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宁乡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湖南省宁乡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湖南省宁乡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顾”字的本义是“回头看”来说,与“望”字相比,它们的视线方向一个是向前,一个是向后。同 时,“回头看”有时候也包含着一种留恋的感觉。“望”字所表示的视线方向多是向前,“望”眼前的事物;“顾”所表示的视线方向多是向后,“顾” 身后的场景。曹植的白马篇中有:“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其中“左顾凌鲜卑”译为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正因为“顾”有一个回头的含义,才能翻译成回师。李延年的李延年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这里的“顾”字写
2、出了见到倾国倾城的美貌女子忍不住一顾再顾,不住回头看的情态。“顾”字单用时便 可以表示一个回头的方向,但“望”字往往需要借助与“回”连用才可以达到这种感觉,如在寇准的春日 登楼怀旧“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一句中,我们绝不会认为诗人是在高楼上回头望川;但在杜牧的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句中,我们便知道诗中所表是站在长安回首远望锦绣 骊山。“望”字多表示向远处看,或是站在高处遥望远方;“顾”字多表示视线落在近处。“望”字给人向远处看、登高望远的感觉,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人站在高高的楼台上,极目远望,直望到路与地平线的交界
3、消失在天际。王昌 龄九江口作中的“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中的“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 天遥病鹤孤”,韦庄绥州作中的“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等这些诗句都给人望向远方之感。而在北宋韦骤多景楼中的“江山远顾穷千里,风月平分入两州“,明人李攀龙公燕诗九首其五 中的“登台远顾望,高下见原畴”,其中“顾”字只有依附于“远”字这类形容词或与“望”连用才能表 示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单单一个“顾”字是无法达到这种效果的。“望”字多给人平视远方或是抬头仰望的视角;“顾”字多是一种平视或略微低头俯视的视角,而极少 表示仰视的视角。“望”字绐人抬头仰望的感觉,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
4、,诗人抬起头来仰望夜空中高悬 的明月。又如,岳飞满江红中“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仿佛看到了岳飞心痛山河破碎,仰头 望天发出悲愤长啸的画面。却少有“抬顾” “举顾”之类用“顾”表仰望的用法。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二首其一中的“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东西。B.求取祸患而躲避幸福并不是人之常情。有些人心灵受到蒙蔽,只在外物之内活动,而不到外物之外去 求取。C.由于坐车骑马的辛苦、栖身于粗木建造的陋室等,苏轼从钱塘调任密州知府后,其内心其实并没有一 点快乐。D.苏轼时常和友人一起登台,放眼远眺,毫无拘束地开怀抒情言志。马耳山、常山在云雾中忽隐忽现, 若近若远。13 .把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2)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14 .文章写出了哪些“乐” ?请简要概括。【答案】10.D11. B 12. C.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 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13 .乐于民风淳朴;乐于生活简朴;乐于游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6、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方是时”,时间状语,这个时候,放在句首单独成句,后面断开,“予弟子由”是偏正短语,之间不断 开,排除AC;“其台”作“名”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返回/反而。句意: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返回(变成)黑色了。/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 些人)。故选Bo【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其内心其实并没有一点快乐”错误,原文有“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
7、吏民亦安予之拙也”,可见他 是很快乐的。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物之可以足吾欲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可以足吾欲之物”,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辨”,区别;“战于中”,状语后置,在胸中激荡;“择”,选择。(2) “岁”,收成;“比”,连年;“狱讼”,案件;“索然”,空荡无物。【14题详解】本题要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文本“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可知,苏轼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所以他乐于民 风淳朴;根据文本“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可知,苏轼在此过 着简单纯朴的生活,所以他乐
8、于生活的简朴随性;根据文本“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曰:乐哉游乎”可 知,苏轼在这里经常与朋友结伴而游,寄情山水,所以他乐于游赏。参考译文: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 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 会不快乐呢?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 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
9、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 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 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 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像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 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 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 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
10、,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 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 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 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 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 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 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
11、、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 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 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 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 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 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12、。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辛弃疾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孽鼓。截江组练驱山去,廖战未收貌虎。朝又暮。诵惯得吴儿不怕蛟龙 怒。风波平步。看红稀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 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注】叶丞相:即叶衡,字梦扬,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曾向朝廷力荐辛 弃疾。组练:“组甲被练”的简称,代指身着衣甲的军士。消惯得:犹言“习以为常”。消:简直, 完全。“属(zhb)镂(16u) ”句:意谓伍子胥忠而遭祸,千古为之怨愤。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13、的一项是()“谓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写面对骇人的潮水,江上吴儿已经司空见惯,不把它当回事儿了。A. “看红旅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运用比喻,写“弄潮儿”像鱼儿般在汹涌波涛中跳跃出没。B.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意为那滔滔的潮水尽力流泻并不懂得什么事,它依旧像白马驾着素 车向东方奔去。D.“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说的是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建议亡国以后的事,直接抒发词人的 忧国之情。16.赏析开篇四句的表达效果。【答案】15.D16.一、二句运用比喻描写江潮自远而近、由初起到极盛时的景象。先以半空鸥鹭争飞比喻潮水初起时卷起的白色浪花,以震天动地的战鼓声比喻潮水奔腾所发出的
14、巨响。这样的描写,声色夺 人,渲染出它那天下伟观的气概。三、四句运用比喻,将势不可挡的汹涌潮水比喻为激战中如魏虎一般勇猛奔驰的军队,描写了江潮大至时 的奇景,表现了作者在观景时感到酣畅淋漓的精神愉悦。【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 “直接抒发词人的忧国之情”错,这是用典抒情,词句用了吴王不采纳伍子胥的意见,且赐剑让他自 杀的典故,抒发了他想光复中原的建议不被朝廷采纳,且由此引来了恶意攻击,自己受到贬谪,无法为国 家建功立业的惆怅、郁闷之情。故选Do【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开篇四句的意思是:望向天边,远处铺地盖天而来的潮水好似
15、覆盖半个天空的白色鸥鹭一样铺天盖地而 来。片刻之间便听到如擂动战鼓般地动山摇的波涛声,之间横截江面的波峰如千军万马驱赶着白色的山峰 而来。江潮汹涌翻滚,如勇士激战不休。“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螯鼓”二句写江潮远来疾至的宏伟气势。词人运用了一连串绝妙的比喻:先以 半空鸥鹭争飞比喻潮水初起时卷起的白色浪花,接以震天动地的战鼓声比喻潮水奔腾所发出的巨响。上句 重在形态,下句重在声响。这样的描写,一上来就声色夺人,渲染出它那天下伟观的气概。“截江组练驱山去,廛战未收猥虎”二句写出了江潮大至时的奇景壮观。词人调动自己以往的战争生活经 验,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势不可挡的汹涌潮水比喻为激战中如魏虎一般勇猛奔
16、驰的军队。用千万白甲精 兵横截江面、廛战正酣的壮伟风景,来形容海门涌潮的惊天动地,而从中人们也不难发现作者自己在观景 时感到酣畅淋漓的精神愉悦。把潮水的兴起过程看成是一场精兵的糜战,写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如闻其 声,如见其形,颇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两 句,描绘了周瑜的指挥若定和运筹帷幄。(2)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正面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句 子是“,”。(3)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形容小船像 一片叶子任意漂荡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答案】.谈笑间 .橘橹灰飞烟
17、灭.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谈” “橘” “橹” “锲” “镂” “苇” “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近年来,公安机关网安部门依托“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持续 对“网络水军”相关违法犯罪依法开展侦查打击,近3年侦办相关案件60。余起,抓获嫌疑人4000余名。 可以说,专项行动,“网络水军”犯罪生存空间被全面挤压,有力震慑了相关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净化了网络环境。但是也
18、要看到,受“流量经济” “粉丝经济”的影响,“网络水军”犹如网络空间的牛皮癣,具有很强 的顽固性,并且呈现出组织化、层级化的特征,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种种网络乱象,轻则损害他人权 利,重则影响公众的判断,影响社会公平,更有甚者可能要挟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打击整治“网络 水军”其重要意义 。让“网络水军”无处遁形,有关部门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一方面平台是第一责任主体,也是最重要责任主体,必须立起“防火墙”,不被唯流量、唯粉丝论等错误倾向蒙蔽,当好“把关人”, 压实主体责任。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广大网民要提高网络道德修养,在通过网络途径理性表达 自己合法合规合理诉求时,谨防被
19、“网络水军”利用,成为他们引流的工具、蹭取热点的佐料。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 .简述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答案】18.示例:卓有成效 不言而喻任重道远.种种网络乱象,轻则影响公众的判断,重则损害他人权利,影响社会公平,更有甚者可能危害社会稳定 和国家安全。19 .虽然网安部门针对“网络水军”采取的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新的问题和情况还在不断出现, 需要有关部门和网民采取相应的措施,共同维护网络环境。【解析】【18题详解】本
20、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此处是对“专项行动”的评价,前面说“近3年侦办相关案件600余起,抓获嫌疑人4000余 名”,可见“专项行动”成效显著,用“卓有成效”。卓有成效:意思是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也指 做事效率很高,办事方式很有效果。第二处,评价打击整治网络水军”的重要意义,前面说“网络水军”的危害,很显然打击整治“网 络水军”的重要意义大家都明白,用“不言而喻”。不言而喻:是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 显。第三处,语境讲“让网络水军无处遁形,后面说“有关部门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说明这件事 情很艰难,且需要长期努力,用“任重道远”。任重道远:意思是责任重大,路途遥远
21、。比喻责任重大, 要经历长期的奋斗。【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文主要有两处错误:一是不合逻辑,语序不当,“损害他人权利”属于“重”的范畴,“影响公众的判断”属于“轻”的范畴,将“影响公众的判断”与“损害他人权利”互换位置。二是搭配不当,“要挟”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搭配不当,把“要挟”改为“危害”。【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句式变换的能力。第一段主要讲“公安机关网安部门依托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对网络水军相关违法犯罪依法开 展侦查打击”,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二段主要讲“网络水军犹如网络空间的牛皮癣,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并且呈现出组织化、层级化的 特
22、征,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强调“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第三段讲“有关部门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广大网民要提高网络道德修养,通过网络途径理性表达自 己合法合规合理诉求”等,也就是分析说明有关部门和网民的做法。题干要求“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可以用关联词“虽然但是”“尽管却”“虽然却”等。需要肯定取得的成绩,后面用转折,说明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明确做法等。(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民国和民国以前的文人,写信是用“笺”的。纸质精美、尺幅较小的纸才称作笺。,精美 却真精美,纸质洁白、匀薄、细腻、柔滑,上印有诗词、书法、绘画、篆刻等不
23、一而足,别有国画的韵味。笺纸, 。故也俗称“红八行”,封套则以白绵或宣纸糊成长方形,名址皆由右至左竖写。后汉书:“窦融玄孙章,与马融、崔琰同好。融与章书,书唯一纸,纸八行。”这笺纸,大抵随文人雅士间鱼雁往来、诗作唱和应运而生。古人看重自己的字, 。据称汉代蔡邕非纨素不肯下笔,北宋更有“择纸而书”之说。诗歌酬酢、鸿雁传书,精美的笺纸,既能抒情写志, 又能悦人耳目,岂不锦上添花?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21 .下列选项中,和文中“锦上添花”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B.我见青山多妩
24、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D.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人船。【答案】21 .尺幅不大 一般每页八行用纸颇为讲究 22. B【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下文“纸质精美、尺幅较小的纸才称作笺” “精美却真精美,推断处是说“笺”尺幅较小的特征,可以填入“尺幅不大”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下文“故也俗称红八行,封套则以白绵或宣纸糊成长方形”,推断处是说每页笺纸的容量通常有八行,可以填入“一般每页八行”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结合上下文“古人看重自己的字”“据称汉代蔡邕非纨素不肯下笔,北宋更有择纸而书之说”,推断处是说古人对写字用
25、的纸比较讲究,可以填入“用纸颇为讲究”之类的内容。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锦上添花”运用了比喻,把在“精美 笺纸”上书写创作比作在美丽的织锦上添加鲜花,使美者更美。A.运用了比喻,把“暮年”的“烈士”比作仍然“伏杨”的“老骥”,表达了作者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B.运用了拟人,“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把“青山”当作人来写,让“青山”有了人的情感特征。C运用了比喻,把“露”比作“珍珠”,把“月”比作“弓”,是说露珠像珍珠一样圆润,月亮像弓一样 精巧。D.运用了比喻,把“黑云”比作“墨”,把白雨比作“珠”,是说“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 边露
26、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飞溅入船”。故选Bo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清代书法家周星莲说,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学习书法,不能只是学字法、笔 法、墨法,还要学章法。意前笔后是书法章法的第一准则。书法作品不能随便涂改,因此在开始之前一定要做一下规划,意前笔 后者胜,意后笔前者败。行气贯通是书法创作中的一大难点,要想行气贯通,首先要对作品的内容非常熟识, 否则写起来会非常的卡顿,就谈不上行气贯通了。浑然一体是书法作品的另一个基本准则,书法是一种熟能 生巧的艺术,当你下笔有由,不畏手畏脚时,才有可能做到浑然一体。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
27、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从书法这一生活现实出发,阐述了章法的重要性。由书法要有章法,我们可以联想到学习、生活、做 人等都要有章法、要遵守规则。而在材料第二段对章法的具体内容的阐释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诸多写作思 路。如,“意前笔后”是说要有所准备,磨刀不误砍柴工,唯有打好基础,才能为后续的行动产生最大助 力;“行气贯通”意为做事或学习必须打好基础,掌握必备的知识;“浑然一体”即在熟练的基础上有变 化或创新。这
28、些都是考生可以在写作中进行思考和立意的内容。对此,若从坚守规则的角度去展开写作,则可由书法需要章法这一整体引出,说明自由必定需要规则来守 护住最后一道防线这一人生启示。对此可列举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的例子等反面例子说明“没有秩序的自 由”具有破坏性,从而揭示主题。若从“意前笔后”和“行气贯通”的角度出发,可论述有所准备、打好 基础的话题,对此可从知与行的关系展开,说明我们唯有打好知识的基础,才能让行动少出错,做到最 好。若从“浑然一体”的角度出发,则可结合传统文化、知识接受等角度展开,论述传承、熟练与创新的 思辨性话题。立意:L三思而后行,美好人生需提前做好准备。2 .精巧诞生于熟练。3 .自由
29、诞生于规则之下。4 .以熟练为本,铸创新之魂。外中的“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等表示诗人看自己的影子往往使用“顾影”二字,表示一个 低头的俯视视角,同时有一丝因愁情而垂头的郁郁之感,却没有“望影”一说,因为影子就在自己脚下。清人沈德潜的说诗峰语笺注有载:“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 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归根到底是“意”的传达,是一种让人咀嚼诗词时品味到的氛围感,是我 们中华文学美学观念中那种传神的感觉。通过比较“望”与“顾”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视角感和空间感,我 们可以认识到,哪怕是意思极为相近的两个字,在诗词中也传递着细微不同的神韵。在鉴赏中华古典诗
30、词 时,我们要善于发现是什么带给我们独特的感受,细细体味诗词中的事外远致,言外之意。(摘编自张文璐浅论“望”与“顾”在古典诗词中的视角与空间感)材料二: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 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作炼字。古人创作 诗歌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或者说使刻画的意象更准确生动, 使描摹的意境更富有韵味,使表达的情感更真切感人。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注动词。因为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能够写活画面,让意境特点更加鲜 明,传递感情。它主要表现
31、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二要关注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形 容词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它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侧重对象的静态。三要关 注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只 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 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摘编自林能监一字一词总关情).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望”的视线方向多是向前,看眼前的事物;“顾”的视线方向多是向
32、后,看身后的场景。B.单用“顾”字便可以表示一个回头的方向,“望”可以借助与“回”连用达到这种感觉。C.公燕诗九首其五中“登台远顾望” 一句,“顾”字依附“远”字表示出向远处看的感觉。D.古诗词中的字句都具有美的价值,往往一词一句就能准确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寇准的“高楼聊引望” 一句中“望”,与杜牧的“长安回望绣成堆” 一句中“望”的含义有所不同。B.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望尽天涯路”的“望”,带给人向远处看、登高望远的感 觉。C “望”与“顾”的视角完全不同,“望”字给人抬头仰望的感觉,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 月“。D.因为动词具
33、有动态性、形象性,能够写活画面、传递感情等,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注动词。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姚鼐登泰山记中“阳谷皆入汶,阴谷皆人济”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 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B.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中“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一句,“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 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C.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中“软红光里涌银山” 一句,“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 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D.范成大早发竹下中“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两句,用“轻轻薄薄” “
34、重重叠叠”这 八个叠音字来形容薄雾、迭山,具有音乐美。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5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下列两首诗中的重点字词。刘音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阳城驿:“兄弟笑相顾,醉貌红怡怡”【答案】l.D2.C 3. A.总体上采用“分一总”的论证结构:先逐层论述“望”与“顾”在古典诗词中的视角与空间感,最后 总结“望”与“顾”传递着细微不同的神韵,鉴赏诗词时应细细体味。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 列举大量诗词来阐述观点;对比论证,将“望”与“顾”进行对比,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二者的细微差 别。4 .刘杳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江汉遥
35、相望” 一句中的“相望”,指的是江汉这种庞大而又相距甚远 的自然景物的对望,这里的“望”字表示向远处看;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阳城驿“兄弟笑相顾” 一 句中的“相顾”,表现的是一种近距离的对视,这里的“顾”字表示视线落在近处;白居易和答诗十 首和阳城驿“醉貌红怡怡” 一句中的“怡怡”是特殊词,运用叠字写醉后兄弟之间喜悦和乐的样子。【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 “古诗词中的字句都具有美的价值”说法错误,原文表述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 值”,选项表达过于绝对。故选Do【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 望与顾的
36、视角完全不同”说法错误,根据原文“顾字多是一种平视或略微低头俯视的视 角,而极少表示仰视的视角”,可知“顾”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表示仰视的视角,与“望”的视角不是完全 不同。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谈论的是古代诗词的炼字。A项是游记散文,并非诗词,且“皆”是一个文言副词,也没有“顿挫有力”的效果;BCD都属于古代诗词中炼字现象。故选Ao【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的能力。论证结构:材料一整体采用了分一总的论证结构。先是文段的前九个自然段分别从“视线方向”“视角远 近” “平视仰视”等不同的层次论述了 “望”与“顾”在古典诗词中的视角与
37、空间感,属于分述部分;最 后一段是总结,得出了 “通过比较望与顾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视角感和空间感,我们可以认识到, 哪怕是意思极为相近的两个字,在诗词中也传递着细微不同的神韵”的结论,告诉我们在鉴赏古典诗词 时,要善于发现是什么带给我们独特的感受,细细体味诗词中的事外远致,言外之意。论证方法:材料一综合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如“曹植的白马篇中有:长驱蹈 匈奴,左顾凌鲜卑“如在寇准的春日登楼怀旧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一句中”运用了 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大量古诗词来说明“望”和“顾”的视角与空间感;“它们的视线方向一个是向 前,一个是向后 “望字多表示向远处看,或是站在高处遥望远方;
38、顾字多表示视线落在近处” 等运用了对比论证法,鲜明的表现出了二者的区别,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注动词。因为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能够写活画面,让意境 特点更加鲜明,传递感情”可知,“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中的重点词语是动词“相望”,再结合材 料一 “望字多表示向远处看,或是站在高处遥望远方”可知,“望”在这里的意思是向远处看,写出 分处汉水和长江两地的友人,彼此遥望。“兄弟笑相顾,醉貌红怡怡”的重点词是“相顾”,根据材料一 “顾字多表示视线落在近处”可知,“顾”字表示视线落在近处,所以此处的“相顾”的含义是兄
39、弟之间近距离的对视。根据材料二“要关注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可知,“兄弟笑相 顾,醉貌红怡怡”中“怡怡”为叠词,属于诗词中的特殊词,也是诗人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 的词语,表现出醉后兄弟之间喜悦和乐的样子,使表达的情感更真切感人。(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永不消散的乡愁黄怡琳乡愁是无法被摧毁的,也不应该被摧毁,因为它的存在代表着我们的灵魂有归处。即使那归处是水中 月、镜中花,是可望而不可即、随时变化甚至同时存在多处的。曾几何时,我时常思考,乡愁是否是有所寄托的、有形的物象呢?它是否能被摧毁?那时的我,每
40、当因 接触到与老家有关的一切而惆怅时,就会思考起这个问题。六岁那年,我离开高州的奶奶家,去到佛山的爸妈身边。那时的我,对于高州,只有口音的嫌恶。小学 是普通话教学,但是孩子们日常交流时常使用粤语,高州与佛山相距较远,两者的粤语口音不一样。幼小的 我在听力上感觉不到,但土生土长的小伙伴们对我的口音是敏感的,他们轻易就能感受到,那也许细微但对 他们来说却是巨大的差异,然后开口嘲笑我。骤然来到陌生的环境,白天里想融入学校环境的我常常不敢开 口,最后只能用普通话回应他人的粤语对话,仿佛这样就能减少那种自认为是乡巴佬的自卑感。那时的我, 唯一能接近乡愁的感情,大概就是晚上睡觉时对于声音环境的陌生罢了。我
41、常常会因为开窗听不见熟悉的 虫鸣而难以入睡,半夜惊醒后,也会在夜视中摸黑上厕所,而想念老家那静悄悄照明的月光。哪怕刚从梦境 中苏醒,我也不会茫然,能清楚地意识到,这里不是我熟悉的归处。后来,过了几年,我春节回家,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人、事、物,所见所闻所想,都是熟悉的一 切。我被浓浓的乡音包围着,就仿佛在被安心包裹着,喧闹的鞭炮声也因久违的熟悉而多了一份亲切,餐桌 上独有样式的乾,吃一口,尽是故乡的味道。我回到了儿时起最熟悉的一切,并感到如鱼得水。但有一些还 是改变了,其实不用“少小离家老大回”,也不用“鬓毛衰”,我的乡音早已改变了。村里没有见过我的小 孩儿,好奇地问我为何姓氏跟他们相同,
42、但口音听着却像外地人。那一瞬间的我,仿佛在被两个空间的人都 无意识地识别出并排斥了,而我的归处却不知道在哪里。于是,明明处在家乡,明明随眼所见都是熟悉的一 切,却仍旧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情感使我惆怅,使我对我的归处茫然。再后来,我又远离了佛山,在广州求学。都说广佛同城,广佛线地铁的存在也证明了两者之间地理位置 之近,更何况我一直想去广州上学,按理说,我应该兴高采烈,过得风生水起。但不知是不是“少年不识愁 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很多个或众人喧闹或独处安静的夜晚,我也似乎懂得了纳兰性德词里的意味: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会不自觉地由身边看似无关的事物联想到佛山的一切,以及老家那有 虫声相
43、伴的月夜。但也不是所有引发联想的事物都毫无关联。班内同学自我介绍时,我全程神游,只记住了一些好看辨识 度高的女同学和班内少有的几个男同学的大致模样。军训期间中秋举办晚会,以班级为单位聚集,我们在宿 舍楼下集合,等待大队伍去操场观看精心准备的节目。我百无聊赖地站在班级队伍末尾,望着黑幽幽的草丛 发呆,直到被身后那悄声却仍旧能被我精确识别且捕捉到的乡音拉回到现实。听到熟悉乡音的感觉,就好像 短暂上岸的鱼又回到了令它安心的水里,尽管也因回想起家乡而惆怅,但又好像因为知道有归处而欣慰。大 抵是被我无意识看了许久不好意思,那位同班同学结束手机通话后又腼腆地和我打了招呼:“你好呀,班内 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就
44、发现了,班内只有我俩都是高州人呢。”不知为何,我感觉心好像因为暂时找到了停靠 的港湾而变得沉稳,回了句:“真好呀,能在广州这里碰见老乡。“然后我们又相视一笑,一起跟随队伍观 看中秋晚会。那一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毕竟,它也是高州那一轮静悄悄的月。人是极难永远都不离开家乡的,乡愁似乎也是难以避免的。说要摧毁乡愁,使乡愁消散,是痴心妄想的。 乡愁永不会消散,也不应该被摧毁,因为乡愁非“愁”,它意味着一个人灵魂旅程的过去,意味着灵魂有归 处,尽管那归处可能随时变化甚至同时有多处。于我而言,乡愁,也一直在给予远方的我以力量,成为我感 悟文学作品之美的养料,让我获得慰藉。席慕蓉写独属于她自身的乡愁时,就写
45、出了不同时期对乡愁的认识与那复杂难以表味的情感。全诗 短小精巧,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 怅惘;第三节写乡愁的永恒,写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全诗意境深幽,比喻新异,语言贴切自然、朴素优 美。乡愁也可以蕴涵更多的含义,即成为有关母亲、故乡的综合性的情感,乡愁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 变迁与人事变化,想必其中情感的浓淡也一定有所变化。但是,母亲、故乡,永远是一种不可割舍的关系。乡愁永不消散,也不应该被摧毁,乡愁非愁,它承载了一个人的起,点,传承了家族的特质,又将这些 美好转化为人前进的动力。它的存在,能给予游子以力量,感觉心有归处,有所期
46、盼,永不迷失家的方向, 让一颗远在异乡的心灵在文学作品里获得共鸣。幸而有乡愁,离家远行的人才不至于迷失方向。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我”嫌恶高州口音,是因为当“我”来到佛山时,高州口音成为了小伙伴们嘲笑“我”、排挤“我” 的理由。A. “我被浓浓的乡音包围着,就仿佛在被安心包裹着”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感受到“我”此时内心的安 宁与满足。C.在广州求学时,“我”遇到了一位同样来自高州的老乡,这让“我”的内心感到沉稳,“我们” 一起 观看中秋晚会。D. “那一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毕竟,它也是高州那一轮静悄悄的月”,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 妙。7 .关于
47、对文中的乡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离开家乡的人似乎无法避免地会产生乡愁,且乡愁具有永恒性。8 .乡愁非“愁”,它意味着一个人灵魂有归处,即一个人的出生地。C.乡愁会随着时代变迁与人事变化而有所变化,但也有不变的地方。D.乡愁承载了一个人的起点,传承了家族的特质,给人前进的动力。9 .文章多处引用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 文章多处写到乡愁“永不消散”,是无法“被摧毁”的,其内涵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6. A 7.B.引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和“鬓毛衰”与“我的乡音早已改变了”作对比,潜移默化中“我”的口音 听着像外地人,体现此时“我”内心的惆怅和对归处的茫然;引用“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来说明“我”去广州求学时 的矛盾心情,实现求学梦想“我”应该高兴,但联想到佛山时又感到一种乡愁;引用席慕蓉的乡愁与“我”理解的乡愁作类比,丰富了乡愁的内涵,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8 .开头部分是从乡愁的特点来说明乡愁的无法被摧毁,乡愁是无形的、随时变化的甚至同时存在多处的:第二处是从乡愁对个体的影响和意义来说明乡愁的无法被摧毁,乡愁给予“我”力量,让我感悟到文学 作品之美;最后一处是从乡愁对家族、对群体的作用来说明乡愁的无法被摧毁,乡愁给游子力量,感觉心有归处,让 离家远行的人不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