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组织企业区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组织企业区位.ppt(7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为城市规划提供经济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经济分析的方法在规划中也广泛运用。多数的城市问题都与经济问题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更应当遵循经济规律,提高城市的效率和效益。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须将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结合起来共同考虑。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的经济与产业发展专题城市总体规划的经济与产业发展专题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容积率测算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容积率测算 基准地价、土地出让楼面地价,等基准地价、土地出让楼面地价,等 城市开发中的投资估算、三旧改造城市开发中的投资估算、三旧改
2、造 城市空间中的经济问题与现象解释城市空间中的经济问题与现象解释 城市企业区位经济活动区位及其影响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讨论讨论 影响企业选址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影响企业选址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假设你是企业家,你主要考虑哪些因素假设你是企业家,你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经济活动区位及其影响经济活动区位及其影响1.1.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区位区位(LocationLocation)含义是:某事物所占有的场所,同时包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现代区位理论中,一般是把事物定义为人类的活动或人类的行为。从这一意义上,区位是指: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的
3、场所;经济活动的区位含义: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2.2.区位理论区位理论 (1 1)区位理论研究的基本内涵:区位理论研究的基本内涵:其一,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根据区位主体(人类活动)的具体特征,来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的区位优选最佳的区位;其二,是指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即在大的区位空间已知的情况下,依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2 2)区位理论的划分区位理论的划分:根据人类的经济活动可以依次划分为:工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商业工业区位论、农业
4、区位论、商业区位论等区位论等;根据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可以划分为:古典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两者区别在于立论依据,考虑问题范围和内容上存在差异。3.3.区位条件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指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指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这里的所谓属性或资质,是指该区位所具备的自然、社会、技术经济条件。包含以下三个基本要点:第一,不同的区位,其所具备的区位条件是不尽相同的;第二,不同的区位主体(经济活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例如工业和农业);第三,区位条件是动态的,这分两层含义:其一,区位主体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其二,区位的属性会随时间变化。4.4.区位因子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
5、也称区位因素,它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区位因子:也称区位因素,它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的原因或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1)经济因子 (2)非经济因子(1 1)经济因子)经济因子 经济因子:经济因子:指在正常的情况下,某种经济活动在某个区位比在其指在正常的情况下,某种经济活动在某个区位比在其他区位能够获得利益的最大化的影响因子。他区位能够获得利益的最大化的影响因子。经济活动要获得经济利益最大化,一是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收入,因此经济因子又可分为以下两类:成本因子:成本因子:影响生产成本的因素,如:运费、劳动力价格、动力、水、税金、资本
6、利息、地租等;收入因子:收入因子:经济活动中,收入的高低与市场特征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影响市场特征的因子是最主要的收入因子。(2 2)非经济因子)非经济因子非经济因子:非经济因子:在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有时候一些与经济因在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有时候一些与经济因子毫无关系或者关系不大的因子会起很大作用,子毫无关系或者关系不大的因子会起很大作用,例如,决策者的行为、区域政策、自然条件的作用、以及政治、军事上的考虑等等;在非经济因子作用下进行区位选择,一般追求的不是成本最低或者利润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满足某种特殊的需求。1.1.土地因子土地因子 经济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是空间的载体。土
7、地经济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是空间的载体。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1 1)土地质量的影响)土地质量的影响 土地由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因而不同区位土地在质量上会有一定的差异,质量好的土地生产性能好,可利用性强;质量差的土地生产性能差,可利用性也差。因此区位相同条件下,质量好的土地会优先得到利用。(2 2)土地经济区位的影响)土地经济区位的影响 同样面积且自然条件相似的土地,由于其经济区位的不同,它的利用价值是不同的,所以有不同的土地价格或价格成本。因此,经济活动中用地量少,单位土地经济产出量和回报比
8、较高的经济活动,可以选择经济区位较好的土地;而那些用地量大、单位土地产出较低的经济活动,只能选择经济区位相对较差的土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2.原材料因子原材料因子 原材料因子对于工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运费的大小、原材料因子对于工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运费的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原材料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等各个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原材料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等各个方面反映出来的。方面反映出来的。(1)对于那些对原材料需求量大,加工过程中失重率高,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比重较大的工业生产区位选择往往趋向于原材料产地;(2)对于
9、原材料需求较少,加工失重小,在产品构成中原材料费用较低的工业生产,其生产区位的选择受原材料因子的制约较小,而对产品市场、劳动力成本、技术协作条件依赖程度较大,其区位的选择更多受制于后者的相关条件;(3)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制造业的原材料日趋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又使工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趋于全球化,原材料对工业活动的影响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那些便于原材料和零配件集散的经济区位成为了良好的工业发展区位。3.3.能源因子能源因子 相对于能源供给而言,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可划分为三个大类:相对于能源供给而言,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可划分为三个大类:(1)一类是能源消耗较少,对稳定供应要求不太严
10、格的经济活动,受能源约束较小,可选择区位的回旋余地较大;(2)第二类是对能源稳定供应要求比较严格的产业经济活动,例如必需长时间连续作业的产业活动,它必须选择具有稳定且可靠供给的能源地;(3)第三类是大能耗产业经济活动,能源消费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类经济活的区位选择是比较被动,它只能靠近有大量廉价能源供应的地区。4.4.资本因子资本因子 资本:包括金融资本,也包括设备、厂房等固定资本,对于产业资本:包括金融资本,也包括设备、厂房等固定资本,对于产业经济活动而言,大多数既要金融资本,也需要固定资本。资本因经济活动而言,大多数既要金融资本,也需要固定资本。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选择影响主要表现
11、在两个主要方面:子对经济区位选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1)融资条件)融资条件 企业的经营活动除了自有资本以外,一般都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融入使用期长短不一的金融资本或资金,所以,资本融通比较方便的地区,也往往成为企业集聚的理想经济区位。(2)融资成本)融资成本 有很多企业不仅需要融入资金,有时候也需要融入固定资产资本,因此,固定资产资本沉淀较多,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也会成为区位选择时重要参考依据,或者说有具有很大吸引力。5.5.劳动力因子劳动力因子 劳动力的数量、技能、质量和价格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劳动力的数量、技能、质量和价格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这对企业经济活动区位
12、选择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对企业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会产生较大的影响。(1)人口密集地区或都市区域是劳动力最为密集的地区,并且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可选择余地大,因此对于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经济活动主体,大城市地区比小城市和农村更为有利;(2)现代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和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此外,产业技术进步、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对普通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因此,能够获取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区域往往就成为适宜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区域;(3)各国家与地区之间,劳动成本的差异相当悬殊,对于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劳动成本占生产成本比重较大的经济活动主体而言,劳动力供应量大,劳动力价格低的地区,
13、会成为其产业较为理想的区位选择。杜能农业区位论杜能农业区位论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1 1)背景: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背景: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但贵族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农业企业家。同时,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农业劳动者业劳动者。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可
14、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2)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ADThaer,17571828)提出为改变农业落后状况,应该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杜能(Thunen)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试图论证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点。从而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三圃式轮作是指把地分为3区,每区按照冬谷类春谷类休闲的顺序轮换,3 区中每年有1区休闲、2区种冬、春谷类。2、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1 1)
15、理论前提)理论前提 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2 2)形成机制)形成机制 根据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 RPQ-CQ-KtQ PQ-CQ-KtQ(P-C-KtP-C-Kt)Q Q 式中:R地租收入
16、;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t农产品的运费率。地租收入R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减少。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的结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
17、结构示意图(3 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1 1第一圈第一圈自
18、由式农业圈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2 2第二圈第二圈林业圈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3 3第三圈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轮作式农业圈。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
19、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4 4第四圈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5 5第五圈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本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
20、面积。6 6第六圈第六圈畜牧业圈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韦伯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韦伯提出工业区位论的时代,是德国在产业革命之后,近代韦伯提出工业区位论的时代,是德国在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从而
21、伴随着大规模人口的地域间移动,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从而伴随着大规模人口的地域间移动,尤其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的时代。尤其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的时代。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背后的空间机制。通过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试图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原因。韦伯在提出工业区位论之前,对1860年以后德国的工业区位进行了详尽的调查,著有工业分布论一文,这成为其工业区位论研究的实证基础。2、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1)(1)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locationa
22、l factorslocational factors):):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所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即在特定区位进行特定产品生产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区位因子分类:区位因子分类: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被称为区域性因子区域性因子。区域性因子是形成工业区位基本格局的基础。而由集聚利益(相关工业集聚以及相关设施的有效利用)向某一地点集聚,或由于集聚而导致地价上升而向其它地点分散,
23、则为集集聚、分散因子聚、分散因子。集聚、分散因子对地域条件所决定的工业区位基本格局,发生偏移作用。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条件基础上的:(1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成本水平下可以得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在上述假定下,韦伯分成三个阶段构建其工业区位论:韦伯分成三个阶段构建
24、其工业区位论:第一阶段:第一阶段: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即运费指向论运费指向论。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将劳动费用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劳动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即劳动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集聚指向论集聚指向论。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25、(2 2)运费指向论)运费指向论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条件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是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运费主要取决于重量和运距,而其它因素,如运输方式,货物的性质等都可以换算为重量和距离。工业生产与分配中的运输重量主要来源于原料(包括燃料)以及最终产品的重量。1 1工业原料(工业原料(industrial materialsindustrial materials)的性质和)的性质和重量。重量。按原料的空间分布状况可分为遍在原料和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局地原料。遍在原料即为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例如普通砂石等;而那些只有在特定场所才存在的原料,例如,铁矿石、煤
26、炭、石油等则为局地原料。根据局地原料生产时的重量转换状况不同,将其分为纯原料和损重原料纯原料和损重原料。纯原料即在工业产品中包含有局地原料的所有重量,而损重原料则为其部分重量被容纳到最终产品中。运费指向论主要是使用原料指数(material index)判断工业区位指向。原料指数原料指数为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原料指数大小,决定理论上工厂的区位。从上式中可知原料指数是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时,需要多重的局地原料。而在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为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和。每单位产品的需要运送的总重量为区位重量区位重量(licational weight)。2 2最小运费原理。最小
27、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可用原料指数及区位重量来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1 1)原料指数()原料指数(MiMi)1 1(或区位重量(或区位重量2 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2 2)原料指数()原料指数(MiMi)1 1(或区位重量(或区位重量2 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 3)原料指数()原料指数(MiMi)=1=1(或区位重量(或区位重量=2=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
28、地、消费)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地都可(自由区位)。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原料地为两个,且与市场不在一起时,其区位图形为一三角形,即区位三角形(图(a);而当原料地为多个,并不与市场在一起,其区位图形为一多边形(区位多边形)(图(b)。韦伯对于区位的推求,采用了力学方法,即“范力农构架”(Varignnon Frame)。即在给定生产1t供应市场(C)的产品,需原料产地1(M1)供应3t原料,原料产地2(M2)供应2t原料的区位三角形中,工厂区位(P)应该选择在哪里。根据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运费指向论,工厂区位应该在运费最小地点。韦伯假定运费只和距离和重量有关,那么运费最小地
29、点应是M1、M2和C的重力中心。3 3综合等费用线。综合等费用线。最小运费指向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骨架,可以用综合等费用线来形象地加以说明。综合等费用线是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图中,设在单一市场N和单一原料M下,运输一个单位重量的原料,每千米需1个单位货币;而运输一个单位的产品,每千米只需12个单位货币;这样表示相同运输费用线将分别围绕N,M呈同心圆状。同心圆的一个货币单位的间隔就N而言,则为2km;对M而言,则为1km。这种呈同心圆状的线为等费用线。而综合等费用线则为全部运费相等地点的连线,图中ABCDEF各点的连线,就是运费就是运费为为7 7个货币单位的综合等费用线。个货币单位的综合等费用线。A
30、点是原料地M的2个单位,市场N的5个单位的等费用线的交点;而B点是原料地M的3个单位,市场N的4个单位的等费用线的交点,依次类推。(3 3)劳动力成本指向论)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在此所谓的劳动力成本不是指工资的绝对额,而是指每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距。韦伯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的思路是:韦伯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的思路是: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力成本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即在低廉劳动力成本地点布局带来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比由最小运费点移动产生的运费增加额大时,劳动力成本指向就占主导地位。对此韦伯用临界等费用线进行了分析
31、。劳动费用最低区位的图解劳动费用最低区位的图解图中,围绕P的封闭连线即从运费最小点P移动而产生的运费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理论上说以P为中心可划出无数条线,这即相当于图中的综合等费用线。在这些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供给地L的劳动费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线。在图中,P为运费最小地点,劳动力低廉地为L1、L2,如果在L1、L2处布局工厂,分别比P(最小运费地点)处劳动费低3个单位。临界等费用线为标记为3的综合等费用线,因因L1在临界等费在临界等费用线的内侧,即增加运费低于节约的劳用线的内侧,即增加运费低于节约的劳动力成本,工厂区位将移向动力成本,工厂区位将移向L1处;处;相反
32、,由于L2在临界等费用线的外侧,则不会转向L2处。为判断工业受劳动力成本指向的影响程度,提出“劳劳动力成本指数动力成本指数”,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如果劳动力成本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可能性就小。不是决定因素,是可能性判断。因为如果区位重量较大的话,尽管劳动力指数高,也不会偏离运费最小区位。劳动系数: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来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劳动系数越大,表明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述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愈加向劳动力廉价地集中。现实条件中,劳动力成本指向还受到其它条件影响,如人口密
33、度、运费率。决定劳动力成本指向有两个条件:一是基于工业性质的条件,通过劳动力成本指数和劳动力系数来衡量;二是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劳动系数劳动系数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4)集聚指向论)集聚指向论集聚因子就是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与此相反,分散因子则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这种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集聚因子的作用分为两种形态:一是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大规模经营相对于明显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可以说是一种集聚,这种集聚一般是由“大规模经营的利益”或“大规模生产的利益”所产生。二是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这种集聚利益是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分
34、工和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所带来的。韦伯认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如图,五个工厂不考虑集聚情况下的费用最小地点在图中的各处,假定当三个工厂集聚可由集聚利益使单位产品节约成本2个货币单位。为得到这一集聚利益,工厂必须放弃原有费用最小地点,从而增加运费。工厂的移动的前提必须是增加的运费低于2个货币单位。图中围绕各工厂的封闭连线,是同由集聚利益而节约的成本相等的运费增加额曲线,也即临界等费用线。在斜线部分三个工厂集聚可以带来2个单位成本的节约,并且又都在临界等费用线内侧,是最有可能发生集聚的区
35、域。(1)运费指向论的应用)运费指向论的应用按照韦伯的原料指数可将现实中的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型: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如钢铁业、水泥业、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制品业等(工厂区位在工厂区位在原料地)原料地)。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如啤酒酿造业、清凉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工厂区位在消费地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如石油精制工业、机械器材组装工业和医疗器械制造工业等(自由区位)自由区位)。3、韦伯区位论的应用、韦伯区位论的应用(2)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的应用)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的应用 在区位论著作中,韦伯测定了当时德国机械、金属和运输机械工业的劳动费指向程度
36、。其测定方法是计算在劳动力源地布局的工业占德国整体工业的比例。其结果为:贵金属工业是62,金属工业是43,精密器械和光学器械工业是43,机械制造业是24,汽车制造业是24,电器机械工业是11,航空机械制造业是0。实际上,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成本指向性产业。如发达国家的纺织业及其它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基本是由大城市向农村地域发展,然后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原因是在大城市劳动力成本高,而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却具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远离消费地(大城市)的工业布局会造成与最小运费点和工业聚集地的空间偏离,带来运费增加和不能享受集聚利益的
37、费用增加。因此,一般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分散的工业大一般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分散的工业大都是劳动系数高或者对集聚(规模经济)利益要求不高,靠单纯劳都是劳动系数高或者对集聚(规模经济)利益要求不高,靠单纯劳动可进行生产的行业动可进行生产的行业。(3)集聚指向论的应用)集聚指向论的应用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属于“偶然集聚”,即由“运费指向”或“劳动力成本指向”带来在原料供给地或消费地的集聚,也有的属于“纯粹集聚”,即为了得到同种行业的集聚利益,而在已形成的区位空间内集聚(如消费地等)。如日本“二战”后,在在“三湾一海三湾一海”(东京
38、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形成了高度密集的重化学工业集聚带,其原因是这一集聚带接近接近日本国内消费地日本国内消费地;再则,这些工业的原料几乎100依靠进口,而大的港口无疑便成为原料供给地原料供给地,用韦伯的理论来讲是接近原料地,使原料运费最小化。也就是说,是由“运费指向”带来工业向“消费地集聚”和向“原料供给地集聚”。19701970年代后,这种集聚年代后,这种集聚有所缓和,有所缓和,特别是京滨工业地带的临海部工业的集聚出现停止。其原因是由于地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生产费用的增加地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生产费用的增加。用韦伯的理论来讲是“分散因子”削弱了集聚因子的作用。4、韦伯区位
39、论的意义、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韦伯是第一个系统地建立了工业区位论体系的经济学者。其区位论是经济区位论的重要基石之一。a.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b.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他之后的许多学者仍然脱离不开这一经典法则的左右,仅仅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的修补而已。c.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它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超越了原有仅仅论及工业区位的范围,而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5、理论与现实、理论与现实 尽管韦伯工业区位论意义重大,但仍然具有局限性。(1),韦
40、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并且成比例地增加,而现实中的运费制度则是区段增加并且是远距离递减;运费率往往因原料、产品的不同而不相同,而不是统一的运价体系;同时,交通网以及运输线路的地形条件不同也影响运费;运输方式不同,即使是运输同样的物品,运价体系也不同。(2),技术进步使得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下降,以及替代原材料的使用,都使最适区位发生变化,原料地指向弱原料地指向弱化,消费地指向增强化,消费地指向增强。如产品从重、厚、长、大向轻、薄、短、小发展,加之通讯发展,使得运费对工厂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小。(3),其它诸如地域政策因素地域政策因素,政府在一些地区鼓励工业发展而在另一些地区则限
41、制工业发展,直接影响到工业区位的选择。特别是在企业规模与分工厂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生产和管理相分离,工厂决策更多取决于企业战略等。总之,当今世界由于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带来了原料使用量和劳动费以及运费大幅度削减,本来属于原料地和劳动供给地指向的区位类型现在已变为消费地指向区位类型,特别是一些尖端技术工业布局受地域束缚极小,工业区位的选择范围扩大。在这种条件下,工业区工业区位出现了新的指向型,如临空型、临海型和高智能型等位出现了新的指向型,如临空型、临海型和高智能型等区位类型。区位类型。这些工业区位不能直接地套用韦伯的理论。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了解,详见
42、城市地理学课程)1、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背景背景 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它成为工业、交通的集中点,商业、贸易和服务行业的聚集点。许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把研究的焦点对准了城市。在城市的社会和经济行为研究基础上,对城市的形对城市的形态、空间分布和规模等级也开始了研究态、空间分布和规模等级也开始了研究。中心地理论就是在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下产生的。(1)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 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布局场所。中心商品在少数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地 点消费的商品。中心职能供给
43、中心商品的职能。(2)中心性(中心地的性质和相应等级)中心性是指相对于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3)补充区域 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心地的补充区域。(4)商品服务范围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范围是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下限为中心商品供给必须达到的最小合理边界。2 2、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5)中心商品与中心地职能的等级 高级中心商品是商品服务范围的上下限都很大的商品,低级中心商品的服务范围上下限则较小。供给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6)中心地的等级 中心地的等级是与中心地职能等级相对应的。(7)经济距
44、离 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要素决定。克里斯塔勒实地调查了德国南部不同等级中心地的数量、服务范围、提供的商品种类和中心地人口等。发现最低等级的村镇级中心地M数量最多,达486个,服务半径仅4km,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为40种,中心地的人口及其服务区人口也较少。随着中心地等级提高,中心地数量也愈来愈少,服务半随着中心地等级提高,中心地数量也愈来愈少,服务半径却逐渐增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也随之增加径却逐渐增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也随之增加。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最大特征之一是中心地的等级和中心职能是相互对应的。最低等级的中心地具有最低的中心职能,而比其高一级的中
45、心地不仅具有自己固有职能,同时也兼有最低中心地中心职能,依次类推,最高级的中心地具备所有等级的中心职能。同时,同一等级的中心地以一定的间隔布局。(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理论前提:A、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分布,收入、需求、消费方式相同,中心地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布局;B、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C、消费者都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D、相同的商品和服务,质量和价格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E、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中心地,但满足所有空间的供给需求;F、中心地职能在同一的中心地集聚。3 3、中心地三原
46、则与空间模型、中心地三原则与空间模型2023/7/15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55 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中心性(Centrality):中心地供给其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数量。“门槛(Threshold)”:保持正常利润的最低人口数量。服务范围(Range):消费者为购买商品而乐意出行的距离。Delivered PriceDistanceDemandDistanceDemandPrice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Range2023/7/15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56ThresholdRange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超额利润(Excess Profit
47、s)空间竞争与均衡(Spatial Competition,Equilibrium)中心地的等级、层序和集聚形态(Central place hierarchy,ordering,nesting)2023/7/15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57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假定 人口/收入空间分布均匀 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没有超额利润(服务范围=“门槛”Range=Threshold)等六边形贸易区(Hexagonal trade areas)2023/7/15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
48、院58空间竞争(Spatial Competition):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单一中心商品构成的中心地分布结构2023/7/15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59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2023/7/15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60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2023/7/15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61在满足上述的前提条件下,初始时某一区域的任何地点的消费者都可接受均匀分布的中心地提供的商品服务半径相同(克里斯塔勒设定为21km)的商品服务。根据前提条件第五条的规定,初始状态的中心地(B B级中心地级中心地)分布将呈六边形结构。六边形结构从数学来看,其面积是仅次于圆的最优结构。但对于中
49、心地区域内的消费者而言,还需要其它商品的服务。比如商品服务半径为20km的商品时,若仍然只靠原有的中心地供应,在每3个相邻中心地(B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之间都将存在着一个空白区(图中的阴影部分),空白区得不到该级中心地的服务或者说没有包含在该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中。这时就会在空白区出现一个次一级中心地(图中的K级中心地),以满足空白区居民的需要。而这个次一级的中心地一定位于这一空白区的中心,也即上级(B级)中心地市场区域的顶点上。这是因为只有在这点上供应服务范围的运距最短。由K K级中心地级中心地可以供应区域内消费者商品服务半径2012km的所有商品。但当消费者进一步需求11km的商品时,若仍仅
50、由K级中心地供应,则在K级中心地中间,也会出现一个空白区,这样比K级中心地低一级的A中心地就会在此布局。以此类推,不同等级的中心地就逐渐形成。各级中心地从上到下组成一个有规模递减的多级六边形空间模型,此时所有中心地达到了空间均衡。上述分析的中心地系统的均衡就是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各中心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比其低一级的中心地市场区域大地的市场区域比其低一级的中心地市场区域大3 3倍。倍。也就是说等级m(m1)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内包含着3个等级m-1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如图所示,B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包括着包括着1 1个完整的个完整的K K级中心地的市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中心部),在其周围还有场区域