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组三年备考方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组三年备考方案.pdf(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二地理组三年备考方案第一阶段:高一未分科阶段本年级是新课改的先头部队,是第一次吃螃蟹的年级,有很多新事物,既要考虑素质教育,又要体现高考的要求,特别是高一的时期,文理未分科,高一学生地理基础一穷二白,所以高一的教学主要是以两本必修课本为蓝本进行教学,适当加以难度,为以后的分科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二阶段:分科后高二阶段的备考高一暑期:地图基础与 地球总论高二上期中考试前:人教版必修一一二单元的复习,既地球的运动与大气的运动高二上期中考试之后:人教版 区域地理之 世界地理寒假:人教版区域地理之 中国地理高二下期中考试之前:人教版 区域地理之 中国地理与 必修3 高二下期末考试之后:人教版选修三
2、,选修五,选修六的学习暑期补课:人教版必修一三四单元的复习教学模式:A.系统地理教学模式:尽可能运用“情 境 探 究 迁 移”教学法。该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将学习内容课题化,实行课题式教学;将课题内容问题化,进行问题式教学;将课题问题图文化,实行图文式教学;将学习过程探究化,实行探究式教学;将教学活动情境化,实行情境式教学;其核心方法是:“认知结构思路探究法”(简 称“五 W模块探究法”),知识体系建构学习法(简 称“五 S 模块知识建构法”),地理思维建构学习法(简 称“十 C模块思维法”)。它是经六年的课题试验检验,证明是有效而具操作性的成熟模式。其模式可表述为:“三段五环式”:阶段:I.课
3、前情境创设阶段I I.课中认知探构阶段n.课后能力提升阶段环节:A.课题导入B.课题导学一C.认知导构D.总结导练E.案例导探B.区域地理教学模式:尽可能运用“五 W”教学法:“在哪里?(w h e r e)”、“有什么?(w h a t)”、“为什么?(w h y)”、“怎么样?(h o w)”、“怎么办?(h o w t o)”。区 1A.在 哪 里(w h e r e)?一位 置(区域定位)域Y地B.有 什 么(w h a t)?一地理事象(自然的及人文的地理事物和现象)C.为 什 么(w h y)?一 原 因(形成原因及规律)E.怎 么 样(h o w)?T寺征(区域核心内容及差异)理
4、:F.怎 么 办(h o w t o )?一国土整治(区域学习的最终目的)具体教学计划:第 一 部 分 地 图、地球与信息技术知识第 一 单 元 地 图地图的基本要素学用地理统计图第 1 一3 课时第 4 5 课时 等高线地形图第 6 7 课时第 8 9 课时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电子地图与数字地球单元综合检测(一)第 二 单 元 地 球(静态)第12课 经纬网 第34课 世界地理定位 第56课 中国地理定位单元综合检测(二)第二部分自然地理第 一 单 元 地 球(动态)第1课 宏观概述: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宇宙环境、大气环境、陆地环境、海洋环境第23课时 地
5、球的宇宙环境(去 掉“月相”)第4课时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5课时 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和地球仪、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周期和黄赤交角)第67课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89课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单元综合检测第二单元大气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结构 第2课时 大气的热力状况第34课时 大气的运动第56课 大气环流(季风环流适当渗透初中地理中我国季风、东亚、南亚季风)第7课 大气的降水(降水的条件、类型、分布、影响因素)第89课 常见的天气系统第1011课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气候要素、气候形成因子及第四单元第三节)第1213课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特征
6、、成因及判断)单元综合检测第三部分区域地理第一单元世界地理第1课 世界地理概况第2课世界的地形第3课世界的气候第4课 世 界 的 河 流 第5课第7课 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单元综合检测(一)第二 单 元 中国地理世界的植被第6课第8课世界的政区世界的十三大区域地理第1课中国地理概况第2课中国的地形第3课中国的气候第4课 中 国 的 河 流第7课中国的分区地理单元综合检测(二)第5课中国的植被第6课中国的政区第三单元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第1课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2课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第3课荒漠化的防治第4课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第5课 能源资源的开发第6课 流域的综合开发
7、第7课 区域农业发展第8课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第9课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第10课 产 业 专 业单元综合检测(三)选修三、选修五、选修六的教学根据课程进度和高考要求灵活安排第 四 部 分 自 然 地 理第四单元陆地环境单元综合检测第五单元海洋环境单元综合检测第六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 1课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 2 课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包含第3 节喀斯特地貌与桂林山水)第 3 课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单元综合检测第三阶段:高三备考阶段教学理念:重组教材,复习不必也无须做到全面完美,重要是精要、专题、高效;得高分就是硬道理;让有限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大胆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8、,重点要讲透,难点要讲清,不走过去“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效率低”的老路。重视复习观念上的更新,变单纯复习知识转向“知识加方法等于能力”;变简单的满堂灌式“复习课”转 向“互动复习”。如教师讲解(讲中有启发、听中有思考);学生动脑(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归纳演绎、总结概括);学生动手(绘图、列表、列关系式结构式):学生动口(提问、答问、讨论、交流)以及阅读、查询资料等。复习活动不能等同于讲新课。指导思想:明确一个方向:落实双基,突出主干,提升能力 把握三个原则:依托教材抓重点,求宽度;研究考纲抓难点,求深度;结合实际抓热点,求思路。抓住三个根本:自然地理重原理规律,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9、人文地理重方法思路和案例,提升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区域地理重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及人地关系分析,提升学生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联系实际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搞好三个结合:教材与考纲结合;专题讲授与对应联系结合;综合测试与全面讲评结合 实现三个突破:准确定位区域空间;有效提取地理信息;合理运用地理原理 走出四大误区:耗时低效全面复习,死记硬背知识碎块;过早盲入“热点”陷井;过多沉入“题海”战术 达到一个目的:构建知识体系,培养解题技巧,提升应试能力复习安排:地球、地图和信息技术知识一地球运动一天气与气候一陆地水与海洋水一地壳及地壳变动一自然带等自然地理内容一中国地理(总论)一世界地理一人地 关
10、系(涉及到高中必修二、选修一的内容)一中国地理(分区)、国土整治(选修二)。复习总体策略抓基础,重训练,促能力地理高考旨在考查地理学习必备的核心能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能力发展基础,传授知识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能力。知识不会自然而然地自动地转化为能力,只有通过长时间的有效训练,培养和实践,使静的知识转化为动的知识,把记忆的知识转化为能够应用的知识,才能使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整理知识,形成网络系统整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归纳,总结,让知识形成体系纳入网络的过程;也是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的过程。整理地理知识首先要确定整理的范围。因为知识范围大小不同,整理的内容也就有多少,繁简,详略的不同,同时还有考虑知识
11、的科学体系及分类。以学科主干知识为主,侧重能力提高地理学科内容多,考试范围广,“求全”、“求保险 的复习思路,似乎面面俱到,但实际上只能是浅尝辄止,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求全”的复习过程必然挤掉“能力训练”这重要环节,考生吃的多为“夹生饭”,综合能力培养是建立在不扎实的根基上的。所以,与其“求全”导致不落实,不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难点,就主干知识进行举一反三,不断训练,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考生若能对主干知识真正领悟并能熟练运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知识掌握的多少,已不是高考目的要求,现在高考的内容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际。“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
12、考试题的主旋律”(张亚南/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实际问题。重现对图、图表、计算方面知识的考查复习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获取地理信息,进行区域比较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
13、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运用图像构建空间概念,把握地理规律,理解地理原理,正确有效地从图像资料中获取信息,把自然和人文的政治、历史、地理等较好地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更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复习局部策略A o自然地理部分 抓住主干,夯实双基一基础 优化复习,提高效率一关键 科学训练,提升技能一保障.重视主干知识,熟练掌握复现率高的知识点一要注意构建好各单元知识结构,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如,复习“气候”时,可以以这个知识点为中心,从气候的四大因子: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展开联想。尽可能拓展其外延,尽量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系统性,如把自然地理划分为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和地表
14、物质的运动等几个系统专题,从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和分布去把握特征和成因。三是多练,注重记忆性积累和运用性积累。.充分重视利用地图,提高对图表信息的提取、分析、比较与推理能力平时复习时,要善于观察各种图表上有哪些基本要素,掌握阅读各类图表的基本方法。善于分析各种地理信息与题目要求之间的联系,寻找答题的共性、规律与策略。注意社会热点、焦点与区域知识的有机结合平时复习时要经常留意当前国内外和现实生活中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如宇宙探索、重大纪念活动、生态敏感区、地缘政治敏感区等方面的热点、焦点,用相关的自然地理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突出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复习,高质量的掌握双基一要踏实复习教材中的图文资料
15、,对其要有一个准确、清楚、透彻、灵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结构。二是突出基本原理、规律中思维过程和方法的复习,同时还要创造性的运用这些思路和方法,使其真正内化成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形成适合自己的思维主线。三要突出原理、规律的实际运用,将其应用于实践,以此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优化复习,提高效率一关键教学的艺术性在于教学的科学性,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实现普通教师教好普通学生的愿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科学的高考课堂教学模式:讲一练一评一(考)一结。1.讲:复习
16、课中,要求复习的知识多,容量大,难度高,还要让学生在复习课中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讲什么、如何讲就显得尤为重要。自然地理关键是个 理 字,要求给学生讲透,讲明白,在讲的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同时体现启发性的原则。教师的讲授要精,要画龙点睛,要“内容图象化”。串讲知识点,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强化记忆,拔升能力。2.练:如果说,讲是练的基础,那么练就是讲的运用。在讲的基础匕使学生初步形成系统的理论思维能力,再加强训练,这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契机,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练要遵循先易后难,难易适度的原则。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典型,要有层次
17、性、综合性。练习不仅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练习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内容可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讨论探究。“少而精”是练的基本原则,要求对每个知识点都力求重现一次,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另外,做练习时应严格要求学生规范答题,时间安排适当,独立完成,当然最重要是狠抓落实,且重在掌握解体思路和方法。3.评:即讲评。及时进行讲评,有助于学生们通过反馈的情况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对缺漏及时地进行分析、领悟、完善、深刻,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内容,采取措施进行补充、系统化、概括化,避免问题的搁置。讲评练习、试卷,可采取教师的点评和学生的自批、互批,同学们进行讨论、提问、质疑,把主
18、要矛盾找出。让学生们在亲身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能解答的,让学生与学生进行;不能解答的,教师进行引导、答析,一起来查缺补漏。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的效果如何,评是检验是否达标的唯一标准。评价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向上性、创造性。评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调得分点,同时由个到类,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在评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有的放矢,突出要解决的问题;分类归纳,对同类型的错误和问题要归纳整理,使学生明白错误的根源;举一反三,对于错误多的问题,要从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讨论;深层反馈,最好的方式是再出一个稍有变化的问
19、题,让学生再动手做一遍;教师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使学生看到不足,也看到成绩。4.考:考试作为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及时反馈的一种主要途径,是教学成果的评价和检测手段。在教学中,利用整块时间让学生集中做套试题,或利用十几、二十分钟,让学生完成试题的某几个部分,以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方法技能等方面,这样的考有利于教师、同学们了解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从而将基础知识过渡到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提高应变能力和运用能力。当然根据经验研究高考考题导向、特点及其答案和评分标准,组编考题,这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5.结:没有总结,就不会有能力的提升,仅仅只是知识的再现,遇到新材料、新情境的题就不会不知所措,
20、因而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很重要。讲、练、考、评、结五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进行总复习要注意五个环节的联系使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知识应用能力。科学训练,提升技能一保障“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论证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是近年来地理高考的主旋律。高考对考生的要求是能够“活学活用知识”,具体的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务、论证和探讨问题。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求学生抓好基本概念,原理学习的基础上,对这四方面的能力按照 考纲规定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专项训练和归类训练,特别是选择题、综合题、以及各项
21、能力要求的专项训练,从中能更好的领会各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另外,要重视规范性训练,必须按照高考的要求来进行,以便养成严谨的审题和答题习惯,从而尽可能减少非水平性失分。1.精选试题,摆脱题海,提高做题的效率选择试题的基本原则是:从知识点的角度看,所选习题力求紧密结合主干知识点,杜绝偏题、怪题;或试题中涉及到平时没有练习过的知识点,以便查漏补缺。从能力角度看,应选择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试题,即通过该试题的练习,能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从试题难度的角度看,应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题为主等。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各省区的部分模拟试题权威期刊刊登的高水平试题作为复习过程中的主要试题,是种明智的选择,并在
22、此基础上进行变形训练,可以较好地把握联系的深度和广度,力求做到在变化中求深化。如:通过做地理计算题,不仅仅要学会做这些计算题,还要通过研究,总结、归纳出常见计算题的类型,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技巧等,既建立了知识体系,又建立了方法、思路体系,为快速、正确解题奠定坚实的基础。2.踏实复习,规范解题,确保容易题和中档题不丢分是高考成功的保证要十分重视平时练习和考试中的 错误。高三复习阶段中的平时练习和考题一般都是我们精心准备的,学生出错后,要让他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解题思路,反思自己出错的原因,总结经验,力求做到“同一类型的错误不能出现两次“,可以通过建立“错题本”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 一 愿望。简答
23、题是近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新题型,且所占分值较高,是近年考生失分的“重灾区”。因此,在平时练习中,要不怕麻烦,科学、准确、规范、严谨地答题,尤其要注意答题的全面性、层次性、科 学 性(用地理术语)等。B.区域地理部分【区域地理考什么】A.确 定 空 间 位 置B.描 述 地 理 事 象C.分 析 事 象 原 因D.概括地理特征E.分 析 区 域 差 异F.探 讨 区 域 发 展G.选 择 地 理 区 位H.探寻人地关系指导思想:以系统地理为指导;以区域特征和差异为重点;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复习策略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区域的特征是以这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的。故而往往从这里入手,
24、按照各地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即其他特征是由此而引发)的和最具特色(即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区域特征,并以此追寻出主导因素。如西北地区:教材是由“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灌溉农业”、“地下宝藏”和“主要交通路线 五部分组成的。按照自然特征对农牧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分析,“气候干旱,应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内陆”是形成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理清知识联系,形成知识体系明确了区域的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后,就要按照区域地理的综合性,找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经济地理各生产部门间以及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个相关的知识系列。贯
25、穿人地关系,建立知识结构一个区域不论地理事物多么繁多、内部联系多么复杂,但都离不开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结构体系。这正是新教材教学原则、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也是区域地理结构教学的主体核心。因此要围绕人地关系这个主题,将知识系列与知识系列归类连网,找出知识间的联系。课型要求复习课的教学要求:讲练要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做到精讲多练,讲在学生似疼非疼处,理清知识体系,讲清知识规律,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把握好复习课的难度、深度和效度。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课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和时间,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弃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提倡重归纳、重应用、重 延伸、
26、重技能,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教会学生自主复习,独立思考,自觉积累知识,积极探索规律。讲评课的教学要求:从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出发精选题目,自编题要力求有针对性,外来题力求有补充性,做到去粗存精,讲求实效。练习题的设计既要注重基础性,又要具有综合性,力求由浅入深,触类旁通,要把知识点的回顾与足量的巩固练习结合起来。试卷性的练习必须对各地试卷作分析比较后重组,严禁使用成题、套题,在保证训练频度的前提下,控制练习总量。自习辅导课的要求:自习辅导课要多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质疑的机会,自习课只答疑,不准加班讲课。杜绝占用学生自主复习时间讲课或强迫学生只做本科练习的现象。辅导要注意导思想、导方法、补基础。进程
27、安排:本阶段根据复习要求可分为:第一轮复习一基础复习第二轮复习一专题复习第三轮复习一综合演练第四轮复习一考前调整考试安排:一第一轮复习采取系统复习月考制度,评价反馈复习效果,跟踪了解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缺陷,再实施-次诊断性评价考试,以期稳健过好该轮复习关。第二轮复习采取专题训练周考制度。在此阶段安排四次专题训练性考试,内容以专题复习的内容为主,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内综合能力,以检测专题复习的效果。第三轮复习采取诊断性联考制度。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我省八校联考,训练学生的学科间综合能力,掌握学生的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排队定位。第四轮复习,模拟高考实战演练制度。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三次模
28、考演练,提升应考能力,丰富应考经验,掌握应考答题技巧,增强应试信心和考场适应能力。复习课要体现:综合性:基础性:启发性:选择性:实践性:互动性:滚动复习,着眼双基,启发思维,上挂下联,内化知识,教师引导,前后衔接,归纳综合。立足常观,中档为主。传授方法、指导迁移。讲其所需,恰当取舍。注重运用,培养能力。学生动手,师生互动第一轮复习基础复习:梳理知识求广度阶段特征:新课结束刚刚,复习刚刚开始,心理意识尚未进入高考复习备考状态,有个适应期;复习任务重,时间长,易疲劳、松懈。学情分析 此阶段,大多数学生对于地理基础知识只停留在只言片语的了解上,不但不能说出其内涵与外延,连识记理解也谈不上。教学对策
29、必须重组知识内容,从庞杂的知识系统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线索,就是将知识压缩成自己的知识,将书变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敢于突破教材章节界限,初高中知识界限,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复习任务:此阶段最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四大部分主干内容为基础,在复习中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活化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完善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与测试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养,从而逐步达到地理能力测试要求。时间安排:从10月初至次年3月1 5日前后,除春节前后休息两周外,历时近6个 月22周175天。复习目的:依据教材,梳理知识线索,构建知识框架,实现知识系统化。并注重基本技能、
30、基本方法和基木思维的培养,及时查漏补缺。复习内容:三个基本部分:A.地球、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B.系统地理(自然、人文);C.区 域 地 理(中国、世界)。而这三部分始终围绕四个主题展开:地球和地图是解决“在哪里?”,这是问题的工具;区域地理重点解决“怎么样?”,系统地理重点探讨“为什么”和“将怎样”。如果最后能够使高三学生达到在任何情境下回答这四个问题,其应变能力便可以高质量的符合高考的要求,也即具有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大基本系统:A.地理知识系统:地球运动系统。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时空变化。B.人地关系系统:包括人口
31、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C.区域地理系统:它包括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D.地理图表系统:包括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复习安排:按 地图、地球与信息技术 自然地理理论及其应用 区域地理 人文地理理论及其应用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顺序进行。以上学习内容和顺序的安排既按照地理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不能完全按照教材顺序,要先复习地理基础和自然地理,这是整个地理学的基础,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难点。复习模式:单元复习+小专题复习法复习具体安排:月份周次单元标题课时重难点内容教学方法1.1地球41、经纬线特征及意义讲
32、授、演示、练习1.2时间4时间计算讲、练1.3地图41、地图三要素2、等高线图的判读讲、练1.4等值线图的综合判读4判读各类等值线图讲、练、图示1.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31、天体和天体系统2、地球的特点讲、练、图示1.2日地月的关系31、太 阳 能 量 来 源2、太阳能分 布3、太阳活动及影响讲、练、图示1.3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4地球自转、公转的特点讲、练、图示、分析1.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41、晨昏线判读2、地转偏向力应用讲、练、图示1.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41、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及计算讲、练、图示、分析、比较1.6光照的综合判读4判读光照图及变式图讲、练综合练习2
33、考 试、评 讲、分析2.1大气的组成和势力状况2大气层特点、成因及照明及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图解、图文分析2.2大气运动2势力环流形成、等压线面图判读讲 解、图解2.3全球性大气环流3三圈环流、A带、气压带季节运 动、季风环流图示讲解、比较法2.4常见天气系统3气面系统及基带云气变化、气压系统、图解法、比较法2.5气候形成及变化4掌握主要气候资源分布、成因、特 点、主要气候形成四大因素、判读气候类型、特殊=气候分析图文讲解、图表总结、分析比较2.6大气环境保护1全球变暖、讲解比较综合练习4考试、评讲分析3.1地表物质的组成、循环和地表形态3三大类岩石特点及代表2、地壳物质循环3、板块构造学说演示
34、、图示3.2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海水运动41、海水温度规律、成因、2、海水盐度规律、成 因 3、洋流演示、图示、讲解3.3陆地水和水循环31、河流补给形式3、水循环图示、讲解3.4生物和土壤21、生物和环境2、土壤结构分析3.5地球环境和整体性和差异性1地域分布规律讲解4.1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2台风成因和灾害讲解4.2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2海洋资源分布进解、分析4.3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2地质灾害成因分布讲解、分析1.1农业生产活动和区域选择2农业区位讲解、分析1.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讲解1.3工业生产活动和工业区位选择2工业区位讲解、分析1.4工业地域形成和主要工业区2
35、主要工业区讲解、分析2.1城市的区位因素2城市区位讲解、分析2.2城市作用和形态1城市地域形态讲解、分析2.3城市功能分区、成因21、城市功能分区2、城市规划讲解、分析2.4城市化及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1城市化问题讲解3.1人类活动地域关系的主要方式1现代运输方式特点讲解3.2主要运输网中的线和点2铁路、港口区位讲解、分析3.3城市运输和电子通信1城市交通运输讲解5.1世界地理概论41、大气降水规律2、重要海峡、运河气候等3、气候判读图析、讲解5.2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2四区域、两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特征、农业生产读图、讲解5.3西亚、非洲2西亚非洲工业化资源及主要地理特征图文分析5.4欧洲西部
36、、东部、北亚2气候成因、分布及对农业影响、俄、德等国地理特征图文分析5.5北美2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分析讲解、图示5.6大洋洲、西北地区2大洋洲、南极地区的资源特征图文分5.7单元检测46.1中国区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2我国行政区划、人口问题图解、分析6.2中国地形3地势特征、主要地形区特征、分布图解6.3中国天气4主要气候特征、降水分布特征、气象灾害讲述、分析6.4中国河湖3河流水文特征、水象特征图文讲解6.5中国自然资源4主要农作物分布、工业中心基地分析、区位条件分析讲解、分析6.6中国交通、3铁路线分布、商业中心形成、旅游图文讲解 指导理念:只有系统化的知识才称得上是体系。现代教学论认为,学
37、生能力的形成是与其掌握的知识体系密不可分。知识体系即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整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归纳、总结,让知识形成体系纳入网络的过程,也是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的过程。知识和能力是一对有机联系的整体,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和载体,能力是知识积累的结果和体现,没有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能力,知识就成了死水朽木。而方法则是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和纽带。指导思路:一将初、高中地理内容按照原来教材的内容复习一遍,我们认为是必要的,但不能是简单的按顺序过一遍,因为会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需要我们对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作一些整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应以高中必修教材为主干线索,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整合
38、选修教材和初中区域地理教材,列出主干知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构建新的适合新高考要求的地理复习知识体系,形成八大知识单元,并且在复习时对教材的难、易内容进行搭配(八大知识单元附后)。复习要求:理清知识间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system)-分析知识间的联系,使之结构化(structure)总结地理事象的分布、运动及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standard)运用各种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stage)一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ski 11)梳理方法:根据知识联系程度,分紧密型(逻辑性)联系和松散型(非逻辑性)联系。整理系统一一对知识的层次、脉络、体系要整理清楚,列出知
39、识系统表。总结规律对地理知识的运动规律、分布规律、变化规律等应进行总结。分析联系一一地理知识有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多项联系。知识间的关系有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包含关系等。概括结构概括各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分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列出结构式或关系式。比较异同知识间的相同、相异、相反、相似,要设计比较项目,列出比较表。有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中心内容比较、综合比较等。归纳特征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归纳,便于掌握地理事物的特性或区别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系统:A.知识系统:地球运动系统:包括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运动,地理事物时空变化规律;一人地关系系统:包括人口
40、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区域地理系统:包括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政治区域等一地理图表系统:包括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等B.能力系统:信息提取能力空间定位能力;读图析图能力专题时间判断;教学环节:教师:计划一备课一讲解一测试一改卷一评讲一辅导学生:听课一看书一思考一练习考试安排:本轮复习采取系统复习月考制度。在此阶段安排四次阶段性月考检测,评价反馈复习效果,跟踪了解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检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缺陷。第一轮复习结束前一周安排一 次诊断性评价考试,全面检测第一轮复习的效果,并留出一周时间对第一轮复习诊断考试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弥
41、补。注意事项:高考文综科的政治、历史、地理虽然实行小综合,但试题仅仅是简单的相加和拼盘,所以文综成绩提高的关键是第一轮扎实地搞好单科的复习,夯实的单科基础。在复习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时,不能脱离区域地理而复习系统地理,因为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内才能得以分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也不能脱离系统地理,纯粹复习区域地理,否则区域地理的复习就太肤浅,复习效率低,也不能达到高考复习的要求(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类型时,联系美国地形、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要妥善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间的关系,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42、在理论上以高中地理为线索,结合复习初中地理的相关区域,从而在复习时纲目分明,纲举目张。第二轮复习一一专题复习:重组知识求深度阶段特征:本阶段是学生从学科内综合转向学科间综合的转型期,是文科综合应试能力形成期,学生思维最容易跳跃,学科间的思维转换很不习惯,极易耗费答题时间,甚至出现因思维纷乱而丢分。时间安排:从当年3 月 15开始至4 月 15 日,共 计 1 个月4 周 30天。教学目标:突出主干知识,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实现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贯通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点的迁移能力,在学科知识的交汇点上精选典型考题进行专题辅导、专题训练,在训练中,实现知识与能力整体提升。复习目
43、的: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结构,实现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区域之间知识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要求:建立知识框架;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总结知识规律;拓宽知识层面;比较知识异同;归纳知识特征。复习策略:专题梳理,整合迁移,纵横联系,适度综合,优化训练,提高能力 复习模式:采用大专题+小专题模式、专题内容:一是涉及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内容(如等值线图的判读)二是涉及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主要过程的内容;三是涉及人文地理、区域开发和整治的内容(如海岛的开发);四是和地理热点相关的内容(如青藏铁路的开通)。专题类型:知识性专题基础
44、性专题以教材内容为蓝本的专题,比如地理环境要素相关。技能型专题方法型专题以操作内容为蓝本的专题,比如怎样读图,等值线判读等。应用型专题迁移型专题以突出地理事象为蓝本的专题,比如与国土整治相关的内容。选择依据:专题的选择是复习教学设计的起始环节,其选择是否正确事关复习活动的成败,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依据以下“四点”确认相关复习专题。关 注“常考点”,达成知识的完整结构。纵观近年高考试题的考点,不难发现在试题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就是 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重点和难点。有些主干知识高频率出现,故专题复习更应重点注意。关 注“能力点”,提升解答问题的能力。近年试题的“能力点”凸显,着力于地理信息获取与分析
45、能力(各类地理图表的分析方法)、空间思维能力(空间判断、空间结构、空间特征与空间联系的分析)、问题探究能力(地理问题的探究思路与方法)、地理计算技能(时间、距离及相关统计)等的考查。为此应对能力点进行正确的定位:哪些是学生的强项,哪些是薄弱,然后选择好对象进行重点突破。对 于“能力点”的复习关键是抓好归纳、提炼,找出解决的规律性要求与方法。关 注“热点”,把握主题,回归课本高考试题一般不回避“热点”,但考查热点的立意大多放在“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要求考生能用地理原理解决热点凸显的问题。分析热点首先要透过现象把握问题的本质,即主题是什么。其次
46、是思考热点的主题与考点之间的关联点,做到复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关 注“错误点”,突破考试瓶颈 所 谓“错误点”是指经常出错造成丢分的地方,即存在的知识漏洞或能力薄弱环节。因此,在考前把握好试题分析关(分析试题得分情况,致错原因、存在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可将几次重要考试试卷情况进行比较,得出弱势知识模块、弱势题型及弱势能力点,找到增分潜力最大的“错误点”,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以突破瓶颈。整合方法以高中地理部分内容为线索:从初中相关内容中获得素材,用高中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和归纳。重组方法:结合时间变化,对具有季节性和发展变化的地理现象进行重组。如: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季节变化大气运动洋流运
47、动不同气候类型的季节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生产活动结合空间分布,对具有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地理事物进行重组。如:大洲大洋分布板块构造全球地震火山带分布年青褶皱山脉的分布年青的高原的分布古老的高原的分布某些矿产资源的分布人类的活动结合区位因素,对各项人文要素的形成条件进行重组。如: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农业基础生产发展人口密集工业原料丰富加工工业发展城市形成交通发展)结合人地协调发展,对各类人地关系的案例进行重组。如:人类与土地资源(毁林开荒水土流失退耕还林,毁草开荒土地荒漠化退牧还草,围湖造田湖面淤积退耕还湖,滥垦湿地土地退化保护湿地);人类与水资源、人
48、类与矿产资源、人类与生物资源、人类与大气资源等。结合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对国土整治与国土开发中的问题进行重组。复习要求备课上。有一句话说的好,“与其抓住每一分钟学习,不如抓住学习的每一分钟,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的就是这一点:与其抓住每一分钟备课,不如抓住备课的每一分钟,精心备课,不要边聊天边备课,这样时间上浪费了,等于浪费学生的课堂时间。多研究大纲和说明,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等等,既要加强课堂教学,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社会,联系实际,提高学习效率。一教学方法上。课堂教学要贯彻课改精神和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自主
49、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亲身体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试题编制上。精心编制试题,提高实战能力。考前要做一定数量的习题,这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解题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大幅度提高考试成绩。但不能让学生沉溺于题海中而不能自拔。一能力培养上。高考注重的是提供资料r设置情境,考查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 要以教材以外的知识为切入点,重在培养学生的临场的应变能力、联系迁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表述能力,图像语言的判读和分析能力。高考不会考“死记硬背”的知识,重在灵活应用。始终不要忘记考场上是考生能力的较量和展示。科学记忆而不是死记硬
50、背;整理加工而不是机械照搬;选择做题而不是题海战术;重视技能而不是只背知识。我们能做的是提供给学生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教学过程环节上。教学过程提倡五个环节:知识梳理构建网络、理清主线课堂训练练规范、速度、技巧、能力单元考试改造与创新考题(知识梳理的补充)试卷评析纠正错误、总结规律、触类旁通查漏补缺对症下药答题习惯上。时刻提醒学生,平时训练和考场上一样,养成好的审题答题习惯:会审题,能够仔细阅读试题,提取有效信息;会确定思路,要构建一些答题的模式,准备答题时运用;会运用地理术语,文字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进行表述:并具有严谨的时间意识,有计划安排答题时间,书写快捷。心态稳定,注意答题策略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