书,急迫要用这样的读本。口口声声嚷着学生应当读古书的先生们,好像最相宜负起责任来,编撰这样的读本。可是他们不干,只是“读书啊!读书啊!”的直嚷;学生实在没法接触古书,他们就把罪名加在学生头上,“你们自己不要好,不爱读书,教我有什么方法?”我真不懂得他们的所以然。 朱先生的经典常谈却是负起这方面的责任来的一本书。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谁要知道某书是什么,它就告知你个什么,看了这本书当然不就是变了古书,可是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
10、书已经探讨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个简明的概念。学生假如自己在一大堆参考书里去摸索,费劲甚多,所得未必会这么简明。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井井有条。专家们未必看得起这本书,因为“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序文中语);但是这本书原来不是写给专家们看的,在须要读些古书的学生,这本书正适合他们的理解实力跟所需重量。尤其是“各篇的探讨,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序文中语),近人新说当然不单为它“新”,而为它是最近探讨的结果,比较可作定论;使学生在入门的当儿,便祛除了狭陋跟迂腐的弊病,是大可称美的一点。 这本书所说经典,不专指经
11、籍;是用经典的二字的广义,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共十三篇。把书目抄在这儿:说文解字第一;周易其次;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前头十一篇都就书讲;末了“诗”“文”两篇却只叙述源流,不就书讲,“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序文中语)。 经典常谈读后感300字篇二 经典常谈中所谓的经典被广泛运用,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本史书和一些集会;要理解这些书,尤其是经典和儿子,理解“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
12、一部分。经典训练应当是中等以上教化中必不行少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好用,而是文化。一位外国教授说,阅读经典的用处在于教人们阅读经典。这是一个特别明显的探讨。此外,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化的国民,至少有义务接触自己的经典。 传闻中文是黄帝史官叫仓颉造的。看到地上印有兽蹄和鸟爪的痕迹有灵感,起先造字。仓颉泄露了天机,却教坏了人。所以他写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文字,会变得聪慧,会努力做那些简单赚钱的商人,努力种地的人会变少。天怕人不够吃,就降米让他们救急。鬼也怕这些聪慧人用文字制作他们,所以晚上嚎叫;文字有巫术作用。但这个传闻是战国末期才有的,当时并不是全部人都信任;比如易和系辞只说文字是
13、“后人圣人”造的。这个“后世圣人”不止一个人,是许多人。文字不断演化,说一个人是原创的,是肯定不行能的。识字是教化的初步阶段。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他们读书。秦以前字体很困难,贵族子弟学的只是官书。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渐淘汰,识字简洁多了。 为了统一文字,始皇教李斯写了仓颉篇七章,赵高写了爱历篇六章,胡母敬写了博学篇七章。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利原文略有不同。汉初,教书先生把这三篇文章合成一本书,单称仓颉篇秦朝的三本书都没有传下来。 东汉和帝国时期,许慎制作了一本说文解字。这是一本划时代的书,包括历代的各种书法风格。他保存了小篆和晚周的文字,让后人能够沿
14、着潮流走。探讨文字的形式和音义的人过去被称为小学,但现在被称为文字学。以前的学问仅限于经典,所以探讨学问必需从小学起先,也就是说,从文本学起先。 造字和用字有六条规定,叫六书。一是象形;二是指事物;三是会意;四是形声;五是转注;六是假借。 汉字从秦朝演化为各种书体,真(正、楷)、行、草、隶、篆书体的起源和发展。 从第一课的内容来看,应当说是特别丰富的。从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动身。文字的构成,各种字体的演化。介绍清晰,相关传闻生动活泼,仿佛就在眼前。从这本七万七千字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的学问渊博,文笔圆熟,令人惊羡。读完这本书后,开卷有益的成语实现了。我感到受益匪浅:我对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有了更
15、深化的了解,对什么是经典以及这些经典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有了更清楚的相识。朱先生那个时代可能还没有用过这个词,但他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提倡人民继承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因此,朱先生将这本书命名为经典常谈。既然是常谈,也就是说,我们不能遗忘这些经典,也就是说,随时学习这些经典是有用的。 经典常谈读后感300字篇三 浩瀚的书海始终延展至天际,最终凝缩成一个点。在宇宙般无垠的书海中求索、汲取、消化,萃取精华凝成一本书,那就是我正捧在手心里的经典常谈。这巨大的工程,全凭一个人的努力来完成。这宏大的工程师,就是朱自清先生。 人有如沧海一粟,但集天地之精华。经典常谈亦如灵气的人一般,乃浩瀚
16、书海中的一颗绚烂明珠。 经典常谈以通俗流畅的文字,按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从仓颉造字起先到周易诗经春秋、四书五经、诗、辞、文、赋的经典内容,为读者供应通览国学精华的指南。其中所呈现的内容,有我曾专心通读过的,有间或翻阅未曾细细品尝的,还有从未涉猎的。朱先生在文中提到,担忧一些人以为读了这本书就不必再读书中所排列的原著了。我倒觉得这种担忧大可不必。因为正如本书作者的写作宗旨使经典普及于一般人。 人们若想从经典中吸取肯定的养分,对此有个也许的了解,那么此书已将各类经典之精髓一一呈现,读之自然受益匪浅;若是国学的一般爱好者,正能从今书中得些阅历,激发一探原著的爱好我对其中一些已经粗略读过的著作又提起了
17、再读的兴致,而某部尚未接触过的则已然排入我的读书安排之内,这也应当是作者的初衷之一吧;若要对其中某些或是全部的经典内容进行探讨的,那此书则更能助力探讨人员,使其易于把握方向、紧扣主题,无论是探讨前的热身、探讨过程中的比对,还是探讨即将出成果时的总结,都值得借鉴。由此可见,朱先生探讨国学经典而凝成的这本精华巨著,对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人都会大有助益,真乃善莫大焉! 在经典常谈的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常被朱先生的探讨精神、独到见解所感动,也时常为书中所介绍的一些经典作品的成书过程以及精彩内容所打动。司马迁因受李陵案牵连,在遭遇污及先人、见笑亲友的宫刑之后,忍辱负重,继承先业,综括三千多年君臣士庶的行事,
18、“合一炉而冶之”,历时十四年之久,最终写就一部大书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了完成先父遗志,为了体现自身价值,司马迁不轻言放弃,甘愿忍受屈辱,让自己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其中的艰辛困苦有谁知! 从朱先生的介绍中得知,“四书”(高校中庸论语孟子)为古人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不但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整个吞枣地念,整个吞枣地背;不懂没关系,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读后感这不无科学道理,脑神经科学探讨表明,孩子的小学阶段即6到13岁,正是人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选择古代圣贤的智能精华,进行经典诵读,加强学问积累,将经典内容存入大
19、脑记忆,会烙印在潜意识里,会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能陶冶性情,使心性向善、向上。朱子认为,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是成人。滋养心根,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做事。作为小学老师,我们从先贤身上所获得的何止是学问,所感受的何止是人格魅力,更有一些永不过时的观念和方法。读经典常谈,所获是多角度多方面的。 另外,本书的附录唐诗三百首指导也许,在全书中也占了相当重的重量。朱先生以自己的博学多才,为我们一一呈现了泱泱诗海中的精华所在,如平仄押韵的诗歌创作方法,用典的优劣,唐代闻名诗人的艺术风格、代表作,以及一些典型诗作的创作背景、意义、与
20、相关作品的对比等等等等。这些,对提升我们小学语文老师的文学素养、教学实力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读过经典常谈,掩卷之余,感慨良多。朱先生潜心探讨的治学精神,为当代所稀缺;朱先生厚积薄发的学者风范,为我辈所景仰。愿你我在朱先生这位“资深导游”的引领下,能畅游经典之胜境,汲古代圣贤之才智,为我所用,为今所用。 经典常谈读后感300字篇四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先生撰写的经典常谈一书,朱先生离开我们已有62年了,他作为我国现代作家以及他的优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看了这本书,就觉得书中字里行间都出现出他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对其追怀不已,并为其只有50岁的生命而惋惜。 作者在书
21、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缘由,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化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见得到当时教化部的认可和教化界很多人士的赞同。 假如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模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
22、岩洞的成因和演化,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相传中国文字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造的。见地上印有兽蹄和鸟爪的痕迹有了灵感,起先造字。仓颉泄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智,会争着去做那些简单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人变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胆怯这些机智人用文字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作用的。但此传闻是在战国末期才有的,那时的人并不都信任;如易和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很
23、多人。文字不断地在演化,说是一人独创,是万不行能的。识字是教化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特别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慢慢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 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爱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于原来的籀文略有不同。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仓颉篇秦代的三种字书都不传了。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做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划时代的字书,囊括了历代的各种书体,他保存了小篆和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朔源沿流。探讨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
24、字学。从前的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探讨学问必需从小学入手,即从文字学入手。 汉字从秦代就起先演化成各种书体,真(正、楷),行,草,隶,篆书体的来历及发展。 就从这第一课的内容来看,应当说很丰富的了。从文字的产生,发展。文字的构成,各种字体的演化。介绍得一清二楚,有关的传闻故事讲得生动活泼,似乎就在眼前。从这本七万七千字的书中看出作家的学问之渊博,文笔之圆熟,真令人叹服。读了这本书之后,那句开卷有益的成语应验了。我感到受益匪浅:对于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有了更深一步的相识,更加清晰地了解了何谓经典及这些经典的来源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朱先生那个时代可能还没有古为今用一词,但他写这本书的初衷还是为了提倡国民继承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因此朱先生把这本书命名为经典常谈,既然是常谈,就是说我们不能遗忘这些经典,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学习这些经典都是有用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