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规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规划.pdf(1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2016年06月 全国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 2016年06月 全国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 第 一 章 规划总则.1 1.1 规划背景.2 1.2 规划依据、规划范围、规划期限.5 1.5 规划性质.6 1.6 相关规划.7 第 二 章 基础分析篇.10 2.1 村情概况.11 2.2 贫困现状及成因.17 2.3 旅游发展条件.18 2.4 旅游扶贫潜力.32 2.5 案例分析.33 第 三 章 产业提升篇.38 3.1 现状分析.39 3.2 畜牧深加工业.40 3.3 特色手工业.41 3.4 休闲旅游业.42 第 四 章 发展思路篇43 4.1核心创意.44 4.2发展思路.50 4.2
2、 发展定位.51 4.3 发展目标.52 4.4 发展战略53 4.5 发展布局.54 第 五 章 项目建设篇.55 5.1 月亮湾旅游景区集散中心.56 5.2 安多藏乡风情村.59 5.3 彩虹谷.77 5.4 月亮湾核心景区.83 5.5 国际自驾车营地.85 5.6 草原花海自驾车旅游环线.87 5.7 红原大草原景观带.89 5.8 项目建设与投资时序.92 第 六 章 旅游产品与线路篇.93 6.1 旅游产品规划.94 6.2 旅游线路设计.97 第 七 章 市场营销篇.98 7.1市场营销战略.99 7.2 目标市场定位.100 7.3旅游形象策划.101 7.4市场营销策略.1
3、03 7.5 市场营销活动.105 第 八 章 基础设施篇.107 8.1 旅游服务体系.108 8.2 旅游服务设施.109 8.3 旅游基础设施.120 8.4 项目建设与投资时序123 第 九 章 扶贫实施篇.123 9.1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125 9.2 各级财政资金配套.127 9.3 农户参与机制设计.129 9.4 旅游扶贫业态策划.131 9.5 开展旅游人才培训.132 9.6 对贫困户精准指导.133 第 十 章 运营管理篇.124 10.1 整村推进的运营机制.135 10.2 加强安全与卫生管理.136 10.3 科学合理保护控制.138 目录 附图 图01-1 区位
4、关系图(一)图01-2 区位关系图(二)图02 旅游资源分布图 图03 总体布局图 图04 重点项目布局图 图05 月亮旅游景区集散中心项目布局图 图05-1月亮湾游客集散中心效果图 图06 安多藏乡风情村项目布局图 图6-1 入口景观提升效果图 图6-2 祈福台近景效果图 图6-3 祈福台远景效果图 图6-4 玛吉阿米爱情主题酒吧效果图 图6-5 恭德林卡营地木屋提升效果图 图6-6 恭德林卡营地提升效果图 图6-7 格萨尔王部落效果图 图6-8 安多风情街效果图 图6-9 主题藏家效果图 图07 彩虹谷项目布局图 图7-1 游牧部落效果图(一)图7-2 游牧部落效果图(二)图7-3 拉姆措
5、效果图 图08 大草原国际汽车营地项目布局图 图09 月亮湾核心景区项目布局图 图10 旅游产品线路图 图11 道路体系规划图 图12 游览线路规划图 图13 旅游服务设施分布图 图14-1 景区全景导览图牌 图14-2 景区导览图牌 图14-3 景物介绍牌(一)图14-4 景物介绍牌(二)图14-5 方向指示牌 图14-6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牌 图14-7 警示牌 图14-8 垃圾桶指示牌 图14-9 停车场指示牌 图14-10 卫生间指示牌 图14-11 温馨提示牌 图15 给水燃气工程规划图 图16 雨水污水工程规划图 图17 电力电信工程规划图 第一章 规划总则 1.1 规划背景 1.2
6、 规划依据、规划范围、规划期限 1.3 规划性质 1.4 相关规划 1.1.1 国家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 1.1 规划背景 2014年,中国政府正式将每年的10月17日定为国家扶贫日,2015年10月17日是中国第二个国家扶贫日,也是第23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作为今年扶贫日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扶贫日的前一天(10月16号),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携手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出席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阐述中国政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全面推进扶贫攻坚的举措,体现我国政府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决心。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在会上讲话,就学习
7、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作出部署,要求各地健全组织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完善政策支撑体系,营造良好环境,让社会扶贫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扶贫工作摆到更突出的位置,大力度、宽领域、多层次向前推进。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云南,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李克强说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力争让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都能用上电。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
8、000万人以上。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李克强在讲话中强调,要拿出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脱贫攻坚。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11月29日颁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决定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
9、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强调,当前扶贫已进入新的攻坚期,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实行更科学更有效的扶贫。坚持把集中连片地区作为主战场,注重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各方支持与贫困地区自身奋斗相结合,汇聚强大力量,努力啃下扶贫攻坚的“硬骨头”,戮力同心打赢这场硬仗。10月下旬,四川再出“硬举措”,针对基础设
10、施建设、产业扶贫、新村建设、教育与就业、生态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惠民、社会保障、社会扶贫、金融扶贫等方面出台10个扶贫专项方案,主攻全面脱贫,预计投入财政资金将达1400余亿元。7月7日至8日,四川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专题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形成了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瞄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核心任务,贯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主线,指明了扶贫攻坚“五个结合”主攻方向,提出了实施扶贫攻坚“五个一批”行动计划消贫路径,构建了扶贫工作落实见效保障体系,打出了“3+10”扶贫攻坚政策组合拳。5月25日至27日,四川高规格召开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工作会议,再
11、次对扶贫攻坚的方向和方式作进一步明确:坚持精准扶贫,抓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加快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让广大农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6月1日起,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四川省实施精准扶贫、构建大扶贫格局的大背景下颁布的第一部地方法规,标志着四川扶贫开发工作驶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2015年4月上旬至5月上旬,省委书记王东明,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等38位省级领导和50位厅级领导,深入160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到乡到村到户集中开展专项调研,全面摸清贫困底数和扶贫开发情况,梳理出6个方面128个问题,提出221条意
12、见建议。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扶贫攻坚工作瞄准全年减贫109万目标,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频频发力,吹响了全省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集结号。四川省委、省政府对全面打赢我省扶贫开发攻坚战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将“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五大扶贫工程”(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纳入全省“三大发展战略”、实现“两个跨越”目标以及八项重点工作进行强力推进。1.1.2 四川省精准扶贫势在必行 1.1.3 阿坝州聚力扶贫构建和谐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藏区工作,出台一系列重大惠民利民举措,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终在政策、资金、项目等各方面给予藏区特殊的照顾和倾斜。在
13、全省扶贫建设中,拥有丰富资源的藏区,具有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先天条件,以旅游带动经济,带领群众脱离贫困,旅游也已成为藏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成为四川藏区产业联动、对外开放和富民安康的加速器,进一步助推四川省全面脱贫。2014年,省政府首次召开全省藏区旅游工作会议,把藏区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生态旅游经济上,省州县各部门合力实施四川藏区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藏区旅游“公路无缝对接、自驾游服务示范、特色文化旅游城镇(村寨)、服务要素提升和产业扶贫”等五项旅游扶贫工程,有力推动藏区全域旅游全面实施。阿坝州还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进一步强化了旅游综合协调职能,有效推动了旅游
14、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始终紧紧把握“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三条工作主线,在认真总结前10年扶贫开发工作经验的同时,结合州情实际编订了阿坝州农村扶贫开发总体方案(20112020年),以“到2020年实现全州农村居民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重心,大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及扶贫机制探索。自2011年以来累计争取投入专项、行业、社会扶贫资金8亿多元,完成贫困人口减贫93225人。2015年2月16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2015年5月21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阿坝藏
15、族羌族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阿坝州红原县响应州号召,切实抓好全县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制定了红原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实施方案,完成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调查识别工作,完成1441户4858贫困户、13个贫困村,以及贫困县的电子信息录入和“一村一档”归档工作,制定了干部驻村帮扶实施方案,落实1441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干部,实现了驻村帮扶全覆盖,开展“量体裁衣”一对一帮扶活动。1.1.4 旅游扶贫助力下哈拉玛 2015年7月,为创新旅游扶贫方式,深入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国家旅游局印发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关于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的通知(旅办发2015163号),正式启
16、动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在调研全国部分省区市旅游扶贫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2015-2020年全国旅游扶贫工作目标: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全国17%,约12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国家旅游局启动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动员有条件的旅游规划资质单位对560个有条件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活动。随后,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启动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在全国选取了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四川省红原县安曲镇下哈拉玛村等9县10村入围。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表示,做好旅游扶贫规划是实施旅游扶贫的基本保障,帮助贫困村编制好旅游发展规划,是贫困村发展旅游、实现
17、脱贫的前提和基础。而这也正是国家旅游局发起全国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的初衷。8月18日,由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共同主办的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召开,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研究安排下一阶段全国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推进工作。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生产经营成本较低、扶贫效果来得快、返贫率低等特点和优势。旅游扶贫给贫困人口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脱贫,是物质和精神“双脱贫”。01 旅游扶贫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扶贫,效率高、成本低。03 旅游扶贫是广泛受益的扶贫,带动性
18、强、覆盖面宽。05 旅游扶贫是富有尊严的扶贫,利于相互尊重、平等交流。02 旅游扶贫是造血式扶贫,可以由脱贫直接跃升到致富。04 旅游扶贫是物质和精神“双扶贫”,持续性强、返贫率低。06 旅游扶贫是促进和谐的扶贫,利于社会稳定、生态文明。07 旅游扶贫是促进国际交流的扶贫,利于增进国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给力世界和平。旅游扶贫7大优势 1.2.1 规划性质 1.2 规划性质、规划期限、规划范围 红原县下哈拉玛村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是以旅游扶贫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旅游为切入点和主要方式,以旅游发展带动扶贫富民为根本目标,以下哈拉玛村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以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基础,与当地
19、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适应,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的公益旅游扶贫规划。通过对下哈拉玛村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后,在深入认识阿坝州、红原县国民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和旅游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新的理念、标准和方法,对红原县下哈拉玛村旅游发展进行统筹安排,是未来下哈拉玛村旅游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行动纲领。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分为近期、远期两个阶段。规划近期:2016-2017年,重点建设期;规划远期:2017-2020年,优化提升期。本次规划范围为下哈拉玛村整村范围,包括下哈拉玛村寨、月亮湾景区和欧钦玛沟。1.2.2 规划期限 1.2.3 规划范围 下哈拉玛村规划范围图 1
20、.3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1972年)湿地公约(1971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8年)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2005年)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启动2015年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的通知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关于印发发达省(市)对口支援四川云南甘肃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关于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发展
22、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四川省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2014-201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 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四川省乡村旅游灾后重建指导意见(2009)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1431号)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部,2008)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四川省“十三五”农村扶贫
23、开发规划总体思路2015 红原县旅游发展规划(2013-2015年)红原县安曲乡下哈拉玛村精品旅游村寨总体规划2010 法律法规 相关政策 相关规划及资料 1.4 相关规划分析(1)红原县旅游发展规划(修编)(2013-2015年)红原县旅游发展规划(修编)(2013-2015年)(以下简称总规),对红原县的旅游发展定位为:中国红原大草原红军长征文化体验及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大草原国家公园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为:红原大草原,多彩旅游地;红原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总规提出红原县旅游发展的目标是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原则为指导,发挥“红原是离都市最近的草原”的优势,坚持绿
24、色环保,立足本土文化,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建设重点建设红原大草原旅游新城,四大旅游综合体,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将红原县打造成为国内知名、国际一流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世界级精品旅游目的地。总规坚持国家公园理念、旅游综合体理念和低碳旅游理念,提出了红原县“一城、两廊、两线、四大综合体”的空间发展布局,即一 城-红原大草原旅游新城;两廊-大草原生态文化国家景观大道、大草原藏乡风情国家景观大道;两线-草原花海自驾车精品旅游线路、神山秘境自驾车精品旅游线路;四大综合体-月亮湾草原风情旅游综合体、日干乔红军文化旅游综合体、安曲高原空港旅游综合体、达格则山地生态旅
25、游综合体规划区。下哈拉玛村属于月亮湾草原风情旅游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规对月亮旅游景区和下哈拉玛村精品旅游村寨进行了宏观规划,并提出月亮湾旅游景区的发展目标是申报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红原县安曲乡下哈拉玛村精品旅游村寨总体规划 指导思想:本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理念,严格按照“因山就势,依山傍水,自然布局,错落有致,彰显特色”的原则,力求“一村一品”,把下哈拉玛村资源特色、产业特色、文化民俗和旅游项目有机结合,并紧密与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防止大骨节病建设项目有机整合,将下哈拉玛村建设成为红原县的一个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村寨。开发思路:以下哈拉玛村草原、河流、
26、植被和优良的空气,藏民族的特殊民俗,红军长征文化,游牧风情文化,牧场新生活展示等旅游资源为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建设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帮助老百姓从事旅游业生产经营,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康体,汽车营地,摄影,高原日光浴等旅游活动,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物质和精神需求,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项目定位:下哈拉玛村精品旅游村项目定位为“红原大草原生态旅游和汽车露营度假体验区,是红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汽车露营,观风(草地风光)赏景(月亮湾景区和星光灿烂的夜空)”为主要业态,集吃、住、游、娱、购、询(信息服务)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的差异性、个性化服务区域和自驾车旅游目的地。这里是人类
27、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圣地之一;这里是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地!发展目标:下哈拉玛村按照精品旅游村寨示范标准,年内依托和整合其他相关项目完成风貌改造建设内容,以最精致的草原湿地风光摄影和晚间星空帐篷,展示红原美食和高原土特产,基本达到精品旅游村寨验收标准。该规划对下哈拉玛村精品旅游村寨的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该规划围绕“少开发,多利用;少建设,多保护”的核心思想,遵循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筑魂突出特色、以原生态为美等基本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精品化打造、品牌化营销,以求解决红原月亮湾景区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产品单一、游客参与性不强等问题,最终实现景区的创建4A的战略目标。规
28、划主题定位为川西北最秀美的草原自驾旅游目的地,产品定位为草原生态观光与游牧民俗风情体验旅游,并计划从2015年到2020年,通过6年时间将景区建设成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九环线上重要的旅游节点,打造九环线上最浪漫的草原观光避暑胜地。同时达到相应的经济、社会、生态目标。结合现有的旅游资源,规划提出形成“一心一廊两区”的空间格局,即游客服务中心、月色牧歌景观长廊、草原湿地景观保育区、草原休闲与牧家风情体验区。(3)月亮湾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暨重点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 该规划对月亮湾游客中心的选址没有确定,提供了两个地址供选择。方案一:位于下哈拉玛村入口道路东侧;方案二:位于县城方向S209与老公
29、路之间的区域。该规划重点打造月亮湾景区,规划区包含下哈拉玛村,但仅将下哈拉玛村作为依托,缺少村内项目的具体规划,下哈拉玛村精品旅游村有名无实,项目缺失。其次,规划中对下哈拉玛村的文化定位为传统的民族风情,民族村寨同质竞争激烈,若没有特色民族文化支撑,很难脱颖而出,获得游客们的青睐。第二章 基础分析篇 2.1 村情概况 2.2 贫困现状及成因 2.3 旅游发展条件 2.4 旅游扶贫潜力 2.5 案例分析 2.1.1 区位条件 红原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南与马尔康县、理县相连,北与若尔盖县相接,东与松潘县、黑水县接壤,西与阿坝县相邻。县政府驻地邛溪镇,是全县
30、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距西南中心城市成都450km,,北距兰州640km,西距阿坝州州府马尔康县186km。下哈拉玛村属于红原县安曲镇,地处东经1022847,北纬:32478,位于省道209线左侧,距县城7公里。2.1 村情概况 1.地理区位 下哈拉玛村在四川省的位置 下哈拉玛村在阿坝州的位置 下哈拉玛村在红原县的位置 随着2014年红原机场的通航,进出红原的通道更加通畅,红原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增强。县域境内基本形成了以省道S209和S301为主干线路,以县道龙热路、乡道柯龙路为辅线的“两纵三横”公路网络。下哈拉玛村交通便利,位于省道209线左侧,距离红原机场36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空间
31、更为广阔。2.交通区位 旅游区位图 红原县地处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大草原国际旅游目的地、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和甘青川旅游经济黄金圈的核心区域,属于川、甘(甘肃)旅游走廊和九环线的重要节点,川西北地区的重要旅游集散地和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重要目的地。下哈拉玛村紧邻著名的月亮湾景区,属于红原县旅游目的地体系的重点和热点区域,旅游区位优势明显。3.旅游区位 下哈拉玛村在四川省的位置 下哈拉玛村在阿坝州的位置 下哈拉玛村在红原县的位置 我国藏区可划分为安多藏区、康巴藏区和卫藏地区三大藏区。其中,安多藏区范围大致包括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黄南、果洛四个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
32、州北部。红原是我国安多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藏、汉、羌等民族过渡和交汇地带。下哈拉玛村现有人口211户940人,以安多藏族为主,信奉藏传佛教,形成了游牧文化、藏民俗文化、马背文化、藏传佛教文化、藏族戏曲文化、藏民族服饰及餐饮文化等,是下哈拉玛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4.文化区位 2.1.2 环境条件 下哈拉玛村的土壤类型主要为沼泽土、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石灰岩土和风沙土的岩成土壤亦有分布。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农业耕种。红原县下哈拉玛村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缘,川西北山地向高原的过渡地带。村落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相对海拔较为高,从总体上看,下哈拉玛村地貌以具有山原向丘
33、状高原过渡的典型特征,游客在此无明显高原反应。土壤(2)下哈拉玛村拥有红原地区罕有、全国少见的优美的草原湿地自然生态环境,白河穿境而过,其水流平缓,河道蜿蜒,整体的流域面积广阔,形成了许多湿地与洼地,现有的“月亮湾”已是著名的旅游观光胜地。村落内水、草、天和谐的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草原湿地风光,十分有利于建立绿色的生态旅游区。红原下哈拉玛村气候特征呈大陆性高原寒温带季风气候,无明显四季界线,气候偏冷,春秋短促,长冬无夏,热量低,年平均气温1.4,极端最低气温-36,极端最高气温26.0,气温日较差平均16.3。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2158.7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749.1毫米,80%集中在5
34、8月,具有适合夏季避暑的旅游气候。下哈拉玛村属于高原地区,主要植被类型为高山灌木丛草地与高寒草甸,大部分地区为牧草覆盖,草场资源丰富,适合传统畜牧业发展,村落中饲养的家畜目前已成为食品工业绿色食品制作的优良原境内家畜动物以牦牛、藏羊为主。同时,下哈拉玛境内湿地、牧场栖息着多种多样的动物,如藏狐、水獭、旱獭、中国林蛙、青海沙蜥红原亚种以及黑颈鹤、鸢等珍禽,是绚丽多彩的动物天堂。地形地貌(3)地形地貌(1)气候(4)动植物(5)1.自然环境条件 下哈拉玛村原属国营牧场,2003年改制划为安曲镇行政三村,村民们常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于2009年开始启动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坚持“统一规划、整
35、体打造”的理念,新建牧民群众定居住房、村民活动中心、群众文体广场、村内道路、公共厕所、垃圾回收站等基础设施,牧民从昔日逐水草而居、为生计发愁的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或半定居放牧的生活。2010年,下哈拉玛村被确定为红原县7个精品旅游村寨之一,并将其打造为精品旅游村寨、精品牧民定居点。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统计截止2014年下哈拉玛村现有牧户211户940人,其中已定居211户940人;整个村落以安多藏族藏族为主,信奉藏传佛教。下哈拉玛村是一个以畜牧业为基础产业的村落,红原牦牛知名度较高,其特色产业有手工艺合作社、下哈拉玛村自驾游营地。其旅游
36、业、绿色食品手工艺品等发展前景较好,目前,牧民们家家户户开始发展旅游产业,经济收入得到了明显增加,现已成为精品旅游村寨之一。(1)历史沿革(2)人口民族(2)经济发展状况 2.人文环境条件 2.2 贫困现状及成因 全村有25个联户,211个单户,贫困户55户,特困户20户,占总户数的38.13%;总人口940人,而贫困人口165人,特困人口72人,贫困率36.01%。19 17 12 11 9 4 2 1 02468101214161820致贫原因 建卡贫困户帮扶计划中致贫原因统计 缺技术 因灾 因残 缺劳力 缺资金 因学 因病 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2.2.1 贫困现状 2.2.1 贫困原因分析
37、 通过对下哈拉玛村建卡贫困户帮扶计划汇总的信息分析可得知,在75户建卡贫困户中,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因病、因学是较为主要的致贫原因,因此下哈拉玛村旅游扶贫应着重从这几方面进行关联带动,使当地居民能够摆脱托贫困,安居乐业。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 由于藏区居民的收入很大一部分用于消费以及宗教活动,思想观念陈旧,其劳动力的文盲、半文盲比例很高,在性格禀赋、谋生技能和健康状况等方面条件较差,没有积累起码的生存技能,使其接受和认知新事物时受到很大的局限,导致其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缺乏自身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因病、因残、因灾致贫 藏区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恶劣,土壤贫瘠、地表储水蓄水功能弱,自然灾害较多。恶劣的自然
38、条件给藏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加之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饮水安全等问题突出,大骨节病、包虫病等地方病发病率较高,藏区因灾、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现象突出。因学致贫 “因学致贫”的直接原因是当地居民的经济水平不能承担教育的高收费与高消费,这种贫困属于脆弱性贫困,即牧民家庭的经济脆弱性所致。中国教育和就业体制决定了个人和家庭对教育投资的规模经济效应,中途停止投资意味着巨大的沉没成本,高投资与低收益不成正比,家庭投资最大、子女受益最多,投资与受益主体的分离决定了农牧民家庭“因学致贫”的持续性。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致贫 在75户建卡贫困户帮扶计划统计中,有1户为缺技术,9户缺劳力,11户为缺
39、资金致贫,由于其缺少高素质的劳力,导致其缺乏致富经验、技术积累,资金短缺,导致其贫困的生活不能得到有效改善。贫困户 32%特困户 11%非贫困单户 57%村民贫困户统计 贫困户 特困户 非贫困单户 贫困人口 32%特困人口 5%非贫困人口 63%村民贫困人口统计 贫困人口 特困人口 非贫困人口 下哈拉玛村依托月亮湾景区旅游景区范围内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根据各旅游资源的属性和特色,依据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国家标准的分类方法,可将其旅游资源分为7个主类,39个亚类,百种基本类型。主类 亚类 基本类型 单体旅游资源 A地文景观 AA综合自
40、然旅游地 AAA山丘型旅游地 欧钦玛丘地 AAB谷地型旅游地 欧钦玛山谷 ACG峡谷段落 环下哈拉玛村山谷 B水域风光 BA河段 BAA观光游憩河段 白河 BB天然湖泊与池沼 BBA观光游憩湖区 拉姆措 BBB沼泽与湿地 村入口湿地、月亮湾、欧钦玛沟 BDB地热与温泉 达格则温泉 C生物景观 CB草原与草地 CBA草地 村集体草场 CC花卉地 CCA草场花卉地 月亮湾 CD野生动物栖息地 CDA水生动物栖息地 高原裸鲤、高原冷水鱼 CDB陆地动物栖息地 四川梅花鹿、喜马拉雅旱獭、红原沙蜥、中国林蛙、盘羊、藏狐、藏原羚 CDC鸟类栖息地 黑颈鹤栖息地、黄鸭栖息地、赤麻鸭、棕头鸥、牛背鹭、灰雁 D
41、天象与气候景观 DA光现象 DAA日月星辰观察地 月亮湾日落、下哈拉玛草原星光 DB天气与气候现象 DBB避暑气候地 下哈拉玛精品旅游村落 F建筑与设施 FA综合人文旅游地 FAB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 下哈拉玛安多风情村、恭德林卡营地、多彩帐篷营地 FAC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 村活动中心转经长廊 FAH动物与植物展示地 红原大草原 FAK景物观赏点 月亮湾观景台 FB单体活动场馆 FBE歌舞游乐场馆 村演艺中心 2.3.1旅游资源分类 2.3 旅游发展条件 F建筑与设施 FC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 FCI广场 恭德林卡营地广场、村内休闲广场 FCK建筑小品 村口煨桑塔 FD居住地与社区 FDA传统与
42、乡土建筑 藏式建筑 FDC特色社区 下哈拉玛村 G旅游商品 GA地方旅游商品 GAA菜品饮食 奶茶、酥油茶、奶子稀饭、手抓肉、糌粑、肉肠、人参果、奶饼、奶渣 GAB农林畜产品与制品 牦牛肉干、高原酸奶、牦牛毯 GAC水产品与制品 高原冷水鱼 GAD中草药材及制品 红景天、松贝、虫草、甘松、秦艽、羌活、大黄、黄芪;藏香,藏药 GAE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 民族服装、兽骨装饰品、编织品、唐卡画、壁画、雕塑、藏绣、藏饰 H人文活动 HA人事记录 HAA人物 格萨尔王、山麓和嘎曲 HB艺术 HBB文学艺术作品 格萨尔王传说、黑面王子,茶和盐的故事,喇嘛唐自和白宗姑娘、马夫次旦 HC民间习俗 HCA地方风
43、俗与民间礼仪 安多藏族礼仪、祝酒、转山、煨桑 HCB民间节庆 藏历年、转山会、祭山神 HCC民间演艺 锅庄、宗教乐舞、舞狮、安多藏戏、百汪、弦子 HCD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 赛马、跑马打枪、马术、扛石头、赛跳、拔河、赛牦牛、格吞、摔跤、射击、举重、赛跑 HCE宗教活动 莫朗节、佛诞节、祥隆节、天降节、燃灯节、成道节 HCF庙会与民间集会 民间赛马会 HCG饮食习俗 安多藏族饮食习俗 HGH特色服饰 安多藏族服饰 HD现代节庆 HDB文化节 牦牛文化节 表2-1 下哈拉玛村旅游资源分类表 高原净土,大美草原 月亮湾畔,浪漫天堂 安多风情,多彩藏乡 牧民新村,幸福家园 红原县下哈拉玛大草原四季如歌。
44、春夏时节茫茫原野上,绿草如茵、鲜花开放、毡包点点、牛羊遍地。秋季,下哈拉玛天高云淡、牛肥马壮。到了冬季,银装素裹的草原也是别有一番韵味。下哈拉玛像一位多情的女子,静静的依偎在月亮湾的身边,这里就是高原的净土,绝美的大草原。位于下哈拉玛村的月亮湾景区,以其静美闻名于世。夕阳下的月亮湾,金光点点,蜿蜒曲折白河千转百回,其缠绵悱恻的动人传说更为其增添了浪漫的人文色彩,同时月亮湾的优势资源为下哈拉玛村的旅游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下哈拉玛村以安多藏族为主,安多民族风情是该村重要的人文景观。安多藏族华丽的服饰;形式多样、美味可口的饮食;条块鲜明、装饰精致的民居都是牧民新村独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一年一度的雅
45、敦节、插箭节、赛马节更是安多藏族风情的集中展现。著名的格萨尔王以及齐尕尔李、唐妃的故事源远流长,赋予了该旅游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下哈拉玛村实施三大民生工曲以来,211户居民都搬进了新家。牧户修建了新房、活动室等场所,开始新的生活。牧民从分散到集中,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实现了巨大的变迁。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优美的村庄环境、和睦的邻里关系。目前,牧民们家家户户开始发展旅游产业,经济收入得到了明显增加,现已成为精品旅游村寨之一。2.3.2 旅游资源特色评价 通过对下哈拉玛村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得出其旅游资源的特色评价如下所示:2.3.3 旅游资源等级评价 按照2003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46、(GB/T 18972-2003)国家标准,对下哈拉玛村的主要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本标准评价项目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和“附加值”。其中:“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等5项评价因子。“资源影响力”项目中含“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等2项评价因子。“附加值”含“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1项评价因子。”资源要素价值”为85分,分配如下:“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25分、“珍稀或奇特程度”1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完整性”5分。“资源影响力”为
47、15分,其中:“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分。“附加值”中“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分正分和负分。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其分为五级,从高级到低级为: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此外还有: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29分。其中: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猎塔湖旅游景区区旅游资源质量评价和等级划分如下(见表3-2):按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级
48、别划分标准,采用五级划分法,资源级别最高为五级,最低为一级。通过对下哈拉玛村单体旅游资源进行逐一评价,旅游资源分级为:游牧文化 精品旅游村寨(下哈拉玛村)草原景观 红原牦牛 月亮湾 安多风情 草原畜牧景观 草原牧家乐 湿地景观 恭德林卡营地 欧钦马沟 黑锦鹤 草原日落景观 三级旅游资源三级旅游资源 四级旅游资源 二级旅游资源二级旅游资源 单体 资源 资源要素价值(85)资源影响力(15)附加值(5)总分 等级 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 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5 珍稀奇特程度15 规模丰度与几率10 完整性5 知名度和影响力10 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 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5 月亮湾 25 23 12 8
49、 5 6 4 4 87 四 安多风情 20 24 13 8 5 8 5 0 83 四 游牧文化 20 19 15 5 4 5 3 0 71 三 精品旅游村寨(下哈拉玛村)20 18 9 8 3 6 3 3 70 三 草原景观 18 19 13 5 4 5 3 2 69 三 红原牦牛 20 18 8 8 3 6 3 3 69 三 草原畜牧景观 19 10 10 5 3 5 3 0 55 二 湿地景观 15 10 7 7 4 4 3 0 52 二 欧钦玛沟 15 10 6 7 3 2 5 0 52 二 恭德林卡营地 15 10 6 7 3 2 5 0 48 二 草原牧家乐 16 9 4 5 5 3
50、 3 0 45 二 草原日落景观 20 8 3 4 3 3 3 0 44 二 表2-2 下哈拉玛村主要旅游资源得分及等级一览表 2.3.3 旅游资源等级评价 2.3.4 区域旅游资源竞合分析 黄河九曲第一湾 主要特点:九曲黄河第一湾位于若尔盖县唐克乡,此处是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处。黄河于此段流程中,为四川与甘肃之界河,河西为甘肃,河东为四川。黄河自甘肃一侧来,白河自黄河第一湾湾顶汇入,型如“S”型,故称九曲黄河第一湾。其距红原县城78公里,处于国家高寒湿地保护区内,是全国三大名马河曲马的故乡,曲折河水分割出无数河洲、小岛,水岛翔集、渔舟横渡,风景优美。另外,黄河边上还有一座寺庙“唐克索克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