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程(DB35-T 508-202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程(DB35-T 508-2021).pdf(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ICS 65.020.40 CCS Z 01 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5082021 代替DB35/T 5082003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general plan of forest park 2021-04-01 发布 2021-07-01 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5/T 5082021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1 5 现状调查、分析及评价.2 6 总体布局.3 7 专项规划.4 8 环境影响评价.7 9 规划期.7 10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2、.7 11 实施保障措施.8 12 规划成果.8 附录 A(资料性)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表单.9 附录 B(资料性)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表单.11 附录 C(资料性)森林公园土地利用平衡表.12 附录 D(资料性)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写提纲及图件.13 DB35/T 5082021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35/T 5082003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程,与DB35/T 5082003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删除了术语和定义(见第 3 章,2003 年版的第 3 章);b)更改了“总则”的
3、内容(见第 4 章,2003 年版的第 4 章);c)更改了“现状调查、分析及评价”编写内容(见 5.1、5.2,2003 年版的 5.1、5.2、6.1.1、6.1.2 和附录 A);d)简化了“森林游憩环境容量估算”编写内容(见 5.3,2003 年版的 5.6.1.2、5.6.1.3);e)更改了“总体布局”编写内容和分区原则(见 6.1、6.2、6.3 和 6.4,2003 年版的 5.3、5.4);f)删除了游览路线规划、环境容量估算遵循的原则、客源市场分析、游客规模预测(见 2003 年版的 5.5、5.6.1.1、5.6.2、5.6.3);g)更改了“森林景观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
4、(见 7.1,2003 年版的 5.8);h)更改了“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 7.2,2003 年版的 5.9);i)删除了旅游营销策划(见 2003 年版的 5.10);j)增加了“森林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 7.3);k)增加了“森林游憩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 7.4);l)简化了“森林游憩服务设施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 7.5,2003 年版的 5.7.1.4、5.7.1.5、5.7.1.6、5.7.1.7、5.7.1.8、5.7.1.9、5.7.1.10 和 5.7.2);m)简化了“基础工程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 7.6,2003 年版的 5.7.
5、3、5.7.4、5.7.5 和5.7.6);n)增加了“土地利用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 7.7);o)增加了“社区共建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 7.8);p)增加了“环境影响评价”编写内容和要求(见第 8 章);q)更改了“规划期”编写内容(见第 9 章,2003 年版的 5.4.4);r)更改了“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编写内容(见第 10 章,2003 年版的 5.12);s)简化了“实施保障措施”编写内容(见第 11 章,2003 年版的 5.11 和 5.13);t)简化了“规划成果”编写内容(见第 12 章,2003 年版的 6.1.3、6.2 和附录 C)。本文件由福建省林业局提出并
6、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省国有林场发展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卓秋萍、刘福辉、周敏、刘菊容、郑惠成、陈静、黄朝法、郑淑娟、刘海、王念奎、刘斌。本文件于2003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DB35/T 5082021 1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总则、现状调查、分析及评价、总体布局、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划期、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实施保障措施、规划成果等。本文件适用于拟建和已建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也适用于其它森林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
7、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8005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LYJ 127 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 总则 4.1 规划任务 摸清森林公园的资源本底,综合研究确定森林公园的性质、规模、空间发展布局,统筹规划分区建设,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指导森林公园的保护、利用与发展。4.2 规划原则 遵循“严格保护、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
8、。4.3 规划要求 立足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充分发挥现有风景资源优势,坚持“重在宣教、精在特色、贵在和谐”理念,遵循省情、林情特点,突出建设重点,规划承载能力和游客流量相适应的建设规模。编制过程中充分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并与相关规划有效衔接。DB35/T 5082021 2 5 现状调查、分析及评价 5.1 现状调查、分析 5.1.1 一般要求 综合运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座谈访问等调查方法,对森林公园的自然资源、人文与社会经济、基础工程与设施、土地与环境、可借景物等开展深入、全面的多学科综合调查,对所取得的现状和历史基础资料进行分析。5.1.2 自然资源 包括地质资料、水文资料、气象资料、生物
9、资源、森林康养资源等现状资料。5.1.3 人文与社会经济 包括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历史与文化、森林公园历史沿革和经营管理等现状资料。5.1.4 基础工程与设施 包括道路交通、水、电、通信网络等基础工程与游憩设施等现状资料。5.1.5 土地与环境 包括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现状资料。5.1.6 可借景物 包括森林公园周围具备观赏条件和影响力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分布、数量、特征及可借用条件等现状资料。5.2 森林风景与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5.2.1 森林风景资源评价 应按照GB/T 18005的要求,对现状调查的森林风景资源进行评价。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参见附录A中的表A.1、森林公园游憩开发
10、利用条件评价参见附录A中的表A.2。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分值按公式(1)计算:=+(1)式中:N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分值;M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分值;L森林公园游憩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分值。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定分值划分为三级。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定标准参见附录A中的表A.3。5.2.2 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对现状调查的生态环境因子进行评价,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质量评定分值划分为四级。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参见附录B中的表B.1、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分级表参见附录B中的表B.2。DB35/T 5082021 3 5.3 森林游憩环境容量估算 5.3.1 游客容量 综合分析该地区的生态允
11、许标准、游览心理标准、功能技术标准等因素确定游客容量,包括一次性游客容量(亦称瞬时容量,单位以“人/次”表示)、日游客容量(单位以“人次/日”表示)、年游客容量(单位以“人次/年”表示)。5.3.2 游客容量计算方法 线路法:按每个游人所占平均道路长度计算,一般为5 m2/人10 m2/人。面积法:按每个游人所占平均游览面积计算,可按50 m2/人100 m2/人估算。卡口法:实测卡口处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合理游人量,以“人次/单位时间”表示。游客容量计算结果与当地的供水、供电、用地、相关设施及环境质量等进行校核与综合平衡,以确定合理的游客容量。6 总体布局 6.1 性质 依据森林公园的区位因素、
12、典型特征、主要功能、发展前景等确定其性质。6.2 主题定位 分析森林公园的资源、区位、产品、服务、文化背景和民众认知等特征,明确森林公园的主题形象,规划相适应的游憩产品,丰富森林生态文化载体,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森林生态理念,提高森林公园的知名度。6.3 发展目标 结合森林公园的性质和主题定位,提出森林公园在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并根据规划期限,分解各阶段目标。6.4 功能分区 6.4.1 功能分区原则 生态优先:优先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突出特色:突出森林公园不同区域的资源特点、分布特征,体现在保护、管理、科教、游憩、服务等
13、方面的地域空间关系和需求。效益兼顾:兼顾森林公园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发挥,有序组织和开展自然宣教、观光游憩、康养健身以及森林游憩配套服务等。6.4.2 功能分区类型 6.4.2.1 核心景观区 拥有珍贵的森林风景资源,应进行严格保护的区域。6.4.2.2 一般游憩区 除核心景观区以外的区域。包括宣教区、游憩区、管理用房、游客中心、接待服务设施、停车场等。DB35/T 5082021 4 7 专项规划 7.1 森林景观规划 7.1.1 规划要求 保持森林植被的自然状态,按照保护为主、改造为辅方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植被多样、树种乡土原则,统筹规划森林景观。7.1.2 规划内容 分
14、析自然环境条件、植被现状,规划植被保护与修复措施。结合主要视线区域、景观空间和节点、水际等,构建丰富多样的森林景观。在宜林荒地营造风景林、游憩林;对残次、稀疏林分进行补植改造;对林相单一的人工林实施景观提升;对天然林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7.1.3 森林经营管理 坚持功能优先、景观兼顾,科学经营与管理林分,提高森林景观质量,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7.2 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 7.2.1 规划要求 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明确保护范围和重点保护对象,分类制定保护措施,规划保护设施和标识。7.2.2 重要森林风景资源保护 对各类风景资源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利用条件进行分析,明确需要重点保护的森林
15、风景资源类型、名称、位置、规模、保护价值等。7.2.3 生物资源保护 包括动、植物等生物资源保护规划。在物种多样性、动物栖息环境、珍稀动植物保护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敏感性分析,明确需要重点保护的生物资源种类、分布、范围、保护价值等。7.2.4 环境保护 规划的各类建设项目,采用的技术、设备必须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停车场、生态厕所等;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不应超标排放污染物,防止污染物危害,严格实施垃圾分类。选用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的植物对裸露土地进行绿化,防止水土流失。7.2.5 防灾减灾规划 7.2.5.1 森林火灾防治 应按照L
16、YJ 127的要求科学规划森林防火工程。7.2.5.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调查和监测森林公园内林业有害生物,构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DB35/T 5082021 5 7.2.5.3 地质灾害防治 划定有地质灾害的范围,提出防治措施,规划防护设施和标识等。7.2.6 游憩安全保障及应急管理 以确保游人安全舒适为前提,规划各项游憩内容及设施。构建游憩安全信息系统和紧急救援系统,制订安全应急处置预案,规划医疗急救站(点)和报警点等。在危险及有潜在危险的区域,规划安全警示标志与安全防护设施等。不具备安全保障条件的区域,不应对公众开放。根据路段及地形具体情况,规划通行复线,适当设置游人短暂休息的场所及
17、防护设施。7.2.7 管护体系 明确管护范围、内容及重点,利用道路系统、瞭望塔(台)、监控卡口等,构建完善的巡护网络,规划合理的管护设施,配置必要的管护和监测设备,制定科学的管护制度。7.3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7.3.1 规划要求 确保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体系的系统性和独特性,赋予时代特征,兼顾科学性、趣味性和参与性。7.3.2 规划内容 科学定位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主题,明确建设重点、主要方向、功能布局,并融入其它各项规划建设中。生态文化建设包括设施建设、产品规划、队伍建设等。设施建设有自然宣教基地、宣教设施、导览设施、博物馆等;产品规划包括兼具森林公园特色和人文文化的游憩产品、自然教育课程以及
18、音乐、诗歌、剧目、绘画等文创作品等;队伍建设包括运营管理者、创作队伍、宣教队伍、合作伙伴等。解说系统规划包括标识系统、解说载体等。7.4 森林游憩规划 7.4.1 规划要求 分析森林公园区位、主题定位、游客构成等,遵循资源永续、经济合理、以人为本、智慧管理原则,结合森林游憩环境容量,控制游憩行为强度,规划合理的游憩景区、组合恰当的游憩产品。7.4.2 游憩景区 体现游憩景区资源特征。包括:规划景区范围、容量、布局、内容等;组织景区多元化景观、游憩活动、游憩线路等。7.4.3 游憩产品 将观光游憩、科普宣教、康体保健、休闲度假、科考探险等组合成结构多维的森林游憩产品。7.5 森林游憩服务设施规划
19、 7.5.1 规划要求 合理规划游憩服务设施的种类、级别、规模。服务设施布局相对集中,选址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宜选用环保建筑材料,融入当地特色建筑风格;建筑高度以不超过周边林木平均高度为宜。DB35/T 5082021 6 除必要的保护、解说、游憩和安全、环卫等设施外,核心景观区内不应规划吃、住、购、娱等设施。7.5.2 住宿、餐饮、购物等设施 统筹规划森林公园住宿、餐饮、购物等设施,充分借助森林公园外部住宿、餐饮、购物等设施。7.5.3 医疗救护中心 规划医疗救护中心,配置医疗救护设施,及时救助突发伤病人员;或与当地医疗机构联合救助。7.5.4 公共厕所 在森林公园内游客聚集区域或流量大的节点
20、部位设置公厕;主要游览线路,公厕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600 m。公厕建设参照GB/T 18973执行。7.6 基础工程规划 7.6.1 规划要求 基础工程的布置不应破坏景观,同时应符合低碳经济、安全卫生和便于维护的要求。通信、电气、给排水工程的配套设施,设在隐蔽地段,不应造成视觉污染。基础工程规划兼顾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需要。7.6.2 道路交通 进行各类交通流量和设施的调查、分析、预测,提出各类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等。避开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段,并结合原有林区道路,随形就势形成环路,有利于游憩、防火、环保、生产、应急救援等开展;对景观敏感地段,提出控制要求。7.6.3 给、排水
21、工程 水源选定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确定给、排水方式;布设给、排水管网;污水排放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7.6.4 供电工程 包括:供电现状分析,用电负荷预测,供电等级、电源及供电方式确定,变(配)电所设置,供电线路布设等。供电电源就近利用国家或地方现有电源;无现有电源可利用或利用现有电源达不到经济合理需求时,配置自备电源。高压线路不应穿越动物集中活动区。7.6.5 通信网络工程 充分利用地方现有通信网络工程,统筹规划森林公园通信网络工程。7.7 土地利用规划 7.7.1 规划要求 保护林地、水源地和基本农田;突出土地利用的重点与特点;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与结构。DB35/T 5082021
22、 7 7.7.2 编制土地利用平衡表 分析土地资源的特点、数量、质量和潜力,合理划分森林公园内各类用地,编制森林公园土地利用平衡表参见附录C。除道路建设外,规划用于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用地不应超过森林公园陆地面积的3。7.8 社区共建规划 综合分析社区资源现状,结合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开发利用,合理规划与社区共建发展的项目。8 环境影响评价 8.1 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分析森林公园大气、水、声、土壤、生态等环境质量现状。8.2 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评估 预测与评估建设项目在选址、设计、施工、运营等过程中对大气、水、声、土壤、生态等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8.3 应对措施 针对大气、地表水、声、土壤、生态等环
23、境质量,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8.4 结论与建议 综合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提出合理建议。9 规划期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期一致,分为近期规划(5年以内)、中期规划(610年)、远期规划(10年以上)。若规划期不超过10年,分为近期(5年以内)、远期(5年)。确定近、中、远期规划目标。重点做好近期规划,满足森林公园基本游憩功能;中、远期规划进一步完善森林公园主体功能,全面提升森林公园景观。10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10.1 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由工程直接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等构成。其中,工程直接费用包括景区景点建设工程、植被与森林景观工程、资源与环境保护工程、森林游憩服务设施工程、基
24、础工程等。根据建设时序,进行分期投资估算;根据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情况,提出资金筹措途径。10.2 效益分析 10.2.1 生态效益 分析规划实施对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产生的生态效益。DB35/T 5082021 8 10.2.2 社会效益 分析规划实施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繁荣生态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社会效益。10.2.3 经济效益 分析规划实施产生的经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11 实施保障措施 阐述政策、组织、资金、技术、人才等保障措施,确保森林公园规划建设能协调有序地进行。12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由正文、表格、图件等
25、组成。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写提纲及图件参见附录D。DB35/T 5082021 9 附录A (资料性)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表单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理想值计算见表A.1,森林公园游憩开发利用条件评价见表A.2,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定标准见表A.3。表A.1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理想值计算 资源类型 评价因子 附分值 权数 资源基本质量加权值 资源质量评价值 地文资源 X1 典型度 5 20 F1 26.5 B a 30 M b 自然度 5 吸引度 4 多样度 3 科学度 3 水文资源 X2 典型度 5 20 F2 自然度 5 吸引度 4 多样度 3 科学度 3 生物资源 X3 地带
26、度 10 40 F3 珍稀度 10 多样度 8 吸引度 6 科学度 6 人文资源 X4 珍稀度 4 15 F4 典型度 4 多样度 3 吸引度 2 科学度 2 天象资源 X5 多样度 1 5 F5 珍稀度 1 典型度 1 吸引度 1 利用度 1 资源组合Z 组合度 1.5 1.5 特色附加分T 2 2 a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基本质量评价分值B=XiFi/F。b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分值M=B+Z+T。DB35/T 5082021 10 表A.2 森林公园游憩开发利用条件评价表 评定因子 评定标准 赋值 公园面积 森林公园规划面积500 hm2。1.0 适游期 240天/年。1.5 15024
27、0天/年。1.0 150天/年。0.5 区位条件 距省会城市(含省级市)小于100 km,或以公园为中心、半径100 km内有1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或100 km内有著名的旅游区(点)。1.5 距省会城市(含省级市)或著名的旅游区(点)100 km200 km。1.0 距省会城市(含省级市)或著名的旅游区(点)超过200 km。0.5 外部交通 铁路 50 km内通铁路,在铁路干线上,中等或大站,客流量大。1.0 50 km内通铁路,不在铁路干线上,客流量小。0.5 公路 国道或省道,交通车随时可达,客流量大。1.0 省道或县级道路,客运车较多,有一定客流量。0.5 水路 水路较方便,客运量
28、大,在当地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1.0 水路较方便,有客运。0.5 航空 100 km以内有国内空港或150 km内有国际空港。1.0 内部交通 园内有多种交通方式可供选择,具备游览的通达性。1.0 园内交通方式较为单一。0.5 基础设施条件 自有水源或各区通自来水,有充足变压电供应,有较为完善的内、外通讯条件,游憩接待服务设施较好。1.0 通水、电,有通讯和接待能力,但各类基础设施条件一般。0.5 各单项指标评分值累加得出森林公园游憩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分值(L)表A.3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定标准 评价级别 评价指标 分值范围 一级 资源价值和游憩价值高,难以人工再造,加强保护,制定保全、保存
29、和发展的具体措施。30N40 二级 资源价值和游憩价值较高,在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20N30 三级 在开展森林游憩活动的同时进行风景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造、改善和提高。10N20 三级以下 进行资源的质量和环境的改善。N10 N 为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分值 DB35/T 5082021 11 附录B (资料性)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表单 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见表B.1,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分级见表B.2。表B.1 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表 评价项目 评价因子 评价依据 赋值 生态环境资源(H)大气质量(10分)达到GB 3095一级标准 1
30、0 达到GB 3095二级标准 6 未达到GB 3095二级标准 1 地表水质量(10分)达到GB 3838 I类标准 10 达到GB 3838 II类标准 6 未达到GB 3838 II类标准 1 空气负离子 水平(20分)主要景点平均浓度700 个/cm3以上,局部地段达到60 000 个/cm3以上 1720 主要景点平均浓度700 个/cm3以上,局部地区达到30 000 个/cm3以上 1316 主要景点平均浓度700 个/cm3以上,局部地区达到10 000 个/cm3以上 912 主要景点平均浓度700 个/cm3以上,局部地区达到3 000 个/cm3以上 58 主要景点平均浓
31、度700 个/cm3以下 04 空气细菌含量(10分)空气中平均细菌含量200 个/m3 910 空气中平均细菌含量300 个/m3 78 空气中平均细菌含量600 个/m3 46 空气中平均细菌含量1 000 个/m3 13 天然照射贯穿 辐射剂量水平(附加10分)在国家规定安全范围之内 10 允许个别地段超标,但超过剂量不超过国家标限的20,且超标地段不在景区 7 允许局部地段超标,但度假地应在安全范围内 4 表B.2 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分级表 级别 分值范围 适用范围 优 H45 森林医院、森林康养中心等 良 38H45 休闲度假区、森林浴场、森林康养中心等 中 30H38 休闲度假区
32、、森林游憩区、野营地等 劣 H30 森林浴场、野营地、森林游憩区等 H为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分值 DB35/T 5082021 12 附录C (资料性)森林公园土地利用平衡表 森林公园土地利用平衡表见表C。表C.1 森林公园土地利用平衡表 序号 用地类别 现状 规划 备注 面积 hm2 占用地比例 面积 hm2 占用地比例 总面积 1 林地 乔木林地 2 竹林地 3 疏林地 4 灌木林地 5 未成林地 6 苗圃地 7 迹地 8 宜林地 9 林业辅助生产用地 10 非 林地 耕地 11 草地 12 水域 13 湿地 14 未利用地 15 建设用地 DB35/T 5082021 13
33、附录D (资料性)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写提纲及图件 D.1 编写提纲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资源 1.2 人文与社会经济 1.3 基础工程与设施 1.4 历史沿革与经营管理现状 2 现状分析与环境容量估算 2.1 现状分析 2.2 环境容量估算 3 森林风景与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3.1 森林风景资源评价 3.2 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4 总则 4.1 指导思想 4.2 规划原则 4.3 规划依据 5 总体布局 5.1 范围 5.2 性质、主题定位、发展目标 5.3 功能分区 5.4 分区建设项目及景点规划 6 森林景观规划 6.1 规划原则 6.2 植被规划 6.3 森林景观规划 6.4 森林
34、经营管理规划 7 资源与环境保护工程规划 7.1 规划原则 7.2 重要森林风景资源保护规划 7.3 生物资源保护规划 7.4 环境保护规划 7.5 防灾减灾规划 7.6 游憩安全保障及应急管理规划 7.7 管护体系规划 8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8.1 规划原则 8.2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 8.3 森林生态文化设施规划 8.4 解说系统规划 DB35/T 5082021 14 9 森林游憩与服务设施规划 9.1 森林游憩规划 9.2 森林游憩服务设施规划 10 基础工程规划 10.1 道路交通规划 10.2 给、排水工程规划 10.3 供电工程规划 10.4 通信网络工程规划 11
35、土地利用规划 11.1 土地利用现状 11.2 编制土地利用平衡表 12 社区共建规划 12.1 社区发展现状分析 12.2 社区共建发展规划 13 环境影响评价 13.1 环境质量现状 13.2 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13.3 应对措施 13.4 结论与建议 14 规划期 14.1 规划分期 14.2 近期规划 14.3 中、远期规划 15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5.1 投资估算 15.2 效益分析 16 实施保障措施 16.1 政策保障 16.2 组织保障 16.3 资金保障 16.4 技术保障 16.5 人才保障 D.2 图件 1 图纸规格 图纸比例尺一般不小于1:10 000。2 基本图类 a)区位图(对外关系图)b)土地利用现状图 c)森林风景资源分布图 d)功能分区图 e)土地利用规划图 f)总体布局图 DB35/T 5082021 15 g)森林景观规划图 h)环境保护设施规划图 i)森林游憩规划图 j)森林游憩服务设施规划图 k)道路交通规划图 l)给、排水工程规划图 m)供电工程规划图 n)通信网络工程规划图 o)分期建设布局图 DB35/T 5082021 16 参考文献 1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3 GB/T 1897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