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社会学的中国研究.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9412875 上传时间:2022-04-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经济社会学的中国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经济社会学的中国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经济社会学的中国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经济社会学的中国研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经济社会学的中国研究篇一:新经济社会学的中国探讨 拙著迈向 中国 的新 经济 社会 学:交易秩序的结构 探讨 (后文简称迈向,已由北京中心编译出版社11019年出版)的中心任务,是探讨交易秩序的结构。建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学只是该项探讨引申出的一个结果或副产品。书名的倒置与出版者的意愿不无关系,但事实上它也的确把在中国建设新经济社会学的学科意义抬至前台了。一些读到该书的挚友们因而常“问”我,你所宣扬的“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是何涵义?它在学术上有何特色?与众所周知的西方的新经济社会学有何区分?这的确是不易回答,又非常有必要回答的 问题 。因此,在几番再思之后,我想在此对涉及经济社会学的有关学

2、科性问题作些解答,它不仅包括对我在迈向一书中所得出的中国新经济社会学建设的目的、 方法 和 理论 模式的阐释和概括,而且包括对正如日中天的西方新经济社会学的典型视角和 分析 方法的批判性探讨(在迈向一书中,我有意回避了对西方新经济社会学理论的评论和指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不受太多干扰的状况下保持自己的理论特色,同时也避开过早地涉及对它们的理论批判而使自己的理论阐释更加困难化)。对一种新理论的反复申述和再思,可以厘清其生命的内在基质;而通过对不同理论的比较和反思,也可以进一步明确其将来的 发展 方向。 一、“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的涵义 “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这一话语具有怎样的涵义呢?在表意上,

3、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即新经济社会学的中国探讨,也即,经济社会学在中国的新发展。不过,停留于此,并不能使我们对该话语的内涵有深切相识。要对其有一个充分的和清楚的相识,一个好的方法是对这一话语进行词语上的解构和理解。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由两个主要的词语构成,即“中国的”(或“中国探讨”)和“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的”或“中国探讨”这一词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学术的民族性,意指学术工作者的民族性以及指向或面对本民族的或本土的学术探讨;二是民族的学术性,是指学术探讨及其成果的民族特色或本土特色。它们之间有着不行忽视的亲和关系:民族的学术性来源于学术的民族性,或者说,学术的民族性是民族的学术性的一个源泉。学

4、术的民族性是达到民族的学术性的必要条件。依此而言,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必需首先是中国学者进行主体探讨的,以及是指向中国问题的探讨的。这决非是一个单纯的学人国籍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与民族的学术性相关的学人的文化归属问题。中国学者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有着独特的民族国家文化的潜移默化的 影响 ,由此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术视野是形成中国学术自身特点的重要条件和路径(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会造成学术中的“路径依靠”。其中,特定文化所固有的缺陷也会造成本土学者的思维模式和学术视野的限制)。另一方面,指向中国问题的探讨或以中国阅历为背景的探讨,将不仅有助于提升社会 科学 对于本民族国家的服务效

5、用,而且能够从详细而独特的问题中引申出不同的探讨动身点及独特的分析问题的概念和方法论模式。犹如其他社会科学一样,经济社会学要得以复兴和实现多元化,就必需要有各民族国家的学者面对本国阅历事实的探讨,只有通过学术的民族性的探讨,才能引导出各民族国家学术自身的特点,从而才能最终达到旺盛经济社会学的目的。 “新经济社会学”一词同样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必需获得对经济社会学这门特定学科的新发展;二是所建构的理论必需是一种可竞争的一般性理论。新发展意味着对“旧”经济社会学的继承和拓展。经济社会学创立至今,经验了从古典到 现代 的演化阶段。以马克思、杜尔凯姆和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经济社会学已为该学科确立了探讨经济

6、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学术空间,然而,他们之间却未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经济社会学理论体系。至20世纪50年头,以帕森斯和斯梅尔瑟为代表的现代经济社会学家,以其理论整合的方式,在古典经济社会学确立的探讨范围内,建立了一个抽象力和形式化俱强的综合的经济社会学理论,即功能结构主义经济社会学。然而,由于其概念和框架太过抽象和机械,加之其忽视了宏观系统分析的微观基础,而被认为于探讨阅历事实无补。力求理论综合而漠视阅历分析的倾向,不仅在7380年头以后的美国而且在各发展中国家也显得与 时代 格格不入了。因此, 作为经济社会学第三阶段的新发展从其发展的脉络来看应当是一种既突破“旧”经济社会学的理论限制,

7、又能充分包涵“旧”经济社会学的成就,也就是说,新经济社会学是沿着旧经济社会学传统的一种“创建性转化”,而并非是对传统的反叛或是一种探讨上的南辕北辙。 正如我在迈向一书中所说的,“经济社会学的新的发展,应是朝向建构一种既能涵盖古典经济社会学的探讨空间,又能使经济社会学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新的分析框架的努力”。(p466)这种努力包含三个应当获致的目标:一是保持古典思想家所确定的探讨经济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思想空间;二是建构一种新的能把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结合起来的完整的经济社会学理论体系;三是该理论应当能够有助于对阅历问题的说明和预料。根据上文的理解,本土的或中国的经济社会学是中国学者面对中国问

8、题的探讨或探讨成果,因此,现阶段的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首先应当是一种能够对中国正在发生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即我们正在发生着的经济社会秩序变迁供应有效说明和预料的新的经济社会理论。这首先可以看成是满意上述目标体系中的最终一个目标,即实践的目标。然而,学科发展诸目标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实践的目标应当与理论的目标或学科发展的目标相容,即这种阅历说明力很强的经济社会理论应当同时能满意保持经济社会关系的探讨空间和建立整合性理论体系这两个理论目标。这样,新经济社会学才能在阅历探讨和学科建设上获得均衡发展。 这一观念确定了我们所建设的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虽然要从中国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动身,并且其理论也应首先为

9、中国发展服务,但是其所建构的理论并非只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特别的理论,而应是一种可接受本土以外的阅历检验同时也可运用于说明本土以外的阅历事实的一般性理论。从本土探讨中建立起中国学术自身的特点,决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获得一种适用于本土的局部的理论。相反,本土探讨是建立一般性或普遍主义理论的不行或缺的学问和思想源泉。从各民族国家追求学术同等的角度看,本土探讨是建立多元化的和相互可竞争的一般性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是重建一种足够防止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多元化的普遍主义”的学术新秩序的必由之路。 二、学科性质和范围 经济与社会关系的探讨,构成了经济社会学固有的学科性质和传统,这是无可争议的。然而,却值得重申。

10、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在迈向经济社会学的第三阶段的发展中,并不是全部人都能透识这一传统的意义从而能以其引导新理论的建构和该学科发展的。 在旧经济社会学留给我们的珍贵思想遗产中,我们看到,马克思毕生都在探讨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现代资本主义体系的运动和变迁,尽管他重视的是其中的经济因素的确定性的作用。杜尔凯姆的论题没有马克思那样宏大,但却以其独有的实证主义的风格细致地探讨了资本主义内部社会劳动分工与道德秩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在中层上探讨经济与社会整合问题的范例。韦伯同样以探讨资本主义为己任,但他比同时代的思想家有着更为剧烈的建设一门以“社会经济”现象为基本要素和

11、探讨主题的经济社会学的意识,尽管在许多状况下他运用的是在德国流行的“社会经济学”一词。 帕森斯和斯梅尔瑟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韦伯所确定的经济社会学的基本理念和探讨范围。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同韦伯一样看到了人类经济活动是普遍地受社会现象影响的事实,而且,还基于他们看到了本世纪以来愈演愈烈的经济理论与社会理论之间的特地化所带来的问题和弊端。因此,他们试图通过对经济理论与社会理论的整合来建构一种能综合分析经济与社会关系的统一的理论框架。应当说,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韦伯意在通过揭示经济与社会关系的意义以创建经济社会学“自己的理论框架”的幻想,尽管他们也为此付出了理论偏离阅历的代价。 我们不能因为其理论限制

12、,而否认这种被他们自称为“哥伦布式”探讨的理论整合的意义。在我看来,通过理论整合实现经济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的创新仍旧是一条必由之路。 因为在理论特地化日深的今日,任何一种“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都已被特地化的理论所分别,并且也都被各自不同的概念工具所处理,从中我们也都能得到在特定分析方法下的不乏“精确”的解答和说明。然而,由于特地化的概念方法人为地“肢解”了具有统一性的事物,我们从中得到的解答是不完整的甚至是否定性对立的。有关经济的或社会的特地化理论业已发展到,能够发觉分割的学问和信仰已难以适应我们对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整体协调一样的根本因素的理解。要治愈经济理论与社会理论之间的

13、学问的分割,不能采纳捣毁特地化理论的方法,或者采纳如韦伯所指责的“把经济探讨拓宽为一般的社会科学”的方法。只有进行在特地化的理论基础上的有效的理论整合,才能获得对经济与社会关系的有效分析,从而才能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理论。 新的有效的理论整合,意在古典经济社会学所确立的探讨范围内,建构一种既能揭示经济与社会关系的意义,又能对阅历问题有足够说明力的新的理论框架。要建立这种新的理论框架,须要有一个韦伯所谓的任何一种新科学都须要的“新方法”的基础,即首先要寻求一个既能涵盖整个经济社会关系,又能包含宏观结构因素和微观行动因素(以便使这两类因素分析能够在一种新的综合的方法论的基础上得以结合起来)的基本

14、概念。我在迈向一书中所做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便是寻求这样的基本概念。我从中国正在发生的双重秩序转型,即从安排的交易秩序和传统的交易秩序向市场导向的交易秩序的转型的阅历事实中,抽象出了一般化的“交易秩序”概念。交易秩序概念能否成为指示人类社会演化的一般性概念,尚需进一步的说明,但它的确已成为建构新的经济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因为,作为该基本概念的基础的“交易”,按其语意,是指个体之间的“交互影响的行动”(transaction), 即互动。互动可泛指人与人之间的全部的关系(既可以是经济的关系也可以是非经济的关系),换言之,全部关系中既可能包括经济因素也可能包括非经济因素。这样,交易就成了涵盖全

15、部经济与社会关系的一般性概念。此外,在交易一词中,既包括个体的自主选择,又包括外在结构对个体的影响。这样,对交易的探讨也就既能包括微观水平上的对当事人的动机、偏好和行动方式的选择的探讨,又能包括宏观水平上的与交易行动有关的社会规范的探讨。而且,假如我们将目光扩及个别交易的外部影响,就能发觉无论是交易者还是社会都面临着如何使个别的交易秩序怎样有助于产生社会的交易秩序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将引导经济社会学从微观分析到宏观分析的有效过渡。 总之,我在迈向一书中建立的“科学发觉的逻辑”是:从阅历事实中获得一个作为经济社会学探讨中心的基本概念;又从这一概念的界定中获得综合分析经济与社会关系以及使微观分析

16、与宏观分析得以结合所需的基本要素及其探讨空间;然后,通过一个整合性的方法论的创新,使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路径得以建立;最终,才通过对确定交易秩序建立和不断扩展的交易秩序的内部结构的起源和互动关系的分析,建构起了一种新的综合的经济社会理论,即交易秩序理论。在这一过程中,新的具有整合性的基本概念的建构无疑具有基础性作用。 然而,很明显,西方新经济社会学也为它的“新”思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首先,将经济社会学规定为以某个社会学视角探讨经济生活,无疑大大缩减了古典理论所确定的经济社会学的探讨范围。只强调社会对经济的影响而漠视经济对社会的影响,也会造成对困难问题的分析的偏颇。与此相关的另一个代价是,由

17、于否弃经济与社会关系探讨的宏大使命,因此杜绝了通过理论整合(创建某种整合性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建立新的综合的经济社会学理论框架的努力。坦率地说,我看不出格兰诺维特有这种努力的意图。他所运用的社会网络的概念也难以成为某种可引致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以及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整合性的基本概念。最终,也是最显著的是,经济生活的社会网络分析,虽然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探讨视角,以及因此而带来的所谓形式上的精确性,但却于社会科学所寄望的更全面、更真实地说明和预料经济社会现象无利。事实上,一种探讨视角假如过于极端,过于强调自己的重要 性,就会排斥其他探讨视角(如从制度、伦理角度探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及其探讨成果

18、,由此形成的理论也必定是一种非包涵性的理论,这种理论与更全面地相识事物的学术目标相去甚远。 从某个特定的视角动身进行某种单一因素分析,符合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教条。该教条的要旨是,必需从困难事物中分解出最简洁项,才能进行有秩序的探讨。笛卡尔无疑是从人类智性有限的角度提出这种理性主义方法的,并且他始终确定在分解出某些“最简洁项”予以有秩序的相识之后,应当“把它们置于相互关系”中进行“综合”探讨,即“必需从最简洁、最简单相识的事物起先,依次引导我的思维,以求慢慢地、一步步地达到最困难的相识,甚至还必需给那些就其本性而言并不彼此相继的事物设想出秩序来”。(p10)然而, 缺憾的是,笛卡尔的后

19、继者和追随者大多好像只记得笛卡尔的分析最简洁项的方法原则,而全然忘了他的更为根本的综合原则。以笛卡尔主义为科学 哲学 的正统经济学就是如此。然而,以批判正统经济学为要的西方新经济社会学为何重蹈覆辙呢?我们只能以“科学主义”偏好和“方法论至上”的错误来予以说明。采纳分解最简洁项的方法论原来是一种受学问和理性程度限制的不得已的方法,然而,此种方法却被渐渐演化为一种标示其探讨具有精确性的途径。追求形式上的精确性成为学术的首要目标。的确,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使精神简洁的努力是一种巨大的诱惑”。然而,假如放纵这种诱惑,就会犯在探讨中置方法于解决问题之上的错误,也就是说,不以更令人满足地说明问题为首要,

20、而以建立所谓的新视角新方法为重要,其结果便只能是像我们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看到的那样,把问题分割开来,以适应“简洁而精确”的分析工具。 三、方法论特点 因此,我认为重温卡尔#8226;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是有益的,“科学的目的是:为一切使我们感到须要说明的东西找出令人满足的说明”。(p157)经济社会学的目的就是要对经济社会关系现象提出比特地化的经济理论或社会理论所能提出的说明更为令人满足的说明,这种说明只能通过整合经济理论和社会理论,以建立一种足够分析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框架才能达到。相反,假如只是接着建构某种更为特地化的理论,那么,最大限度也只能得到一种可观赏的努力一种新的非包涵性的甚至是

21、对立性的理论的建设,而这种努力对增进学科之间的亲密联系和增加对事物统一性的相识必定收效甚微。 正是在这种科学哲学观念的引导下(我承认这种观念在此次反思之前并非非常清楚),我在迈向一书中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便是,通过新的整合来建构“一种说明力很强的经济社会理论”。如前所述,建立一种既能集中反映本土经济社会问题又能供应整合所需的要素的基本概念,即交易秩序概念,在理论整合中极为关键。而在从这一概念中解析出那些用以说明经济社会问题即交易秩序何以建立和不断扩展的缘由的个体因素(它包括动机、交易)和结构性因素(它包括规范和秩序目标)之后,最为关键的是,要建立一种足以分析交易秩序的内部结构的起源及其互动关系的路

22、径即方法论。在我看来,采纳单一的旧的方法论(无论是个体主义方法论还是集体主义方法论)都无法满意我心目中的理论整合的要求,因为它们都难以将微观分析(个人行动)与宏观分析(社会结构影响)有效地结合起来。惟一的出路只能是发展出一种能够整合两大传统方法论的综合的方法论模式,即我所称的“行动结构互动理论”。那么如何能获得方法论整合呢?我的做法是,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关系链之间设置一中间项,即“双重动机”假设。“双重动机假设包含了这样一种假定,作为社会人的个人动机是由价值动机和利己动机组成的;双重动机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由此确定着个人的行动。”(p76)正如我在书中予以细致证明的, 以相互作用为其形态的

23、双重动机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因而它能够把源于利己动机的个人选择与通过价值动机的社会结构的约束有机地联系起来。设置双重动机假设解决了行动结构互动的内在机理问题,从而真正实现了方法论的新综合。把这一综合的方法论运用于探讨交易秩序的建构和扩展,则使我们 获得了一个从个人的双重动机动身探讨交易秩序的内部结构的起源及其互动关系的完整的理论框架。 设置双重动机假设,在理论整合中具有核心作用。因为,正是设置了该基本假设,才使我们得以建立一种新的综合的方法论。而正是借助于这一方法论的创新(包括具有整合性的基本概念的创新协作),才使我们在广义的交易秩序的结构探讨空间里,建立起了一种能将横向的经济因素与非经济

24、因素以及纵向的社会规范约束与个人理性选择结合起来的分析框架。明显,建立新的双重动机假设具有某种创建性,然而,它也绝非是一种没有传统的创新。例如,常为人们所引用的韦伯的有关“理念与利益”的关系的论述即含有一种人的双重动机的存在及其相互作用的简洁图景。(p280)此外,桑巴特、帕累托和熊彼特都论述了表现在一个行动中的理性要素与精神要素的混合。我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把分散在很多思想家著作中的某种未必清楚和稳定的思想在双重动机的概念下作了一种必要的形式化的处理。 篇二:新制度经济学与新经济社会学比较分析 龙源期刊网 .cn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经济社会学比较分析 作者:刘文亮 来源:学理论上2022年

25、第07期 摘 要: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为我们探讨经济行动供应了两种视角,新制度经济学以交易成本为分析工具,并未脱离经济学的单一结构,而新经济社会学从“嵌入性”概念入手,探讨方法上表现为多元化特征。主要从基本假设、方法论主见等方面对上述两种理论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新经济社会学;“嵌入性” 中图分类号:C919 文献标记码:A 文章编号:1012-2589(2022)19-0075-02 新经济社会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两者都关注经济行动中交易组织和制度,并对此绽开了大量探讨,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的蓬勃发展将交易组织和制度的探讨推向了新高度。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对这一

26、领域探讨在基本假设、方法论主见等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所区分。本文旨在对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和主见进行简要梳理和比较。 一、经济学和社会学交叉探讨的回顾 从学术发展史来看,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探讨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熊彼特、韦伯等人都运用了“经济社会学”和“社会经济学”的概念。但这一时期的学科界限还不明确,学者身份往往带有综合性质。20世纪七八十年头,经济学家起先相识到数理化定量探讨方法对相识一些经济现象的局限,并起先对这一方法进行反思,结果是经济学发展方向有了新的一些趋势,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经济学探讨出现了社会学的新取向。 经济学对社会学问题的关注,最早的代

27、表人物是贝克尔。他重新定义了经济学的探讨方向及范围,将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拓展到个人、家庭等范围,使经济学的探讨突破了单一的物质生产领域,把经济学探讨的视角延长到社会学领域。经济学家的这种学科“入侵”,引起了社会学家的高度警惕,一些社会学者也尝试用社会学的视角探讨经济问题。比如,在20世纪80年头,哈里森怀特首先尝试运用社会学观点说明市场的产生。他认为,社会网络是经济交易发生的基础,市场是一种社会网络,它体现了社会关系。怀特的探讨极具开创性,这标记着社会学者起先关注经济学探讨的核心问题。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这种学科交叉,在经济学领域以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为代表,在社会学领域则表现为新经济社会学这一重要分支

28、。 二、新制度经济学探讨体系 (一)科斯、威廉姆森等人的探讨 篇三:中国式“新经济社会学” 中国式“新经济社会学” 众所周知,经济社会学是一门新的学科,真正兴起还只是在上世纪的90年头的美国。关于经济社会学方面的原始探讨也不到101年,而经济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也还是很短。纵使西方特殊是美国在经济社会学方面先走一步,但中国的社会形态与结构跟西方还是有许多不同的,而经济社会学中经济嵌入于社会中,社会形态与结构的不同干脆导致了其探讨方向与方法上的差异。从中国式的经济社会学能得到什么借鉴呢?又给予经济社会学什么内涵?中国的经济社会学与西方的有何不同?通过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反复思索,探讨,进一步明确

29、经济社会学这个学科。 首先从中国式新经济社会学这个概念说起。它不只是经济社会学在中国的探讨,而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的相互促进。中国式新经济社会学由两个主要的词语构成,即“中国式”和“经济社会学”。“中国式”这一词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学术的民族性,;二是民族的学术性,是指学术探讨及其成果的民族特色或本土特色。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必需首先是中国学者进行主体探讨的,以及是指向中国问题的探讨的。学术的民族性不是指外国人不能探讨或者不适合探讨中国新经济社会学,只是说中国学者有着独特的民族国家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术视野是形成中国学术自身特点的重要条件和路径。另一方面

30、,指向中国问题的探讨或以中国阅历为背景的探讨,能达到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从而实现这个学科的意义。犹如其他社会科学一样,经济社会学要得以复兴和实现多元化,就必需要有各民族国家的学者面对本国阅历事实的探讨,只有通过学术的民族性的探讨,才能引导出各民族国家学术自身的特点,从而才能最终达到旺盛经济社会学的目的。 “新经济社会学”这个概念主要是指那些采纳网络理论、组织理论以及文化理论来探讨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新发展意味着对“旧”经济社会学的继承和拓展。经济社会学创立至今,经验了从古典到现代的演化阶段。新经济社会学是一种既突破“旧”经济社会学的理论限制,又能充分包涵“旧”经济社会学的成就,也就是说,新

31、经济社会学是沿着旧经济社会学传统的一种“创建性转化”,而并非是对传统的反叛或是一种探讨上的南辕北辙。,“经济社会学的新的发展,应是朝向建构一种既能涵盖古典经济社会学的探讨空间,又能使经济社会学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新的分析框架的努力”。(p466)这说明新经济社会学须要很大的包涵性,从古典经济社会学到现代经济社会学的发展,从分析方法上都要有新的融合与创新。 中国式新经济社会学要从中国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动身,并且其理论也应首先为中国发展服务,但其理论不是只为本土服务或只适用于本土,而是通过从本土上探讨的胜利实践与验证,从而提升为一种一般性的概念,从而使中国式新经济社会学的思索与分析方法运

32、用于其他经济社会学的问题。从各民族国家追求学术同等的角度看,本土探讨是建立多元化的和相互可竞争的一般性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是重建一种足够防止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多元化的普遍主义”的学术新秩序的必由之路。 西方对于经济社会学的探讨从以马克思、杜尔凯姆和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经济社会学到以帕森斯和斯梅尔瑟为代表的现代经济社会学家再到现在的探讨,从发 展上不断革新,不过西方对于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始终有所偏宜,后来格兰诺维特提出嵌入型的方法,还是没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存在着社会相对于经济关系上的冲突。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吸取了西方的经济社会学的一些探讨方法,边燕杰等学者的探讨方法还缺乏创新,但其在对于探讨对象

33、与主体,以及细微环节上形成自己的体系。中国式的新经济社会学还须要在学科概念以及理论还有探讨方法进行补充,在各方面实现统一,从而促进整个学科的发展,实现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西方新经济社会学强调从一个特定角度探讨问题,但就我看来,分别出某种独特的视角进行探讨,当然符合“科学主义”教条,然而,事实证明它无助于弄清科学之间的亲密联系,更不利于建立一种能够对问题进行更全面、更令人满足的说明的综合性理论。就科学发展的逻辑而言,一种可替代的更好的理论只能是一种普遍性程度更高的理论,也就是说,这种理论不仅应当包含全部创新的成就,而且还应当能够包涵旧理论的成就;它不仅应能说明更多的事实,而且能对同样

34、的事实予以更好的说明。明显,只有那种不固执惟一探讨视角的理论,或者说,只有通过理论整合达到某种新综合的理论才能适应这一科学发展的趋势。 不行否认,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还存在很多缺陷,但作为一个新的学科,还正在不断发展,不断革新,走出自己的路。我们有理由信任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将引领对经济社会学更深化的思索,也将蓬勃发展。 引用文献: 汪和建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交易秩序的结构探讨M 北京:中心编译出版社,11019 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M 北京:三联书店,19101 波普尔科学学问进化论:科学哲学选集M 北京:三联书店,11017 第19页 共19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