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一语文教案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初一语文教案七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2023初一语文教案七篇 学习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第一则期行) 一、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译重点词、句。 期:(古义)商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留意省略的成分) 二、合作沟通 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展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争论 1友人末到,陈大丘就单独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
2、方? 3如何对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5假设其次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其次则乘船) 一、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俱:一起。幸:(古义:幸而、恰巧)、(今义:幸福)。尚:还。 辄:当即。可:肯、同意。舍:抛弃。守:莫非。 所以:的缘由。邪:相当于“吗”,表疑问。遂:于是,就。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从前之所以迟疑不决,正是由于考虑到这种状况罢了。 二、合作沟通:四人小组结合课文解释进展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争论 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
3、价他们的优劣? 3、比拟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 4、比拟期行乘船的写作特点: (期行行文简洁,故事情节紧凑,中心愿思深刻,耐人寻味。) (乘船行文简洁,故事情节完整,通过比照,提醒了文章中心。 总结: 通过本文两个小故事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围绕对课文中所说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课堂检测: 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局部:根底学问 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编写的。(2分) 2、解释以下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俄而雪骤(俄而:) 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太丘舍去(舍去:) 尊君在不(不:) 与人
4、期行,相委而去(委:) 3、咏雪中两个比方哪个更好?(4分)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分) 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较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方吗?(4分)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4分) 其次局部:阅读分析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
5、、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4分) 8、从故事仆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3分) 9、释词:(4分) 日中:()舍去:() 无礼:()引之:() 10、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对的?(4分) 11、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4分) 12、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3分) 13、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4分) 答案: 1、刘义庆 2、俄而:不久,一会儿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期日中:商定的时间是中午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不:通否委:丢下,舍弃 3、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4、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
6、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略 6、略 7、元方,语言和行为 8、守信用、讲礼貌。 9、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礼貌;拉元方 10、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11、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2、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13、略 2023初一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积存“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精确流畅地朗读并娴熟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 3、端正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
7、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预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日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许多许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日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PPT2:“论语”。)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 学生齐读;正音。 三
8、、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 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推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思索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思索并答复前后三句的关系。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读 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2、把自己最喜爱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读课文(男、女轮番,捕获感受) 六、共享感受(围绕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 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 七、完毕语: 同学们,让我们积存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 2023初一语文教案(篇3) 教学预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问和力量的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情感阅读文本,培育观赏诗歌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目的:品尝诗歌的美丽语言 情感
10、态度和价值目标:体验剧烈的母子情怀。 教学重难点 一。要点:观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带着感情读诗。 困难: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细心而深刻地体会到家庭的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爱情是世界上最宏大、最无私的情感,也是中外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花描写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在金花的帮忙下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爱,荷叶妈妈又是如何表达的呢? 二、字词积存。 并置:甜瓜、水果等与茎或枝相连的局部。 瑞:吉利的。 邯郸(h/d):莲花。 帕伊哈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Q)倾斜。 荫蔽:遮挡。 花瑞:花开的好预兆。 莲蓬:荷花盛开后的花托。 适意:舒适。
11、 展馆:1描述高耸;2花木造型美丽,带有“丁亭”。 闭塞:闭塞,闭塞。 三、走近。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作家,诗歌名作方兴泉水等.给小读者的散文集。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心、自然三个方面。它以提倡爱的哲学而著名,母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动身点。 四、关于散文诗: 散文诗是一种兼具散文和诗歌特点的文体,其篇幅一般较短,具有诗歌的意境和散文表现。 外表是散文,本质是诗歌。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读后,要求学生总结大意) 这篇散文用风景来书写人,以情送人,以花为人,引起对母爱、母女感情的自然赞颂。写荷花就是写
12、“我”,写荷叶就是写妈妈,实现“我”就是风雨的荷花,而妈妈就是经得起风雨的荷叶。是的,即使是荷叶有意识地爱护了莲花,更不用说母亲们对他们的孩子们都有了很好的照看。当我们遇到风雨时,纯净的母爱总是悄然而来,给我们劝慰和力气;无私的母爱永久爱护着我们,陪伴着我们一生。 2 、理清构造层次 这篇文章从他院子里的莲花开头,集中在雨中的莲花上,并写到雨打红莲和他院子里的荷叶爱护莲。在雨中,发觉荷叶遮住了荷花,摩挲着自己,于是联想起母亲,想起母亲爱孩子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爱护孩子成长的感情。 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唤起对家庭过去大事的回忆? 用触摸现场的方法唤起对家庭大事的记忆。父亲的朋友花了9年前在自家院
13、子里发光的莲花去看红莲,介绍了大自然。 六、探究品读 一。为什么要从他院子里的莲花开头?课文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到九年前我的祖父和我对莲花的观赏? 2、文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什么?红莲呢?的心情如何变化? 3.在文本中的心情变化是什么?最终,“我心中的雨要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空旷天空中的影子?”作用是什么? 4.在该段末尾,妈妈!你是荷叶,我是红莲。我心里的雨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天空下的影子?“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5个。花园里有很多莲花。他们中只有两人被选中写作。在这里采纳的表达手法是什么?这条路的作用是什么? 6岁。”雨滴不停地跳动,只在英勇慈爱的荷叶上,采集一些流淌的水珠。我的心被
14、深深地感动了“,看到一大荷叶旁边的红莲,渐渐地侧身,是被上面的红莲深深地感动了,由于什么? 分组争论,展现,教师明确: 一。为什么要从他院子里的莲花开头?课文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到九年前我的祖父和我对莲花的观赏? (1)雨打红莲,荷叶爱护自己院子里的莲花,使莲花触到了自己,所以有了联想。“我”是雨下的莲花,母亲爱护莲花不受风雨的侵袭。荷花是写“我”,荷叶是写母亲。它布满了爱。它自然地与母亲的关心和爱联系在一起,暖和而感人。所以借此情景表达自己对母亲爱护孩子成长的感受. (2)红莲是本文的重点。课文以你院子里的荷花开头,重点描写雨中的荷花. (3)在写雨打红莲和荷叶护莲之前,先是在九年前和祖
15、父一起写了荷花鉴赏记,做了一个平淡的床上用品,把这些花放在人们的背景下让人知道。花里年乡和桑提莲的开篇,展现了吉利的符号,把花与人严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人们下面的花卉隐喻埋下伏笔。 2、文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什么?红莲呢?的心情如何变化? 3.在文本中的心情变化是什么?最终,“我心中的雨要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空旷天空中的影子?”作用是什么? 在文本中,的心情从“无聊”到“不适”,从“不适”到“担心的心情”,反映了对花儿命运的关注。 在文章的最终,我直接表达了我的想法。自然界中的雨滴是可见的,但心里的雨滴是看不见的,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很广,除了母亲之外,还有谁能给它们遮荫呢?这把母爱推向了高潮。
16、 2023初一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把握文中消失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的根本状况,体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肤浅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许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受,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受叙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详细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消失的生字、生词。 4、带着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尝内容,体会感情 1、带着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认真品尝。
17、2、引导学生感受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着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家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美丽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得意形象的描绘,抒发了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喜爱之情。 其次课时 一、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忙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家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索:海上的小燕子和家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教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在
18、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受?试写一篇短文,登记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美丽的咏物寄情散文。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喜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局部。前局部运用倒叙的手法对家乡小燕子进展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暖和、舒适而又布满生气与活力的家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局部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家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展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浓浓的乡愁
19、,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喜爱之情。 2023初一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积存文中消失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执着坚决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着学生熟悉石榴,观看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看到的石榴。 3、带着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着学
20、生品尝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着学生阅读全文,体会的思想感情。 3、带着学生重点争论为什么将石榴比方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争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着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予情怀,通过对石榴的详细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勉向上的精神品行: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决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其次课时 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着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着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21、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看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看,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索,做生活的有心人。 2023初一语文教案(篇6)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精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展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别的词 3、 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把握以下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晰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
22、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知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假如你不进展学习,不承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消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仆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消失的句子停顿可依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
23、/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拟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叙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叙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顺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
24、,叹息。表达了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把握大意 (教师)叙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解释和工具书、参考教师补充解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把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解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别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 4、“稍稍来宾其父”来宾: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来宾款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
25、“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一般。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原来。 (3)理解以下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给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
26、上书本) 幻灯:(1)朗读以下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来宾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留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把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答复)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的惋惜之情。那
27、么,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发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解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终一段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索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受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缘由是什么?用原句答复。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终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
28、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其次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凡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状况来看,缘由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缘由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一般的人,那些天资寻常的人,如不承受教育,连一般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叙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表达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缘由,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
29、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示意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开掘开掘。 (学生争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灵敏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来宾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出色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白仲永终未成大器的缘由。 5、其次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谈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