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论》读后感范文_小学教育-爱心教育.pdf

上传人:c****2 文档编号:9397395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3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幸福教育论》读后感范文_小学教育-爱心教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幸福教育论》读后感范文_小学教育-爱心教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幸福教育论》读后感范文_小学教育-爱心教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幸福教育论》读后感范文_小学教育-爱心教育.pdf(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幸福教育论读后感范文 幸福教育论读后感范文 幸福是什么?由于价值观和人生的体验不同,每个人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有的人认为物质充足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拥有自由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享受亲情最幸福;有的人那么认为品味成功的喜悦时最幸福幸福是我们渴望的,然而,也有许多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却毫不觉察,特别是我们的学生。有幸拜读刘次林先生的德育专着幸福教育论,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首先,刘次林先生用全面的人性观界定了哲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 幸福概念,接着提出了幸福与教育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然后作者用丰富的实践材料揭露并批判了当代教育忘记、违背、伤害学生幸福生活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

2、点,感受颇多。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所应该把握的应是幸福教育的含义,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使学生获得幸福的感受。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和自信心及自主追求幸福的能力,从而使他们逐步开展成为拥有幸福能力的生命的主体。教育应该成为幸福的理由。我们要使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同步开展,使承受教育的所有学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维、创造幸福的能力、奉献幸福的风格、体验幸福的境界,拥有提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从而成就高品位人才,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开展。教育是为了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高生命质量,是为了学生更幸福地活着?说到底,教育就是要为每一位学生终生幸福奠基。当然,作为教师要在工作中予孩子以幸福,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

3、我们必须要知道孩子们的幸福是什么?虽说,孩子们各自的幸福感也不尽相同,但总是存在一些他们共性的东西,要找出这些共性,需要的是教师用心去爱孩子,尊重孩子,感受孩子;不断地思索怎样的教育才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才能让孩子学得更快乐,更高效。“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是造鞋匠,只有造出适宜的鞋,孩子才会幸福;只有造出了适宜的鞋,造鞋匠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幸福。也就说,只有在了解孩子的根底上进展的教育才会是适合他们的。只有按孩子的年龄特点,进展符合他们兴趣的教育才是适宜的教育。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把教育看作是幸福的职业,就能在过程中积极创造和享受幸福。最后,我想引用两句话作结尾:“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

4、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能最有效地参加国家建立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行动起来吧,让我们做个幸福的老师,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幸福中成长,让我们与刘次林先生一起创造幸福的教育吧!异有的人认为物质充足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拥有自由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享受亲情最幸福有的人那么认为品味成功的喜悦时最幸福幸福是我们渴望的然而也有许多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却毫不觉察特别是我们的学生有幸拜读刘次林先生念接着提出了幸福与教育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然后作者用丰富的实材料揭露并批判了当代教育忘记违背伤害学生幸福生活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感受颇多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所应该把握的应是幸福教育而使他们逐步开展成为拥有幸福能力的生命的主体教育应该成为幸福的理由我们要使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同步开展使承受教育的所有学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维创造幸福的能力奉献幸福的风格体验幸福的境界拥有提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