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3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须要留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须要留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篇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岳阳楼:湖南岳西门城楼,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首联:仇兆鳌杜诗详注“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系我国其次淡水
2、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纳长江松滋、太平、藉池、调弦四口。从前称“八百里洞庭。” 颔联:吴楚,为春秋二国名,大致上吴国在湖东,楚国在湖西,洞庭像是把两隔开。坼,裂开,隔开。乾坤,此处指日月。 颈联:有孤舟,在孤舟。有,在。当时,杜甫年五十有七,耳聋肩麻,多病缠身,阖家又在水漂泊,故曰“老病有孤舟。” 尾联:戎马关山北,是年吐番入侵。战事犹示已。 本诗描绘洞庭湖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身世,反映了他对亲人的怀念,对国事的忧思。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篇二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3、与讲解(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这首诗首联虚实交织,今昔比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理想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际,明珠暗投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救济;“老病有孤舟”,从大
4、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家,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比照中寓无限情意。 杜甫(唐代闻名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诞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侈与社会危机。天宝十
5、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旧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伟理想。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特别深远,被后人称
6、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篇三 唐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汹涌澎湃,今日如愿最终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好像日月星辰都漂移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其次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巡游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
7、、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坼(ch):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nk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舞无定。诗人生平的最终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
8、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n)州一带,朝廷振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及斗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哀痛,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切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织,今昔比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理想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
9、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际,明珠暗投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救济;“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家,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比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担心,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
10、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雄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哀痛,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
11、庭天下壮丽,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意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建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建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
12、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公元768年(大历三年),已经五十七岁的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优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受的凄惨、个人理想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冲突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晰的,诗人对洞庭湖憧憬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终归是
13、过去的憧憬,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好像应当是兴奋。因为多年的憧憬实现了,肯定兴奋。但细致品尝,句中又见不到兴奋的字眼,抽不出得偿所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事实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洁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凄惨遭受,这一切都凝合在一起,凝合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兴奋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憧憬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
14、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留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其次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明显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白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名句。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意境壮阔,气概极大。写洞庭湖,孟浩然也出名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极为生动。杜甫这两句与孟浩然的四句相比,还略胜一筹。孟诗中“撼”用得有声势,杜诗中“浮”
15、字用得更加自然。“撼”字是炼字炼出来的,用“浮”字则不仅要炼字,而且要深化视察,把握了客观实际,才能逼真地深刻地反映现实。尤其是,杜甫的两句与全诗是统一的,浑然一体,深厚博大;孟诗全篇头重脚轻,稍见缺憾。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力的担心定。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境况。“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状况,即整个国家的状况。这对一个记忆犹新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遗忘的孤独感,他在精
16、神上无疑是很苦痛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受和境况。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 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事实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凄惨境况,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事实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
17、拟性地示意国力的动荡担心。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苦痛,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担心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记忆犹新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袤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理想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境况,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
18、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说,上联呈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假如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显明比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受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
19、,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详细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逼长安,斗争不息,国家不得安静。“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远眺,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紧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难过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旁边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远眺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苍老多病的躯体中,仍旧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
20、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担心宁。这就更可以说明白其次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则凝合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境况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特别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苦痛。精神苦痛主要是无可奈何。 全诗四联,首联扣住“登”字,着眼洞庭风光的特色“水”。写出了年轻有理想时憧憬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时才得以一观的感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拉开了序幕。颔联极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际,创建了一个无限广袤、气魄宏大的境界,并暗含着对国家时局的担忧。腹联则借助湖上孤舟,写出了自身遭受和境况的孤苦,寄予着诗人对不能报效国家和人民的苦痛和不平
21、。尾联则创建了一个身在江湖,心在长安的境界,完成了一个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爱国诗人和人民诗人的形象塑造。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作品运用了改变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丽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方,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终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其次,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动。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动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动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动。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动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动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哀痛。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改变,跳动性强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