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案_八年级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教案_八年级教案.pdf(8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过程与方法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长度和时间测量的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重 占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 学:隹 备: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钟表、手表、停表。教 学 设 计:cm、mm、gm nm 化曲为直法长度的特殊测量 辅助工具法 累积法二、时间的测量、误差1 时间测量工
2、具:钟、表、停表.单位:s min、h,定义2 误差,产生原因、减小误差的方法教学反思:第 2 节运动的描述敦 学 目 标 V:知识与技能1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过程与方法1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认识运动的描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 通过课外的拓展学习了解运动的有关知识,感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精彩纷呈的特技运动效果。重占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教 学:隹 备:印制达标检测反馈题
3、。教 学 设 计:一、新课导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袪国飞行员驾驶飞机在2 0 0 0 m高空飞行忽然他看到身边有一样东西和飞机在一起飞翔,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随手抓过来一看,原来不是昆虫,而是德军发射的一颗子弹!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呢?二、新课教学1 机械运动(1)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2 1 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交流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教师总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提问】飞奔的猎豹、夜空的流星是在运动,那么静止在地面上的房屋、桥梁、树木也是在运动吗?(2)学生的讨论: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一
4、辆汽车停在路边与在路上行驶有什么不同?【归纳总结】这些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 参照物【学生实验】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思考问题】(1)选取课桌为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2)选择课本为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3)选择尺子为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归纳总结: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生描述】你认为课本图1.2 4 拖拉机的运动情况怎样?(1)选取地面为参照物,拖拉机是运动的;(2)选取收割机为参照物,拖拉机是静止的。【
5、教师总结】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为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生讨论】描述课本图1.2 5 的各种物体的运动状况。三、课堂小结1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在研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但不能把被研究物体本身选为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做参照物。3我们研究某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时,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不同,因此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四、检测反馈1 天空中,空军的一架
6、加油飞机正在为飞行的一架战斗机加油,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加油飞机是 的,在战斗机的驾驶员看来,加油飞机是 的,这 种 差 异 是 因 为 他 们 选 取 了 不 同 的。答 案 运 动 静 止 参 照 物2 以下有关参照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晴朗的夜晚,我们行走时看到月亮也在走,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B 航天飞机跟空间站对接时,说航天飞机在运动是以空间站为参照物的C-静止物体可以选作参照物,运动的物体不能被选作参照物D-同一个物体,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可能得出运动的结论,也可能得出静止的结论。答 案 D3我国研制并自行发射的同步通信卫星,是无线电波传播的中继站,这类卫星虽绕地心转动,但我
7、们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 太阳 B.月亮 C.地球 D.宇宙飞船答 案 C4 若某人跳伞时看到身旁的直升机正在上升,则直升机相对地面来讲是()A 下 降 B.静 止 C.上 升 D.都有可能答 案 D5 长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的长沙更是美丽壮观。位于长沙中心处的通程大酒店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竖直上下的过程中便可欣赏到长沙市区的美丽景色。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电梯内的某一乘客为参照物,其他乘客是运动的B 以电梯为参照物,所有乘客都是运动的C 以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D 以路上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答 案 C板书设计
8、第 2节 运 动 的 描 述一、机械运动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二、参照物在研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反思:第 3 节运动的快慢敦 学 目 标 V:知识与技能1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多媒体图象的观察,认识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摄影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感受到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难点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 学:隹 备:制 作“龟兔赛跑”的电脑动画。教 学 设 计:一、新课导入乌龟和兔子赛跑
9、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最后的冠军是乌龟而不是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平时形容某人跑得快,不是说他跑得比兔子还快吗?没听说过比乌龟还快的呀!赛跑时谁得冠军,就是看运动的快慢,究竟怎么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乌龟真的比兔子跑得快吗?想解开这些疑问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二、新课教学1 速度(1)教师引导学生对运动会上运动员赛跑时的情形作分析后,作出简要概括:在相同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他的运动就越快;在相同的路程上,物体所花的时间越短,他的运动就越快。(2)【教师提问】(出示视频)运动员们正在进行百米赛跑比赛,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
10、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员快。【归纳总结】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教师提问】小华步行,爸爸骑自行车,他们俩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归纳总结】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教师提问】在运动时间、运动路程都不等的情况下,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用时短的运动得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得快。【教师归纳】计算出物体在1 秒内通过的路程。(3)教师由比较快慢引出速度的概念及意义。公式:、单位:【教师强调】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V=
11、1m/s 或者 km/h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速度单位的读法。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会单位换算,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式。【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学生练习】20m/s=km/h 54 k m/h=m/s2 匀速直线运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图1.33,让学生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提问】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吗?引出变速运动的概念,拓展学习平均速度的计算。(1)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2)平均速度:,这样算出的速度是该段
12、路程的平均速度。注意:s 和 f 的确定。【教师总结】物体的运动速度一般来说都在改变,最常见的运动是变速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三、课堂小结1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是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 速度的公式V-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3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m/s),常用的单位是千米/时(km/h)。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 m/s=3.6 km/h 1 km/h=3 m/s4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和时间的长短无关。5 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做变速运动。在
13、变速直线运动中,因速度是变化的,所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等于某段总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即。=也四、检测反馈1 -捷克斯洛伐克WPT-TOPAS抢救车主要供装备TOPAS装甲车的部队使用,波兰陆军称它为技术保障车,德国称它为抢救、保养和修理车。该车具有两栖能力,公路上的最大行驶速度为60 km/h,约合 m/s,水上的最大行驶速度为10.8 km/h 合 m/so答 案 16.7 32 如图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30次的照相机拍摄的四个物体的闪光照片,其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A.B.C D答 案 D3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
14、f 图象如图所示。经过6 s,两车的位置关系是()A 甲在乙前面0.6 m 处C 乙在甲前面0.6 m 处B.甲在乙前面1.2 m 处D.乙在甲前面1.2m 处答 案 A4 体育课上,同学们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由四位同学分别测出小戴跑步经过10 m、20 m、30 m、40 m处的时间,并记录在下表中:路程/m010203040时间/s03.25.36.89.2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小戴跑步的平均速度:(1)从起点到10 m 处的平均速度。(2)全程的平均速度。(3)分析表中的数据和你计算所得的数据,你可以发现小戴跑步有什么规律?解析 小戴从起点到10 m 处的平均速度为0=色=默 七 3
15、1 m/s,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手=盟 七 4.3 m/s.分析I 1 3 .乙 L)2 万.乙 3表中的数据和计算所得的数据,小戴先是做加速运动,后来做减速运动。答 案(1)3.1 ni/s(2)4.3 m/s(3)小戴先是做加速运动,后来做减速运动板 书 设 计 一、速度1 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 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 速度的计算公式:s一路程一米(m),一时间一秒(s)0 一速度一米每秒(m/s)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1 匀速直线运动2 变速运动3 平均速度教学反思:第4节测量平均
16、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2 .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 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3 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2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17、。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教 学:隹 备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敦学设计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下滑的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巩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分析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教
18、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一组视频或图片: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坡自动滑下的自行车等。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否变化?怎样知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 X 100 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李老师看到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 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跑步速度是越来
19、越慢,还是越来越快的呢”?如 图 1 -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欣 赏,阅 读,并思考。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学生思考:只要测量出丁同学跑步的速度就容易判断了。从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习的兴趣。结合具体例子提出物理问题,便于学生思考回答。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交流总结: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
20、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 度 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停表的作用是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使用停表前应观察停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停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 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 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一一回 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金属片的作用:便于测量路程和时间。1.实验前的准备指导学生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这样会使
21、小车下滑的时间太短;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还要调整好小车的运 动 方 向,不要使它从斜面上中途滑下。做好小组内人员的分 工,哪一个操作小车,哪一个操作停表,哪一个记录数据,要分工明确,并协调好。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先将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5、4、3、2、1、0”;读到“0”时操作小车的同学释放小车,负责计时的学生迅速启动停表 计 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并报出数值。应让学生练习 几 次,熟练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些。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小车运动速度越来越快。要测量小车速度需要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s,用
22、停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 由公式可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学生阅读思考并通过交流讨论进行回答。学生按要求操作。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本领。为后面的分组实验做好必要的准备。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教学2.学生分组实验要求按图2组装器材,注意调节斜坡坡度,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计时,测量的误差越小。按照下列步骤进行:(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I,把SI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3)根据测得的si、t 利用公式。尸尹算出小车通过斜面t 全程的平均速度。1。(4)将金属片
23、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02。力时间平均速度t=Vi=t2=V2=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 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f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
24、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教学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注意对应关系。思考:(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3)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指明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3.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25、,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学生通过思考回答:(1)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2)可以根据公式03=尸产进行计算。t-t2(3)因为不同时间或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 师恰当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O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板书圜十1.实验目的 测平均速度2 实验原理3 实验过程彳,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分析数据设计实验收集数据评估交流教学反思:第 二 章 声 现 象第
26、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 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童占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3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
27、介质温度有关。难点1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2 设计探究实验。3 声现象的分析、解释。教 学:隹 备 教 具 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音叉、用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学具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活动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欣赏音乐,陶冶情操创设情境新课导入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新课教学一
28、、声音的产生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7 页上面图片,在学生观察的同时,播放与插图描述的声现象所对应的声音。让学生归纳出图的共同点。以此为基础,引出探究的课题:声是怎样产生的。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提问检查学生探究的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估。演示:音叉实验反馈练习(一)引导学生分析图2.1 1、2.1观察插图、聆听相关的声音。归纳出:都有物体在发声。明了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三人一组做实验,并归纳出实验结果: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举手答问,其他学生评估。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图音并茂,加深学生的感悟。培养归纳能力。学生初次进行探究,需要加强指导。培养评估能力与交流合作能力。强化学生
29、对“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认 识,体会放大微小振动的实验方法。-2 描述的几种声现象各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讨论教材第2 8 页第二 段,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的结果。指导学生讨论教材第28 页第三段:机械唱片的原理,要学学生热烈讨论,相互交流。自学教材,并列举实例。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检查学生平时搜集资料的情况。触类旁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生找出生活中有类似原理的物品。二、声音的传播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第29 页第自学并积极思考,进行分组实验,并相互讨论、交 流,作出让学生初步感悟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二 段,探究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思考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并指
30、导学生按教材要求进行固体传声的实验,让学生判断实验结果是否判断。讨论、作答。初步培养探究能力。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反馈练习(二)以“听到飞机声”为实例,让学生作出“空气是传声介质”的假设,并让学生设计出检验假设的实验。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铃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假设是否正确。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又激起声波传入人耳;让学生探讨声音在液体内能否传播。作出假设,完成实验的初步设计。观察、思考、作出判断。观看录像,自学教材。分组讨论、交 流,举手汇报讨论结果。深层次体会”声是一种波”。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演示:液体传声实验让学生综合前面的几个实验结 果,归纳出介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从实例着手引入
31、声速概念,介绍声速单位。指导学生阅读30页小资料。要求学生分组设想出测量声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并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测量并检查。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综合、归 纳,举手发言.阅读、思 考,举手答题。分组讨论、集体交流。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因测量声速需要较大的空间,无法在教室内完成,故只在课内交流设想,课后再完成测量。测评与小结课堂小测试。测试反馈,师生共同讲评。请学生小结。做测试题。检测学习效果。从知识、方法两个角度小结。布置作业及时复习巩固。版 书 设 计:第 1 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
32、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声音的传播1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2 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3 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3)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教学反思:第2节 声 音 的 特 性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2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动有关。3 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做“音频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
33、题。2 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具体问题。3 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初步的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究活动。2 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3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重点1 研究乐音的音调和响度各与什么因素有关。2 .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难点感知乐音的音色,理解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教 与:隹 备 1 分组探究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固定橡皮筋的底座(间距可调)、硬塑料片、齿的疏密明显不同的两把木梳。2 演示
34、实验器材:自制“水瓶琴”、木尺、铁架台、细线悬吊的乒乓球、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两个、音叉锤、示波器、话筒。3 部分学生备的乐器:口琴、小提琴两把、长笛、手风琴、萨克斯管等。4 多媒体显示屏及反馈练习。教 学 设 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复习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敲 击“水瓶琴”发出音调不同和响度不同的声音,由此引出声音有不同的性质特点,从而导入新课。举手回答加深对声音的不同性质特点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对音的不同特性产生研究的兴趣。新课教学一、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从声音的产生认识到声音的性质特点与发声体的振动情况有关,并根据己有的经验对音调的高低会
35、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做出猜想。鼓励学生交流探究实验的方案和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估。引导学生归纳实验探究结果,判断实验结果是否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提出问题:蝴蝶飞去飞来,靠的是翅膀的振动,蚊子也是,可为什么我们听得见蚊子的嗡嗡声,却听不见蝴蝶的声音呢?给出蝴蝶和蚊子的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能够正确解答上述问题。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教材第33页还能了解到什么?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了解了多少?二、响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分析前阶段的探究实验中,是否也发现了能说明响度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一些现象和事实?交流实验现象和判断结果。对学生实验认真、观察仔细的科学态度
36、给予赞赏。回想所听到过的高低不同的声音及发声体相应的振动情况。猜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明确实验目的,两人一组合作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 象,作出判断。学生举手答问,其他学生讨论、再验证、评估。举手发言。学生交流猜想。自学并积极思考,相互交流,讨论、作答。积极举手回答,汇报自学成果。展现自己的科学素养。学生分组讨论、再实验,并举手作答,其他学生评估。尝试根据己有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结果提出猜想。尝试设计科学探究的方法,选择所需的器材。体会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整理信息。培养交流合作和初步的评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用学生熟知的现象提出问题,教育学生观察生活、服务
37、生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自然现象。培养归纳概括能力。检查学生平时搜集资料、对技术应用的关注情况。及时给予鼓励,益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演示教材2.23 实 验,引导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和实验中归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情况下音叉发声的响度和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归纳探究结果。判断探究结果是否证实了先前的猜想。三、音色组织学生做游戏。请几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乐器演奏C 调的“1 “和”3“,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只用耳朵听,看能否辨别出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夸学生辨别的准确)提出问题:你是怎么辨别不同的发声体的?教师归纳: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
38、 同,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用示波器分别显示音叉发出的不同音调、不同响度的声音信号波形以及不同乐器用相同的音量都发C 调的”1 “的声音信号波形。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波形的不同特征。用示波器观察学生(男女各一)说“我喜欢物理 的声音信号波形。结 果,积极举手作答。积极参与游戏,判断每次发声的乐器是什么乐器,集体回答。举手回答。分组讨论,踊跃举手作答。观察比较不同声音的波形,集体回答判断结果。积极参与活动,认真观察比较波形的不同。纳科学规律的能力。形式多样,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发现身边的物理现象,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利于形象深刻地理解声波。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归纳小结学生小
39、结。课堂练习反馈。组织学生演奏、欣赏乐曲 欢乐颂。能增强学生对乐音特性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布置作业板书圜十(多媒体显示)第 2 节 声 音 的 特 性含义决定因素相关问题音调声音的高低发生体振动的频率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 Hz 20 000Hz)超声波与次声波。含义决定因素相关问题响度声音的大小发生体振动的振幅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音色声音的特色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教学反思:第3节 声 的 利 用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知识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
40、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重点1 了解通过声音可以获得信息,利用声波获得的信息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中的应用;2认识声波是一种波动,声波能传递能量,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可以应用在许多方面。难点回声定位原理的理解,声波能传递能量的认识。教 学:隹 备 教师:音 像 资 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实物投影。学生:碗 或 盆,气 球,一端扎有橡皮膜另一端开口的可乐瓶,蜡 烛,火柴。教 学 设 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刖活动在上课前播放火山喷发的片段。欣赏自然景观,陶冶情操,培养情趣。情景教学。新
41、课导入自然界声现象丰富多彩,隐约地提出一、两个利用声现象的事 例,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入新课。受事例的激发,产生学习兴趣。通过声现象的感性认识,诱发好学的兴趣。新课教学引入竞赛方式,探索学习声的 利 用,宣布竞赛的规则和赛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许多利用声的事例,从他们的口中说出一些实例不是难事。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在这种完全自由的情境下,学生提出的哪怕是很不成熟的观点也可能激发他人的思维,产生一系列新的想法。宣布竞赛成绩,归纳声利用的 事 例,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待学生分类完,然后启发学生问,以上分类是不是唯一的?如 果 不 是,还有没有更科学的分类?实验探究:请同
42、学们从工具盒里拿出事先准备的器材(一端 开 口,另一端扎有橡皮膜的可乐瓶、蜡烛、火柴、铁皮碗或盆、气球各一个),再一次启 发 学 生,看看用它们能做些什么?各参赛队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 见 解,列举声的利用事例。分别举手举例,其他学生评估。按照声音在日常生活、工业、医疗、军事等方面进行分类。有可能答不上来。情 景 诱 导,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不允许看教材。教师用简洁的文字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初次进行分类,需要加强指导。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教学演示实验。实验器材是:水槽 装 水,一片树叶漂在水中,木 棍,实物投影仪。演 示 时,用木棍掇一下水面,会看见树两人一组合作
4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作出判断。各个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对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感性认识。不局限探究的形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叶也随水波起伏,将此现象用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学生分析上述两个现象。类 比 水 波,说明声波也是一种波动。归纳并板书:声也是一种波,声能够传递能量。创设 情景,播放声的利用录像片段。这里面还有一些关于次声波和超声波的应用例子。让学生更广泛、深入地了解声在传播信息、传递能量方面的一些重要应用。继续引导学生再次对声的利用的上述事例进行分类。用电脑打出板书内容并投影出来。深入学习声在传播信息中的重要作用一一回声的知识及应用。a-回声的
44、形成。b 回声的应用“B超”“A超”及脑彩超。c 1回声定位-蝙蝠在夜间活动、觅食的原理(仿生原理)。d 回声定位的应用声呐。总结:让学生归纳这一节所学习的知识,再从正、反两方面谈谈对声的利用的认识,同时思考能否对声利用进行更好的分类。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问题。把探究实验与演示实验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找出它们所包含的规律。一边 观 看,一边动脑分析,判断出各自包含声利用的哪些方面的事例。讨论、交流意见后,按声与信息、声与能量两方面进行分类。学生阅读与理解。组织学生讨论本节所学的知识及回顾学习本节知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利 用 情 境,再一次感染学生,让学生从中悟出些道理。强化学生
45、对声的利用的认识,体会声与信息、声与能量的关系。从正、反两方面理解科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巩固和小结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及学习本节知识的方法。在欢乐、优美的 蓝色多瑙河中下课了。板 书 设 计:1.声波是一种波动2 声与信息声能够传递信息。3 声与能量声是一种波动,能够传递能量。教学反思:第 4 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与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重点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难点环境保护的
46、教育。教 与:隹 备:教师:多媒体、录音机、气球、玻璃板、示波器、教师教学参考用书、网上查找的资料、物理套餐。学生:闹钟、泡沫塑料、空纸盒、棉花、物理套餐、网上查找资料。教 学 设 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问1 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3声音有哪些特性?思考、回答。使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回顾,以备本节使用。新课导入今日说法:由一学生讲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法中的主要内容。演示:1 以中音播放一曲乐音,然后突然以很大的声音播放。2先播放一曲乐音,再播放一段噪声。3-用充气的气球在干燥的玻璃板上摩擦,其声音听起来让人们感到非常不舒服。学生说法。体验中去比较、思考
47、并讨论,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并猜想。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生活现象往往会促成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学新课一、噪声的来源演示:观察噪声的波形,如图2.4-1 噪声的波形。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演示:播放一段噪声,如建筑工地的敲击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电锯声、机器的轰鸣声等。归纳结果一一噪声的来源。引导学生讨论和发言,师生一起归纳小结。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阅读教材第4 3 页小资料的 表,请学生回想在这些环境中的感受,并归类。举例:噪声对人们有哪些危害讨论:非洲北部农村7 0 岁老人的听力比美国2 0 多岁的城市青年还好
48、,这是为什么?三、噪声控制观察、理解。讨论5 mi n,举手发言,讲述噪声的来源并归类。发 言,举各种例子讨论2 mi n,举手发言。明了方法步骤,两人一组,动手做实验,操作、观察分析。(5 mi n)通过演示,使学生对噪声的概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以及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思维发散,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去发现噪声控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实验:教材上没有的实验,为了让学生感受更深,特增设学生实验。实验步骤:用闹钟作声源,将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或将闹钟置于空纸盒中,或用棉花塞住耳朵,都可以感觉到噪声减弱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49、教学新课学生阅读教材图2.43几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实例。举例:生活中治理噪声的例子。四、环境保护的教育阅读并归类。发 言,举各种例子。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测评与小结1 课堂小测试。2测试反馈,师生共同评讲矫正。3 请学生小结(1)噪声的来源。(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3)噪声控制。(4)环境保护。做5 m in测试。讨论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通过练习,检测学习效果,反 馈,共同矫正。最后的归纳总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布置作业对本节重点内容进一步巩固一、噪声的来源1 -物理学角度2 环境保护角度二、噪声等级一一分贝(dB)三、噪声危害四、控制噪声1 在声源处减弱。2
50、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 在人耳处减弱。教学反思: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 温 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温度的概念。2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2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重点1 摄氏温度的规定及其读法和写法。2 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难点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和寒暑表在结构、测量范围、分度值和使用方法上的区别。教 与:隹 备 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大烧杯(能盛下自制温度计的玻璃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